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合集下载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安排,自2011年底开始,以基于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补充调查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更加精准地查清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从气候条件、地形状况、土壤状况、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综合评定耕地质量等别,反映了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结构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总面积为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1,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7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13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海南省采用的是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面积数。

15等最差。

其中以7-13等耕地为主,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8.5%(见表1)。

采用等别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等别总体偏低。

与平均质量等别相比,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39.8%,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地占60.2%(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等别面积比例1 42.5万公顷(637 万亩)0.32 57.9万公顷(869万亩)0.43 113.4万公顷(1702万亩)0.84 171.4万公顷(2571万亩) 1.35 363.8万公顷(5457万亩) 2.76 888.4万公顷(13326万亩) 6.67 1134.5万公顷(17018万亩)8.48 1199.5万公顷(17992万亩)8.99 1410.6万公顷(21159万亩)10.410 1802.9万公顷(27044万亩)13.311 2038.1万公顷(30571万亩)15.112 1897.7万公顷(28465万亩)14.113 1117.4万公顷(16761万亩)8.314 759.6万公顷(11394万亩) 5.615 509.4万公顷(7642万亩) 3.8合计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100.0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工作笔记

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工作笔记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年度评价学习笔记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目录前言 (1)一、资料收集 (2)二、技术路线 (3)三、名词解释 (4)四、实际操作 (6)4.1、资料检查 (6)4.2、相关图层制作 (7)五、公式 (15)5.1、基本公式 (15)六、成果验证 (17)6.1、表格验证 (17)七、附件 (22)7.1、国家等对照表 (22)7.2、耕地质量国家级对应关系 (22)I前言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定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要求及《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规定的技术方法,依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整治项目评价,对年度内耕地增减变化(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补充开发)及耕地质量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等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进行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生成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数据包,更新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并形成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分析报告。

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服务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战略,并为制定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一、资料收集以做2016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为例1、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收集2015年度的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包括数据库、表册和报告等。

2、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收集经部确认的更新评价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2016年度变更数据库)。

3、土地整治项目资料年度内验收的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包括一般土地整治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等)可研、设计和竣工验收资料,以及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资料。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背景耕地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保障了人民的口粮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是了解耕地质量状况和保障耕地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了解全国耕地质量状况,中国农业环境信息中心在2016年进行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得出了一系列评价结果。

评价方法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采用了土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标准是《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08)和《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NY/T 1121-2006)等国家标准。

评价过程中,先进行了样品采集和复合,然后对样品进行了化学分析、细菌分析和毒理实验等多项分析,最后以评分方式将耕地分为优质、中等和劣质,并划分为14个质量等别。

评价结果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结果发现,我国耕地质量以中等等别为主,优质等别耕地占比较少,劣质等别耕地数量和面积在逐年减少。

按照播种状态划分,粮食作物耕地质量普遍较好,但果蔬、花卉和其他作物的耕地质量相对较差。

按照地理分区来看,沿海地区的耕地质量普遍较好,而内陆地区的耕地质量普遍较差。

改善措施为了提高全国耕地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污染土地。

其次,要加强农业管理,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应加大对耕地保护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保护好自己的土地。

结论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为我们了解全国耕地质量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发现了我国耕地质量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的改善措施。

在今后的耕地保护和管理中,相关部门应该持续加大投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全国耕地的质量和利用效益。

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食品》 2018年第2期
近期,国土资源部发布了《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


告显示,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
9.96等,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90%、26.59%,52.72%、17.79%。

公告显示,2015年度内新增耕地平均质量为9.55等,较上年度提高0.33等;减少耕地平
均质量为8.89等,较上年度降低0.29等;质量建设项目实施后耕地平均质量为7.91等,较上年度提高0.58等。

与上年度成果相比,我国耕地质量水平总体稳定,通过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弥补了耕地占补过程中的耕地质量损失,保障了全国耕
地质量水平的总体稳定。

