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动物的排泄

合集下载

10.4节肢动物的特征(四)--排泄、消化和神经系统

10.4节肢动物的特征(四)--排泄、消化和神经系统

排泄、消化和神经系统
多样的排泄器官
(1)由后肾管演变来的腺体状结构,如颚腺、绿腺、基节腺等。

(2)马氏管:位于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
(3)低等种类把排泄物积留于皮下,随蜕皮现象排出
虾排泄系统绿腺
膀胱绿腺
肾管
腺体部端囊
膀胱
排泄孔
昆虫—马氏管
马氏管






马氏管:位于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为细长之管状物,由单层细胞组成;其基端开口于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盲端封闭游离于血腔内的血淋巴中收
集代谢废物,并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直肠囊肛门基节腺马氏管
咽蛛形纲—基节腺和马氏管
发达的消化系统
口器:由头部口周围的附肢形成
前肠:取食、研磨、贮存、初步消化中肠:消化和吸收
后肠:离子及水分重吸收
昆虫口器结构
上唇
下唇
下颚
上颚
触须
外颚叶
咽部
蝗虫的口器咀嚼式
蚊的口器刺吸式
蝇的口器舐吸式
蝶蛾的口器虹吸式
蜜蜂的口器嚼吸式
虾消化系统食道上神经节前肠(胃)心脏精巢伸肌中肠(肠)后肠排泄器官食道下神经节消化腺雄性生殖孔腹神经链屈肌
肛门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链状神经系统
食管神经节脑神经节
蝗虫神经系统

食管下神经节胸部神经节腹部神经节
感觉器官
触觉器:触角
视觉器:单眼和复眼
化学感受器:触角、口器。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甲壳动物:多为杂食性,于浅滩和水中觅食。 口器:一对大颚、两对小颚,以及一对上唇和下唇。大颚为咀嚼器官,用以
切碎食物;小颚辅助大颚以咀嚼、抱握或传递食物。 • 前肠:口位于两大颚之间,食道呈短管状。胃紧接食道,分为前部的贲门胃 和后部的幽门胃。贲门胃有胃磨,能磨碎食物。幽门胃内布满刚毛,以阻挡稍 大食物颗粒进入中肠。 • 中肠两侧着生有管状的盲管或囊状的盲囊,以分泌消化液及吸收或储存营养 物。盲管因不同种类又称为消化腺、中肠腺、肝脏、肝小角或肝胰脏等。 • 后肠结构简单,末端的开孔为肛门。
后肠: 也是外胚层内陷而形成,与前肠相同。可以对一些离子及水分重吸收
并暂时储存粪便。 2. 口器:取食器官。节肢动物一般都有。着生于头部或头胸部,由附肢演变
形成的颚和由体壁摺皱而成的唇等构成。 头部的3对附肢形成:大颚、小颚、下唇。 部分头部体壁摺皱形成:上唇、舌
3. 食性: 非常广泛。昆虫纲尤为突出,几乎取食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 和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有机物。如植物的汁液、木材、羽毛等。
七、运 动
(一)肌肉
• 横纹肌,肌原纤维多,伸缩力强,集合成肌肉束,两 端着生于外骨骼。借外骨骼的杠杆作用,调整、放大 肌肉运动。 肌肉束往往按节成对排列,相互拮抗; 每个体节有躯干肌、附肢肌 躯干肌: 背纵肌1对:收缩使身体伸直或向上弯曲 腹纵肌1对:收缩使身体下弯 附肢肌: 每只附肢一般具3对,可使附肢向前后、上下、内 外各种方位活动。
昆虫纲 口器: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而变化很大。常见且较典型的有: 1、咀嚼式口器 最原始的形式。适于咀嚼固体食物。见于直翅目、
鞘翅目昆虫。如:蝗虫:上唇、上颚、舌、下颚、下唇。
2、舔吸式口器
非常复杂。头部和下唇为主构成吻,吻端是下唇形成的由伪气 管组成的唇瓣,下唇包围上唇和舌构成食物道。舌中有唾液管 分泌唾液与食物混合或将食物溶,可由食物道吸入唇瓣,借 毛细管作用收集液汁。见于双翅目蝇类昆虫中。如:家蝇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

动物生物学--排泄系统1.排泄系统的基本结构脊椎动物完善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排泄器官1)原肾管是由外胚层陷入形成排泄管和焰细胞构成的盲管。

排泄管众多小分支末端为焰细胞,排泄孔通体外。

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

线虫类胚层形成特殊的原肾细胞作为排泄器官,是一种特殊的原肾管。

大腺细胞无纤毛和焰细胞,分为两种类型。

腺型属原始型类,通常由1-2个原肾细胞构成。

管型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H型,两条纵观侧线内的排泄管相连,呈H型。

横管伸出短管,末端排泄孔开孔于前体腹侧,体腔液中废物经侧线上皮进入排泄管排出。

2)后肾管环节动物典型的后肾管来源于中胚层,外胚层,按体节排列,一端为具纤毛的漏斗状肾口,开口于前一体节真体腔,另一端为肾孔,开口于本体节体表。

特化的隔膜小肾管。

排除体腔和血液内代谢废物与水分。

甲壳类等节肢动物头部1-2对后肾管演化成角腺,与小鄂腺,又称绿腺与壳腺,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前的头胸部,排泄孔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

