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开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开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表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生活变迁:衣、食、住、行的变化。

2. 社会习俗变迁:礼仪、节日、婚姻、教育等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变迁原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分析变迁的原因。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归纳总结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强调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享的内容。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背景和影响。

八、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有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图片。

2. 案例资料: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以便更生动地展示变迁过程。

九、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背景,提供更多相关资料,以便学生深入研究。

2.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说课稿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说课稿

课题:第四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王晶一、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二、三维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说出衣、食、住、习的变化情况。

(2)比较衣、食、住、习变迁情况,归纳变化趋势。

(3)分析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原因,探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研读关于中国衣、食、住和习变迁的图文资料,初步掌握史料研究方法。

(2)引导学生例举身边的社会生活变化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历史就在身边。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热情,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唯物史观:近现代衣、食、住、习变迁的发生是必然的,深刻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

(2)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

坚持以开放心态面对外部世界。

(3)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三、重点难点重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特征和原因。

难点: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教法学法(一)教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创设情景法、讲授法。

辅以多媒体教学。

(二)学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为了把握本节脉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教学设计为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点拨升华三大环节。

导入:阿宝回故乡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迁为线串起整堂课的内容。

师:阿宝感叹中国的大变化和美好,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哪些方面的变迁?近现代: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今)﹛对本节知识有个基本把握﹜物质生活:衣、食、住社会习俗: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师:学生带阿宝参观“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刚走到博物馆大门,阿宝感叹中国建筑之美。

那么中国人居住的建筑怎样演变的?一、进入展厅一参观居室的变化师:首先学生阅读书本和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学案自主学习展厅一建筑的变化3分钟,完成相关问题并作2分钟展示。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通过对历史资料、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历史思维。
3.通过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实例研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5.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a.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在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
b.你认为未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还会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c.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关注并适应这些变化,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学生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学生在观察、分析历史现象时,可能存在片面、表面化的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
3.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讨论偏离主题等问题,教师需适时引导,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出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三个主要原因,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2.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一个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图片,如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那时候有这么大的差别?”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到政治变化和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自主预习。

摆新Ml知识点一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表现(1)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食:广大的劳动者粮食短缺,常年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3)衣:穿衣很困难。

(4)住:居住条件很差。

(5)生活:除少数大城市外,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

(6)医疗: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

(7)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 .新气息(1)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 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

3 .评价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仍处处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知识点二 新中国的新生活1 .新中国成立后(1)特征: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还不富裕。

(2)表现①食:城镇居民的生活用品只能凭票证限量供应;在广大农村,不少农民尚未解决温饱 问题。

②衣:人们穿着的样式和颜色都比较单一。

③住:城镇居民主要是大杂院、排子房和筒子楼;农民主要居住在土屋草棚中。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 变迁的历程。

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历 2 .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面中程,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 西合璧、土洋并存的史实,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素。

点。

3 .从唯物史观角度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认识2.改革开放以来(1)衣:人们的穿着发生了根本变化,服装样式和面料琳琅满目。

(2)食:粮食已基本实现自给,百姓的餐桌日益丰盛;更加注重合理的膳食结构;餐饮业快速发展;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3)住: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①城镇:住进了单元楼房。

②农村:修建了宽敞的砖瓦房,甚至盖起漂亮的楼房。

生活条件日渐与城市接近。

附答案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附答案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横山中学2018届历史科必修二导学案(11) 1 课时课题: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导学案(11)参考答案自主学习部分答案略(见课本)知识探究★规律总结部分1.近现代服饰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答:第一、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第二、由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转变;第三、由封闭逐渐向开放、与国际接轨转变。

2.说说中西餐的不同点主要有哪些?西餐的传入对中国普通百姓家有没有影响?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答:不同点:①入味方法不同:西餐调味与食品分开,中餐入味则是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调料入味;②就餐环境不同:西餐讲究清静、幽雅,而中餐则讲究热闹;③使用的餐具不同:西餐以刀叉为主,中餐则筷子;④烹饪要求不同:西根据要求不一,而中餐以熟食为主;⑤礼节不同:西餐以女士优先,中餐则以傧客为主(尤其男客)等等。