据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土资源部己建立了耕地质量“定期全面评价、年
度更新评价、年度监测评价”的工作制度,今后每年都要开展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与监
测评价工作,并发布主要成果。

国土资源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水平,国土
资源部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已经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耕地
占用税税额测算、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
划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征地补偿费用测算、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其他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得到充分应用,实现了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PPT教学课件

中部地区 3 052.55万公顷 7.99等,以5~10等为主 72.53%
东部地区 2 613.89万公顷 8.27等,以5~11等为主 85.31%
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材料体现的我国耕地特点。(区域认知) (2)说出国土资源部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作用。(综合思维) 提示 (1)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 (2)等别成果对我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坚守耕地质量红线,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3.结合材料,理解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我国耕地保 障。(人地协调观)
知识体系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 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 (1)概念:粮食安全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2)影响因素: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进出口四个环节。 2.我国粮食安全的立场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④生活和生产排放的有毒物
解析 第1题,③④与现实情况不符。第2题,考查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A、B、 C三项都是由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第3题,导致土地 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②③④均是。⑤为改善土地退化的措施。 答案 1.A 2.D 3.C
读我国历史时期耕地变化和漕运干线示意图,完成4~5题。
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特征
具体表现
耕地质量总 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体欠佳,退化 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和污染问题
严重
遭受“三废”、化肥和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
特征
具体表足,耕地以水田为主,集中了全国
2.调节粮食安全的手段 在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础上,我国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 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具体表现如下表:

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析

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析

2021年第3期农业论坛Cs 川恋业科415KHUMI AERKUUnjMl.SCIENCE AND T KHN0W6Y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析杜兴端1,吕火明2(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摘要: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对国家粮伶安全具有重大彩响。

当前四川粮食生产面临耕地数量保障压力大、耕地宜粮生产館力形势严峻、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优先保障种粮用地,建好高标准粮田,加强粮伶科技创新,建立职业粮农队伍。

关键词:四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问题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 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四川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产粮大省、 人口大省、粮食消费大省和调入大省,粮食生产情况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四川如何实施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 略的重大意义四川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重大意义,集中体现为“四个有利于”:首先,有利于稳定 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川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安全在全国既具有典型性,也具有代表性。

四川的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 全具有重要战略影响。

其次,有利于守住粮食产能 底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

四 川要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首要是要抓好粮食生产,以稳定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和 前提。

其次,有利于缓解农业生态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可以 使地力严重透支、水土流失、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区域的耕地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通过发展资收稿日期:2021 -1 -26基金项目:四川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四川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研究” (2020JDR032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财政创新能 力提升工程项目“四川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需求调研” (2016GYSH -006);成都市社科规划项目“成渝现代高效特色 农业带建设的成都路径研究气YY0520200472)。

我国珍贵的优等耕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三省

我国珍贵的优等耕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三省

我国珍贵的优等耕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很多人认为我国最好的耕地就是东北地区的黑土地,但是根据近日发布的全国耕地质量最新评价数据,我国最珍贵的优等耕地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以及广东三个省份。

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很大,耕地也很多,但是人均耕地却很少,优、高等的耕地就更少了。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陈国庆26日在介绍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时说,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耕地质量状况总体稳定。

优、高、中、低等地面积比例分别为2.90%、26.59%、52.72%、17.79%。

数据显示,我国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占90.28%;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区),占79.89%;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占73.73%;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区),占85.55%。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的四大区域来看,中部和东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高,分别为7.99等和8.27等;东北和西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低,分别为11.24等和11.33等。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说,从全国平均看,我国耕地质量评定等别为9.97,相当于亩产600公斤多一点的生产能力。

耕地质量好坏要综合气温、降雨、土壤等因素,考虑耕地周年产量。

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一熟,可以提供一季收获;南方一年三熟,提供三季收获。

因此要特别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数量不到位、补充质量不到位,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推进耕地质量管理水平提升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推进耕地质量管理水平提升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推进耕地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相对较多的变化和理念更新,在对于耕地质量评价和耕地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方面也不例外。

