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辩证思维与人生智慧期末考试
道悟老子期末试题解答
![道悟老子期末试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037a05d8240c844769eaee2e.png)
《道悟老子》老子的人生智慧老子的哲学,侯老师说最主要是把握几个关键的字,它们在道德经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即“有,无,为,爲,道”,这几个字在文中所囊括的含义,几乎可以阐述老子的思想,我所想阐述的主题联系了有为,无爲,当然也有道,斗胆一下,谈谈鄙人粗陋的见解。
之所以选这个主题,其一在于内容宽泛,其二在于谈谈子各方面的主要思想,再联系一下实际,谈谈它对我个人,社会的影响。
人的一生,总的归结起来,就是你做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有有什么原则或道理。
举个例子,就拿在校大学生来说,可以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在校生活。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生活的很迷茫,少数人成为学霸,再有一部分人活跃于各类社团,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位,总归来说是有一定的心灵支撑吧,而一部分既学习成绩不好,也没有什么好的人缘,整天就是上课睡睡觉,打打游戏,看看小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这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再者,中国的大学的教育模式问题,学校本身各种情况的也是有较大影响的。
就学生本人的情况来说,为什么会迷茫呢,首先就是中学与大学中间各方面的情况跨度太大,大学本来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而学生本人则放弃了自我学习,这是一个主要的矛盾,大学强调的是学生本人的自由发展,自由思考,但学校让学生上的课程几乎把学生的时间占据了,这对学生造成了很多困扰,甚至造成了学不好的局面,从而迷茫了。
到这里,我们应该好好研究老子了,老子的自然精神,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你就依从这种自然的状态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强迫去改变它、改造它。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强求人家整齐划一,不要以你自己想法和行为方式去规范、改造别人。
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是主张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
老子认为,天地一旦有仁义之心,就会按照它的规律运行,圣人也会以仁义道德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很不应该的。
老子辩证思维复习题
![老子辩证思维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c3c2f0fa8114431b90dd843.png)
• 5.老子的《道德经》中充满了相反
相成、物道德经》相关章 节举例论述之。
• 6.请根据《道德经》第44章、50章 的内容,谈谈老子的生命观。
• 7.请解释《道德经》第37、38章的 内容,它表达了老子怎样的思想?
• 8.在《道德经》第63章、64章中,老 子是如何阐述“小中见大”、“未兆
• 期末复习
• 1.请举出《道德经》中你喜欢的格言10 句,并解释其含义。
• 2.老子在《道德经》中是如何阐述“柔
弱胜刚强”思想的,请举出3个章节说 明之。
• 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出自 《道德经》哪一章?本章怎样表达了 老子 “自然无为”的思想?
• 4.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
“道”。《道德经》第25章和41章是 如何阐述“道”和“道家特性”的?
易谋”思想的?这对你有何启迪?
• 9.结合《道德经》第15章、20章内容, 谈谈老子是如何描述得道者风范的?
