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第五章 教育目的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 课程目标
语文 课程目标
1-2年级阅读课 程目标
学科专家
三级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或 节课或本次活动)
教师
从“抽象”逐步 过渡到“具体”
具体化
实 例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此,这对娈生姐妹也很痛苦,因为她们也很努力。姐 妹俩所在学校的老师也没有觉察她俩的心理变化。特 别令她俩感到伤心的是,父母平日很少与她们谈心, 在重点高中没有考上时,母亲对她们进行了辱骂,爸 爸让她们下跪反省。她们感到没有自由,度日如年。 在没有人开导与安慰的前提下,盛怒之下,她们用毒 鼠药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每次我带高三毕业班,都无奈地对学生们说: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受学校的委托、家长的鼓 励、社会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学招生的标准来加 工你们,或者说得可恶一点,就是来摧残你们, 希望通过一年炼狱般的日子,我们能有一个预期 的结果。”每一次我都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说这 番话,什么时候可以不说啊!时常想我们是为祖 国培养建设国家的接班人,还是仅仅为学校培养 大学生,社会需要这样的学生吗?
——周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过去与现在
过去:一流学生出国 二流学生考研 三流学生就业
现在:一流学生就业 二流学生出国 三流学生考研
思考:这些观点改变的原因与背景是什么。
十六岁读博 的张炘炀
思考: 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主体包括哪些?其间有何冲突?
主要内容
一、教育目的概述
1.含义; 2.层次 3.结构; 4.依据
与许多狂热的家长和一些求贤若渴的私立学
校校长相比,教育界对此却显得比较冷静,保持 着一种低调。有些教育专家认为,老N的现代私 塾只是个别教学制的一个特例,并没有普遍意义, 更不可能在我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而且,在现 代社会,孩子的成长不可能脱离群体环境。
也有一些记者采访过小N,记者问小N是否 感谢他的父亲,他说,我恨他。据小N的母亲讲, 她曾看见过儿子磨刀,问他磨刀干什么,儿子 说,杀父亲。
(现行课程目标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或课堂教学完成后,期望受教育者 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 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
层级 一级
名称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制定者 政府国家
内容
明确人才培养的质 量规格、实现途径 和原则(抽象化)
二级 培 养 目 标
无独有偶,这类案件在其他省市也屡有发生。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0年1月17日, 浙江省金华一位姓徐的高中生因无法忍受母亲对 他学习成绩高分的要求,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
据新华社兰州2002年6月6日电,甘肃省景泰 县一名16岁的中学生“尖子生”因不堪忍受学习 的压力,杀死了亲生的母亲。这三个案例中的共 性就是,父母长期对孩子学习成绩过于苛刻,管 教过于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这三个案例 中的学生性格内向,交往狭窄,学习方式封闭, 独立性差。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
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 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3.结构
(1)对所要造就的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 (2)对所要造就的人的社会价值的规定
4.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状况 (3)人自身发展的特点与需要
二、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观: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 育要重视人的价值、天性与个性充分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2.社会本位观:社会本位观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 价值,教育应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人。 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 干、孔德
3.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的调和
二、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观; 2.社会本位观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一、教育目的概述
1.含义 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结果的设想,是对
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质量规格做出的设想和规定。 2.层次 (1)依据教育目的实现过程: 理想目的——正式目的——教师所领悟的目的 ——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目的——转化为学生 自己的目的; (2)依据教育目的抽象—具体程度: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自由、 充分、主动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相
适应,我国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中提到:“我们的 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它概括性地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新人的主张。 1978年《宪法》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具体的规 定:“我国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 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 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 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 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 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 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个少年高考天才的事例引起了人们的许多 思考,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培养内 心充满仇恨的高考天才,还是要培养心智健全、 充满爱心的人,说到底,这个问题要涉及对教 育目的的思考。
案例(二)毒 杀 双 亲
据《南方周末》2001年8月30日第6版报道, 2001年7月15日,在贵州省安顺市东关中学就读 的孪生姐妹小灵和小可为了摆脱学习的压力,亲 手毒杀了自己的双亲,更为遗憾的是她们还没有 意识感到自己的严重罪过和违法行为。小灵和小 可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旁 人眼里,这是一个富裕、和睦、幸福的家庭。为 了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父母平时不让她们看电 视,不允许随便上街,也不允许带同学和朋友到 家里玩,双休日还要每天补习6小时功课。可她 俩的成绩就是上不去,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为
可悲的是在案发前,学校的老师与同学都没有 发觉异常情况。
一位高中教师的心声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时时觉得自己的双手 沾满的竟然是血、青春的热血。我的双手在捧出一 个个大学生的同时扼杀了多少艺术家、文学家、优 秀的技师和匠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而不是制作零件毛坯。而凡是生命就一定具有“不 可重复”和“不能替代”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所以 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学生,更 加不应该努力去培养出一模一样的社会零件。可是 现在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老师在做什么呢?
有记者采访了老N,让他谈谈现代私塾的
独特教育方式。老N告诉记者,他让小N主攻高 考必考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5门课 程,把12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内完成。每天, 他让儿子大段大段地背课文,不厌其烦地做课 后练习题,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小N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教育经历被媒体披
露之后,在小N就读的学校和和学校所在地武 汉,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 都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老N带,有的家长表示, 老N如果愿意到武汉来举办现代私塾,他愿意 把自己价值20万元的私房免费提供给老N使用, 还有的私立学校校长愿意以年薪50万元的高价 聘请老N。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
的要求,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 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
自身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 具体要求。 ▲三者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
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 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等内容。 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也包括了教育目的 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育目的。比起教育目的 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 性和实践针对性。
教育目的
[案例一]少儿磨刀为哪般?
据某报报道,1998年秋,年仅13岁的小N, 以620多分的优秀成绩,考进了武汉市的一所重 点大学,顿时,小N成了一个小名人。小N的成 名,并不是因为他年龄小就考上了名牌大学,而 是他的成才之路十分引人关注。1993年,由于家 境贫寒,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小N,被他的父亲老 N从学校带回家来,开始在家中单独辅导小N。 当时,老N发誓要通过这种现代私塾的教育方式 把小N送上大学。四年半之后,老N的誓言终于 实现了,小N被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交通学院录取。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
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目标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 阅读中积累词语。 ——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客 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 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是一 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于人是 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价值 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大小。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不 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 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一个国家 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Leabharlann Baidu
教育目的: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 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制定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 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国家层面) 培养目标:一方面反映一定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一方面也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的级别及类型的制约。 (学校层面)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 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 ↓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
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对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是统治阶级 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 求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 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
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 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 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 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 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 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 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 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个教育 方针中明确地提出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读 了全面发展的内涵。 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定我国的教 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 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所有的这些人才,都 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 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