在耕地质量评价过程中,不同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体系、不同的评价因素以及不同的评价结果取向也都会给具体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国土相关行业进行耕地质量调查过程中,最为主要的调查依据是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和解释。

本文针对我国南方某省市的耕地质量调查进行分析,就其耕地土壤肥力条件、经济利益现状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耕地质量;耕地调查;质量管理1引言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与监测评价是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现势性,掌握不同区域、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地质量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的重要工作。

我国南方某区根据原国土资源部要求,在“十五”期间完成的耕地分等成果基础上,形成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

2012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定与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要求每6-8年开展耕地质量全面调查评价,每年开展更新与监测评价工作。

2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进展情况首先,在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年度更新与监测评价工作之中,我国南方某区于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与监测评价县级和区级成果于9月份通过了原国土资源部验收。

2016年度成果目前处于县级成果编制阶段。

其次,对全区耕地质量全面调查评价工作。

积极推进分等参数体系调查梳理完善工作,多次协调自治区气象局和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等相关部门收集相关基础数据,用于开展耕地质量全面调查评价工作,目前已收集到11个市的数据。

并且,通过对2015年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进行分析,全区耕地面积为440.65万公顷,耕地质量分布在4~11等,其中优等地(1~4等)占耕地总面的0.2%,高等地占44.36%,中等地(9~12等)占55.44%。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 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1. 引言在当今社会,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公告,无疑对全国的农业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该公告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2. 数据发布及解读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涵盖了全国各地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数据,其中包括了土壤环境质量、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酸碱度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梳理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全国各地耕地的质量状况,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意义与影响这一公告的发布对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全国各地耕地质量的详细数据,可以帮助农业部门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保障粮食安全。

它也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项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公告意义重大。

我个人认为,这一公告不仅提供了全国各地耕地质量的详细数据,也为相关部门今后的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也提醒我们,保护耕地质量、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5. 总结通过对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的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重要工作的意义和影响。

相信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以上内容的撰写,我相信您能对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有一个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您的要求,如有任何需要调整的地方,还请您不吝指出。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王伟【摘要】农村三产融合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一种新的范式,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生产要素、产业组织、经营方式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内生动力的源泉。

【期刊名称】《中国商论》【年(卷),期】2018(000)033【总页数】2页(P168-169)【关键词】农村三产融合;内生动力【作者】王伟【作者单位】[1]中共郴州市委党校郴州行政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农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压力、资源约束、技术革新、从业人口老年化等多方面挑战,农村面临着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稳定维护、乡风文明建设等重重压力,以及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的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紧迫。

在这种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简称为农村三产融合)的理念,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可见,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是我国今后很长时期内遵循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厉无畏,2002)。

产业融合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1+1>2的经济利益才是产业融合产生的内在驱动力。

农村三产融合的实质是发生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融合,其内部经济利益驱动来源于土地集约经营带来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增加、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转化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和通过跨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带来农业范围经济。

1 生产要素角度第一,在当前土地约束的现实国情下,依靠提高农业土地资源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农业粗放经营无以为继。

我国幅员辽阔,但可利用土地较少,加上人口众多以及历史悠久的小农耕作传统,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的更新评价工作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较长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这一工作涉及到耕地数量庞大,地理分布广泛,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还需要科学、权威和客观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成果将为国家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第一,对全国耕地的数量进行统计与确认。

全国耕地的面积和分布是进行评价的基础数据,需要对全国范围内的耕地面积进行统计,并考虑到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耕地。

第二,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的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土壤肥力、土壤类型、水土保持和地形条件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其中土壤肥力是核心指标。

评价方法应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既要充分发挥专家评价的经验和专业性,又要借助现代科学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

