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梗死
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
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对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将我院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1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77%,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并发症发生人数为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显示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对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能够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心源性脑梗死;非心源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分为心源性脑梗四和非心源性脑梗死两种,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偶尔可见青年人发病。
因为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所以需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1]。
一般情况下,临床上给予脑梗死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尿激素酶静脉溶栓,但是溶栓治疗对于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相同。
本次研究将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将我院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我院收治时间均为2016年3月——2017年3月之间。
全部研究对象均符合相应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45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数量分别为24例和21例,年龄范围是49岁——79岁,平均(68.7±4.5)岁;45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数量分别为23例和22例,年龄范围是51岁——78岁,平均(69.1±3.7)岁。
简述脑梗死的toast分型。
简述脑梗死的toast分型。
脑梗死的TOAST分型是一种常用的病因学分型,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主要由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病因明确,包括主动脉弓
的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外大动脉硬化,以及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穿通支、动脉到动脉的栓塞、低灌注以及栓子清除率下降导致的脑血管病等。
2.心源性的脑栓塞:由心源性疾病产生的栓子导致脑动脉的闭塞。
常见的心源性疾病包括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脏黏液瘤等。
3.穿支动脉疾病:所有穿支动脉梗死都归为此类。
4.其他病因:包括血管炎症、不良变性等疾病。
5.病因不明确:可能的原因有多个,如多病因的可能性,既有动脉硬化,也有房颤、栓塞
的可能性;或者没有确切病因,找不到确切的病因;以及检查欠缺型,即检查还没有完善。
这种分型有助于医生迅速进行脑梗死病因诊断、危险因素分层、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各种类型脑梗死的预后。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医学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心源性脑栓塞与非心性源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33期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为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动脉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心脏病尤其是心房颤动最为重要。
本文探讨rt-PA 静脉溶栓对心源性脑栓塞与非心性源脑梗死的效果,以我院近2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心源性脑栓塞与非心性源脑梗死患者80例,在溶栓时间窗内(<4.5h)入院,分为心源性脑栓塞组与非心源性脑梗组各4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死诊断,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诊断为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栓塞。
心源性脑栓塞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6~87岁;平均(69.5±7.4)岁;非心源性脑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8~83岁;平均(70.5±7.6)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者采取rt-PA 静脉溶栓治疗,使用剂量为0.9mg/kg,10%rt-PA 1min内静脉推注,90%1h内泵入,1d后经CT头颅检查后,如无出血,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采用根据NIHSS 评分分级程度,(根据1、3、6、12原则)进行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用药剂量为0.1g/次,持续用药,余治疗基本等同,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每晚1次口服等治疗。
