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

传播心理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是传播心理学的核心概念?A. 媒体效应B. 社会认知C. 信息加工D. 群体行为2. 效应是传播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下列哪个效应与媒体暴力有关?A. 认知失真效应B. 冲突效应C. 希特勒效应D. 群体效应3. 社交媒体作为传播心理学研究热点,下列哪个是其最主要的特点?A. 实时性B. 放大效应C. 匿名性D. 网络干扰4.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加工有几个基本环节?A. 2个B. 3个C. 4个D. 5个5. 下列哪个理论主要研究人们接受新信息的方式?A. 传播途径理论B. 社会认知理论C. 媒体效应理论D. 传播行为理论二、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媒体效应理论的核心观点。

2. 解释社会认知理论与传播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3. 叙述信息加工的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

4. 以社交媒体为例,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三、论述题请以社交媒体为背景,论述当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与挑战。

四、自选题请选择传播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题,介绍该专题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并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

五、案例分析题请选取一个传播心理学相关的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传播心理学理论和效应,并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六、综合题请撰写一篇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解答以下问题:当代社会下,个体对传媒信息的接受与认知存在哪些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群体中是否存在差异。

备注:以上试题仅为示例,实际考试试题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确定。

传播心理学复习提纲

传播心理学复习提纲

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范围:暴力(4)、亲社会行为(6)、广告(7)、媒体与青少年(9 重点为音乐)、媒介中的群体形象(10 重点为男性)、媒介受众研究(11 重点为副社会互动parasocila interaction,也叫准社会交往,准社会互动,拟社会互动)、体育(13)媒介心理学:媒介内容在受众头脑中的反映,以及它所带来的个人或社会效果。

(态度、行为、公众舆论、群体行为、社会变革)Chapter4 The Effects of Media Violence媒介暴力效果研究(pptP18—38,课本P49—72)一、媒介暴力的即时效果两个特定的解释在媒介暴力争论中很有影响:一是角色模仿,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973);二是兴奋转移,是在观看娱乐节目后的认知和心理反应(Zillmann,1971)1、模仿:( P52,共要求3段内容,第1段界定)(1)媒介效果模仿模型:班杜拉,于1963年的“Bobo doll”低外部效度。

