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印度与西方文化

合集下载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再版、或重译 ▪ 其他则主要是来自一些亚、非、拉的友好国家的新作品
70年代末的“名著重印”
❖外国文学研究的八年规划
▪ 1978年11月,为新时期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全面 展开设计了最初的蓝图。
▪ 恢复“三套丛书”的出版工作
❖“名著重印”
▪ 1977年试探性地重印了5本久被禁绝的外国文学名著 ▪ 1978年重印累计达到37种 ▪ 根据朱生豪译本校订的《莎士比亚全集》,计11卷。
❖ 公元前11世纪,通过“多重翻译”而进行交流的记 载.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笔译始于战国时期 ❖ 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
中记载的一首包括越语原文和楚语译文的《越人 歌》。
中国翻译发展史三个阶段
❖根据我国翻译史上主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 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 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我们把中国翻译 发展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LOGO
英汉笔译基础教程第2章 中国翻译史简介
第二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2.2 宗教翻译阶段 ❖2.3 文学翻译阶段 ❖2.4 非文学翻译阶段
2.1 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
❖ 《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
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 方曰译”。
起点。
《新青年》 的文学翻译
❖ 《新青年》倡导:
▪ 译介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也掀起了文学翻译的热潮。
❖时间:
▪ 从1915年9月到1926年7月停刊
❖成果:
▪ 译介小说47部(篇),戏剧15部,诗歌195首。 ▪ 除欧美现实主义作品以外,《新青年》还把注意力转向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中国翻译史介绍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中国翻译史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打开 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 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 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 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 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 二、隋 -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 期; 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二、隋-唐-宋时代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 发达时期。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作都很少。比较有名的翻译家 有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他是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一生翻译了佛经23部100余卷。彦琮在他撰写的《辨证论》中总结翻 译经验,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 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2)将 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 疑);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义旨。 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 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 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6)耽于道术, 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7)要 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 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 中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彦琮还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养问题,至今 仍有参考价值。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 法师)。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玄奘在唐太宗 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带 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 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 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 中国人。玄奘所主持的译场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据《宋高僧传》记载,唐 代的翻译职司多至11种: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 疑难,能判断解决;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 均由他和译主商讨;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 无讹误;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5)笔受,把录 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7)参 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8)刊定,因中外文 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 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 僧侣诵读;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一、引言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和跨文化传播工具,文学翻译在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外国文学的汉译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进行探讨,从历史、实践和理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历史回顾文学翻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对印度佛经的翻译,虽然这并不是文学的范畴,但可以看出翻译对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性。

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开始了对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

1902年,鲁迅翻译了《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并在此后的创作中深受影响。

20世纪初,翻译界有许多热心的译者,包括林语堂、郭沫若、胡适等,他们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经典作品。

三、实践情况1. 翻译的难点外国文学翻译的难点在于语言、文化和文学背景的差异。

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及对目标语文化、文学的深入了解,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沉淀。

同时,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内涵也需要恰当地传达给读者。

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在外国文学翻译中,意译普遍被采用。

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较为优美,难以直接翻译成中文,需要译者有创造性地转换语言和文化。

同时,意译也需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内核和艺术形式。

3. 翻译的成果外国文学经过翻译后,能够帮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及思想,拓宽文学视野。

同时,文学翻译也可以推动中外作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学界的交流合作。

四、理论研究1. 文学翻译的目的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传达原作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内涵,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译者需要全面了解原作的文化信息和文学特色,同时通过良好的表达方式向目标文化传达这些信息和特色。

2. 文学翻译的价值外国文学翻译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翻译,可以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互相了解、交流、学习。