3)黄色细胞:环毛蚓等寡毛类的肠外有黄色细胞,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在体腔液中,经胃口、后肾管排除。

4)围心腔腺:软体动物围心腔内壁上有围心腺,是扁平上皮细胞和纯结缔组织构成的分支体腺,将代谢产物排入围心腔,由后肾管排除。

5)静脉腺头足类静脉腺周围有海绵状静脉腺,腺体上一层具有排泄功能的腺上皮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排泄入肾囊。

6)吞噬细胞河蚌等组织间的吞噬细胞,具有排泄功能。

7)马氏管是节肢动物中肠与后肠交界处发出的细管,蜘蛛网中的中胚层,昆虫纲由外胚层衍生而成。

8)腮:甲壳动物和鱼类的腮除了呼吸外,还有排泄功能,可排除多余盐分。

9)皮腮和变形细胞棘皮动物体腔液中的变形细胞吞噬氨和尿素等些产物,经皮腮排除。

10)脉球半索动物的中央窦前方有血管盘曲成球称脉球,将血液中代谢废物,过滤至吻肠,由吻肠排除。

11)肾脏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集中形成具有泌尿和重吸收功能的不同肾脏,以及具有导尿管、储尿功能的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动物的消化与排泄系统

动物的消化与排泄系统

动物的消化与排泄系统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繁衍,离不开高效的消化与排泄系统。

这两个系统协同工作,帮助动物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和生命活动。

消化,是将食物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不同的动物有着适应其食性和生活方式的独特消化系统。

食草动物,如牛、羊,拥有庞大而复杂的消化系统。

它们的胃通常分为多个室,比如牛有四个胃室。

首先,食物在瘤胃中被微生物初步发酵分解,然后进入网胃、瓣胃进一步处理,最后在皱胃中完成消化。

这种多室胃的结构使得食草动物能够有效地消化富含纤维素的植物材料。

食肉动物,像狮子、老虎,它们的消化系统则相对简单和短直。

因为肉类食物相对容易消化,不需要像食草动物那样进行长时间的发酵和处理。

它们的肠道较短,能够快速吸收营养并排出废物。

杂食动物,例如人类和猪,消化系统则介于食草和食肉动物之间。

我们有较长的肠道,能够适应不同类型食物的消化。

动物的口腔是消化的起始部位。

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因动物的食性而异。

食草动物的牙齿通常扁平,适合磨碎植物;食肉动物则具有尖锐的犬齿,用于撕裂肉类。

舌头也在咀嚼和吞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食物经过口腔的初步处理后,进入食管。

食管通过蠕动将食物推送至胃中。

胃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它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在这里,胰液、胆汁和肠液等消化液与食物充分混合,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然后通过小肠壁的绒毛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在大肠中逐渐浓缩,最终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与消化系统紧密相连的是排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

在无脊椎动物中,排泄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扁形动物通过原肾管排泄,环节动物则通过后肾管排泄。

原肾管由焰细胞组成,通过纤毛的摆动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后肾管则具有更复杂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过滤和排泄废物。