(可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影响。

如我们日常饭桌上洋葱、土豆、卷心菜、咖啡、葡萄酒、糕点等等都是由西方传入的。

西式的糕点店铺也在中国十分普遍。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变化:①服饰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装;②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营养均衡和健康;③居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④风俗方面改变了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4.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一是鸦片战争后洋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传入起到示范和刺激作用;二是先进的中国人迫于形势和政治的需要对新生活方式的积极提倡;三是中国近现代以来重大的政治事件、政治制度确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推动。

四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五是中国人的思想不断解放的结果。

5.(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主张社会习俗变革的政治意图。

(1)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材料二中民众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对此你如何认识?(2)认识: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变革的表层反映,不能反映社会变革的本质。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013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帝制印痕 畸形审美
民 国 上 衣 下 裙
国门洞开 西服东渐
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 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及特点
1.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政府政策的影响: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再到中华人 民共和国,历届政府都不同程度的不断推行改革,特别是 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促进 了人民生活的演变; (3)先进中国人的努力: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从政治、 经济、科技等方面积极向西方学习,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提高了生产力;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 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 的演变; (5)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 俗也随之变化。
服饰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 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男 子
长 袍 马 褂
西 装 中 山 装 改 良 旗 袍 上 衣 下 裙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绿 军 装
现 代 服 装
女 子
旗 袍
干 部 服 列 宁 装
绿 军 装
现 代 服 装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 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以文治国

义 礼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日本人以前是要 做…… 我很传统,不希望 了我们的命,但韩国 忘记自己的文化。
人却是要我们的魂 。
山东曲埠祭孔 ——成龙
女装:旗袍 旧式:宽松肥大 新式:合身适体、短袍窄袖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60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 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 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现 代 的 结 婚 照
2、丧葬礼俗
大学生和大中学校 的老师,则多是上 身穿长袍、下身穿 西式裤子、脚穿布 鞋。到民国中后期, 这么一种穿着打扮, 俨然已经成了知识 分子的标志性服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 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 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三民 主义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 顺 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 遵行,违者杀而无赦。可当时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 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出现因不剃发而出现的 惨剧如“扬州十日,永嘉三屠”。民国政府《剪辫 通令》
服装、饮食、建筑 和风俗礼仪是一种 记忆,也是一种语 言,它们的变化以 剪发、放足、 非文本的方式记录 鞠躬、握手等 着社会政治、经济 及文化的变迁。
建筑
社会 风俗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化的史实,
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发现社会生活的变化
小组活动
第一小组任务:讲解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第二小组任务:讲解近现代饮食的变化 第三小组任务:讲解近现代住宅的变化 第四小组任务:讲解近现代礼俗的变化
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葱油鸡
松仁粉丝
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得天独厚的物产,形成和发展了我国 的主要菜系之一 ——川菜。特点:(1)注重调味 其一,调 味品复杂多样,讲究川料川味。调味品多用辣椒、花椒、胡 椒、香糟、豆瓣酱等。其二,多层次调味方法..(2)烹调手 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此外,川菜讲究汤的制 作及使用。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手撕鸡
宫宝鸡丁
麻婆豆腐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 其特点是选料朴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 菜为代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麻香小象贝
荠菜春笋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西餐:从19世纪40年代起传人中国
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
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建立后到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后
服饰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旗袍)
政治色彩,提倡简朴
(列宁装、布拉吉、 工装背带裤、绿军装)
彰显个性,异彩纷呈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8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答案】D【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不正确”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2.(2011年11月皖南联考11题)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

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答案】B【点拨】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不能作为原因,排除;C项只是现象,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绝对,排除。

