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沙漠化

合集下载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概述民勤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境内,地处中国西北干旱区,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

荒漠化是民勤县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困扰,因此制定荒漠治理方案十分迫切。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综合性荒漠治理方案,旨在实现民勤县的荒漠化治理,缓解其环境问题。

方案一:生态恢复民勤县地处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两大沙漠间的过渡带,西部是沙漠、东部是荒山荒漠。

荒山荒漠面积广阔,且多年积淀的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带来的种种影响已经使土地退化成为不育之地。

为了实现治理,可以采取生态恢复的方式,即通过引进一些具有强大修复机制的植被,如退耕还林、退租还林、退牧还林等,大力推进这些生态恢复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可以帮助恢复当地环境,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方案二: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是治理荒漠化问题的关键之一。

民勤县区域面积较大,面对的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地区都需要实施不同的治理方案。

首先,可以开展地形测绘工作,了解地貌、水文、土壤等信息,为治理荒漠问题制定更加具体的计划。

其次,可以通过建设沙漠防护林、修建排水沟等方式,解决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

同时,对于农户,可以推进生态保护支持政策示范带、退耕还林等政策,引导农户采用水懒化耕、荒地改造等方式,有效增加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益。

方案三:科学治沙科学治沙是另一个重要的治理荒漠化问题的方案。

民勤县需要了解荒漠化状况,包括荒漠化类型、程度、演化规律等,制定针对性的荒漠化治理方案。

同时,民勤县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多听群众意见、加强沙漠化监测预警等,不断提高治理荒漠化问题的科学化水平。

方案四:加强法律监管治理荒漠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外,民勤县还应该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法律监管。

具体来讲,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对荒漠化问题进行规范化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预警、处罚等体系。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舆论监督等方式,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浅析民勤绿洲治沙措施

浅析民勤绿洲治沙措施

浅析民勤绿洲治沙措施民勤绿洲位于甘肃省民勤县境内,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生态治理项目之一,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域。

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民勤绿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探索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道路。

一、土地治理治理土地是实施绿洲治沙的首要任务。

民勤绿洲通过植树造林、固沙封沙等手段,逐步形成了覆盖沙地的绿色植被。

特别是在沙漠边缘地带,通过固沙封沙工程,能够有效阻挡风沙的侵袭,减缓沙漠扩张的速度,形成了初步的生态屏障。

民勤绿洲主要采取了菠萝蜜固沙、胡杨林种植、沙漠土地固化等方式,使得沙漠土地逐渐变成了适宜种植和生长的土地,为后续的生态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引入水资源绿洲的建设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民勤绿洲主要通过引水灌溉、修建水库、挖掘水渠等方式,增加了该区域的灌溉面积和水资源供应。

利用黄河水资源,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得原本干旱贫瘠的土地逐渐变得肥沃富饶。

通过引水灌溉,绿洲内部的荒漠化土地迅速得到了改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

水域的形成也为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新的活力,沙漠内的植被逐渐恢复生机,为生态平衡提供了保障。

三、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民勤绿洲的治沙工作得到了国家级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深入绿洲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治沙方案。

也通过科技手段,为治沙工作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

四、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在民勤绿洲的治沙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当地村民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通过宣传教育,提升了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沙工作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参与治沙工作的积极性。

绿洲治沙工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广大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尤其是在植树造林以及沙漠固沙封沙等方面,村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与政府一道,共同建设绿洲。

通过这种全社会的力量,使得治沙工作变得更加顺利。

五、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在治沙过程中,民勤绿洲还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修复工作。

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

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

民勤县沙漠化土地治理调查电信0902班王晟玮一、实践背景:甘肃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

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沙化面积和荒漠草原枯死面积逐年扩大,北部沿沙漠地区灌草植被逐年退化,沙漠以每年8~10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绿洲已由过去的阻沙天堑变成沙源,水干风起,沙逼人退。

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干旱、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四大发源地之一。

面对着逐渐加重的沙漠化危机,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防治。

政府的防沙治沙实际上只是对沙漠化土地进行治理。

初期目标是从总体上扼制住沙漠化的继续扩展,长期目标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对沙漠化土地逐步加以治理和开发利用。

