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07e01b9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9.png)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详细内容如下:1. 章节一:电与磁(1)第1节电流(2)第2节电路(3)第3节电磁铁(4)第4节电动机与发电机2. 章节二:电磁波与信息(1)第1节电磁波(2)第2节无线电通信(3)第3节现代通信技术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的组成和原理,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2. 学习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了解无线电通信的原理,认识现代通信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组成和原理、电磁波的传播、无线电通信原理。
2. 教学重点: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种类、电磁铁的性质、电磁波的传播、现代通信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池、导线、电磁铁、电动机、发电机、收音机等。
2. 学具:电路图、电磁波传播图、无线电通信模型、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电器,了解电流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电流的概念、形成和测量方法。
3. 电路教学:讲解电路的组成、种类和原理,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电路。
4. 电磁铁教学:介绍电磁铁的性质和应用,进行实验演示。
5. 电磁波与信息教学:讲解电磁波的传播、无线电通信原理,结合收音机等设备进行演示。
6.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电路、电磁铁、电磁波的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8. 作业布置: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1. 电与磁章节板书:电流的形成、测量电路的组成、种类、原理电磁铁的性质、应用2. 电磁波与信息章节板书: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无线电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流的形成过程。
(2)画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图,并解释其原理。
(3)分析电磁铁的性质,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a5878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0.png)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七章《电路与电流》全章;2. 第八章《电磁》全章;3. 第九章《电磁波》全章;4. 第十章《现代通信技术》第1、2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路的组成、电流的形成及作用,能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等基本仪表;2. 了解电磁现象,掌握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基本原理;3. 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应用,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图的识别与绘制、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2. 教学重点:电路的基本原理、电磁现象、电磁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电磁铁、磁场演示器、收音机、手机等;2. 学具: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阻、二极管、三极管、收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电路、电磁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 新课导入: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的形成及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电路图绘制;3. 例题讲解:讲解电路图的识别、电流的计算等,帮助学生掌握电路分析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简单的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等,巩固所学知识;5. 课堂实验:分组进行电磁感应实验,观察电流的产生,加深对电磁现象的理解;6. 课堂讨论:讨论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了解通信原理;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概念、元件及符号;2. 电流的形成、计算及作用;3. 电磁感应现象、磁场对电流的作用;4. 电磁波的传播、应用及现代通信技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出各元件的名称;(2)计算给定电路的电流、电压;(3)简述电磁波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应用。
2. 答案:(1)电路图及元件名称;(2)电流、电压计算结果;(3)电磁波应用描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3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c5674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4.png)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2.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力学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滑轮、钩码等)3. 学生分组实验报告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2. 提出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 力的概念- 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存在和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加深理解。
三、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滑轮、钩码等器材,进行力的作用效果实验。
2. 实验步骤:a. 将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录下钩码的重力。
b. 通过滑轮改变力的方向,观察钩码的运动状态。
c.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3.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论。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力的其他作用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
4.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f6e02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2.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现象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光学现象。
2. 掌握透镜成像规律,学会使用凸透镜、凹透镜解决问题。
3. 解物质物理属性,并能运用这些属性解释实际问题。
4. 掌握电与磁基本概念,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反射、折射现象理解;透镜成像规律掌握;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关系。
2. 教学重点:光学现象应用;透镜成像在生活中应用;物质物理属性及其应用;电与磁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学演示仪、凸透镜、凹透镜、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电流表、电压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光学现象、透镜成像、物质属性和电与磁现象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重点、难点,结合教材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分组讨论: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注重简洁、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反射、折射现象观察与解释。
(2)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运用。
(3)物质密度、比热等属性测量与计算。
(4)电流、电压、电阻基础知识应用。
2. 答案:针对作业题目,给出详细解题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物理科普读物,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将注重实践情景引入。
通过生活中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热情。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4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2b67f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d.png)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优秀4篇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篇一一.什么是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二节力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三要素;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力的单位;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力的图示教学过程:一、力的三要素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
