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优秀范本
现代文学论文优秀范本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艺术产物,其不仅融合了诸多文学家们的先进思想,也把许许多多文字语言内涵融入到作品中,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作品题材。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优秀范本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代文学论文优秀范本篇1浅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1 中国现代文学乡愁的特点和释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乡愁始终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
乡愁本身蕴涵着强烈的怀旧情绪,乡愁意识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性情绪体验和自然的心理机制。
乡愁是心理学的概念,是个地理和距离概念,是个时间的概念,离故乡愈远时间愈久乡愁就会愈浓重强烈,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就更加淋漓尽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乡愁,在内容和对象往往是记忆中昨日的人与事。
中国现代文学乡愁还是个文化的概念,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清醒和理性的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乡愁特点和释义,作出正确的应对和选择,因为中国现代乡愁文学是文学主题中蕴含深情的文学题材。
1 乡愁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反映乡愁文化是在情感深处标识一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而不仅仅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乡愁在中国现代文化作品的各方面都有所反映。
诗歌在表达乡愁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0世纪初期,一些从国外归来的诗人,在其创作的乡愁作品中,在民族文化的方向上有主要表现,力图以自己的努力创作出能使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优秀乡愁文学作品。
他们在文学创作理念上已经具有一种超越当时普遍存在的冷静乡愁,在风格和形式上破旧立新,其表达的乡愁文学显然属于上层境界了。
另一方面,乡愁在小说和散文的文学创作中都有不少反映。
乡愁的文学形式,以其特有的特点和方式,表达出真实的情感。
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家园乡愁是中国现代文学审美语境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一种具有个人化特征情感的表达形式。
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现代语境中的乡愁就更多呈现了怀旧的感情色彩。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家园,离不开时代与空间置换的影响,离不开中国文人对乡土传统与时代变迁所进行的深邃审视和长期追问。
现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代文学毕业论文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传承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在华夏民族内部沧海桑田巨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中国现代文学利用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形式阐明现代化的科学民主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继承。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为研究视角,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旨在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贡献力量,推动现代文学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古代文学资源;传承前言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提高。
文学作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文化产品,在陶冶情操、愉悦精神方面甚至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文学的消费者数量不断攀升,使得文学市场欣欣向荣。
现代文学面临如此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资源,提高现代文协的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因此,笔者针对“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一题的研究谈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
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文学界开始觉醒,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
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
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1.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2.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3. 浅析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一、白先勇的创伤经历(一)年幼多病:“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白先勇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马佩璋是官家大小姐。
贵族的血统和优裕的生活本该注定着他人生的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是,年纪轻轻的白先勇却患上了肺病。
在那个谈痨色变的年代,白先勇被单独隔离在一幢小房子里,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养病,偷偷窥探外面的欢声笑语。
白先勇自己回忆这段生活时,感伤地写道: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姊,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
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①繁华与孤寂的强烈反差,使得白先勇年幼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感。
虽说这时他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混沌的阶段,但这段生病的创伤经历便使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雏形。
(二)历史动荡:历史沧桑感白先勇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爆发,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接着又是四年国共内战。
他的童年便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度过的。
白先勇随同母亲在广西老家,躲空袭、跑防空洞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湘桂大撤退和国共内战爆发后,白先勇举家迁移,辗转各地,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
白先勇回忆时说:我重回“人间”之后,就碰到一连串的动乱,随着家人的迁徙,从上海到广州到香港再到台湾。
你知道,青少年每到一个新环境,总会产生适应的问题。
而且当时我在语言上也不适应,一下子是上海话,一下子是广东话,一下子是台湾话,令我更感觉无所适从,到处都自觉outofplace。
276动荡不安的时局和“逃亡”式的生活对白先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创伤,在被遗弃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和不安定感。
在大陆的时候,白崇禧得势,白氏家族力量雄厚。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
有关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一门容纳现当代文学精华的文学科目,它蕴含着异彩纷呈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文学财富,呈现着现代中国民众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历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和形式表达现代中国思想情感的文学。