(玩偶实验:”Bobo doll”——孩子们在收看了相应的电视节目后,击打bobo doll更加频繁。

a.这些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及教科书中侵略性报道的强制参照。

b.低外部效度。

)(2)Comstock(康斯托克)、schorrer,1999年确定了电视暴力和社会行为的联系。

(P52)(第2段有关体育的研究)(3)支持媒介暴力与攻击行为有关联的人更加倾向于“现实中的暴力行为与媒介使用”。

(4)Phillips,1983,验证10天刑事案件与同时直播的拳击赛有关联,杀人案件有显著提高。

但与Super bowl 比赛没有相关性。

被杀者与比赛得胜者的种族一致,表明凶手是为报复拳击赛的胜者。

但有些数据很难解释:第3、6、9天杀人案数量上升。

美国以外进行的比赛,以及通过网络新闻起作用的都有更强的效果。

(5)体育能否与其他产生相同效果的媒介暴力形式归并到一起,没有理论框架支持。

(第3段有关现实中的暴力事件研究)(6)Hennigan(亨尼根) et al.(1982)在1949-1952年,电视介入后,罪案数量上升,其中抢劫最多。

传播心理学03

传播心理学03

刺激的对比:
➢ 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 等方面同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差异时容易引起人 们的无意注意。如“鹤立鸡群”。
伴随情绪反应的刺激:
➢ 研究表明,包含凶杀、黄金或火烧等唤起情绪的 阅读材料,读起来快。也许由于这些材料伴随有 丰富的意象,使人容易注意和阅读。故事、生动 的比喻、动画片等材料之所以能够吸引儿童的注 意,也许由于它们能够唤起情绪反应。
课前思考:
1. 人在清醒状态下为什么总会不由自主地注意 某些事物,而对另一些事物则视若无睹或充 耳不闻呢?
2. 注意这一心理活动同成功的信息传播有什么 关系吗?
一、注意及其功能
(一)注意及其特点
➢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 向一定的对象,从而保证知觉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4. 要一个人采取某一行动,他的行为在特定时间内必须为一 种适当的认知和动机结构所控制。
5. 由这一模式可见,讯息首先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然后它 才能促使别的任何事情发生。施拉姆也认为:注意力对任 何有说服力的传播仍然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注意调节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过程,使之朝 着加工的对象发生作用,直接影响了信息接收和加 工的效果和效率。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的 意志努力的注意。
➢ 有意注意的对象通常是一些与个人兴趣不太相 符但又非做不可的事情,其中必然包含着困难 和单调的因素,对个人不是缺乏吸引力就是吸 引力有限,因此必须要有意志的介入和调控, 也正因如此,有意注意的主体容易产生疲劳。
有意注意举例:
➢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 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荀子·解蔽)。可见,任何心 理过程离开了注意都将无法进行。

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

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

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

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

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1)文化水平(2)社会地位(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众传播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B. 媒介心理D.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心理2.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A. 强效果理论B. 有限效果理论C. 螺旋沉默效应D. 社会学习理论3. 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主要是指:A. 传播媒介决定受众的价值观B. 传播媒介影响受众的注意力分配C. 传播媒介改变受众的行为习惯D. 传播媒介塑造受众的世界观4. 根据传播心理学,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A. 注意、理解、记忆B. 注意、兴趣、行动C. 选择、理解、记忆D. 选择、兴趣、行动5.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解释受众选择性暴露的?A. 选择性暴露理论B. 选择性理解理论C. 选择性记忆理论D. 选择性遗忘理论6. 传播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A. 个体对信息的抵触B. 个体对信息的接受C. 个体在认知上的不一致D. 个体对信息的遗忘7. 传播过程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主要描述的是:A. 受众对信息的普遍接受B. 受众对信息的普遍拒绝C. 受众在意见表达上的从众效应D. 受众在意见表达上的独立性8.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演绎法9.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认知框架”主要影响:A. 信息的接收B. 信息的处理C. 信息的存储D. 信息的传播10. 传播心理学认为,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与以下哪个因素关系最大?A. 信息的来源B. 信息的内容C. 受众的先前知识D. 受众的情绪状态答案:1. D2. D3. B4. A5. D6. C7. C8. D9. B 10. 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心理学中的“选择性理论”。

答:选择性理论是传播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受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价值观选择性地接收和处理信息。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要点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要点

1、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应A. 暗示效应(suggestion effect)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黯淡效应(dimming effect)a. 黯淡效应dimming effect在光线比较暗淡的地方,交往双方因为彼此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的心理现象。

在新闻采访中,可以适当借助暗淡效应来减少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

B.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包装效应(packing effect)标签效应(label effect)b. 标签效应lebel effect又叫越轨者效应,指对被贴上标签的个人所造成的种种后果或影响。

标签会影响个人的自我评价。

媒体工作者要善于对自己“贴标签”,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学会放大自己对成功的感受,从而建立自信心。

C. 蔡加尼克效应、菜肴名称效应、出其不意效应、词频效应、从众效应、错误信息效应。

C(1). 菜肴名称效应cooked food name effect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如果将新闻和栏目内容类比为菜肴,则新闻标题和栏目名称就是菜肴名称。

读者首先对那些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标题和栏目名称予以关注,然后才去阅读相关内容。

对于网络新闻传播而言,新闻标题尤为重要。

C(2). 词频效应word frequency effect人们对高频词的识别快于对低频词的识别。

对于广播电视这种线性媒体来说,有声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尽量采用高频词,以方便受众的识别和理解。

D. 登门槛效应、第三人效应、定势效应、对比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d. 登门槛效应foot-the-step-door effect向他人由小到大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而获得成功的现象。

原因在于人们一旦接受一个小要求,就参与了某类事并觉得自己对这类事情负有责任,这就消除了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对抗心理。

