<饮酒(其五)>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9张PPT)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 恬静的心境。
诵读感知
一、朗读,感悟意境
诵读感知
饮酒(其五)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
陶渊明
筑。庐,简陋的房结屋庐。 在喧嚣人扰境攘,的尘而世。无指车上马层喧人。士之间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诗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
品读赏析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 这份意境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院中随意地采 摘菊花,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南山的 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 忘”的“无我之境”,从而凸显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 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此句最妙之处在于一 “见”字,“见”指无意识的、漫不经心地看到,正符合 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
的真意,想要辨别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品读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
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
品读赏析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含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 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 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 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别。
诵读感知
一、朗读,感悟意境
诵读感知
饮酒(其五)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
陶渊明
筑。庐,简陋的房结屋庐。 在喧嚣人扰境攘,的尘而世。无指车上马层喧人。士之间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如此,这样。 偏远,偏僻。
诗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
品读赏析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 这份意境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院中随意地采 摘菊花,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南山的 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 忘”的“无我之境”,从而凸显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 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此句最妙之处在于一 “见”字,“见”指无意识的、漫不经心地看到,正符合 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
的真意,想要辨别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品读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
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
品读赏析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含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 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 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 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别。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18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按照“读诗韵 品诗境 悟诗情”的方法,鉴赏《春望》 蕴含的情感。
诗人由景写到事再写到细节,在对比中 抒发了忧国、伤时、思家的情感。
请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这节课获得的启示。
示例:我收获到了欣我赏们诗应该词学,习品陶悟渊诗明人哪情怕感身应处该 是闹多市面都的能,保可持以高从洁的体志现趣情感。的所字以句,,学诗习句时中,出不现管 的环意境象怎,样营,造我的们意都境应,记诗住人自的己的写目作标背景,等那入么手,,我 读们透也诗终人将寄实寓现的自情己怀的。理想。
答中精炼地道出:洁身
自好,隐居田园的自豪
自足之情。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 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 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 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 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 居生活的情趣。
通过写作背景, 你还能读到诗人 的什不么念名情利感、?超脱
宦海浮沉,田园常是达官士族内心的一 方净土;时代更替,田园更是古今之人永恒 的精神赞歌。希望同学们在赏诗三步法的带 领下,走进更多名人的“田园”,构建出一 方自己的精神田园。
1.背诵、默《饮酒》(其五)。 2.课后阅读《饮酒》其他篇目以及《归去来兮辞》, 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3.用赏诗三步法赏析《雁门太守行》寄寓了诗人何 种情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图 ” “诗飞人鸟寓 情归于巢景图, 两”幅 图展共现同了陶流渊露明以出其诗高洁的 情怀人、什悠么然的情情感兴?,会心于
南山,物我两契,悠然自乐
的情态。
饮酒(其五)
饮 酒
《饮酒(其五)》ppt课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 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忘言”写出诗人面对良 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诗人体会到的田园生活的乐 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达到了 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优美、宁静、 惬意,组成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 生向往,这也正是陶渊明的追求。诗中看似没有 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相处和谐,达 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过自由读、 同桌互读、小组 评读等方式熟读 古诗。
饮酒(其五)
读准字音、节奏 陶渊明
/ /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 君/何 能 尔 ? 心 远/地 自 偏 。
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 是酒。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出笔下的文 字,于是诗歌便氤氲出了酒的醇香。也就是说, 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 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表达对世事人生 的感慨。
抓诗眼,理清脉络
➢ 请同学们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
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作者虽然居住在“人境”
提示:(1)偶 数句入韵,押“ɑn” 韵。韵脚要根据语 境读到位。(2)语 调、语气和节奏都 应是舒缓的。
朗读指导:
①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 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
②“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诗人 的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 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 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 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9张PPT).ppt
是:
,
。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5、《饮酒(其五)》.在陶渊明《饮酒》组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中
与“可意会,不可言传” (表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意境
相似的句子是:
,
。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6、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居生活)的诗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 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写自己穷困和农村凋敝。如《归园田居》其四:“井灶有遗处,桑竹残 朽株。”
03
朗读诗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lí)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陶渊明思想可概括为: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 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看到了社 会腐朽,但无力改变,只好追求自身道德完善。
陶诗标志诗歌古朴风格最高成就; 创新: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 疏老庄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 歌与日常生活结合开创田园诗题材。
写作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 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 胸臆,挥洒真情,实 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 诗共20首, 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
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
句:
?
