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初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这一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1898年光绪下令在北京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将原设官书局和译书局并入大学堂,并利用官书局原址。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为学生所必修,专门学每人各占一门。它的办学宗旨为“中体西用”。
6.大清幼童留美
1872年容闳率领首批幼童留美,这是中国官派留学之始。留美学生学习的内容,规定肄习西学,仍兼中学,即在国外除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外,还要学习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1882年留美学生悉数撤回,大部分未完成学业,但他们仍然成为近代中国科技、实业和管理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
7.奏定学堂章程
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公布的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等。它规定了学校系统,除制定各级各类学堂章程以外,还订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
8.癸卯学制
它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7岁入学),高等小学堂4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在主系列之外的各类学堂中,主要设有师范、实业学堂,以及进士馆、仕学馆等。
9.学部
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并将国子监并入。1907-1909年,学部主要承担学堂经费、学部及各衙门局所经费和游学经费;由于科举的废止,中央不再承担科举费用。学堂经费主要为在京中等以上学堂的经费、部分旗学经费、青岛学堂及香港大学经费。各衙门局所经费是在京的各教育行政机构经费如督学局、调查局、国子丞衙门、视学员等项经费,不包括各省教育行政机关经费。学部对初等教育拨款微乎其微,只承担八旗初等小学堂和三旗初等小学堂两所初等小学堂的经费。
10.劝学所
1906年在各府、州、县设立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设总董一人,综核各学区之事务,劝学员每学区一人。劝学员在其所管辖的学区内负责推广学务,并统合筹款办法,此项学堂经费官不经手。
11.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是五四运动以后在知识界、教育界很有影响的一种思潮。平民教育思潮就其主要倾向而言,仍然是一种教育救国论,但有不同的思想分歧。
一部分平民教育的倡导者深入到劳动群众中去,不仅传播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唤起工农群众的觉悟。他们所说的平民教育是劳工的教育,是工农群众的教育,并认为工农群众教育权的获得是在打破“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的同时进行的。这部分人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为代表。
一部分平民教育的倡导者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则把平民教育当作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主张语言文字通俗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启发民众学习,知识分子接近平民。
影响较大的团体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
12.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与杜威的实用主义不同)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基本内涵包括“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代表人物是黄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