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128.2 117.1
100 疫情在国 内
爆发
谷物 大豆
1.3.4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粮食储备和应急 .
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上构建了“三道防线”,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体 系,可以较好的应对突发或中长期粮食安.全问题。
稻谷, 21186, 32%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公斤/公顷) 单位面积薯类产量(公斤/公顷)
单位面积豆类产量(公斤/公顷)
1.2.1 中国粮食消费现状——人均粮食消费量有所下降
从我国粮食消费情况来看,根据国家披露的相关数据显示,从2013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是消费量从148.71千克每人下降到 了2019年的130.11千克每人每年,从具体品类消费结构变化,三大类粮食作物人均消费变化情况呈现出较大差异,我国谷物 类粮食作物人均消费量呈现下降趋势,豆类粮食作物呈现上升趋势,薯类粮食作物则是呈现小幅波动增 加。
2019年我国大豆消费结构(单位:%)
食用消费,损耗及其他, 种子用量,
12.45%
2.85%
0.63%
2019年我国包装食用油消费结构(单位:%)
其他, 30%
大豆油, 35%
压榨消费, 84.07%
葵花籽油, 8%
橄榄油, 5% 玉米油, 12%
菜籽油, 10%
1.3.1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贫困人口数量及消费收入 .
0.00
2001-2020年中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单位:公斤/公顷,%)
8.00% 5733.52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0.24%01..0000%% -1.00% -2.00%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粮食获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粮食安全是指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 既能买得 到又能
买得起为 了生存和健康所必需 的足够食物 .其本质是 既要 保证粮食供应充足又要确保任何人都有能力得 到足够的粮 食① 。粮食安 全的两个 核心要 素是粮食 供给 和粮 食获 取 。 粮食供给是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 。但粮食供 给总量 的充 足 只能说 明人们可以得到足够 的粮食 ,但并 不表示 每个人 一 定有 能力得到 。粮食获取能力是在粮食供给充 足的情况 下 实现粮食安全 的充分条件 ,决定 了人们最终能获得 的粮食 的数量 。近年来 ,我国粮食连续增产 .粮食供 应充足 .国 家层面的粮食安全 已处 于发展 中国家较高水平② 。尽管 如
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农村贫 困人 V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I
显著大幅下降 ,中国农 村绝对贫 困人 口 ( 收入低于绝对贫
困线 的农村 人 口)由 17 9 8年 的 25亿减 少 到 2 0 . 0 7年 的
17 4 9万 ,年 均减少 92 %,贫 困发 生率 由 3 .%下 降到 . 9 0 7
中 国 贫 困 地 区 农 村 居 民 的 粮 食
获 取 状 况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公 茂刚 王学真
摘要 :粮食获取是保 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 ,中国贫 困地 区农村居 民的粮食获取能力 : 较低 ,发展 变化趋 势也较 为不利 。贫 困地 区农村居 民的粮食生产能力较低 ,原 因在 于贫困地 区耕地 资源稀 少、土地贫瘠 ,农业生 产性资产数量少、质量低 ,农业生产投入 少 ,财政 、信贷 支农 不足 ,科技投入低 ,应 对 自然灾 害的能力弱等 。 贫 困地区交通通讯等基础 设施 差影响 了粮食流通 ,不利 于粮食获取 ,而贫困地 区家庭规模 失以及存在的各种不 公平的社会 关系、性别歧视严 重等也导致 了其粮食 获取 能力偏低。 关键词 :贫困地 区;粮食 获取 ;粮食安全 ;购买力
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

基 本 营养水 平及 粮食 安全 提 出对策建 议 。
一
、
农村居 民粮食 消费的历史状况
些新 的变化 特征 ; 于粮食 预测 方面 , 关 石令 扬 等 j
采 用 了历史 数 据 外推 的研 究 模 式 推 算 , 永 松 等[ 廖 4 ] 在考 虑 了现实 的特 征 等 诸 多 变 化 因 素后 进 行 预 测 。 二是 粮食供 给方面 。江 欣[等 多位 学者 侧重 从调 整 5 ]
况, 朱晶[ 对贫困缺粮地区的农 民食 品消费及其 影
响因 素进行 研 究 , 茂 刚 等 l 人 们 的 收人 水 平 、 公 1 对
1农村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 .
我 国农 村 居 民直接粮 食 消费量 见表 1 。
收稿 日期 :0 10 —6 2 1 —31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项 目“ 粮食安全 目标下我 国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协调机制研究 ” 7 6 3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 目“ 农 (0 70 7 ; 中I 村居 民消费的不确 定性及相关政策研究 ”0 yc 9 1 7 。 (9 j70 0 ) 作者简介 : 潘  ̄( 9 6)女 , 1 8 一,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农村消费和农 村政策 。Ema p n a—er 13 cm - i a y op a@ 6 . o l:
量及其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因此 , 深入分析 相 关学 者 的研 究 大多是 关 于城镇 居 民的粮食 问 我 国农村 粮食 消 费情 况 及 变 化趋 势 , 今后 我 国发 题 , 对 很少 有人 深入 分析农 村粮 食 问题 以及直 接 、 间接
展粮 食生 产 , 障 国家 粮 食 安 全 至 关 重要 。许 多学 粮 食 的变化 趋势 。本 文 主要 从 不 同角度来 分析 我 国 保 者、 专家从 不 同角 度研 究粮食 问题 , 究 的领域 主要 农 村 居 民粮 食消 费情 况 , 图 为解 决 我 国农 村 居 民 研 试 集 中在 3 方面 。一 是粮食 需 求 。在消 费量及 结 构 个 变 化分 析方 面 的研 究 , 高启 杰 、 曾靖 等【 ] 1 多位 学 者 通 过样 本或 年鉴 数据 得 出我 国粮食 消费 目前 呈现 的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一、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粮食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粮价波动频繁,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粮食供求现状、粮价波动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包括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将分析粮价波动的原因,包括国际市场影响、国内政策调整、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粮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包括物价水平、居民消费、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流通结构等,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1. 简述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安全。
粮食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的核心。
粮食的稳定供应是确保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粮食的充足供应可以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的自给自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粮食的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只有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避免外部因素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再者,粮食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粮食供需呈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
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使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供给成为历史上最丰富的时期。
但自1999年后,我国粮食连续减产,2003年回落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
目前粮食库存比较充足,供求是平衡的,但如果减产趋势持续或恢复缓慢,必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一旦粮食供求形势逆转,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将动摇国民经济基础。
因此,要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因素从长期看,我国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
按照我国城乡居民目前的食物结构和发展趋势,预计未来3年,我国粮食的需求量将达到500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长65亿公斤,年均增长1.3%。
我国粮食供给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表现在:(1)耕地锐减。
由1996年的19.51亿亩降至2003年的18.51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428万亩。
在减少的1亿亩耕地中,生态退耕占62%,农业结构调整占18%,建设用地占14%,灾害损毁占6%。
同时,新增耕地质量差,占用的多是好地、熟地,补充的多是边缘地、劣地、生地,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在下降,东部减少一亩地的产量,西部新开两亩地也补不回来。