故选B。

3.(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32题)形象资料也是一种语言,述说着时代变迁。

下列资料中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4.(2011年12月开封模拟26题)《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答案】C5.(2011年12月福建四地六校17题)193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求如意郎君》的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肖营子高级中学唐友(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其五,兜盖像笔架,寓意以文治国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统一大义
清朝满族贵妇着装 宽松肥大的旗袍 改良旗袍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中西合璧,体现了女性的曲线美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合影
近代服饰: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结合所学的知识,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思想观念的变化) 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
物质 生活 和社 会习 俗的 变迁
变化中的 男女服饰
男子:长跑马褂、西服、中山装 近代服饰 女子:旗袍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
葱油鸡
松仁粉丝
扬州炒饭
川菜
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得天独厚的物产形成和发 展了我国的主要菜系之一 ——川菜。特点:(1)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点,讲究川料川味。调味品多 用辣椒、花 椒、胡椒、香糟、豆瓣酱、葱、姜、蒜等。其 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为见长.其三,味型多.(2) 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此外,川菜讲究 汤的制作及使用。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50年代和60、70年代讲究的是阶级 斗争和政治挂帅,不能穿婚纱和西服, 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80年代又穿上了婚纱,但是手捧假塑料花很有 时代特征,照片的色彩也是后期上的。
90年代至现在:化装技术可真没 得说,连最亲的人也认不出来。
现 在 流 行 个 性 婚 纱 照
断发
留美幼童——西装与辫子同在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高中历史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必修2

高中历史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必修2

探究分析:
(1)我国近代服饰变化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提示:特点:中西合璧和土洋并存;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 过渡。 原因: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西方文化 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 ③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服饰有何特点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中国民众服饰有何特点?这与哪一运动有关? 提示:①新中国成立初期:衣着比较朴素,苏式服装流行。 ② 20世纪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民众服饰式样和颜色单调 , 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与“文化大革命”有密切的关系。
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合作探究】
结合“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的有关内容,并阅读以下材料:
据《清史·西洋记》中记载,大清国第一个穿西装的是清
末大思想家严复的大公子。一位外交官送了他一套西装。而严
公子不畏人言,毅然剪掉辫子,穿起西装,打上领带走在京城街 头。 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文化,是在辛亥革命后正式登上 中国历史舞台的。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 的长袍马褂,西装渐渐得以流行。
受教育权利 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④女子在获得___________
【史论要旨】 1.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人们把剪辫易服同反对封建专制,争取 民主文明的斗争相联系,剪辫易服是在反封,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
食品种类 (2)区别:在烹饪方式、_________ 、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方面
都与中餐存在明显区别。 (3)影响。 西餐 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①_____ ②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③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 生的影响是 (C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4. 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 ( B) A. 剪辫 B. 火葬 C. 放足 D. 握手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
我的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 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 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 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 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 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 应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我的设计
1、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服饰内容,结合 自身特点,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服装。 2、根据本课所学习的饮食内容,结合 营养平衡,为自己设计一套丰盛的全天 食谱。 3、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房屋建筑,结合 合理想象,设计一座自己的理想家园。

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征? 见解: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 影响,应如何正确应对外来文化?
随堂练习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 是下列哪种服饰 ( D )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 (B) A. 上海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部地区 D. 两广地区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的变迁
1、中国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及其变
化趋势(三大阶段)? 2、中国近现代饮食文化的变迁情况? 3、中国近现代居室建筑的发展变化及 其阶段特征? 4、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情况?
一、服饰变化
阶段 代表服饰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旧式与新式)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男装: 女装: 多样化
1840— 1949
1949— 1978
1978— 至今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服饰的变化 为例,说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二、饮食变化
四大菜系
鲁菜 粤菜
代表区域
山东 广州、潮州等
川菜
淮扬菜
四川
扬州、南京、镇江等
走进历史

扬州是一个饮食文化名城,请以“吃 在扬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 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 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扬州 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改变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除迷信

我的思考

中国的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如此众 多的变化,请以服饰为例,结合所学知 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 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西餐文化的流入
1、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后 2、影响: (1)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动脑 筋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有哪些?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四合院
北京西站
别墅
传统建筑(北方)
中西合璧
新式住宅
四、习俗风尚的变化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迷信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