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5篇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d164c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6d.png)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5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激光源、各种透镜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教案篇3一.教材分析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 (2023新教材)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 (2023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67e4961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0.png)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第一单元:力和压强教学目标- 了解力的概念,并能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 掌握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
- 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计算压强的大小。
-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压强。
教学内容- 力的概念及分类- 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区别- 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力的合成和分解-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不同物体的压强实验探究教学步骤1. 引入力的概念- 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
2. 分类讨论力的接触性质- 引导学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并列举相关例子。
3. 讨论力的三要素- 介绍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的概念,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引入力的合成和分解- 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5. 引入压强- 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
6. 计算压强的方法- 介绍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练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7. 进行不同物体的压强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压强。
8. 总结和提问-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针对难点进行提问。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 实验器材:压力传感器、物体、平台等- 板书书写工具教学评估-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观察- 练题和问题解答情况评估- 实验结果和报告分析扩展阅读- 《物理教学参考书》- 《八年级物理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bede8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1.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电路》:认识电路组成,电路状态,电路图绘制。
2. 第七章《电流与电压》:电流概念,电流大小与方向,电压概念,电压作用。
3. 第八章《电阻》:电阻概念,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电阻串联与并联。
4. 第九章《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内容,应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5. 第十章《电功率》:电功率概念,电功率计算,电能计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路基本组成,理解电流、电压、电阻概念,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解电功率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电压、电阻概念,欧姆定律应用,电功率计算。
2. 教学重点:电路组成,电流、电压、电阻关系,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演示电路板。
2. 学具:实验包(含导线、开关、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电路,让学生观察灯泡亮灭,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组成和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例题为例,讲解电路图识别,电流、电压、电阻计算。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电路图,计算电流、电压、电阻,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欧姆定律,测量电功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电路图,电路组成,电流、电压、电阻定义。
2. 板书右侧:欧姆定律公式,电功率计算公式,实验结果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简单电路图,标出各元件名称。
(2)计算给定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
(3)解释欧姆定律内容,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电路图见附图。
(2)电流:I = U/R,电压:U = IR,电阻:R = U/I。
(3)欧姆定律:在电阻不变情况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情况下,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bd1d5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5.png)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牛顿第一定律2. 流体力学流体的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及其应用3. 热学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4. 光学光的传播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凸透镜与凹透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2. 使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掌握热学基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4. 培养学生对光学现象的观察能力,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浮力的计算、热传递和物态变化、光学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计、气压计、温度计、光学器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册、笔、纸、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流体力学、热学、光学现象。
2. 例题讲解:针对各章节的重点知识,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
2. 流体力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计算。
3. 热学:热传递、物态变化。
4.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目:力的合成、浮力计算、热传递计算。
分析题目:生活中的光学现象、流体力学现象。
2. 答案:详见课后作业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力与运动:研究摩擦力、重力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流体中的运动状态。
热学:研究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20494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d.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光学现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及其应用、眼睛与视力保护。
2. 第六章《电与磁》: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磁场的作用、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学现象的基本原理,如光的反射、折射等,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学现象。
2. 培养学生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理解电流、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电路的组成及电磁感应现象。