记者在采访时有时需要采用这种技巧。

F. 反暗示效应、犯错误效应、反馈效应,反向思维效应,飞去来器效应、绯闻效应,冯·雷斯托夫效应、风俗效应、否定效应,附着信息效应。

传播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传播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传播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传播活动中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对于理解和优化传播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要点:一、传播者的心理1、传播动机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机。

有的是出于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通过传播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情感;有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或社会地位;还有的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希望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2、传播者的认知传播者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解读会受到其自身认知结构的影响。

认知结构包括知识储备、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传播者的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或片面传递。

3、传播者的情绪传播者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在积极情绪下,传播者可能更倾向于传递乐观、正面的信息;而在消极情绪下,可能会传递较为悲观或负面的内容。

4、传播者的形象塑造传播者在受众心中的形象会影响传播效果。

良好的形象能够增加受众的信任和接受度,而不良形象则可能导致受众的抵触。

二、传播信息的心理影响1、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内容是否新颖、有用、有趣,直接关系到受众的关注度和接受程度。

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的信息往往更能吸引受众。

2、信息的形式信息的呈现方式,如语言表达、排版设计、声音和图像效果等,会影响受众的感知和理解。

简洁明了、富有吸引力的形式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记住。

3、信息的可信度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可靠性以及传播者的信誉都会影响信息的可信度。

受众通常更倾向于相信来自权威渠道和有良好声誉的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

三、传播渠道的心理效应1、大众传播渠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渠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但不同的大众传播渠道在受众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例如,电视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观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而报纸则更适合深度报道和分析,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传播心理学知识点(二)

传播心理学知识点(二)

传播心理学知识点(二)引言概述: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心理过程和影响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提升有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继续介绍传播心理学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正文:1. 反驳效果:- 反驳效果是指当人们受到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时,加强了对原有观点的坚持。

造成反驳效果的原因可能是认知困惑、认知不协调以及自我保护等。

- 反驳效果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来缓解,例如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来传达信息,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等。

2.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在信息传播中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认同的观点,拒绝与自己不认同的观点。

-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群体归属感和归因偏差对信息接受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社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倾向性信息的选择和转发中。

3. 好奇心和注意力:- 好奇心和注意力对于信息传播至关重要,它们能够吸引和保持受众的参与,增加信息接受和记忆的效果。

- 创造性和新奇性是激发好奇心和注意力的重要因素,通过设计引人入胜的标题、图像和故事情节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提升受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4. 可信度和信任:- 可信度和信任是影响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来自可信源的信息,对来自不可信源的信息持怀疑态度。

- 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信任度可以通过提供证据和支持、建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以及与受众建立互动和关系等方式来实现。

5. 情绪和情感效应:- 情绪和情感对于信息传播具有显著的影响,它们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和情感反应,进而影响信息接受和行为改变。

- 情感营销和情感故事是常用的策略,通过引发受众的情感共振,以更深层次的方式传达信息和价值观。

总结:传播心理学的知识点涵盖了反驳效果、社会认同理论、好奇心和注意力、可信度和信任以及情绪和情感效应等方面。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升传播效果。

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以实现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传播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传播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传播心理学复习提纲:一、熟读笔记,确保理解授课内容,能用传播心理学专有名词解释一些经典案例,此类会有填空题型(10个空格)。

二、在通读的基础上,重点记忆:1.名词解释类(4题):(1)感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个别属性:如颜色、形状、大小、气味、温度、轻重等等)根据感受器所处的位置,一般可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生理机制是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的过程。

(3)晕轮效应:在人际知觉时,人们常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的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

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4)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其形成过程是按照预想的类型把人分成若干类别,然后按照这些类别贴上固定特征的标签,这种知觉模式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我们所属的传统、文化遗传给我们的。

(5)心理定势: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定时或心向作用,使我们对住对刺激的知觉反应更迅速,更有方向性,但也会使人从主观状态出发来歪曲客观信息。

我们在对人知觉和评价时,常常离不开心理定势,所以总是顺着一定的倾向性来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6)模仿:指个人受到社会刺激后而引起的一种按照别人行为的相似方式行动的倾向。