第三,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

实地调查是评价的基础,需要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采样,并对采样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和分析。

第四,制定耕地质量等级标准。

根据评价的结果,需要制定针对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的标准,使其既能反映耕地质量的差异,又能适应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需求。

第五,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评价成果需要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将其发布给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以便广泛应用于政策制定和农业生产中。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涉及到不同领域和不同专业的跨学科合作。

这一工作对土地资源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够加强相关研究和实践,为全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支持。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 号)关于“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的要求,按照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国土资厅发〔2016〕7号),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⑵》,国土资源部组织对2015 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形成了基于2015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万公顷(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 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其中,7-13 等耕地每等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见表1)。

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等。

与平均等别相比,高于平均等别的1-9 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低于平均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见表1)表1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面积比例%万公顷万亩67101112131415合计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其中,优等地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高等地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中等地面 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低等地面积为万公顷万亩), 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 (见图1)。

图1全国优高中低等地面积比例构成(二)全国耕地质量空间分布从优、高、中、低等地在全国的分布来看,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 广东等3个省,总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优等地总面积的%高等地主 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湖北、安徽、江西、四川、广西、广东等9个省 (区),总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高等地总面积的%中等地主要分布 在黑龙江、吉林、云南、辽宁、四川、新疆、贵州、河北、安徽、山东等 10 个省(区),总面积为万公顷(万亩),占全国中等地总面积的%低等地主要 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等 6 个省(区),总面积为 万公顷(万亩),占全国低等地总面积的 %。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摘要:一、引言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意义和标准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详解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因此,对耕地质量进行评定,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为例,详细解读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相关知识。

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意义和标准1.意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衡量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耕地的土壤、地形、水利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出不同等别的耕地,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标准我国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一类地、二类地、三类地、四类地和五类地。

其中,一类地为最优质的耕地,五类地为最劣质的耕地。

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详解根据评定结果表,各类耕地的具体指标如下:1.一类地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地形平坦,水利设施完善,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2.二类地土壤较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地形较为平坦,水利设施较为完善,适合种植大部分农作物。

3.三类地土壤肥力一般,有机质含量较低,地形有一定的起伏,水利设施不完善,适合种植部分农作物。

4.四类地土壤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较低,地形较为起伏,水利设施不完善,适合种植少量农作物。

5.五类地土壤肥力差,有机质含量低,地形复杂,水利设施不完善,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四、结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耕地的评定,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建议,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2018年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2018年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2018年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18.07.17•【字号】冀国土资办字〔2018〕58号•【施行日期】2018.07.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2018年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冀国土资办字〔2018〕58号各市(含定州市、辛集市)国土资源局,雄安新区管委会综合执法局: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8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8〕3号),省厅组织开展2018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和监测评价、耕地质量定级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一)工作内容。

在2016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基础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对2017年度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和提质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进行审核确认。

结合201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对减少耕地进行核减,对非项目实施新增耕地进行等别评定;将所有项目等别评定及变化情况、减少耕地和非项目实施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情况进行上图入库、汇总分析,形成全省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

(二)工作成果。

市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分析报告。

县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分析报告、县级耕地质量等别图及更新图、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表格、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等。

二、耕地质量等别年度监测评价工作(一)工作内容。

以2016年度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成果为基础,以县(市、区)为单位,继续开展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工作。

对已确定的耕地质量等别渐变类型、主导因素进行定点跟踪观测。

对监测样点的主导因素和相关监测指标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和产能变化趋势、变化强度及分布规律,形成年度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成果。

(二)工作成果。

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06.21•【文号】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施行日期】2016.08.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正文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已经2016年5月3日农业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2016年6月21日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根据《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

第三条农业部指导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建设。

农业部所属相关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机构”)组织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指导地方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所属相关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地方耕地质量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具体工作。

第四条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应当具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条件和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对从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第五条农业部负责制定并发布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的管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对外提供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须经农业部审核批准。

