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知识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文言文阅读专题——语法基础知识》课件 (226张PPT)

检测
❖ 项为之强 《童趣》
•“强”(jiāng) 通“僵”
❖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女”(rǔ) 同“汝”
❖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pī) 通“披”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属”(zhǔ) 通“嘱”
❖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畔”(pàn) 通“叛”
助 词
动 词
2、)那个戴墨镜的人静静地等
待着助 词,还连词 不副词时用介词 指名 词尖轻形 容 词轻地助 词敲动 词
助名
着词桌词面。
22
常见实词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词
三、词类活用 四、一词多义 五、偏义复词
一、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 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 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 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 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 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17
虚词之
4. 助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 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主要是表示 成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18
虚词之
5.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 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 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义。
如:
的、了、呢、吧、吗、啊、罢了、啦……
人称代词:我、你、它、她们、 大家、咱们;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哪 里、为什么、何以; 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下面是关于文言文语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语法结构:1. 词序:文言文的语序多为主谓宾的顺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2. 虚词: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助词、副词、助动词等,起到连接或修饰作用。

3. 短语:文言文的常用短语有很多,如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一般在名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二、名词短语:1. 名词的格与数: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等不同的形式,还有单数、复数的变化。

2. 定语:名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3. 补语:用在名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性成分,表示名词的性质、特征等。

三、动词短语:1. 动词的时态:动词有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等不同的时态形式。

2. 动宾关系: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一般为副词,也可为动词、状语从句等。

3. 动补关系:动词与补语之间的关系,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动词等。

四、形容词短语:1. 形容词的级:形容词有正级、比较级、最高级等不同的级别。

2. 形容词的修饰: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或充当定语,也可以与动词、副词等构成独立成分。

3. 形容词的否定:形容词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五、副词:1. 副词的修饰: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

2. 副词的程度:副词可以表示程度的大小,如很、非常、极其等。

3. 副词的否定:同形容词一样,副词也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六、连词:1. 并列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如而、乃、且、及等。

2. 递进连词:连接意思递进的词语或句子,如且、又、更、尤其等。

3. 转折连词:连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如却、然而、反而等。

4. 衔接连词:连接前后句子的关系,如若、既、因此等。

七、句子结构:1. 简单句:由一个主谓宾结构组成的句子。

2.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主谓宾结构构成的句子。

3. 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的句子。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2024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总结1. 词语的音形义: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的音形义,包括偏旁部首、字义、读音等。

2. 词性和词类: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词性和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搭配。

3. 词的变化和构词法:掌握文言文中词语的变化规则和构词法,如动词的时态、前缀、后缀等。

4. 语法结构: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常见的语法结构,如主谓结构、并列结构、从句结构等。

5. 语法关系:掌握文言文中词语和词组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主谓关系、宾补关系、定状关系等。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知识点总结1. 理解句子结构: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2. 理解修辞手法: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对仗、排比等,理解修辞手法对文意的影响。

3. 辨析词义:通过上下文的提示和其他语法手段,准确理解生词的词义。

4. 揣摩作者意图:通过阅读文言文的整体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5. 拆解长句:对于长句,可以拆解成短句,逐步理解其中的语法结构和词语意义。

三、文言文名句和典故知识点总结1. 名句传唱: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名句,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等。

2. 典故了解: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典故,如《左传》中的“黍离”、“丧胄”、“孟孙”等,以及这些典故的由来和含义。

3. 名篇赏析:鉴赏文言文名篇,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汉书》中的《张良传》等,理解其中的语言功底和思想内涵。

四、文言文作文技巧知识点总结1. 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文言文材料,如名句、典故、短文等,进行作文。

2. 表达技巧:运用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升作文的表达力和文采。

3. 文章结构:构建合理的文章结构,包括开头、中间段落和结尾,衔接紧密,层次清晰。

4. 理论联系实际:在作文中联系实际,运用文言文知识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知识点1.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分别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组成。

