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合集下载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古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古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古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叶爱娟;朱扬明
【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
【年(卷),期】2006(037)005
【摘要】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样品的微量元素、有机物、粘土矿物组成的基础上,揭示了研究区生油岩的无机元素和有机质组成特征;并结合沉积环境的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生油岩沉积时的古沉积环境.生油岩的B、Cl-及伽玛蜡烷含量表明,沉积时的水介质条件是半咸水-咸水环境,并伴随湖盆沉积中心北迁过程各层位地层的盐度发生规律性时空演化;生油岩的
Fe2+/Fe3+、S2-、Pr/Ph比值、藿烷碳数分布模式及黄铁矿含量反映其沉积时的沉积环境为强还原性;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含量揭示这些生油岩的沉积相带介于中心咸湖相和边缘咸湖相之间.
【总页数】9页(P472-480)
【作者】叶爱娟;朱扬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310027;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
州,31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
【相关文献】
1.湖相碳酸盐岩生油岩及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以柴达木盆地第三… [J], 妥进才;邵宏舜
2.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有效生油岩的识别 [J], 金强;查明;赵磊
3.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咸水湖相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 [J], 江凯禧;彭丽;
4.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J], 朱扬明;苏爱国;梁狄刚;程克明;彭德华
5.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蒸发岩与生油岩共生沉积作用研究 [J], 金强;查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段毅;王传远;郑朝阳;吴保祥【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年(卷),期】2006(26)1【摘要】尕斯库勒油田是柴达木盆地最大的油田,对于该大型油藏的形成机理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对尕斯库勒油田E31和N1-N2油藏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的正构烷烃呈偶奇优势,具有低的P r/Ph比值,含β-胡萝卜烷,反映它们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含丰富的伽玛蜡烷和>C30藿烷,指示它们形成于咸水-超咸水环境,但是,N1-N21原油的成油环境古盐度略高于E31原油;具有高含量的C27甾烷、规则甾烷、4-甲基甾烷、长链三环萜烷和低含量的二环倍半萜、烷基环已烷,说明它们母质主要为菌藻类,但是,两个油藏原油母质略有不同,E31原油较多的来自细菌,N1-N21油藏原油则较多的来自浮游生物;原油具有低的C29甾烷20S/20S+20R和ββ/ββ+αα比值及T s/Tm比值和低丰度的重排甾烷,反映了它们都为未成熟-低成熟度原油,但是,E31油藏原油的成熟度略高于N1-N21油藏原油。

油源研究表明E31和N1-N21油藏原油由第三系盐湖相生油岩中生物脂类与可溶有机质和干酪根一起在低成熟阶段所生成。

【总页数】6页(P86-91)【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和N1-N2^1油藏;原油;成因【作者】段毅;王传远;郑朝阳;吴保祥【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2【相关文献】1.尕斯库勒渐新统下部油藏原油成因地球化学 [J], 李素梅;刘洛夫;王铁冠2.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E13油藏成藏条件与机制 [J], 段毅;彭德华;张辉;吴保祥;郑朝阳;王传远3.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原油油源特征及成藏分析 [J], 朱扬明;翁焕新;苏爱国;张大江;邹华耀4.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隔夹层特征、成因及分布 [J], 于慧敏;宋彦辰;彭渝婷;刘波;李童;石开波5.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J], 段毅;孙涛;吴保祥;彭德华;于文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原油成熟度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原油成熟度特征

基 础 上 , 详细 剖 析 了该 区原 油 的 成 熟 度 特 征 。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柴 达 木 盆地 西 部 南 区第 三 系原 油 主 体 为 未 熟一 熟 油 。不 存 在 混 源 造 成 未 熟一 熟 假 象 的可 能 性 。成 熟原 油仅 出现 在 花 土 沟 、狮 子 沟 和砂 西地 区。 柴 低 低 达 木 盆地 西部 南 区有 效 烃 源 岩 的 发 育 特 征 。佐 证 了大 量未 熟一 熟 原 油 存 在 的可 能性 。 低 [ 关键 词 ] 柴达 木 盆 地 ;原 油 成 熟 度 ;生 物 标 志 物 绝 对 定量 ;饱 和 烃 ; 甲基 菲 指 数
于 驭 \ 石油 、 中国 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 家重点实 验室, 北京12 9 2 / 04
张 敏 ,张 春 明 ( 江大学地 学系, 长 球化 湖北 荆州442) 303
壹 德华 ( 海油田分 勘探开发研究院, 青 公司 甘肃敦煌760) 322
李 杰 ( 华北油田 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 河 匕 院, 任丘025) 6 2 5
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于驭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张敏张春明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荆州434023壹德华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李杰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匕任丘062552摘要原油成熟度特征是原油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汉石 油学 院学报) 21 年 2 第 3 卷 第 1 00 月 2 期
J un l f l n a eh ooy (.P ) Fb2 1 V 1 2 o1 ora o dG sT c nlg JJ I Oia e.00 o 3 N . .
柴 达木 盆 地 西部 南 区第 三 系原 油成 熟 度特 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油气地球化学综合研究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油气地球化学综合研究

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油气地球化学综合研究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

其中,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地处该盆地的西北部分,地质构造复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为了全面掌握该区域的油气资源特征与分布规律,开展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油气地球化学综合研究。

该研究首先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心分析,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

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以隆起和断裂带为主,岩性以砂岩和页岩为主,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和湖泊相。