中医5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
![中医5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d371d3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a.png)
中医5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或观点属于哲学上讲的规律的是() [单选题] *A.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B.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D.遗传与变异,万有引力(正确答案)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外出旅游成为潮流。
某市旅游局根据这一变化,充分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温泉、海岸线、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努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该旅游局的做法体现了()。
[单选题] *A.想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放在第一位B.想问题做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答案)C.主观能动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D.客观因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3、小江原来只凭经验打球,入选学校篮球队后,在教练的指导下科学练球,比如使用抛物线原理找到最佳投篮角度,根据力学原理快速运球,小江的球技突飞猛进。
小江练球的事例启示我们()。
[单选题] *A.规律是人们经过经验积累创造的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理论学习为前提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做好D.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正确答案)4、“有理想的人总是火热的”“志当存高远”“人有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这些话共同强调的是() [单选题] *A.理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C.理想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D.理想是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正确答案)5、下列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体现知行合一的是() [单选题] *A.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B.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正确答案)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蒲)6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青年时曾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志愿。
他们的做法告诉我们()。
[单选题] *A.社会理想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B.有了社会理想就能实现个人理想C.社会理想服从于个人理想D.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正确答案)7、下列关于联系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所有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C.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D.任何事物之间无条件地相互联系(正确答案)8、下列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C.整体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正确答案)D.要注重系统结构的优化,把各个部分有机组合成整体9、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最根本的原因是() [单选题] *A.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比旧事物后出现B.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C.新事物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正确答案)10、下列说法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单选题]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确答案)C.牵牛要牵牛鼻子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单选题] *A.运动B.可知性C.主观能动性D.客观实在性(正确答案)12、关于意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C.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正确答案)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3、《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
选修课作业期末考试——道悟《老子》 不错
![选修课作业期末考试——道悟《老子》 不错](https://img.taocdn.com/s3/m/bade14d9192e45361166f5f0.png)
道悟《老子》——老子的“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比较(一)前言《老子》在后世远播西方,为西方人所迷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
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新教神学家尤利乌斯·格里尔则列举了《道德经》与《新约》的相似点80处……他们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
并将《老子》与《圣经》相比较。
那么《老子》及老子的道和《圣经》及其歌颂思想,究竟有什么异同点,让古今中外哲人,尤其是西方神哲学研究人员,对这两本不同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下产生出的本应不同的理论体系相互比较吸取、共题并论,给予高度统一的赞叹和歌颂,并一同为后世传扬。
本文就“老子的‘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比较"为题,通过比较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来探讨《老子》、《圣经》及其一系列理论体系的异同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副标题中的“法自然”不仅指明《老子》学说中的一项重要思想,同时也作为借体借代了《老子》及其道等一系列思想理论;同样西方的“自然法"也代表了整个西方神哲学的理论体系。
(二)老子的道“道”被学者称为无极,“一”被称为“太极”,道生一,是宇宙变化的程序,是由无极而生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是一个大混沌,由混沌的变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或二体,然经由阴阳的配合,产生了第三者物体。
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物体在阴阳相配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利用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追根逐源,宇宙万物皆是由道而来。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二章)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长,不死不灭,独立永存而不改变。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f4be026edb6f1aff001fd3.png)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年段:班级:姓名:号数: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①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③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A、个人的体质B、个人的学业基础C、个人的家庭情况D、人个的性格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这表明()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6ef62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a.png)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1、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X)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5、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6、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X)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8、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9、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10、人们可以创造规律(X)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小题)1、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A)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B)A、“现象”和“本质”B、“本质”和“现象”C、“客观”和“主观”D、“主观”和“客观”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B)A、比较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分析综合法D、类比法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实说明( 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5、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D)A、正直的人B、诚信的人C、见闻广博的人D、好背后诋毁人得人6、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D)①平等互处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④相互真诚信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D)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宋诗蕴含的哲理有(D)A、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联系是普遍的,孤立存在不和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C、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局部没有的新的整体的功能9、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大学mooc老子的人生智慧(张雷)满分章节测验答案
