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书本课后部分简答题[答案解析非官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是如何界定的?

答: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

产业的界定:具有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答:①产业组织:主要研究市场运行。

②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

③产业关联: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联系。

④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群为标志,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几何。产业布局则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⑤产业竞争力:是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界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产业评价系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揭示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

⑥产业安全: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与竞争中,本国资本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本国各层次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分配,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贯彻的彻底。

3.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答:(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其发展

①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思想。

②1897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在书中将产业组织正式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因此马歇尔被看作是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其后,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有关产业组织的问题包括组织与分工,某地区特定产业的集中,大规模生产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形态以及规模经济等问题,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这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冲突”。

③1933年,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的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彻底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和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的各种形式。(现代厂商理论)

④哈佛学派SCP。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理论》;完整地提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理论分析范式,即强调市场结构决定在企业市场行为,而在一个给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是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SPC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⑤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强调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联系实际产业活动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总是仍然应该从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贡献建立在对SPC范式的批判上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施蒂格勒,德姆塞兹和佩尔兹曼等人对政府产业规划的分析。在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还出现了可竞争市场理论。

⑥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即博弈论成为统一方法,其中又以非合作博弈论居于统治地位(新制度学派)。

(二)产业结构理论渊源与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是以产业之间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及原因。

①早在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学家威廉配弟就曾描述了有关产业间资源流动的现象。他认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异导致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

②费歇尔的三次产业分类法。20世纪20年代初,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学家们开始使用三次产业的概念,这些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明确,他提出了对现代结构理论影响深刻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即根据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联系,把取自于自然的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成为第一次产业;把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的产业——广义的制造业成为第二次产业;而第三次产业则是繁衍于有形物质成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成产部门。

③克拉克的“配弟-克拉克定理”。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继承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根据一些国家的历史统计资料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以后随劳动力又会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之间的分布情况是,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逐步增加。这一发现被称为“配弟——克拉克”定理,这个定理揭示出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④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数据,在对这些国家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后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次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与劳动力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第二次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劳动力比重综合看起来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次产业的劳动比重是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经济化服务:一些学者利用库兹涅茨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业结构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他们发现,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6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仍保持着下降的趋势,进入70年代后,这种趋势有所减弱。而第二次产业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60年代后均呈下降状态,工业特别是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下降。与此相比,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即保持着上升趋势,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经济化服务”。

⑤对于狭义的产业结构演进规模的开拓性研究来自于德国经济学者霍夫曼。他在1931年出版了《工业化阶段和类型》一书,提出了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理论。他把工业产业分为:(1)消费资料产业,包括食品产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家具工业等(2)资本资料产业,其中包括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化学工业。(3)其他产业,包括橡胶、木材、造纸印刷等工业。霍夫曼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霍夫曼比例即制造业中的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他指出,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这被称为霍夫曼定律。(从国际贸易角度探讨对工业的影响,日本经济学家赤松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弗农的“产业循环说”)

(三)产业关联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