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主义
《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总复习提纲第一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巴黎明星广场凯旋门、英国博物馆、美国国会大厦、英国国会大厦、巴黎歌剧院;巴黎旧王宫奥尔良廊、巴黎博览会机械馆、埃菲尔铁塔、伦敦水晶宫。
(2)掌握18-19世纪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各类建筑的特点;重点掌握: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巴黎博览会机械馆的建筑特点。
城市规划的探索: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污染和破坏,既危害人民的生活,又妨碍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加尼埃),带形城市(索里亚•马泰)等等。
第二章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求(1)熟悉主要建筑实例:欧洲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及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流派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熟悉美国探求新建筑运动的派别:芝加哥学派、草原式住宅的主张及代表建筑。
第三章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1)熟悉战后初期建筑流派:表现派、未来派、风格派与构成派及实例(爱因斯坦天文台、乌德勒支住宅、第三国际纪念碑)。
(2)重点掌握:格罗皮乌斯的建筑理论及主要实例(法古斯工厂、科隆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马赛公寓大楼、朗香教堂);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克朗楼,西柏林国家美术馆、西格拉姆大厦)。
赖特的建筑主张及主要实例(草原式住宅、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汉姆博物馆)。
(3)要求绘制:①萨伏伊别墅②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③克朗楼④包豪斯校舍。
第四章二战后,现代建筑派的普及与发展(1)熟悉二战后建筑设计思潮的七种倾向以及代表建筑师和代表作品。
① 对“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的倾向”,②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③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④ 粗野主义倾向,⑤ 典雅主义倾向,⑥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⑦ 追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2
1949
2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分期
1)自律时期
三年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建筑设计总 方针为“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1953---1957):学习苏 联经验;民族形式与国际式。 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1958---1965):十大国 庆工程;设计革命。 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8)
“民族固有之样式 ”
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党在中国范围内初步 建立统一的政权。为提高民族凝聚力从而走向强 国的道路,国民党提倡宣传民族主义文艺。1929 年,国民党政府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推行 南京“首都计划”。同年又在经济中心上海推出 “大上海计划”。这两个计划的核心目的都是 “发扬光大本国固有之文化”,同时要求在建筑 上“应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以“树风声而坚社 会之信仰”。这样,在官方的倡导下,“中国固 有式”建筑占据了主导地位。
梁思成先生曾经提出一个很有名的观点,他认为 有四种做法,一种就是中而新,一种就是中而 古,一种就是西而新,一种就是西而古,他说 这么四种,他认为比较好的是应该中而新
中国近代建筑
1840—1949
传统中国社会的崩溃是西方力量冲击的结果。 而西方文化的侵略、干扰毁灭了中国人多年来 形成的中国思想的自足性的信心。 ——J.R.Levension
辅仁大学,北京
上海圣· 约翰大学
长沙雅礼大学
3·繁盛期(20世纪初——1937年) 中国近代少有的繁盛期,经济迅速发展,近 代化进程加快,中国近代建筑也随之达到鼎盛。 建筑技术 砖混结构 钢混结构 建筑制度 建筑思潮 这一时期建筑思潮有两个特点: ①折衷主义建筑为主流,这与国际潮流一致; ②中国建筑思潮剧烈演变时期: 中国固有形式建筑ⅰ ↓ 中国固有形式建筑ⅱ ↓ 以装饰为特征的中国建筑 ↓ 西方近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思潮
现代建筑思潮1、隐喻是人类思维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其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刻。
2、思维通过隐喻完成发散的过程。
通过发现原来没有关系的事物(概念)之间的某些相似性或逻辑联系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新性的思想结果。
3、隐喻是征象性的,具有格式塔结构而非原子结构。
4、类推与隐喻式推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
5、隐喻的逻辑是艺术表现的逻辑。
例释:⑴什么是风?看树叶在动,那就是风。
即以有形的事物表达有关联的无形的事物。
⑵、黄金首饰广告词:“牵挂你一生,爱戴你一世。
此通过“语境”的改变,将主体由“人”替代为“黄金首饰”(物),从而形成隐喻。
二者的相似性是心理的“挂念”与物理的牵挂具有同一的“联系”意象结构。
同样,心理的“爱戴”与物理的“戴”有同一的意象结构。
事实上,这样的意象描述词(心理的)正是出自物理的“牵”、“挂”、“戴”的意象结构。
注:隐喻:英文METAPHOR格式塔:德文GESTALT,即“完形”,兼含“完整”与“形式”二义。
两个关联紧密或共性的事物,其中一个可能成为另一个的隐喻。
“意象”也可用“征象”来替代。
风---为隐喻而作什么是风?看树叶在动,那就是风;什么是风?听我内心深处的呼唤,那就是风。
沐浴着艳丽的秋色,看漫天的黄枯叶,莫非是雪花漂浮在火焰中?!风啊风,你为什么留驻得这么久?难道你也披着相思的忧愁?请你快快飞去吧,告诉我的爱人:当清风轻轻抚摸他孤独的身影时,那正是远方的我捎去的问候。
