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一、中国教育史概述1. 中国教育的起源与发展2. 古代教育的特点与影响3. 近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二、古代教育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 夏商周教育的特点- 礼乐教育的兴起2. 秦汉时期的教育- 法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太学与地方教育的建立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士族教育的兴起- 佛教对教育的影响4. 隋唐时期的教育- 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教育与官僚体系的结合5.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理学与教育的结合- 书院教育的繁荣三、古代教育思想1. 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2. 道家教育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的教育思想3. 法家教育思想-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4. 墨家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四、近现代教育变革1. 晚清教育改革- 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 戊戌变法与教育改革2. 民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制度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思想的更新3.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 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五、现代教育体系1. 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 初中教育2. 高等教育- 大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3. 职业教育- 技能培训- 职业学校教育4. 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 终身学习体系六、教育改革与发展1.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 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育观念的更新2. 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教育公平问题3. 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 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七、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交流1. 古代中国教育对世界的影响 - 儒家思想的传播- 科举制度的影响2.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国际交流 - 留学运动- 国际教育合作3. 当代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 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八、考试要求与评价方式1. 考试内容与形式- 笔试- 口试2. 评价标准与方法- 知识掌握程度-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 考试准备与复习策略- 教材学习- 历年真题分析九、结语1.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2. 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3. 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注:本考试大纲仅为框架性指导,具体内容和要求需结合实际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doc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doc

3、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答: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如下一些方面:(1)教育作用:(2)有教无类:(3)教育目标:(4)教育内容:(5)道德教育原则方法:(6)教学原则方法:(就以上几点需要展开论述)。

2、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育理论;首倡启发式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特长,造就各类人才;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要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的教育对象的主张:有教无类(概念)3.《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4.《中庸》关于教育学的过程与步骤《学记》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及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学记》的概念及地位秦、汉教育秦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汉代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对汉代教育影响汉代的太学、鸿都门学的概念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选士制度家底教育代表人物、著作3.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4.颜之推及《颜氏家训》唐代学制的特点科举制度的概念3.文教政策唐代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1、尊孔2、提高儒士的地位3、皇帝亲临观释奠。

4、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二)兼重佛老1、崇佛2、大倡道教4.学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隋代学校教育的三大特点:(一)教育管理方面,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行政长官:(二)专科教育得到了发展(三)教育政策的摇摆5.隋唐的科举制度6.韩愈的教育思想特点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文教政策特点王安石改革的主要内容3.宋代科举宋代书院,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阶段的划分,学习内容,读书方法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魏源关于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京师同文馆(概念)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癸卯学制(概念)中体西用(概念)第十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重点梳理)2..葵卯学制第十一章民国初期的教育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2.壬子葵卯学制“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1922年的新学制“局限与进步性”(新学制概念)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教育:农民运动讲习所(概念)4.国民政府教育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思想(了解)第十五章革命根据地教育抗日军政大学的主要特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题(答案仅为参考用)一、填空、选择:30分1)商代开始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2)在文化教育上,西周是典型的“学术官守”。

3)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4)孔子的理想人格/教育目的:君子。

5)在人性论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

6)墨子的理想人格:兼士,贤士。

7)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8)太学的设立是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9)太学设立于公元前124年。

10)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而法家则主张绝对的性恶论。

11)《大学》里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

八条目则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

13)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14)秦代设立“学室”作为教育机构以培养刀笔小吏。

15)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

16)汉代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17)重视师法、家法是汉朝经学教育,特别是今文经学传授的特点之一。

18)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了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国子学。

这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19)曹魏时期,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

20)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颜氏家训》,作者是颜之推。

21)在隋朝,国子寺和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了。

22)隋朝大业二年(606年),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

23)唐代时,在地方设置医学,这在教育史上是一大创新。

24)韩愈认为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25)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26)王安石编注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太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是太学的重要改革。

最新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笔记一、官学制(yi _guan xue zhi)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xue2 xiao4 meng2 ya2)的传说(1)舜、虞期间: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_shang chao _da xue _)小学、庠、序、瞽宗;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餗;(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练习;(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shi3 shang4 you3 zhong4 yao4 gong4 xian4),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2.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_xing zhi _guan jia cao ban si jia zhu chi);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①学术自由;②“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③自由辩论;④学无常师⑤在学生治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历史意义;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de0 she4 hui4 zuo1 yong4 _);(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挣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旧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中国教育史复习材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材料

中国教育史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有了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同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已逐渐达到供养一批脑力劳动者的水平。

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接受教育;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即产生培养脑力劳动者的社会需求。