2. 教学重点:光学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电流、电路、磁场的基本概念及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学演示仪、透镜、光源、电路元件、磁铁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凸透镜、电路图、磁针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光学现象和电与磁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五章光学现象和第六章电与磁的基本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光学实验,观察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光学现象和电与磁的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学现象:光的反射、折射、透镜及其应用。
2. 电与磁:电流、电路、磁场、电磁感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分析电路图,说明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简述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2. 答案:(1)光的反射现象如镜子、潜望镜等;光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透镜等。
(2)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组成,工作原理是电流在闭合回路中流动。
(3)电磁感应现象是磁场与导体相互作用产生电流,应用于发电机、变压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光学现象和电与磁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5篇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9f99d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0.png)
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5篇以“物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物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二物理下学期教案1[教学要求]1、力的示意图2、力的分类[重点难点]1、力的分类[教学要求]1、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意思的图,一为逗乐,二为揭示物体名词的命名方式)用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除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外,还表示力的大小。
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正好是力的三要素。
而力的示意图中并不表示力的大小)2、力的分类(力有许多种分类方式,比如力可以分成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它的分类方法)①按力的性质分--重力、摩擦力; 弹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性质力)②按力的效果分--引力、斥力; 压力、支持力、浮力、动力、阻力、拉力等(每个分类前两个力的后面之所以用分号分开,目的是说,前面的两个力老师直接给出它们是什么力,也通过这四个力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性质力”什么是“效果力”。
后面的力,告诉同学们名称,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分析是性质力还是效果力。
以增强同学们的分析能力。
这比直接把几个力都写出来效果好多了。
)(这里还有两个没有学过的知识,老师可以提前简单地做一下介绍。
第一个是“弹力”,我告诉同学们说,“弹力”这一概念是中学物理中同学们遇到的第一个难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三层含义,先是“变形”二是“恢复原状”,三是“产生弹力”,然后叙述: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第二个是“电场力”,让同学们想象小学学到的“摩擦起电”中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初中学到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际上物理学上把这种力叫做电场力;同理,磁体间的作用力就叫磁场力。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af616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e.png)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矢量与标量1.2 牛顿第一定律1.3 动量与冲量2. 流体力学2.1 流体的性质2.2 流体压强与流速2.3 流体动力学3. 热学基础3.1 温度与热量3.2 热传递与热量计算3.3 热力学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动量与冲量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流体的性质,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了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3. 让学生掌握热学基础知识,理解温度与热量的关系,掌握热传递与热量计算方法,了解热力学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量与冲量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原理,热力学定律。
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热量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矢量图演示板,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流体压强演示装置,温度计,热量计算器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计算器,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力与运动的关系,提问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流体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热学知识。
2. 知识讲解:力与运动:讲解矢量与标量,演示牛顿第一定律,介绍动量与冲量的计算方法。
流体力学:介绍流体性质,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讲解流体动力学原理。
热学基础:讲解温度与热量关系,演示热传递现象,介绍热量计算方法,阐述热力学定律。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与分析。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矢量与标量牛顿第一定律动量与冲量2. 流体力学:流体的性质流体压强与流速流体动力学3. 热学基础:温度与热量热传递与热量计算热力学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下的动量变化。
分析生活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例。
计算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查找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d5d9f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b.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具体章节包括:第一章《电流与电路》;第二章《电压与电阻》;第三章《欧姆定律》;第四章《电功率》;第五章《磁现象与磁场》;第六章《电磁感应》。
详细内容:1. 电流与电路:电路的组成,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2. 电压与电阻:电压的概念,电阻的概念,电阻的影响因素。
3.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内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4.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计算电功率的方法。
5. 磁现象与磁场:磁铁的性质,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特点。
6.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等基本概念。
2. 掌握欧姆定律,并能运用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磁现象与磁场,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功率的计算,磁场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电源、导线、磁铁、发电机模型。
学具: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电路,引导学生学习电流与电路。
2. 例题讲解: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计算电功率,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演示:演示磁现象与磁场,引导学生学习磁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关系。
2. 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电功率的计算方法。
4. 磁现象与磁场的特点。
5.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简单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
(2)根据欧姆定律,分析一个实际电路问题。
(3)解释磁现象与磁场的基本原理。