二、实践目的:在采访与调研过程中,以民勤为实践基础点,了解西部沙漠化状况,沙漠化引起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以及当地政府和人民采取的应对措施。

三、实践内容:一、民勤县现状沙产业示范生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原则,在勤锋滩建成以新品种引繁、沙生苗木繁育栽培、畜禽养殖、高效节水农业为主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园区2600亩,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4座,无公害鲜食葡萄200亩、红枣460亩、特色果品50亩、中宁枸杞示范区50亩,绿色植物引种繁育380亩,梭梭接种肉苁蓉试验示范区150亩,沙漠植物多样保护园建设100亩;建设完成高效生态节水农业示范园700亩;整修道路7.3公里,绿化8公里。

园区的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发挥,逐渐成为全县沙产业发展的窗口和样板。

沙漠化防治成效显著。

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80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0万亩,封育成林面积76万亩,在绿洲边缘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42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风沙口191个,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的4.3%提高到现在的10.68%。

绿洲外围及沿线防风固沙绿色屏障逐步形成,绿洲内部农田林网配套完善,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立体防护体系初具规模。

浅析民勤绿洲治沙措施

浅析民勤绿洲治沙措施

浅析民勤绿洲治沙措施民勤绿洲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勤县境内,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作为沙漠化严重地区,民勤绿洲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沙漠治理的挑战。

通过多年的努力,民勤县在绿洲治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治沙措施和成效分析等方面对民勤绿洲的治沙工作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长期以来,民勤绿洲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严重。

历史上,该地区的绿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土地退化,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给当地居民及相关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民勤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了对绿洲治沙工作的投入力度,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治沙措施,逐渐改善了绿洲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治沙措施1. 实行植树造林在民勤绿洲地区,植树造林是治沙的重要手段之一。

民勤县政府通过组织居民和相关部门,在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引进抗旱、耐盐碱的树种,如胡杨、柠条等。

通过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有效地固定了沙地,减少了风沙的侵袭,促进了土地的生态恢复。

2.实施草封工程草封工程是民勤绿洲治沙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在土地严重退化的地区,县政府向当地居民提供草种植、草地养护等一系列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居民自主进行草封工程。

草封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土地的肥力和保水能力,还有效地减少了风沙对农田的侵蚀,为当地的生态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推行沙漠防治法民勤县通过加强法规制定和实施,推行沙漠防治法,从而加大了对非法砍伐、过度放牧等破坏草原生态的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了当地居民对生态保护的意识,进一步促进了绿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三、成效分析经过多年的治沙工作,民勤绿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方面,风沙侵蚀减少,土地退化情况得到缓解,绿洲面积逐渐扩大;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田产量有所提升,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通过草封工程等措施,当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修复,种类丰富的野生动植物逐渐增多,生态多样性得到了提高。

民勤县

民勤县

红崖山水库
红崖山水库
红崖山水库处于石羊河下游,是亚洲最 大的沙漠水库,被誉为“沙海明珠”。它始 建于1958年,以蓄水灌溉为主,兼具防洪、 养渔、旅游等综合利用效能。库区大漠、青 山、碧波、绿荫、蓝天、彩霞、丽日,相互 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壮阔的大漠奇观图。 但是,自它建成截流以后,位于下游 的青土湖很快就干涸了,成了中国史上乡
这是民勤县最南边的一个乡镇。它处于 两市三县交界处,因而这里的口音相对地道 的民勤人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里的作物 主要以麦子和玉米为主,有时候也种向日葵, 大豆,土豆,甜菜等等。
沙尘暴和沙漠化
这个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足够重视。 “民勤不保,必将危及河西;河西不保,必 将危及中国”。温家宝总理曾在08年10月1日 说到民勤,就不能不提沙尘暴和沙漠化, 亲自到民勤考察,并作出重要批示“决不让 这可能是民勤的另一张名片吧,一张很无奈 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县政府也采取了 的名片。由于被沙漠包围并且干旱缺水,沙 一些措施,兴建温室大棚,倡导种节水作物 漠化和沙尘暴就不可避免了。并且近年来发 等等。 生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 谁也不知道民勤的未来会怎样,但民勤 的现状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定要节约用 水,坚持可持续发展,否则将无我们子孙后 代的容身之地!
甘肃
民勤
陈斌
民勤县
巴丹吉林沙漠
腾格里沙 漠
民勤县三面环沙,分别被被中 国第三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中 国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所 包围,南边与武威市凉州区相接。
湖区
这一片被称作湖区是由于它环绕甘肃民勤历 史上曾经有过的大湖--青土湖。这一片地区 土壤多盐碱,种植的作物主要为耐旱耐盐碱 的棉花等。由于日照强烈并且日照时间长, 这里的蜜瓜特别甜。其中尤以收成乡的瓜最 为出名。“收成蜜瓜”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 已在北京等地建立了直销点。同时,由于处 在抗击风沙的最前沿,这里的沙化情况格外 严重。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概述民勤县地处甘肃省西部,是中国干旱区的典型地区,年降水量极少,土地退化、植被退化严重,荒漠化面积高达37.4万亩。