4第十章动物的循环、呼吸和排泄系统

4第十章动物的循环、呼吸和排泄系统

1.3.2 人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十分重要的器官,是循环系统的 总枢纽,其收缩和舒张造成血液的循环流 动。心博一旦停止,血液循环不能进行, 各处组织不能获得营养,也不能排除废物, 生命就很快完结。 人的心脏重约400克左右。位于胸腔的 围心腔中。 心脏分为四室,即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 房右心室。左右两半界限分明。右心房右 心室的血液是从大静脉流入的带二氧化碳 的血,左心房左心室的血液是从肺流回的 带氧的血。 但它们的博动却是心房与心室分别同步。 即左右心房先同时收缩,然后左右心室再 同时收缩。
心肌的特殊传导系统 数字表示兴奋从窦房结传 递到该点的时间(秒)
Ø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以浦肯野氏细胞为例: 0期——细胞快速去极化(动作 电位的升支) 1期——短暂而快速的复极化 2期——缓慢复极化(平台期) 3期——较快复极化 4期——复极化至静息膜电位 浦肯野氏细胞的动作电位
自律细胞到达静息膜电位水平 后又开始缓慢去极化,直到阈电 位水平,再引起心肌细胞的兴奋, 又开始出现新的动作电位。
Ø Rh因子
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兰德斯 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 细胞上存在另一种抗原物质,命名为Rh因子。 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因子者,为RH阳性。反之为RH阴性。 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数民族 约为90%。在国外的一些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
Ø 血液成分
淡⻩色液体,约占血液体积的53%,其中水分 血浆(plasma) 约占92%,其余8%为溶于水的晶体物质(无 机盐)和胶体物质等(血浆蛋白)。 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 无颗粒细胞 淋巴细胞 起防御作用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刘凌云普通动物学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生长线: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非连续性的,由于食物和温 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分泌机能,故贝壳的生长速度不均匀形 成了生长线
珍珠的形成: 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 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 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 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 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由囊分泌 珍珠质,层复一层将核包住,逐 渐形成珍珠。
与微血管相比 空间大,流速 慢,效率低
经肾排泄 代谢产物
经鳃进行 气体交换
10.1.4 呼吸器官
鳃: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鳃的实质:鳃是外套膜内侧皮肤的折叠形成的 鳃的形态:
楯鳃:鳃轴两边均生有鳃丝 栉鳃:鳃轴一侧生有鳃丝 瓣鳃:鳃成瓣状 丝鳃:鳃延长成丝状 肺:陆生种类以肺呼吸
肺的实质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
圆田螺感官发达,包括眼、触角、嗅检器、平衡囊
眼1对,为视觉器官,也为皮肤内陷形成,有视网膜和晶体 触角1对,为感觉器官,其顶端有感觉细胞及神经末梢分布, 感觉灵敏。 平衡囊1对,为皮肤内陷的囊,上皮具纤毛,杂有感觉细胞, 囊内有细小的耳石(otolith)。平衡囊可维持身体平衡 嗅检器1个,为皮肤突起,是化学感受器
10.5.3 身体不对称的起源
1.头部和足部左右对称,内脏团螺旋形,不对称。 2.祖先种类左右对称。 3.胚胎发生早期左右对称,面盘幼虫后期发生扭转。 4.适应运动的需要,高耸的贝壳向后倾倒,克服爬行中的阻力, 但外套腔口受压,影响水循环,阻碍了各内脏器官的正常生理功 能。于是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身体内脏团部分沿纵轴发生180° 扭转。
(5)生殖与发育
雄性
园 田 螺 生 殖 系 统
雌性
田螺为体内受精,受精卵在子宫内发育生长,生下即为幼螺。
雄田螺的右侧触角特化成交接器,卵胎生,这是腹足类中所持有

010环节动物门详解

010环节动物门详解

环毛蚓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器官 卵 巢:1对,位于13节前方,腹
神经链两侧; 卵漏斗:1对,位于13节内; 输卵管:1对,连接卵漏斗; 雌性生殖孔:1个,输卵管在14节
腹神经链下合并并开口于14节腹面 正中。
受精囊:3对,位于7、8、9、节 由坛、坛管、盲管(接受精子)组 成。 。
生殖环带
性成熟时,14—16节的刚毛消失,体壁变厚变硬 ,在生殖时分泌粘液形成指状卵茧,以保证在陆 地上受精的顺利进行,使胚胎发育避免了干燥环 境。
• 约3000余种, • 身体分节,疣足退化,体表具刚毛; • 生殖发育
–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 性成熟时体表形成环带(Clitellum); – 交配时两虫互相授精,卵产于环带中,脱落成卵茧
(cocoon),直接发育。 • 根据生殖腺、环带及刚毛构造等分三目。
– 常见种类:杜拉蚓(Drawida)、环毛蚓(Pheretima)
• 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 进农业增产。
• 世界的蚯蚓约有18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 环毛属种类多,我国有100多种.
二、外形形态
• 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其身体的形态和结构 表现了对土壤环境的高度适应:
– 1)头部退化,触手、触须、眼点等感官均已消失; –2) 口前叶富有肌肉,当内腔充满体液时,可向前伸张,
一、进化地位
环节动物是在动物进化史占有重要地位的一 个类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 身体(同律)分节,出现疣足或刚毛 – 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循环系统 – 链式神经系统
二、生物学特征
1 . 身体同律分节,出现了原始的附肢(疣足) 2 . 两侧对称、三胚层、发达的真体腔、闭管式
循环系统; 3 . 后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4 . 链状神经系统; 5 . 雌雄同体或异体,海洋中间接发育的种类都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第10章 Chapter 10
沙粒或微小生物
珍珠囊
软体动物-瓣鳃纲-贝壳、外套膜结构图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第10章 Chapter 10
软体动物门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第10章 Chapter 10
软体动物-腹足纲扭转图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动物学 Zoology
第10章 Chapter 10
内脏团
• 一般位于足的背面; • 消化、生殖等内脏器官都在内脏团里。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生物与农林工程学院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A&F engineering

第10章动物的排泄(内环境的控制)