目前,全国人均耕地仅1.44亩,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
全国已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1/3的省区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耕地的占用还会继续增加。
(2)粮食增产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我国目前缺少像矮化水稻、矮化小麦和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那样的带有革命性的增产品种,缺少增产效果显著的成熟配套技术。
农业科研缺乏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大课题攻关的平台,也缺乏有效配置各种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资源分散、研究重复、形不成合力。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滞后,满足不了农民的科技需求。
居民饮食结构对营养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居民饮食结构对营养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概述饮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状况。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居民饮食结构的调查分析,探讨饮食结构对营养健康的影响因素。
引言现代社会的食物供应越来越丰富多样,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饮食相关的健康问题,如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这些问题与居民饮食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因此了解饮食结构对营养健康的影响因素对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居民饮食结构调查分析1.主要食物来源通过对居民饮食结构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肉类、豆类、奶类及其制品等。
谷物作为主食,提供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而蔬菜和水果则提供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肉类、豆类及其制品则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必需的氨基酸。
奶类及其制品富含钙质和优质蛋白质。
2.饮食结构的问题尽管居民饮食结构包含多种食物来源,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调查发现,现代人的饮食结构普遍偏重于精细加工食品和肉类,而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相对较少。
这种饮食结构的不平衡会导致营养摄入的不足和营养不均衡,并可能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
二、居民饮食结构对营养健康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居民饮食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购买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如肉类和奶类制品。
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可能更多依赖粮食和低价蔬菜,从而使饮食结构更加单一。
因此,经济因素直接影响着居民饮食结构的多样性和健康水平。
2.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是居民饮食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和国家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如中国的一日三餐,地中海国家的橄榄油和坚果,日本的寿司等。
这些文化因素会直接影响居民饮食结构的多样性和健康特点。
同时,饮食文化也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偏好和消费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饮食结构的形成。
3.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对居民饮食结构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教育水平较高的居民更容易接受健康饮食知识和营养指导,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多样化、均衡营养的食物。
城镇居民粮食消费增长对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的影响研究

还有财政 支持 ,政治决心 较大 ,甚至把 民生项 目列入 了地方 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2 ∞4 : l 0 9 , 2 0 9 , 2 6 2 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中 ,因此 ,新农 保提 前实现 了全覆 盖。 【 3 l 陈奕 ,多源流理论视角 下城镇企业养 老保险政 策延 展
( 四)适时抓住源流耦合的 “ 机会之窗 ” 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博 士学位论 文 2 0 1 1 : 2 6 “ 政 策之窗 ”的开启 时 “ 政策建议的倡导者提出其最得意 【 4 】 梅荣斌, 关于新型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政 策解读—— 基于 的解决办 法的机会 ,或者 是他们促使其 特殊 问题受 到关注的 公平与效率的视角, 农 业考 古 ,2 0 1 0( 6 ): 2 3 9 — 2 4 1
上 ,把粮食进 口依 存度控制在安全的范围 内。
关键词 :城镇居 民 收入水平 粮食 消费结构 粮食进 口依存度
近年 来 ,我 国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 、信 息化 、农 业现代 年达 到 l l %的 历史最高 位 ,传统 优势品种 玉米 、小 麦 、水稻
化 四化统 筹 协调 发展 的快 速推 进 ,粮食 进 口依 存度 不断 升 等谷物 主粮进 口量大 幅度 增加 ,成 为主 要粮食品种的净进 口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安康市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次禹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是世界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增长,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供给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因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立足我国国情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粮食安全的内涵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
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享受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
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
20余年以来,这个概念一定处于调整之中,但是最基本的内容仍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起码的营养。
这种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是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
包括要作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一)粮食安全含义它包括三个含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与质量,即不仅要供应足够的粮食,还要保证所供应的粮食安全、卫生,满足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与长期性,即保障粮食供应在任何时候都是充足、卫生的,满足人们的长期需要;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即人们不仅能够买得到而且买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粮食。
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一、背景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每个国家的基本任务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粮食安全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供给、需求、气候和自然环境等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二、影响因素1.供给因素我国农业实力逐渐提升,但仍存在着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严重的瓶颈制约,这对粮食的供给带来了不利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由于部分地区的农民流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粮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
其次,农民在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也要面临粮食市场价格下跌而导致收入下降的问题,这种矛盾往往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生计,也会对粮食产量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市场需求起伏不定,农民需要应对市场变化调整种植结构,但是不能完全保障粮食生产。