3、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史上一个突破性时代的诞生。

2、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3、《学记》的概念《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主要论述教育过程的内部关系。

(二)论教育、教学的原则1、预防:“禁之未发之谓预”。

(预先采取防止措施)2、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

(掌握最佳时机)3、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遵循一定顺序)4、学习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

(相互观摩,取长补短)5、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6、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为弗达”。

7、藏息相辅;“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主攻方向;修:学有所成;息:业余爱好;游:活泼多样)4、秦代文教政策(一)统一语言文字:书同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不同,所用文字也存在差异。

秦统一后,要求使用同一文字。

(二) 统一伦理习俗:行同伦即统一思想,匡正民俗,改变原六国贵族的不同民俗,道德和思想。

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从生产到生活,从行动到思想,“皆有法式”。

(三)统一思想:焚书坑儒1、焚书2、坑儒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颁布了“挟书令”。

(四)、吏书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即实行法制教育;以吏为师即指由主管法律,法令的官吏担任教师。

5、汉代文教政策6、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明师,兴太学;重选举,广取士。

名词解释:三大文教政策: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学校的产生】一、氏族公社末期的学校萌芽,经过了“成均之学”“虞庠之学”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的雏形。

“庠”:掌握在奴隶主贵族中的统治工具。

“序”武士的教育意义。

“校”十分严格的考核,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

三、商代正式学校“庠序”发展,“学”“瞽宗”的创新,标志着我国学校正式形成。

【夏商周学校的特征】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垄断,奴隶根本无法享受文化教育权利。

具体特征如下:一、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操纵控制。

二、只朝奴隶主贵族子弟开放。

三、只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

四、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需要的武功。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1、教育权利平等2、生活教育紧密联系3、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4、教育是口耳教授。

【私学产生的原因、特点、意义】一、1社会原因:生产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原因: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下移”二、特点:自由讲学,学有所宗;教师教学以知道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场所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三、意义:1、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2、不仅是对西周旧教育制度的否定,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国家高度垄断教育的格局,而且使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力的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

3、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学者、教育家等。

4、不仅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这种私人办学的形式一直保持在我国学校教育之中。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私学空前发展的标志。

(尊师重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起源的多种学说、原始社会的教育形式与内容。

2.古代东方文明的教育: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3.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教育: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制度、智者的出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古罗马的教育继承与发展。

二、中世纪教育史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教会学校的发展。

2.世俗教育:封建王权对教育的控制、骑士教育、行会教育等。

3.大学的出现与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特点与影响。

三、近现代教育史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2.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教育制度变革、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建立、教育改革与教育思想的形成。

四、现代教育思想与流派1.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杜威、陶行知、布鲁纳、皮亚杰等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在教育中的应用。

3.教育社会学与教育经济学的兴起: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研究,以及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的探讨。

五、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1.国际教育改革动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与倡议、全球教育治理。

2.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等。

3.教育创新与教育质量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六、中国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的演变、书院制度、私塾教育等。

2.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时期的教育改革。

3.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以上是教育史考试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最早设立的学校是:A. 太学B. 国子监C. 书院D. 私塾答案:A2. 孔子提倡的教育思想是:A. 因材施教B. 有教无类C. 学而优则仕D. 以上都是答案:D3. 科举制度起源于:A. 汉朝B. 隋唐C. 宋朝D. 元朝答案:B4. 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中,最高学府是:A. 国子监B. 太学C. 书院D. 府学答案:A5. 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答案:B6.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于:A. 1949年B. 1950年C. 1951年D. 1952年答案:B7. 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A. 应试教育B. 素质教育C. 职业教育D. 终身教育答案:B8. 21世纪初,中国教育的重点是:A.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B. 发展高等教育C. 提高教育质量D. 促进教育公平答案:D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A.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 提高国民素质C. 促进经济发展D. 传承文化答案:A10.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 课程改革B. 考试制度改革C. 教师教育改革D.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包括:A. 重视道德教育B. 强调经典学习C. 重视实践能力D. 重视师生关系答案:ABD2. 科举制度的主要影响有:A. 促进了社会流动B. 强化了儒家思想C. 限制了科技发展D. 削弱了地方势力答案:ABD3. 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A. 废除科举制度B. 建立新式学堂C. 推广白话文D. 实施义务教育答案:ABC4.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包括:A. 普及基础教育B. 建立高等教育体系C. 实施素质教育D. 推动教育公平答案:ABCD5.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A.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B. 应试教育倾向严重C.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D. 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过去对于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教育开始兴起。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士人教育成为社会精英的象征,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官学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教育机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统治力量。