浅谈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方法

浅谈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方法

浅谈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方法张玉梅【摘要】以天镇县熏天口村耕地为例,介绍了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的方法,并对主要影响耕地质量等别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3类评价因子进行计算打分,依据打分结果确定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及经济等别,从而全面掌握了项目区内引起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因子及其相互联系,进而为当地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的年度更新提供服务.【期刊名称】《地矿测绘》【年(卷),期】2016(032)002【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耕地质量等别;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经济等别【作者】张玉梅【作者单位】山西金瓯土地矿产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12012年12月,国土资源部出台的《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2]60号),要求全面更新全国范围内的耕地质量等别状况,掌握年度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变化情况,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逐步建立土地数量、质量、权属统一登记制度。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依据国土资源部要求,积极组织各县、市相关部门,对各辖区范围内可开发整理的土地,通过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方式,对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进行及时更新,按照GB/T 28407—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技术方法开展更新评价,为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的年度更新评价做准备[1-6]。

本文以天镇县逯家湾镇熏夭口、上湾、下湾村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为例,对熏夭口村建设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进行分析,为当地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的年度更新提供服务,逐步建立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制度,将评定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内容,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为项目管理的必要环节。

主要作业依据有:1)GB/T 28407—2012《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2)《天镇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成果;3)《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土地整治备案信息复核确认、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21号)。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一、引言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对农田土壤质量进行科学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并提供详尽的评价结果和建议。

二、评定方法本次耕地质量等别评定采用了综合评价法,结合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从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排水、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等方面对耕地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价。

三、评定结果1.土壤肥力等级评定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结合土壤肥力指标,将耕地划分为五个等级:优良、较好、中等、较差和差。

其中,优良等级的耕地占全区总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和平原地区,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较好的农业生产潜力。

较差和差等级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肥力较差,需要加强耕地管理和改良。

2.土壤质地等级评定土壤质地是农田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结果,将耕地的土壤质地划分为砂质、壤质和粘质三个等级。

其中,壤质土壤占比最高,适宜农作物生长;砂质土壤排水性较好,但保水能力较差;粘质土壤保水能力较好,但排水性较差。

3.土壤排水等级评定土壤排水是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根系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实地调查和地形特点,将耕地的排水状况划分为良好、一般和较差三个等级。

良好排水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和河谷地带,排水能力强,适宜农作物生长。

一般和较差排水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排水能力较差,易积水。

4.土壤酸碱度等级评定土壤酸碱度是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农作物的生长和肥效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将耕地的土壤酸碱度划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三个等级。

中性土壤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生长,而酸性和碱性土壤则对某些农作物的生长不利。

5.土壤有机质等级评定土壤有机质是农田土壤中的重要养分,对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将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项目.doc

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项目.doc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项目泉山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分析报告(2016年)徐州市国土资源局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目录一、区域概况 (1)(一)自然概况 (1)(二)社会经济概况 (2)(三)土地利用概况 (2)(四)2014年度泉山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概况 (5)二、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9)(一)工作目标与任务 (9)(二)工作依据与原则 (11)(三)工作组织 (12)(四)工作进度安排 (12)(五)工作经费安排 (14)三、年度更新评价情况 (15)(一)技术路线与方法 (15)(二)工作底图确定 (17)(三)资料调查收集 (18)(四)年度更新评价 (18)(六)数据库建设 (20)四、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分析 (21)(一)总体变化情况 (21)(二)减少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23)(三)新增耕地和质量建设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25)五、经验和建议 (26)(一)经验 (26)(二)建议 (28)一、区域概况泉山区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位于徐州市西南部,中抱云龙湖、云龙山,因境内泉山国家森林公园而得名。

泉山区内有江苏省江北地区和淮海经济区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有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拉犁山汉墓、汉画像石艺术馆等自然人文景观。

泉山区是徐州的经济、教育、医疗中心,徐州特大城市的核心区之一。

也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试点区、江苏省人才先进区、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区。

