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
二十四节气名称含义
二十四节气名称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的,它们代表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一年四季的变化。
每个节气名称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立春:表示春天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大地开始回春。
雨水:预示着雨水的增多,代表了降水量的逐渐增加,春雨滋润着万物生长。
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昆虫,预示着大自然的万物将开始苏醒。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天空中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方,代表春天正式来临。
清明:是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同时也代表着大地恢复生机,新生命开始成长。
谷雨:意味着播种时节,是春季农作物生长最关键的时期,也是谷物丰收的希望。
立夏:表示盛夏即将到来,天气逐渐变热,万物生长繁茂。
小满:表示夏季即将来临,表示作物已经进入到最快的生长期,快要成熟。
芒种:是夏季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谷物开始抽穗的时候。
夏至:夏季的开始,太阳直射点达到一年的最北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表示夏天的高温时期开始。
大暑:代表了夏季最热的时期,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天气非常炎热。
立秋:表示夏季结束,天气逐渐凉爽,大地开始进入丰收的季节。
处暑:表示夏季结束,天气开始凉爽。
也是乘凉、避暑的好时机。
白露:代表已经过了秋分,夜晚的湿气会凝结成露水,预示着秋天的来临。
秋分:昼夜平分,意味着秋天正式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寒露:表示严寒的天气即将来临,预示秋天进入到寒冷的季节。
霜降: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开始出现霜冻,代表着冬季即将到来。
立冬:表示冬季正式开始,天气寒冷,大地开始进入休眠。
小雪:意味着天气进一步寒冷,开始下小雪,预示着即将迎来大雪纷飞的季节。
大雪:寒冷的天气更加严寒,意味着开始下大雪,也代表了冬季的高峰期。
冬至:冬季的开始,太阳直射点达到一年的最南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小寒:表示寒冷进一步加重,意味着即将迎来更冷的天气。
大寒:寒冷的季节达到最高峰,代表着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是我国古代智
慧的结晶,也是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根据太阳在黄经上位置的不同而确定,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
在这些节气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更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民族传统,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
计在于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气候逐渐暖和。
2.雨水:雨水时节,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回暖,降
水增多,春雨润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雷鸣
蛰伏,冬藏的生物慢慢苏醒,开始休养生息。
4.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等长的日子,代表着阴阳
平衡,人们要注重身心调养,保持身体健康。
5.清明:清明时节,春风吹绿了大地,万物生长,是
祭祖扫墓的时节,也是旅行踏青的好时机。
6.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充沛,谷种
初播,农民们开始繁忙的春耕生产。
在这二十四个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每个
节气都有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通过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深远内涵。
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尊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让二十四节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寓意和精神寄托。
24节气分别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4节气分别的含义是什么意思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按照地球周围太阳公转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时间观念之一。
每个节气代表着特定的气候现象、季节特征和农事活动,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感悟。
以下将对每个节气的含义进行解读:立春:表示开始进入春季,春回大地,生机盎然。
人们开始春耕,为新一年的作物种植做准备。
雨水:预示天气开始变暖,降雨增多。
此时正是草木生长的时候,也是人们开展田间耕作的好时节。
惊蛰:蛰虫被惊醒,开始挖土回家,标志着春雷开始响起,气温开始回升。
这个时节正是大地苏醒的时候。
春分:昼夜平分,正式进入春季。
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是人们出行踏青的好时节。
清明:春生、清明,节气时节,万物已清洁,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时候。
谷雨:表示谷类作物开始成熟,雨水充足,农作物生长茁壮,正是汛期。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升高,人们开始采摘初熟的夏季作物。
小满:表示麦子已经开始成熟,麦浪滚滚,正是收获的时候。
芒种:麦子已经收割,稻谷开始穗肥,正值夏作物种植的关键时期。
夏至:昼最长夜最短,标志着麦收的时节到来,人们开始忙碌地进行夏秋作物的种植,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气温开始升高,进入盛夏,正是农忙时期。
大暑:天气炎热,正值夏季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及时浇水除虫。
立秋:进入秋季,白露开始,秋风送爽,人们开始准备秋收,为来年的播种做准备。
处暑:已进入秋季,气温有所下降,秋凉渐至,正是秋收的时候。
白露:露水开始凝结,标志着秋季的深入,秋收完成,人们开始准备过冬。
秋分:昼夜平分,正式进入秋季,秋收已经结束,人们开始收获秋季作物。
寒露: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变为霜,标志着秋季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准备冬季作物的种植。
霜降:气温继续下降,霜降至地,正式进入深秋,人们开始收获冬季作物。
立冬:进入冬季,气温骤降,人们开始进行冬季作物的种植,并为冬季的到来做准备。
小雪:雪花初至,天气寒冷,表示冬季开始,人们开始预防冷冻。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来源:/content/10/1210/16/1576800_76807469.shtml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24节气及其代表的含义