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受损越严重。
②统计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如皮肤黏膜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③生活能力,采用生活能力(mRS)评分,采用5分制,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差。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6例心源性脑梗死疴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有效 的血供 , 导致该血管供 血 区的脑组织 缺血性 坏死形成 梗 死 。一般认为脑梗死大约 占脑卒 中 1% ~1% _ , 0 5 1 心源性 脑 J 表 1 心源 性 脑 梗 死 死 亡 组 与 存 活 组 总 体 比 较 梗 死 占脑 梗 死 的 6 % ~ 5 0 7 % 。 心 源 性 脑 梗 死 是 重 症 脑 梗 死 的主 要 原 因 。 国 内 的报 道 大 脑 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 中, 心源性脑梗死 占 6 % 5 3。流行病 J 学研究 已经发现缺血性脑卒 中的亚型是估计其长期预后 的独 立因素 。因此 以分 型分析研究 心源性脑 梗死 预后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研 究对象 2 0 . 0 2年 1 1日至 20 月 0 7年 3月 1日在广东 药学院附属第一 医院住 院的心源性 脑梗死患者 5 6例 , 断符 诊 合 19 中华 医学会第 四届全 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 的《 95年 各 类脑血 管疾病诊 断要点 》 的心 源性脑 梗死 诊断 要点 J且 头 , 颅 C T或 MR 结果显示与 临床症 状相 符 的梗死灶 , 病 1 I 起 周 内在我 院就诊 , 有完整 的病 史 、 经系统体 征 、 神 实验室 检查 结 果及住 院经过记 录, 中男 性 2 (2 8 ) 女性 3 其 4例 4 .% , 2例 (7 5. 2 ) 年龄 4 % 。 2岁 ~ 6岁 , 均 年 龄 (2 8± . ) 。 8 平 6 . 99 岁 12 研究 方法 对符 合入选 标准 的患 者记 录临床 资料 , . 姓 名 、 别 、 龄 、 院时 间 ; 往 病 史 及 相 关 危 险 因素 、 性 年 住 既 既往 心 脏病、 心功能及心脏手术情况 、 病情 经过 、 主要并发症 , 包括感 染( 呼吸道感染 、 泌尿道感 染及 皮肤感染 等) 消化道 出血 、 、 呼 吸衰竭 、 心力衰竭 、 肾功能异 常 、 肝功能异常 、 电解质 代谢 紊 水 乱, 根据入院时情况进行 O S C P分型 ; 院期间主要实验 室检 住 查资料 ; 患者预后。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 资料用均数 ± . 标准 差表示 , 两组之 间 的比较用 t 检验 ; 数资料 的单 因素分 析用 检 验。P<0 计 . 0 5为差 异 有显 著性标 准 ; 有 数据 分析 均 用 S P rWi— 所 S Sf n o 3 讨 论 dw 0 0统计 软件包在计算 机上 完成 。 o s1 . 3 1 心源性 脑梗死 总体预后情 况 本组结 果显示心 源性脑 . 2 结 果 梗死 3 0天 内的病 死率 为 1 . % , 6 1 比国 内一 些研 究报 道 1 . 2 2 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同期急性脑梗死病例 为 8 1 , . 6 例 因 5 %高 ; Abn 卒 中病例研究 中 J 源性脑梗死 院 内病 与 l s e 7心 此 心源性脑梗 死约 占 6 5 . %。引起 脑梗 死 的心脏 病 因包 括 : 死率 1. %大致相 同 , 52 远低 于 P t e y的研 究 心 源性 脑梗死 t 非瓣膜 病性 房颤 3 , 7例 心瓣 膜病 1 例 , 3 其他包括 : 换瓣术 后 1 3 0d内病死 率 3 . % 。上述结果 的差 异考 虑是 因为 在单 中 03 例、 心肌梗死后 2例 、 心肌 病感染性 心 内膜炎 2例 、 病态窦 房 心研究结果受 医疗条件影 响。 结综合征 1 。根据入 院情况 , C P分 型结果 为: 全前 循 3 2 院内死 因分析 心 源性脑梗死死 因主要包括 三方面 : 例 OS 完 . 卒 环梗死 ( A I 1 , T C ) 2例 部分前循环梗死 ( A I3 , P C) 2例 后循环 梗 中本身 、 内科并发症 、 心脏方面 的原 因。本组资料提示 院内死 死 ( C I1例 , 隙性梗死 ( A I1 例 。 P C) 腔 L C )1 亡原 因最 多的是卒中本身引起 , 急性期 出现脑水肿 脑疝 、 在 中 22 病 程 中并 发 症 本 组 患 者 合 并 并 发 症 的 情 况 见 表 1 1 . 。1 枢性 呼吸循 环衰竭致 死 ; 其次是 在康 复期 由于 长期卧 床出现 例( 9 6 ) 1 .% 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5例 (0 4 ) 4 8 .% 至少合并一种 内科并发症 而死亡 。因此在 急性期 注重脑 水肿 的处 理 , 复 康 并发症 , 中 2 例 (7 4 ) 并三 种或三种 以上并 发症 , 其 1 3.% 合 以 期 应 注 意 预 防 和 治疗 内科 并 发 症 。 起病 3 0d结局为 死亡组 和存 活组 。死 亡组 和存活 组在 心功 3 3 心 源性 脑 梗 死 预 后 影 响 因 素 . 能衰竭 、 呼吸衰竭 、 感染 、 消化道 出血的发生 上差异 有显 著性 33 1 O S .. C P分型 卒 中本身 的因素包括卒 中类型 和严重 程 ( P<0 0 ) .5 。 度 。心源性脑梗死是 特殊类 型 的卒 中。O S C P分型是 一种 重 2 3 近期 预后 心源 性脑 梗 死患 者 3 . 0d内病 死 率 为 1 . 6 要 的卒 中分型方法 , 对指 导卒 中治疗 有重 要价值 。本组资料 1 , % 死亡组与存活组 比较在几种并 发症 的合并 情况及 O S 显示 , CP 心源性脑梗死 患者 中完 全前循环梗死 、 部分前循环梗 死
脑梗死TOAST分型及分型标准
脑梗死TOAST分型及分型标准脑梗死是指脑动脉或其分支的血流受到阻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一种疾病。