第10章动物的排泄(内环境的控制)
• 尿道炎
(男女有别)
• 肾盂肾炎 • 尿血 • 肾衰竭 • 肾透析
三、肝在稳态中的作用
1. 分泌胆汁,乳化脂肪对脂类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 2. 肝脏是贮存糖类的主要器官,调节血糖浓度平衡。 3. 合成血浆蛋白,调节蛋白质代谢,将氨基酸的代谢产
物、氨转化为尿素。 4. 主要的解毒器官。 5. 贮存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铜、铁的主要器
⑥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 蛋白质的重吸收通过胞饮方式重吸收。
– 小管液中氨基酸的重吸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机制是 相同的,也是与Na+的重吸收相伴联的,只是其载 体蛋白不同。
⑦尿素的重吸收
– 滤液中的尿素,约有30%-40%被肾小管重吸收,尿 素的重吸收是被动的弥散作用,吸收部位主要在近 球小管,其次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分布在皮 肾小管
质和髓质
肾小管:
1)近曲(端)小管, 2)髓袢段(粗、细) 3)远曲(端)小管
一个肾约有100万个功能单位-肾单位组成。
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1 血液供应丰富,血流量大。 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4。
2 有两套毛细血管网:即肾小 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 毛细血管网。
3 肾血流在肾不同部位的分布 差异很大,肾皮质血流量约 占全肾血流量的94%,髓质 血流量仅占6%左右。
官。
第10章动物的排泄(内环 境的控制)
2021年8月21日星期六
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排泄(小便):是机体将物质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和 它不需要的或过剩的代谢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广义 还包括呼出的CO2等。 排遗(大便):未经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通过消 化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动物与环境的化学交换
➢消化系统:营养素 ➢呼吸系统:气体 ➢循环系统:运输 ➢排泄系统:废物

动物的排泄系统

动物的排泄系统
部分动物的排泄系统的比较
部分动物排泄系统的比较
排泄系统
无体腔动物 原生动物
假体腔动物
线虫动物门 (蛔虫)
真体腔动物
环节动物门 (环毛蚓)
节肢动物门
甲壳类(敖虾)
昆虫(棉蝗)
将过多的水、盐以及一些有毒物质射入体内,

这些物质必须不断排出体外.排出最终代谢物
及多余水分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异物的过程
称为排泄.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肾脏形成尿的
环节动物-后肾排泄系统
甲壳类动物螯虾
. , ,
,
,
.
的触 短的借 常绿呈为虾
排角 管膀宽 为腺绿绿的
泄基 开胱大 乳浸色腺排 孔部 口伸而 白制故生泄

腹 于出壁 色标又活系 面 大的薄 它本称时统
的 排



触角腺位于头部腹面 大触角基部外骨骼内 方.系甲壳纲软甲亚纲 中之端足目、糠虾目、 燐虾目、十足目的排 泄器官,开口于第二触 角基部.
经收集管送入伸缩泡,并
通过虫体的开口排出体外.
排泄出CO2及水、含氮废 物.
环毛蚓
蛔虫
蛔虫的排泄系统
蛔虫属于线形动物 门,排泄系统属于 原肾型,无鞭毛及 纤毛.咽部有1到2 个大型肾细胞司 水分调节和排泄, 开口在咽部神经 环腹面.
线形动物门-环毛蚓
分布于海洋、淡水、 及土壤中,有自由游泳 的、穴居的、爬行生 活的.为后肾排泄系统.
▪ 动物由低等到高等到排泄系统逐渐复杂化.原生动物门里的动物广泛生活 在淡水中,只需要能有调节水的结构就可以很好的起到排泄作用.
▪ 以后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必然要到陆地上来.运动就要增强,产生的代谢 废物必然增多.假体腔中的线虫动物门、真体腔的一些门类因此排泄器官 更发达.严格地说,线虫只有排泄系统而无排泄器官.而后者拥有排泄器官.

生物-动物的排泄_排泄作用

生物-动物的排泄_排泄作用
8-2
排泄作用
一、排泄作用 1. 定义:
排除代谢废物或过多的水分、盐类等的过 程,此过程称为排泄。 (狭义的定义:则指排尿) 2. 功能: (1) 排除代谢废物,调整体内渗透度。 (2) 维持体液中电解质及酸碱度的平衡。
二、排泄构造
1. 单细胞生物的排泄构造: (1) 含氮废物的排除: 以__扩__散__作__用__的方式,将氨及二氧化碳 排出体表。 (2) 水分的排除: 利用__伸__缩__泡___收集,再以耗能的方式 排出体外。 (3) 实例: 淡水中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
(2) 实例:多数环节动物,如蚯蚓。 ▲蚯蚓的肾管
4. 昆虫及陆生节肢动物的排泄构造: (1) 多只排含氮废物,水分多被再吸收回体内。 排泄构造: 由__马__氏__管___排除,马氏管为浸泡在体液 中的细长盲管,另一端开口于中肠与后肠 之间,其管壁有肌肉层,可缓慢运动。 排泄过程: 马氏管可收集体液排入后肠,体液中的有 用物质将以主动运输方式再吸收,水分也 被动地经渗透作用流回体腔,含氮废物尿 酸则以近乎固体状态一起随粪便排出体外。
纵剖面构造: 外缘为肾皮质,含百万个___肾__元___ (___肾_小__体____+ ___肾__小_管____),肾元 是肾脏功能与构造小单位;内侧为肾髓质 ,含15~20个___肾__锥_体____(内为肾小管 的亨耳环管和集尿管),肾锥体的尖端称 为___肾_乳__头____;最内侧为___肾__盂_____: 许多集尿管经肾乳头在此汇集入输尿管。
3. 分泌作用: (1) 发生位置: 环小管微血管 → 肾小管(近曲小管、远 曲小管;集尿管亦有分泌功能)。 (2) 作用原理: 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及集尿管能将微血管 内的氢离子、钾离子或某些药物分泌到肾 小管中。