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人际互动现象。

模仿是对显行为的模仿,而不能模仿内心模仿隐心理。

原因:人的本能。

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反射性模仿,一种是观察性模仿。

(7)感染:表现为个体对他人的特定情境中的情绪状态的自觉共鸣或产生相类似的情绪活动。

感染的形式有情绪共存和情绪感染。

感染有联动性和情境性的特征。

(8)从众现象:指个人的认知或行为且于所处媒体的无形压力,而不由自主低与多数人保持一直的心理现象。

(9)个体空间:人都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 一样为自己“割据” 了一定的“领土”,一旦这个“气泡”被人触犯,就会感觉到不舒服或是不安全,人们都有一种保护自己的个体空间的需求,这并非表示拒绝与他人交往,而只是想在个体空间不熟近战的情况下自然的交往。

传播心理学 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心理学 期末考试重点
6,升华。将本能冲动转移到社会赞许的方面。如将贪欲转化为慈悲,对精神、慈善、艺术灯的追求。
7,自居作用。指个体把他人的特征加在自己身上,模拟他人的行为,又称认同。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当个体遇到挫折时,常常比拟成功人物,从而分享其成就和威严,减轻焦虑和痛苦。
8,倒退。当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发展阶段的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从而获得他人同情,减轻焦虑。如暴饮暴食、疯狂购物、回娘家寻求庇。
第四,效能信念还部分依赖于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通过增强身体状态,减少紧张和负面情绪倾向,以及纠正对身体状况的错误来改变效能信念。
第五,某些特定情境条件的影响。
【观察学习模式与传媒暴力研究】
传媒暴力研究:传媒和现实中暴力水平的相关度。
接触传媒和随后行为之间被认定有直接关系,其假定的基础是模仿:人们会模仿他们在电视屏幕、电影、新闻报道游戏等中看到的内容。如果他们看到暴力,就会模仿去做。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模仿潜移默化会变成一种习惯(思维、意识、观念的习惯),以致根本无法控制自己。
*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勒温(卢因),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魔弹论”】
深受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人的行为完全由环境、刺激决定,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
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不可抵挡的强大力量,受众是射击场里固定不变得靶子或护士面前昏迷不醒的病人,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对准人体部位,就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也称“皮下注射伦”。
3,投射。指把自己心中的不为社会接受的欲望冲动和行为归咎于他人。如不是我不好,是他对我有偏见;全民热议文章出轨。

传播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传播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传播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

二、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框架㈠传播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应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等相关原理作为主线;㈡传播心理学又是传播学的边缘学科,它应以大众传播的五个层次——传者、信息、传媒、受众、效果作为横向的基本构架。

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㈠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或古典行为主义时期;㈡1930——1960年为新行为主义理论时期;㈢20世纪60年代至今为行为主义发展的第三时期。

第一节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一、主要观点华生认为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实验分支”,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既能根据已知刺激预测可能发生的行为反应,也能根据已知反应有效地判断刺激的性质。

他认为心理、意识不可捉摸,无法证实,因而是根本不存在的,心理学必须以可以观察、可以相互证实的客观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这个客观现象就是人和动物的行为。

他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看来人和动物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他还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

第二节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一、生平介绍斯金纳(1904—1990),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律师家庭。

1922年进入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又进入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193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传播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传播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网络恶搞心理成因分析①自娱自乐的心理动机: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的充分展现②从众的社会心理:避免陷入孤立状态eg:梨花体③追求角色认同的心理需求:获得大众认可,成功脱离弱势群体eg:胡戈④舒缓内心压力,发泄个人情绪的情绪心理2.对刻板印象的认识一、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相当普遍的现象。

刻板印象就是针对群体的概括,这种概括可能消极可能积极,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

二、其特点:①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

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易克服;②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即刻板印象有其历史传承性、民族共有性;③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负面的刻板印象存在着突出的消极作用,可能导致各种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成为媒介传播中的伦理问题、人权问题或政治问题。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其一,社会刻板印象有着社会真实的基础;其二,社会刻板印象,反映了大脑对巨量复杂信息进行简约化处理加工的特性;其三,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从某一群体,而不是从组成这个群体的成员个人角度去认知;其四,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那些十分突出的特征总比那些不醒目的特征更会给认知者在大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四、影响(具有两面性)①有助于简化社会认知活动,提供信息加工效率。