其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的头痛、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
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不同的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对于脑梗死的分型及分型标准的了解,对于临床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TOAST分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脑梗死分型方法,其全称为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该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5种类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脑梗死和未能确定原因的脑梗死。
首先,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等导致的脑梗死。
其临床表现包括肢体瘫痪、失语、偏瘫等。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血小板、溶栓、手术等方法。
其次,心源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心脏病变导致的脑梗死。
其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头痛、面瘫、失语等。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凝、溶栓、手术等方法。
第三,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小脑动脉、穿支动脉等病变导致的脑梗死。
其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轻瘫、失语、偏瘫等。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血小板、溶栓、手术等方法。
第四,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脑梗死是指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液病、血管炎等。
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因不同原因而异。
最后,未能确定原因的脑梗死是指无法确定导致脑梗死的具体原因。
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因不同情况而异。
在TOAST分型中,脑梗死的分型不仅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还对于预后的判断和康复治疗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对于脑梗死的临床医生来说,了解TOAST分型及其分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出现了其他的脑梗死分型方法,如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Bamford分型等。
尤瑞克林治疗心源性栓塞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尤 瑞克林治 疗心源性栓塞脑梗 死的疗效 观察
娄 伟 张 彬彬 周 莹 于 敏
(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辽宁 大连 1 1 6 0 0 0 )
【 摘 要 】 目的 本文研 究尤瑞 克林 治疗 心源性 栓 塞的疗 效 。方法 6 0例 心源 性栓 塞的 患者 随机 分 为两组 , 治疗组 予尤瑞 克林 、改善 循环 、 华
表 1尤瑞 克林 组和 对 照组 基 线水平 与治 疗后N I HS S /  ̄ g 较 ( n = 3 0 )
表2 治疗后 1 2 d 尤瑞 克林 组和 对 照组mR s 比较 ( n = 3 0 )
新 发脑 梗死 患者 6 O 例 ,发病 时间为 7 2 h 之 内 ,所有人 组 患者 均行 头
瘤防治杂志, 2 0 0 8 , 1 5 ( 5 ) : 1 2 6 — 1 4 3 .
[ 5 】 李 少朋 , 钱银 锋 , 余永 强, 等. 少 突一 星形 细胞肿 瘤 的C T 和 MR J 表现 【 . 中国医学 影像 技术 , 2 0 1 1 , 2 7 ( 6 ) : 1 6 1 — 1 6 2 .
J u l y 2 01 4 , V o 1 . 1 2 , No . 2 0
g i n g o f t he v i s u a l c o r t e x p e r f o r me d i n c h i l d r e n nd u e r s e d a t i o n t o
a s s i s t i n p r e s u r g i c a l p l a n n i n g [ J ] - J Ne u r o s u r g P e d i a t r , 2 0 1 3 , 1 1 ( 4 ) :
临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临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贾同生【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5(000)035【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予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31例患者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55%,而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87%,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平均为(31.3±10.8)分,治疗后(86.4±16.2)分,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平均为(31.4±11.4)分,而治疗后(41.4±12.7)分,观察组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出血及凝血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5)。
