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汉画像砖《庭院》图像

合集下载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件ppt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件ppt

这件陶城 堡模型反映 了东汉时期 南方小型庄 园建城堡自 卫的情况。 从模型上看 四周有高墙, 四角建有角 楼,可以了 望和防卫。
东汉庄园中普 遍出现大型的 藏粮仓库,都 开有风窗,保 持通风,但风 窗都开在高层, 防止粮食被窃, 而地层还有围 墙、阙形门等 以便防御。
汉代庄园中常 见的望楼,高 坐的顶楼上悬 挂大鼓,并有 武士巡视了望, 一有敌情,实 行防御。从这 件望楼模型可 以了解当时豪 强地主称霸一 方、拥兵自保 的情景。
四、黄巾起义
1、原因:政治腐败,

税严重,灾荒连年
2、时间:184年
3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 治,使其一蹶不振
3、黄巾起义的口号
——
岁苍
在天
甲已
子死
,,
黄 巾 军 预 言
天黄 下天 大当 吉立 。;
你能解释这则 语言预言是含义 吗?如不明白可 问同学老师。
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 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信众多 达数十万。张角利用他在民众中的威望, 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 州的信众分为三十六方 ;大方万余人,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 小组讨论: 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 (1)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 教训;
• (2)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 (3)统治者善于用人; • (4)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
家统 一,行之有效的政策长期坚持 等。
一、东汉的建立
1、时 间: 公元25年 2、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3、都 城: 洛阳
刘秀(公元前6年—
公元57年)南阳蔡阳人,
西汉宗室后代。王莽篡汉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第二章汉代装饰艺术形成的总体风格及题材
两汉时期的装饰,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写实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绘画方式呈现不规则纹样,在画像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画像砖与画像石上 多平衡的布局,铜镜和瓦当多对称处理,织物常见的是二方和菱形连缀的四 方连续。车骑狩猎、宴乐百戏、马虎鹿豹、飞禽鸿雁、神仙羽人、四神四灵 和吉祥文字等,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纹样。植物纹饰有所增多,这证明农业比 以前有了更加进步的发展。新创的风景图案,数量虽少,但前所未见;以文 字为主的装饰图案,在刻画精美之于还富有规律性,纂体的变化富于创造, 有的在纂隶之间具有时代的特点。陕北绥德王得元墓出土的一块石刻字体, 方头齐笔,笔画粗壮,以具有所谓“黑体"美术字的典范。十分珍贵的是, 在陕北的绥德和米脂,江苏的徐州和四川的成都等地区,出土了~批牛耕、 收获、弋射、采桐、捕鱼、纺织、冶铁和煮鱼等画像砖和画像石。真实生动 地纪录了当时的各种生产场景,歌颂了劳动;歌颂了当时人民的伟大创造。 这时的动物纹样,既写实又夸张,非常重视气势的描写,而不求形似的象真。 其中,为了突出马的矫健,特意加强它的四肢;为了表现虎的威猛,特意夸 大了它的尾部和躯体;为了显示鸟的美丽,故意强调它的尾部和羽毛。而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剖 1

