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趋向分析一历史试题的特色九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趋向分析

一、历史试题的特色

九十年代以来,适应素质教育和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历史高考命题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指导思想、题型结构、评分操作诸方面围绕着知识和能力的对比关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逐步形成一些鲜明的持色。

1、材料解析题异军突起,主、客观题平分秋色,题型结构三足鼎立。……

2、知识与能力并重,总趋势是加大能力考查度,而在实际操作中则有进有退。……

3、命题依托历史教材,依据《考试说明》。……

4、命题不回避热点和重点,也不拒绝几年“重复”,但灵活多变,“神鬼难测”。……

5、渗透学科意识,注重实实在、潜移默化的历史教化作用。……

二、三种题型分析

(一)选择题

从设问形式看,选择题有如下几种主要形式:

(1)排序类……。(2)比较类……。(3)最佳类……。(4)表述类……。(5)材料类……。

从设问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问原因动机。……(2)问主次矛盾……。(3)问时间空间……。(4)问现象本质……。(5)问历史人物……。(6)问共性个性……。

选择题答题方法:

选择题在历史题总分中的比重已达一半。而涉及历史内容则点多面广,且角度花样翻新,很能检验高考应试能力。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该是最主要的训练题型。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完全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如何对付选择题,最基本的要求:第一是“审”。审题准确与否,对解题正确与否有决定意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用在这里,一点也不错。先审题干,要做到字字推敲,尤其是中心词和限制词的推敲。准确、全面掌握题干到底问什么: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角度?层次?不可遗漏。再审题肢,即全部选项。实际上是对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斥表面现象乃至假象,去掉枝节和无关紧要的叙述,找出题干所要求的历史内容。

第二是“辨”。辨,其实也是审;审,也是辨。二者本来就没有本质区别。这里“辨”,仅仅是针对选择题的具体解法而言。一辨是非,尤其是似是而非者;二辨偏全,也就是抓个性和共性、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三是信息。这主要是针对材料选择题而言。对材料要抓住全部信息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1949年推出的新题型。其结构和模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体现课本历史知识的几段材料,或者文字材料,或者表格材料,或者图片材料;一部分是角度灵活、明确能力层次分明的设问。

材料解析题可以说全面体现考试说明要求的四类十条能力要求,最能检验考生历史学科能力。因而,材料解析题的解答好坏,往往是拉开考生成绩档次的关键之一。第一步,要读懂材料,这是前提。要确切弄清试卷提供的全部材料到底围绕什么问题提供了哪些信息。材料中的按语、提示、注释、引文出处,都不能放过。是史料,要抓住全部史实;是议论点,要抓住全部观点(看法、主张、认识、态度),总而言之,心要细,把全部有效信息抓在手,切莫大意有遗漏。第二步,要仔细辨真伪明是非。即对掌握到的全部信息,对史实要辨其真伪虚实异同;对观点,则要辨正误、时是非,不带偏见。张三步,推敲设问中的常用词语,切实把命题者设问的意向和确定的要求,如“不得摘抄原文”、“表达应成文”等,以免答题走

题或犯规失分。第四步落笔回答,特别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有问有答,一问一答,落到实处。材料解析题设问较多较杂,因而切忌跳跃。最后还有两点要特别指出,这就是材料解析题中提供的材料和需要回答的观点,如有与教材提供的材料和观点(结论)不一致,甚至相反。如1998年的巴黎和会题。该题提供三段材料以及关于中国代表要会上的外交努力的观点,就与平素在教材上得到的教育印象大相径庭。怎么办?这只能是从试题设计的新的历史情境依据试题提供的材料,作实是求是的分析。这是;第一,材料解析题中往往有概括材料的史实(或观点)的要求。如无不得摘抄原文的规定的话,则可以大胆摘抄。这样做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言简意赅,保险系数大。这种做法在文言文材料中作用更明显。

(三)问答题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中最传统刀最有生命力的题型。之所以如此说,其根本就在于它容量大、变化多、综合强、难度高,是典型的主观题,有利于测试考生综合能力(识记能力、理解应用能力)和整体水平(历史知识水平、思想水平、理论水平、表达水平),拉开考生间的差距,适应选择性考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90年代历史高考命题改革,题型屡有变化,而问答题始终不变。基分数比例一直在36%—21%之间。……

综观十年高考27道问答题,虽然变化多端,但仍然可以找出一定之规。

第一:从命题形式看——基本是个动宾词组结构。

例1:概述1840—1949年间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

(动) (限制词不)

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1991年高考题)

(宾)

例2: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

(动) (限制词)

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

(宾) (限制词) (动) (限制词)

主要不同之处。(1996年高考题)

(宾)

第二,从命题的动词来看——大致有三类:

论证评价类,一般用评价、评论、评述、说明、证明等常伤脑筋词语。

分析比较类,一般用比较、对比、异同、分析、为什么等常用词语。

叙述类,一般用试述、简述、概述、阐述等常用词语。

从命题用名词或名词性宾语结构来看,也可大致分为六类。一类是背景、原因、目的、动机、意图类;二是结果、结局、后果、效果类;三是意义、作用、影响、地位、性质、实质类;四是途径、措施、发展、变化、兴衰、消长类;五是原则、教训、认识、启示类;六是特征、特点、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等等难于尽列。

至于“限制词”,也就是限定解答的内容和对象。可以说,考试说明涉及的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知识,都是可能触及的内容。所谓命题中的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也大都发生在此部分。不过从形式上看,不论其如何变,都跳不出时间限制、空间限制、事件限制、观点限制等。

第三、考试内容看——几乎覆盖考试说明的主要知识点,但又有所侧重。

点多面广,最有说服力的是选择题。有所侧重,则经材料题、问答题为典型。……中国古代史……问答题的重心落在唐和明清部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显然与唐的强盛、繁荣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相关。而明清部分,则不仅是中国古代史的终结又是与西方世界相比开始由先进而落后的时代,可资借鉴的历史内容特别丰富,也不能不引起命题者较多的关注。经济史本来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在十年问答题中比例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