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总页数】2页(P172-172,173)【作者】贾同生【作者单位】河南省商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周口4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J], 蒙山;李东璟2.单独抗血小板与联合抗凝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J], 廖秀勇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戴红红; 曲芳4.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戴红红; 曲芳5.高压氧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 [J], 叶明;许顺;宋伟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梗死的分类轴心
脑梗死的分类轴心
脑梗死的分类主要依据发病部位、发病原因和临床特征等进行轴心:
1. 发病部位:
- 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的梗死,常见于大脑半球的皮质和皮质下区域。
- 小脑梗死:小脑供血动脉(后下动脉、前下动脉)或其分支的梗死。
- 幕上梗死:发生在脑部以大脑动脉幕上和大脑静脉幕上为主的区域。
- 幕下梗死:发生在脑幕下,主要包括脑干和小脑等区域。
2. 发病原因: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或者栓子形成堵塞脑血管。
- 心源性脑梗死:由于心脏病引起的血栓或者栓子脱落堵塞脑部血管。
-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血流不畅或阻塞导致的脑梗死。
- 血小板聚集性脑梗死:血小板异常或过度凝聚导致脑血管堵塞而引起的脑梗死。
- 血管炎性脑梗死:由于血管炎、血管病等引起的脑血管损伤导致的脑梗死。
3. 临床特征:
- 大动脉闭塞后脑脊液压力升高(LH)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突发性极度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常伴随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阻塞。
- 分水岭脑梗死:发生在分水岭区域,临床上表现为两个大脑半球不同侧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
- 微小脑梗死:较小的脑梗死灶,可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等。
这些分类轴心有助于临床对脑梗死进行分型和治疗选择。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类并非完全独立,实际上很多患者的脑梗死可以同时具备不同的分类特征。
因此,具体的分类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评估。
心源性脑栓塞47例临床诊治分析
著性 差异 , P> 0 5 . ;同时两组 患者的 阴性 、阳性 症状较治疗 前均有 O
明显改善 , P< O 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两组疗效的评价 , 0
治 疗 A组有效 率 7 . 和治 疗 B组有 效率 7 . / 6% 7 8 0 ,治 疗效果 较明显 , 40 表3 两组 惠者 临床 疗 效的比 较
【 键词 】 心源 性脑梗 死 ;心房 颤 动 关
中图分 类号 :R 4 .3 733
文 献标 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7- 14 (0 0 5 0 8- 2 6 1 8 9 21 )0- 0 9 0
心源性脑栓塞是指来 自于心脏 的附壁血栓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脑 内动 脉而 阻塞脑 内血管 ,如果此时侧 支循环不能 代偿 ,到导致 该动脉供血
失禁7 ;假性球麻 痹6 。病情 在短时 间内达高峰者3 例 ,症 状逐渐 例 例 9 加重患者 8 。患者在住 院期 间出现呼 吸道感染 5 ,合并心力 衰竭4 例 例
例 ,有下尿道感染2 , 例 1 T及MRI .C 4 检查
1资料和 方 法
1 . 1一般资料 选择 新乡市第一 人民医院2 0 年3 0 7 月至2 0 年3 0 9 月心源性脑 栓塞患
本组4 例患者 均行头颅C 检查 ,其 中5 7 T 例行C 和MR 检查 。C 检 T I T 查 发现栓塞部位在 颈内动脉系统 者3 例 ,其 中栓塞部位在左 侧大脑 中 8
者4例 ,以上 患者诊断均 符合第 四届全 国脑 血管病 学术会议 … 7 制订的 心源性脑栓塞诊 断标准 ,以上患者均有 长期心房颤 动或者 阵发性 心房 颤动病 史。本 组患者男 2例 ,女2 例 ,年龄4 - 8 ,平均 (5 ± 4 3 76 岁 5. 4
心源性脑梗死的防治(附28例报告)
落, 即形成 心源 性 栓 子 , 引 发脑 梗 死 。血 栓 好 发 可 于颈 内动脉 。颈 内动 脉 分 为颅 内 、 外 二 段 , 外 颅 颅
段 容易 发 生 栓 塞 , 内 动 脉 末 端 则 为 大 脑 中 动 脉 颈
( A) 为 颈 内 动 脉 的 自然 延 续 , 因 血 栓 堵 塞 MC , 常 MC 主干 或 一 级 分 支 而 发 病 。 MC A A供 应 大 脑 半 球 皮层 , A堵 塞 可致皮 层 大 面积 梗死 , MC 引起 对 侧 偏瘫 、 身感 觉 障碍 、 偏 偏盲 、 眼凝视 、 两 失语 等 。 房 颤 还 因 降低 心排 血 量 , 一 步 减 少 脑 血 流 进 量, 使脑 组织 供血 不 足 , 响 神 经 功 能 的恢 复 及 疾 影
病 的康 复 。因此 , 尽早 治 疗 脑 梗 塞 的 同 时 , 积 在 应
血; 部分病例早期应 用降纤酶 治疗 ; 合并 高血压 、 风 湿性 心 脏 病 、 心 病 患 者 予 以相 应 治 疗 。恢 复 冠 期 应用 尼 莫 地 平 等 钙 离 子 拮 抗 剂 、 代 谢 活 化 剂 脑 等 治疗 。
13 疗 效判 定 按全 国第 4届 脑血 管病 学术 会议 . 制 定 的疗 效 标 准 J ( ) 本 治 愈 : 能 缺损 评 分 :1 基 功 减 少 9 % 一10 , 残 程 度 为 0级 ; 2 显 著 进 1 0% 病 () 步 : 能缺 损 评 分 减少 4 % 一9 % , 残程 度 为 1 功 6 0 病
22 疗效 .