⑶窗:两种境界的联系中介。
是不可逾越的“门”,正如一对情人在“窗”两边只能两眼相互“放电”(视觉与体态语言交流),而不是全方位接触。
“放电”也是一种隐喻的表达。
6、不好表达的或不便于直接表达的,可以用隐喻表达,显示出思维的机智,这也就是“艺术”。
7、什么是隐喻?通过概念本质上的相似性片断或逻辑联系,使不同概念建立起联系,以产生新的意义联结(认知)。
一.隐喻的产生8、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是“类化”这种思维基本功能。
近现代建筑流派风格
从早期现代主意运动到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直至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由于理论界的推波助澜,加之不同国家﹑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地域﹑观念迥异,产生出繁多的建筑流派。
这些建筑流派或曾经独领风骚,或自我标榜,或默默无闻,或昙花一现,不同流派的创作丰富了我们的建筑、人文景观和人们的生活。
目前我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基本处于学习模仿和探索阶段,对人文景观和传统的把握不尽如人意,因此,提倡多元并存、兼收并蓄也许是对待不同流派的正确态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方法有所了解,对不同流派和思想有所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对未来的建筑走向的正确预测,努力创造一个与时俱进,低碳环保,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生产空间。
包豪斯校舍、联合国总部大厦等代表建筑带来了人类建筑史上最深刻的变革,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平民化运动,它还推出了像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这样的新一代建筑大师,而他们的许多又同是城市规划师,通过作品,他们将讲求功能和理性主义,讲求求新技术、新材料的观点传播到世界各处,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狂澜,这是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交结处,以后的建筑思潮的变化,再也没有像这次这样来得迅猛和深刻。
从此,构成主义,风格派,功能主义,有机建筑,密斯风格,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未来派建筑,新现代主义,高技派等等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自的设计重点和首要因素,从而给我们提供了多种选择和方案,形成了今天的多元建筑风格。
当代建筑流派的观点不一,有的激进,有的趋于理性,有的强调变与动,等等,它们各有偏颇,甚至是极端,如密斯风格和国际式建筑,但是它们的出现,都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自一战以来,城市的快速重建和恢复的要求,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使得古典建筑的繁复精美的装饰成为众矢之的,古典建筑的已有形体也已不能满足新需求,因此也被当作改变的重点之一,而旧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区划,代表旧制度和等级观念,为新兴的民主平等思想所不容,于是更趋于平民化的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便诞生了。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当代建筑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作者:佚名时间:2008-7-14浏览量: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当代建筑流派赏析
当代建筑流派赏析------读《建筑美学》有感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10级艺设5班姓名:刘行学号:20102837摘要:当代建筑思潮和流派是关于建筑文章- 建筑规划方面的资料,,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
关键词:建筑师1.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
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
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
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
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
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观点。
1.1.丹下健三1913丹下健三年生于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丹下健三强调建筑的人性,他说:“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
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
”1.1.1.代代木综合体育馆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在战后曾今引领了很长一时期的建筑的设计,这种思潮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必将有其适合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合理性也有者其必然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相继而来城市问题,的环境问题,能源危机问题等等,共同引发了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进步的概念,文化与技术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问题等人类中的问题的重新认识,在此同时西方的现代化力量也削弱了众多国家、地域、种族间的差异性,导致了传统文化的破坏,对科学和理性的一味推崇也造成了对人性自然和个性的忽视。
当这种种的不足或者弊端日益呈现的时候,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一些批判现代主义的声音在20世纪50、60年代推动建筑发展的部分建筑师中已经出现。
50年代末期,从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中分离出来的第十次小组已经十分尖锐地揭示了功能城市规划思想的不足。
代表人物是英国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以一种更接近现象学的分类方法提出了房屋、街道、区域和城市的概念,以之与功能城市的功能分区概念相对抗。