![大学mooc老子的人生智慧(张雷)满分章节测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7b47e3bcd126fff6050bb0.png)
第一讲圣人无名1单选(2分)下列是老子代表著作的是()A.《道德经》B.《山海经》C.《诗经》D.《易经》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2单选(2分)《道德经》全篇字数约为()A.50000字B.7000字C.3000字D.5000字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3单选(2分)“紫气东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谁的()A.庄子B.孔子C.孟子D.老子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4单选(2分)《老子化胡经》何时被彻底否定和销毁()A.清代B.元代C.宋代D.唐代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5单选(2分)课程中提到一个皇帝曾经“改佛为道”,这个皇帝是()A.武则天B.梁武帝C.唐高宗D.宋徽宗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6单选(2分)在记载中是谁最先将老子尊为神仙()A.唐高宗李治B.刘向C.尹喜D.张道陵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7单选(2分)课程中的关于皇甫谧《高士传》叙述的事故是关于哪两个人物事()A.商容与庄子B.商容与老子C.老子与他的老师D.老子与孔子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8单选(2分)《道德经》目前共分为多少章?()A.八十一章B.七十一章C.七十五章D.八十章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9单选(2分)关于《道德经》,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课程分析,《道德经》成文于老子后世的战国晚期的说法是不成立的B.现在的章节分法只是为了方便阅读,却割裂了老子的思想C.《道德经》与《论语》一样是弟子记录的关于老师言行的作品D.叫做《老子》与《老子五千言》更为合理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10多选(3分)以下哪些证据能佐证孔子求学老子的传说()A.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B.“老彭,殷贤大夫也”——《何晏论语集解》C.“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D.“老,老聃。
彭,彭祖”——《论语正义》正确答案:A、D你选对了11多选(3分)根据《史记》与《后汉书》记载以下哪些称呼或姓名可能是老子本人的()A.李耳B.老莱子C.柱下D.太史儋正确答案:A、B、C、D你选对了12多选(3分)《道德经》得到了后世许多统治者的青睐,以下哪些帝王曾经亲自批注过《道德经》?()A.唐玄宗李隆基B.宋徽宗赵佶C.明太祖朱元璋D.清世祖福临(顺治皇帝)正确答案:A、B、C、D你选对了13多选(3分)梁启超先生认为《史记》中对于老子的记述是根据庄子的哪几篇文章()A.《天道篇》B.《天运篇》。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考试题及答案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1522054431b90d6c85c721.png)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唯物辩证法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个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另一个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主要范畴;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什么?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3坚持系统优化原理.发展的观点是: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4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的规律是什么?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在数量上的规定性。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对立统一的规律是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
它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论。
辩证的否定观是什么?唯物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2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己否定自己.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即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事物就不会发展和前进;4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即新旧事物又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并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其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e8b5b0d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c.png)
老子《道德经》的辩证法智慧一、关于老子其人:大家是否了解老子其人?何时何地人?据《史记》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东),苦县在彼时为陈国相县,陈为楚的属国。
楚惠王六年(前483年)楚国灭陈。
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
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
后一位是战国时人。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
他的家,世代为周史官。
他自己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典籍图书的史官。
他潜心于书籍之中,对于商、周文献有深刻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天文历算和农耕方面的知识。
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
一说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
《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这件事在《史记·老庄申韩传》中描述的很生动。
孔子究竟向老子问了哪些问题,不得而知,但老子回答孔子的话是意味深长的。
老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些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唯独他们说过的话留了下来。
一个德才卓著的人,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不妨乘着时势展示自己的抱负;如果终于不为人知,那也自当甘于寂寞,不必攀附或依傍他人。
高明的商人深藏不露,像是没有多少财货的样子;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容貌往往显得很愚钝。
你要摒除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强的欲求与愿望,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心。
我所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罢了。
”孔子回去后,告诉他的弟子:“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奔跑。
对地上走的野兽我可以设网捕捉它,对水中游的鱼我可以下钓饵去钓它,对天上的飞鸟我可以用带丝绳的箭射它,至于龙,据说能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付它。
中国古代哲学与人生智慧真题
![中国古代哲学与人生智慧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31e5f1c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4.png)
中国古代哲学与人生智慧真题中国古代哲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充满智慧的思想对人类的思维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人生的智慧。
本文将以道家、儒家和墨家三个流派为例,探讨中国古代哲学与人生智慧之间的关系。
一、道家的人生智慧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主张寻求与道的和谐。
在人生智慧方面,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宁静和谐的境界。
他们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个人的精神境界。
道家智慧告诉我们,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在的诱惑所动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二、儒家的人生智慧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
儒家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先学会做一个善良、有道德的人,才能够对家庭、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强调爱与亲情的重要性,主张以礼仪规范人际交往,以和谐为目标。
三、墨家的人生智慧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流派,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
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公正,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们主张以爱为基础的道德规范,认为只有通过兼爱之道,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墨家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平等尊严,摒弃歧视和偏见,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囊括了道家、儒家和墨家等多个流派,各有其独特的人生智慧。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崇仁爱和社会和谐;墨家则倡导兼爱和公正。