。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
《饮酒(其五)》教学课件
诗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思想精神?
01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
绘景
议论抒情
研习第一层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竞仕宦之途的喧嚣,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01
03
0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采(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人生真谛、人生理想
至情言语即无声
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陶渊明《饮酒》(其五)精美课件
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强调“乐不可 言”,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自得与对大自然的 赞叹。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 写,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以 及闲适淡泊的心境和不与TZ阶级同流 合W的高洁人格。
走近作者
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龙江)人。东晋诗人。因仕途坎坷,又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41岁时弃G归田, 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尔:如此,这样。 偏:偏远,偏僻。
请问您如何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 (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
“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如何理解?
因为作者的心灵和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 社会G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 客,因而作者感觉自己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 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 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奇妙不可及之语”, 推崇备至。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中悠然 自得的情景,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会意 和亲近。诗人的悠然恬适之情自然流露, 诗人与自然的“物我合一”的美好意境自 然生成。真正是妙手偶得的“绝妙好辞”, 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相融的最高诗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 不知怎样表达。
“真意”指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心情?
“真意”是指人生不应该为功M利L所累,不 应该在WZ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 守住心灵的净土。
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反映 了诗人厌弃G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 写,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以 及闲适淡泊的心境和不与TZ阶级同流 合W的高洁人格。
走近作者
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龙江)人。东晋诗人。因仕途坎坷,又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41岁时弃G归田, 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尔:如此,这样。 偏:偏远,偏僻。
请问您如何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 (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
“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如何理解?
因为作者的心灵和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 社会G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 客,因而作者感觉自己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 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王 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奇妙不可及之语”, 推崇备至。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中悠然 自得的情景,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会意 和亲近。诗人的悠然恬适之情自然流露, 诗人与自然的“物我合一”的美好意境自 然生成。真正是妙手偶得的“绝妙好辞”, 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相融的最高诗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 不知怎样表达。
“真意”指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心情?
“真意”是指人生不应该为功M利L所累,不 应该在WZ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 守住心灵的净土。
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反映 了诗人厌弃G场、追求安闲自由的田园生活的愿望。
《饮酒(其五)》ppt课件
象
境
意
美
(一) (二) (三)
拍摄取景 人物出场 片头标题
此中有真意
人生的真意,纯洁恬淡 的心情,不追名逐利的 意趣。
欲辨已忘言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晴
请同学们把你对陶渊明那份看不见的感悟,用看得见 的文字作为纪录片的旁白表达出来。
晴
感谢观看 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晴 没有车马的 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 然 就 觉 得 住 的 地 方 偏 僻晴 安 静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房子东面的篱笆下采一朵菊花,悠闲自 在 地 看 见 南 晴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傲寒凌霜、卓尔不群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望 ? 晴
有目的,有计划
有:回归大自然回归田园的人生理 想,还有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
课外材料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
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29岁以前,种田和读书 29岁-41岁,做过几次小官,三仕三隐 41岁-63岁,毅然隐退,田园生活。
象
境
(一)
拍摄取景
诗人心中的无
拍摄取景
任务一:你的镜头会捕捉什么?你觉得应该拍出什么样 的意境效果?