期:)卅产子、:;1 f f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the surface some constitution way,forms one brand—new and has the current relevance visual language,causes US while hand down a tradition,unceasing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通过教师讲解,认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可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学习任务三
了解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活动1
组织学生活动:请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在两项活动里任选其一,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1)出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关键词组,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将关键词进行排序,并分析其出现的根源。(2)出示《东汉绿釉陶水亭》《东汉宅院画像砖》文物图片,指导学生综合介绍该文物是如何体现“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的。
三、黄巾起义
学习任务四
了解黄巾起义基本史事。
活动1
出示《材料研读》,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首民谣的创作背景,并说说这首民谣反映出当时民众什么样的情绪。
活动2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第二子目及《相关史事》,填写黄巾起义关键信息表(时间、领导者、特点、结果、影响)。
活动3
出示《知识拓展》,设问:黄巾起义与州牧割据有何联系?州牧割据与东汉的“衰”又有何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表格中光武帝的施政措施。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史称“光武中兴”。人口增长、垦田增加、社会安定、徭役减轻、百姓富裕、社会经济发展等。
对比表格内容,并从多角度回答问题: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从目的上看,都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局面;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都以民为本、发展民生)等。
B
查找了较少或并未查找资料;简单介绍文物知识;语句较为通顺,错别字较多。
C
③结合时代背景,试猜想东汉击鼓说唱俑所“说唱”的内容,并提供相应依据。(100字左右)
能够综合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猜想过程有理有据;表述规范、准确,逻辑清晰,无错别字。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优质课获奖课件
是多24少岁?你皇能帝发年现幼此,无表法中主的政问。
题吗?这个问题会导致外什戚么专后政 果?当小皇帝长大后,最想摆
脱外谁戚?最能依靠宦谁官?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
皇帝早逝——幼主即位(母后临朝)——外戚专权(君 权旁落)——皇帝长大(依靠宦官)——诛杀外戚(夺回君 权)——宦官得宠(把持朝政)——皇帝早逝
汉唐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赞誉。提
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太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 文韬武略。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一起踏 寻东汉的文物古迹,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
1、西汉后期政局——新莽篡汉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 、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 致外戚(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势力坐大, 西汉帝国日衰,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 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 外的军政大权。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 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 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西汉王 朝。
材料一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 甲子,天下大吉”。
材料二 《后汉书·黄甫嵩传》记载, 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 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闲,天 下响应,京师震动”。
1.材料一中“苍天”指的是什么?“甲子” 指的是哪一年?
“苍天”指东汉王朝;“甲子”指184年。
2.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农民起义? 这次农民起义有什么特点?
两汉朝代更替时间轴
二、东汉的兴衰
1、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但连 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 所向。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 会状况?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重庆碉楼类型演变

重庆碉楼类型演变

重庆碉楼类型演变季富政【摘要】清末至民国,诸多原因导致重庆农村广建碉楼的风气,结合巴渝散居的民俗习惯和单家独户的生存土壤,致使碉楼这种设防建筑的个性化丰富形态发展,因而产生了碉楼中的类型,并认定这是一笔乡土建筑财富,值得保护利用.【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6(014)005【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传统碉楼;大碉楼;设防民居;近代设防民居【作者】季富政【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TU241.5重庆碉楼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清嘉庆初年,川陕鄂三省交界地区发生白莲教农民起义。

清廷为了镇压起义,颁布了若干政令,如《仁宗睿皇帝实录》卷六十九:“……嘉庆五年(1800年)署四川总督勒保奏疏中言:‘……百姓自己出资,修筑寨堡’。

”而最初提出这种坚壁清野办法的是嘉庆二年(1979年)都统德楞泰,广州将军明亮的《筹令筑堡御贼疏》:做法是“在接近白莲教活动地区,劝民修筑土堡,环以深壕,其余散处村落,酌量户口多寡,以一堡集民三、四万为率,因地制宜,就民之便,或十余村联为一堡,或数村联为一堡……”上述所言,动辄就是“集民三、四万”,“数村、十余村者为一堡寨”,还要自己出钱因地制宜。