为了解决荒漠化问题,民勤县采取了多种措施,制定了一系列荒漠治理方案。

方案1:人工种植绘制苗圃,加强对树木的培育和养护,提高其成活率。

采取“路树、村树、户树”相结合的种植模式,通过种植杨树、枣树、桃树等树种,加强人工树林建设,以增加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达到防风固沙、固土保持、提高水分子活动能力和改善气候等多重效果。

方案2:实施旱作农业民勤地区气温高,雨量少,旱作农业适应该地区气候条件,能够多次增产。

通过实施旱作农业,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与防护林等多种功能作物,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方案3:荒漠防护林带针对荒漠化发生较重的地区,开展荒漠防护林带建设,通过在沙区植物去除和退耕还林,把荒漠化改为防护林带,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方案4:实施水土保持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如在荒漠化地区进行荒漠退化防治,通过加强沟道及植被建设等方式,改变区域内植物组成结构和分布格局,减少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

方案5:实施绿色扶贫民勤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借助荒漠治理机会,通过实施多种绿色扶贫措施,发展特色农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结论通过以上几种治理方案的实施,民勤县取得了显著成效,荒漠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提升。

但是,荒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种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才能逐步取得成功。

民勤绿洲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民勤绿洲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民勤绿洲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马尚有,白生才,张龙儒(民勤勤锋林业实验站,甘肃民勤 733300)摘要:民勤绿洲生态脆弱,生物能量低,沙化、荒漠化面积较大,是全省乃至全国风沙、荒漠化危害最严重县份之一,探究生态劣变因素,分析目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民勤客观实际提出民勤荒漠化防治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民勤;荒漠化成因;防治对策1 自然概况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除西南一角与金昌、凉州区绿洲相接外,其余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是一个典型半封闭内陆荒漠区。

地理位置在东径103°02′~104°02′,北纬38°05′~39°06′之间,全县辖18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总土地面积1.6万km2,其中沙漠、戈壁、剥蚀山地和盐碱滩地面积1.45万km2,占总面积的90.9%,绿洲面积0.15万km2,仅占总面积的9.1%。

民勤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风大沙多,干旱缺水。

气候特点是常年干燥,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寒冬长、夏热短、昼夜温差悬殊、日照充足、风大沙多;据统计,平均年风沙日数139天,8级以上大风29天,最大风力11级。

沙暴日37天,年均气温7.8℃,无霜期162天,年均降水1l0 mm,而蒸发量则高达2 644 mm,为降水量的24倍,干燥度大于4。

光热资源充足,而水资源严重不足,境内无地表径流产生,当地地表水资源均为客水,唯一的地表水资源是发源于祁连山区汇流入县境内的内陆河——石羊河,是民勤绿洲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命脉。

民勤三面环沙,沙源深广,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荒漠化面积大、危害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绿洲内沙丘星罗棋布,风沙线长达408 km,是一块“无边沙海一叶舟之地”。

全县各类荒漠和沙化土地面积152.53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4.51%,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