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刻板印象为一致性信息提供概念流畅性、易化其理解,从而节省下认知资源;同时,不一致性信息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会自动快速吸引人的注意力,节省下来的认知资源转向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

②一经形成变具有较高稳定性,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易产生偏见、歧视。

3.从众心理认识例子:①初到某地旅游,有两家豆腐店,一家门前排长队,另一家门可罗雀。

出于从众心理,选择了排长队的那家;②追求时尚也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③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游行活动,有的人出于从众心理也纷纷加入。

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又称信息性动机)--准确性2.避免对偏离的恐惧(又叫规范性影响)——归属感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与群体规范,标准及期望的程度呈正相关4.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一)有网瘾的大多数是青少年,他们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对外界总有一种猎奇、追潮和喜欢寻找刺激的心态,网络世界提供丰富的、具有新奇、刺激性的游戏内容,这就会容易使缺乏自控能力的人们从最初好奇地随意浏览,到思网不归上网成瘾。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传媒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传媒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哪种关系?A. 经济关系B. 政治关系C. 心理关系D. 社会关系答案:C2. 根据艾布拉姆森和英格尔哈特的理论,哪种类型的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更为敏感?A. 积极型受众B. 消极型受众C. 中立型受众D. 被动型受众答案:A3.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传媒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媒介素养理论D. 传播效果理论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和理解?A. 个人兴趣B. 文化背景C. 社会环境D. 教育水平答案:A, B, C, D2. 在传媒心理学中,以下哪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受众的行为和反应?A. 选择性暴露理论B. 认知失调理论C. 社会认同理论D. 媒介依赖理论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1. 传媒心理学认为,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是完全被动的。

(错误)2. 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

(正确)3. 传媒心理学的研究不涉及受众的情感和情绪反应。

(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传媒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传媒心理学主要研究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收、处理、理解和反应的心理过程,包括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

2. 描述社会学习理论在传媒心理学中的应用。

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这一理论在传媒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受众如何通过媒体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社会行为和态度。

五、论述题1. 论述传媒心理学在现代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

答:在现代媒体环境中,传媒心理学对于理解受众如何与媒体互动、如何影响受众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媒体从业者更好地设计内容,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同时也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合理利用媒体资源。

结束语:传媒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深入理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新闻专业必备《传播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内容)

新闻专业必备《传播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内容)

《传播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核学生对《传播心理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结合实例,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知识进行理性分析、阐释热点的能力。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题型分值提示填空题101分/空,共10空单项选择题102分/题,共5题多项选择题204分/题,共5题名词解释205分/题,共4题简答题248分/题,共3题论述分析题16共1题三、考试范围(一)相关专业核心概念关键词1.自我意识2.约哈里之窗3.自我认识4.自我体验5.偏见6.归因7.保护性印象管理8.获得性印象管理9.开放式提问10.封闭式提问11.注意力经济12.自尊心13.自信心14.信息的加权平均15.内隐人格16.舆情监测(二)课程基础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综合运用【考试要求】主要考察学生对传播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理解、记忆并掌握其要点为主,并能够结合知识综合运用与分析时事热点。

1、“约哈里之窗”的具体含义2、自我认识的具体含义,其包括什么?如何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3、自我体验的含义。

核心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意思?4、传播者对自己的观察主要包括什么?5、经验对于判断的作用和局限性6、爱德华·霍尔对于空间关系研究7、偏见的具体含义,以及表现形式8、偏见的来源,以及如何消除偏见?9、归因的具体含义。

10、信息的加权平均具体是什么意思?11、内隐人格理论的具体含义12、印象管理的原因13、保护性印象管理VS获得性印象管理的具体含义,以及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14、倾听的心理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15、无效倾听和有效倾听的形式分别是?16、倾听中沉默的类型有哪些?17、移情与同情、理解的区别和联系。