本组 2 8例 患者 经 平 均 3周 的住 院治
疗后 , 基本 痊 愈 9例 , 著进 步 6例 , 步 9例 , 显 进 无
效 2例 , 2例死 亡 ( 于继 发 性 脑 出血 ) 总有 效 率 死 ,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梗死)
(一)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的调控(参见第九章) (二)抗脑水肿、降颅高压(参见第九章) (三)改善脑血循环 脑梗死是缺血所敌,恢复或改善缺血组织的灌注成为治疗的重心,应贯彻于全过程,以保持良好的脑灌注压。
1、溶栓治疗 梗死组织周边存在半暗带是现代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基础。即使是脑梗死早期,病变的中心部位坏死已经是不可逆的,但是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组织,避免组织形成坏死。大多数脑梗死是血栓拴塞引起颅内动脉闭塞,因此,血管再通复流是最合理的治疗,溶栓是公认的最有效治疗。常用溶栓药物及方案如下: 1)溶栓治疗的指征: (1) 确诊的缺血性卒中,神经系统缺失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比较严重(NIHSS 7—22)。 (2) 开始治疗应该在症状出现3—6小时之内。 (3)体检没有发现活动出血或者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二、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来选择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通常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1个月),恢复期(2—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重点是急性期的分型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主要是改善循环;大、中梗死还应积极抗脑水肿降颅压,防止脑疝形成。在3~6小时的时间窗内有适应证者可溶栓治疗。
24小时颅内出血伴有临床症状加重患者,在r—proUX治疗组中为10%,对照组为2%(P=o.06)。两组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别。 有研究显示先给予小剂量静脉溶栓,再给动脉溶栓,可以加快给药的时间窗,增加血管再通率,也比较安全。 动脉内溶栓使用的药物有rtPA、尿激酶、链激酶和r-proUK。国外使用较多的是rtPA,在我国使用最多的是尿激酶。 总之,动脉溶栓效果尚未得到公认。但是,确实是溶栓的另一条途径。目前主要应用于缺血性卒中发作6小时内、有大血管闭塞,尤其是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
14页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判断是否存在复发或进展的风险。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指导康复治疗和评
03
估预后,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生活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
05 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局 限性
CT影像诊断的局限性
对早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不足
CT在脑梗死早期可能无法清晰显示病灶,尤其 是小面积梗死。
对后循环梗死诊断的限制
后循环梗死在CT上的显示可能不清晰,易漏诊 。
晚期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在CT影像上表现为低密 度影内出现高密度影,即梗死区内出 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灶。
在较晚期脑梗死,CT影像上可见脑组 织液化坏死,形成脑软化灶,局部脑 组织萎缩和脑沟增宽。
脑梗死CT影像诊断流程
初步观察
首先观察CT影像上是否有异常 密度影,如低密度或高密度影
,并注意其部位和范围。
辐射剂量问题
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
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依赖医生经验
CT影像诊断脑梗死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
鉴别诊断的困难
对于某些与脑梗死相似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CT影像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通过观察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密度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和病情进展情况。
亚急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发现并发症,如脑水肿、出
03
血转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死CT影像诊断在慢性期的作用
01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可以评估梗死病灶的稳定
性和后遗症情况。
02
通过观察慢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可以
细致分析
对异常密度影进行细致分析, 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判 断是否为脑梗死。
脑梗死知识点总结
脑梗死知识点总结一、发病机制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
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作用下,可导致动脉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脑梗死。
2. 颈、脑部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或闭塞的动脉阻碍了脑部血液供应,从而导致脑梗死。
3. 血栓栓塞:从其他部位的血管内膜脱落的血栓通过血流迁移,到达脑血管时,形成栓塞,也可导致脑梗死。
4. 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是由于心脏疾病(如房颤、心脏瓣膜病、心内膜炎)引起的动脉栓塞,从而导致脑梗死。
二、临床表现1. 急性期表现: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失去感觉,说话困难或失语、面瘫、意识丧失、视力模糊等现象。
2. 慢性期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行走不稳、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病史回顾和家族病史,可以初步猜测出脑梗死的可能。
2. 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梗死患者的脑组织缺血、梗死灶以及所在区域。
3. 脑血管CTA或MRA:用于了解狭窄、闭塞的血管情况,帮助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
4. 血管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脑部和颈动脉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为脑梗死的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