2.需求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我国粮食需求量与日俱增,且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同时,我国大部分人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粮食占用很大部分收入。
因此,不仅数量需求,质量需求也持续增加。
这些需求的成分包括婴幼儿、老人、中青年,他们的营养需求差异较大,陈述的知识有差异。
这些因素都对粮食的消费量和质量产生了影响。
3.气候因素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气候因素对粮食产量影响尤为明显。
天气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会对粮食产量造成极大影响。
例如,2019年,黄河中下游地区连续多日暴雨,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受灾,严重影响了当年粮食产量。
同时,气候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粮食生产,降雨量和温度异常,以及干旱、水涝等灾害都会对粮食产量和品质带来影响。
4.自然环境因素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资源日渐受到了破坏和污染,对于粮食质量和数量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因此加强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因素一、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地域差异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秉承着一局部地区先开展,先富裕起来的模式,然后再带动其他较落后地区开展的原那么,因此消费结构会因为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我国沿海地区和南方的城市比拟兴旺,人们不必因为根本的温饱而奔波忙碌,生活比拟富裕和丰富,有更多的金钱和经历来进行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业余活动,吃饭等日常花费所占总消费金额的比例比拟低,因为在先进地区食物和衣服的种类丰富且数量足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耗,因此价格相比照拟廉价,人们不必因为吃穿而发愁。
但是在一些不兴旺地区,比方山区或者是----的城市,由于所处地域比拟偏远、交通不方便和土地贫瘠等多方面的因素,它们的城镇工业和效劳业大都不兴旺。
从其他方面来讲,即使能解决根本的食物问题,人们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有利的环境去进行精神娱乐,因此用于购置书籍和进行娱乐的花费比拟少,人们更偏向于将金钱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我国中部地区,城镇人们生活较为富裕,就业压力和住房压力相对较少,因此消费结构比拟平均,很少出现集中消费的情况。
并且在比拟兴旺地区的城市,人们还会适当的购置保险、基金或者股票来进行理财和增加额外收入,而偏远地区的城镇,由于经济不兴旺和信息不流通,人们对于炒股等先进理财手段还认识缺乏,因而投入到此的金钱并不是很多。
收入等级的差异收入的多少决定着消费结构,一般来说,收入较多的人们消费范围比拟广,而收入较少的人们那么消费涉及面比拟狭窄。
对于收入比拟丰富的人们来说,他们的收入足够支付日常的根本消费,比方吃饭、穿衣和看病等,因此会有足够的金钱去进行其他方面的消费。
当前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当前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一是人口的快速增长虽然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中国进入了世界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大。
2017年,预计人口数量将达15亿,相当于1900年的世界人口总和。
这意味着今后十几年,中国每年将给世界增加800万-1000万人口。
如果按照现在的粮食单产产量4000公斤/公顷来计算的话,则每年仅养活新增人口就需要增加80-100万公顷的土地。
这还没有考虑到人们粮食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二是耕地的减少首先是耕地面积的减少。
中国耕地面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呈现净减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经济快速发展态势中被强化。
在过去20年里,中国耕地以年均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相当于每年减少了500万人口粮。
2007年9月中旬到2007年年底,国土资源部专门部署了全国土地执法的百日行动,结果发现违法违规侵占土地的数量惊人:清理出来的违法违规的案件宗数是32000件,涉及土地数百万亩。
在被侵占的土地中,大量农业用地被开发成了小产权房。
截止到2006年,耕地面积如果再损失1.5%,18亿亩耕地的红线就将失守。
而这18亿亩耕地保障了中国85%的粮食供给。
一旦这一底线被突破,国内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那么中国也将在粮食问题上面临受制于人的风险。
其次是耕地质量的退化。
因为所减少的耕地绝大部分是城镇乡村周边产出能力较高的良田好地,即使通过“占一补一”的方式在耕地数量上能保持“平衡”,整体质量水平也在不断弱化。
另一方面,耕地质量的退化也表现在水土流失、污染和盐碱化、沙化、土壤养分的失调及物理形状的恶化方面,耕地质量的下降对粮食产量增加构成威胁。
三是水资源短缺中国水资源首先在自然分布上就呈现出极其不平衡的状态。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面积占36%,水资源却占81%;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64%,而水资源仅占19%。
北方农区水资源短缺最甚的要数黄河流域。
而降水量最少的是黄河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年蒸发量为2000毫米,旱作农区的灌溉农业发展将受到限制。
影响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因素论文

探讨影响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的因素【摘要】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且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对居民的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进行合理引导,最大限度地实现食物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本文通过对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为引导居民合理进行食物消费及营养膳食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居民;食物消费;膳食营养;干预对策一个国家居民的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结构的形成、变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且个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结果[1]。
因此,采取一些有利的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居民的食物消费和膳食营养进行合理的引导,以及实现社会食物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2]。
所以,本文对影响居民食物消费和膳食营养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1影响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的几个重要因素1.1食物供给状况的影响某个地区食物的数量、种类等的供给水平是决定着当地居民的食物消费和膳食营养的一项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标准。
食品工业的发展情况、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其农业生产的结构等因素对于当地食物的供给状况有很大影响,并影响着居民膳食的营养结构。
在中国特色社会当中,市场和政府对事物的供给有很大的影响,任何一条政策都有可能食物的供给状况产生影响,同时市场上的某些投机倒把行为也会对该地区的食物价格与供给等造成影响,进而左右居民对于某种食物的购买力。
1.2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食物消费属于一种经济行为,所以它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包括其生产的总值与总收入,还包括其消费和积累的比例,以及在生活费用的支出当中食物的支出费用所占的比例,此外还包括食物的零售价格等标准[3]。
该地区的经济对于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一般比较高,那么该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比较高,所以居民的购买力也会相应的提高。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为

食物安全隐患问题
农药残留超标
农村居民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容易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导 致食物中农药残留超标,对居民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添加剂滥用
部分农村食品生产者为了提高食品感官品质和延长保质期,可能会 滥用添加剂,如防腐剂、着色剂等,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非法添加物
一些农村地区的食品生产者可能使用非法的添加物,如工业用滑石粉 、硼酸等,以降低生产成本,给居民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随着农村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他们将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和健康 ,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盐等不健康食品的消费。
多样化食物需求
农村居民将更加注重食物的多样性,增加对蔬菜、水果、肉类、蛋 类等食品的消费,以满足身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素。
食品安全意识提高