18、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19、受众注意的基本特征20、注意力经济的具体含义21、引发受众注意的方法22、感觉和知觉的具体含义、特征分别是什么?23、影响认知的陷阱有哪些?24、“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25、舆情监测的具体含义26、与舆情相关的传播学研究理论27、网络舆情的特点。

传播心理学知识点

传播心理学知识点

传播心理学知识点一、知识小点1.传播心理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投射法、量表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2.常见的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当事人与旁观者效应、自利归因偏差、虚假一致效应3.无效倾听的形式虚假倾听、垄断谈话、选择性倾听、自我保护式倾听、心存敌意的倾听、只重表面意义的倾听4.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填空1.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看,自我意识变现为认知形式、情绪形式和意志形式2.提高观察判断的前提为激发观察兴趣、保持强烈好奇心、增加知识储备、扩展生活视野、丰富人生阅历3.倾听的心理过程的步骤;信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评估、反馈和记忆4.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5.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6.衡量传播者应变能力的指标;应变的速度和准确度7.发散思维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8.态度的功能;效用功能、自我保护功能、认知功能、价值表达功能9.传播者对自己的观察主要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10.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11.网络新媒体彻底打破了人际传播的面对面特征,使得跨时空人际传播成为可能12.奥尔波特于1947年提出的谣言产生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x(事件的)模糊性13.一个错误的信息即便是被更正之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们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条错误的信息的信任。

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火效应”1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由个性心理导致的15.威廉·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6.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17.考察传播心理效果主要有三个指标;注意度、认知度和态度18.自我意识就是认识你自己19.适度是最好的印象管理策略20.特殊的言语引导;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鼓励和重复(自己理解P89)21.美国电影的分级制度分为5级二、名词解释1.约哈里之窗将人的内心世界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代表了某个不同的自我: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

传播心理学大一试题及答案

传播心理学大一试题及答案

传播心理学大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传播过程中的心理现象D. 社会心理学答案:C2. 传播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古希腊时期B. 工业革命时期C. 20世纪初D. 信息时代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内容?A. 受众的态度与行为B. 传播者的心理特征C. 传播媒介的技术特性D. 信息的接收与处理答案:C4.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认知偏差可能影响以下哪项?A. 信息的选择B. 信息的编码C. 信息的解码D. 所有选项答案:D5. 传播心理学中的“选择性注意”是指什么?A. 受众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B. 受众对所有信息一视同仁C. 传播者只发送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D.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丢失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传播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区别。

答案:传播心理学主要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而社会心理学则更侧重于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两者都关注人的心理活动,但研究的侧重点和应用领域不同。

2. 描述传播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莱昂·费斯汀格提出的,指的是个体在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

个体会试图减少这种不适,通过改变信念、态度或行为来恢复认知的一致性。

3. 解释“群体思维”在传播心理学中的含义及其影响。

答案:群体思维是指在群体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之间的压力和对一致性的渴望,导致批判性思维减少,创新和多样性观点被忽视的现象。

这可能导致群体做出非理性或错误的决策。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传播心理学在现代媒体传播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答案:传播心理学在现代媒体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帮助我们理解受众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形成态度和信念,以及这些态度和信念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传播心理学复习大纲

传播心理学复习大纲

传播心理学复习大纲信源信息受传者媒介,大众传播研究对象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内向传播:又叫自我传播,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输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传受者: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媒介世界: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传受者心里特点:观念性、主观性、能动性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主要流派)?神经生物论生物论,行为主义论(斯金纳)行为论,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人本主义论()来哟解释*现象论,认知论1、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并且通过社会文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合在社会生活的过程。

2、反向社会化所谓的反向社会化是指“青年的一代向年老的一代传授知识”,亦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向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传授社会变化的知识”。

也称“文化反哺”3、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调控原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他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调整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而进行学习。

4、榜样榜样又称为示范者,是指可以被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一般只被认作人的行为,其实很多有代表性的,值得被推广的社会事件(希望工程基层选举)某种观念(奉献精神环保意识)某些风气(班风校风厂风市风等)也可以被视为榜样5、学习的延迟性所谓的学习的延迟性是指对象在经过观察学习后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延迟在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的。

6、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由班杜拉提出来的,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形成新的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对象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特别是大众媒体来传递学习榜样。