民勤县老虎口防沙治沙综合效益评价

民勤县老虎口防沙治沙综合效益评价

民勤县老虎口防沙治沙综合效益评价民勤县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西南部,是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民勤县境内,有着一个名为老虎口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一个沙漠化相当严重的地方,严重的沙尘暴天气常常困扰着当地的居民。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沙治沙措施,其中老虎口防沙治沙综合效益评价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将对民勤县老虎口防沙治沙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探讨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我们看一下老虎口地区的防沙治沙措施。

老虎口地区是甘肃省西北部最为严重的沙漠化地区之一,年均风速达到每秒5.6米,最大时达每秒35米,沙尘暴频发,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固沙造林、灌溉复绿等手段,有效地减缓了沙漠化的进程,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田固沙、水土保持的力度,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种植一些以油菜籽、甘蔗、玉米等作物为主的绿色作物,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我们来看一下老虎口防沙治沙综合效益评价。

通过对老虎口地区的治沙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发现,老虎口地区的防沙治沙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是在植树造林方面,政府大力推动了沙生植物的种植,通过引进胡杨、沙柳、柽柳等抗沙树种,有效地减缓了沙漠化的进程,改善了土壤和植被的覆盖状况。

在固沙造林方面,政府大力推行了固沙工程,采用了竹编围沙、条草围沙等手段,增加了土地的抗风蚀能力,减少了风蚀率,保护了土地资源。

政府还大力实施了灌溉复绿措施,通过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加强了土地的保肥养殖绿化水分,改善了土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综合起来看,老虎口地区的防沙治沙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抗风沙能力,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民勤县老虎口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绿洲农业、公地悲剧与土地沙漠化——以甘肃民勤县为例

绿洲农业、公地悲剧与土地沙漠化——以甘肃民勤县为例
第 1 3 卷第 3 期 2 0 1 3 年 5 月
西 北 农 林 科 技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we s t A8 乙 F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如果 民勤不 保 , 腾 格 里 和 巴丹 吉 林 两 大 沙 漠 联
手 东进 南下 , 拥有 2 2 0多 万 人 口的武 威 市 乃 至 拥 有
4 4 0万 人 口 、 面 积达 8 . 9万 平 方 公 里 的 整 个 河 西 走
廊 亦 面临被 沙 化 之 危机 。面对严 峻 的沙 漠 化威 胁 ,
经 干涸 , 现在 石羊 河 水 注入 红 崖 山水 库 ) , 是 民 勤 县
究_ 2 ; 常兆 丰 对 民勤 沙 漠 化 的 自然 因 素 和人 为 因 素 进 行 了研 究 『 3 ; 王方 琳 等 学者 则 从 地 区水 资 源 供 需
域 内惟一 的 一条 河 流 , 也是 3 0万 民勤 人 的 生命 线 。

平 衡 的角度 进 行 了研 究_ 4 ] 。纵 观 这 些研 究 成 果 , 学
者 们 把 民 勤 沙 漠 化 的 主 要 原 因 归 结 为 石 羊 河 上 游 来
水减少 以及 民勤地 下 水 位 的下 降 , 并 利用 大 量 数 据
验证 了这 一观 点 。
然而 , 对 于石羊 河上 游来 水 为什 么会 急剧减 少 ,
学 者从不 同角度对 民勤 沙 漠 化 的 原 因进 行 了研 究 。
肖洪 浪对 民勤 土地 退 化 问题 进 行 了研 究 [ 1 ; 刘 恒 对 民勤 盆 地 水 资 源 利 用 与 绿 洲 演 变 规 律 进 行 了 研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背景民勤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东南部,是中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县,被誉为“中国的撒哈拉”。

长期的过度耕作和滥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加上气候变化等因素,使得该地区的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给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因此,为了解决民勤荒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与防治措施。

治理方案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治理荒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民勤县的荒漠化治理中也不可遗漏。

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广植防护林带,利用防护林带形成屏障,截留风沙,降低沙霾颗粒的含量,改良土壤,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原耕地上广植土地荒漠化树种。

栽植荒漠土地树种如榆树等,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形成固定沙丘,增强土壤保水性和保肥性,恢复地表覆盖,减缓沙漠化的进程。

安装防风固沙设施安装防风固沙设施是治理荒漠化的必要措施。

对于民勤县的荒漠化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主要道路两侧、村子周边等重点区域安装风力发电机,制造充足障风,从而起到固沙护林的目的。