同时,文学翻译还能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文学翻译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具体包括语言、词汇、形式等方面。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 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他提 出“宁信而不顺”。
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 保持原作的风貌,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 十分严肃。
Unit 1 lesson 3
哀互生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等书。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我所 用,以超越前人。徐光启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 以及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清代的林纾(琴南)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84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最著名的有《巴黎茶 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 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等。因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甚多。 但是林纾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 鲁迅等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清朝的林纾(字琴南)第一个把西方的文学作 品介绍给中国读者,被称为文学翻译的始祖。 文学译品甚多,字数达1200万,有《巴黎茶 花 女 遗 事 》 《 块 肉 余 生 述 》(David Copperfield), 王 子 复 仇 记 》(Hamlet), 《 撒 克 逊 劫 后 英 雄 略 》(Ivanho) 、 《 黑 奴 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等。
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
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 “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中国翻译简史1

中国翻译简史1

• “失本”的五种情况是:①梵文的词序 是颠倒的,译时必须改从汉语语法; ②梵经质朴,而汉人喜欢华美,要使 读者满意,译文必须做一定的修饰; ③梵经中同一意义,往往反复再三, 译时不得不加以删削;④梵经于结尾 处,要做一小结,将前文复述一遍, 或一千字,或五百字,译时也得删去; ⑤梵经中话已告一段落,将要另谈别 事时,又把前话简述一遍,然后开始, 译时则又必须删除。
草创时期 • 早期佛经翻译的主要标志:外国 人主译。 • 译经数量:共译经书近570部。 • 杰出的佛经翻译家:安清、支谶、 支谦、竺法护 • “译界开创二杰”:安世高、支 谶
安清
• 安清(安世高):通晓华语,故译文比较能正确 地传达出原本意义。总的来说,偏于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 註:安世高,公元二世紀時人。本名清,是西域 安息太子,特別信仰佛教。當輪到他繼承王位時, 他就讓位給叔父,出家修行。精研佛學。當安世 高來到洛陽時,佛教的信奉者多把佛教當成是一 種神仙方術,祈求長生。安世高認為應當讓人們 了解佛教,於是萌發了譯述佛經的宏願。安世高 共譯佛經三十五部四十一卷。他是中國佛教史上 第一位譯師,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佛學。
中国翻译简史
•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 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 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 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 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 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 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 季羡林
• 译经数量: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 的记录,有一百五十九部、三百零 九卷。 • 译作:《正法华经》、《修行道地 经》、《阿惟越致遮经》等 • 译经特点有三: 种类繁多、范围广阔; 存真偏质,提高质量; 助译者多,共襄其成。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

(中国翻译史话)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一直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继安世高、支娄迦谶之后的又一译经大师支谦“颇从文丽”,开创了不忠实原著的译风,对三国至西晋的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翻译中的“会译”(即将几种异译考校对勘,合成一译)体裁,以及用意译取代前期的音译.也均由支谦始。

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罗什倾向意译,其译经重视文质结合,既忠实于原文的神情,读来又妙趣盎然,能“以实出华”,传达原经的文体美和修辞美。

他反对前人译经时用“格义”(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比附和传译佛学概念)的方法,创立了一整套佛教术语。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

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

中西方翻译史

中西方翻译史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鸠摩罗什VS真谛VS彦琮
• 提倡意译,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不妨“依实出华”,讲究译文 的流畅华美,因此他所译的佛经都富于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 徒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在实践上基本仍然 是折中而非偏激的。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1.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 以后则是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简名:支谶)。 •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 文章。 • 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原因: 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 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 称。
中国翻译简史VS西方翻译简史
CP
一.中国翻译简史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 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 陈福康( 2005)---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古代、晚清、民国、 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 马祖毅(2004):五四运动(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 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摘自《翻译理论与技巧》赵桂华编著)翻译活动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我国各部族之间就有了语言的交流。

不过当时的翻译活动是以沟通言语为主,即我们现在所谓的口译。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字翻译活动是佛经翻译。

从佛经翻译至今,我国翻译简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或称为四次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的引进及俄苏等新文化、新思想的翻译,以及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一时期佛经翻译时期。