此外,宗教教育也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道教等宗教机构成为教育的中心。

三、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西方的近代教育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理念,他们主张“教育救国”,呼吁改革传统教育制度,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新式学堂、私塾等新型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现代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了全民教育制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教育资源。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最终版本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题型:填空20 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40分,论述20分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夏代的教育1.关于夏代学校的设置(掌握名称即可)(1)中央:“序者,射也。

” “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2)地方:“校者,教也。

” “校,从木,交声。

”原义为木囚,即以木材为围栏,作为养马驯马的地方。

后来利用这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从而成为习武的场所。

2.夏代教育内容方面:统治者很重视军事教练。

当时,弓箭是重要的武器,成为教练的主要项目。

即夏代“以射造士” ,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

商代的教育3.商代大学的名称:庠、序、学(左学、右学)、瞽宗。

当时大学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就是乐师。

瞽宗是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4.商代教育的特点:“殷人尊神”“以乐造士”。

5、学习内容:习武、礼乐西周的教育6.西周教育的特点:“以礼造士”。

(PPT)7.西周时期,在文化教育上,其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

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

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

“官师合一”是“学在官府”的体现。

8、西周的教育管理:考核与奖惩大学的考核:《学记》中有详实记载;小成;大成。

9.西周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

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乡学的惩戒方法:先教后罚。

对不听取教导者,先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如果不改变,就流放远方,永远不加使用。

10.西周的六艺教育(1)礼乐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为其包括,以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能没有礼。

乐教受到高度重视,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2)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3)书数书,指的是文字读写。

数,指的是算法。

六艺的特色:文武兼备、知能兼求、教有所别11.六艺教育的历史影响(PPT)(1)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中国教育史复习 (自动保存的)

中国教育史复习 (自动保存的)

中国教育史复习1、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的不同状况:“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春秋战国教育变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在春秋初期至中期.各国开始改变西周的学制,并制订各自的教育政策.第二阶段,约在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诸侯国为了争霸或保持霸主地位而重用人才,器用人才,私学兴起,“师”的地位确立.第三阶段,约在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诸侯国间的分裂和兼并日益剧烈,私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不同学派,统治者逐渐给私学以政治影响,官学开始恢复.第四阶段,约在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向统一,分散的私学已不能发挥作用.官学的地位已超过私学,师资力量多向官学集中.执政者通过官学扶植统治力量,官学扩大,最后,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2、孔子关于招生、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的论述:①招生:打破常规,首创私学,广收门徒。

实行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下移,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权利②教育内容:首先是重视道德教育,其次是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品行,忠诚,信实③学习过程:学、思、行结合;好学、实事求是,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④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教学相长;爱护学生;启发诱导式教学。

3、墨子在教育上与儒家的不同点:①儒家则认为性本善,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②墨家着重于培养具有知识技能、思维论辩和高尚道德“兼士”,③墨子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而儒家着重于学习“六艺”4、孟子关于人性论及教育的作用: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者萌芽,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失散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5、荀子关于人性论、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嫉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信等先天道德品质。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二、名词解释1.孔子提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举一反三”这一成语的由来强调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2.学田就是属于学校的田产,开始出现在北宋时期,来源有朝廷直接赐给,地方政府拨款购置,学校自筹经费购置和民间捐助等。

学校把学田租给附近的农民,收取的田租用作办学的经费。

3.1912年颁布,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体现了蔡元培的教育观点4.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官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其灵活的教学管理、学术研究,使先秦学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5.“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教育思想的核心。

“越名教”就是批判和否定儒家“名教”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任自然”的教育主张,让人像自然界万物生长一样,自然而然的发展。

这对于促进教育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全面认识教育的属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6. 1934年1月由毛泽东提出,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三、简答题1.答:韩愈的《师说》,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教师的名作。

(1)关于教师的作用,他认为人没有生而知之者,谁都会有不解的问题,如果不从师学习,就永远不会弄懂。

他以此来论述教师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指出众人“耻学于师”,就会愚者更愚。

(2)关于教师的任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其次,教师的任务在于“授业”,再次,教师的任务在于“解惑”。

