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写于1934年8月的一篇散文,文章中散发着作者对故都深深的感情和眷恋,它体现了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交融的高超笔法。本课是散文鉴赏的重点篇目,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教学目标
1.能理清作者的思路,抓住文中所描绘的秋景
2.能通过鉴赏文章体味古都秋景的清、静、悲凉的特色,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感情
3.能把握本文“雅俗相融”的语言风格
4.能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鉴赏秋景图体味其中清、静、悲凉之特色,领会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情境创设法等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六、教学用具
《故都的秋》配乐朗诵、相关图片、教学ppt
七、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展示秋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
2.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秋之于人,总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情怀。正是这种情怀,诞生了无数美丽的文字。从“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苦悲愤到“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可奈何,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凄
凉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斑斓,从“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哀怨缠绵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辽阔壮美,文人雅士歌秋,悲秋,赞秋,秋在他们笔下摇曳多情,千姿百态:
雁鸣长空,残荷听雨,秋有声;
红叶黄花,碧空蓝天,秋有色;
落叶纷飞,芦花飘荡,秋有形。
那么一代才子郁达夫又是怎样描绘秋天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郁达夫走进他的《故都的秋》,去欣赏北国之秋的姿态,品味其中的秋味。
(二)题解
同学们知道, 写作要先审题;阅读, 同样也要先审题。从课题上, 我们能看出课文要描写的对象是故都的秋, 即故都北平的秋景。
那请大家想想为何作者这里不用“北平”而用“故都”二字呢“故都”二字有怎样的意味?
题目是明确的,又是深沉的。因为“故都”二字中还暗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更饱含着深切的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则是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三)快速阅读,总体把握文章思路
接下来给大家3分钟时间大家快速地阅读文章,带着这两个问题:
1.北国之秋给作者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文中都描绘了北国之秋的哪些图景(阅读概括)
问题1.清、静、悲凉(引导在第一段中找答案)
问题2.引导学生概括所描绘之图景(3到11自然段)如第三段写作者清晨起来在小院赏秋的情景,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为秋晨小院图。接下来的大家自己概括。
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啼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四)具体领悟秋景图,品秋味
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这五幅图景,它们又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这些图景,去品一品。
秋晨小院
先请大家一起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看这里面的景物有何特点?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所怀念的,没有大都市的商业繁华,也没有政治生活的喧闹,他选中的芦花非常朴素,从形状到色彩几乎没有什么花的特点,大家想想是不是北平就没有比芦花更鲜明的花呢?当然不是。西山的红叶、中山公园的菊花都是鲜艳夺目的,但是都被郁达夫的记忆筛选掉了。他选中的公园,不是游人如织的胜地,而是比较幽静的陶然亭,就是在这比较幽静的公园里。他所钟情的,恰恰又平淡得只剩下了柳条的影子。西山的虫唱,有的是野趣。潭柘寺的钟声,给人联想到的是古老、宁静、幽怨。然而这些景物作者都是一笔带过的,这些旅游胜地仅是历史留下来外在痕迹和象征,而真正渗透于骨髓的传统神韵存在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
于是,作者接着就引导我们“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去静静地享受着小院的清晨。大家来找一找小院清晨里作者带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给你的感觉如何?让我们来一一细数。
景物:破屋、浓茶、小院、碧天、鸽声、漏光、残垣、蓝朵、秋草。
具体分析: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天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
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我们知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闹衬静,这里同样,以鸽声写静。
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杜甫说“漏泄春光有柳条”,在这里颇有“漏泄秋日有槐树”的味道。阳光本是给人温暖和希望的,作者却让它多了几分冷落与萧条。细数一丝丝日光,说明作者的生活如此的“清闲”。
牵牛花———蓝朵。可见作者欣赏的是冷色调。郁达夫竭力追求的是一种“谈雅”。因为“淡”而“雅”,这就是郁达夫作为有文化修养之人所崇尚的一种“雅趣”
秋草——牵牛花的色调已经够淡了,他写秋草还要再强调一下,是“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色彩已经够雅致了,但毕竟还是外部的,也许是太外表了,郁达夫觉得不过瘾,还要加点枯草。枯草有何魅力呢?“衰草连天无意绪”,枯草正式秋日里最具代表性的精致,表现着生命的衰竭与凄凉,这同样值
得去欣赏,那是一种悲凉之美。
在皇城的人海之中,作者能于一椽破屋中,泡一碗浓茶,品出小院清晨这一番“清、静、悲凉”的秋味儿,可见作者生活是多么的闲适与内心是多么宁静啊!
秋槐落蕊
大家想想这一段中“清、静、悲凉”是如何体现出来的?结合我们刚刚上一段的分析。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点点”和两个“极”字使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特意为寻觅秋味而迈动纤步,全神贯注用心去获取感受的文人形象。这几乎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恬适。不是万籁俱寂,哪有如此细微的体验;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微的触觉,正所谓“心远地自偏”。惟有心境超拔尘俗的“恬静”,屏气凝神,全身心去感受才可品尝到深邃无垠的秋之醇味。这样细腻传神地表现出秋之“静”,其“味”之足。
清:接着作者引导我们去看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大家想想:假如此时我们行色匆匆地穿梭于其中,能注意到这些吗?
不能,因此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作者有着都市人生活的闲适,同时也能看出作者的心细如丝。
悲凉:随着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清扫,落蕊就这样消逝了,它们生命的终结了,留下的是只是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潜意识下觉得落寞,这是对于生命消亡的深邃感觉,自然而然生起悲凉之感。
这两幅图景中写到了很多景物,这些景物串联起来就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那首元曲小令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由景物写成全曲。
下面我们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形式,来尝试着,利用这些景物来写写。(小组合作,一人记录,每人写一句)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