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历经发生、发展到鼎盛的过程,历时一千多年。

东汉时期,桓帝建和二年,波斯帝国(伊朗)安清(安世高)来到中国,翻译了30部40卷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安般守意经》。

他所译的经文变而不滑,质朴而不粗俗,因而被称为直译的鼻祖。

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苻坚热心提倡佛教,并将其奉为国教。

他请来释道安成立了专门的译经机构“译场”,道安推荐并组织众多译经大师从事翻译工作,其中鸠摩罗什是最知名、成就最大者。

他共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等39部,313卷。

译著文字优美、畅达,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道理,具有“天然西域之情趣”。

鸠摩罗什开了意译的先锋,译文妙趣盎然,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他还进一步完善了译场,原来的译场只有“口授、传言、笔授”三个环节,他增加了“校对”这一环节。

译完作品之后写上译者的名字一也是从他开始的。

梁启超评价他所译经文为“秦梵两娴,诵写自在,信而后达,达而后雅”。

南北朝时期,应梁武王之聘,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49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的翻译、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唐朝经济发达、文化兴旺,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玄奘本姓陈,法号“三藏法师”,河南人,因出身贫苦,13岁出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经16国、历时4年到达印度。

[知识]中国古代翻译

[知识]中国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中国最早译事关于不同民族的交往的书面记载,在我国始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之间的夏代。

“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

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

”《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关于翻译活动的明确记载,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的周公摄政时期。

“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

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

”《周礼?秋官》“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同,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王制》山戎、犬戎、东山皋落氏、姜戎、白狄、赤狄、戎蛮子、鲜虞反舌,夷语与中国相反,故曰反舌。

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职也。

象胥、寄、象、狄鞮、象寄、鞮译、舌人、译、翻、翻译。

公曰:“寡人欲学小辨以观乎政,其可乎?”子曰:“否,不可! ? ? ? ? ? ?天子学乐,辨风,制礼,以行政。

? ? ? ? ? ?士学顺,辨言,以遂志。

如此犹恐不济,奈何其小辨乎?”公曰:“不辨,何以为政?”子曰:“辨而不小。

夫小辨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简。

是故循弦以观其乐,足以辨风矣;尔雅以观古,足以辨言矣;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

” --《大戴礼记?小辨》中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二、明末清初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四、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五、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佛教的创立及特点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释迦牟尼世界上成熟最早的一神至尊教。

教义: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存在。

2、因果报应是必然的。

佛教的传入时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

还,传其旁身有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魏书?释老志》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公元147年-167年)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220-581)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唐代(618-905)达到极盛,北宋(960-1126)时已经衰落,元(1206-1341)以后则是尾声了。

中西翻译

中西翻译

中西翻译简史一.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课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1.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宗教典籍翻译开启了中西翻译史的帷幕。

2.经典名著为主要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识。

3.实用文献为主要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二.佛经翻译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哪些影响?1.印度语支的文本给中文带来大量陌生的语言形式,名词的三个数格和三个人称的复杂语法结构,过去时和现在时对等。

2.影响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佛教的激发。

3.佛教理论武装当时学术命苦的思想,研究佛学蔚然成风。

4.佛教的慈悲、平常、无常、无我的思想深入人心,人民受其鼓舞。

5.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新的意境、新的问题、新的命意遣词方法,鼓舞晋唐小说的创作,禅宗思想影响是个创作。

6.促进形成文词酣畅、想象力丰富的新闻学—变文,朴素而活泼的语录体的产生。

三.圣经翻译对西方宗教的改个起了什么作用?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带来技术上的便利,译为民族语的《圣经》广泛流传,早起的宗教改革家借助《圣经》新译本传播其宗教思想,翻译在宗教和政治斗争中被用作反对当时罗马教廷的武器。

促进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马丁路德在避难期间,与学着合作翻译《圣经》,其译本促进了现代德语的形成。