这些哲学思想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导我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以及追求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我们能够汲取其中蕴含的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使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2023至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
![2023至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8ff40eb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d.png)
2023至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分。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1. 古希腊文“哲学”一词由“爱”和“智慧”组成;在古汉语中,“哲”具有“智慧”“贤明”等含义。
下列说法没有揭示出哲学本义的是() [单选题]A.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之学B.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C.哲学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答案)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单选题]A.科学的(正确答案)B.落后的C. 过时的D. 错误的4.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句话说() [单选题]A.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矛盾的B.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C.创造社会价值是为了交换自我价值D.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正确答案)5.生物的长期进化产生了古猿,古猿又进化成人类。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单选题]A.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B.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正确答案)D.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6.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
这段话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启示是() [单选题]A.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高于一切B.要从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出发C.要全面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答案)D.要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出发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话反映的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的运动观B.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正确答案)C.正确的运动观D.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8.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安徽理工大学徐休克辩证法与人生智慧期末考试答案
![安徽理工大学徐休克辩证法与人生智慧期末考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49238571fe910ef12df82c.png)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2.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3.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4.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多样性包括那些内容?5.怎样理解事物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7.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9.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10.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1.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2.怎样理解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13.怎样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14.什么是质、量、度?15.什么是质变与量变?怎样理解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16.什么是肯定与否定?17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18.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19什么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20.怎样理解原因与结果及其关系?21.怎样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22.怎样理解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其关系?23.怎样理解本质与现象及其关系?24.怎样理解形式与内容及其关系?25.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怎样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26.怎样理解归纳与演绎及其关系?27.怎样理解分析与综合及其关系?28.怎样理解抽象与具体及其关系?29.怎样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简答题答案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主要范畴是什么?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最高形态,其本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很多,其中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性与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最具代表性。
唯物辩证法的所有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方面解释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本质的。
2.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老子》选读”期末考核
![“《老子》选读”期末考核](https://img.taocdn.com/s3/m/7167c2e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9f.png)
“《老子》选读”期末考核第一篇:“《老子》选读”期末考核“《老子》选读”期末考核院系材料与化工学院10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号20100411310007姓名高朝一、谈谈你修这门课的主要收获。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对老子的基本思想、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同程度的受着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治国理念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处世之道是谦卑、以柔克刚,不张扬,不虚荣;其哲学思想是辩证的看待事物,不走极端。
老子的思想深邃而睿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内涵。
事实上老子的一些思想已深深的耕植于每一个国人的心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和人生,但是我们并不会觉得这是老子思想的延续,因为经历千年的积淀,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将其视为自然而然的产生的了。
在现代社会,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糟粕的东西越来越多,物欲横流,机关算尽,恶念丛生,丧志败德,给我们本来纯洁无暇的心灵涂上了各种阴影,使我们越来越多的失去快乐、幸福。
为了在这个险恶多端的社会中生存,我们又将老子的思想变换成为一些阴谋,使我们失去了对老子思想本真的理解。
在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真正的了解了老子思想的精髓,使我认识到抛弃传统文化的精髓,必将使我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我们将会在其中越陷越深,最终没有归路。
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与世无争,“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其利,这样我们才会幸福,我们不幸福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了,“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有的人得到的很多,很大程度是夺走了别人应得的东西,从而使‘不足者’与‘有余者’争夺,各种丧志败德,别有心机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财富的拥有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人心也变得越来越险恶。
为了我们能够走出这个恶性循环,我们就需要认识老子思想的本来面貌,传承老子思想的精髓,赶走罪恶,走向光明,获得幸福。
老子论语期末试题及答案
![老子论语期末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c9347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c.png)