通过对岩心样品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有机质含量等分析,揭示了该区域的沉积特征和油气来源。

接着,研究人员对该区域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通过对地表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该区域广泛分布着油气显示,且具有较高的含量和多样的组成。

同时,通过对油气源岩的热解实验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确定了该区域油气的主要来源为下奥陶统和志留统的有机质丰富页岩。

最后,研究人员还利用地球化学技术对该区域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

通过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了该区域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和成藏机制。

结果表明,该区
域的油气主要富集于断层带和构造高部位,成藏主要受构造和断裂运动的控制。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西部北区油气地球化学综合研究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区域的油气资源特征和分布规律,还对该区域油气成藏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沾 天然乞比
第3 5卷 第 1 期
O I L& G A S G E O L O G Y 2 0 1 4年 2 月
文章编号 : 0 2 5 3—9 9 8 5 ( 2 0 1 4) 0 1— 0 0 5 0— 0 6
d o i : 1 0 . 1 1 7 4 3 / o g g 2 0 1 4 0 1 0 7
柴 达木 盆 地 西 部 第 三 系油 田水 水 文 地 球化 学特 征
李 建 森 , 李 廷伟 , 彭 喜明 , 韩元 红 。 , 李中 平 , 马海 卅 I
( 1 .中国科学院 青海盐湖研究所 , 青 海 西宁 8 1 0 0 0 8 ;2 .西北大学 地质学系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9 ;
1 3 . 3 5 % o , 氧 同位素值分布在 一 7 . 6 8 % o ~1 0 . 5 8 % o 。综合分析油 田水化 学成分 、 水化 学参 数组合 以及 氢氧 同位素特征 推 断: 柴达 木盆 地西部第三系油 田水起源于大气 降水 , 为典 型陆相成 因, 为大气 降水沿深大断裂下渗并经历 了“ 深循环” 作 用形成 , 同时有深源 岩浆
中图分类号 : T E le o c h e mi c a l b e h a v i o r s o f o i l i f e l d w a t e r i n t h e T e r t i a r y i n w e s t e r n Qa i d a r n B a s i n
流体 的参 与。油 田水高矿化度特征与盐类矿物溶解和蒸发浓缩有 关, 钾、 硼、 锂等 元素受深源 流体控 制 , c a 和 H C O ; 主要来 源于
碳酸盐矿物溶解 , 油田水高 c a “、 低 Mg 的特征 与演化过程 中 自云石 交代 方解石 以及 方解石 溶解有关 , 充分 的水 一岩 反应 与深源 流体 的加入 导致柴达木盆地 西部 第三系深成 C a C 1 ,型油田水 的形成 。同时, 初步推断南翼 山地 区第三系可能具 有找钾意义。 关键词 : 氢氧同位素 ; 地球化 学特征 ; 油 田水 ; 第 三系; 柴达木 盆地 西部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的生烃及成藏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的生烃及成藏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的生烃及成藏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的生烃及成藏特征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其西部地区的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是该盆地油气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文将从生烃机理和成藏特征两个方面,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是生烃机理。

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其中有机质是生烃的主要来源。

研究表明,该盆地的烃源岩主要以湖泊沉积为主,由于盆地内陆地形的高低起伏和水体深浅的变化,湖泊沉积环境多样,适宜有机质的积累。

此外,盐湖盆地由于长期缺氧和盐碱环境的作用,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有利于有机质的保留。

其次是成藏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的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主要形成于第四纪,经历了长时间的生物降解、厌氧细菌作用和成岩作用。

其中,生物降解是指有机质分子的降解和转化,释放出有机物质和产生烃类。

厌氧细菌作用主要是指在缺氧环境下,厌氧细菌通过发酵和分解有机质,产生大量的甲烷和其他烃类物质。

成岩作用是指随着沉积物压实和加热,有机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进一步生成烃类。

总体而言,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和成藏条件。

研究表明,该区域烃源岩中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藻类和细菌,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质量好,是优质的烃源岩。

此外,该区域盆地地质构造活跃,地壳运动频繁,烃源岩受到了强烈的压实和加热作用,有机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了较为充分的成岩作用,使烃源岩中的有机质转化为烃类物质。

这些特点使得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总结起来,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的生烃和成藏特征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该区域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策略,为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化湖盆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和成藏特征。

其有机质类型丰富,有机质丰度高,质量好,是优质的烃源岩。

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

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

第38卷第10期石油学报Vol.38 No.10 2017 年10 月ACTA PETROLEI SINICA Oct. 2017文章编号:0253-2697(2017)10-1158-10 DOI:10.7623/syxb2〇m〇006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张斌1何媛媛1陈琰2孟庆洋1袁莉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摘要:传统上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咸化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油气主要来源于“可溶有机质”。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首次发 现一定规模有机质丰度较高的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其TOC值一般约在1%,最高可达4%以上;生烃潜量一般大于6mg/g,最高可达40m g/g;氢指数一般在500m g/g(TOC)以上,最高可达900m g/g(TOC)以上。

有机质类型以I型和I型为主,少量I型,为倾油型有机质。

而有机质丰度过低的样品(TOCCO.5%),其类型也较差,所含的可溶有机质也较低,生烃潜力小,为无效烃源岩。

优质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中富含植烷、C甾烷、伽马蜡烷和C35藿烷等指示咸水环境的化合物,同时具有高甾烷低藿烷、高C27甾烷低C甾烷等特征,指示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水生藻类。