威克利夫译本,《圣经》,是第一步完整的英语《圣经》译本,文字前线流畅、朗朗上口,使《圣经》得以为普通人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打破了教会垄断特权。

之后出现大量英译本,随之带来的是对教会使用文本的态度的变革,而这直接促发了英国的宗教改革。

四.西班牙托莱多翻译院的翻译活动有何特点?公元9世纪的巴格达是阿拉伯的“翻译院”,而公元八世纪至13世纪的托莱多测试西方的“翻译院”。

这时盛况空前的翻译活动有两大特点:翻译活动始终实在基督教会的赞助下进行的;翻译的作品中主要是希腊著作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才是阿拉伯原著和希腊语原著。

五.圣经中译与中国新文学有什么关联?官话和和一本是工人的圣经中意的杰作,其出版在五四时期,对于“白话文”和“新文学”运动气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解读

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解读
主要内容
• 一、中国翻译简史(三 次高潮) • 二、西方翻译简史(六 个阶段) • 三、翻译的标准
一、中国翻译简史
• “文化(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 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 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任何文化都不能 永存。然而,中国文化似乎是个例外。 五千年来,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走 过了不少坎坷的道路,但是中华文化 却一直没有消逝。”
★释道安: “五失本,三 不易”,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 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 组织翻译《金刚经》 《法华经》等300余种佛 经
★彦琮:译人“八备”; 第一个将汉文译成梵 文;中国第一部翻译 理论书《辨证论》 ★玄奘:“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将《道 德经》译成梵文;运 用补充法、省略法等 翻译技巧
2.西方自然科学翻译 (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明末至清朝中期)
• 特点:译者多为西方 传教士以及少数从事 科学技术研究或对科 学技术感兴趣的中国 士大夫;翻译西方自 然科学,如数学、化 学、机械方面的书籍
• 徐光启(明):数学家,农学 家,《几何原本》前六卷(意 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 • 李善兰(清):数学家,《几 何原本》后九卷(与英国人伟 烈亚力合译)、《代数学》、 《代微积拾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京师同文馆(1862 年,北京、上海、 广州) ★江南制造局翻译 馆(1865年,上海)
鲁迅、郭沫若、林语堂、巴金、梁 实秋、徐志摩、郁达夫、钱钟书 朱生豪、傅雷、董秋斯、张谷若等
英文译作: 《镜花缘》 《老残游记》 《浮生六记》
• 郭沫若:《浮 士德》《少年 维特的烦恼》 等 • 傅雷:《高老 头》、《欧也 妮· 葛朗台》 • 梁实秋、朱生 豪:莎士比亚 全集
• 有关翻译的书面记载: • 周朝 设有专司接待夷族来宾之 官员,即翻译官,称为“象 胥”,“舌人” •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 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 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 北方曰译。”(礼记· 王制)

中国翻译发展史 ppt课件

中国翻译发展史 ppt课件
(2)在这一时期,耶稣会传教士还把中国的 《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经 籍及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2.(1)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翻译活动的特点 ①阶段性特征明显 ②开创“洋译华述”模式 ③实用翻译为上 ④译出语无一为英语 ⑤翻译只是传教的副产品 ⑥翻译活动不成体系
中国翻译发展史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第16组:
李珊珊、魏蓉婕、刘 静、 马 钰、张 莎、卢清华、 耿富
目录
1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2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3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4 “五四”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 时期
5 新中国翻译时期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3.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
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 《金刚经》、 《
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 四部,三百八 十四卷
真谛 :(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摄大乘论》
玄奘:唐代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 826年),
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 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 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 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一)、洋务时期的翻译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 洋务运动,促成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张之洞 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晚清新式知识分子最典 型的西学观点。洋务派认为学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之技艺, 就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官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学者 型翻译家。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新 中 国 成 立 至 今
西方翻译简史(2000年的翻译史)
古代西方翻译史 中世纪西方翻译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近代法国翻译 近代德国翻译 近代英国翻译 近代俄国翻译
近代西方翻译
现代西方翻译
西方翻译史于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广义上说西方最早 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 的《圣经· 旧约》(Old testament),即《七十子希腊文本》(The Septuagint),它开创了翻译集体合作的先河。严格意义上说有文字 记载的西方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 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涅维乌斯(Gnaeus Naevius)和恩尼乌斯(Quintus Ennius)并称罗马文学三大鼻祖。普劳图 斯(Plautus)、泰伦斯(Terence)、西方最早的理论翻译家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昆体良 (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哲罗姆(St. Jerome)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奥古斯丁(St. Augustone)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 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 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 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取代了日渐衰落的文学翻译,并形成了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翻译家当属哲 罗姆和奥古斯丁。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方的翻译也逐渐转入低潮,而过渡到中 世纪。
五 四 时 期