5.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心肌标志物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
四、预防措施1. 控制高血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压,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手段。
2. 控制高血脂:饮食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3. 控制糖尿病:良好的饮食结构、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对于预防脑梗死有重要作用。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5. 预防心脏病:定期体检、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心脏功能,对于预防心源性脑梗死是非常重要的。
脑梗死的分型(最全)
脑梗死的分型(最全)脑梗死的分型18-05-03 言蹊48432 + 关注献花(0) 收藏小明问,灵犀老师,脑梗死,如何分型?我看了很多,TOSAT,OCSP,CT分型,综合征分型,已晕。
灵犀医生说,问得好,当年我面试时候老师就问的这个问题。
丰俭由人,有时,简单的问题可以看出一个人思维方式。
不同的分型依据可得到脑梗死不同分型:【按起病方式和病程分型】:完全型:起病6小时内病情达高峰进展性型卒中:病情逐渐进展,可持续6小时至数天【按发病机制分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分水岭梗死【按卒中综合征分型】大片半球综合征小片半球综合征腔隙性综合征脑干/小脑综合征【OCSP分型法】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规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提出的OCSP分型法。
该分型方法是1991年Bamford等在英国牛津郡社区实施大规模脑卒中调查项目时提出的新的分型方法。
它完全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型,不依赖影像学结果。
提示闭塞血管和梗塞灶大小和部位,简单易行。
一、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全前循环梗死表现为3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综合征的表现:①大脑及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②同向偏盲或同向偏视;③对侧3个部位(面、上与下肢)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如果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而不能进行脑的高级功能检查及视野检查时,则假定其存在上述这些缺陷。
二、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有以上3联征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提示大脑中动脉远端主干、各级分支或大脑前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但也可能是大脑中动脉近端主干闭塞,而从同侧大脑前后动脉经大脑表面的侧支循环代偿完全,故只引起基底节梗死,而没有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区梗死。
三、后循环梗死型-POCI后循环梗死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①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交叉);②双侧感觉、运动障碍;③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
对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对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40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分别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65.00%,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能显著减轻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提升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源性脑梗塞;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神经功能心源性脑梗塞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疾病特点,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较为严重,一定程度上增大治疗难度。
临床针对其治疗,主要采取溶栓用以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为探究心源性脑梗塞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效果,遂开展本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我院40例心源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
实验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3~81岁,平均(54.08±0.65)岁;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3~80岁,平均(54.05±0.66)岁。
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入组后均给予降低颅内压、抗凝、稳定斑块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治疗。
选取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生产厂家: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3910)400哦U,间隔12h给药一次。
持续治疗2周。
实验组予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选取阿替普酶(生产厂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批准文号:S2*******;规格:50mg/支)使用前应先用附带的稀释剂临时配制,浓度为 1mg/ml ,静脉输注:成人总量为100mg ,开始第 l 小时静滴 60mg( 开始 1- 2min 可先静注 6-10mg) ,第 2和第 3 小时再分别静滴 20mg ,在 3h 内滴完。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
脑梗死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群。
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受累的血管部位、范围、次数、原发病因和侧支循环,以及患者的年龄和伴发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
下面介绍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
(一)临床分类(TOAST分类)1.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2.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3.小血管闭塞(small-vessel occlusion)(包括无症状脑梗死)4.其他病因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5.病因不能确定的脑梗死(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