《鱼类生理学》第十章排泄与渗透调节

《鱼类生理学》第十章排泄与渗透调节

《鱼类生理学》第十章排泄与渗透调节第十章排泄与渗透调节第一节概述一排泄的概念与排泄的途径排泄的概念: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或机体不需要的、多余的水分、盐分及进入体内的某些药物、毒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排泄途径:1(呼吸器官(肺、鳃):氨、水、二氧化碳和某些离子; 2+2+2(消化道:胆色素;一些无机盐,如Ca、Mg、硫酸盐等;3(皮肤:哺乳类主要是汗液,其中包括一部分水份和少量尿素和盐类,鱼类主要为粘液,其中主要为水分几多种盐分;4(肾:尿,最主要的排泄途径,肾脏可以根据机体情况调节尿的质和量,从而调节水的平衡、酸碱平衡,保证机体适应所处的环境。

排遗:由消化管排除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因为参加与机体细胞消化和血液循环,不属于排泄。

二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包围肾小球的肾小囊组成;肾小管由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

肾小球实际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两端分别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肾小球的包囊称为肾小囊。

许多肾单位的远球小管汇集于一条集合管,许多集合管汇集到中肾管,左右中肾管汇合形成膀胱,从膀胱发出管开口于泻殖孔。

三鱼类的肾脏(较高等脊椎动物简单、原始)1 肾分两部分:头肾(造血器官)、体肾(泌尿和渗透调节)胚胎期:前肾;成体:中肾。

鱼类的中肾块状,无髓质和皮质之分。

有泌尿和渗透调节作用的是肾的后部。

硬骨鱼类的肾小管较简单,典型的肾小管可分为颈节、近节、远节和集合管等部分。

许多集合管最后汇集到中肾管,左右中肾管回合形成膀胱,从膀胱发出的管开口与泄殖孔。

2 肾血液供给的特点:经过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和两套毛细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处在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之间,且入球小动脉的口径大于出球小动脉,所以不仅有较大的表面积,且有较高毛细血管血压,二者都有利于血浆在肾小球中滤过,血液经肾小球虑过后,胶体渗透压有所升高,从出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管毛细血管网时,滤过的血浆处于低压系统,血流减慢,有利于小管液与血液之间的物质转运(包括重吸收和分泌) 3鱼类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是各种各样的。

第四章排泄行为

第四章排泄行为
排泄行为
一、草食家畜的 排泄行为 牛的排泄 马的排泄 绵羊的排泄 兔的排泄
二、杂食及其它 家畜的排泄
三、排泄行为与 家畜管理
排泄行为
一、草食家畜的 排泄行为 牛的排泄 马的排泄 绵羊的排泄 兔的排泄
二、杂食及其它 家畜的排泄
三、排泄行为与 家畜管理
排泄行为
一、草食家畜的 排泄行为 牛的排泄 马的排泄 绵羊的排泄 兔的排泄
二、杂食及其它 家畜的排泄
三、排泄行为与 家畜管理
排泄行为
一、草食家畜的 排泄行为 牛的排泄 马的排泄 绵羊的排泄 兔的排泄
二、杂食及其它 家畜的排泄
三、排泄行为与 家畜管理
1、牛的排泄
牛随时随地都能排泄,并且不怕在有粪尿的地方 行走或俯卧,牛在行走或俯卧中也能排粪,但排泄多 发生在站立时或由俯卧起立之后。
家兔是穴居动物,一 般不往窝里排泄。笼养时经 常在一个角落里排泄。家兔 有食粪行为,即用直接采食 从肛门排出的粪粒。这种粪 粒未经过盲肠而直接由结肠 经肛门排出,外面露有白色 的粘液,富含B族维生素, 特别是维生素B1。如果人 工阻碍家兔的食粪,能使之 衰弱而致死。
排泄行为
兔的排泄特点
一、草食家畜的 排泄行为
牛的排泄
马的排泄
绵羊的排泄
兔的排泄
二、杂食及其它 家畜的排泄
三、排泄行为与 家畜管理
兔的尿量少而浓度极大,母兔和小兔以蹲踞姿势 排尿。成年公兔能在跑动中将尿甩出很远。尤其是有 异性存在或性欲得不到满足时,甩尿更甚。
甩尿一方面 是求爱的表现, 另一方面也是领 域行为,可使气 味标志达到更高 和更远的地方。
马的排粪姿势与牛相 似,但不能在行走或采食 时排泄。公马排尿时两后 腿向后伸展,背部稍凹。 尿完之后,总要闻一闻, 然后抽打尾巴离去,排粪 前后也经常闻闻粪堆。带 驹的母马比较注意保持皮 肤和乳房的洁净,排尿时 后肢分开。体弱的马排泄 次数较多。