随着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农村居民将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和品牌,减少购买假冒伪劣食品的风险。
信息辨识能力不足
部分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食品安全信息的辨识能力有限,难以判断 食品的安全性。
01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行 为的改进建议
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增强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了解食品安全对健康的 影响,以及如何识别不安全食品。
教育程度
农村居民的教育程度对其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也有一定影响 ,教育程度越高,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越高,消 费行为也更加科学合理。
文化背景
农村居民的文化背景对其食物安全消费行为也有一定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对当地居民的食物消费 习惯和偏好产生影响。
01
农村居民食物安全消费存 在的问题
农村居民在食品贮存和加工方面存在 一些不当行为,易导致食品变质和细 菌污染。
影响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的因素分析

构。
1 1 区域食物生产 .
一
地的食物生产状况 ,即食物资源 、食物生产水平
和食物生产布局等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该区域居 民的食 物消费 ,是影响一地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形成 的最基本
个地 区的食物种类、数量等供给水平的高低 是决
定居 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的最基本 的物质基 础。农业 生产结构、食 物资源禀赋 、食品工业 发展水平等 因素都 将影响到食 物供给状 况 ,进而 影响居 民的膳食营 养结
活动的深化 ,国内食物市场受 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越来
越明显 ,而随着 国内市场食物供给种类及价格的变化 ,
因地制宜 ,从居 民合理食物消费需求出发 ,充分利用当 地 资源优势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食物生产 , 形成区域特色 ,对各 区食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各 国食物发展的成功经验 。
居 民膳食营养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是在许多 因素共 同 作用、相互影响下逐渐形成 的结果。如何采取 有利 的宏 观调控手段 ,合理引导居 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 ,实现 食物资源利用 的最大化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 , 应重点分析居 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的主要 影响因素 ,
响 中国居 民食物消费 的基本 因素。其中,食物的进 出 口
果 。研究发现 ,影响着居 民食物 消费和膳食营养的重要
因素主要为 以下几个方面 。
1 食物供给水 平
一
政策可通过征税和补偿等形式 ,调节 国内的食物价格 ,
进而促进生产者的积极性 ,最终改变一个国家的食 物生 产状 ,进行有 目的 的干预 ,达 到理想 的效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对策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1. 影响粮食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1)人口增长。
人口是影响粮食需求的直接因素。
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小,人口增长将促进粮食消费刚性增长。
(2)消费结构升级。
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生物质能源需求增加。
(4)提高城市化水平。
2. 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1)耕地数量。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决定粮食供应的基础。
(2)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正在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3)水。
水是农业的命脉,水供需矛盾已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4)气候条件。
气候资源全面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及产品质量,对粮食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5)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6)种粮成本。
农药、化肥、农业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3. 粮食价格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从我国的情况看,自2009 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正在加速上涨,使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4. 影响粮食安全的其他因素(1)外贸依存度。
当我国的粮食供不应求时,必须依赖进口解决,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从而对粮食安全产生很大的威胁。
(2)粮食储备能力。
受粮食生产和粮食进口限制的影响,我们国家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1.严格保护耕地,遏制耕地减少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4.加强土地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确保土地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5.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储备调控机制6.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蓄水池”,提升粮食生产能力7.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服务国内粮食市场8.逐步建立面向贫困和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援助体系,保证他们对粮食的基本需要9.引导科学节约用粮,全社会都要爱护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保护国内农业产业,防止外国粮食进口冲击国内 市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援助政策
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援助,帮助解决全球粮食安全 问题。
04
粮食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
粮食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天气风险
极端天气条件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
政策风险
政策调整可能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进而影 响粮食产量和质量。
农业技术与装备
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可 以提高粮食产量和生产效 率。
农业政策与投入
农业政策和投入的不足会 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和粮食 生产能力。
粮食流通与贸易
流通渠道与设施
粮食流通渠道的不畅和设 施的落后会影响粮食的流 通和贸易。
国内外市场价格
国内外市场价格的变化会 影响粮食的贸易和流通。
进出口政策与关税
供科学依据。
03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
在发现异常情况时,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粮食安全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减少天气 、病虫害等风险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合理配置 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 力。
完善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
促进粮食国际贸易
积极参与国际粮食贸易,扩大粮食进口来源,稳定国内粮食市场。
加强粮食储备管理
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体系,合理安排储备轮换和库存结构 ,确保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优化粮食消费结构与库存管理
引导健康消费
加强营养教育和宣传,引导消费者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减少浪费和 奢侈消费。
调整库存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粮食品质特点,合理安排库存结构和存储方式,提 高库存周转率和降低损耗。
大食物观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路径研究