韩愈关于教师任务的概括,是他主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

(3)关于择师的标准,韩愈认为,有道者即可为师,“道”是韩愈择师的根本标准。

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只要有“道”,就可以为师。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中国教育史的学科特点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一)古代教育——独立形成、发展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体制:官学(中央与地方)、私学、书院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与科举制度2、教育思想与实践(1)儒家教育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等五位主要代表)(2)道家教育思想家(3)墨家教育思想家(4)法家教育思想家(二)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结合1、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1)洋务教育(2)留学教育(3)教会教育2、四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戊辰学制3、国民政府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4、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二、《大学》中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中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原则(4个):豫(预防)、时(及时)、孙(顺序)、摩(观摩)方法(4个):问答、讲解、练习、类比四、传说中的古代学校的萌芽1、明堂2、成均(教音乐的地方)3、庠(乡学)4、序和校(军事教育)五、商代的四种学校:1、庠:道德伦理教育、习射2、序:习射、武舞3、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4、瞽宗:原是宗庙,高等学校(同“右学”、“辟雍”:学习礼乐。

)六、西周小学入学年龄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五岁。

(西周小学强调的是德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七、辟雍(太学)的概念:位置居中。

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

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八、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1.学术官守,也称“学在官府”。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其创设是一“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为目的,主要的任务是讲学、著述和育才。

它是战国时期思想、学术自由发展的体现、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缩影,也是古代教育容纳百家、思想自由的体现。

2、六艺六艺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孔子为栽培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从政君子而选择的教学内容。

它是孔子对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的批判继承,虽沿袭“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做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它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为道德教育服务,对人的思想教育有重要价值。

3、有教无类“孔子的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办学方针,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杂收弟子。

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少数贵族弟子,而大多数出生贫贱。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同时,这一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人士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明人伦“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所谓“人伦”,是指人与人这间的相互关系。

在封建社会,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这“五伦”中最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两伦。

要求子对父孝,弟对兄悌。

家庭中的“孝”和“悌”应用到社会上,便是臣对君要忠,民对官要顺。

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5、虚壹而静荀子认为,“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首先,心能接受与储藏来自外界的知识,这是藏;但又不能让已获得的只是成为成见,妨碍新知识的接受,这就是虚。

其次,心能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这是两或多;但心一旦专注于此物,就不能被为心所感的他物干扰思索,这就是壹。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第⼀部分考试类型及要点1、填空题(要求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史实)2、选择题(要求辨析基本史实与概念)3、名词解释(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与⼀些重要的教育制度或学校)4、简答题(要求掌握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5、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分析重要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部分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由养⼠制度发展演变⽽成的教育机构,保持了充分尊重⼠⼈之所学,不加⼲涉与限制的风范。

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为⼀体并兼有咨议作⽤具有学术⾃由⾼等学府。

)2、六艺(出⾃《周礼?保⽒》:“养国⼦以道,乃教之六艺:⼀⽈五礼,⼆⽈六乐,三⽈五射,四⽈五驭,五⽈六书,六⽈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乐:⾳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字)数:算法(计数)3、有教⽆类孔⼦的私学以“有教⽆类”为办学⽅针,不分华夷,⽆别贵贱,杂收弟⼦。

在孔门三千弟⼦中,有少数贵族弟⼦,⽽⼤多数出⽣贫贱。

孔⼦“有教⽆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主贵族对⽂化教育垄断的局⾯,把教育对象从贵族转移到平民,扩⼤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才来源,适应了当时“⼠”阶层的崛起及⽂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

同时,这⼀主张千百年来成为社会下层⼈⼠追求平等教育权利的思想武器,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明⼈伦(明⼈伦是由孟⼦提出教育的⽬的。

⼈伦是指⼈道,⼈类本质的表现。

具体⼈伦就是五对关系:⽗⼦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虚壹⽽静(荀⼦提出了“虚壹⽽静”的“解蔽”⽅法。

荀⼦所谓“虚”,指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壹”,指思想专⼀;“静”,指思想宁静。

荀⼦认为“⼼”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专⼼、静⼼。

)5、三纲领⼋条⽬(摘⾄于《⼤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民,⽌于⾄善;⼋条⽬:格物、致知、诚意、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6、豫时孙摩(出⾃于《学记》,豫,就是预防性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

初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

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

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

这一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

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1898年光绪下令在北京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将原设官书局和译书局并入大学堂,并利用官书局原址。

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为学生所必修,专门学每人各占一门。

它的办学宗旨为“中体西用”。

6.大清幼童留美1872年容闳率领首批幼童留美,这是中国官派留学之始。

留美学生学习的内容,规定肄习西学,仍兼中学,即在国外除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外,还要学习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

1882年留美学生悉数撤回,大部分未完成学业,但他们仍然成为近代中国科技、实业和管理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

7.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公布的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等。

它规定了学校系统,除制定各级各类学堂章程以外,还订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

8.癸卯学制它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7岁入学),高等小学堂4年。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