(可借助诗中形容词和动词讨论) 小组内讨论,一人记录
结
庐
菊
晴
东篱 南山
夕阳 山气
飞鸟
有
无
有
诗人的生活有什么?诗人的心中有什么? 晴
象
境
意
(一) (二)
拍摄取景 人物出场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其五)》精品教学课件
道、不流于世俗的高尚品德,点明全诗主旨。
课文全篇探究
[重点]怎样理解《饮酒》(其五)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 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深入理解。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 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 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也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感受诗词魅力,领略作者高洁的志趣、品格及爱国情怀, 培养爱国意识。
预习资料速查
作
者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
简 一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介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做
过几任小官,后辞官归隐田园。代表作
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预习资料速查
“而无车马喧”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 交往。“心远地自偏”用问答的形式表明内心清净就能远离 喧嚣之意。即使身处闹市,也不会被尘世的喧嚣所打扰。
课文细读品味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描绘了一幅静穆、
淡远的画面。诗人一俯一仰,采菊时抬头见山景,极其怡 然自得;诗人的心灵与山景的自然相遇,营造出一种物我 合一的境界。景物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悠然”形象 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这两 句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26.饮酒(其五)
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 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 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 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 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 “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 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课文全篇探究
[重点]怎样理解《饮酒》(其五)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 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深入理解。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 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 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也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感受诗词魅力,领略作者高洁的志趣、品格及爱国情怀, 培养爱国意识。
预习资料速查
作
者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
简 一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介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做
过几任小官,后辞官归隐田园。代表作
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预习资料速查
“而无车马喧”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 交往。“心远地自偏”用问答的形式表明内心清净就能远离 喧嚣之意。即使身处闹市,也不会被尘世的喧嚣所打扰。
课文细读品味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描绘了一幅静穆、
淡远的画面。诗人一俯一仰,采菊时抬头见山景,极其怡 然自得;诗人的心灵与山景的自然相遇,营造出一种物我 合一的境界。景物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悠然”形象 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这两 句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26.饮酒(其五)
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 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 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 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 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 “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 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17张PPT).ppt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其人
知 人
shì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
论
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世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
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 。
饮酒(其五) 追名逐利、你争我夺的官场写照。
陶渊明 2.何为“心远”?
结庐在人境,
指心志高远,远离官场、看淡名利、远 离尘俗。
而无车马喧。 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无车
问君何能尔? 马喧”?
心远地自偏。 因为诗人远离官场,看淡了名利,心情
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显
得偏僻安静。
随堂检测
• 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表达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写诗人看到南山时的随意自然,表现诗人闲适恬静的 句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懂诗意
指官场繁琐的
结,建造、构筑。
应酬和功利性
庐,简陋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较强的交往。
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
作者自己 指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等。
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偏远,偏僻。
如此,这样。
【诗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没有车
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
•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 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 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陶渊明
●陶渊明其人
知 人
shì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
论
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世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
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 。
饮酒(其五) 追名逐利、你争我夺的官场写照。
陶渊明 2.何为“心远”?
结庐在人境,
指心志高远,远离官场、看淡名利、远 离尘俗。
而无车马喧。 3.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可以“无车
问君何能尔? 马喧”?
心远地自偏。 因为诗人远离官场,看淡了名利,心情
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显
得偏僻安静。
随堂检测
• 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表达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写诗人看到南山时的随意自然,表现诗人闲适恬静的 句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懂诗意
指官场繁琐的
结,建造、构筑。
应酬和功利性
庐,简陋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较强的交往。
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
作者自己 指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等。
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偏远,偏僻。
如此,这样。
【诗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没有车
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
•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 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 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饮酒(其五)》ppt课件
作者简介
陶 渊 明 ( 约 365—427 ) , 一 名 潜 , 字 元 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 “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诗人。他的诗作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 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中国第一位 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主 要 作 品 有 《 归 园 田 居 》《 归 去 来 兮 辞 》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主旨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 现了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 境,表达了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
课堂检测
1、身居闹市,不受世俗诱惑,保持高洁的情操,也能获 得一份心灵的宁静,如陶渊明在《饮酒》中说: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在《饮酒》中最能体现陶渊明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的 诗句是: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用了什么的方 法来写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远近结合。 南山的美景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 “无我之境”,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穆淡远画面,表现出 诗人悠闲自得,淡泊恬静、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3.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 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 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悠然”、“见”用得极妙,说明诗人所见 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 改成“望”字?为什么?
1、“见”字用得极妙,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时漫不经 心地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突出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境,与全诗 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2、“望”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 趣,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显得故意、做作,不仅使“悠然” 的情态丧失,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饮酒(其五)》ppt教学课件
政治理想
对仕途的厌倦 园生活
三落
四落
因时局动荡, 未满三个月 再度辞官。 即弃职归隐。
诗歌分类
共存诗125首
盛年不重来, 刑天舞干戚, 君其爱体素, 望云惭高鸟, 晨兴理荒秽, 一日难再晨。 猛志固常在。 来会在何年? 临水愧游鱼。 带月荷锄归。
咏怀诗:壮志 神话诗:借 赠答诗:对亲 行役诗:悲叹 田园诗:描写
未酬的苦闷 用神话寄托 友的敦厚之情 行役的辛苦及 自然恬静的田
析 心志高远,居所也就自然显得偏僻安静。
陶渊明“清风 高节”的象征。
默写常考句
写景抒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出了诗人闲适 淡泊、物我合一 的心境。
赏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穆、淡远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悠然
析 自得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 好,为什么?