在20世纪60年代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理论著作开始了对现代建筑的公开严肃的反击,第一步是美国的城市理论家J-雅各布斯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在书中他对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城市的规划思想公开挑。
战她指出,被现代建筑师忽视的那些隐藏在街道中的秩序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都市生活,这里面有日常生活的模式,有人际关系的网络,对于这些城市现从价值的保持才是规划中极为关键的。
1966年美国建筑师R-文图里所著作的《城市建筑》,在书中批判了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吸取经验。
像这样的对现代建筑进行反省批判的著作还有如埃及建筑师H-发赛发表的《为了穷苦者的建筑》、建筑理论家柯林-罗的著作《屏贴城市》等。
在现代主义之后建筑的设计思潮可谓活跃,大体有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派的新发展、新现代、简约的设计倾向这几种建筑的思潮。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风格流派分析[权威资料]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风格流派分析[权威资料]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风格流派分析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985工程”“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立(1967, ),男,汉,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
)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摘要: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建筑艺术的变化和发展。
近现代建筑时期是传统建筑向现代化建筑过渡的时期,特别是建筑生产方式与建筑设计思潮的转变尤为明显。
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近现代建筑有着风格上的演变却缺乏流派的衍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建筑作为艺术在中国的出现才不过80年。
关键词: 建筑艺术;风格;流派;匮乏;理论体系TU80AAnalysis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Stylesand SchoolsZHOU Li所谓风格流派是在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由若干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审美趣味基本相同或近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艺术集团或派别,以不同的美学主张与艺术实践方式为核心。
艺术流派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不同艺术流派的出现及相互之间的竞赛和斗争,是推动艺术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条件。
艺术流派的产生是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才出现的现象。
形成艺术流派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艺术家队伍和较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
一种艺术流派的形成与艺术思潮、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20世纪中叶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
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而到了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对当代建筑的理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简要的角度出发,介绍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并分析其深度和广度的特点。
1. 西方学派引入: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西方的建筑思想和技术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尤其是从欧洲和美国传入的建筑学说和实践。
西方学派的引入使得中国建筑开始寻求与世界建筑潮流的接轨。
2. 马丁·华尔德与传统主义:马丁·华尔德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华尔德大师”,对中国的建筑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尔德致力于将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的建筑传统相结合,提倡传统主义的建筑理念。
他强调建筑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理念和技术。
3. 转型期的新古典主义: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新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新古典主义成为转型期中国建筑的思潮之一,它强调借鉴古代建筑的艺术表达方式,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创造。
4.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成为建筑思潮中的重要一环,它以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为中心,强调工业化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被兴建,如一些著名的工人文化宫和体育馆等。
5.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也对近代中国建筑思潮带来了新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开始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实践,强调个体和多样性的表达。
一些具有流线型和立体化特点的建筑作品开始兴起,如鸟巢、水立方等。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3年5月22日星期一