2024年第2期(总第343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3农业强国建设研究大食物观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路径研究毛瑞男ꎬ邢浩特摘㊀要:大食物观蕴含的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ꎮ目前ꎬ消费结构升级与生产结构滞后矛盾㊁粮食进口依存度高且国际形势不乐观风险已对我国粮食安全形成挑战ꎮ远期来看ꎬ依据消费结构趋势匡算出的我国虚拟土地资源缺口越来越大ꎬ国内生产资源趋紧又将粮食安全带入深层困境ꎮ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应以加快供给结构调整ꎬ合理引导膳食需求结构ꎬ促进农产品进口的分散化㊁多样化ꎬ开发国内可利用资源与境外农业投资并行同步为主要方向ꎮ关键词:粮食安全ꎻ大食物观ꎻ结构安全ꎻ粮食自给率中图分类号:F32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2-0127-09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RCEP背景下粤西地区海洋渔业示范合作社的培育机理与模式研究 (GD22YDXZYJ01)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3XYJ24)ꎻ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项目(60302082101)ꎮ作者简介:毛瑞男ꎬ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讲师㊁硕士生导师ꎬ经济学博士ꎻ邢浩特ꎬ通讯作者ꎬ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讲师ꎬ经济学博士ꎮ㊀㊀一㊁引言粮稳天下安ꎬ粮食问题事关国运民生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ꎮ如今ꎬ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ꎬ国际政治㊁经济格局不稳ꎬ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ꎬ以及人口基数大㊁耕地面积逐年缩减㊁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国内新形势下ꎬ如何持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是 三农 工作的重中之重ꎮ根据已有研究ꎬ可将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分为资源路径㊁技术路径和制度路径ꎮ资源路径认为ꎬ土地㊁水㊁气候等自然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条件ꎮ土地是根本ꎬ水利是命脉ꎬ气候是屏障ꎬ因此实施 藏粮于土 战略ꎬ设置耕地红线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ꎬ同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ꎬ在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确保水安全ꎬ再根据气候不同对南北地区推行不同的种植政策以防止气候变化引致粮食区域结构性威胁[1][2]ꎮ技术路径推行以技术手段确保粮食供给ꎬ实施 藏粮于技 战略ꎬ即在土地规模刚性的条件下ꎬ通过改良种业与生物化学技术ꎬ发展设施农业ꎬ突破传统农业资源限制ꎬ打造科技支撑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3][4]ꎮ制度路径则将粮食不安全的理论逻辑归于供需失衡ꎬ认为出现供需失衡的关键在于供给侧ꎮ实施 藏粮于民 战略ꎬ通过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ꎬ维系人地关系ꎬ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ꎬ保障粮食安全[5]ꎮ现有研究侧重于如何满足粮食总量安全的基础性问题研究ꎬ而非结构安全的现实问题ꎬ这也就回答了为何在粮食产量逐年递增ꎬ谷物基本实现自给的情况下ꎬ还要坚持农业深化改革ꎬ保障粮食安全ꎮ再重新审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ꎬ突出的是其语义和实际的错位问题[6]ꎬ也就是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标准停留在保障主要粮食总量安全的温饱阶段ꎬ而实际上人民已经展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ꎬ食物消费结构已然呈现多元化ꎮ据此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食物观ꎬ并在多次重要会议上重点强调 树立大食物观ꎬ保障粮食安全 ꎮ何为大食物观?本文拟从回溯其思想渊源与发展脉络入手ꎬ探讨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困境ꎬ并提出相应的建议ꎮ721㊀㊀二、大食物观溯源与发展脉络(一)大食物观溯源:粮食与食物的定义边界大食物观是全方位利用耕地㊁海洋㊁动植物㊁微生物资源开发人体可摄入食物的理念ꎮ该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粮食安全语义与实际粮食消费结构的错位问题ꎮ问题的根源是粮食与食物定义边界的识别差异ꎮ传统粮食安全更多指向口粮安全ꎬ也就是保障以稻谷㊁小麦为主的口粮自给率ꎬ产出安全是第一要义ꎮ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ꎬ看似相对狭隘的范围定义也具有充分合理性ꎮ20世纪50年代ꎬ新中国刚刚成立ꎬ资源短缺ꎬ耕地开发不足ꎬ国际关系紧张ꎬ当下最重要的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ꎬ故国家采取 以粮为纲 的农业生产方式ꎬ将食物等同于粮食ꎬ粮食等同于口粮ꎬ粮食二字只突出 粮 字ꎮ在这一方针指导与农业生产结构路径依赖下ꎬ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由1949年的208.9公斤增加到2021年的483.48公斤ꎬ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安全线ꎬ实现口粮绝对安全[7]ꎮ然而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ꎬ单一的口粮消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追求健康㊁品质的生活需求ꎬ逐步增加了对蔬菜㊁油㊁水果㊁蛋类㊁奶类㊁水产品㊁糖类等食物的摄入ꎮ实际的消费结构将粮食的定义范围扩展为 粮 与 食 ꎬ 粮 依然指的是口粮ꎬ而 食 则涵盖了人体可摄入的多种食物ꎬ但粮食的供给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粮食安全的范畴ꎬ大食物观便在此背景下形成ꎮ从本质上看ꎬ大食物观是传统粮食安全的延展ꎬ是 粮 安 食 全的重要保障ꎬ基于人民对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ꎬ立足国家资源开发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深化改革ꎬ依靠现代科技全方位地从海洋㊁土地㊁动物㊁植物㊁微生物中获取有效资源ꎬ满足多元化食物体系的有效供给ꎬ最终实现粮食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均衡ꎮ(二)大食物观发展脉络大食物观早在1990年就已见理论雏形ꎮ199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著作«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 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ꎬ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ꎮ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ꎬ 树立大农业㊁大食物观念 ꎬ是真正意义上首次以 大食物观 指导实践工作ꎮ随着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愈见突出ꎬ结合我国的地情㊁民情㊁国情ꎬ2015年至今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树立大食物观ꎬ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ꎬ其中代表性论述如表1所示ꎮ从整个发展脉络来看ꎬ历经了 思想指导 方向落实 内容把握 体系构建 四个阶段ꎬ形成以 为人民生产 为价值导向的全过程与全方位治理理念ꎮ除了理论的不断丰富外ꎬ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的持续探索中总结出大食物观衍生的粮食新发展理念ꎬ即大科技观㊁大储备观㊁大营养观㊁大资源观㊁大安全观等[1]ꎮ㊀表1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时㊀间重要场合或纲领文件相关内容2015中央一号文件树立大农业㊁大食物观念2016«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树立大食物观 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2017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树立大农业观㊁大食物观ꎬ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㊁要蛋白ꎬ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022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㊁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委员树立大食物观ꎬ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ꎬ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ꎬ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ꎬ保障肉类㊁蔬菜㊁水果㊁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ꎬ缺了哪样也不行2022党的二十大报告树立大食物观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中央一号文件树立大食物观ꎬ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㊁农林牧渔结合㊁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ꎬ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821㊀㊀三㊁大食物观下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困境:现实与未来㊀㊀(一)消费结构升级与生产结构滞后大食物观所揭示的全方位食物供给理念要求农业生产结构与食物消费结构适配ꎬ然而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速度滞后于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速度ꎬ这种结构性失衡问题是当下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8]ꎮ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情况表明(见图1和图2)ꎬ随着消费结构升级ꎬ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整体呈下降趋势ꎬ由1996年的204.72千克下降至2021年的144.6千克ꎬ在整个膳食结构中的占比也由60%降至46%ꎬ从近9年的绝对数据来看ꎬ基本保持稳定ꎬ维持在140千克水平ꎻ肉类和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ꎬ1996 