第十章 猪的解剖生理特征

第十章  猪的解剖生理特征
猪泌尿系统由肾、膀胱、 输尿管和尿道组成,有如 下特点 (1)肾呈蚕豆形,长而扁, 棕黄色; (2)左、右两肾对称,位于 第1—4腰椎横突腹侧的脂 肪囊中,脂肪囊发达; (3)为平滑多乳头肾,其皮 质比髓质厚。
五、泌尿系统
2、猪的泌尿生理特点 成年猪每天排尿2—6L,尿的颜色较淡;新鲜尿液接近中性。
三、消化系统
三、消化系统
2、猪的消化系统特点
(1)口腔:猪的口腔较长,上唇厚,与鼻端一起形成吻突, 有拱土觅食的作用。 (2)胃:猪胃为单室胃,容积相对较大。呈弯曲的囊状, 横位于服前部。 (3)小肠:猪的小肠全长约15—21m,前接胃的幽门,后 通盲肠,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段。 (4)大肠:分盲肠、结肠和直肠,长约4—4.5m,直径比 小肠粗。 (5)肝:猪的肝发达,呈淡红色,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 紧贴于膈的后面。 (6)胰:位于十二指肠的“乙”状弯曲内,灰黄色,近似 三角形。
运动系统
(二)肌肉
猪的肌肉可分为头部肌肉、躯干肌肉和四肢肌 肉。有如下特点 1、猪的颈部、臀部、股部肌肉发达,是肌肉注射 的主要部位 2、腹股沟管内处的腹壁薄弱,抗张力性差,易发 生腹股沟疝或阴囊疝。 3、猪的肌肉肌纤维细,肉质好。
三、消化系统
1、猪的消化系统构造
猪的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小 肠、大肠、肛门、肝、胰、唾液腺、胃腺、肠 腺等组成。
六、生殖系统
2、公猪的生殖生理特点 公猪性成熟的年龄因品种、个体差异、环境 气温不同而差异很大,一般4—5个月龄性成熟; 7—8月龄,体重达50—60kg,可初配,猪一次交 配可射精几次,射精量大,一般可达150—300ml。
六、生殖系统 3、母猪的生殖系统的构造 特点
母猪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 卵管、子宫、阴道、尿生殖前庭、 阴唇、阴蒂等,具有如下特点: (1)未成熟的小母猪,卵巢小,呈 卵圆形,表面光滑淡红色;接近成 熟时,呈桑椹状;性成熟后及经产 母猪,似一串未成熟的葡萄状 (2)母猪的子宫属双角子宫。子宫 角细而弯曲,似小肠,但壁较厚。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肾与排泄

动物生理学第十章肾与排泄
第四节 尿渗透压的调节
一、尿浓缩的机制
尿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而造成的。
水重吸收的动力来自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建立,即肾髓质渗透压由外向内逐步升高。 1.0、2.0、3.0、4.0 (图)
髓袢是形成渗透压梯度的重要结构。 髓袢愈长,浓缩能力就愈强。
稀释尿:抗利尿激素减少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降低,而对钠仍保持主动重吸收,所以低渗小管液流经集合管时,钠被吸收,很少被浓缩,甚至进一步稀释,成是从血液在肾小球过滤开始。在近曲小管,小管液被浓缩,几乎全部营养物质、75%的盐以及相应的水被重吸收,留下尿素和一些其他物质。从近曲小管进入髓袢降支细段的液体是和血浆等渗的,渗透压保持在300 mOsm/L(毫渗/升)左右。
将K+、H+和氨转运进管内,而将Na+、Cl-和HCO3- 转运出肾单位。 盐类的转运在激素(醛固酮)的控制下进行。
2
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管腔侧胞浆的囊泡内有水孔蛋白AQP-2,而在基底侧膜有AQP-3和AQP-4。 AQP-2是ADH诱导的水通道,ADH可使这些囊泡插入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形成跨膜水通道。如果再撤除ADH,则顶端膜上的AQP-2囊泡又可以通过入胞的方式进入胞浆,顶端膜对水的通透性就明显降低。进入集合管上皮细胞的水,可通过基底侧膜上的AQP-3和AQP-4进入细胞间隙而被毛细血管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和各种溶质的通透性和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造成髓质高渗状态。尿素和NaCl是建立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
血流经“U”形直小血管将水分及溶质运走时,由于逆流交换使髓质的高渗状态不被破坏。
由于髓袢升支对水相对不通透,而对Na+易通透或能主动吸收Na+ ,故小管液到远曲小管时一定是低渗。(图)

初中生物19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19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19章知识点总结初中生物课程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的基础阶段,通过19个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以下是初中生物19章的知识点总结:第1章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定义:具有生命特征的实体。

- 生命特征: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适应环境、遗传和变异。

- 非生物与生物的区别: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特征。

第2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理论: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 细胞的功能:进行新陈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3章植物的组织和器官-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等。

- 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第4章动物的组织和器官系统- 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 器官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等。

-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特点。

第5章遗传与进化- 遗传的基本原理:基因的传递和表达。

- 进化论:物种的起源和演化。

-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

第6章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 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

- 生态平衡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7章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 人体的主要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维护。

第8章微生物的世界- 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

-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第9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 植物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过程。