本文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并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思想情感语言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现代社会和人的意识情感的加入,来改变中国古典文学造成的封闭和隔绝,使文学在内容和表达上与当代中国人的实际有更多的联系和契合。
近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过程中,在一种无孔不入的话语的渗透之下,一些像“全球化” 之类的词语,成了神圣的词语,只要说出来就具有天然合法性,而不论其所指何物。
与此同时,一些诸如“革命”、“救亡” 之类的词语,却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说出来就成了天然的“非法”,甚至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当下的语境中,“纯文学”、“新时期文学”、“先锋文学” 等成了人见人爱的时髦话语,而“十七年文学”、“革命历史小说”、“底层写作” 等则成了人见人怕的危险思想。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过程中,现当代文学究竟如何发展变化,又处在何种现状呢?一、现当代文学研究目的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一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大部分是在1957 年的“反右” 运动中遭到不公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度过了一段苦难日子,他们的创作里充满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干预精神和对人性的赞美。
另一代是在““”” 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 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呈现出新的民间化创作趋向。
现代文学论文3500字_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现代文学论文3500字_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关于现代文学论文3500字(一):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思考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5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走过了一段很艰辛的路程,在历史的洪流中,因为各种原因,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科目从盛到衰,最近这几年,我们国家更是慢慢将现代文学史这一科目边缘化。
我们文学史工作者有义务来维护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在文学史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在文章中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就这三方面的问题都展开讨论了然后总结得到了一些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改革开放时期教学方法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5年了,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的现代文学史教学从最早的中文系最受欢迎课程之一到门庭日渐冷落再到几乎门可罗雀。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程,有辉煌,有落寞,有大盛也有大衰。
进入21世纪后,挑战越来越多,社会文化方面,在“国学热”和学术通俗化的双重压力下,现代文学在学生和普通民众中的声誉也遭受了重创。
从学校来讲,现代的大学教育都趋于理工化,大多数的科目都是要求有用。
重视工科,忽视理科和文科。
所以现代文学史的课程很多都被挤压掉了。
这对内容非常多的现代文学史来讲是很大的压力。
学生方面,当代大学生对于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喜爱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文学的喜爱。
他们感受不到文化底蕴对于自身乃至人类的重大作用。
老师方面,由于学生的普遍需求是功利的,所以老师们也大多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对于课程的内涵也追求的少了。
以上的几个方面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新世纪所遇到的挑战与困惑。
很多学者和机构也都慢慢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讨论。
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研究积累了很多成果。
本文接下来将就这门课程的价值、本体以及教学方法来进行描述。
一.价值论方面:为什么教从价值论方面来讲,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教这门课。
现在的中国大学中,绝大多数的中文系或者文学院都会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论文
从中国媳妇到中国小姐——女性主题意识的觉醒摘要:作为一个女性,写这个话题或许更有话说。
我读了一些关于近代新女性的作品,情绪从头到尾都是低落的,为她们不公的命运哀叹、鸣不平,为她们的勇气震撼。
本文将从四个人物(鸣凤,繁漪,曾树生,子君)形象分析为线,为大家讲述“从中国媳妇到中国小姐”女性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主体意识,觉醒中国,一个有着古老而沉重的几千年文明的国度,谁也说不清福祸,权衡不出利弊。
历史长河翻滚着顺流而下,我们看到了被它吞噬的一切,是非?成败?只留下虚空与复杂的心境。
审视历史,我们看到过去的自己。
过去,我们是什么样的?据美国一家报社披露,20世纪中国有两件珍贵的东西:一是80年代中国的阅读量,二是40、50年代后,中国女性的地位。
那时候,中国女性的地位在美国之上,超过印度,是世界上最高的。
这点,让全国的女性欣慰。
我相信,当女性站起来的时候,她们肯定是和着辛酸流下幸福的泪。
女性被压迫的太久了!中国媳妇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群体。
待字闺中的少女,形象多是李清照《点绛唇》中的描写:“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借梅子的清香掩饰心思。
青梅成熟的季节,少女出嫁,成了别人家的媳妇,落入礼教的圈套,生是夫家的人,死是夫家的鬼。
是媳妇,就要遵守一套专为媳妇定的规则,少女的情怀,不可再有了。
中国媳妇,为中国历史与文明上演了千年的悲情戏。
《中国媳妇》系列电视剧目前已经播出九部了,且不说剧情的雅俗,情节的屈平,真可以看成是缩略的“中国媳妇史”。
眼泪混杂在血恨情仇里,把悲苦归为一个字“命”!果真是命吗?女性跟命运抗争,结局似乎永远都是一样的:要么妥协,要么灭亡!然而不管是妥协还是灭亡,都不能否认:她们抗争过,即使如昙花一现,或是流星划过天空般短暂地灿烂一次。
鸣凤是旧社会公馆里的丫头,虽是在清末明初的年代,封建等级制度依然森严。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者必须以应用型为导向,在课程教学中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为了学生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再只培养高知低能的“书生”,而是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也应有所突破,要跟紧时代,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一、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培养目标中,要从知识为重转变为能力为重(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是指专业能力、就业能力、职业胜任力,更是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群胜任力)。
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广的人文情怀、较强的审美感悟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人文教育就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即教人怎样处理个体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及自身的意志、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以研读经典作品为学习基础,具有集审美、知识和精神传承于一体的天然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本身是开放的,它就是一个信息源,读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去解读。
再次,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坚持审美感悟能力培养。
文学的审美性,是人的精神想象表达和对微妙的情感世界的感悟,它是个体和外界世界联系的桥梁,是正确感知世界的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
爱是人生最好的相逢——张小娴纲要: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远不衰竭的题材,但是只有在港台才形成那么浩大的“言情小说”阵容,也只有港台“言情小说”占据着普遍人们阅读的大部分比重。