2021年ꎬ分别以平均5.6%和6.1%的速度稳步增长ꎬ并且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跃进ꎬ将会释放更多的肉类与水产的消费潜力ꎻ蛋类人均消费量在2013 2021年间有明显的增长趋势ꎬ从8.2千克增至13.2千克ꎬ增幅达61%ꎬ而奶类人均消费量从时间序列上看相对平稳ꎬ2015 2020年保持在12千克至13千克之间ꎬ2021年增幅较为明显ꎬ与2020年相比ꎬ上涨10.77%ꎮ但同蛋类一样ꎬ相对于其他食物因基数较小ꎬ在整个膳食结构中的占比增幅表现不明显ꎮ图1㊀1996 2021年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单位:千克/人)㊀㊀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㊁中国统计年鉴㊁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整理计算ꎮ图2㊀2013 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蛋类与奶类消费量㊀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ꎮ921图3㊀1996 2021年中国人均主要粮食产量㊀㊀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㊁前瞻数据库㊁中国奶类统计年鉴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整理计算ꎮ㊀㊀从主要食物生产结构来看(见图3)ꎬ人均粮食产量在整个时间脉络上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ꎬ从2003年的最低点334.3千克不断递增至2021年的483千克ꎬ平均增速为2.36%ꎬ此数据统计的粮食产量口径包含了口粮㊁饲料粮㊁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四类ꎬ按照2021年各类别消费占比48%㊁33%㊁17%和2%匡算①ꎬ人均140千克口粮消费将需要424.24千克的人均粮食产量ꎮ看似人均424.24千克的需求对标483千克的供给还稍有剩余ꎬ但我国的粮食生产结构主要是以小麦㊁稻谷等口粮为主ꎬ以大豆等饲料粮为辅ꎬ出现口粮供给过剩和饲料粮相对短缺并存ꎮ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测算的供需平衡表数据ꎬ2019 2021年我国稻谷与小麦共结余5678万吨ꎬ同时产生大豆缺口28529.73万吨ꎬ并且随着居民膳食消费结构的深入调整ꎬ滞后的供给结构将导致饲料粮的缺口进一步扩大ꎮ从肉类的人均产量情况看ꎬ2021年为46.1千克ꎬ在绝对量可以近似满足45.2千克的人均消费需求ꎮ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ꎬ肉类的自给率即将远离安全范畴ꎮ以近10年数据为例ꎬ人均肉类产量在2012 2014年间从47.5千克增至49.9千克ꎬ但随即开始以年均3.58%的速率回落ꎬ直至2021年实现逆转ꎬ与人均消费量年均5.6%的增速相比ꎬ若继续以稳中回落的趋势维持产量ꎬ未来肉类在很大概率上不能实现完全自给ꎬ缺口也将会越来越大ꎮ同样ꎬ水产㊁蛋类㊁奶类在短时间内均可以实现完全自给ꎬ但从2013 2021年的人均产量趋势来看ꎬ平均增速分别为1.7%㊁1.5%和0.35%ꎬ远远低于人均消费量增速3.7%㊁6.8%和2.6%ꎬ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ꎮ(二)粮食进口依存度高且国际形势不乐观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的传统语义被打破ꎬ将主粮与副粮等量齐观ꎮ在传统粮食安全观的生产路径依赖下ꎬ我国将绝大部分的产能保障主粮供给ꎬ实现了口粮的完全自给ꎬ但同时也形成了副粮进口依赖ꎮ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稳定的前提假设下ꎬ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形成此粮食供给路径无可厚非ꎬ但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ꎬ国际政治㊁经济格局不稳的动荡之时ꎬ进口高度依赖与国际农产品供应链缺乏韧性共存将会把我国带入传统粮食安全陷阱ꎮ在资源紧缺与农产品供需超大规模的矛盾中ꎬ以我国近20年 粮食自给率95%以上 的安全标准衡量新语义范围下的粮食安全并不现实[9]ꎮ近年来ꎬ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进口依存度高居不下和逐年增加的现象也使得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越来越严峻ꎮ根据2015 2022年我国主要粮食的进出口数据和对外依存度②情况(表2)ꎬ2018年肉类进口量同比增加216%ꎬ2021年玉米进口量同比增加152.2%ꎮ作为重要口粮作物的031①②数据来源于谯仕彦在 三农三人谈«大食物观下看饲料粮保供(上)» 的访谈资料ꎮ研究采用卜伟㊁曲彤㊁朱晨萌的方法计算ꎬ进口依存度=净进口数量/总消费量ꎮ小麦ꎬ2020 2022年已连续三年跌破95%的基本自给线ꎻ大麦和大豆自2015年以来一直保持74%以上的进口依存度ꎬ个别年份的自给率仅为10.91%ꎬ虽然近几年大豆国内产量在国家种子振兴㊁粮补上涨等系列政策之下有所缓解ꎬ进口依存度由86.83%下降至81.78%ꎬ但整体上依然处于粮食严重短缺ꎮ不仅如此ꎬ在进一步分析其来源国及相应的进口量时发现ꎬ在2022年的9108万吨大豆进口量中ꎬ59.7%源自巴西ꎬ32.4%源自美国ꎬ这与2021年的基本情况相差无几ꎬ看似美国只掌握了我国近3成的大豆命脉ꎬ实际上四大国际粮商ABCD控制着巴西近60%的大豆出口ꎬ而其中的三家均来自于美国ꎮ如今中美贸易摩擦愈加焦灼ꎬ两国之间的贸易稳定性减弱ꎬ卢拉的眼泪也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敲响了警钟ꎬ加强全球贸易冲突下可能出现的粮食进口渠道风险防范是十分必要的ꎬ更是大食物观下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又一挑战ꎮ㊀表22015—2022年我国主要粮食进出口数量和进口依存度单位:万吨指㊀标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小麦进口数量300.59341442310348.76837.65977996出口数量12.211.318.328.631.318.1815进口依存度2.13%2.42%3.06%2.10%2.32%5.75%6.61%6.65%大麦进口数量10735008866825938081248576出口数量000.00620.00610.02930.00370.00250.0017进口依存度85.17%80.75%89.09%87.71%74.67%79.87%85.40%73.58%玉米进口数量473317283352479113028352062出口数量1.110.418.591.222.61301进口依存度1.75%1.19%1.05%1.35%1.79%4.14%9.42%6.92%稻谷进口数量337.69356403308254.57294.27496619出口数量28.7248.46119.68208.93274.76230.43242219进口依存度1.44%1.44%1.31%0.46%-0.10%0.30%1.18%1.88%大豆进口数量8169.198391955388048851.2810031.4596479108出口数量13.3613111311.45000进口依存度86.83%86.04%86.19%84.63%83.01%83.65%85.47%81.78%肉类进口数量268.44684104211330991938740出口数量43.53941.638.235.3313540进口依存度2.51%4.74%4.08%4.25%14.30%11.02%9.13%6.98%水产品进口数量271265294340444402363454出口数量390.56409421425418.55374.74375370进口依存度-1.96%-2.31%-2.01%-1.33%0.39%0.41%-0.18%1.21%㊀㊀数据来源:根据海关总署㊁各行业协会㊁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所得ꎮ㊀㊀(三)以消费结构趋势匡算的土地资源需求严重不足在践行大食物观的过程中ꎬ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将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继续深化ꎬ基本形成小麦和稻谷等主粮消费稳定ꎬ肉㊁蛋㊁奶㊁水产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消费继续增长的特征ꎮ为保障未来食物多元化的有效供给ꎬ除应对国际市场的供给波动外ꎬ更重要的是拓展国内资源力求自给ꎮ故此ꎬ有必要从资源供给角度衡量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ꎮ本文借鉴程国强(2023)[10]研究中种植面积需求等值理念ꎬ依据粮食转化率㊁动物屠宰率㊁动物饲料粮转化率等指标匡算出在国内现有技术水平下供给现有粮食需求的种植面积ꎬ即虚拟土地需求面积ꎬ并以此为标准判断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所需的土地资源总量(见下页表3和表4)ꎮ131㊀表32022年我国主要农作物虚拟土地资源缺口值项㊀目消费量(亿吨)产量(亿吨)作物单产(吨/公顷)种植面积需求等值(亿亩)土地缺口(亿亩)小麦1.481.385.863.780.25大麦0.080.020.42.942.16玉米2.982.776.446.940.48稻谷2.122.087.084.500.08大豆1.110.201.988.446.90合计26.599.88㊀㊀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㊁海关总署ꎮ㊀表42022年我国主要动物性产品净进口的种植面积需求等值单位:万吨㊁万亩项㊀目净进口肉类胴体重料肉比饲料需求等值玉米需求等值大豆需求等值玉米种植面积需求等值大豆种植面积需求等值土地缺口猪肉171.6235.073705.21423.12176.30985.541335.622321.15牛肉269489.0973423.642054.18855.914784.586484.1611268.74禽肉80.790.672181.35108.8145.34253.44343.46596.90羊肉35.679.115395.56237.3398.89552.80749.161301.95奶粉69.7536.150.5268.08160.8567.02374.64507.72882.36蛋类-11-112-22-13.2-5.5-30.75-41.67-72.42合计6920.259378.4516298.7㊀㊀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㊁海关总署ꎮ肉类胴体重数据根据行业屠宰率参数计算得来ꎬ屠宰率分别为:猪肉0.73ꎬ牛肉0.55ꎬ禽肉0.89ꎬ羊肉0.45ꎬ奶粉0.13ꎬ蛋类1ꎻ饲料配方按照玉米与豆粕分别占60%和20%的比例混合ꎬ大豆到豆粕的转化率为80%ꎬ据此推算大豆需求等值ꎮ㊀表5消费趋势下虚拟土地资源缺口2022202520302035动物性产品进口转化虚拟土地缺口1.632.924.356.05主要农作物虚拟土地缺口9.879.899.919.93合计11.512.8114.2615.98㊀㊀资料来源:动物性产品进口转化虚拟土地缺口以净进口近8年平均增速换算得来ꎻ主要农作物虚拟土地缺口假设单产水平不变ꎬ以近8年消费量与产量的平均增速换算得来ꎮ㊀