- 植物激素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第10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动物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动物的排泄_含氮代谢物

动物的排泄_含氮代谢物

动物排除含氮代谢物种类 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决定动物产生含氮废物的原因: • 演化来源
– 决定了基本代谢方式 • 栖息环境
– 刺激动物体作适度的生理调整
适应过程之影响因素
能量的耗损 / 代谢物的毒性 / 水分的流失 例:两生类幼体(蝌蚪)
生活于水中/含氮废物以氨为主 例:两生类成体(蛙)
陆地生活/含氮废物以尿素为主 例:鸟类或爬虫类的卵中胚胎
尿素的特性
• 尿素的形成 – 肝脏将毒性高的氨转变成尿素 – 需要消耗能量,增加代谢上的能量支出
• 尿素的特性 – 毒性较氨低 – 动物体可以容许较高浓度的尿素 – 排放时所消耗的水分较少
•排除尿素的动物 – 大多数的陆生动物 – 如哺乳类、两生类的成体
尿酸的特性
• 毒性最低
– 形成尿酸比形成尿素消耗更多的能量
含氮废物累积在卵壳内,以毒性最低的 尿酸排除
想一想
你有没有养过宠物或是到过野外、 动物园,观察动物们的排泄物?同 种类或是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排 泄物外观、气味是否有所不同?为 什么会如此呢?
• 动物必须进行分解代谢
– 以产生能量才能维持生命
• 代谢作用的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代谢废物
– 必须排除体外才能生存
• 常见的代谢废物
– 例如: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分以及含氮代谢物
第1节 含氮代谢物 8-1-1 含氮代谢物的特性
含氮代谢物
• 含氮代谢物
由蛋白质、核酸代谢后所产生, 可以氨、尿素和尿酸等形式排除
第八章 动物的排泄 8-1 含氮代谢物 8-2 排泄作用 8-3 恒定性
体液的重要性
• 体液:指动物体内的液体
– 成分包含养分、废物、氧、二氧化碳等物质
• 细胞外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产热:肌肉活动、提高代謝速率、 摄取熱的食物、疾病发烧散热量: • 散热: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等。 排汗、增加血液循環、排尿排粪、摄取 較冷的食物。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3.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
•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干扰因素:
•致热原使调定点↑ •孕激素使调定点↑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第二节、体液调节
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 保持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钠、钾、碳酸氢盐及
氯离子等),维持酸碱平衡 ➢ 肾脏还可生成某些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
素等,所以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3、肾脏足人体最重要的 排泄器官
••肾脏的组成
•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 壁脊柱的两侧,左右
各一个。
•——形成尿的场所
和胆色素。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三)尿的理化性质
1 颜色:淡黄色 2 比重:1.015-1.025 3 酸碱度:pH在5.0-7.0之间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5.尿的形成
•(1)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形 成原尿
•(2)肾小管 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 的分泌作用
•形成 终尿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尿的形成和排泄:
• ——(渗透调节和排泄)
•1.动物渗透调节的必要性,动物必须排除体
内的含氮废物
•2.动物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 3.1 排泄系统 • 3.2 尿的形成 • 3.3 尿渗透压的调节 • 3.4 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 • 3.5 尿的排出 • 3 .6 泌尿系统疾病及救治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输尿管
• 膀胱
(600ml)
•尿道
•排尿的通道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皮 质
•肾乳
•肾脏结
•髓 质


•肾 盂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肾单位

• •肾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分布在 皮质
•单
分布在皮
•位 •肾小管 质和髓质
•肾小管:
•1)近曲(端)小管, •2)髓袢段(粗、细) •3)远曲(端)小管
•一个肾约有100万个功能单位-肾单位组成。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2020/11/25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排泄(小便):是机体将物质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 和它不需要的或过剩的代谢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广 义还包括呼出的CO2等。 •排遗(大便):未经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通过 消化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动物与环境的化学交换
③K+的重吸收
– 绝大部分钾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回血。终尿中钾主要是由远 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④HCO3-的重吸收
– 吸收部位:80-85%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 吸收形式:CO2 – 吸收后在小管细胞内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生成H2CO3,重新
生成然后再解离为HCO3-,HCO3-随Na+重吸收回血液,而 H+则分泌入管腔。
1 被动重吸收; 2 主动重吸收
① 钠和氯的重吸收
– 近球小管钠重吸收量最多,约占65%,远曲 小管约吸收10%,其余钠在髓袢升支粗段和 集合管内重吸收。
– 氯的重吸收:在髓袢粗段,氯的重吸收。大 部分是伴随着钠的主动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 的。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② 水的重吸收
– 除髓袢升支对水几乎不能通透外,肾小管其他各段和集合管 对水均能通透而吸收,通常滤液中的水65-70%在近球小管、 10%在髓袢、10%在远曲小管、10-20%在集合管重吸收。
•陆生动物:尿素 •鸟类、爬行类:尿酸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动物排泄系统的进化
• 无脊椎动物排泄废物,如草履虫等,伸缩泡调节水和废物