[答题思路] ①释含义: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 修辞手法角度
①景物类:溪水、山石、松林、柳、明月、菊花、竹、稻香、蛙 声、桑榆、桃李等。②动物类:鸡、犬、眠蚕、白鹭、黄鹂、燕 子、牛羊、蝉、布谷鸟、莺等。③人物类:隐士、山中人、松下 客、野老、牧童、渔翁、浣女、农夫、林叟、邻人、樵夫等。
①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赞美山河。②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 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③表达向往自由、厌倦官场的超 脱之情。④厌恶世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⑤对现实的不 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②明手法 表现手法角度 词性角度
③析感情:分析字词表达的意境,情感。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时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 巧妙地表现出诗人“悠然”的情趣。
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 自乐的象征。
融情于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课件(共19张PPT)
பைடு நூலகம்
陶渊明
(其五)
《饮酒(其五)》这首诗,属于《饮酒》组诗二十 首之五,陶渊明自己在前面有个小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
三十五岁
• 仕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参军。
四十岁 • 任刘裕参军,同年辞职
“见南山”可否改为“望南山”,说说你的想法。
“望南山”,指带着目的地看,不够洒脱,不 够自然。“见南山” 则体现出诗人对于美好 的景观也是悠然、怡然、随意和无目的的姿 态。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洒脱之姿。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真意”,所谓“真”,即是人的自 然本性 , 陶渊明在田园中涵养了一 种自得的精神境界。使他能够独立 于虚伪、污浊的社会之外。从大自 然中领悟到这一“真意”就是其人生 理想,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 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 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 的田园中一样。
。
二十九岁
• 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 日自解归。
•
三十七岁 • 母孟氏卒,渊明还浔
阳居丧。
四十一岁
• 8月任彭泽令,11月辞宫归隐,不再出仕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 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 ,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创作《桃 花源记》,寄托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目录
壹 读诗歌 贰 赏意象 叁 悟真意
壹
读诗歌
朗读诗歌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酒(其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五首· 饮酒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 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 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 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 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归纳: 诗五首 · 饮酒
•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 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 明的思想精神? •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 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 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 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 • 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 “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 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 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 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 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诗五首· 饮酒
研习第一层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 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 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 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等。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和“问君何能 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什么关系?
同桌互相听读
•注意: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诗五首· 饮酒
按节奏诵读诗歌
饮酒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五首·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此句有两意: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 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 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 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 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 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 然的怀抱呢?
诗五首· 饮酒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释: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 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 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 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 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诗五首·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 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 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 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 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 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 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诗五首· 饮酒
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 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诗五首· 饮酒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 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 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 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 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 归自然的志趣。
诗五首· 饮酒
飞鸟相与还的“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 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 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 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 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 名的一篇。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 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诗五首· 饮酒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427), 名
诗五首· 饮酒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 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 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如果 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 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 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诗五首· 饮酒
“采菊”是俯,“见 南山”是仰,俯仰之间,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 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 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 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 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 怀。
八年级下· 诗五首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 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 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 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 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 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 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 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八年级下· 诗五首
关于本诗:
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 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至情言语 即无声
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 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 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诗五首· 饮酒
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 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 —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诗五首· 饮酒
练习:4、轻松一刻古诗拾趣,巧填植物名。
• • • • • • • • •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2、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始盛开。 4、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来。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8、人闲( )花落,夜静春山空。 9、采( )东篱下,悠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心境?
(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 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 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 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 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 悠闲自得的心境。
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 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 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
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 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 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
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 “陶谢”。主要作品《归去 来兮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诗五首· 饮酒
陶渊明: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1、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青壮年时,抱有大 济苍生的理想,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 2、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二十九岁 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 做过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 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 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 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 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 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 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 他们没有纠缠了。(由果及因)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 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