其中,定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太宗即位,乃以文景之治开基,广大王畿,去官租,巨惠安危,陵亿万之众。

”2.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组成的复句。

并列句的连接词有“而”、“则”、“乃”等。

例如:“君子能容之,则小人不怨;小人不能容之,则君子有怨。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颠倒主谓语序的句子,其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倒装句包括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否定倒装等。

例如:“不听君子言,无论如何行,必受其殃。

”二、词汇知识点1.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理解。

例如:“乘”有“乘坐”、“乘势”等不同的意思。

2.常用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有很多,例如“而已”、“之”、“与”、“乃”等。

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三、修辞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而不在相见。

”2.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将议论穿插在叙述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相似或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上仅是文言文知识点的部分梳理,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文言文常见语法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其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之活*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与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无区别,只在意义上有区别。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不是指“子路见其二子”,而是指“使其二子见子路”,用作使动要读“现”的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江南岸绿博我以文。

——博有多义,此为形容词“广博”,故是使我广博。

3、名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使我称王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一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的意动,以之为奇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认为国君是国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的意动,第二个仍是名词之意。

三、名词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例: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以目示意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子张》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范雎之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院,表处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向西,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用箕畚,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当斩,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即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

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篇一: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

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文言文语法学习知识

文言文语法学习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

(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长辈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辈,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

( 王安石《泊般瓜洲》 )(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悉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进而师之。

(韩愈《师说》)稍稍来宾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

(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

(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 : “甚善,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二 ) 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向或地方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可以得日,日过午已昏。

(归有光《向脊轩志》)(2)表示工具或依照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薄松龄《聊斋志异?狼》)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星罗云布( 三 ) 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可以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尽兴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上。

中考文言文语法知识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语法知识点归纳

中考文言文语法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考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中考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归纳:一、词类活用1. 名词用作动词:如“朝服衣冠”中的“朝”,本指朝廷,这里用作动词,意为“上朝”。

2. 动词用作名词:如“闻鸡起舞”中的“舞”,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指“舞蹈”。

3.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春风得意”中的“得意”,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感到得意”。

4. 使动用法: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喜”和“悲”,使动用法,意为“使……高兴”、“使……悲伤”。

二、虚词用法1. 助词:如“之”、“乎”、“者”、“也”等,用于句中起到连接、修饰的作用。

2. 代词:如“我”、“汝”、“彼”等,代替人或事物。

3. 连词:如“而”、“则”、“且”等,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

4. 副词:如“甚”、“亦”、“皆”等,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三、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如“子曰:‘学而时习之’”,“子”是主语,“曰”是谓语。

2. 动宾结构:如“温故而知新”,“温”是动词,“故”是宾语。

3. 偏正结构:如“窈窕淑女”,“窈窕”是修饰语,“淑女”是中心语。

4. 并列结构: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烟”与“天山”并列。

四、倒装句式1. 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汝之不惠”是主语。

2. 宾语前置: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是宾语前置。

3. 状语后置: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是状语后置。

五、修辞手法1. 比喻: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桃”比喻女子的美丽。

2. 拟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将春风拟人化。

3. 夸张:如“白发三千丈”,夸张表达老态。

4. 对偶: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形成对偶,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六、文言文翻译技巧1. 直译:按照原文意思直接翻译。

2. 意译: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语言,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和语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影响到文章的表达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言文。

一、句式1. 并列句:指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分句构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例句:夫以不听父母之命,无信于人者,治也(出自《论语》)。

2. 等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分句构成,并列分句的数量相等。

例句:天命多病,年命飘忽,惟人心至诚,由吾穷苦之日,亦有不穷之时(出自《荀子·劝学》)。

3. 偏正句:由主句和偏正词、短语或分句构成,用来修饰主句的名词或动词。

例句:其温温恭人之容,陶陶尔于采薇乃忘食(出自《孟子·尽心》)。

4.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

5. 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句:夫人者,人之本也,而动言于民(出自《论语》)。