•伸缩泡(原生动物)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水螅 涡虫 蚯蚓 昆虫
扩散作用 肾管排泄 后肾管 马氏小管排泄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排泄系统—— 肾(鸟类、哺乳等)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1 .渗透调节的必要性
• 渗透调节:体内水和盐类含量的调节,也 就是体液渗透压的调节。
•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首先要保证体内体液中 有适量的水分、适量的盐类和营养物质。
• 如出汗排除水分和盐类,排尿等维持内环 境稳定。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蛋白质、核酸的代谢产物。如排尿。
•水生动物:氨
•0.0001
•原尿 (%)
99 微量
•终尿 (%)
95~97 ------
0.1 0.03 0.002 0.37
-----2
0.05 0.6
0.32
0.35
0.02
0.15
0.0001
0.14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6. 尿渗透压的调

尿出体 的水内 渗量水 透增量 压加多 高;, ,体尿 排内的 出水渗 水量透 量减压 减少低 少时, 。,排
4、尿是怎样生成的
尿的性质和成分
(一)尿量 • 正 常 人 每 昼 夜 的 排 出 的 尿 量 为 1000 ~
2000ml,平均为1500ml。 • 若一昼夜的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以上,即
称为多尿; • 若持续在100ml~500ml之间,则称为少尿; • 如在100ml以下,常称为无尿。
⑤葡萄糖的重吸收
– 葡萄糖的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近球小管(主要在近曲 小管),它的重吸收是主动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 是与Na+的重吸收相耦联。
⑥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 蛋白质的重吸收通过胞饮方式重吸收。
– 小管液中氨基酸的重吸收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机制是相 同的,也是与Na+的重吸收相伴联的,只是其载体蛋白 不同。
• 尿道炎
(男女有别)
• 肾盂肾炎 • 尿血 • 肾衰竭 • 肾透析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三、肝在稳态中的作用
1. 分泌胆汁,乳化脂肪对脂类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 2. 肝脏是贮存糖类的主要器官,调节血糖浓度平衡。 3. 合成血浆蛋白,调节蛋白质代谢,将氨基酸的代谢产物、
氨转化为尿素。 4. 主要的解毒器官。 5. 贮存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铜、铁的主要器官。
肾小球
滤过
•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 质,其他如葡萄糖、尿素、尿 酸的浓度都与血浆基本一致。
肾小管(原尿)
重吸收
血液
终尿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1 )、超滤(过滤)
当血液经过肾小体时,血浆中除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外, 其余成分均可经过滤过屏障被滤至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5.1.1.滤过膜的通透性 ➢ 凡是血浆中分子量大于69,000的物质不能通过滤过膜,机械 屏障作用。 ➢ 滤过膜的通透性带正电荷的分子易于通过。
血量多、血浆渗透压低
抑制 ADH分泌 排尿多。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尿的排出
•(1)排尿途径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2)泌尿系统的卫生
•A、每天要喝适量的开水 •B、有了尿意要及时排尿 •C、保持尿道外口的清洁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3.6 泌尿系统疾病及救治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泌尿疾病与肾功能减退
•2.排泄系统在稳态中 的作用
•人体排泄的途径:
➢呼吸器官:CO2和水;
➢消化器官:肝分泌胆色 素经肠道排除;大肠粘膜 排除无机盐等;
➢皮肤:水、盐、尿素;
➢肾脏:含氮废物、水、 盐;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 官。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肾脏生理功能
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器官之一 ➢ 清除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如尿素、尿酸等。 ➢ 清除体内不需要的异物。 ➢ 维持体内适当含水量和一定的渗透浓度,即调节
⑦尿素的重吸收
– 滤液中的尿素,约有30%-40%被肾小管重吸收,尿素 的重吸收是被动的弥散作用,吸收部位主要在近球小 管,其次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3. 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
➢ 原尿经过肾小管分泌的K+ 、H+ 、 NH3 等最后形成终尿排出体外。
• 所谓分泌是指小管上皮细胞通过 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排放 到小管液中的过程,如H+、NH3 等的分泌。
• 所谓排泄是指小管上皮细胞消耗 能量将血液中的某些物质主动转 运到小管液中的过程,如某些药 物及部分肌酐等的排泄。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成 分
•水
•蛋白 质
•葡萄 糖
•尿素
•尿酸
•氯化 物 •钠•钾Fra bibliotek•氨•血浆 (%)
•90~93 • 7~9
• 0.1 • 0.03
•0.002
•0.37
• 0.32 • 0.02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过滤的动力——有效滤
过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 细血管血压+肾小球内液体胶体 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影响肾小球有效滤过率因素: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囊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浆流量。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经过肾小管各段中,一部分(约99 %)有用的物质和部分水分又被重新吸收 入血液循环(肾小管近曲小管是重吸收最 主要的场所)。 重吸收的方式:
第10章动物的排泄
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1 血液供应丰富,血流量大。 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4。
2 有两套毛细血管网:即肾小球 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毛 细血管网。
3 肾血流在肾不同部位的分布差 异很大,肾皮质血流量约占 全 肾 血 流 量 的 94% , 髓 质 血 流量仅占6%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