(二)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60%~80%,起病相对较慢,常在数分钟、数小时甚至1~2天达到高峰,不少患者在睡眠中发病,约15%的患者以往经历过TIA。
脑梗死主要临床表现可区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或称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
1.颈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肢体瘫痪或感觉障碍;主半球病变常伴不同程度的失语,非主半球病变可出现失用或认知障碍等高级皮质功能障碍。
其他少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不随意运动及偏盲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累及枕叶可出现皮质盲、偏盲;累及颞叶内侧海马结构,可出现近记忆力下降;累及脑干或小脑可出现眩晕、复视、吞咽困难、霍纳综合征、双侧运动不变、交叉性感觉及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
累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易出现意识障碍。
3.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s)是指脑或脑干深部血管直径100~400mm的穿通动脉阻塞所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大小介于直径为0.2~105mm之间,主要累及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的深穿支。
脑梗死TOAST分型及分型标准
脑梗死TOAST分型及分型标准
脑梗死是指脑血管病的一种,是由于脑血管内血栓或栓子导致脑部血液循环中断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脑梗死TOAST分型及分型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病因因素将脑梗死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诊断标准。
根据TOAST分型,脑梗死可以分为5种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子型(CE)、小动脉病变型(SVO)、其他原因型(OTH)和未能确定原因型(UND)。
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是最常见的类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是指由于大脑血管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脑梗死。
其诊断标准包括:①有明确的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史;②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③临床表现符合脑梗死的特点。
心源性栓子型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导致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脑梗死。
其诊断标准包括:①有明确的心脏病史;②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显示有源性心脏疾病;③临床表现符合脑梗死的特点。
小动脉病变型是指由于小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梗死。
其诊断标准包括:①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在小脑血管;②临床表现符合脑梗死的特点。
其他原因型是指由于其他病因因素导致的脑梗死。
其诊断标准包括:①有明确的其他病因因素;②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显示相应的病变;③临床表现符合脑梗死的特点。
未能确定原因型是指无法确定脑梗死具体病因的类型。
其诊断标准包括:①无法确定脑梗死具体病因;②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显示相应的病变;③临床表现符合脑梗死的特点。
心源性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
5 Chsebro JH , Fuster V, Halperin JL. Atrial fibrillation- risk marker for s troke. N Engl J Med, 1990,323(22):1556- 1558.
6 Halperin JL, Hart RG.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stroke: New ideas persis ting dilemmas . Stroke, 1998,19 (8): 937- 941.
1.5 治疗与转归
的 主 要 危 险 因 素 [7]。
脑水肿控制后, 予丹参、胞二磷胆碱
本 组 中 非 活 动 中 起 病 18 例 ( 占
等药 物 治疗 , 30 例中 5 例 ( 16.7% ) 自动 60%) , 考 虑栓子的脱落并 不一定与活 动
出 院 , 7 例 ( 23.3% ) 临 床 治 愈 , 11 例 有直接关系。临床症状方面, 以偏瘫、失
性改 变, 促使血 液在左 房瘀 积[4- 6], AF 时 例, 瘫痪恢复 11 例, 与栓塞 的范围大小,
脑微血管内心房利钠肽升高, 脑血流量 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故在治疗中早期控
· 3 2·
文章编号: 1003—6350( 2008) 09 —033—02
《海南 医学 》2008 年第 19 卷第 9 期
7 月至 2007 年 12 月 46 例睡眠呼吸暂停 变测试分析仪, 静脉取血, 肝素抗凝。血
1.2.3 诊断标准: 主要根据病史、体征
综合征病人, 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 沉在 室温 15℃~25℃下 用魏 氏沉降 法测 和 PGS 检测结果。每晚 7 小时睡眠中, 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源性脑梗死
【摘要】心源性脑梗死(Cardiac Cerebral Infarction CCI)是由于心源性栓子引起脑和(或)视网膜的栓塞性缺血,是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
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将各种病因相互混淆而误诊。
【关键字】心源性脑梗死病因心脏病
脑梗死的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血管性、血液成分性和血流动力学性三类。
血管性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结缔组织病性、细菌性、病毒性、螺旋体性、药物性等)、脑血管畸形、血管痉挛;血液成分性因素有:微拴子、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高凝状态、镰状细胞性贫血等;血流动力学因素包括:血压不稳、高血压性动脉硬化等。
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因素,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就成了预防脑梗死的重中之重。