二、语法知识点1. 量词:古代文言文中,名词前常用量词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媒正娶·后座魄魅闹世运》)。

2. 代词:古代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较为丰富,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作用。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满江红·和郑天挺塞北海袍夜行独坐有怀》)。

3. 句末助词:古代文言文中,为了增加语气或表达情感,在句末加上助词。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哉!使我不得开心颜耶!(出自《满江红》)4.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

例句:甚矣吾衰也,乃今始知非古人之过而无可改者矣(出自《荀子·劝学》)。

5. 倒装结构:在句子中,将谓语动词的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强调动词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例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左传·怀公十四年》)。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文言文句型知识点(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

文言语法纲要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王正平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二)古今词义的变化;(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四)偏义词;三、通假第二节:文言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兼词:诸、焉、盍;四、有待补充的内容;第三节:实词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二)谓语省略;(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于”常被省略)(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宾语常省略)(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强调性提宾(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五)介宾词组的后置;文言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

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其语法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一、名词。

文言文的名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分,实词包括实词和名物,虚词包括代词、数词、量词、处所词、时间词等。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单数、复数、格、代词、数词、量词等。

在使用名词时,要注意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病。

二、动词。

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包括情态动词、助动词等。

动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时态、语态、语气、语态等。

在使用动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代词、数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三、形容词。

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描述性形容词和性质形容词,虚词包括程度副词、语气副词等。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变化形式较多,包括级、格、数、代词等。

在使用形容词时,要注意其与名词、动词等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四、句法。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前置等。

在使用句法结构时,要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避免出现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五、语气。

文言文的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

在使用语气时,要注意句子的语气是否符合语境,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总结。

通过上述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复杂,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多加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提高文言文的写作水平。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

一、文言文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和主系表结构。

1. 主谓结构主谓结构即一个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没有宾语。

例如:"吾喜读书"。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孔子教学生"。

3. 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

例如:"山高水长"。

二、文言文动词文言文的动词有词义明确、用法丰富的特点。

1. 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表示动作。

例如:"起身"、"入睡"等。

2. 动词的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相对简单,主要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例如:"昨夜雨疏风骤"(过去时)。

3. 动词的语气文言文的动词有五种语气:陈述语气、命令语气、祈使语气、假设语气和感叹语气。

例如:"明天有事,勿来"(命令语气)。

三、文言文的名词文言文的名词一般比较简洁明了,没有复数和冠词的概念。

1. 名词的单复数文言文的名词通常没有复数变化,可以通过词语的上下文来判断单复数的含义。

2. 名词的冠词文言文中没有冠词的概念,不需要使用"a"或"an"。

四、文言文的句法文言文的句法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值得注意。

1.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使用倒装句来强调语气或改变语序。

例如:"出门不遇时"。

2. 并列句文言文的并列句常常使用"而"、"乃"等连词进行连接。

例如:"风雨交加而不止"。

3.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省略一些主、谓、宾成分。

例如:"德行得人,言语不多"(省略了主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

(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般瓜洲》)(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

(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

(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二)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归有光《向脊轩志》)(2)表示工具或依据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薄松龄《聊斋志异•狼》)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星罗棋布(三)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尽情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林嗣环《口技》)1、约数(余、可、许,译作左右、光景)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伐檀》)章小女,年可十二。

《汉书•王章传》一问三不知,三思而后行,“三、九”极言“多”2、倍数与分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盖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石钟山记》)二八佳人3、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说》)二、代词用法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余、予第二人称:汝、尔、若、乃、而第三人称:之、其、彼、夫、厥2、指示代词(1)近指:是、此、斯、兹(2)远指:其、彼、夫3、无定代词表肯定:或,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报刘一丈书》)“某”,某人。

表否定莫、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司马光《赤壁之战》)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4、疑问代词指人:谁、孰吾与城北徐公孰美?(《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指物:何、胡、曷、奚指处所:安、恶、焉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司马迁《鸿门晏》)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5、特殊代词:见“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希望。