泉山区位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全区土地总面积9973.24公顷,耕地面积817.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0%,下辖庞庄街道、桃园街道、苏山街道、火花街道及徐州建成区等14个街道办事处,110个社区。

(一)自然概况1.地貌泉山区集低山、丘陵、平原、岗地、河流为一体。

金山街道、翟山街道、苏山街道、火花街道等街道办事处为低山、丘陵区,其他为平原、岗地。

农业部令2016第2号-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农业部令2016第2号-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农 业 生产布局建设耕地 质量 区域监测 站 。 耕地 质量 区域 监 测 站 负责 土 壤 样 品 的集 中检 测 ,并 做 好 数据 审核和信 息传 输 工 作 ⊙ 第 二 十条 农 业部 耕 地 质 量 监 测 机 构 根 据 耕 地 土 壤 类 型 、 种
植制度和质量水平 在 全 国布设 国家耕地 质 量监测 点 。 地 方耕地 质 量监测 机构根据 需 要 布 设 本行政 区域耕地质量监测 点。 耕地 质量监测 点 主 要 在 粮 食 生 产 功 能 区 、 重 要 农 产 品生 产 保 护 区、 耕地 土壤 污 染 区等 区域 布 设 ,统 一标 识 ,建 档 立 案 。 根 据 实
耕地 质 量 特定指标 现状及 变化趋势进行评价 。 第 二 十九条 县级 以上地 方人 民政 府 农 业主 管部 门应 当对 新
占补平衡 补充耕地 开展耕地 质量评价 ,并 出具评价 意见 。 增耕 地 、 第 三 十条 各 级 耕地 质 量 监 测 机 构 应 当根 据 应 急调 查 结果
,
配合 相 关部 门对 耕地 污 染 或破 坏 的程度 进 行 评 价 ,提 出修 复 治 理 的措 施建议 。
,
” 量监测 机构 )应 当具各 开展耕地 质量调 查 监 测 与评价 工 作 的条

2—
件和 能力 。 各级 人 民政府农 业主 管部 门应 当加 强 耕地 质 量监 测 机 构 的能 力建设 ,对 从 事耕地 质量调查监测 与评价 工 作 的人 员进行 培 训 。 第五条 农 业 部 负责制定 并发布耕地 质 量调 查 监 测 与评价 工
作 的相 关技 术标 准和规 范 。 省级人 民政府 农 业 主 管部 门可 以根 据 本 地 区 实 际 情 况 ,制 定 本行政 区域 内耕地 质 量调查 监测 与评价技术标 准和 规 范 。 第 六条 各 级人 民政府农 业主 管部 门应 当加 强耕地 质 量调 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关于“定期对全国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的要求,按照2016年工作部署安排(国土资厅发〔2016〕7号),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国土资源部组织对2015年度内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进行评价,形成了基于2015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结构
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其中,7-13等耕地每等的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7-13等耕地总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78.37%(见表1)。

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

与平均等别相比,高于平均等别的1-9等耕地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39.89%,低于平均等别的10-15等耕地占60.11%
(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

面积比例% 万公顷万亩
1 44.33 664.88 0.33
2 59.27 888.98 0.44
3 114.08 1711.15 0.85
4 172.24 2583.58 1.28
5 366.41 5496.10 2.72
6 886.55 13298.29 6.59
7 1142.73 17140.97 8.49
8 1183.88 17758.21 8.79
9 1400.19 21002.91 10.40
10 1773.99 26609.86 13.18
11 2032.52 30487.73 15.10
12 1890.79 28361.90 14.04
13 1126.75 16901.20 8.37
14 766.91 11503.60 5.70
15 501.77 7526.60 3.73
合计13462.40 201935.95 100.00 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其中,优等地面积为389.91万公顷(5848.58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2.90%;高等地面积为3579.57万公顷(53693.58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26.59%;中等地面积为7097.49万公顷(106462.40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52.72%;低等地面积为2395.43万公顷(35931.40万亩),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17.79%(见图1)。