这些藻类中富含脂类化合物,被称为“油藻”,在较低的成熟演化阶段可直 接转化为烃类。

咸化环境有利于藻类直接转化而成液态烃的保存,从而形成“未熟一低熟油”。

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烃源岩中 所含的“可溶有机质”明显高于淡水湖相烃源岩,这正是该地区在中浅层发现的一批“未熟一低熟油田”的重要物质来源。

通过模拟实验证实,有机质在成熟演化阶段也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符合经典的油气生成模式。

因此,对于深层来说,成熟的烃源岩形成的 油气是主要的勘探对象。

在该地区古近系深层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油气具有2类成藏模式:①源外成藏最通过油源断层将油气运 移至浅部构造圈闭聚集成藏;②源内成藏,即在深部烃源岩附近的岩性圈闭中近源聚集。

咸水湖相原油芳烃组成特征及地化意义——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为例

咸水湖相原油芳烃组成特征及地化意义——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为例
上 油 砂 山 组 ( ) 下 油 砂 山组 ( ) N; 、 N 、上 干 柴 沟 组 ( 、下 干 柴 沟 组 ( 。 和 路 乐 河 组 ( 等 6 N ) E) E+)
套地 层 。柴达 木盆地 第 三系 湖泊形 成 于古新 世一 始新 世 。由于 气 候 干旱 ,来 自阿 尔金 山 的水 系流 域 面积 较小 ,因此 ,仅在狮 子 沟一带 形成 非补偿 性 的半咸 水 湖泊 ,至 渐新世 ,湖盆面 积开 始扩 大 ,湖水 也有所


大 北 [ 键 词 ] 芳 烃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成 水 湖 相 ;原 油 ;柴 达 木 盆 地 关 学 京 [ 中图 分 类 号 ]TE 2 . 121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 0 9 5 (0 1 2— 0 9 0 文 0 0— 7 2 2 1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院 学 报 ) 江
∞舌 ∞∞ ∞∞ ;∞ 加O
21 年 2 01 月
柴 沟 组 ( ) 和 下 油 砂 山组 ( ) N N 。
芳 烃色一 定 量 分 析 :HP 6 9 / 9 3 D 色 谱/ 谱 仪 ,色谱 柱 为 HP5 ,6 m×0 2 mm× 质 GC 8 0 5 7 MS 质 一MS 0 .5 0 2/ . 5 m,汽化 室温度 为 2 0 ,进 样方式 是脉 冲不分 流 进样 且 采 用恒 流模 式 ,载 气 流 速为 1 0 / n  ̄ 9℃ . mlmi。 柱炉温 的升 温程序 为 :以 2 ℃ /mi O n升至 1 0 0 ̄ C,然后 再 以 3  ̄ C/mi n至 3 0 ,恒 温 1 mi。质谱采 用 1℃ 8 n E 电离方 式 , 电子 能 量 为 7 e I 0 V,接 口温 度 为 2 0 ,采 集 方 式 为 全 扫 描 模 式 ,扫 描 质 量 范 围 5 ~ 8℃ O 4 0 mu 5 a 。标样 为 :d 0蒽 ( l一 全氘 化蒽 ) 。

柴达木盆地西部典型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柴达木盆地西部典型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柴达木盆地西部典型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肖飞;包建平;朱翠山;张文艳;何海【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2(34)4【摘要】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系统剖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尕斯库勒、油砂山油田(A区)与北区南翼山、油泉子油田(B区)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A区和B区原油的成因差异及其地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 区部分浅层原油正构烷烃碳数分布不完整,具有异常高的姥鲛烷(Pr)与n-C17峰面积比值和植烷(Ph)与n-C18峰面积比值,说明A区浅层油藏保存条件较差,部分原油遭受了轻微生物降解;A区和B区原油中甾藿比均大于2.4,且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多大于1,指示这2个区域原油母质来源都以浮游藻类为主,但B 区原油中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和补身烷系列相对含量普遍高于A 区,表明B区原油浮游藻类和细菌生源贡献可能相对较高;所有原油都具有低姥植比、高伽马蜡烷含量的特点,且都检测出一定丰度的β-胡萝卜烷,说明生成原油的烃源岩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但A区原油中姥植比、伽马蜡烷指数以及β-胡萝卜烷与C30藿烷峰面积比值明显高于B区,且升藿烷系列呈“翘尾巴”分布模式,而B区原油则没有这种现象,揭示生成A区原油的烃源岩沉积水体盐度更高、还原性更强;甾烷异构体比值(C2920S/(20S+ 20R)值和C29ββ/(ββ+αα)值)表明A区均为低熟原油,而B区多为成熟原油.结合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纪湖盆沉积和构造演化史,认为南区与北区烃源岩沉积相带的不同空间展布情况是造成A区与B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rker compounds in crude oils from Gasikule Oilfieldand Youshashan Oilfield in the south part of western Qaidam Basin (Zone A) and from Nanyishan Oilfield and Youquanzi Oilfield in the north part (Zone B) were analyzed with GC-MS technology, and the genetic difference of crude oils from Zone A and Zone B and its geological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number of n-alkane in crude oils from part shallow reservoirs of Zone A with high ratios of peak areas of pristine (Pr) to n-C17 and that of phytane(Ph) to n-C18 was incomplete, so that preservation condition of shallow reservoirs from Zone A was poor, and part crude oils were slightly degraded by microorganism; ratios of sterane to hopane in crude oils from Zone A and Zone B were more than 2. 4, and ratios of peak areas of sterane C27R to sterane C29R were mostly more than 1, so that biological sources of crude oils were mainly floating algae in the two zones;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drimane series and ratios of peak areas of sterane C27 R to sterane C29 R in crude oils from Zone B we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from Zone A, so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biological sources including floating algae and bacteria might be relatively high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crude oils included low ratio of Pr to Ph and high content of gammacerane, and a certain of β-carotane was found, so that the source rocks generating crude oils were deposited in strong reducin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ith saline water; ratio of Pr to Ph, gammacerane index and ratio of peak areas of β-carotane to C30 hopane in crude oils from Zone A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from Zone B,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omohopane series displayed that the peak area of C35 was more thanthat of C31 in Zone A, so that the salinity of sedimentary water in source rocks of crude oils from Zone A was higher, and the reducing was stronger; ratios of isomer of sterane including C29 20S/(20S+20R) and C29ββ/((ββ+αα) indicated that crude oils were low mature in Zone A, but most were mature in Zone B. Compared with lake basin sediment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ertiary in western Qaidam Basin, the diffe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of source rock in the south and north parts were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o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s between Zone A and Zone B.【总页数】10页(P43-52)【作者】肖飞;包建平;朱翠山;张文艳;何海【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河南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16;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TE122.3+1【相关文献】1.彩南油田多源混合原油的油源(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类与典型原油油源[J], 陈建平;梁狄刚;王绪龙;邓春萍;薛新克;靳涛;宋孚庆;钟宁宁2.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J], 包建平;朱翠山;汪立群3.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肖睿祺;张敏4.柴北缘冷湖构造带与马北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J], 王志峰;包建平5.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J], 段毅;王传远;郑朝阳;吴保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原油烃类地球化学特征

