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摘要系统分析了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包括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健全农技队伍、继续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等,从而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粮食生产能力。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随着水稻高产新品种(杂交新组合)的育成推广和栽培新技术的实施,水稻单产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就杭嘉湖地区晚稻产量而言,20世纪90年代单产6 750~7 500kg/hm2,21世纪以来的7a,单产水平已跃升7 875~9 000kg/hm2。但在新品种的推广中,同区域、同品种,因种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单产差异往往十分明显。
1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
1.1自然因素
土、水、光、温、气是水稻生长中基本的生态环境因素。发生灾害性气候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范围上是区域性和阶段性的。例如:水稻生长期间三个生育敏感阶段受灾后的症状及危害性表现:①播种至育秧阶段的暴雨、低温、干旱,会发生烂种烂芽、青稞死苗,影响种植计划;如果补播又延误生产季节,导致晚稻营养生长量不足,造成产量基础差。②孕穗至扬花阶段的低温阴雨、高温,造成空壳率增加,产量水平下降。③灌浆至成熟阶段的暴风雨、秋旱和寒潮秋霜,有可能发生倒伏、青枯卷叶、灌浆不足,品质下降某阶段的突发性病虫害,有可能造成减产或绝收。
1.2人为因素
种子选用、肥料配比、播种时间、移栽密度和对自然因素中土、水、光、温、气的科学调节以及病虫灾害发生的防治,均由人为控制,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如2005年10月上中旬江、浙、沪稻区,晚稻五代褐稻虱大暴发造成了大面积减产,幅度至少在10%以上,还出现了部分绝收的田块。在这些绝收的田块中,又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征状:一种是防治不力造成虫灾后的绝收;另一种是防治过程用药过量造成药害后的绝收。究其原因:客观上受前期连续2次台风的影响,主观上因思想麻痹大意,对稻虱的危害缺乏正确的估计和科学的防治策略。就本县当年晚稻生产结果调查:在干窑镇新星村,一种粮户承包种植3hm2晚稻品种秀水09因褐稻虱的危害而绝收,血本无归;而隔河相望、相隔不到2km的西塘镇
邗上村的20.6hm2同品种晚稻由于思想上重视、防治及时,平均单产仍达7 500kg/hm2,最高田块单产达8 460kg/hm2,实现了灾害年景大丰收。
1.3社会因素
(1)有些地方农田基础设施维护不到位。事实上国家和地方政府花费了许多资金用于生产基础设施的长期建设和改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抗灾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沟、渠、路毁坏,农电设施被盗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在生产季节,因维修不及时,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生产。
(2)一部分乡镇基层组织的农业技术比较薄弱,特别是村级组织,从事农技工作的一部分人员在机构改革中转行或退岗。农业生产技术由农业村长兼职的比较多,但有相当一部分农业村长是半路出家,既缺乏实践经验也缺少专业培训。生产中一旦发生技术性问题时往往把矛盾直接上交,农业生产的前沿阵地由此失去了应有的服务、指导作用。
(3)还有一些地方农业生产技术传送网络不健全。以前农村广播的声音传遍田边地角,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学习先进技术的最佳窗口。但随着电视的普及,忽视了原有广播设施的维护,从而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面和到位率。
2解决的途径
(1)保护耕地。必须确保粮食生产耕地的基本面积,在耕地的使用中实行征地和造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严格禁止以减少耕地和破坏耕地为代价的掠夺性经营生产。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农业生产毕竟是一个弱势产业,政府仍应继续加强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改造和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设施的维护力度,进一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旱涝保丰收。
(3)进一步健全农技队伍。农业生产的专业技术队伍是生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始终不渝地稳定农技队伍,做到经费有保障、人员有配备。
(4)加强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改进、研究力度。新品种、新技术的掌握运用必须经过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引种、试验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合法。
(5)加强水稻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产,要不断
吸收新知识、新技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取长补短。农业技术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应切实提高现代农业技术专职人员的从业水平。
(6)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一切从便利农民着想,运用各种现代科技的传播工具,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科技杂志的功能,传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生产技术的到位率,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技术的总体水平。
(7)推广实施高产栽培技术。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大力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安全无公害、节本增产、增效为目标的直播、稀播、规范化的因种高产栽培技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