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2024蜡烛的变说课稿范文
![2024蜡烛的变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d97c8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6.png)
2024蜡烛的变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蜡烛的变》,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蜡烛的变》是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通过研究蜡烛的长度和时间的关系,引出了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必备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常见形式,学会判断数列的增减规律。
②能力目标:能找出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利用通项公式计算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常见形式,找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是:运用通项公式计算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二、说教法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列例子,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列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我还会准备一些图表和计算工具,以直观地呈现数列的变化规律和计算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开始,我将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列例子,比如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增长、体重的变化等。
通过引入这些实际情境,我将激发学生对数列的兴趣,引发他们思考数列的变化规律。
环节二、呈现课文,导引学生思考。
在呈现《2024蜡烛的变》这篇课文之前,我会让学生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数列知识,然后我将给学生出示一些蜡烛的长度和时间的关系表格。
通过讨论和观察,我将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长度和时间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https://img.taocdn.com/s3/m/562b6bd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0.png)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的形态与结构”的第二个知识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蜡烛的变化,他们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对蜡烛变化本质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蜡烛的变化,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蜡烛变化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及其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对蜡烛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蜡烛变化的性质,引导他们发现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解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变化的原因,解释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物质变化,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dea708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8.png)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
本节课通过蜡烛的燃烧、熔化等现象,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的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变化现象、变化原因以及相关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蜡烛有一定的了解,但未必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蜡烛的实验,如点亮蜡烛、吹灭蜡烛等,但对蜡烛的变化原因未必有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变化现象,知道蜡烛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变化现象和变化原因。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蜡烛变化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点燃和熄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变化现象: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和熔化过程,记录下变化现象。
3.分析蜡烛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蜡烛变化的规律,归纳出相关科学知识。
5.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蜡烛的其它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燃烧:点燃 - 火焰 - 烟雾2.熔化:受热 - 融化 - 滴落3.温度升高4.氧气参与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3)](https://img.taocdn.com/s3/m/790579d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5.png)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3)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蜡烛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蜡烛并不陌生。
他们在之前的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化学变化,对于观察和描述变化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对于蜡烛燃烧的详细过程和原理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认识蜡烛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燃烧的过程和蜡烛的化学变化。
2.难点:蜡烛燃烧的详细过程和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实验观察法和问题驱动法为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蜡烛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蜡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和原理。
4.知识拓展: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了解蜡烛的化学组成和燃烧过程。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蜡烛燃烧过程的理解。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思考蜡烛燃烧的其他现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蜡烛的变说课稿
![蜡烛的变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9ab155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7.png)
蜡烛的变说课稿一、说故事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它代表着光明和温暖。
然而,蜡烛除了用来照明外,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有趣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蜡烛的神奇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掌握蜡烛的变化过程;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蜡烛的结构和原理;2.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蜡烛的结构和原理引导学生观察一个蜡烛的结构,包括蜡烛芯、蜡质和烛心等部分,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即蜡质燃烧产生热能使蜡烛芯燃烧。
2.蜡烛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点燃一个蜡烛,并观察蜡烛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和现象,例如蜡质的熔化、烟雾的产生等。
帮助学生理解蜡烛的变化过程。
3.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自主记录实验结果,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对不同的观察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并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进行验证。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拓展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蜡烛的变化。
五、教学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验,学生已经了解了蜡烛的结构和原理,以及蜡烛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堂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组织一次蜡烛实验活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设计不同的实验,观察和记录蜡烛的变化过程,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得。
七、板书设计蜡烛的变说课稿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使学生对蜡烛的结构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ccf144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04.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蜡烛的变化》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变化原因和蜡烛的用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蜡烛变化原因和探究蜡烛用途方面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蜡烛的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掌握蜡烛的变化原因,了解蜡烛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变化原因。
2.难点:蜡烛变化原因的分析,蜡烛用途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板书设计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蜡烛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蜡烛的燃烧特点。
4.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蜡烛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
5.拓展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用途,分享探究成果。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完成蜡烛变化原因的报告。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燃烧现象→ 变化原因→ 用途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学生数据分析的深度和总结的完整性。
3.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探究成果的分享。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f2caa7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d.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 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以蜡烛为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生活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自主探究的兴趣。