在港台的通俗小说群体中,像琼瑶、林燕妮、梁凤仪、岑凯伦,她们所写的人物或具有独特阶层的味道,或者当她们描写“中产阶级”时,仍有那么一种俯视的、相对冷漠的把玩的感觉。
而张小娴的小说没有那种身份的自恃和卖弄,她说:“他们都是我创造出来的人物。
我在不知不觉间爱上了他们,也和他们一起去爱去恨。
”“我唯一的朋友,就是书中的人物。
我不单和他们一起去爱去恨,也和他们一起成长。
”所以我们大家都觉出了一种休戚与共的感动。
关键词:爱情信念万难谬误张小娴于1995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这同时也是她的成名作;她被介绍到大陆是几年后的事。
1999年左右她的作品开始被内地一些电台改编成广播剧,文字作品也开始风行,成为大陆熟知的香港作家。
她小说的主要内容是爱情。
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不衰竭的题材,张小娴笔下的爱情,又是怎样的景观?《面包树上的女人》是为张小娴带来声誉的第一部作品,也最为读者关心,以至张小娴又为它写了两部续集。
作为主要人物的程韵和林方文终于没能在一起。
像众多爱情故事一样,他们相识、相恋、相误、相分、相合、(再误、……)并非说以“从此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为结局的就是庸俗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最终相分就是不落俗套的高明的爱情故事。
张小娴小说大多有一个不完满的结局:翁信良不能离开胡小蝶、沈鱼依然孤单(《卖海豚的女孩》);于曼之没有选择李维扬(《流波上的舞》);方惠枣离开李澄直至死不再相见(《雪地里的蜗牛奄列》);徐文治和周蜻蜓终于也没能在一起(《三月里的幸福饼》)……还有就是以死亡来成就一段锥心刻骨的爱情故事。
只有《再见野鼬鼠》,邱欢儿终于找回了高海明。
不过这样的结局安排不能说明问题。
《流波上的舞》最后一节,于曼之看着谢乐生也离去,在屋子里一个人跳那胡乱摔手出脚的舞。
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现有研究来看,通常是将文学运动的兴起视为文学思潮的肇起,致使现代文学思潮的中国生成没有能够引起研究者的应有关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
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
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
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一、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
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
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国画、医学、戏剧、民族音乐。
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中国现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蛮性书写分析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主要是发现理解人和人性,不仅具有反封建革命的意义,还具有不同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丰富阅读体验。
但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处于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因此同其他国家和时代关于蛮性书写书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来寻找蛮性同启蒙、文明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蛮性题材美学价值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蛮性前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蛮性”书写备受人们关注,基于作家的经历、创作思想和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同时,加上环境和文学语境的不断变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各具特色,内涵复杂多样,不仅是对启蒙和救亡的诉求及焦虑,还承载着作家对人和社会的乌托邦理想,为作家们提供特殊的现代性审美价值及体验,并且能进一步探索人性和人的深层次心理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蛮性”书写的类型及特点1.1植根乡土—书写“蛮性”之美在中国新文学开始时,乡土农村就出现蛮性这一特征,作家对故乡和农村的风俗习惯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揭示和批判农村的蛮荒愚昧及落后。
早在乡土文学第一个十年时期就出现了“蛮性”书写作品,但数量不多,且立意和宗旨同乡土小说较为相似。
研究显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蛮性”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中,东北和西南为两个浓墨重彩的版块。
不管作家是东北的还是西南的,其笔下的地域不仅为故事的发生地,同时,还为作品提供复杂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作品的感染性及可读性。
且作家能通过特定地域,让人们认识蛮性和人性理论,合理的批判道德等,最后将“蛮性”的生存及生命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1.2触碰心灵—对个体解放的意义研究显示,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书写,不仅是表现中国农村边远地区的野蛮生存状况及原始旺盛的生命力,还希望通过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蛮性”来窥探人性及心灵深处的隐私,便于很好地理解人性内涵,观照人生存困境的诗性和质询人为解放自身的途径方法。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繁荣,文艺界整体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么现代文学的论文我们要怎么写呢?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鲁迅先生在中西方文化进行猛烈撞击时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一鲁迅对现代文学题材方面的贡献文学题材,简单来说就是写什么,关于这一问题鲁迅先生曾有明确的论述。
鲁迅先生认为新文学应该对人们各式各样的生活进行描写,所以说题材就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强调文学题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多样化,所以他特别鼓励作家要对自己的生活天地进行扩大,并且逐渐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题材领域。
鲁迅在对台静农的小说进行评论的时候,就特别对题材新颖进行了强调,他说:“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给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季节,都市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可见,他对台静农所采用的新颖题材抱有极大的赞赏。
对于萧红的《生死场》进行评价的时候说:“自然这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鲁迅先生所说的采用新颖的题材,并不是说让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去有意的猎奇,而是对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进行真实的描写。
鲁迅先生不只是提出扩大题材领域这一文学理论,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实现题材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其小说就开创了“表现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创作题材。
在鲁迅先生以农民作为题材的小说里,不但对我国乡村里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描写,还深刻地挖掘出了他们灵魂中所存在的复杂性和麻木性,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国民性进行了表现。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参考通过现当代文学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言文学,了解现当代文化,具有认识价值;能提高学生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培养审美意识,提高美学修养,具有审美价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现当代文学课改思路一、优化课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本科院校设置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一字之差,各异其趣。
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侧重于“文学史”不同,《中国现当代文学》侧重于“文学”。