柴达木盆地原油烃类地球化学特征

柴达木盆地原油烃类地球化学特征段毅;王智平;张辉;吴保祥;王传远;孟自芳;张晓宝;周世新【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4(026)004【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已发现的18个油田分布于柴北地区和柴西地区,且以柴西地区最多.两个地区原油的成因截然不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采集于两地区13个油田的16个原油样品中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指示了西部原油形成于强还原咸水-超咸水湖相,北部原油形成于弱氧化淡水湖沼相;西部原油的母质主要为菌藻类,北部原油更多的来自陆源高等植物.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并结合碳同位素组成,将柴达木盆地原油划分为两大类7种次级成因类型.【总页数】6页(P359-364)【作者】段毅;王智平;张辉;吴保祥;王传远;孟自芳;张晓宝;周世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潜北地区潜四段烃类包裹体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J], 刘明;陈仲宇;朱忠云;冯志平2.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肖睿祺;张敏3.柴达木盆地北缘牛东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J], 吴浩;包建平;朱翠山4.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一类新的原油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J], 包建平;王志峰;朱翠山;汪立群;陈琰;周飞5.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咸水湖相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 [J], 江凯禧;彭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古生物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古生物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古生物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是青藏高原北部断裂带上的一片地区,也是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古生物特征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这一问题。

一、生物群落组成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具有独特的生物群落组成特征。

首先是红藻区系。

在该地区地质时期之前,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红藻及相关生物的生存状况并不好。

而在该地区的第三纪地质时期,红藻大量繁殖。

其次是有孔虫区系。

该地区第三纪时期出现了棘刺有孔虫、垫齿虫和卷缘虫等多种生物。

这些有孔虫居住在当时盆地周围的浅海水域中,其化石在该地区碳酸盐岩层中留下了重要记录。

此外,还有鲨鱼和无鳍鱼类等海洋生物,证明了该地区当时是一个发达的海洋区域。

二、古地理环境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生物群落特征还表现在其古地理环境特征上。

从生物化石来看,该地区第三纪时期是一个海洋化时期,所以很多化石都是海洋生物的遗骸。

同时,从地层上来看,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是沉积在古海底,因此其化石群是海相化石。

三、古气候环境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古生物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环境。

通过化石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推断当时的气候环境和生物习性。

例如,从红藻群落的分布情况来看,可以推断当时古海洋的水温较高。

而有孔虫的分布则有助于推断出当时古海洋的水深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碳酸盐岩层的古生物特征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古地理环境特征和古气候环境特征上。

这一成果对于人们深入了解当时地质、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该地区的自然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纪古湖泊研究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纪古湖泊研究
4 】 20 8 6 4
第一 个旋 回发 生在古 、 始新 统 ( 路乐河 组 )第 二个 ,
27
维普资讯