•在沙漠边缘种植防风林,建设防护网,使得沙漫进村庄的几率降低,缓解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沙漠治理机械化为了减轻民勤县居民艰苦辛劳的人工治理负担,可以引进沙漠治理机械化装备,提高土地治理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调动广大群众的治沙热情,建立起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沙漠治理格局。

推广节水技术民勤荒漠化的原因之一就是水资源长期缺乏。

因此,为了在治理荒漠化的同时,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需要在治理工程中广泛推广节水技术:•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方式代替传统的灌溉方式。

•建立蓄水池系统,收集梅雨季节的雨水,以便在其他季节里进行灌溉。

结论通过综合运用以上措施,可以对民勤县的荒漠化问题进行治理和防治,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目的。

但这仅仅是开始,我们也需要在各方面合理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合下,把治理荒漠化工作持续下去。

浅析甘肃民勤生态问题

浅析甘肃民勤生态问题

浅析甘肃民勤生态问题民勤作为夹在两大沙漠之间的珍贵绿洲,作为河西走廊的关键地带,其生态问题引人关注。

民勤生态环境恶劣,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当然也有现今人们造成的恶性循环。

民勤县已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但该地区的生态治理仍任重道远。

1民勤生态环境概况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西邻巴丹吉林沙漠沙漠,东北靠腾格里沙漠。

民勤作为两大沙漠夹缝中的一抹绿洲,是阻止两大沙漠汇合的重要屏障,但在这个长达400多公里的风沙线上,沙漠仍在日夜不停的侵吞着这最后的土地。

人为开发与自然环境本身限制造成了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水质也恶化严重。

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土地盐碱化日益严峻。

草场林地不断退化、万亩植被死亡,自然防沙屏障屡遭破坏。

沙患等灾害性天气直接造成庞大的经济损失。

民勤的存亡关系着河西走廊的安危,关系着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

这里的生态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反思。

2民勤生态危机原因(一)历史原因民勤这片神奇之地,演绎了大漠绿洲的沧海桑田。

四千多年前,人类开始在民勤居住。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屯田实边”。

当时民勤境内“河流遍布”、“湖泊星罗”。

清雍乾年间,垦荒大军涌进这一地区,耕地猛增,河流逐渐不能敷用。

到清末,水土流失异常严重,植被衰竭,风沙肆虐。

民国时期,战乱肆意,军阀集团种植鸦片又使农业极度衰败,沙漠化已无法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石羊河流域大规模的农业开发,造成石羊河水资源空间配置不均。

民勤人民又大量开采地下水作为弥补,如此一来,便出现了如今的民勤样貌。

(二)具体原因1.水资源短缺民勤县唯一的地表径流就是石羊河。

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使石羊河上游大力修建水库,流入民勤的地表径流逐年锐减。

人民又大面积开发利用地下水。

但上游的开发阻断或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民勤产业用水结构也存在缺陷,农业用水方式以漫灌为主,这使得民勤水资源问题加剧。

同时当地大气降水不仅少而且年内和年际分布都不均,蒸发量又大,该区水资源可想而知。

建国初期民勤沙漠化及其治理

建国初期民勤沙漠化及其治理

施,从历史的经验来看 只有标本兼治 , 草 和 封 育 柴 湾等 措 施 , 沙 育 草 主要 是 女的坚定决心 。 封 我们坚信 , 在党中央 、 国
民勤 的 沙漠 化 治 理 才 能取 得 重要 成 果 。 在沙: 荒滩地 , 用封禁和培育 相结合 的办 务 院及各级政府 的高度重视 与大力支
防沙, 简要介绍 了民勤沙漠化产生的原 方 法 来 固 定 沙丘 ,起 到 r一定 的效 果 。 “ 绝不让 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这不 ,
因及 建 国初 期 民 勤 防 沙 治 沙 的 各 项 措 在 治 沙 固 沙 过程 中 , 多采 f l封 沙 育 仅 是 总理 的殷 切 期 望 , 是 整 个 沙 乡儿 更 {『 { 更
种 植 技 术 及经 济 利 用 问 题 ,为 改 造 沙 揭 开 了新 的一 页 。 同 时 , 队林 场 发展 社 漠 ,利 用 沙 f资 源 开辟 了新 的途 径 , ) ( 成 迅速 , 15 仅 9 8年和 15 9 9年 , 两年造林 功 试 验 设 置 沙 障 与种 植 梭 梭 并 举 的 达 2 . 9 7万多亩 。林业部授予 民勤 县夹
机械 同沙与生物 固沙相 结合 的经 济有 河 公社 大坑 沿 大 队 “ 面积 造 林先 进 单 大
效 的治 沙 措施 ,这 些 治 沙 研究 成果 , 为 位 ” 15 ;9 9年 . 业 部 授 予 民 勤 县 “ 林 林 造
民勤 时的治沙] 作提 供 r不 少新的 治 沙 先进 单 位 ” - 荣誉 称 号 。