显然,这里指的是修筑纳众多人口的村落为一堡寨,即寨子的御敌办法。

如梁平的14处山寨等。

然而,在接近白莲教起义地区,乃至整个重庆四川汉族习惯居住区域,至迟秦以来,农民就有单独分散居住于田野的习俗。

没有血缘性自然聚落式的人口集中村落。

而只有以街道为特征的志缘、地缘、血缘综合性结构的场镇聚落。

但是,我们看到,原下川东六县以及临近的现四川达州市各县,不少山顶仍然构筑了不少上述寨子(堡寨),这些寨子多是嘉庆年间或以后所建。

尤可叹者,这些寨子的完整性几无一例留存至今,就是说开建就有敷衍朝廷的作法。

因为它不是以村落的集体力量,很可能就是一家一户的摊派,显然,那是很难成就的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东汉车骂出行壁画(局部) 壁画中有车辆、骑马随从、步行仪仗等,前呼 后拥。生动再现了东汉豪强出行的景象。
黄巾起义
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黄巾起义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1.背景
黄巾起义
根据课本结合材料归纳黄巾起义的背景?
童谣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汉王朝 黄巾起义军
材料: 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够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 侍(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gu que】(搜刮)财利,侵掠 百姓。 元嘉元年(151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154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
在这个城堡院落里,豪强大族 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 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汉代庄 园中常见的望楼,高坐的顶楼上悬挂大 鼓,并有武士巡视了望,一有敌情,实 行防御。从这件望楼模型可以了解当时 豪强地主称霸一方、拥兵自保的情景。
东汉绿釉陶水亭 亭上层四角有张弩控弦 的武士守卫,中间有人扬袖 起舞,旁有一人抚琴及三人 拍手伴歌。这一陶水亭是豪 强地主娱乐生活及拥有私人 武装的写照。
立足史料实证,知道黄巾起义的背景、概况、 特点和影响。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东汉建立与 “光武中兴”
东汉是怎样建立的?什么是光武中兴?
壹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西汉末年政治形势
读图知史,说一说西汉末年的的社会状况?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朝政 越来越腐败。地主兼并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或 沦为奴婢,或流亡他乡。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  东汉的兴衰  课件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公元前5年 3年
1岁
9岁
西 汉 灭 亡
9年
14岁










14年
19岁
23年
28岁






25年
30岁
57年
62岁
1.背景
家族 背景
材代料。一虽:出刘身秀皇是族汉,高但祖刘刘秀落邦的魄的先九世的世因皇孙遵族,行出“自推汉恩景令帝”子的长原沙则王而刘从发列的侯直递系降后,
口号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结果
失败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失败 原因
缺乏军事经验,在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 武装的围剿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 惨重;张角因病去世,黄巾起义被镇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州牧割据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

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 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
3.结果
结果
光武帝统治后期, 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社会出现 比较安定的局面, 史称“光武中兴”
公元57年,62岁的光武帝 晚 刘秀去世,葬于原陵。第 年 四子刘庄(母亲为光烈皇 刘 后阴丽华)继位,成为汉 秀 明帝,继续推行父亲的政
策,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二、经济发展
(1)农业: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 方法;命王景治理黄河。 (2)手工业:冶铁、制瓷等发展较快。 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 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 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关 成36方,大方有一万多人,小 方有六七千人。184年是农历甲

东汉砖画像

东汉砖画像


画像砖的分类(五类)

一、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 和商业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 酒、盐井、桑园、采莲、市井等为主 题的画像砖。这类画像砖,内容最为 丰富,颇具研究价值。如成都羊子山 一号墓出土的“盐井”画像砖,细致 地刻画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况。画 面上盐井,装置着提取盐卤的滑车; 盐卤正通过架设着的竹枧,缓缓地流 向烧着火的铁锅中。是研究古代盐业 史最难得的实物资料。

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政治制 度的,诸如以市集、杂技、讲学 授经、尊贤养老等为主题的画像 砖。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当 时的杂技表演场面:“临迥望之 广场,陈角觚之妙戏。鸟获扛鼎, 都卢缘穜,衔狭燕濯,胸突钴锋, 跳丸剑之挥霍,走绳上而相逢”。 这些,在画像砖上都可以找到印 证。又如“讲学授经图”,生动 地塑造了博士、都讲和学生上课 时的情景,[汉代]的教育,于此 可得其梗概。

四、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 诸如宴饮、庭院、庖厨、乐 舞、百戏等画像砖。这也从 一定的角度反映了 [汉代]建 筑、民俗风情等的实际情况