但蜡烛的变化这一现象较为细微,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和耐心实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发现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成分和燃烧过程,掌握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现象。
2.难点: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点燃前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成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总结蜡烛的成分。
3.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学生观察实验视频,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讨论燃烧过程中的变化现象。
4.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学生分组实验,对比蜡烛在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5.总结与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的变化规律,探讨科学原理。
6.拓展与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蜡烛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灭火、照明等。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蜡烛的变化现象和科学原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蜡烛的变化》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蜡烛的变化》优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b51294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8.png)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蜡烛的变化》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蜡烛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还可能存在观察不细致、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成分、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蜡烛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难点: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蜡烛的成分:让学生观察蜡烛,分析其成分,引导学生思考蜡烛为什么能燃烧。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如熔化、气化等。
4.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5.知识拓展:讲解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如烟雾、碳排放等。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蜡烛变化的理解。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其他物质的燃烧过程,思考其与蜡烛燃烧的异同。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1.蜡烛的成分2.燃烧过程3.燃烧原理4.环保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d29d29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8.png)
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探究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材以蜡烛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蜡烛的熔化、燃烧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状态、变化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蜡烛的详细性质和变化过程,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探究蜡烛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经常接触到蜡烛,但对蜡烛的深入了解并不多,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过程,了解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科学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过程,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难点: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燃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蜡烛燃烧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熔化和燃烧过程,总结蜡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如蜡烛的熄灭原理、蜡烛的用途等。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7)](https://img.taocdn.com/s3/m/3ec1031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4.png)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7)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蜡烛燃烧实验和蜡烛融化实验。
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是,他们对蜡烛的微观结构了解不多,对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并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他们理解蜡烛变化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微观结构,知道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掌握蜡烛变化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蜡烛变化的原理。
2.难点: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学生对微观结构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新课导入:介绍蜡烛的微观结构,讲解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
3.实验环节:安排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现象。
4.讲解与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讲解蜡烛变化的原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燃烧:蜡烛燃烧时,蜡熔化,产生火焰。
2.融化:蜡烛融化时,蜡由固态变为液态。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39d1d8ba0116c175f0e4848.png)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蜡烛的变化》是小学六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观察、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蜡烛火焰熏烤白瓷碗底实验、火焰烘烤涂和不涂石灰水烧杯壁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三部分拓展探究,用所学知识判断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类变化,并说出依据。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在学生观察面不断拓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从而为得出关于物质变化的普遍性规律的结论,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针对本课教学,我设计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如蜡烛、酒精灯、蛋壳,碱、白醋、澄清的石灰水等,各种直观图片资料,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让学生自主实验。
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分类”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经历“收集证据——概括分类——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和思考过程,归纳得出物质变化分为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https://img.taocdn.com/s3/m/a353123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f5.png)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3.1 蜡烛的变化》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蜡烛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具体变化,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难点:对蜡烛变化原因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点燃的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探究蜡烛的变化:(1)观察蜡烛的外观变化:让学生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外观变化,如形状、颜色等。
(2)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如火焰的大小、形状等。
(3)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如熔化的蜡液、蜡烛的熄灭等。
3.讨论蜡烛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探讨蜡烛变化的原因。
4.总结与拓展:总结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并对蜡烛的用途进行拓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外观变化:形状、颜色等。
2.燃烧过程:火焰大小、形状等。
3.变化原因:熔化、氧化等。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蜡烛变化的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https://img.taocdn.com/s3/m/12236a5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b.png)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燃烧现象、石蜡的熔化过程以及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特点,掌握石蜡熔化的过程,并能够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蜡烛并不陌生,生活中也有过使用蜡烛的经验。
但是,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和石蜡的熔化过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的了解更是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深入理解蜡烛的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掌握石蜡的熔化过程,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石蜡的熔化过程,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2.难点: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蜡烛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了解蜡烛的燃烧特点。
3.探究石蜡的熔化过程: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石蜡的熔化过程,了解石蜡的熔点。
4.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蜡烛燃烧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总结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拓展思考。
新苏教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1-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新苏教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1-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39fe25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b.png)