第 9卷 第 2期
以 上 的 成 化 序 列 在 狮 子 沟 构 造 地 区 表 现 最 为 明 显 , 从 其 它 构 造 的 C 。 c 含 量 来 看 , 但 O “和 l 这
2 生 物 标 志 化合 物与 古 水 介 质 关 系
图 1 柴 达 木 盆 地 西 部 地 区构 造 井 位 图
质 泥 岩 、 灰 岩 和 石 膏 层 , 出 现 石 盐 层 , 石 的 泥 未 岩 氯 离 子 含 量 最 高 为 1 . 3 / 一 般 在 5g L 左 1 3 5g I, /
1 岩 性 组 合 与 古水 介质 关 系
为泥 灰岩 、 泥云 岩、 晶灰岩 、 泥 夹粉 砂岩 , 部 出现 底
少 量 砾 岩 , 石 氯 离 子 含 量 为 l 3g I 属 于 半 岩 ~ / , 咸 水 环 境 。 下 干 柴 组 下 段 上 部 为 硫 酸 盐 湖 碳 酸 盐 湖 的 过 渡 沉 积 , 石 碳 酸 钙 含 量 为 3 ~ 岩 0 4 . 要 沉 积 了 石 膏 质 或 钙 芒 硝 质 的 碳 酸 盐 岩 O 主 和 泥 质 岩 , 石 的 氯 离 子 含 量 为 7 2 / , 成 岩 ~ 0g L 属 水 环境 。下干柴 沟组上 段 为硫盐 湖和氯 化物 湖 以 及 碳酸盐 湖 的混合沉 积 ( 互 出 现 )是 该 区盐 湖 间 .
柴 达木
盐 岩 沉 积 的 变 化 及 其 垂 向上 的 组 合 反 映 了 沉 积 水
右 , 干柴 沟组上 段 , 上 除在底 部发育 短暂 的碳 酸盐 湖沉 积外 . 其余 以上地 层 为碎屑 岩沉积 。

柴达木盆地咸湖相生油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柴达木盆地咸湖相生油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柴达木盆地咸湖相生油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朱扬明;苏爱国;梁狄刚;程克明;翁焕新;彭德华【期刊名称】《地球化学》【年(卷),期】2003(032)002【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生油岩样品分析资料表明,不同沉积相带生油岩正构烷烃系列有三种碳数分布模式.深湖相生油岩在C18~C28范围呈明显的偶碳数优势,而>C28范围无碳数优势;滨浅湖相样品在整个碳数范围内呈奇碳数优势分布;过渡相带地层正构烷烃在中碳数范围呈偶碳数优势分布,而高碳数(>C23)部分为奇碳数优势分布.经不同沉积相带样品之间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指标和碳酸盐含量比较发现,本区咸湖相生油岩正构烷烃的分布不取决于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和岩石的矿物组成,而主要与沉积相带中的有机质生源组成有关.偶碳数优势分布的正构烷烃成因并非如常规观点解释的那样,由正构脂肪酸、醇类的还原作用或经碳酸盐催化发生β断裂而来,而可能来源于咸化湖泊中的某种嗜盐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总页数】7页(P117-123)【作者】朱扬明;苏爱国;梁狄刚;程克明;翁焕新;彭德华【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7;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7;青海石油管理局,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北缘原油中单体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 [J], 张明峰;妥进才;吴陈君;张小军;郭力军2.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相地层正构烷烃与河蚬化石记录的古生态环境 [J], 杨明生;张虎才;李斌;常凤琴;雷国良;蒲阳3.柴达木盆地克鲁克湖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正构烷烃分子记录 [J], 王素萍;贾国东;赵艳;饶志国4.柴达木盆地昆特依地区晚更新世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变迁 [J], 向为;向树元;李伟波;曾宪春5.柴达木盆地原油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研究 [J], 段毅;张辉;吴保祥;郑朝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Jn. 0 7 a 20
V0.2 No 1 12 .
文章编 号 :6 304 20 )100—6 17—6X(07 0—0 10
柴达 木 盆 地 西 部 第 三 系油 气 晚期成 藏 特 征
Ch rceitc ftelt y rc r o c u lt no h et yi h a atr iso h aeh d o a b n a cmuai fteT r ̄ s o nt ewetr senCad muB s ia ai n
图 1 工区构造单元划分 图
收 稿 日期 : 0 60 —7 2 0 —62
基金项 目:中国石油天 然气总公司“ 九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 目( 编号 90 0 ) 7 2 8
作者简介 : 刘震 (9 3) 男 , 1 6 一 , 教授 , 士生导师 , 博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基础研究
维普资讯
刘 震, 玉琪 , 党 李鹤永, 高先志
( 国石油大学( 中 北京 )石油 天然气成 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2 4 ) 02 9
摘要: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 系盐湖相烃源岩成熟期为晚第三纪, 成烃期相对较 晚; 盆地西部大部分 构造圈闭是在晚第三纪末一第四纪形成 , 只有少数构造圈闭是在早第三纪末期形成, 总体上讲构造 圈闭形成比较晚 ; 流体 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定结果表明, 盆地西部油气藏存在 两次充注, 第一次是 在晚第三纪早期 , 第二次是在晚第三纪末期 , 充注期 次相对比较 晚; 对成藏期次综合分析后确定盆
深 远 的理 论意 义 , 而且 对 指 导 油气 田勘 探 有重 要 的
实践意义. 如果对于一个地区, 能够确定油气藏是在
某 一个 地质 时代形 成 的 , 在 该 时期 以前 形成 的 圈 则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李洪波;张敏;张春明;彭德华【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年(卷),期】2008(19)4【摘要】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大量岩心和岩屑样品的基础上,确定了该区有效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为0.4%,并依此厘定了红狮凹陷、扎哈泉凹陷和狮子沟地区E23和E13上部应为柴西南区第三系有效烃源岩。