在主系列之外的各类学堂中,主要设有师范、实业学堂,以及进士馆、仕学馆等。

9.学部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并将国子监并入。

1907-1909年,学部主要承担学堂经费、学部及各衙门局所经费和游学经费;由于科举的废止,中央不再承担科举费用。

学堂经费主要为在京中等以上学堂的经费、部分旗学经费、青岛学堂及香港大学经费。

各衙门局所经费是在京的各教育行政机构经费如督学局、调查局、国子丞衙门、视学员等项经费,不包括各省教育行政机关经费。

学部对初等教育拨款微乎其微,只承担八旗初等小学堂和三旗初等小学堂两所初等小学堂的经费。

10.劝学所1906年在各府、州、县设立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设总董一人,综核各学区之事务,劝学员每学区一人。

劝学员在其所管辖的学区内负责推广学务,并统合筹款办法,此项学堂经费官不经手。

11.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是五四运动以后在知识界、教育界很有影响的一种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就其主要倾向而言,仍然是一种教育救国论,但有不同的思想分歧。

一部分平民教育的倡导者深入到劳动群众中去,不仅传播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唤起工农群众的觉悟。

他们所说的平民教育是劳工的教育,是工农群众的教育,并认为工农群众教育权的获得是在打破“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的同时进行的。

这部分人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

一部分平民教育的倡导者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则把平民教育当作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

主张语言文字通俗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启发民众学习,知识分子接近平民。

影响较大的团体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

12.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与杜威的实用主义不同)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基本内涵包括“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代表人物是黄炎培。

民国初年,蔡元培把实利主义列入民国教育方针。

1915年起,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1917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研究、提倡、实行、推广职业教育为主旨。

13.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改造社会的途径问题。

杜威认为旧式的社会哲学只是两个极端,一是对于社会下总攻击,一是对于社会下总辩护,现在我们讲第三派哲学,不是总攻击,也不是总辩护,是东一块、西一块零零碎碎的进步,用一点一滴的改良“补救修正现社会现政治”,以“免掉革命的危险”。

(二)改造教育的途径问题。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主张,并提出要把教育的重心从教科书、从教师或任何别的地方转移到儿童身上,他把这种转移叫做哥白尼式的革命。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对中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儿童中心说”,推动了各种教学试验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时,不少学校开始试行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其共同特点是把教学的重心移到儿童身上,重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1922年学制又称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它仿照美国“六三三四”的单轨形式,内容如下:初等教育6年,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两段,分别为4年和2年。

初级小学可以单独设立,高级小学可以根据地方需要设立职业科。

中学教育也分为两段,初级和高级各3年。

初级中学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设立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业、工业、商业、师范等科目。

高等教育4到6年,其中大学4到6年,专门学校3年以上。

大学院为研究之所,学习年限不限。

15.蔡元培主要论著有《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教育独立议》等,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教育体制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拓者。

(1)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举,不可偏废。

前3个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后2个为超越政治之教育。

其中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所独创并被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蔡元培受康德心物二元论观点的影响,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所谓世界观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一种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能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使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著”,“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

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2)担任北大校长期间,采取以下措施改造北京大学:约法三章,端正学生学习目的,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整顿师资队伍,广延真才实学的教员;改革领导体制,实行教授治校;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具体为①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②沟通文理,废科设系③改年级制为选课制(学分制)④促进大学开放,招收女学生。

(3)教育独立思想和试行大学区制:认为教育应排除政党及各派教会的影响,保持独立。

为实现教育的真正独立,蔡元培设计了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独立于宗教的具体措施。

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是推行大学区制,提倡教育行政与教育学术合一,教育学术与教育研究合一。

16.三民主义教育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确立了以“三民主义”为中心的教育宗旨。

会议议决,“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于大同。

”经由国民政府在1929年通令颁行。

虽然它使国家实施教育变得有法可依,对民国教育在相当一段时期里的稳定发展有指导作用,但国民党借推行“三民主义”教育之名,行严厉控制教育之实。

17.宪法中的教育条款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五五宪草”。

这一部宪法在中国宪政史上设置了内容最为丰富的教育经费条款。

它设置8个条款规定教育方面的基本制度,如国民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等。

其中有5个条款涉及教育经费问题,甚至给教育经费规定了具体细致的比例。

18.抗日军政大学即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于1936年成立,总校设在延安。

抗大把教育工作和革命斗争的实践与生产斗争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学员们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一面战斗,成为革命的熔炉。

(1)“抗大”的教育方针由毛泽东提出:“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