㊀以2022年数据为例ꎬ若要保障主要粮食实现完全自给ꎬ在稳定现有土地资源规模的基础上ꎬ还存有11.51亿亩土地缺口ꎬ接近全国总耕地面积的62.3%ꎬ其中动物性产品净进口转化虚拟土地缺口为1.63亿亩ꎬ主要农作物产品换算的虚拟土地缺口为9.88亿亩ꎬ由于大豆与玉米是饲料粮的主要构成ꎬ二者所需的额外土地资源占总缺口的78.2%ꎬ其中大豆占68.11%ꎬ把黑龙江㊁内蒙古㊁河南㊁吉林四省的耕地面积全部种大豆都不足以填补ꎮ在动物性产品净进口换算的土地资源面积中ꎬ牛肉饲养存在资源供给严重不足ꎬ其土地缺口占总缺口的69.14%ꎬ其他五类产品共占30.86%ꎮ以上数据说明ꎬ目前我国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所需的土地资源存在总量严重不足和重要农作物结构性资源短缺ꎮ不仅如此ꎬ结合前文所述的粮食生产与消费231年均速率匡算的土地资源缺口面积(表5)将由2022年的11.5亿亩增至2035年的15.98亿亩ꎬ其中主要农作物虚拟土地缺口基本保持稳定ꎬ而动物性产品进口转化虚拟土地缺口增幅较大ꎬ其背后的逻辑是饲料粮供给所需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ꎬ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约束限制ꎮ着眼于实践ꎬ短时间内补足15.98亿亩的土地耕地面积是不现实的ꎬ粮食安全风险在长时间将内化为资源不足风险ꎬ如何在长期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持续保障粮食安全是又一关键难题ꎮ㊀㊀四、大食物观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实施路径当前粮食消费结构与供给结构失衡㊁进口来源国过于集中与国际贸易风险加剧并存㊁粮食基础核心生产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给大食物观下保障粮食安全带来困境ꎬ为此应多举并行ꎬ按照立足国内确保产能㊁适度进口确保稳定的核心思想推进以下路径ꎮ(一)加快供给结构调整ꎬ合理引导膳食需求结构大食物观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逻辑是粮食供给与粮食需求相匹配ꎮ从目前的粮食供需特征来看ꎬ其主要矛盾是粮食供给结构调整速度落后于消费需求结构ꎬ既然问题出现在供需两端ꎬ那么解决路径也要从加快调整供给结构与引导合理的需求结构切入ꎮ1.维护饲料粮供给安全ꎮ在粮食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错配问题中ꎬ最突出的是口粮供给过剩和饲料粮相对短缺并存ꎬ为此ꎬ除了适度开放饲料粮市场ꎬ引入高价玉米的低价替代品(如大麦㊁小麦㊁木薯)稳定市场供给外[11]ꎬ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国内资源ꎬ逐步完成自给对进口的替代ꎮ一方面ꎬ要优化存量ꎮ在当前土地资源禀赋约束下ꎬ调整优化饲料粮与口粮的种植比例ꎬ以满足口粮绝对安全的基本要求为先ꎬ在顶层设计上制定饲料粮发展的中长期规划ꎬ包括但不限于制定饲料粮轮作制度ꎬ开发盐碱㊁荒地等后备土地资源等ꎮ同时也要转变饲料粮中玉米 一粮独大 ꎬ蛋白饲料构成中大豆 一豆独大 的一元化需求局面[12]ꎮ积极寻找饲料粮的可替代品ꎬ稳步推进饲料替代品的耕种ꎬ以规模化生产抵消因替代原有饲料粮主要成分的成本增值ꎮ另一方面ꎬ要挖掘增量ꎮ增量既可以来自于耕地面积又可以来自于耕地效率即单产水平ꎮ对于前者ꎬ目前我国的农地使用权已明晰至个人ꎬ增加饲料粮耕地面积的本质是保障农民种植饲料粮收益ꎬ提升种植意愿ꎮ因此整个政策导向应使农民种粮收入高于非农产业收入和务工收入ꎬ使种饲料粮收入高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ꎮ如建立粮食主产区㊁主销区㊁平衡区差异化补贴政策ꎬ将更多惠农政策向粮食主产区内的饲料粮种植核心区倾斜ꎻ构筑种粮风险保障防线ꎬ为饲料粮集中种植区域注入更多保险补贴ꎬ避免极端天气灾害㊁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可抗力造成损失ꎮ针对后者ꎬ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关键在于技术ꎬ一是根据大食物观下食物种类多样性需求建设与之相配的种子资源库ꎬ做好核心种子的保护与开发ꎬ利用生物智能㊁基因编译等高科技种业技术逐步实现饲料粮单产的突破ꎬ把握高校㊁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ꎬ初始阶段可以以国字号㊁省字号基金的形式下放研究专项基金ꎬ随着研究基础的夯实ꎬ逐步构建商业化粮食育种体系ꎬ搭建高校 企业联合种业创新平台ꎬ有序推进饲料粮育种产业化ꎮ二是生产技术的革新ꎬ整体上以建设饲料粮高标准农田为基本思路ꎬ通过数字技术的配给使用ꎬ利用物联网数据传输实现种植全过程可视化㊁专业化与精准化ꎬ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ꎬ以技术推动生产效率有效提升ꎮ对于资源相对匮乏区域ꎬ如干旱地带ꎬ推行旱作农业技术ꎬ利用微灌㊁滴灌㊁集水补灌等高新技术发展间作套种ꎬ提升灌溉效率和可利用耕地面积ꎬ补齐粮食供给资源短板ꎬ提高饲料粮单产水平ꎮ2.引导居民形成合理膳食结构ꎮ当饲料粮与动物性产品进口同时增加时ꎬ居民整体对肉类消费量大幅度攀升就不仅仅是由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决定的ꎬ还有食物浪费与过度消耗[13]ꎮ因此ꎬ居民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ꎮ一方面ꎬ应大力倡导以营养学指导居民膳食结构的食育理念ꎬ转变粮食消费的非饱和性思想ꎬ由吃得多向吃得精跃迁ꎬ减少主粮与猪肉等高油脂食物的消费ꎬ以更健康营养331的水产㊁牛肉㊁禽蛋和奶替代ꎬ养成绿色科学的膳食习惯[14]ꎮ另一方面ꎬ持续开展光盘行动ꎬ减少食物不必要的浪费和损耗ꎬ加强对餐饮业㊁企事业单位的监督和管理ꎬ严惩食物浪费行为ꎮ同时鼓励餐饮行业推行营养均衡的小份菜㊁半份菜模式ꎬ践行舌尖文明ꎬ形成珍惜粮食的社会风气ꎬ让居民自觉遏制食物浪费和过度消耗ꎮ(二)促进农产品进口分散化㊁多样化受制于国内粮食生产资源禀赋压力ꎬ为满足14亿人口的多元化食物供给ꎬ适度进口是当下最优选择ꎮ然而ꎬ从我国近年粮食进口依存度数据来看ꎬ已经远远超过适度警戒线ꎬ且数值还在不断提高ꎬ进口来源也越来越集中在美国及其盟友ꎬ这无疑为大国博弈中粮食武器的诞生埋下隐患ꎬ阻碍我国复兴进程ꎮ因此ꎬ为保障国际粮食供给韧性与可持续性ꎬ除了加强自身的供给能力外ꎬ还必须加快农产品进口的分散化与多元化ꎮ1.加快推动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分散化ꎮ全球待开发的农业资源依然充沛ꎬ非洲㊁东南亚㊁俄罗斯等非美国盟区还存留大量的未耕农地ꎬ尤其是南非地区的气候还适宜大豆的种植ꎬ只是受农业技术限制ꎬ未能实现规模化突破ꎮ我国可将未来对外农业发展聚焦于此ꎬ与南非地区开展农业互补型贸易合作ꎬ以种子㊁技术㊁耕作方案的输出换取大豆㊁大麦等高对外依赖度产品ꎬ在填补世界农业产业链条环节缺口的同时履行大国责任协助欠发达国家共促发展ꎮ此外ꎬ降低农产品进口集中度还要积极探寻非互补性的贸易合作ꎬ拓展食物进口来源国渠道ꎮ可通过签订区域贸易协定㊁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强化双方农产品的贸易联系ꎬ增强贸易韧性ꎬ并且随着贸易协定区域范围的扩大ꎬ不断吸纳具有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国家入圈ꎬ不仅可以扩展食物多样性ꎬ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产品进口来源地的分散化ꎮ如RCEP协定的区域范围是在东盟的基础上增添了中国㊁新西兰等15个国家形成新贸易圈ꎬ各成员国之间9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零关税ꎬ其中新西兰的优质牛羊肉和奶制品均为我国提供了粮食的海外保障能力ꎮ2.实现从进口原料粮食向进口成品㊁半成品转变ꎮ秉承粮食生产大国未必是加工大国的底层逻辑思维ꎬ将进口依存度高且来源国高度集中的原料粮食部分转化为成品或者半成品ꎬ从具有比较优势的原料加工国家进口ꎬ既能保障本国粮食供给ꎬ又能降低农产品进口集中度ꎮ如由从美国㊁巴西进口大豆向从印尼进口棕榈油㊁俄罗斯进口豆粕和葵花籽油转变ꎻ由进口玉米㊁大豆等饲料粮向进口动物性产品转变ꎬ不断扩大肉类㊁奶类等高料肉比食物进口国范围ꎬ增大 一带一路 沿线友好国家的产品进口量ꎬ将粮食安全的对外风险最大化分散ꎬ避免因气候㊁国际政治㊁经济格局突变引发粮食危机ꎮ(三)开发国内可利用资源与境外农业投资并行粮食的绝对供给安全必须有充足的生产资源为基石ꎬ但我国可用于耕地的资源短缺是既定客观事实ꎬ面临大食物观下居民对肉㊁蛋㊁奶㊁水产等多元食物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营养导向下的膳食结构逐渐普及ꎬ推进国土资源全面开发与境外农业投资并行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解决良策ꎮ1.推进国土资源开发ꎬ丰富食物来源渠道ꎮ我国现有林地面积㊁草地面积㊁湿地面积分别是耕地面积的2.22㊁2.07㊁0.18倍ꎬ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食物生产潜能[15]ꎮ理论上保障我国粮食的绝对安全还存在至少11.5亿亩的土地缺口ꎬ倘若将林地㊁草地㊁湿地资源全方位开发ꎬ丰富食物来源渠道ꎬ将有效缓解土地资源不足压力ꎮ一是可充分利用差异化林地资源ꎮ对于光热条件优越㊁地势相对平坦的灌木林地ꎬ可发展禽类养殖或者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ꎻ对于光热条件不佳ꎬ温度低㊁湿度高的常规林ꎬ可发展林下经济ꎬ种植食用菌与中药材ꎬ释放所需耕地资源ꎮ二是可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ꎬ发展规模化草食型㊁节粮型畜牧业ꎬ在保障肉类有效供给的同时降低对饲料粮的需求ꎬ破解粮食进口风险大与国内土地资源不足引发的饲料粮短缺矛盾ꎮ三是可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稻田养虾和桑基鱼塘等循环农业ꎬ不仅提供了高质高营养的食物组合ꎬ还实现了粮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化ꎮ四是大力开发海洋资源ꎬ推进海洋牧场建设ꎬ深耕蓝色粮仓ꎬ逐步实现水产对豆类㊁红肉类蛋白的替代与补充ꎮ431。
影响粮食消费的主要因素

的同时 , 也影 响着粮食消费 的结构和水平 。城 乡居 民的粮 食消费表现为不 同的特点 , 城市居民人均 口粮 消费大约只 有农村居 民人均口粮消费 的 3 3 % 左右 , 但 肉、 蛋、 奶类食品
展 政 策 等规 范性 因素 。
【 关键词 】粮食消费 粮食 消费偏好 粮食价格 却明显 高于农村居 民。 农民居民进入城市后生活方式和饮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必要前提。 一般把粮食消费 食结构也会与城镇 居民渐渐趋同 , 即肉、 蛋、 奶 等畜产品和 分为口粮消费 、 饲料粮消费 、 工业用粮消费 、 种子用粮消费 其他副食消费 比重扩大 , 而这一变化将会带来饲料粮和工 和粮食损耗五部分 。其中 , 口粮消费包括农村 居民口粮消 业用粮 消费的增加 。 费和城镇居民 口粮消费 , 也称为直接粮食消费 , 饲料粮 、 工 第二 , 人 口的年龄结构。 人 口年龄会通过人体的生理需
6 4岁占比提高到 7 4 . 5 %, 6 5 岁以上 占比提高为 8 . 9 %。 新增 人 口与老年人 口增长基本持平 , 年龄结构对人均粮食消费
2 、 饮 食 习惯
社会水平的影响将基本抵消。 以及居 民的粮食消费偏好和节粮意识。
1 、 人 口数 量和 结 构
一
不 同国家( 或地 区) 之间 由于地域 、 文化 、 物产 、 历史传