同时还选取了24块上述有效烃源岩进行了抽提物的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分析,针对其典型的咸水湖相沉积环境进行了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结果表明:柴西南区第三系烃源岩总体呈现正构烷烃的偶奇优势,Pr/Ph<0.6,较高伽玛蜡烷和升藿烷的翘尾巴特征,但不同地区与凹陷的上述特征略有差异;Pr/Ph、C35藿烷/C34藿烷与伽玛蜡烷/C30藿烷等一系列沉积环境参数指标的差异揭示出扎哈泉凹陷第三系烃源岩自成一体,特征迥异,应该处于微咸水—弱还原沉积环境,而红狮凹陷、跃进地区和狮子沟地区第三系烃源岩处于高盐度—强还原沉积环境,只是狮子沟地区相对较弱一些。

认为柴西南区2类差异较大的第三系烃源岩分布区域特征可能预示柴西南区的原油也存在2类,因而在该区可能存在2大独立的油气系统。

【总页数】5页(P519-523)【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烃源岩;地球化学【作者】李洪波;张敏;张春明;彭德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3【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评价 [J], 李洪波;张敏;张春明;彭德华2.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红113井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J], 胡译文;张敏3.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J], 雷天柱;靳明;张瑞;邱军利;夏燕青4.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烃源岩特征与成烃演化 [J], 彭德华;苏爱国;朱扬明;郭静;张冰清5.柴达木盆地西部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意义 [J], 张斌;何媛媛;陈琰;孟庆洋;袁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达木盆地西缘第三系储层发育及地质特征分析研究

柴达木盆地西缘第三系储层发育及地质特征分析研究

066城市地理柴达木盆地西缘第三系储层发育及地质特征分析研究韩富萍(福建金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三明365101)摘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重要的中新生界含油气盆地。

本文以储层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为理论指导,对柴达木盆地西缘的储层发育特征,即从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沉积构造发育特征、岩石组合和储层物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含有少量的碳酸盐岩和煤。

碎屑岩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分布于第三系的各个层位;柴西缘第三系碎屑岩储层时期不同,其特点不同,主要烃源岩与储集岩集中在下干柴沟组下段与下油砂山组。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第三系;碎屑岩;储层特征1.区域地质概况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被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这三大山系包围,盆地内部东南低,西北高,处于东经90ʎ 98ʎ20',北纬35ʎ55' 39ʎ10'之间,面积12.1ˑ104km 2,盆地海拔2600m 3000m 左右,外形近似菱形的山间盆地,是最大的高原盆地。

2.储层特征2.1储层岩石学特征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各个层位由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碳酸盐岩和煤含量较少。

碳酸盐岩包括泥质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表1),主要分布于下干柴沟组和上干柴沟组。

表1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岩石类型统计表2.2沉积构造特征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根据成因及形态分类由准同生变形构造,物理成因的层理、层面,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化学成因构造等沉积构造几大类构成。

沉积构造特征是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直接反映,又较少受沉积后各种作用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指相性。

综合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发现柴达木盆地下第三系沉积构造非常的丰富。

2.3储层分布特征本区储层岩性主要是砂、砾岩,还有少部分是碳酸盐岩。

碎屑岩储层主要沉积于洪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环境。

纵向上,碎屑岩储层在各个层位都发育;平面上,碎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部位,但不同层位碎屑岩储层分布范围不同。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有效生油岩的识别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有效生油岩的识别

才能发生油气初次运移 ;若生油岩有机质含量太少 ,生 态有机质产率有变化 ,但是液态有机质性质变化不大 。
成的油气太少 ,排烃现象就不会发生 。我们针对研究 因此 ,我们选用 10 MPa 的压力进行了后续的模拟实
区生油岩有机质丰度低的特点设计了一套热模拟实 验 。
验 ,得到了理想效果 。
对表 2 中五个有机碳含量不同的样品所做的模拟
facies in the Qaidam basin postulated by other studies
研究者
黄第藩〔3〕 周翥虹 ①
提出 时间
1984 1987
有机碳 氯仿可溶 / % 有机质/ %
0. 20
0. 015
0. 25
总烃 ×1026
100
二次资评
报 告 ② 1994
0. 2
0. 015
本打在构造高点上 ,所揭示的生油岩样品并不代表生 质丰度下限的确定 ,要考察其生油潜力 、也要考虑生成
油洼陷内的情况 ;二是因为认为厚度较大的 、灰色 —深 的油气能否排出生油岩 。在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
灰色的钙质泥页岩或泥灰岩为主要生油岩 ,所以前人 公司九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期间 ,我们从柴达木盆地
进行评价 ,如何确定有效烃源岩 ,成为该区油气资源量 路 、方法与读者交流 ,希望有助于类似情况的研究 。
预测和进一步勘探的基本地质问题 。 生油岩有机质丰度常以有机碳 、氯仿可溶有机质
2 盐湖相生油岩有机质丰度与岩性的
和总烃含量来表达 ,其中有机碳是控制后两者的参数 ,
关系
也是油气资源评价的基本参数 ,所以我们着重讨论它 我们通过岩心观察和密集采样分析 ,发现柴达木
金 强1 查 明1 赵 磊2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柴达木盆地西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包建平;朱翠山;汪立群【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各油田所产原油在成因上大多属咸水湖相,因而具有咸水湖相成因原油某些共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如低的姥植比和正构烷烃的偶碳优势等.对比后发现,柴西南区所产原油在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上基本都具有nC37优势、姥植比相对较低且伽马蜡烷含量丰富,而柴西北区所产原油则在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上大多没有nC37优势、姥植比相对偏高且伽马蜡烷含量明显偏低,这表明柴西南区与北区的原油其烃源岩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依据原油中的nC37优势与姥植比之间负相关、与伽马蜡烷指数之间正相关这一现象,推测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的nC37优势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的性质,高盐度和强还原的沉积环境是导致原油中出现nC37优势的主要地球化学因素.【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7页(P353-359)【关键词】正构烷烃;伽马蜡烷;姥植比;沉积环境;原油;柴达木盆地西部【作者】包建平;朱翠山;汪立群【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是在前震旦纪结晶基底上形成的由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盆地叠加起来的复合型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面积约40 000 km2,其第三纪属于咸水湖相沉积,发育有优质咸水湖相烃源岩,在岩性上大多属于灰质泥岩或泥灰岩,并生成了大量的油气,目前它是柴达木盆地的主要产油气区。