新苏教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1-1《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秋学期六年级科学上册1-1《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性质以及它在点燃过程中的变化。
教材以蜡烛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蜡烛并不陌生。
但是,他们对蜡烛的内部结构、燃烧原理以及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蜡烛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内部结构,掌握蜡烛燃烧的原理,观察并描述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内部结构,蜡烛燃烧的原理,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2.难点:蜡烛燃烧原理的理解,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变化的观察和描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探究蜡烛的内部结构:让学生观察蜡烛,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内部结构。
3.实验观察蜡烛燃烧:引导学生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并记录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4.分析蜡烛燃烧原理: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的原理。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并交流分享。
6.总结与拓展: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蜡烛的内部结构、燃烧原理以及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b5a45e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a.png)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细节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知道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表达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使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讨蜡烛燃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初步认识蜡烛燃烧的化学原理。
4.知识拓展:介绍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等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蜡烛燃烧现象及其背后原理的理解。
6.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其他的燃烧现象,思考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点燃前:固态蜡烛2.点燃后:液态蜡烛、烟雾、火焰3.燃烧过程:化学变化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https://img.taocdn.com/s3/m/707ab78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e.png)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位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本节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和探究物质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蜡烛的变化,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观察表面现象的层面,对于变化的本质和原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变化现象,掌握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现象及原理。
2.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如何观察和分析产生的气体和水的生成。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亲身经历蜡烛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蜡烛燃烧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来源、性质和变化。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和水的来源,尝试解释现象。
4.原理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原理。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观察现象–产生气体(二氧化碳)2.原理讲解–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八.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366554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9.png)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通过介绍蜡烛的制作过程、蜡烛的燃烧原理以及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蜡烛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蜡烛的基本知识,如蜡烛的形状、颜色等,对于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蜡烛的变化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制作过程,掌握蜡烛的燃烧原理,理解蜡烛的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蜡烛的制作过程,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的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蜡烛燃烧时,火焰各部分温度的差异,蜡烛的变化过程的微观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蜡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制作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制作方法。
3.探究蜡烛的燃烧原理: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解释火焰各部分温度的差异。
4.探究蜡烛的变化过程: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蜡烛燃烧后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变化过程。
5.总结拓展:学生分组讨论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制作过程:石蜡、融化、浇铸、冷却燃烧原理:气态石蜡、火焰、热量的传递变化过程:燃烧、融化、气化、凝固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讨论交流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蜡烛的制作过程、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按照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变化的表现各种各样,由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出生、长大、死亡;有冰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有树木经过万年变成煤;有气体瞬间爆炸等等。
这些变化,有的缓慢,需要漫长的岁月;有的剧烈,眨眼间完成。
本科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物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二、说学情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学科学的经历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学生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主要的特点。
2、学会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知道物质的两类变化。
科学知识:学习这课后要明白物质第一类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变化,产生沉淀、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物质两类变化的现象,乐于找出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主动地用个人的言语描述不同的变化,体会到以蜡烛融化和燃烧产生两种变化得到知识的快乐。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做蜡烛溶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实验、观察,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提升课堂教
学实效。
其次是有效利用互动反馈技术、精心设计按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
学难点。
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说学法:
1、通过实验、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判断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讨论研究蜡烛的方法及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生本教育理念。
进而引起学生对物质究竟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产生认知需要,为下一步的实验作好铺垫。
(二)突出重点,认真实验并观察记录。
1、加热蜡烛,观察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蜡烛在温度升高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温度降低时,又会从液体变成固体”的现象,从而认识物质变化的第一种类型—物理变化。
2、蜡烛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安排了三个实验:观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附着小水滴(雾状)”、“烧杯内壁澄清的石灰水变浑蚀”、“烧杯底部有一层黑灰”等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再在全班交流。
充分利用记录表总结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蜡烛燃烧后变成了另外一些物质,这也是物质变化的第二种类型—化学变化。
最后对比蜡烛加热和燃烧时发生变化的区别,告诉学生: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
(三)利用互动反馈技术设计按点,突破难点。
(1)钢水变钢锭属于哪一种变化?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2)面粉做成馒头属于哪一种变化?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3)火柴燃烧属于哪一种变化?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4)树叶颜色的变化属于哪一种变化?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5)将白糖加热至融化属于哪一种变化?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6)白糖加热至焦黑属于哪一种变化?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7)水的三态变化属于哪一种变化?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判断明白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沉淀、冒泡、颜色变化等现象的发生。
(四)、加深理解,拓展应用(利用互动反馈技术设计3个按点)
1、蜡烛燃烧时有()生成。
A、水
B、二氧化碳
C、水、二氧化碳和碳
D、碳
2、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
A、状态的变化B、形状的变化C、新物质生成
3、下列描述是()的。
蜡烛被点燃后,一边燃烧,一边融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都存在。
A 、正确 B、错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五)、利用互动反馈技术,自我评价
总结评价环节,分两步:一是学生自我评价或互评;二是统计每个学生的成绩进行加星奖励。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者还有哪些疑问?
2、统计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