“所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大概类似于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
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文学作品,是文学审美,就像夜幕降临,星星闪烁。
”[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必须要以作品为中心,以作品的阅读、欣赏和评价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为此,我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构建了三级课程体系。
一级课程为作品欣赏课。
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36课时。
作为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课对象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用鲜活、丰富、优美的文学作品,以其多变繁富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为课堂的知识传授奠定基础。
二级课程为课堂授课。
在二年级开设,共108个课时,作为专业主干课,课堂以“文学史”为线索,淡化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社会、文学演进的规律,以文学作品为中心,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三级课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36课时。
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课对象为层次较高、愿意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种现象的学生。
主要培养学生对文学现象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索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分专业设计教案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正在进行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此,教师要切实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专业设计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从文学自身的价值出发,文学与道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文学的道德属性是文学的社会属性之一,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亦是文学突出的功能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范文一: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阅读策略摘要: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文本阅读成为本课程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
本文针对目前中国现代文学文本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本阅读;现状;对策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对于当下高校改革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重点在于讲解作家作品,而对其他新闻或者汉语国际等专业来说则是集中讲解作家作品,因此对于这门课程来说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成为授课重点。
而要学好中国现代文学这门文学课程,关键点就在于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对于文本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把握,才能逐渐提升学生分析和把握作品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但是现实是因为种种原因,当下学生的阅读状况差强人意,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正如有学者提出的:“我们都说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可是如果学生连基本的作品都不去阅读,连起码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也就是说他们连分析和理解的对象都无从把握,那么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不就成了一句空话了吗?”[2]笔者就所在学校中文系2013、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从而因地制宜提出解决对策和方案。
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阅读现状及特点在本次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阅读情况调研中,采取自制问卷调查法,问卷一共有20道题目,其中有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其他均为结构式选择题,主要就学生对现代文学文本阅读的特征、行为、态度等多方面进行调研,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学生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文本阅读的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合集6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1、鲁迅的民间文艺观2、民俗文化传统对鲁迅的'影响3、鲁迅关于民间文艺的思想与实践4、鲁迅作品中的方言与俚语5、《故事新编》中的故事6、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7、鲁迅与民间宗教8、民间传说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9、鲁迅作品中的神话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11、鲁迅看社戏及其他12、《二十四孝图》中“孝”13、《故乡》中的风俗画14、《野草》“梦”解15、鲁迅谈“民间陋习”16、鲁迅论风俗习惯的改革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18、鲁迅与地方戏曲19、鲁迅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21、《雪》的乡土风俗画22、鲁迅与中医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24、朱自清记人散文研究25、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探讨26、对宋剑华《质疑五四》的质疑27、五四文学革命的功过与成败28、鲁迅后期著作及书信日记中搜购图书考29、鲁迅后期杂文之得失论30、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革国民性主题31、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研究32、“再批判”的批判33、革命样板戏批判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35、试论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40、现代散文文体认知41、现代散文类型初探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现当代美学史研究论文许多人不满意前人的观点学说,常停留在指陈弊病缺憾,但却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代替。
祁志祥是在学习反思前人各种学说观点的基础上,从美的“乐感”性能出发,推导、剖析美的语义、范畴、根源和特征,周密谨慎地推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观点学说——“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用这一核心观念统帅全局,辐射广远。
中国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中国现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自国家提出高校应用型建设的教育方向以来,以就业而非学术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转型高校的培养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和相关文科应用型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上要与时俱进,开展有意义的探索,不仅需重塑教学体系,更要落脚于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素养,以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的现实语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不仅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也使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即既有专业素养、技术实力,又有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目标的必然选择。