国或地区人 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粮食消费总量 统等的差异形成了不 同的饮食习惯 , 进而使各国( 或地区 )
尤其是 口粮消费和饲料粮消费的两个主要因素。 的食物 消费结构也 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饮食习惯来看 , 目 ( 1 ) 人 口数量。人 口数量变动是影响粮食消费的最为 前主要有两类食物消费模式 : 一类是 以欧美发达 国家为代 重要的因素 。在人均粮食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 , 人 口数量 表的肉 、 蛋、 奶等动物蛋 白食品为主 、 粮食等植 物性食 品为 的增减直接影响粮食的消费数量。 我国是世界上人 口最多 辅的食物消费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粮食消费结构 中, 由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
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它关乎着社会发展和稳定,甚至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安全。
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当然,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很多,例如:耕地面积减少、城镇化发展加快、气候变化和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等。
本文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动的角度出发,通过数据分析法、统计法、实证分析法等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我国粮食需求的变化、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以上变化对粮食安全有什么影响,最后针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这一影响因素提出能够提高粮食安全的政策和建议,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并给出相关定义。
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叙述了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粮食安全的相关研究。
第三部分回顾了近年来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并叙述了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第四部分介绍了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
第五部分用实证分析法验证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第六部分做出预测并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食物消费结构粮食安全实证分析法Abstract"People-oriented, the food is what matters to the people. "Food is a kind of strategic good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Food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issue, but also a major political issue, which concern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and even about the country's security. In recent years, global food prices have risen sharply, has aroused great concern of the community, food securit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gain. Of cours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food security, for example: reduction of arable land,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s, and so on. Paper from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s of angle starting, through data analysis method, and statistics metho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on China food production of changes trend, and China food needs of changes, and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anges for analysis, and this based Shang discussion above changes on food security has what effects, last for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is a effects factors proposed can improve food security of policy and recommends, to improve China food security, maintenance social stable,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methods, objectives and the innovation place and relevant definitions are given.Second part is the theory and literature review, describes theories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food security.Part III reviews the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and a descrip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security.Part IV introduces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food safety mechanism.Part v food is verified by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 of impact on food security.Part VI making predictions and make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ood security analysis method Abstract"People-oriented, the food is what matters to the people. " Food is a kind of strategic good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Food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issue, but also a major political issue, which concern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and even about the country's security. In recent years, global food prices have risen sharply, has aroused great concern of the community, food securit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gain. Of cours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food security, for example: reduction of arable land,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s, and so o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 through data analysis, statistic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analysis of its impact on food security, and for household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based on the factors to increased food security policies and proposals, to improve food security,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methods, objectives and the innovation place and relevant definitions are given.Second part is the theory and literature review, describes theories 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food security.Part III reviews the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and a descrip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security.Part IV introduces resident's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food safety mechanism.Verified by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change of part v effects on food security.Part VI-related policies and proposals put forward.Key words: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ood security analysis method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