(4)简述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讲解。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de5ab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e.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篇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展,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艳羡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争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争论得出:运发动运动的路程一样,比拟哪个运发动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动身,怎么推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争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拟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答复:可以计算出一样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一样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54km/h=例题:书本24页指导学生学会娴熟把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看图11.2—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展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26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篇二【功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功率的公式。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4b613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a.png)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初二物理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 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四)教学过程1.复习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2.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3.进行新课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精品版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精品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4d8c9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2.png)
2024年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套教案精品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六章《光现象》:6.1光的直线传播,6.2光的反射,6.3光的折射,6.4光现象的实际应用。
2. 第七章《热现象》:7.1温度与热量,7.2热量传递,7.3物态变化,7.4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现象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热量传递的方式,物态变化规律。
2. 教学重点:光现象的基本原理,热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光具座、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温度计、热水壶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光现象和热现象,如镜子、透镜、冰块融化等,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光的直线传播: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定律。
(2)光的反射:讲解镜面反射、漫反射,以及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定律,以及透镜、眼镜等实际应用。
(4)热现象:讲解温度、热量、热量传递方式,以及物态变化规律。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光现象和热现象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章节和内容要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和难点。
2. 设计简洁明了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光现象和热现象的基本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各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并说明其原理。
(2)简述热量的三种传递方式,以及物态变化的规律。
2. 答案:(1)光的直线传播:激光准直;光的反射:照镜子;光的折射:眼镜。
2024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全套精彩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2024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全套精彩教案标准版,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94fb4ed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19.png)
2024年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全套精彩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电磁学》:5.1电流,5.2电路,5.3电阻,5.4电能,5.5磁现象,5.6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电路、电阻、电能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电路的连接方式。
2. 使学生了解磁现象及其应用,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方式,电磁感应现象。
2. 教学重点:电流、电阻的概念,基本电路的连接,磁现象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电源、导线、磁铁、铁钉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导线、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磁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讲解电流、电路、电阻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电路的连接方式。
3. 知识讲解:(1)电流:介绍电流的概念、单位、方向等。
(2)电路:讲解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分析其特点。
(3)电阻:介绍电阻的概念、单位,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磁现象:讲解磁铁的性质、磁场的方向,介绍磁现象的应用。
(5)电磁感应:演示电磁感应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五章《电磁学》2. 板书内容:(1)电流、电路、电阻的概念及单位(2)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及特点(3)磁现象及其应用(4)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流、电阻的概念,举例说明。
(2)分析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画出两种电路的连接图。
(3)简述磁现象的应用,举例说明。
(4)阐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目标1、认识浮力;会用“称重法”测量浮力。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2、观察日常生活中由于浮力而产生的现象;经历实验中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3、关注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有关浮力的现象。
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解决与浮力有关的问题。
重点做好三个探究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认识浮力,总结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对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理解。
教具弹簧测力计一个,大烧杯一个,小烧杯一个,细线,水,盐水,溢水杯一个,鸡蛋一个,圆玻璃筒(直径比鸡蛋大,深度约30cm),支架带杠杆,砝码一盒,气球、排球各一个,石块或金属块。
教学方法预习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让生看课本图7-17,7-18,思考提出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例: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这些都是有关浮力的问题。
引出:从本节起学习一种新的力,"浮力"。
浮力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2、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7-19的实验。
(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拴牢。
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浮力。