现今很多高校都在适时向应用型院校转型,这使得应用技术人才成为高校的培养目标,毕竟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
高校应用型转型以及应用型专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坚定不移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全面创新的重要举措,也为针对不同学习条件、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及水平的学子,实施不同进度、广度、深度的教育模式,使他们未来走上社会能够找到更为契合自身能力水平的职业发展之路提供了现实依据。
中国现代文学一直是中文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历来备受重视。
20世纪80年代,众多博士点、硕士点的建立,不断强化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
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科应用型专业中都有开设。
随着应用型专业转型的不断深入,中国现代文学在教学上也出现了一些阻遏学科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越来越明显的倾向性。
一些应用型专业,如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主持艺术等,和专业技术课相比,部分学生严重忽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习,他们认为那些文人墨客和风花雪月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因此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不重视,导致课上不专心听讲,课后的文学品鉴时间也被挤压殆尽。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文学史是什么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文学史是什么史?摘要: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远远没有达到,对“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的追问依然刻不容缓。
我们当今的文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凌驾于文学现象之上的“知识结构”,严重忽略了对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原典”)的把握和理解。
新的文学史写作必须认真解决如何让文学史的教学与学习回到文学作品这一根本、如何通过文学史的讲述呈现文学自身的魅力、如何让文学史的学习成为进入现当代精神殿堂的趣味无穷的过程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史;文学原典;文学史写作中图分类号:1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5-0005-06收稿日期:2010-04-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W052);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200512)作者简介:李怡,男,重庆市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研究基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新的文学史著的问世,关于文学史的讨论又逐渐走向深入。
这些文学史——包括吴福辉先生《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朱寿桐《汉语新文学通史》、曹万生《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等等一都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风貌,或是制度与文化,或是中华文化圈的建设,或是语言意义的整合,总之,经过20余年的工作之后,“重写文学史”的理想和目标看来远远没有达到,新的努力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蓬勃开展。
但是,新的文学史的书写又不应该是对旧有的工作的重复,除了众所周知的“拨乱反正”之外,一些关于文学史的深层问题有必要进行新的讨论和思考,比如: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面对浩瀚的历史,写作者与读者最需要从文学史中认识什么?我们未来的努力能否形成进入历史的新思路?一文学史究竟是什么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诸多至今也无法完全回答的困惑,产生这些困惑的不仅有刚刚进入文学史学习的学子,也有从事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多年的教师与学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论文题目及范例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论文题目及范例
一、论文题目
1.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二、论文范例
1.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中国现代文学是面向近现代时期的文学作品总称。
它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其中主题的演变对于当代文学起到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演变,并探讨其对当前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文结构安排如下:
1.1 背景介绍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包括时期、重大
事件和影响因素。
1.2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演变
本部分将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选取典型的主题进行分析,
如“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现代性与个体解放”、“战争与和平”等。
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出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
发展趋势。
1.3 主题演变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本部分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通过对历史发展的总结和分析,分析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指
出当代文学创作中应该关注的主题和价值取向。
1.4 结论
本部分将对论文进行总结,提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
其对当代文学的启示的观点,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该论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整理出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更深入了解,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引发新的思考和探索。
以上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的论文范例。
希望能对您的期末论文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者必须以应用型为导向,在课程教学中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
[论文关键词]
应用型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
为了学生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再只培养高知低能的“书生”,而是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也应有所突破,要跟紧时代,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一、改革人才培养目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培养目标中,要从知识为重转变为能力为重(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是指专业能力、就业能力、职业胜任力,更是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群胜任力)。