24节气及其代表的含义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历法中划分的一年四季的节令。
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变化。
以下是24节气及其代表的含义: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1.立春(Beginning of Spring):日期:2月3-5日意义:表示春季的开始,万物生发。
2.雨水(Rain Water):日期:2月18-20日意义:表示雨水增多,冰雪开始融化。
3.惊蛰(Waking of Insects):日期:3月5-7日意义:标志着冬眠的动物被惊醒,春雷开始响。
4.春分(Spring Equinox):日期:3月20-22日意义:昼夜平分,白天开始变长,夜晚变短。
5.清明(Pure Brightness):日期:4月4-6日意义:清明时节,表示春天景色明媚,万物复苏。
6.谷雨(Grain Rain):日期:4月19-21日意义:时至谷雨,春季农业繁忙,谷类作物开始抽穗。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7.立夏(Beginning of Summer):日期:5月4-6日意义: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
8.小满(Grain Full):日期:5月20-22日意义:表示麦类作物进入灌浆阶段,谷物开始充实。
9.芒种(Grain in Ear):日期:6月5-7日意义:稻谷抽穗,标志着农作物进入生长的关键期。
10.夏至(Summer Solstice):日期:6月21-23日意义:夏至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标志着夏季的巅峰。
11.小暑(Minor Heat):日期:7月6-8日意义:表示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
12.大暑(Major Heat):日期:7月22-24日意义:天气最热,大地酷热,暑气盛行。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13.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日期:8月7-9日意义:表示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凉爽。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文字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文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气体系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用来描述一年中的特定时期。
它们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24个时间段。
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既标志着天文学上的特定时刻,又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变化。
下面将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出现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标志着冬季的结束,也意味着大地开始苏醒,阳气逐渐增长。
农历上,立春是春耕备耨的开始。
雨水雨水节气一般出现在2月18日或19日,代表着冰雪融化,降雨增多的时期。
此时,温度开始回升,降水增多,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
惊蛰惊蛰节气一般出现在3月5日或6日,取名自蛰伏的动物苏醒。
这个时期,温度进一步升高,春雷开始震动,爬行动物开始苏醒。
惊蛰标志着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厚。
春分春分一般出现在3月20日或21日,表示春天进入了中期。
这个时候,昼夜平分,白天变长,黑夜变短。
农民可以种植一些早熟作物,标志春天早饭已过。
清明清明节气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取名自清明节。
这个时候,气温进一步回升,草木开始发芽,是祭祖扫墓的时期。
谷雨谷雨节气一般出现在4月19日或20日,代表着雨水充沛,对农作物非常有利。
此时春天的播种也进入了尾声。
立夏立夏一般出现在5月5日或6日,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立夏期间,气温进一步上升,春天的劳作告一段落。
小满小满节气出现在5月20日或21日,意味着麦类作物已经结穗,但还不成熟。
这个时期,气温进一步上升,人们开始感受到夏季的炎热。
芒种芒种一般在6月5日或6日,取名自芒果收获的时候。
此时农民可以开始插秧、种植一些热带水果。
芒种标志着初夏已经到来。
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阳光最直射北半球的一天,一般出现在6月21日或22日。
夏至代表着夏天的正式开始,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上方。
小暑小暑一般出现在7月6日或7日,取名自天气开始炎热。
此时气温达到初夏时的最高点,开始进入盛夏。
二十四节气解释含义和谚语
二十四节气解释含义和谚语二十四节气,又称二十四节令,是中国传统的时间计量制度。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季节变化的认知,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二十四节气包括春节、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代表着季节的变迁和气候的转变。
它们标志着农事的开始和结束,也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应该如何生活和调养。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特点,代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介绍一些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冬至:指阳光直射到南半球,北半球最短的一天和最长的一夜。
象征着阳气始生,阴气始胜。
•小寒:指天气开始变冷,但还不是最冷的时候。
人们开始感受到寒气的侵袭。
•立春:指春天正式开始,大地开始复苏,万物开始生长。
•白露:指气温开始下降,露水凝结在地面上,意味着秋天已经到来。
•清明:指春天的第一个节气,万物生长,万象复苏,是祭祖和扫墓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
人们总结出许多与节气相关的谚语和俗语,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以下是一些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正月挑花遇上春,二月三月雨露新;四月稼苗露一浸,五月风吹柳拂人。
•冬至不遇阎老开,雪水未忘风吹面;小寒君恩艳阳来,一抹梅影满杯酒。
•立春禹门思逐日,篽涂涔涔挽商车。
白露焚香黄帝庐,清明湖畔孔圣衢。
•悬钟《鴈传》鲘噪勺,断弦《龙疲》风马肆。
寒露已见围田逋,霜降独念斫城羶。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季节、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传承着人们对自然、生活、传统的珍贵智慧。
愿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的精神,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24节气》全释、图文并茂
《中国24节气》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中国传统农历中,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对应着特定的气候现象和农业活动。