年 7月 , 中科协治沙队在 民勤县薛百乡 葱 、 黄蒿等草种 , 并实行封沙育草育林 , 沙山堡建立 了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 。 民 采用封禁 的办法防止人畜 继续破坏植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摘要民勤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一座以沙漠为特色的县城,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资源优势。

但同时也面临着荒漠化严重、沙尘暴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了治理民勤荒漠化,提高其生态环境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荒漠治理方案。

现状分析民勤县地处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所在区域,地势较为平坦,无山,全县大部分地形呈平原或盆地形态,高寒荒漠等自然环境资源得天独厚。

但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经济结构单一等原因,民勤面临荒漠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

在治理方面,民勤县政府已经从2004年开始启动大规模的林草和生态恢复工程,通过森林化、草化等手段,修建了1000多公里防护林带、细沙林等。

但目前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仍存在一定问题。

治理方案林草植被面积扩大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提高土地保持力度,延缓荒漠化的发展速度。

具体包括: - 加强草业种植,发展旱地半草原、草甸、人工牧场等 - 以沿河带绿化工程为主要工程任务,绿化河岸、治理土石流等问题 - 提高林业种植技术,重点发展水稻、沙柳、杨树等树种的种植和经济林果的培育湖泊水体的治理对于民勤地区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可进行治理,改变其富营养化、富氧化的状态,而使之变得更加清澈。

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 实施湖泊工程修复,包括湖岸线绿化、浮游生物清除、堆肥处理、湖底红土加固等 - 强化污染面源治理,减少湖泊污染物的输入 - 改变河流的堤防和水库的设计,使洪水有所“依附”,减小污染源对湖泊的影响土地改良采用现代的技术实现土地改良,包括于植物栽种和土地修复技术结合的栽种方法、积累有利于生态平衡和营改专用的土地、在沙漠中砍下呈锯齿形的柳树等。

这样既能够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护和改善沙漠发展的自然条件,还能够大大地提升生态环境的品质,促进生物种类的增加。

加强科普宣传科普宣传手段是治理荒漠的重要一环,通过大力加强科普宣传,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和管理者的作用,增强社会大众对荒漠化治理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

民勤荒漠治理方案一、背景西部地区是我国的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也使得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甘肃省民勤县作为陇中黄土高原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严重影响,成为一个典型的荒漠地区。

荒漠化的危害不仅仅是对当地自然资源的破坏,更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计和生活环境。

因此,实施荒漠治理已成为当地政府和居民努力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

在此背景下,提出一系列的治理方案,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二、民勤荒漠现状1. 现状分析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距离省会兰州288公里,属于黄土高原南缘和祁连山北麓。

由于气候干燥,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牲畜生产难度大,甚至导致当地居民饮用水来源十分困难,已经成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

2. 现状数据据初步测算,民勤县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达76002.2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3.31%。

其中,草原退化面积为5273.33公顷,荒漠化的塬地面积为1377.78公顷、沙漠面积为1661.12公顷,干河床面积为5892.01公顷,单次露天采石场面积为263.11公顷。

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5.05%。

##三、治理方案###1. 生态修复措施(1)推广沙生植物种植和环境改良技术,通过种条带防护林等方式降低荒漠化面积,同时改善生物多样性和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在养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加强对恢复植被的保护来降低草原负荷,提升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2)加强梭梭林种植,及时改善荒漠化环境。

