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写实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新写实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

现当代文学 1132061010 容旖旎

摘要: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日常生活审美化

当代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变化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发

展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及其带来的人们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而“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则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这场变化之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

来,新写实小说思潮的出现以打破之前“先锋小说”的先锋势头,以表现最真实的日

常生活状态为目的,表达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并实施作者“零度介入”

的写作方式,为文坛带来一股“体己”之风。而此时正值国内改革开放大潮,商品经

济、城市生活方式逐渐影响并占据了人们的视野与思维,购物中心的出现、娱乐活动

的丰富、商品经济的影响等,都以趾高气昂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于是理所当然地

出现在了提倡“新写实”作家的笔下、故事中。整个新写实小说文学思潮都体现出日

常生活审美化的倾向。

一.新写实小说思潮的出现

新写实小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届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这种由社会文化转型带来的对传统价值观的严峻挑战中,作家们感到把握的不确定性,却希望在作品中反映这场转型,于是在写作中采取了不同于先锋小说提倡叙事变革、文本实验的写实的手法,却又故意忽略意识形态的影响,“它强调的是还原被意识形态所遮蔽的现实生活,消解外力加以生活上的“本质”和“意义”,直面生活的原生状态,讲述“纯态事实”……也强调要“以十分冷静的目光一滴不漏地看着他们劳碌奔波,看着他们的艰辛和凄惶。”(方方《风景》)……也强调写作主体的不动声色与对生存境况的描摹……特别注重在特定文化形态中关注、考察人的自然存在。”(1)也就是说,新写实小说思潮的出现是以社会文化转型与先锋文学逐渐“才尽”为背景的,它摒弃了先锋文学塑造的“文字与生活无关”的高阁,重新回到了实实在在的叙述层面上,忠心耿耿地表现日常生活的原生态,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况。主要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生活秀》、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费瑟斯通(2)在《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一书中提到西方国家日常生活审美化呈现的三个表现。首先是艺术的亚文化,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运动”。他们追求的是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也就是说,

艺术其实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吵杂声的街道、高耸云端的大厦、光线暗淡的牢房,甚至人的本身,都可以进入艺术的殿堂,进行审美分析。其次是“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具体指的是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与审美化。最后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在这个社会中,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生活环境越来越影像化,“实在与影像之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也即“出现了仿真的世界或后现代文化”。

三.新写实小说思潮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

日常生活审美,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审美日常生活化,即艺术进入日常生活;二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即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尤其是大工业批量生产的产品以及天然形成或人为塑造的环境被艺术审美化。审美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随着现代都市商业文化的发展一起出现的,消费社会的到来,即是促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关键。尤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各种各样不可避免的消费让他们感到难以承受,因为所得远不及所需,而虚荣心又常常指使他们将金钱消费在非物质层面或不必需的物质消费层面,劳心劳力,就这样在平淡中度过一生。

由于新写实小说以忠实于生活为原则,那么当日常生活呈现审美化倾向时,作家们自会将其收纳至文本中。

(一)高科技产品审美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的产品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并渐渐发展出超越实用层面的功能,即审美功能。

(二)环境审美化

新写实小说很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塑造,新写实小说自然美学特征写到这!!!

如今生活已不仅仅停留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基本物质层面上,也就是说,吃饭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吃饭,还要挑选优雅的用餐环境,使用高级的餐具,播放动听的旋律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的一种东西就是美。人们带着审美的心境,心旷神怡地用餐,享受高级的服务,就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体现。

如池莉《来来往往》(3)中说到康伟业与情人林珠在北京的星级酒店约会:

林珠选了一张靠近落地玻璃窗的小餐桌,窗边有一株高大的巴西木,低徊的音乐仿佛是由巴西木翠绿的叶尖袅袅升起,逶迤到蜡烛的火苗上的。康伟业林珠二人便在这有声有色的火苗两边对坐,几道模样考究的雕了花拿生菜镶了边的菜肴,两只晶亮的高脚玻璃杯里头盛了小半杯醉枣颜色的葡萄酒。饭菜吃得差不多了,林珠把指尖微微地朝远处一挑,立刻上来服务小姐,将没有了看相的盘子撤了下去。再上来的是果盘,暗花剔透的水晶果盘,里面装满了切好的四季鲜果,红的是草莓和西瓜,紫的是葡萄,黄的是哈密瓜,绿的是猕猴桃,在五星级饭店里是无须为季节操心的。

用餐的环境可谓是好到了极致,这时吃饭倒成了次要,吃的不是饭,而是环境与情调

了。

(三)生存状态审美化

改革开放大潮到来,人们生活水平也许不是集体迅速提高,但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却浸入平民百姓们的思想里,他们虽然仍过着温饱线上的生活,每日里为生计奔波劳碌,但脑子里却明白有一种高雅的生活不同于自己的生活,从而有了新的追求:妙龄女子都想找个条件好的,最好是高富帅,有城里户口,已有家庭的则每日无奈地挤公车、上班、买菜、带孩子、斤斤计较、发牢骚等,只希望每天过得平安无事,父母身体好感情深,孩子健康成长,工资奖金全发,也就是最大的福气。

人们渴望拥有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夫妻感情好,工作稳定工资高,父母孩子都让人省心,每天不需要辛苦劳作,钱却大把往口袋里装,闲来无事能出去唱歌跳舞喝茶,娱乐身心,怡然自得。可真实情况却是:

接着就戗到了小林跟前,眼里噙着泪,胸部一挺一挺的,脸变得没有血色。根据小林的经验,老婆的脸一无血色,就证明她今天在单位也很不顺。老婆所在的单位,和小林的单位差不多,让人愉快的时候不多。可你在单位这不愉快带回来发泄就道德了?小林就又气鼓鼓地想跟她理论花瓶。照此理论下去,一定又会盘盘碟碟牵扯个没完,陷入恶性循环,最后老婆会把那包馊豆腐摔到小林身上。(4)

——刘震云《一地鸡毛》

在单位夫妻俩都受气,“让人愉快的时候不多”,回家了“老婆”却因为小林买了一块馊豆腐而斤斤计较,跟他闹起来,顺带发泄单位带回来的不佳情绪,由此可看出夫妻感情也渐渐平淡,关系一触即发,两人都属于被生活折磨得不得不精于算计、烦恼不堪的程度。

这是一种看起来很真实的生活状态,读者读来,觉得这种家庭在我们身边仿佛随处可见,它描述的不仅是小林一家,它是具有代表性的,是共性中抽取出来的个性,是典型。每个家庭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这样的生活,审美化从何而来?

(四)思想审美化

因为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非物质性,它的兴起使得非物质性、非实用性的商品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的思想受到外来影响,跟风的本能使人(尤其是青年人)

注释:

1.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北京第

一版.(470-471)

2.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第1 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