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广的人文情怀、较强的审美感悟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人文教育就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即教人怎样处理个体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及自身的意志、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以研读经典作品为学习基础,具有集审美、知识和精神传承于一体的天然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本身是开放的,它就是一个信息源,读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去解读。
再次,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坚持审美感悟能力培养。
文学的审美性,是人的精神想象表达和对微妙的情感世界的感悟,它是个体和外界世界联系的桥梁,是正确感知世界的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目的除了知识的积淀,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与世界能够和谐相处。
最后,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说、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作为个体,要在社会立足,自然少不了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而交流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表达的能力。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等方面都会大有收益。
而且学生在梳理思路时也强化了分析、提炼、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改革教学内容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长期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注重“史”的讲解,这就使得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独断色彩较为严重,且对作品的解读不够深刻。
在这种文学教育观念的引导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必然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模式僵化而呆板。
这样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只是知识的承载器,而没有应用能力的锻炼。
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固定、理性的思维是对艺术的束缚,文学要有生命力,就势必要追求个性化。
文学的审美特质就是通过不确定性、多义性的意味、意境表现出来的。
所以,以往高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育理念和应用型的目标诉求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要以文学为本位,淡化“史”的知识,突出作品的审美鉴赏。
阅读鉴赏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审美的创造
活动,与文学创作是等质的、反向运行的,它不仅需要鉴赏者的文学知识的储备和文学修养,更能培养鉴赏者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情感体验能力等一系列形象思维的艺术素质。
作为教师,首先要精选能够锻炼学生开放思维、学生喜爱但理解不够的作品。
作品不但会给学生当下的生存带来启发和思考,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爱国意识等,文本的开放性也会带来不同思想的碰撞甚至争论。
如卞之琳的诗歌《断章》,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首情诗,亦可以理解为表达事物相对性的哲理诗。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如,讲曹禺的《雷雨》,教师不必重点讲述创作背景、文学史价值等,而是要抓住最能引人深思、给人震感的地方加以生发:周繁漪到底应如何评价?周冲在剧中的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同,每个人都会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知识进行评论,但正是这不同的思考和回答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带着问题进行鉴赏,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
为了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言说”作用,使教师由课堂的宣讲员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到授课方式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比如互动教学法,讲到一个重要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教师逐一或综合评价,然后再引领学生进入此问题,这样可以大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讨论式教学,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既定问题进行先期的研究,课堂上由不同组的学生对既定问题进行阐述,教师最后进行点评。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团队协作、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网络资源的使用,当今是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在网络中有很多如百家讲坛一样的报告及讲座,它们都有极高的学习价值,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可以在讲到某个作家作品时,插播一段与此相关的报告,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课外指导和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教师可以帮扶、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文学活动,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
如可以指导喜爱表演的学生成立话剧社,当学完曹禺的创作之后,可以探索着把《雷雨》《日出》等搬上剧社的舞台。
这样将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文学活动中去,就能搭建起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
四、改革考核体系
“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课程改革就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课程的评价方式对课程的教学、学习有着导引的作用,如果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不够合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将受到影响。
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离不开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为了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考试模式要从“一卷定结果”向多元考核制度转变。
如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各占50%。
平时成绩又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阅读分数,阅读是能力培养的前提,每次课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一两名同学与大家分享他近期的阅读体会。
另外,在考试中,也有让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发挥的主观试题,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二是写作分数,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文章,可以是读书体会,也可以是一篇小论文,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创新,锻炼学生的写作及创新能力。
三是口头表达分数,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讨论及师生互动环节,所以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是否积极,回答的问题是否有新意、是否合乎情理等都可以作为给分的依据。
期
末试卷中考查知识记忆的题目占1/3即可,大部分考题应为考查学生素质能力的题目。
如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等题目分值控制在35分以内,加大论述、赏析的分值比例。
论述题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的基础上,联系经典文本,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赏析题要求学生赏析一首(或一篇)课堂没有讲授过的诗歌(或散文)。
如此,就能告别以知识为重的陈旧考试模式,向提高人文素质能力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