7、强化强化是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来增强行为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传播心理学考试答案

传播心理学考试答案

传播心理学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传播媒介D. 信息内容答案:B2. 传播心理学中,影响信息接收者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 信息源的可信度B. 信息的重复性C. 接收者的情绪状态D. 信息的复杂性答案:D3. 在传播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传播者应考虑的心理因素?()A. 接收者的动机B. 接收者的认知结构C. 接收者的文化背景D. 传播媒介的技术参数答案:D4. 传播心理学认为,以下哪种传播方式最容易引起接收者的抵触情绪?()A. 直接说服B. 间接说服C. 情感诉求D. 理性论证答案:A5. 传播心理学中,关于群体决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A. 群体的凝聚力B. 群体的决策效率C. 群体的多样性D. 群体的一致性答案:B6. 传播心理学认为,以下哪种情况最可能导致信息传播的失败?()A. 信息内容与接收者的知识水平不符B. 信息源的可信度低C. 信息传播渠道不畅D. 以上都是答案:D7. 在传播心理学中,以下哪种效应最能说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源的偏好会影响信息的接受程度?()A. 首因效应B. 近因效应C. 光环效应D. 刻板印象答案:C8. 传播心理学中,关于说服传播的研究不包括()。

A. 说服的策略B. 说服的技巧C. 说服的效果D. 说服的动机答案:D9. 传播心理学认为,以下哪种因素最可能导致信息传播的偏差?()A. 信息源的偏见B. 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C. 接收者的期望D. 以上都是答案:D10. 在传播心理学中,以下哪种理论最能解释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对其他成员的影响?()A. 社会认同理论B. 社会影响理论C. 社会交换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心理学中,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心理因素包括()。

A. 接收者的认知偏差B. 接收者的情绪状态C. 信息源的权威性D. 信息的呈现方式答案:ABCD2. 传播心理学认为,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群体决策的质量?()A. 群体成员的多样性B. 群体成员的沟通能力C. 群体成员的决策风格D. 群体成员的人数答案:ABCD3. 在传播心理学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态度改变?()A. 信息的说服力B. 接收者的个性特征C. 接收者的社会背景D. 接收者的知识水平答案:ABCD4. 传播心理学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A. 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B. 群体成员的相互依赖性C. 群体成员的沟通频率D. 群体成员的相似性答案:ABCD5. 在传播心理学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说服的效果?()A. 说服者的专业背景B. 说服者与接收者的关系C. 说服信息的逻辑性D. 说服信息的情感诉求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心理学中信息源可信度对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

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

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

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

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1)文化水平(2)社会地位(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一、行为主义(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1)定义: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2)研究方法: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汇报、测验法。

(3)缺点:①否定遗传的作用;②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社会学习理论★(1)特点①强调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②强调认知因素,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③强调观察学习,认为许多行为都是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学习来的,特别重视榜样的重要性;④强调自我调节过程,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

(2)问题无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试图用自我效能的群体效应起到改变落后社会现实的作用。

3、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环境会决定人的行为,人的行为亦会决定环境。

环境会塑造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像信念及期望。

而人的认知结构(信念及期望)又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会改变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这三个元素(认知结构、外显行为、环境)会互相影响。

4、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自我调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我调节,指人们给自已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向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

狭义的自我调节,实际上指自我强化,即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二、榜样(一)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

大众传媒是提供观察学习的最佳渠道。

(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动机过程(三)榜样的力量1、榜样包括人的行为,具有代表性的、值得推广的社会事件、某种观念、某种风气。

2、榜样的力量在于行为;榜样的力量在于可以迁移。

(四)选择的原则1、榜样应有时代性;2、榜样应有广泛性;3、榜样应有教育性。

三、强化(一)强化与强化物强化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来增加行为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从而达到强化目的。