“传统中国 社会的崩溃乃是西方力量冲击的结果, 而西方的这种侵略,干扰并毁灭了中国人对中国思想 自足性的信心”。
——J.R.Levension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 例如: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筑——圣约2)大约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教会大学建筑转向后 期“中国式”。
• 主要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从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
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古追
求。例如: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1921~1925年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文化策略——获取中国民众的认同,达到相互沟 通,得到中国人对西方宗教、文化的认同。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两个阶段:
• (1)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糅入以南方 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涉及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纪念性建筑以致某些银行建筑、体育建筑、商 业建筑登许多类型,绝大部分出现在1927~ 1937年10年间,成为当时触目的传统复兴建筑 的设计高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谈当代建筑思潮
谈当代建筑思潮摘要:近20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的作品成为中国建筑师和青年学子模仿的对象。
正确借鉴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中的积极因素,有赖于对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的源流、发展方向及其积极因素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当代建筑思潮当代建筑理论的进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阐述“艺术美的类型”时,就依据形式和内容相对关系不同,将艺术类型划分为浪漫型艺术(形式<内容)、古典型艺术(形式=内容)与象征型艺术(形式>内容)3种类型。
作为艺术的主要类型,建筑形式和内容也具有如此关系,这在现代建筑理论中表述为“形式追随激情”、“形式追随功能”与“形式追随表达”等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念提出受到时代背景的需要,彼此排斥,但实际情况应是:三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不同建筑类型的涵义,即情感、功能与象征。
1.1内容>形式:情感范式。
在情感范式中,形式是服从内容,即服务于情感的表达。
情感范式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以情感为导向和目标进行创作。
建筑创作与艺术类似,情感在两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的要义在于:一个人自觉的通过某些外在的符号,把亲身感受到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受到那些情感。
”这也适用于情感范式,在该范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中,设计好坏取决于该建筑是否充分与真挚地传达出人类情感,是否使观者受到了这些情感感染,感受到这些情感。
此处,情感分为三个逻辑层面,即个人情感、历史情感和自然情感。
1.1.1 个人情感的归属。
情感的第一个层面是个人情感,其对应的建筑类型有住宅、地域民居、古镇与老街等,以住宅最为典型。
住宅是“市民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自己的场所之上。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对老屋的描述很好诠释出这一点:“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1.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现代主义
密斯
意义与建筑
• 布朗库西的作品是一种真
正的原型:如在他的《鸟》 中,用一种简洁的整体形 式从各个方面表达出鸟对 竖直向的征服。
• “建筑不能没有意义”。一个人不能有墙而
不懂墙的意思,反之亦然。建筑中到处都 是墙,它是符号也是工具。和艺术不同, 建筑既有意义,也同时反对意义,因为它 必须有功能。
当代建筑设计流派的分类
一.现代主义
1.什么是建筑?(房屋和建筑) • (1) 由物质空间来实现的精神秩序 • (2) 建在无穷无尽的空间中的思想,它体现人的精神
•
能量和力量,是人的命运和生命的物质形式与表达方 式 (3)真实的风格是"内在精神特质(本质)"的显现
2.秩序是什么? • 康回答说: “Order is”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主放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对艺术的追求现代主义的景观与规划??功能主义非常关注人类环境并对人居问题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基本的特征
•
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 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 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 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 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对艺术的追求
现代主义的景观与规划
• 功能主义非常关注人类环境,并对人居问题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 国际式的重要代表作—德国斯图加特的魏森霍夫社区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一、引言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影响,同时也在保持和发扬着传统我国建筑的特色。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将探讨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从中了解我国建筑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1. 传统建筑的特点在近代我国,传统建筑思潮仍然影响着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创作。