在主要干支流、河道两侧建立长效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加强还林还草工程和林木草皮复合工程的建设,利用自然与人工草地进行土壤治理,提升土地水分持久效应和保水性,降低绿洲水利气候资源的恶化。

(3)加强湖泊池塘等水源建设,鼓励居民积极提供观测数据,同时对有益于保持水源的草地进行加强监管,推行资源共享机制,有效防止绿洲水源的浪费,为当地居民提供持久性的水利保障。

###2. 生态社会工程建设(1)建立生态社会工程,加强对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加强环保监测机制,同时倡导生态美丑建设,鼓励居民积极做出环境保护工作的贡献,培养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生态绿色创新体系。

民勤县老虎口防沙治沙综合效益评价

民勤县老虎口防沙治沙综合效益评价

民勤县老虎口防沙治沙综合效益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民勤县位于中国甘肃省张掖市辖区,是黄土高原上一片典型的沙漠化地区。

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给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民勤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防沙治沙工程,其中老虎口防沙治沙工程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老虎口防沙治沙工程位于民勤县西南部,总投资达数亿元,主要包括固沙林、退耕还林、人工植树等措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老虎口地区的土地沙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本文将对民勤县老虎口防沙治沙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工程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探讨防沙治沙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1.2 研究意义老虎口是民勤县一个重要的防沙治沙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老虎口防沙治沙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项目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老虎口防沙治沙综合效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提升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老虎口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沙漠化速度,改善当地植被覆盖情况,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实质性帮助。

老虎口地区是农民的主要生产区域,防沙治沙工程的成功实施可以减轻农民的自然灾害风险,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对老虎口防沙治沙综合效益的评价,可以为类似项目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经验借鉴,推动更多地区开展防沙治沙工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

2. 正文2.1 防沙治沙工程概述防沙治沙工程是在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的一项重要工程,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地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农田产能和改善人民生活。

民勤县老虎口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地区通过实施一系列防沙治沙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民 勤 县 情 简 介

民 勤 县 情 简 介

民勤县情简介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临凉州区,西南与金昌市连接,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

全县辖18个乡镇、249个村,总人口27.43万。

总土地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94.5%。

绿洲边缘风沙线长达408公里,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在地理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最前沿,被视为北部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

民勤历史悠久,早在28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兵收复河西,在此置郡设县。

中华民国17年(1928年),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

素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的美誉,是“沙井文化”的发祥地、甘肃有名的“文化之乡”。

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县有4.4万多名学子考入大中专院校。

民勤物产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黄白蜜瓜、红黑瓜子、甜美南瓜、棉花、辣椒、洋葱、茴香、葵花;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

工业矿藏已探明的有储量10亿吨的西大窑和红沙岗煤田,还有晶质石墨、芒硝、石膏、铁、镍等多种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

县内风光资源丰富,年风资源储量在4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可利用总量在600万千瓦以上。

近年来,民勤县认真贯彻温总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批示和来民视察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建全国节水模范县和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红沙岗为次中心的县域经济增长极,培育壮大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努力建设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全市经济转型先导区、绿色产业和洁净能源开发区、科教人文示范区,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重大成效,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民勤压沙实施方案

民勤压沙实施方案

民勤压沙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民勤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沙漠化地区。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人为活动的破坏,沙漠化问题严重,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沙漠化问题,民勤县制定了压沙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方案内容。

1. 植树造林。

在沙漠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是治理沙漠化的重要手段。

民勤县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选取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形成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有效减缓沙漠化的发展速度。

2. 科学耕作。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广科学耕作技术,减少土地的退化和沙化现象。

采取轮作、间作等措施,增加土地的生产力,提高土地的抗风蚀能力,减少土地的沙化程度。

3. 治理荒漠化。

对于已经形成的荒漠地区,民勤县将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理,包括固沙植被、建设防风林带、开展人工植被修复等方式,逐步恢复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

4.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于沙漠化问题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沙漠化治理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5. 强化监测评估。