刺激物则为强化物。

斯金纳认为,凡是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都可以称为强化物。

(二)强化的种类与功能1、正强化:使学习者继续榜样的行为。

如:食物、表扬、金钱、认可等。

2、负强化:使学习者制止榜样的行为。

如:批评、惩罚、电击等。

3、直接强化:直接作用在学习者身上的强化。

4、间接强化:又叫替代性强化,指间接作用在学习者身上的强化,是大众传播发挥功能的主要途径。

(三)强化的运用(教材P77-78的事例)1、正负强化齐抓,以正强化为主。

2、负强化要把握好度。

☆第四章☆一、精神分析(一)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泛称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

(三)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荣格、埃里克森。

二、潜意识与大众传播(一)潜意识是冲动、情欲和可望不可及的记忆表象的贮存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人格部分描述遵循原则本我(id)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快乐原则自我(ego)在与现实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至善原则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三)意识阈意识阈是指一个观念从抑制的状态进入现实观念的状态时必须跨过的那道界限。

由德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较之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更侧重于认识性。

(四)潜意识与传者1、潜意识与传者灵感的产生(1)灵感: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中,当某种新形象、新观念或新思想从潜意识跃入意识领域时的瞬间心理状态。

(2)灵感产生的条件①认识主体有强烈的创造动机和适量的情绪情感,使心理能量积聚到可以开启意识阈的量。

②原型启发。

2、潜意识与传者的文风文风是潜意识的一种外显形式,传者的文风与其个性有直接关系。

3、潜意识与传者的情结(1)“情结”:心理学术语,由荣格提出。

情结是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

(2)情结的特征①压抑性,情结是由创伤引起的。

②固着性,力比多或内驱力部分地停留在某一较早的发育阶段,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③情绪性,一种具有情绪色彩的观念。

④核心性,个体潜意识的核心。

⑤泛化性,对事物、情感等的执着追求。

4、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定义: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5、意识是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6、个体无意识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三、集体无意识(一)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

(二)对集体无意识的认识1、集体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多表现为本能(先天的行为倾向)和原型(先天的思维倾向)。

2、集体无意识有三个层次:一是人类共性;二是民族性;其三是同一国家(或民族)内部因地域(或地区)造成的区别。

(三)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1、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人类的共性,集体无意识,以媒介信息为载体,反映出全人类共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2、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民族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与某一民族种系的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积淀于该群体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再经外化则表现出该民族自己的个性,即民族性。

3、媒介信息应当反映出本地区(地域)的特点。

地域差别也造就了人们不同的认知方式,反映出不同地区人的集体无意识的不同构成。

四、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一)人格发展阶段论(教材P104)1、概念即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提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按照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在每一个阶段里,都会出现相应的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心理矛盾和主要的影响者。

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处理在每个阶段的心理矛盾,其人格的发展就是健全的,反之,则会严重阻碍人格的正常发展。

2、评价(1)局限性①该理论的基调依然保持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生物学化的观点;②该理论没有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摄入自己的视野;③该理论有主观臆想的成分。

(2)发展性①强调人的社会化需要毕生才能完成;②强调人在发展中自我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③积极主张在整个发展阶段中都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二)人格发展阶段论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1、节目定位(P105)①在受者年龄上的定位②在传播内容上的定位2、影视节目内容的定级(P108)第五章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一)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代表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卡尔·罗杰斯。

(三)卡尔·罗杰斯的主要理论及成果对体验的开放;存在性的生命;有机的信任;体验性的自由;创造力。

二、真正“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应该以立体的方式看待一个人,而不是简单地突出一个人的某一方面。

只有从立体、全面地角度去描述人物,才能真正体现新闻的“以人为本”。

☆第六章☆一、认知心理学(一)定义广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心理主义认知心理学(新行为主义);信息加工心理学。

狭义:信息加工心理学。

(二)认知心理学的几个观点1、人脑是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强调人脑中已有的知识与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与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

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组织原则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2、接近或邻近原则;3、相似原则;4、封闭的原则;5、好图形的原则;6、共方向原则;7、简单性原则;8、连续性原则。

二、受者的认知过程及其特点(一)受者认知过程的模式(见教材P146)(二)对受者认知模式的分析1、注意的选择。

媒介信息通过符号输入作用于受者的感官,根据主体的需要、媒介刺激的物理特性,受众从信息流中选择了少量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