《拐弯》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题)

《拐弯》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题)

《拐弯》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题)三、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拐弯》,完成12-15题(12分)拐弯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

”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

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

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

”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

”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

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

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

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

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

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

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

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

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

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

这种拐弯和“V”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穹,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扔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城获得断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史按时间序列大致可分为民族翻译、佛典翻译和西学翻译三个历史阶
段。

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即明清之际开始的西学翻译,无论从规模、范围和影响的
层面及深度上,都是前两个阶段所无法比拟的。

尽管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后者对前者在理
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
译作是一个民族了解其他民族的最好的窗口,因为在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
生直接影响的,多数是翻译而不是原著”。

①1920 年3 月14 日毛泽东在致周世钊的信
中说:“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可于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

②译本使近代中
国人超越了本民族、本地区、本文化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见闻、激动、感悟、灵
智与启迪,使他们开始了从狭窄的地域史走向辽阔的世界史的心路历程。

对于译作重要
性的认识,在近代中国莫过于曾经从事过翻译活动的大学者王国维了。

他在1898 年3
月1 日致许同蔺的信中指出:“若禁中国译西书,则生命已绝,将万世为奴矣。

”①译
作之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呢?1907 年周作人曾下过这样的论断:“一书之力,恒足以左右
人间。

在唐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义净)不辞艰辛去印度游学。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教。

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作贞观元年),历经艰难抵达天竺。

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

他曾经斥责鸠摩罗什等古代译经家以‘达意’为原则而信笔直译之翻译法,遂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

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而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

他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

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所以很受欧美日本学者重视。

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

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

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

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

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

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

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纵观中国近代学习西方文化的历程,大致上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世纪40、50年代开始,至90年代中期为止,主要学习西方基督教原始教义以及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即西方资本主义的表层文化,表现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自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20世纪最初10余年为止,主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理论与制度,表现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
辛亥革命运动。

第三阶段,自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起,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止,主要学习西方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表现为李大钊、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新文化运动。

这说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接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核心实质。

对于西方大众文化对感性欲望的诉求与张扬,我们既要看到其中所体现的积极性,也要看到它的消极性。

一方面,这种大众文化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所表现的是西方现代社会的新的生活体验与文化体验。

它张扬感性欲望,表达了人性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新的欲求。

它反映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物质资料丰富条件下的人们的一种生活体验和状况,是人们内在焦虑、孤独的一种心理释放,满足了大众的精神和娱乐需求,成为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解码现实、创造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另一方面,西方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悖论存在的文化,有着追逐市场利润的本性,因而导致感性欲望诉求的泛化,而感性欲望泛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对感性的持续的欲求期待。

在大众文化市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大众文化极力张扬感性欲望,追求不断上升的欲求满足,对于作为文化根底的终极性的东西如信念、信仰、理想等产生着严重的消解作用;将感性生命价值夸大,必然导致欲求焦虑与感性生命的空洞。

当把欲望作为信念,把需要当作原则之时,也就必然导致文化终极意义被放逐、被庸俗化及享乐主义的泛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