心源性栓子先后栓塞肢体及脑部动脉,随时可危及生命或致肢体残疾, 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24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
心源性脑梗死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38~76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8例,冠心病史21例, 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
主要临床表现:偏瘫 20例;偏瘫并失语16例;意识障碍7例;合并肢体动脉栓塞1例。
2 护理
(1)严密观察神志变化动态评估病人神志变化是预见病人病情的主要指标,应通过对病人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情况,一旦病人发生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2)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功能变化心源性脑梗死病人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继发的房颤史,血压波动较大,心脏功能多有损害。
脑梗死发生后可影响心脏及血压的变化,故在护理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血压的变化,予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记24h出入量,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3)注意观察肢体血供情况偏瘫肢体合理摆放肢位,加强肢体被动功能锻炼。
若急性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皮温低、动脉搏动消失,应避免抬高患肢,腘窝处悬空以免受压,注意保暖,但禁用热水袋局部热敷。
在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除观察栓塞平面有无改变外,还要注意观察有无肢体坏疽。
(4)药物治疗护理应用药物时,注意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应在每分钟30滴左右,并注意血压的变化。
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应先做皮试,结果阴性者才可使用。
溶栓和抗凝药要严格掌握剂量并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颅内高压者给予20 %甘露醇或与速尿针交替使用。
(5)基础护理要点①卧床休息,病房床单位设置舒适、整洁、加床栏保护,防止坠床。
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肺部护理,防止肺部并发症。
③保持二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3饮食
1)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
动物脂肪,使p/s比值达到1.8以上,以减少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每人每日25克,每月在750克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的胆固醇,每日每人应在300毫克以内,也就是说,每周可吃3个蛋黄.
(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体重也会下降,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
(3)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用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
(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随着饮料工业的发展,各种含糖饮料不断增加,当地多饮用含糖饮料后,体内的糖会转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仍然会增加体重,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滞度,对脑梗塞的恢复极为不利,所
以也要控制饮料的应用.如脑梗塞的病人同时患有糖尿病并应用降糖药而产生低血
糖时,可适当饮用饮料以防止血糖继续下降,当一过性低血糖缓解后,就不要再饮甜
饮料了.现在许多厂家生产保健型饮料,其中以低糖饮料为主.用一些甜味剂来替代
蔗糖,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满足了喜甜食人的要求和口感.常见的甜味剂有阿斯巴甜,甜菊甙等.其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用量小,不产生热量,无毒,体内不吸收,能够从肾
脏随尿液排出体外.许多动物实验证明,阿斯巴甜无致癌性.可以放在溶液和面点制作中.
(5)脑梗塞的病人有的合并高血压病.食盐的用量要小,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
(6)注意烹调方法.如果在烹调中放入盐,烹调出来的菜仍然很淡,难以入口.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钙离子可增加血管内皮的致密性,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
(7)脑梗塞的病人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清晨饮水可冲淡胃肠道,水分入血液后,随活动以汗液和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晚间活动量小,睡眠前饮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栓塞.
意见建议:
食物选择:
(1)要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粮,蔬菜和水果.有些食物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海带,山楂,紫菜,淡茶,魔芋等食品有降脂作用.
(2)平时宜吃清淡,细软,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宜采用蒸,煮,炖,熬,清炒,氽,熘,温拌等烹调方法,不适宜煎,炸,爆炒,油淋,烤等方法.
4 心理护理
心源性脑梗死多为急性起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情绪,渴望得到最大的关注、最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尤其伴有失语的患者极容易产生失望、急躁的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多巡视病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手势、写字、指图画等,多关心患者和安慰家属,耐心地解释疾病知识和药物作用,消除其顾虑,帮助他们建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治疗3例,死亡2例
5讨论
心源性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而且心脑卒中并存预后较差,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通过加强对全身, 尤其是心脏情况的监护,保护心脑细胞及对症治疗,注意对于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降低致残率、致死率结果本组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22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
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