这些时期被称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积累的丰富经验。
下面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相关的文化内涵。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开端,也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时万物复苏,万象更新,寓意着万物生机勃发,大地重新恢复生机。
雨水:雨水是指春雨即将到来,意味着降雨量开始明显增多。
雨水节气正是为了预示农田雨水的充沛,为春耕提供了水源。
同时,雨水还有润物细无声、滋润万物的寓意。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始鸣,动物从冬眠状态中惊醒。
惊蛰时节,意味着大地回春,农田开始出现动态,给人们带来了春耕的启示。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也是春季的中期节点。
春分时节,意味着白天开始变长,太阳光照时间增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清明:清明时节,农作物开始出土抽穗,也是人们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和家族观念。
谷雨:谷雨是指雨水滋润了农田,使农作物生长茁壮,谷类作物开始颗粒饱满。
谷雨时节还意味着在田野间领略雨后青草的清新和万物的滋长。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炎热的季节开始。
立夏时节万物抽芽吐叶,农作物生长迅猛,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渐渐长满,已经具备收获的条件。
小满时节,意味着农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期,显示出农田希望和收获的景象。
芒种:芒种是指庄稼的芒果粒后开始结实,也是北方地区的夏季播种完毕的时候。
芒种时节,农民们可以开始收获夏季作物。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节点,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在夏至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庆祝,同时也有一些特定的饮食习俗。
小暑:小暑是指炎热的气温进一步升高,是夏季过半的时候。
小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将会进一步持续,人们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暑措施。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也是夏季的高温期。
大暑时节,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同时农民们也需要做好夏季农作物的管理和收割。
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含义及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传统节气系统,它以太阳视黄经划分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共计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我国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代表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导,也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以下是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的详细介绍:春季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夏季4.清明:清明节气是表示春天已经进入尾声,万物开始复苏,清明时节祭祀先人的时刻。
5.谷雨:谷雨是指雨水充足,各种植物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
秋季6.立夏:立夏表示夏季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已经过去,温暖的夏季即将到来。
7.小满:小满表示田地里的庄稼已经长满,开始进入丰收阶段。
8.芒种:芒种是指所有庄稼的收割季节,也是夏季的开始。
9.夏至:夏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天最长,意味着夏季正式到来。
冬季10.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即将过去,秋季正式开始。
11.处暑:处暑是指酷暑渐渐消退,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季。
12.白露:白露表示天气渐凉,大地开始出现露水。
冬季13.寒露:寒露表示初露寒意,意味着已经进入寒冷的季节。
14.霜降:霜降是指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霜冻。
15.立冬:立冬表示冬季正式开始。
16.小雪:小雪是指降雪的开始,温度逐渐下降。
17.大雪:大雪表示降雪量加大,寒冷的天气趋向高峰。
春季18.冬至:冬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低,白天最短,表示冬季到来的最后阶段。
19.小寒:小寒标志着寒冷天气的开始。
20.大寒:大寒是指寒冷程度最大的时期。
夏季2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2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24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24节气的来历
24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24节气的来历24节气的含义分别是: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
24节气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意思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详解二十四节气
详解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她是我国古人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春分:春分正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管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的时候。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实,秋收季节即将来临。
24节气的含义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概念,它准确地划分了一个年度的时间,帮助农民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从而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感悟。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以及它们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意义。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万物开始回春。
农民开始准备春耕计划,人们迎接新年的希望和生意。
立春也被视为整个农历年的开始。
雨水:雨水节气是春天回暖显著的一个时间节点。
它代表着冬天冰雪融化,水开始回流,植物和动物活动逐渐增多。
在大自然中,雨水季节是农作物播种的重要时期。