五、表现当时神话传说和迷信思 想的画像砖,诸如伏羲、女娲、 日月、仙人六搏等。
谢谢观赏

二、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画像 砖,如车骑出巡图、丸剑起舞图 等。画像砖的墓主多为当地的豪 强显贵,如桓宽在《盐铁论· 刺权》 中所说:“贵人之家,云行于涂, 毂击于道……中山素女,抚流征 于堂上,鸣鼓巴俞,作于堂下。 妇女披罗纨,婢妾口希宁。子孙 连车列骑,田猎出入,毕弋捷 健”。这类画传砖所表现的内容, 与文献记载相符合
中外建筑史
——东汉画像砖
汉代在制砖技术和拱券(xuan)结构方面有巨大进步

陕西兴平发现用楔形和榫这种砖砌的下水道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划分标准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材质D.时间2.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3.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量多且贵重,有的随葬品相当少甚至一无所有,但都葬在公共墓地里。

这主要反映()A.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B.仍处于母系统治时期C.氏族血缘关系依然牢固D.奴隶已经成为陪葬品4.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

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

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原始社会解体B.私有财产制萌芽C.族长权威萎缩D.财产公有制强化5.“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这反映出分封制()A.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B.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D.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6.某历史老师在讲授某知识点时举例:“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

”他旨在说明()A.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B.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C.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D.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7.《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心)于虢(另一个卿士),郑伯怨王。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王室领地)之麦。

秋,又取成周之禾。

”这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B.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绝C.“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D.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图强,出现了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变法。

东方史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ppt课件

东方史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ppt课件
什么是画像砖?
• 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 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 五个世纪之久。其间,朝代更迭,人事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 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画像砖的历史
•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
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 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 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 ,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 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 条和凸刻线条。
有时画像砖上会用有红绿白等 颜色修饰,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 个画砖的题材又可分为画像、文字和花纹三大类: 1:画像类-历史传说、辟邪祥瑞、神话题材、现实题材、动物题材
、佛教题材。 2:文字类-以纪年、吉文、名号砖为主。文字有篆、隶、楷等多种
形式。 3:花纹类-分为植物类、云纹类、火焰类、宝相花纹、几何纹等。
画像类
文字类 以纪年、吉文、名号砖为主。文字有篆、隶、楷等多种形式。
廖若星辰的西汉文字石刻 徐州龟山汉墓出土封石
连云港连岛西汉界 域文字刻石
花纹类 分为植物类、云纹类、火焰类、宝相花纹、几何纹等
四川画像砖
• 四川是画像砖发现最集中的地方,以成都西北平原一带出土最为 精美,时间大多属东汉后期,其形制主要有三种,即 40厘米左 右的正方形砖和约46厘米×26厘米的长方形砖,还有一种就是在 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条形砖,每块砖都是一个完整的独幅画面,一 次压印而成,一些砖要施彩,面貌接近绘画,正方形砖的浮雕较 低,线面相间,通过线条勾勒细部,强调和夸张动态,使画面具 有刚柔相济之趣,代表了四川地区画像砖造型手法的典型面貌; 长方形砖则浮雕较高,立体感强。

从汉画像砖石中解读东汉庄园建筑院落特征

从汉画像砖石中解读东汉庄园建筑院落特征

从汉画像砖石中解读东汉庄园建筑院落特征谭正【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3页(P231-233)【关键词】东汉; 画像砖石; 庄园建筑; 院落【作者】谭正【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 汉画像砖石中的建筑题材汉画像砖石是指由汉朝的艺术家及工匠在石材上进行的雕刻创作,其题材囊括了从汉代社稷生产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兵戈征战、佃猎耕种、宴请聚会、曲艺杂耍、授业诵经等,亦包含文人先哲思想、历史典故传说、升仙等题材。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说道:“若能将汉画像砖石中的图案进行系统的收集与集合,差不多能够拼接成一部绣像汉史”[1]。

而上到神仙世界,下到市井民间,人们的活动离不开建筑,因此在汉代画像砖石所描画的图案中经常会呈现出丰富的建筑题材。

鉴于汉代画像砖石出土规模较大、涉及的区域较多,笔者对上海博物馆中汉画像砖石藏品、相关图册文献、考古发掘报告进行了调研与梳理,对以建筑为主题的汉画像砖石按建筑类型、出土区域展开了分类研究,共梳理出386 幅汉画像砖石(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可将汉画像砖石中的建筑题材分为门阙图、住宅图、水榭图、桥梁图、其他种类五种,其中住宅类画像占据的比重最大,约占48.9%。