经过几十年的勘探,目前在柴西地区已发现了十多个油气田,它们分布在尕斯库勒、跃进、砂西、花土沟、狮子沟、游园沟、油砂山、乌南、红柳泉、七个泉、咸水泉、油泉子、南翼山、尖顶山和开特米里克等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95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970207)资助。

朱扬明,男,1954年11月生,教授,博士,有机地球化学专业。

2003-03-13收稿,2003-06-18改回。

黄第藩,等.1987.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源岩的地球化学和生油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朱扬明1 苏爱国2 梁狄刚2 程克明2 彭德华3(1.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 310027;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3.青海石油管理局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 736202)摘 要 在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各油田40余个原油样品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芳烃组成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该地区第三系湖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原油具有特殊的碳同位素组成和异常的生物标志物分布。

其全油碳同位素偏重(-26 ~-24 );正构烷烃系列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呈水平状,表现出类同于海相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它们的生物标志物中正烷烃系列兼具奇碳和偶碳优势双重碳数分布模式;呈强植烷优势,Pr/Ph 值大多<0 6;伽玛蜡烷普遍异常丰富,C 35藿烷含量高,表征高盐、厌氧的咸水湖相沉积环境性质。

芳烃组份以萘、菲系列为主,而二苯并噻吩等含硫有机化合物相对含量较低,反映该地区咸水湖相原油源岩沉积相的特殊性。

柴西各油田原油地球化学参数在区域上呈规律性变化趋势,与其源岩沉积相的时空变迁相一致。

关键词 咸水湖相原油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芳烃 柴达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 E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4)04-0475-11柴达木盆地西部(以下简称柴西)面积约4 104km 2,广泛发育一套第三系咸水湖相烃源岩并生成大量油气。

自1977年发现尕斯库勒油田以来,该地区已相继找到十几个油气田,集中占全盆地80%~90%的油气储量和产量,因此被列为柴达木盆地目前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勘探区。

发育有咸水湖相沉积的含油气盆地在我国为数不多,因而柴西地区的咸水湖相原油及其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引起不少国内外学者研究兴趣(黄杏珍等,1993;Ritts et al.,1999;Hanson et al.,2001) 。

现有研究表明:本区的原油多为低熟原油,具有一般的咸水湖相原油性质。

但这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其源岩沉积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方面尚有许多问题还没有阐明;而且,随着近年来盆地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和新的含油构造的发现,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原油地球化学性质的区域性变化规律,为明确下一步的勘探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为此,本文在系统分析原油及源岩样品的基础上,重点对该地区咸水湖相原油独特的碳同位素组成和异常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从成因机制上进行剖析,并结合源岩分析资料阐明其区域上的变化规律。

2004年10月地 质 科 学C 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39(4):475 4851 地质 地球化学背景与样品柴达木盆地在中-新生代总体上经历了早期断陷、中期坳陷和后期沉积坳陷中心转移3个构造演化阶段。

发育有中-下侏罗统淡水湖沼相、第三系咸水湖相和第四系生物气源岩3套烃源层系,分别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北缘、西部和东部;其中,第三系和中-下侏罗统主要烃源层的展布范围如图1所示。

目前所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部和北缘地区(图1)。

西部含油气区以茫崖 英雄岭凹陷轴部为界分成南区和北区,南区由西向东分布的油田有七个泉、红柳泉、狮子沟、花土沟、跃进一号(尕斯库勒)、跃进二号和乌南油田等;北区主要有咸水泉、油泉子、南翼山、开特米里克、尖顶山及大风山构造等油气田。

北缘地区主要有冷湖、南八仙和鱼卡3个油气田。

图1 柴达木盆地油气田分布图Fig.1 A sketch map showing di 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fields in the Qai dam Basi n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生油层纵向上分布广泛,从路乐河组(E 1-2)到上油砂山组(N 22)均有分布;在横向上受湖盆的演化变迁控制,各层位生油岩分布范围有很大变化。

古新统-渐新统下部(E 1-2-E 13)深湖-半深湖相生油层主要发育于茫崖 英雄岭凹陷;渐新统中上部-中新统下部(E 23-N 11)生油岩分布范围扩大,是本区的主力烃源层;中新统上部-上新统生油层(N 21-N 2)主要发育于小梁山凹陷及茫崖 英雄岭凹陷的部分地区。

这些生油岩的TOC 较低,大多低于0 5%;而其氯仿沥青 A 含量相对较高,一般在0 07%到0 14%之间。

柴西地区第三系原油物性呈一定的区域性变化趋势,南区原油比重较高,在0 84~0 96范围,其中跃进地区的一些浅层油藏原油因生物降解作用比重较高;北区原油油质476地 质 科 学2004年相对轻些,比重变化在0 77至0 87之间,其中开特米里克和南翼山深层油藏原油属轻质油,比重低。