惊蛰:惊蛰是指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动物开始苏醒。
随着气温的回升,动植物开始恢复生机,人们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点,此时白昼和黑夜持平,代表着阴阳平衡。
同时,春分也是农作物的生长高峰期,人们开始忙于田间劳作。
清明: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春天的标志。
人们会祭扫祖先的坟墓,感受生命的轮回和亲情的延续。
清明节也是欣赏春花和踏青的时候。
谷雨:谷雨是一个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此时植物进入吸收养分的高峰期,谷雨的雨水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水源。
人们要做好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确保粮食的丰收。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代表着万物生长的繁盛。
人们要开始注意夏季的疾病防护和饮食调理。
小满:小满是夏天的中点,此时农作物开始进入丰收的准备阶段。
人们开始意识到要善于利用夏季的资源,准备储存粮食和补充能量。
芒种:芒种是麦类农作物成熟的季节。
人们开始收割麦子,并做好后续的加工和储存工作。
同时,芒种也代表着进入全年农作物生长的旺盛季节。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逐渐变短。
夏至是阴阳交替的分界点,人们要开始避免中暑和防治疾病。
小暑:小暑是夏天的中点,此时天气已经非常炎热。
人们开始注重清凉饮食,注意保持体力和精力。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也是疾病易发的季节。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重要时间划分标准。
它们以二十四个特定的日子来表示一年中的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也对农事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立春:立春是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阳光开始逐渐增长,春天的来临。
这一时刻标志着春耕春种的开始,也意味着万物生长的希望。
二、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开始春雨多了,天气潮湿,并且气温在回升。
在这个时候,田地得到了更多的滋润,农作物开始发芽,对农田灌溉和作物生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惊蛰:惊蛰代表春雷始鸣,蛰伏于土中的昆虫受到了惊醒。
这一时节也意味着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大自然的生机逐渐复苏。
四、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夜渐长,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
这一时节,气候温暖舒适,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
五、清明:清明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二十四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踏青祭祖的风俗格外盛行。
清明节气天气适合人们外出活动,同时,也提醒人们注意环境保护和祭扫先人的意义。
六、谷雨:谷雨节气是指田野中的播种阶段,也是雨水充沛的时候,有利于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营养吸收,对于确保丰收起着关键的作用。
七、立夏:立夏节气表示夏季开始,天气逐渐变热,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到了旺盛的时期。
同时,人们也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护自己免受高温的侵害。
八、小满:小满节气是指夏季农作物开始进入到结穗期,谷物生长稳定,准备开始收获。
这个时节的天气湿热,适合谷物的生长。
九、芒种:芒种节气表示麦子的颗粒已经开始饱满,即将到达成熟的时刻。
这个时候,农民们开始收割春季的农作物,同时也要开始为夏季的作物做好准备。
十、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也是夏季的正式开始。
炎热的天气成为主导,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十一、小暑:小暑节气是指天气进一步升温,炎热的夏季气温达到高峰。
这个时候人们需要注意避免中暑和防晒,保持水分摄取的平衡。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
这二十四个节气包含
了对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二十个主要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
本文将介绍二十个主要节气的含义及其来历。
立春
含义: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意味着寒冬将至,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生气勃勃。
来历:古人观测太阳位置,认为在立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故定为
立春。
雨水
含义: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气温回暖,雨水增加,充分滋润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生长。
来历: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雨水增多,有助于田间作物的生长。
惊蛰
含义: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频繁响起,宣告冬眠的生灵将苏醒,万物生长。
来历:惊蛰节气是指春雷开始出现的时候,蛰,即冬眠,表示冬眠的动物要苏醒。
(以下为其他节气的含义及来历,共计20个)
…
请根据需求继续添加相关节气的内容,总字数达到1500字以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用来纪念和研究中国古代气候变化规律的重要时间点。
这些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反映了不同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时节。
从立春到小寒,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寓意。
下面将详细解释每个节气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立春立春是表示春天开始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中国24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在立春这一天,昼夜平分,万物开始复苏,人们开始犁地播种,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和希望。
雨水雨水节气,代表着冬天逐渐过去,春天的雨水开始出现。
这时大地开始解冻,春雨润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惊蛰惊蛰节气,表示虫类开始活动的时候。
在这个节气中,春雷响动,昆虫苏醒,万物生长,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春分春分节气,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预示着春天正式到来,是一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