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如宫殿式建筑、庭院式建筑等。
这些传统建筑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对当代建筑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2. 西方建筑思潮的引入随着近代我国与西方的交流,西方的建筑思潮也开始影响到我国的建筑领域。
西方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风格多样化,这与传统我国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融合与创新近代我国建筑师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建筑理念。
他们尝试在传统建筑中加入西方的元素和设计理念,取得了许多创新的成果。
三、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西方建筑影响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我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建筑风格。
一些早期的西方建筑师在我国设计了许多新式建筑,如民国时期上海的外滩建筑。
2. 民国时期的建筑思潮在民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股以国家振兴为宗旨的建筑思潮。
建筑师们试图探索我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之道,大力倡导本土化建筑风格。
3. 新我国成立后的建设热潮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的建筑事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政府提出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计划,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相继建成,展现了我国建筑的现代化风貌。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到建筑发展的历程,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又积极吸收和融合西方的建筑理念。
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我深感近代我国建筑思潮的发展是一个富有启发和挑战的过程,也充满了无限的创新潜力。
期待未来,我国建筑将继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发展壮大。
总结起来,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迎接了西方建筑思想的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
米拉椰斯
蓝天组
屈米(拉维莱特公园)
非线性建筑
(横滨客运码头)
5,新地域主义
莱特(流水别墅,草原住宅,有机建筑理论)
阿尔瓦阿尔托
柯布西耶(印度议会大厦,高等法院)
列戈瑞达(墨西哥现代艺术博物馆)
科里亚(印度章嘉公寓,管形住宅)
6,高技派
诺曼福斯特(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大厦,香港新国际机场)
杨经文(私人住宅Roof-Roof,德国GSW公司总部大厦)
福斯特(伦敦新市政厅)
太阳能,风能,地热在建筑里的应用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
1,后现代主义
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
库哈斯《癫狂的纽约:关于曼哈顿的回顾性宣言》
波普艺术
格雷夫斯(波特兰市政大厦)
盖里(望远镜大厦)
赫尔佐格(尼克拉厂房)
文丘里(伦敦国家美术馆新馆)
新现代主义
贝聿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卢浮宫博物馆玻璃金字塔
德国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
奥斯卡尼迈耶(国会大厦)现代艺术博物馆
鲍赞巴克(巴黎音乐城)
黑川纪章(日本爱媛县立科学博物馆)
理查德迈耶
安藤忠雄
极少主义
3,新理性主义
类型学
马里奥博塔
罗西
莫尼欧(罗马艺术博物馆)
新城市主义
克里尔兄弟
4,解构主义
扎哈哈迪德(维特拉消防站)
盖里(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西班牙古根汉姆博物馆)
理查德罗杰斯(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劳埃德保险公司大厦)
尼古拉斯格雷母肖(伦敦滑铁卢国际铁路枢纽)
伦佐皮亚诺(日本关西国际航空港)
建筑学考研10第六章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建筑特征
适应地方气候。 利用地方资源。 吸取地方传统建筑经验或形式。 对任何权威性设计原则与风格的反抗。 关注建筑所处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状况。 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惯和都市文脉中去思 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 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和归属性。 既响应场所精神,又积极为本土文化建立新的时代品质。
代表人物:
莫奈奥、A· 西扎、柯里亚、杨经文、多西、R· 皮亚诺
代表作品
马德里银行大厦(1973年)设计人:莫奈奥 国际罗马艺术博物馆(1980年)设计人:莫奈奥 西班牙圣地亚哥市艺术博物馆(1993年)设计人:A· 西扎(葡 萄牙建筑师) 斋普尔市博物馆(1990年)设计人:柯里亚(印度建筑师) 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自宅(1984年) 侯赛因—多西画廊(1995年)设计人:多西 芝柏文化中心(1998年)设计人:R· 皮亚诺(意大利建筑师)
建筑特征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 多元的,非同一化的(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破碎的 ,凌乱的,模糊的。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表 达”建筑传达的意义并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不同的几个意义。
代表人物:
弗兰克· 盖里Frank Gehry 伯纳德· 屈米Bernard Tschu—mi 彼德· 埃森曼Peter Eisenman 扎哈· 哈迪特Zaha Hadid 丹尼· 雷柏斯金Daniel Liberskind 库柏· 辛门布劳Coop Himmelblau(蓝天设计组) 其中伯纳德· 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 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筑。而弗兰克· 盖里被认为 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2. 建筑领域的结构主义:
1)按照结构主义者的观点,现代主义运动的建筑 过于冷漠、不明确、中性化,也不适合居住; 而表现主义或典雅主义却相反地过于主观化、 感情化和怪异。结构主义者追求介于两者之间 的“可理解的复杂性”。它为建筑师提供了一 个在非层级的结构框架下,有相当复杂性的规 则体系,并允许个人从中选择。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2)结构主义建筑以整体的方法论批判了早期现代 建筑忽视历史与文脉的僵化思想。针对千篇一 律的“国际式”建筑风格以及雅典宪章粗暴地 分离城市各项有机功能的做法,凡.艾克借用法 国结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深层无意识 结构”理论来融合社会心理与实体形式之间日 益割裂的矛盾,并提出场所感意向创造以及认 同设施等注重人性因素的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从而开创了崭新的建筑创作思路。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1)结构主义的兴起:
可以上溯到本世纪初在语言学中由索绪尔提出的关于语言 的共时性的有机系统的概念和心理学中由完形学派开始的感知 场概念。此后在社会学、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物理、逻辑 等各学科领域中,都在谈结构主义。
(2)结构主义的共同特点:
a.认为一个研究领域里要找出能够不向外面寻求解释说明的规律, 能够建立起自己说明自己的结构来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3.结构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
(1)数量美学
结构主义建筑为寻求世界永恒的秩序结构,提出 了整体 性与人性的创作,这使它具有超越人文 化学因素的建筑广度。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凡.艾克:LimaPeru通过住居增殖来表达数量美学
凡.艾克: 面对大量的住宅需求问题,克服来自“数量”的威 胁,必须要扩展我们的美学感觉,去发现在连续或 重现规律下的有些被遗忘但始终隐藏着的统一和变 化的古老法则,即中国“近现数代建量筑思潮美结构学主义”和新理性
b. 实 际 找 出 来 的 结 构 要 能 够 形 式 化 , 作 为 公 式 而 作 演 绎 法 的 应 用
整体性、同一性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3)结构的三个要素: 1.整体性 2.具有转换规律或法则 3.自身调整性 结构就是由具有整体性的若干转换
规律组成的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 的图式体系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2)群化思维——个体与整体的融合
部分正是通过整体来表达自身的,适用于建筑单体以及建 筑之间的城市设计范围。在建筑单体设计中,结构主义建 筑具有一种反大体块(anti block)的形式特征。
赫兹伯中国格近现C代e建n筑te思r潮B结e构he主e义r和办新公理性室 主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结构存在的模式要在各个研究领域里才能 精确说明。所谓结构,也叫做一个整体、 一个系统、一个集合。一个结构的界限, 要由组成这个结构的那些转换规律来确定。 而所谓转换,在有的学科中译为变换,就 是表示变化的规律,通常用一个以上的数 理逻辑公式来表示。公式在具体生活中的 应用就是具体运算。而这种公式原来就是 从具体运算中抽象出来的。所以运算是形 成结构的基础。在各种科学认识里,运算 的第一性是结构主义的关键。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4)结构主义者的观点:
a 整体并不是各成分的简单总和,它比成分的总 和还要多一些,即整体还有整体作为整体自己 的性质;要求打破“原子论式的”研究,进行 整体的研究。
b 结构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方法;结 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探索人类认知的方法,它 的整体性概念使人文科学获得了同自然科学一 样的精密程度。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特点:
结构主义建筑主张一种构成上的理性主义,注 重表现严格的整体秩序和几何形式的逻辑性, 从而使建筑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形式效果。
代表人物:
路易斯.康 丹下健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主义
1956年,在南斯拉夫的杜布罗夫尼克召开的CIAMX会议 上,批判现代建筑的“十人小组”(Team10)占据了 主要地位,并提出了“簇群、流动性、生长和变化以 及城市化和住居”等概念
中T国e近a现m代建1筑0思的潮结簇构主群义和城新理市性 主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实际上,凡.艾克的“孪生现象”也融合了存在主义 和结构主义两种思潮的矛盾。凡.艾克具有的这种文 化人类学经验使他对现代建筑运动的“异化抽象性” 从根本上作了否定,而从“人性化”因素的方面来 看,早期功能主义建筑中无论是均质流动空间还是 单一静态的功能空间都从根本上否定了它的使用 者 —— 人 的 既 需 要 封 闭 又 需 要 交 流 的 这 一 “ 孪 生 现 象”。正如C.亚历山大所说:“在整体的状态中,每 样东西都是连续的,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创造者 也成了其中一部分,心物合一,物我合一。”因而 整体最终在特征上是人性的。当我们越来越深入和 谐,事物将越来越人性化。由此,结构主义建筑对 “整体性”的探索也成为寻求与人类心理同构的过 程,因而它的创作具有与人和生命一样永恒的意义。
第四讲.结构主义和 新理性主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结构主义
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和新理性 主义
1.结构主义的概念和特点
本世纪的50~60年代,法国思想界发生了 巨大变化,一股名为结构主义的思潮在法国思 想舞台上取代存在主义而占据了统治地位。它 不仅引起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界的震动,而且还 引起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 生物学、医学等学界的重大关注,随后又把其 影响扩展到英、美等其他国家,从而结构主义成 为在当代西方世界中影响越来越广泛的思潮流 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