对于不同建筑类型的地域分布而言,住宅图与门阙图在不同区域都存在一定数目的分布,而水榭图、桥梁图和其他类型仅分布于部分特定的区域。

究其缘由,是由于住宅是与人类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建筑类型以及汉代的厚葬习俗,因此住宅类与门阙类成为了汉画像砖石中最为普遍的题材。

住宅类建筑图案题材又分为两种:组合式住宅建筑,包含庄园、庭院、幕府以及官寺等;单体式住宅建筑,包含楼阁、传舍、邮亭等。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东汉时期组合式住宅建筑类型中的庄园建筑,结合汉画像砖石重点对其院落布局形式和空间特征进行深入解读与探究。

2 东汉庄园建筑的院落布局形式2.1 庄园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西汉末期,地主阶层开始通过庄园的模式雇佣与压榨农民。

部编本历史七上教科书“东汉宅院画像砖”图片说明的商榷

部编本历史七上教科书“东汉宅院画像砖”图片说明的商榷

图一根据图片和孙机先生的描述,笔者认为教材的不拔,“持汉节不失”的忠于国家的精神。

此类活动课程中,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历史场景构建有利于他们将历史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总而言之,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化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教师应通过情感体验、人物教学、问题探究活动课程等环节,促进学生实现家国情怀素养从“”到“自觉”的递进,从而完成其内化的过程【注释】[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2]周刘波:《家国情怀:教学意蕴与生成路径》,《历史教学》年第7期。

2019年第03期图二其二,图片说明中没有望楼功能的介绍。

望楼即望远守御之楼,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在东汉画像砖和壁画中均有发现。

1971年10月在河北安平县出土了一幅东汉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的彩色壁画(图三,摹本),[9]此画描绘了当时一个比较典型的豪强大族府第,“于后排中间的一个大院内,设有一座五层的方柱形瞭望楼。

楼顶为庑殿式。

顶层周围有栏杆,于右侧后部树一测风旗,杆顶有一向风鸟右侧前部置一扁圆形报警用鼓。

楼的中间均有方形射孔。

”[10]毋庸置疑,戒备森严的望楼是屋主“悠闲图三【注释】[1]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23页;摹本图片在第224[2](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家评本)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9页。

[3](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4]刘志远等:《四川汉代画象砖与汉代社会》,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5](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第五册,中华书局,1965年,第1178页。

[6](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585页。

东汉画像砖《庭院》图像研读

东汉画像砖《庭院》图像研读

东汉画像砖《庭院》图像研读
季富政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研读《庭院》图像,必然会结合多年巴蜀民居调研心得。

觉得尚可继续
开拓探讨空间,揭示一些区域传统空间之谜。

一幅民居图像,经历将近两千年不衰,仍能触动乡土空间的古今状态思索,说明魅力不凡,艺术表现力意味隽永。

尤其图像后面有些看不到的现象,值得挖掘。

【总页数】4页(P116-119)
【作者】季富政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TU-851
【相关文献】
1.四川蒲江九莲村东汉画像砖墓发掘简报 [J],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蒲江县文物管理所
2.东汉城市局部地图的研究——成都市西郊东汉墓出土市井画像砖 [J], 曹婉如
3.东汉制盐画像砖:"秀"出富庶古蜀人 [J],
4.东汉《考绩》画像砖 [J], 陈雅婷
5.从四川汉画像砖图像看东汉庄园经济 [J], 徐勤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东汉画像砖《庭院》图像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石棺画像、墓阙画像、崖墓画像在巴蜀地区留下大量的有关建筑的图像。