图1 全国优高中低等地面积比例构成
(二)全国耕地质量空间分布
从优、高、中、低等地在全国的分布来看,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等3个省,总面积为352.01万公顷(5280.17万亩),占全国优等地总面积的90.28%;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湖北、安徽、江西、四川、广西、广东等9个省(区),总面积为2859.63万公顷(42894.42万亩),占全国高等地总面积的79.89%;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辽宁、四川、新疆、贵州、河北、安徽、山东等10个省(区),总面积为5233.17万公顷(78497.61万亩),占全国中等地总面积的73.73%;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等6个省(区),总面积为2049.24万公顷(30738.64万亩),占全国低等地总面积的85.55%。

(三)区域耕地质量状况
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耕地质量平均等别较高,分别为7.99等和8.27等;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耕地质量平均等别较低,分别为11.24等和11.33等。

西部地区。

全区耕地评定面积为5012.88万公顷(75193.24万亩),质量从1等到15等,平均等别为11.33等,以8-15等为主,占西部地区评定面积的94.16%。

东北地区。

全区耕地评定面积为2783.07万公顷(41746.11万亩),质量从6等到14等,平均等别为11.24等,以9-13等为主,占东北地区评定面积的97.42%。

中部地区。

全区耕地评定面积为3052.55万公顷(45788.25万亩),质量从1等到15等,平均等别为7.99等,以5-10等为主,占中部地区评定面积的72.53%。

东部地区。

全区耕地评定面积为2613.89万公顷(39208.35万亩),质量从1等到15等,平均等别为8.27等,以5-11等为主,占东部地区评定面积的85.31%。

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质量状况见表2。

二、2015年度内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变化,主要源于耕地面积增加、减少造成的耕地质量变动和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带来的耕地质量提升。

(一)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构成
2015年度内,全国因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方式新增耕地的质量平均为9.55等,与2014年度新增耕地平均9.88等相比有所提升。

新增耕地质量1-15等均有分布,以6-14等为主,其中6等耕地占新增耕地面积的10.49%,7等占9.15%,8等占8.26%,9等占9.64%,10等占13.69%,11等占15.32%,12等占12.17%,13等占9.11%,14等占5.15%。

1等、2等、3等面积比例均不足1.0%。

(二)减少耕地质量等别构成
2015年度内,全国因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原因减少耕地的质量平均为8.89等,与2014年度减少耕地平均8.60等相比有所下降。

减少耕地质量1-15等均有分布,以6-12等为主,其中6等耕地占减少耕地面积的8.91%,7等占11.81%,8等占14.38%,9等占15.76%,10等占17.02%,11等占12.56%,12等占6.87%。

1等和2等面积比例均不足1.0%。

(三)质量建设耕地的等别构成
2015年度内,全国因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后,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为7.91等,与2014年度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8.49等相比提升了0.58等。

其中1-2等、4-8等耕地面积增加,3等、9-15等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等别结构出现优化趋势。

2015年度数据显示,通过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弥补了耕地占补过程中的耕地质量损失,保障了全国耕地质量水平总体稳定。

三、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应用
国土资源部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在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坚守耕地质量红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根据耕地质量等别空间分布状况实施耕地差别化管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遵循数量质量并重原则,按照耕地质量等别从高到低的顺序划定;建设用地审批和补充耕地审查以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依据,确保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相当;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其他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科学评价耕地质量建设成效;征地补偿金额测算时考虑了耕地质量等别情况,加大了耕地保护和征地补偿力度。

此外,耕地质量等别成果还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重要依据,支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耕地质量建设目标,服务于耕地占用税税额测算,耕地质量等别提升情况也是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

表2 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质量状况
单位:万亩
注:数据合计数由于单位或小数位取舍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