老子论语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老子的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中庸d. 孟子答案:b. 道德经2.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的是:a. 名利b. 欲望c. 安逸d. 道答案:d. 道3. 老子提倡的是一种怎样的统治方式?a. 仁政b. 封建制度c. 独裁统治d. 自然无为答案:d. 自然无为4. 老子认为人们过度追求外在物质是因为:a. 社会的压力b. 个人的欲望c. 教育的失衡d. 缺乏道的引导答案:d. 缺乏道的引导5. 老子主张的最高境界是:a. 自律b. 自由c. 无为而治d. 力争上游答案:c. 无为而治二、简答题1. 老子对于政治的观点是什么?答:老子认为政治应该以无为而治为原则,即不要过度干预人民的生活,让事情自然发展。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而不是追逐名利权位。
政治应该以道为准则,让人们自由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
2. 老子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的观点是什么?答: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道,而不是追求外在的物质和权力。
个人修养和道德的核心在于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倡导自律和无为而治。
3. 老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答:老子的思想提供了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他的观点强调了自然,平衡和内在的宁静。
在现代社会,人们过度追求物质和功利,而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回归本真,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论述题请根据对老子的理解,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理解和应用。
答: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了以自然为准则,以无为为原则的治理方式。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无为而治的理念来解决一些现存问题。
首先,无为而治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在追求物质和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
我们应该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启示,学会欣赏大自然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老子期末试题
![老子期末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3c911570740be1e640e9a18.png)
• 1.请举出《道德经》中你喜欢的格言10句,并解释其含义。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
”(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七章)•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章)•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
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一章)•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5、“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傅佩荣)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
当局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
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唯有镇定沉着。
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6、“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640e1e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d.png)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其含义是:A. 爱智慧B. 爱科学C. 爱艺术D. 爱自然2.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笛卡尔D. 康德3. 存在主义认为个体存在的意义是由什么决定的?A. 社会环境B. 个人选择C. 先天遗传D. 他人评价4. 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5. 以下哪项不是康德的三大批判?A. 《纯粹理性批判》B. 《实践理性批判》C. 《判断力批判》D. 《自然辩证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其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2. 阐述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代文化中的表现。
3. 解释“现象学”是什么,并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可行性。
2. 分析康德的“道德律令”理论,并讨论其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指导意义。
##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某公司员工小张在工作中经常遇到道德困境,例如是否应该加班帮助同事完成工作,或者是否应该向上司报告同事的错误。
请根据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小张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道德困境,并给出具体的建议。
## 五、论文题(共70分)请以“人工智能与人类道德”为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论文。
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1. 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道德问题。
3. 如何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确保道德伦理的遵循。
4.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人工智能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
请注意,以上试题仅为示例,实际考试内容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进行设计。
考试时应确保试题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以考察学生对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完整版)《老子三章》测试题
![(完整版)《老子三章》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831563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e.png)
(完整版)《老子三章》测试题(1)简述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
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持有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然的道,而不是追求个人欲望。
他强调无为而治的方式,即不主动干预自然的运行,让万物自发发展。
他认为个人的放下自我欲望,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真正的安宁与自由。
(2)简述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老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尊重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人应该尊重自然的运行,顺应自然的规律。
- 追求无为而治:他主张人们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而是要按照自然的运行规律去行动,遵循宇宙的道。
- 强调无欲无求:老子认为个人应该放下欲望,不追求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
- 返璞归真:他主张人们回归自然状态,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心灵的解脱和宁静。
(3)阐述老子无为而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以下几点启示:- 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提醒我们要谨慎干预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 政府治理:在治理社会时,政府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民众需求,不要过度干预,给予民众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 个人修养: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追求物质和欲望满足的倾向,而老子的无欲无求思想提醒人们应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 心灵解脱: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承受巨大的压力,老子的返璞归真思想告诉人们要放下功利心,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平静。
总之,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指导人们追求和谐发展、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道”。
请根据《道德经》第25章内容阐述何为“道”。
2、老子在《道德经》第41章是如何描述道家特性的?请根据你的理解,阐述此章的主要内涵。
3、老子的《道德经》中充满了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的辩证法思想,请根据《道德经》相关章节举例论述之。
4、如何理解老子对于“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5、如何理解老子关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思想?结合相关历史人物谈谈你的认识。
6、《道德经》第8章是如何阐述“上善若水”思想的?它反映了老子怎样的人生智慧?
7、《道德经》第63、64章是如何阐述大与小、多与少的辩证关系的?“小中见大”、“未兆易谋”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迪?
8、《道德经》第15章是如何描写体道之士的?变现了古代修道有成者那些优秀品格和高尚情怀?
9、《道德经》第20章体现了老子怎样不愿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与独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