几乎各县都有,尤东汉时期的画像砖为甚。

其中成都双流县牧马山出土,谓之《庭院》或曰《庄园》的一幅画像砖图像被《中国建筑史》等若干经典版本采用,并有大量文论阐述。

尤可见此图在中国建筑史上的突出地位,即凡论中国古代建筑尤住宅者,不涉此案,皆有不成文章之嫌。

此图究竟在中外相关著述上用了多少次,已无法统。

这些著作对于《庭院》图像见解大同小异卓有见地,特征为:主体厅堂三开间,并构成前庭后院院落。

而次要的杂务,库贮部分则形成另一功能区。

二者中有廊道分隔成一主一副两部分;四周则有廊道围合形成一方形庭院。

谓之庭院或庄园等。

经长期观察与图像比较,似觉尚有一些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特絮述如下:1坐北朝南庭院格局牧马山《庭院》图像中的空间格局组合划分,是四川古代农村民居中的必然,还是偶然。

比如为什么要把核心居住主宅部分放在画面的右上角(西北方),而把厨房放在左下角(东南方)从而形成对角格局之状,显然,这不是偶然。

《庭院》描绘之地的川西平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受蒙古高原和阿留申低亚的影响,盛行北方,偏北方(东北方)吹来的强劲干冷的冬季风,甚至全年都吹此风,而夏季为太平洋高压和印度洋低压所控,也吹来南方暖湿夏季风,但相对微弱。

我们审图看画而判,无论什么方向,庭院左下角的东南方最宜设置厨房,优点为全宅其他任何角度、位置所不能取代,因为此位是避开烟霾随风流向对庭院干扰的最佳角度选择,原因自然在厨灶一年到头大量使用的燃料上。

四川盆地古代不产煤,居民厨用燃料多木柴、秸秆之类。

往往浓烟滚滚,污染严重。

此况直到当代都是棘手问题。

一个庭院,如果厨灶之房处理不当,包括灶位在厨房内的位置,其烟霾将熏染全宅,而烟霾的流动受风向的影响最大。

若要躲避冬季东北风,夏季南风裹挟烟霾侵染全宅,最佳办法便是把烟污染控制在全宅的东南一隅,使其不能进入庭院内其他地区,此论当今拿到农村检验,古今一致,必东南方设厨灶最佳无疑。

那么,主宅厅堂与卧室最需静肃者便是对角最远的右上角之西北角最恰当。

惟此,全宅任何位置难以成立。

纳上述返观《庭院》整体朝向判断,正是所谓坐北朝南之南北向,论据来自厨房的位置确定以及由此引起的科学认知上。

“易学在蜀”不仅在方位上阐明“以北为尊”的时空概念,巴蜀汉代更是中国天文学的中心,诸术泛用于阴阳二宅的实践应为常态,包括方位四兽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应用。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也迅速跃升到一个高峰,成为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象房屋方位朝向类事,无论工匠、画人有可能本能地首先想到的就是方位。

如画像砖中还有《街肆》呈“十”字图像者,显然非南北与东西向交叉的街道不可,亦正是方位感在汉代蜀中根深蒂固的写照。

2散居的力证《庭院》描绘的是一户散居农村的殷实人家,尤其是川西平原人家的常态性居住场景。

之所以称为常态、核心意义在于它在历史、社会、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综合展现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即人类文化学上的乡土意义。