原油的含蜡量主要变化在9%到26%之间,跃进一号和跃进二号油田中部分原油含蜡量较高,属中-高蜡原油。

这些原油的含硫量均不高;南区原油相对较高,为0 12%~0 60%;北区原油均<0 10%;明显不同于江汉盆地的第三系典型咸水湖相原油,后者含硫量高达2%~10%。

本研究在盆地西部各油田现场采集了40余个代表性原油样品及第三系生油岩样品;同时,为了进行对比研究,还采集了盆地北缘各油气田的侏罗系原油样品。

原油样品全部进行了全油气相色谱(GC)和饱和烃、芳烃组份色质(GC/MS)分析;测试在江汉石油学院测试分析研究中心完成,GC 分析在HP6890气相色谱仪上进行,色谱柱为60m 0 32mm HP -5MS 弹性石英毛细管柱;GC/MS 分析在HP6890GC/5973MSD 色质联用仪上进行,色谱柱为30m 0 32mm HP -5MS 弹性石英毛细管柱。

部分原油样品进行全油、族组份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测试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中心完成,所用仪器为MAT -252气相色谱 同位素质谱仪。

生油岩样品也进行了相应的地球化学分析。

2 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1)全油与族组份柴西地区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全油碳同位素组成重, 13C 值主要集中在-26 至-24 之间(表1);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咸湖相原油相当(-27 2 ~-23 9 );反映出咸水湖相原油碳同位素偏重的一般特征。

虽然许多人都注意到这个地球化学特征,但都难以作出合理的解释。

按常规观点,原油的碳同位素取决于有机质生物源。

一般认为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的有机质碳同位素重,如煤成油 13C 通常变化在-26 至-24 之间;而源于水生生物的有机质碳同位素轻,如古生代海相和深湖相原油碳 13C 大多<-30 。

显然,从有机质生物源上无法解释咸水湖相原油碳同位素偏重的原因,因源岩干酪根显微有机组份组成和生物标志物分布均表明这些原油的成油母质主要为水生生物有机质。

国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Schidlo wski et al.(1984)指出在高盐环境中有机质碳同位素重是由于其水体中因CaCO 3的沉淀导致溶解的C O 2浓度低所致;而Pe -ters et al.(1996)则认为这是由于咸水湖相环境中光合生物过分繁盛造成CO 2浓度低的缘故。

最近,Schouten et al.(2001)认为上述两种因素都与高盐生态中有机质碳同位素偏重有关。

可见,咸水湖相环境中溶解的CO 2少是致使有机质碳同位素重的根本原因,因其能导致自养生物中13C 分馏作用减弱(Popp et al.,1998)。

这些原油的饱和烃和芳烃组份碳同位素组成也反映出咸水湖相有机质的特殊性。

图2是柴西地区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及北缘侏罗系湖沼相原油这两组份 13C 值的分布图,图中的直线( 13C 芳=1 14 13C 饱+5 46)是Sofer(1984)依据大量原油数据统计回归出来作为区分海相与陆相原油的分界线。

北缘侏罗系湖沼相原油均在陆相油一侧,表明这种原油分类法的合理性;而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却全落在海相油一侧,似乎意味着咸水湖相原油具有海相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江汉盆地高盐相原油中(Peters et al.,1996)。

实际上,这种用碳同位素组成划分原油类型的方法,并4773期朱扬明等: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咸水湖相原油地球化学特征非区分原油源岩的沉积相,而是区分其有机质类型。

由于咸水湖相有机质生物源与海相沉积类似,主要为水生生物和细菌,因而在上述图中有相近的分布范围。

在柴西地区咸水湖相原油族组份碳同位素组成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组份之间, 13C 值相差很小,饱和烃与沥青质的 13C 的差值仅478地 质 科 学2004年图2 柴达木盆地原油饱和烃与芳烃组份碳同位素组成分布图Fig.2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aromatic vs.s aturate fractions of crude oils from the Qaidam Basin 1 左右;而在一般淡水湖相的原油中此差值较大,如盆地北缘侏罗系原油的此值在3 。

这表征咸水湖相原油成烃母质的特殊性,可能是其在成烃过程中同位素分馏不显著。

(2)单体烃碳同位素如图3所示,本区咸水湖相原油C 13~C 33正构烷烃系列的单体烃碳同位素 13C 值变化不大(在1 范围),虽有一定的波动,但没有随碳数呈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整条分布曲线总体上呈水平状分布。

而北缘南八仙油田侏罗系湖沼相原油(仙5井和仙6井)的正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则完全不同,其 13C 值随碳数的增加呈明显变低的趋势,高碳数部分要轻3 左右。

图3 柴达木盆地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曲线Fig.3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indi vidual n -alkanesin oils from the Qai dam Basin 许多学者还研究过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碳同位素曲线的分布模式。

Murray et al.(1994)和Schouten et al.(2001)一致认为,碳同位素随碳数增加而变轻的分布表征陆源高等植物有机质生物源。

这种观点可用上述的南八仙原油来证实。

该油田原油经油源对比表明来源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生物源主要来自高等植物,它们的正烷烃 13C 值分布就呈这种模式。

已有研究表明,海相原油正烷烃 13C 值分布曲线随碳数增加一般呈水平或增高的分布模式(Murray et al.,1994)。

关于咸水湖相原油正烷烃的 13C 值分布曲线类型报道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