君实:司马光。

或:或许。

恕:原谅)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见:译作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在现代汉语中,还遗存有“见恕”、“见谅”、“见察”、“见告”、“见教”等都是沿袭了这种用法。

等。

三、兼词用法1(1)之于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地。

(列子《愚公移山》)(2)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庄暴见孟子》)文王之国,方七百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2、焉=于之(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荷蓧丈人》)。

“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宾结构“于是”(“是”指代子),充当动词“见”(使……谒见)的补语,“见其二子焉”即“见其二子于子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韩愈《师说》)3、盍(曷)——何不子曰:“盍各言你志。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叵=不可布目备曰:“大耳心最叵信。

(《后汉书•吕布传》)四、特殊句式(一)“者”字结构1、放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译作“……的人,……的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愚公移山》)2、“者”放在数词或时间之后表示一定范围或种类。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项羽本纪》)(1)……者,……也判断句的标志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之……者,定语后置句的标志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

(王安石《石钟山记》)(二)“所”字结构放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左传•曹刿论战》)所食:指“食”的对象,即吃的东西。

食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即吃东西的人。

“所……者,”和“所……”相同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所以”,固定格式(1)“用来……的方法(东西)”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2)“……的原因”此世所以不传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亲贤臣,远小人,其前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其后汉所以颓废也”。

(诸葛亮《前出师表》)(3)“为……所”,表被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贾谊《过秦论》)五、偏义词偏义复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做语素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语素表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不表意义。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遗归。

(《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同上)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而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

(墨子《非攻》)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

(王安石《石钟山记》)窗户、忘记、兄弟、老师你教学水平高。

偏义代词相,“互相”,有时偏指一方,可译作“我、你、她”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溥《五人墓碑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为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四、古今词义异同(一)词义不变马、牛、山、风(二)词义变化1、词义扩大①“江”、“河”。

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之名,后来扩大到河流的通名。

②“中国”,原义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③“菜”原义是草之可食者,不包括肉蛋。

现在有荤菜、素菜之分,已扩大为包括肉蛋了。

④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

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⑤故事:原义是旧事,现在指寓言故事。

⑥醒:古义是酒醒,现泛指醒。

(2)词义缩小宫,古代泛指房子,现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

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

穷:古今都有穷的意思。

但在古代更多的用作不得志,失意讲。

臭:古代泛指气味。

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对(3)词义转移汤:热水。

成语:赴汤蹈火涕:泪水。

后出现了“泪”,才指鼻涕。

羹:本指带汤的肉食。

现指糊状食物。

走:可烧而走之。

(《赤壁之战》)本意是跑。

兵:本指兵器,后指士兵,战事。

狱:本指案件,后指监狱。

劝:在古代表示鼓励、劝勉。

如“劝学”、“劝农”都是鼓励的意思。

但是人们常从现代语出发,把“劝”理解成劝说。

去:古代指离开某地,现在则指到某地去。

“去国怀乡”。

“念去去千里烟波”(4)感情色彩1、褒贬不同爪牙:原意是帮手,现指走狗。

褒变贬。

锻炼: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

贬变褒。

谤:批评议论。

现指造谣中伤。

中变贬。

2、词义轻重诛:责备,现指杀。

成语有“口诛笔伐“感激:愤激,现指感动。

恨: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

古义轻,今义重。

怨:的古义重,今义轻。

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

饿:古义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孟子•告子篇》:“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即用“饿”的古义。

今义的“饿”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弱了。

五、特殊句式(一)倒置句式1、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晏》)大王来何操?(同上)不然,籍何以至此?(同上)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强调宾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韩愈《师说》)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译文: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跟我共同友好,怎么样?”注:有时为了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或排它性,于是就在提前的宾语前面再加上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惟命是从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词之后。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3、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则后置作补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盛以锦囊。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4、主语后置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二)判断句式1、……者,……也,单用“……者”,“……也”,“者也”此世之所以不传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同上)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2、用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