具体而言、就是巴蜀民俗中“人大分家,别财异居”必然出现的多三代同堂的居住空间及人文内涵。

所谓三代,即父母、夫妻、子女、他们同居一宅,在空间的设计和使用上,基本控制在三开间,所谓“一”字形的格局之中,即中轴的明间和左右次间。

这是中原最早的人伦空间原始划分。

四川牧马山庭院正是承袭了此一空间原则,表现在4柱3 间7 檩的抬梁结构主宅上。

就此,我们按常理推测:如果开间以5m 左右宽,檩距以1m 左右计,进深不过6 至7m,也就和现代四川农村悬山式穿斗木结构住宅差不多。

于此安排三代同堂的“人大分家”民间辈份风俗居住组织,恰好得到基本满足。

此风一直延伸至清末民国年间,比如朱德,卢德铭1)少年时就和祖父母同住有隔断的右次间前间。

而邓小平则出生在父母的左次间。

人再长大或外出或结婚成家,就必须分开另立房子居住了,这就形成了最初的三开间散居。

为什么到了有功能齐全的大庭院,甚至庄园的局面,其实质性的有卧室的主宅仅三开间而已。

内涵在“人大分家”的人口控制分流上。

所以《庭院》图像本该厢房的位置才变成了廊子,连接廊子的中部成为真正的过廊而不是卧室之类。

作为仅一户人家,卧室的分配和建造总是有说法和实际需要的。

如果拆除围合的廊子和非主宅部分,这完完全全就是裸居田野的一般农民散户。

所以,《庭院》是民俗和财富包装得合情合理的汉代农村小康民居,当然不是自然聚落中的一户描绘,它缺乏有关聚落的任何空间信息。

于此,惟有三开间才是散居的普遍载体,而根在“人大分家”上。

当然,散居不惟三开间一类,仍有合院等多类型。

“一”字型仍可横向发展多至七、九开间多例,不过也只是散居主宅开间多少的分布而已。

关键问题还在“人大分家”形同分田到户的民俗上,它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自然会长盛不衰,因此其图像意义成为洞窥世界的窗口,就不仅仅只是建筑学方面的意义了。

另外,要特别强调的是,牧马山《庭院》图像厨房的东南向位置,于房舍密集组团的聚落无效,其烟霾必然相互污染。

恰此,又佐证了巴蜀散居的又一事实存在。

3散居的最高境界——庄园秦统一巴蜀到东汉约500 年间,因其“人大分家”随田园而居的民间俗风得以张扬,农业的发展,地主与佃农经济的发达,使得农村住宅质量优劣分化必然出现。

4、5 百年时间,足以让这种状态成熟成型。

所以,我们才感觉到牧马山庄园的完美。

当然,这种状态是有层级铺垫的,那就是规模,优劣等等之分。

而牧马山庄园不过主宅三开间小房而已,这就道明庄园在核心空间上是不以大小多少论伯仲的,就是说,最简单的三开间也可以成就和其他空间的共同豪华。

此正是三开间内涵深邃之处。

广义的散居“散”指的是每户相距有机合理的一种分布状。

狭义的“散”则是干巴巴的住宅简陋裸居状,此况毫无围合,更无私密,外貌即四壁加瓦面,光天化日之下,是一种特别尴尬的居住孤立状态。

于是人们极盼有墙、有栏、有廊、有树、有房⋯⋯一句话,有围合。

尤其巴蜀全为散居环境,如果一旦财富增加更有安全之虞,就会有空间设防要求出现:有围合再围合。

三开间四壁屋顶是一种围合形式,再在周边围一圈墙、廊、房、栏也是加强型的围合形式。

在没有自然聚落依附的四川,“单兵自护”显得更加重要。

于是,各形各色的围合形态在农村广泛出现:石、木、泥、砖、竹、藤⋯⋯以各种形式将住宅围而合之,就此衍生围合文化、围合美妙而内涵相当者,便泛起一个模糊的空间称谓——庄园。