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
浮力=石块重-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
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簧秤的读数(F)=重力(G)-浮力(F浮) .总结、板书。
课本125页的结论。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教学目标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用具小木块、小石块、小铁块、小塑料块、橡皮泥量筒水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学习过浮力的有关知识,知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进行新课进行交流与讨论:交流一:上浮的物体有小木块、小塑料块、下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小铁块、橡皮泥。
交流二:上浮的物体最后漂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最后落到容器的底部。
交流三:把橡皮泥做成碗状,橡皮泥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交流四:提出问题,有没有什么物体可以悬浮在液体中呢?同学们想一想,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又怎样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演示活动一:把一生鸡蛋放入盛水的500mL的大量筒中,可以观察到鸡蛋下沉到量筒的底部,把一把盐撒入水中,等一会儿,发现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此时合理调节好盐水的浓度,可以观察到鸡蛋能停留在盐水中,如果再向盐水中加盐,又可以看到鸡蛋继续上浮。
演示活动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直充满氢气的气球,手抓住系着气球的细线,可以看到气球浮在空中,手一松,气球往上跑,在系着气球的细线上挂一重物,又能使气球下降,哪位同学能使气球漂浮在空中?学生进行演示:调整所挂的重物,能使气球停在教室内。
分析与交流:同学们想一想,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过程中,你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你所采用的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你是如何改变这些力的大小的?归纳与小结: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
提出问题:那么,物体上浮与下沉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一:如何知道物体的重力大小?问题二:如何知道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呢?问题三:对于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如木块,其浸没在水中的浮力又如何测量?问题四:如何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呢?小结:我们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以用实验器材测量出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根据所知道的浮沉情况与实验结果,就可以分析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了。
活动器材的选择:弹簧测力计、量筒、水、木块、小铁块、螺丝帽、铁钉、配适当重物的小玻璃瓶等。
活动操作步骤: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的重力,然后将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缓慢浸没在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后,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书本中的表格中。
分析活动探究结果。
活动交流与总结一:当物体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
板书:当G物>F浮时,下沉;当G物=F浮时,悬浮;当G物<F浮时,上浮;评价与思考:在活动中,我们是通过改变物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悬浮的,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
学生看书了解有关浮沉条件的利用小结:你学到了什么?密度与浮力(复习)课型:复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质量的概念与单位;2.巩固天平和量筒的使用,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密度的原理;3.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并深刻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4.注重学科结合,将知识系统、综合。
重点物质的密度的测量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难点密度与浮力的有关的计算题,设计类型题目,及设计类型题目的步骤教学用具天平和量筒密度计、潜水艇等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法教学过程质量(一).出示知识结构要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复习知识点。
(二).对照知识结构,逐一对照每一节复习1.质量的概念: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理解质量概念时,还要注意把物理学中的质量和日常生产、生活说的“质量”与物理学中的质量区别开,要打破学生生活中思维定式理解物理概念。
天平和量筒的使用2. 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操作过程,突破方法:使用时按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强调“物左码右”并要学生学会物体与砝码放错位置时如何读数;并注意把物理学中的知识和日常生产方法结合密度3. 密度的概念、单位及换算、公式及变形讲解,物理意义的说明,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方法运用对于物体的密度,不同种的物体,密度一般是不同的,以及密度是物质特性的理解。
练习探究39页7、3、8等4. 变形“正北方糖是一种用细白砂糖精制而成的长方体糖块。
为了测出它的密度,给你下列器材:天平、量筒、毫米刻度尺、水、白砂糖、小勺、镊子、玻璃棒。
利用上述器材可有多种方法。
请你答出两种测量方法,要球写出:(1)测量的步骤及所测的物理量(2)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密度的式子。
浮力部分计算浮力的方法教师提示总结:一、计算浮力的方法: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这个公式对任何受到浮力的的物体都适用。
计算时,要求ρ液、v排已知。
2.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如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静止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与竖直向上的浮力及拉力,这三个力平衡。
即G物=F浮+F拉,F浮=G物-F拉=G物-G视。
3.根据漂浮,悬浮条件:F浮=G物。
只适用计算漂浮或悬浮物体所受的浮力。
解题的一般步骤做有关浮力题目的注意事项二、解综合题的一般步骤:1.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对象所处的状态。
2.分析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
3.根据状态列出方程式方程组。
4.进行数学运算。
三、解浮力问题经常用到的一些规律和概念1.二力平衡条件(推广到三力平衡)2.密度的概念3.液体内部压强规律4.浮力的概念5.阿基米德原理6.物体浮沉条件四、必须弄清楚的一些概念1.物重G与视重G″2.物重G与物体排开的液重G′3.浸在(浸入)与浸没(没入)4.上浮、漂浮、悬浮。
5.物体的密度ρ物与液体的密度ρ液。
6.物体的体积v物、物体排开液体积v排、物体露出液而的体积v露。
做题巩固所学小结:你学到了什么?第八章压强第一节压强教学目标1、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学生感受、演示实验、观看课件、图片和日常生活的讨论获取知识。
3、让学生在感受、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教具海绵、砖、图钉、锥子、细线、肥皂、砝码、教法导读法实验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训练法教学过程想一想:1.人在松软的雪地上滑行时,脚会陷下去,而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
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做一做: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图8-1的方法做一做。
感受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 。
引入新课:⒈压力①请同学们画出下列各图(板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画一画:②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_________ ,指向_________ 物体。
③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_________ 。
④大家按过图钉吧?从你们的实践中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那么在相同的压力的情况下,不同的接触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 ?照图8-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从而得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_________ 有关系,还跟_________ 有关系。
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