清明清明节气,古时人们有扫墓祭祖的习俗,这个时候气候开始变暖,万物生长,是一年中气候最适宜的时候。
谷雨谷雨节气,表示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个时候降雨增多,是收获时间的前奏,也代表了生命的轮回。
立夏立夏节气,表示夏天开始的第一个节气。
夏天是大自然充满活力的季节,万物生长茂盛,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小满节气,表示夏天开始的第二个节气,代表麦类开始成熟,预示着夏天的炎热天气即将到来。
芒种芒种节气,表示夏天的第三个节气。
这个时候稻谷开始长穗,玉米开始结实,代表着农作物即将成熟。
夏至夏至节气,表示夏天的中期。
这个时节,日照时间最长,气温最高,是一个万物长势最盛的时候。
小暑小暑节气,表示夏天的第一个热天,气温开始升高。
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感受到夏季的酷热,需要防暑降温。
大暑大暑节气,表示夏天的第二个热天。
这个时候气温最高,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立秋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的第一个节气。
这个时候气温开始降低,人们感受到初秋的凉爽。
处暑处暑节气,表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这个时候气温开始下降,人们感受到秋凉的气息,收获季节即将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连连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芒种火烧天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二十四节气立春: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330°。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345°。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0°。
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1清明: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15°。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30°。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南。
太阳黄经为45°。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斗指甲。
太阳黄经为60°。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北斗指向已。
太阳黄经为75°。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
太阳黄经为90°。
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
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斗指辛。
太阳黄经为105°。
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斗指丙。
太阳黄经为120°。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
太阳黄经为135°。
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斗指戊。
太阳黄经为150°。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暑气就要散了。
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165°。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斗指已。
太阳黄经为180°。
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斗指甲。
太阳黄经为195°。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
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
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
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2冬至:太阳黄经为270°。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谚云:“三九四九不出手”。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
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节气的来源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的划分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
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
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并有两句口诀: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中国24节气中英文对照与时间立春the Beginning of Spring (1st solar term)Feb.3,4, or 5雨水Rain Water (2nd solar term)Feb.18,19 or 20惊蛰the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Mar.5,6, or 7春分the Spring Equinox (4th solar term)Mar.20,21 or 22清明Pure Brightness (5th solar term)Apr.4,5 or 6谷雨Grain Rain (6th solar term)Apr.19,20 or 21立夏the Beginning of Summer (7th solar term)May 5,6 or 7小满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8th solar term)May 20,21 or 22芒种Grain in Beard (9th solar term)Jun.5,6 or 7夏至the Summer Solstice (10th solar term)Jun.21 or 22小暑Lesser Heat (11th solar term)Jul.6,7 or 8大暑Greater Heat (12th solar term)Jul.22,23 or 24立秋the Beginning of Autumn (13th solar term)Aug.7,8 or 9处暑the End of Heat (14th solar term)Aug.22,23 or 243白露White Dew (15th solar term)Sep.7,8 or 9秋分the Autumn Equinox (16th solar term)Sep.22,23 or 24寒露Cold Dew (17th solar term)Oct.8 or 9霜降Frost\'s Descent (18th solar term)Oct.23 or 24立冬the Beginning of Winter (19th solar term)Nov.7 or 8小雪Lesser Snow (20th solar term)Nov.22 or 23大雪Greater Snow (21th solar term)Dec.6,7 or 8冬至the Winter Solstice (22th solar term)Dec.21,22 or 23小寒Lesser Cold (23th solar term)Jan.5,6 or 7大寒Greater Cold (24th solar term)Jan.20 or 2节气诗歌(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