须知者,笔者亲历20 世纪40 ~50 年代,仅所见农村散居围合,竞千姿百态,蔚为大观,全然可以作为单独的乡土建筑类型存在,后渐自拆除消失。

这是一种普及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庄园者,必须有围合。

但有围合不一定是庄园,一切表明围合不以贫富论。

但庄园的围合定然是最好的,无疑,在巴蜀散居之境,追求最上乘的围合空间成为庄园的标志形态之一。

牧马山《庭院》图像反映出来的围合为廊道式通廊围合,瓦面覆盖之下,一定有坚固实墙如正立面之墙。

否则不能言其安全而通敞大开,任何人都可任何角度进入而何须置门。

其通廊式类似土楼中的隐廊,庭院中的内向回廊及“走马转角楼”之走廊。

是古代空间的一类小生产性质的美妙创造,若配合高而威风的阁楼是散居田野的理想居住小天地。

此景绝迹于建国后,延续约两千年。

牧马山庄园是一个有独特围合的,厅堂式主宅只是一字形三开间的普通农户庄园。

除了奢华的围合外,它还有机地组织了主宅外的物质与精神空间,并力图圆满小生产者“万事不求人”的人生归宿梦。

虽然功能不能事事如愿,但生活生产之必须也得到了相当的满足,甚至非主宅面积若于倍于主宅,诸如望楼(粮仓)厨房、院坝之类。

这种空间奢侈正是财富积累的空间表达,也是住宅文化的深度凝聚,但它始终保持主宅面积的民俗约束,也正是散居内在的“人大分家”人口数量有限空间对应。

这种现象,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一则田园散居,断了自然聚落梦,邻里亲朋来往减少等因。

别无选择地走住宅空间多样丰富之路以自娱自乐。

二则汉代皇帝表彰下臣作法,凡有功者奖励上等府第无形中起了导向作用,使得社会群起效仿,以追求大宅豪宅为荣并成风气。

此风不唯巴蜀,实全国劲吹。

在砖、石、墓、棺图像及明器中成为表现住宅建筑最多的朝代。

显然,那是一个言必称建筑、言必炫耀建筑的时代。

所以,刘致平抗战时调查四川民居认为是一种常态,此类型不过是“山居- 别墅- 庄园早年的花园类型”。

4 构思与构图这是一幅全景式,综合完整的东汉巴蜀民居的构思与构图。

是同时期出土的同内客中,绘画手法,韵味最浓郁的罕见图式。

甚至是接近现场写生形神兼备的一点透视俯视图。

汉代是隋唐绘画高峰时期的前期哲学、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的社会铺垫,民间多形式涉及砖、石等材质的建筑表现,反映在墓、阙、棺、窟中,形式有模制阴、阳线刻,浮雕以及明器塑造等。

如此之状,多仰仗秦汉时期建筑高潮的空间创造,即有丰富的表现对象和对于空间理想的不懈追求。

那时没有纯山水画,人的审美情调,闲情逸致,信仰崇尚多反映在生产、生活的现实题材上,反映的建筑不少也是客观存在的实景,或者由此生发的抽象写意构成,但始终没有离开特定的时代空间特征,即只有汉代才广泛展现的阙、桥、楼、阁、廊等形态。

这是一类时代空间表现主题。

它来自生活生产的长期实践与观察,甚至实景与细节的写生。

显然,这是三维空间思维的民间艺术,同时又是汉代社会制度,民风民俗再现,诸如“人大分家,别财异居”导致散居的区域空间格局得到图像的准确反映和深刻解读。

若没有这样的背景是不可能产生相应构思的。

在汉代画像各类题材和材质中,极罕见特写式的一小块(40cmx 70cm)砖面上,以内容的多样有机,巧妙完善了一副整体肌理感极强,疏密有致的超前构图。

而构图独特的妙招在利用庭院廊道围合貌构成边框式的画面。

由此我们反问:如果没有围廊作框,画面将是怎样结局;可能是一副松散的,各建筑互不顾盼没有呼应、各自为阵拼凑图。

因为有了墙体功能的廊道围合出现,想来不是作者画面上的臆造,而是真实民居空间客观存在对作者的创作灵感启发。

或谓心灵写生的记忆再现,甚至于可以大胆设想,有可能就是现场写生的再创作。

因为出土此图的牧马山正是成都平原不多的浅丘,从其上俯视平原之宅,恰是《庭院》图像角度。

显然不是偶然所得。

试问:古人就不能对景写生吗?只不过没有泛用“写生”一词而已。

明显,一点透视在图面上萌动得厉害,而且是从右到左(画面关系顺序)的俯视角度,清晰的三维空间非常形象化的思维流动。

也是同时期其他题材,如桥梁、家具、人物等共有的透视现象。

虽然透视有些幼稚,惟其如此,才透溢出历史信息的真实。

回味后来南朝齐艺术评论大家谢赫的“六法”论,尤个中“经营位置”道出《庭院》图像构图经典之论,进而营造出了“六法”“核心”“气韵生动”之艺术命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