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者必须以应用型为导向,在课程教学中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
[论文关键词]
应用型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改革
为了学生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再只培养高知低能的“书生”,而是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也应有所突破,要跟紧时代,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一、改革人才培养目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培养目标中,要从知识为重转变为能力为重(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是指专业能力、就业能力、职业胜任力,更是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群胜任力)。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广的人文情怀、较强的审美感悟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人文教育就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即教人怎样处理个体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及自身的意志、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以研读经典作品为学习基础,具有集审美、知识和精神传承于一体的天然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本身是开放的,它就是一个信息源,读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去解读。再次,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坚持审美感悟能力培养。
文学的审美性,是人的精神想象表达和对微妙的情感世界的感悟,它是个体和外界世界联系的桥梁,是正确感知世界的基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目的除了知识的积淀,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与世界能够和谐相处。最后,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培养。说、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应用技能,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作为个体,要在社会立足,自然少不了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而交流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表达的能力。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在遣词造句、语言组织等方面都会大有收益。而且学生在梳理思路时也强化了分析、提炼、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改革教学内容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长期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注重“史”的讲解,这就使得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独断色彩较为严重,且对作品的解读不够深刻。在这种文学教育观念的引导下,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必然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模式僵化而呆板。这样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只是知识的承载器,而没有应用能力的锻炼。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固定、理性的思维是对艺术的束缚,文学要有生命力,就势必要追求个性化。
文学的审美特质就是通过不确定性、多义性的意味、意境表现出来的。所以,以往高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育理念和应用型的目标诉求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以文学为本位,淡化“史”的知识,突出作品的审美鉴赏。阅读鉴赏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审美的创造
活动,与文学创作是等质的、反向运行的,它不仅需要鉴赏者的文学知识的储备和文学修养,更能培养鉴赏者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情感体验能力等一系列形象思维的艺术素质。
作为教师,首先要精选能够锻炼学生开放思维、学生喜爱但理解不够的作品。作品不但会给学生当下的生存带来启发和思考,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爱国意识等,文本的开放性也会带来不同思想的碰撞甚至争论。如卞之琳的诗歌《断章》,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首情诗,亦可以理解为表达事物相对性的哲理诗。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讲曹禺的《雷雨》,教师不必重点讲述创作背景、文学史价值等,而是要抓住最能引人深思、给人震感的地方加以生发:周繁漪到底应如何评价?周冲在剧中的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同,每个人都会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知识进行评论,但正是这不同的思考和回答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带着问题进行鉴赏,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
为了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言说”作用,使教师由课堂的宣讲员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到授课方式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比如互动教学法,讲到一个重要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教师逐一或综合评价,然后再引领学生进入此问题,这样可以大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讨论式教学,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既定问题进行先期的研究,课堂上由不同组的学生对既定问题进行阐述,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团队协作、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网络资源的使用,当今是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在网络中有很多如百家讲坛一样的报告及讲座,它们都有极高的学习价值,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可以在讲到某个作家作品时,插播一段与此相关的报告,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课外指导和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教师可以帮扶、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文学活动,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如可以指导喜爱表演的学生成立话剧社,当学完曹禺的创作之后,可以探索着把《雷雨》《日出》等搬上剧社的舞台。这样将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文学活动中去,就能搭建起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
四、改革考核体系
“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课程改革就没有实质性的作用。课程的评价方式对课程的教学、学习有着导引的作用,如果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不够合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将受到影响。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离不开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为了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考试模式要从“一卷定结果”向多元考核制度转变。如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各占50%。平时成绩又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阅读分数,阅读是能力培养的前提,每次课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一两名同学与大家分享他近期的阅读体会。另外,在考试中,也有让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发挥的主观试题,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
二是写作分数,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文章,可以是读书体会,也可以是一篇小论文,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创新,锻炼学生的写作及创新能力。
三是口头表达分数,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讨论及师生互动环节,所以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是否积极,回答的问题是否有新意、是否合乎情理等都可以作为给分的依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