建立健全沙漠化监测评估体系,及时掌握沙漠化的动态变化情况,对治理工作进行科学评估,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措施,确保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三、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民勤县的沙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沙漠化地区的植被逐渐恢复,土地的肥沃度得到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沙漠化对当地的影响逐渐减弱,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民勤县的压沙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在今后的工作中,民勤县将继续坚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不断完善治理工作,努力实现沙漠化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为民勤县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勤县环境沙漠化
【摘要】民勤县隶属于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在石羊河流域下游,除西南一角与金昌、凉州区相接外,其余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

初中时,听老师介绍过民勤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关心,所以现在通过查阅资料以及自身经历了解,写下这篇文章。

【关键词】民勤县、沙漠化防治、沙尘暴
从小生活在甘肃白银,每年春天都会经历一场又一场的沙尘暴,刮沙尘暴时对一个城市来说简直是一场浩劫,巨大的风夹杂着沙石,拍打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在外行走的女人们都用纱巾围住自己的脸,男士则低头飞快的行走,尽可能的减少在外暴露的时间。

距离民勤几百公里之外的白银都如此,民勤的沙尘暴更为严重。

在1993年民勤县,刮过一场黑风暴,观看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风沙像一堵墙,瞬间遮盖住整个城市,能见度变为0,而这场浩劫在2014年又一次重现,眨眼工夫,巨大的沙尘从天而降,天色瞬间变黑。

10级的大风夹杂着沙尘,让整个民勤笼罩在一片漆黑之中,在道路上,司机即使打开大灯,也很难看清前方的道路,只能摸索着缓慢行驶。

“黑风暴”给本来经济就落后的民勤县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根据资料显示这次强沙尘灾害,共造成民勤县4.33万户、19.5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68.43万亩,;倒塌房屋95户、540间,损坏房屋760间;强风引发的火灾,还造成当地5人轻度受伤。

据统计,这次灾害给民勤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

5亿元(此数据来源为新闻网)。

民勤县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民勤地处与河西走廊,且被俩大沙漠包围,若是民勤消失,那么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将会相遇,会使得西北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的恶劣,更加的不适宜人类生活,经济发展更为缓慢甚至于停滞,甘肃近几年的GDP已经是倒数第一了。

所以对于民勤沙漠化的防治刻不容缓。

防治沙漠化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民勤的地理环境和沙漠化的成因。

造成民勤一带沙漠化严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从自然因素来看,民勤盆地处于石羊河下游,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纬度地带性和地质历史时期随着陆海结构、地貌格局的变化孕育形成的。

人为因素有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地表水资源逐年减少;水资源利用不当,上中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的民勤一带来水量大幅减少;大量提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生态进一步恶化;土地开垦过度。

根据观看相关的视频和查阅资料,我了解到现阶段民勤风沙的防治主要采用麦草沙障压沙与植物治沙相结合的沙漠化防治技术,即秋季压沙,春季造林模式。

植树物种采用由民勤县各国有林场自行培育的梭梭。

梭梭是一种耐旱抗碱的沙生植物,适宜在极度干旱环境下生长。

麦草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

能有效改善沙丘水分条件,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和生长,但是麦草沙障的持续时间短,在民勤风沙侵蚀如此严重的地方,存活时间应该不到俩年。

因此采取麦草沙障压沙与植物治沙相结合的办法。

在麦草沙障效果消失之前存活下来的梭梭已经生长一年,逐步产生了固沙效果。

这样麦草沙障持续时间短的弊端在通过与植物治沙结合的方式下得到很好的互补解决。

同时也希望民勤的政府能够对土地的开垦有更好的规划,水资源的利用能更有对策。

自小生活在甘肃,大学来到广州念书,巨大的环境差异,带给我很深的感触,环境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珠三角经济发达,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富足,但是民勤的人们还在为温饱问题担心,大人们普遍的想法是希望孩子们好好念书,考上好大学。

我真心希望国家和社会能给甘肃贫困地区的人们多点帮助。

希望甘肃的未来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刘长缨,郭志仪,任家信.甘肃省“两西”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以及产业结构调整[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79—149.
[2] 刘建凯,汪有科.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J].水土保持研
究,2006,13(6):153—155.
[3] 蒋小荣.民勤绿洲农村社区沙漠化防治研究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