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文”“言”琴瑟和鸣“人”“文”和谐共振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小学语文,我们通常接触的是现代白话文,可是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吹来了高段语文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文言文。“文”,“文言文”顾名思义即文章,也指书面语言;“言”即写、表述。那么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在经历了上百、上千年的大浪淘沙之后,留给我们后人的佳作。它的出现,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机会,带来了新的舞台。
可是,文言文作为一项崭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也让教师们经历了一场前所末有的挑战:如何正确把握文言文教学目标,如何寻求文言文教学策略,使之合理、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以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的作用,我认为,合理处理文本与生本的关系,讲究教学策略,让“文”和“ 言”琴瑟和鸣,“文”与学生和谐共振,使文言文教学成为一块欣欣向荣的语文教学湿地。一、文言文教学现状简析
记得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争议》中说过一句话:“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片“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的确,文言文教学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软肋。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见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种现状。
现象一:任意拔高,苦不堪言。
教师把小学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把小学生当做中学生教。在课堂中,不从学生实际和课程理念出发,操之过急,任意拔高,如过分地强调文言文
中的语法、写作特点,过分地进行拓展等,使学生苦不堪言,从而导致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初始就失去了对它的好感,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象二:形式单一,索然寡味。
教师缺乏教学的手段及灵动,有的形式单调,采用师问生答,有的在教学中采用一板一眼的教学流程:如新课伊始,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接着师生逐词逐句共议,然后人文提炼,说说读懂了什么,最后读读背背。这样的课堂形式单一,学生何来的期待,何来的兴趣,长此以往,也把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期待给消失殆尽。
现象三:走马观花,轻“描”淡“写”。
教师认识不够清楚,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是一种调剂,于是教学时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不痛不痒挠几下就草草了事。如学习《学弈》一文时,有一位学生把“惟弈秋之,为听”读成了“惟弈秋,之为听”,教师虽给这位学生做了纠正,但为何要读成“惟弈秋之,为听”却没做剖析,致使一部分学生直至下课还继续读错着。显然,这位教师并未抓住教学契机,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二、正确归因,明确目标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共安排了三次:第十册《杨氏之子》、第十一册《伯牙绝弦》、第十二册《文言文两则》。这体现着编者重视文言文的美好愿望,也适应新课程标准课总目标提到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体现出现代语文教学对文言文的重视。但是,以上三种教学现状,却严重违背了新课程选编文言文的初衷。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细细读来,《新课程标准》的确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连“文言文”这三个字也只字未现,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称为“古诗文”,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直到第
四学段(7—9年级)才有了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明确的目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样,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在很多人看来,就成了一个难以琢磨的“盲点”,成了一块把握不定的“软肋”。现象一就是由于教师把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试图拔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现象二由于教师没有正确解读目标,方法单调,以词解词,以文解文,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现象三则是教师教学目标把握得过低,无法达到编者选编的目的。那么,该如何正确制定它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认真透彻地遵循课标要求,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游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学文作好铺垫;三是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把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能正确停顿,朗读文言文。
3、初步懂得“之、者、其”等常见的文言词的意思及古文中特殊的通假字及古今意义不同的词用法、意思。
4、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所表述的故事,初步体会、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讲究策略,有效教学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也要讲究策略,以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作用。策略一:以“趣”为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牙牙学语的孩子特别喜欢自己走路,而学会了走路的孩子却希望家长抱着,因为他已产生了兴趣疲劳。学习也一
样,如果是硬性规定的,学生会感到有一种任务的压迫感——为了学习而学习;假如换一种方式,作为平时学习的一种调剂,他们就会欣然接受,学得兴趣盎然。实践中,我就把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经线,贯穿文言文教学。 1、接触前——“随风潜入夜”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来自于古代的故事。在正式学习文言文之前,就可作铺垫,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纪昌学射》《扁鹊治病》,这是第八册《寓言两册》中的两个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在学了《纪昌学射》后,我就抓住教学契机,把记录这个故事的文言文进行了拓展阅读,设计如下:1)、运用导语,激发阅读兴趣。2)、大屏幕出示,自读短文。“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学生看着屏幕,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3)“猜”读内容,寻找依据。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自认为最为出彩,我巧用“猜”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解读的欲望,学生有的说一句,有的说两句,气氛非常活跃。4)、回归文本,借用文言。此时,让学生再读教材中的文本,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替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交流起来。此时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贪心太重,让学生一口吃成大胖子,只能本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感受古代语言奇妙的原则来进行。在学习中,由于我就是秉着这一理念,学生十分轻松、快乐,不知不觉进入了我设置的温柔之“陷阱”——初步感知“文言”,认识了文言文,并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等到学完第二则寓言《扁鹊治病》时,学生主动提出,古文是怎么写《扁鹊治病》的,我乘兴追击,拿出记录《扁鹊治病》的一段文言,让他们阅读。课后,学生还跑到我面前,叽叽喳喳地要求:“老师,《亡羊补牢》是怎样的,”“《滥竽充数》我们想读读~”……这下,我内心的窃喜是无以言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轻松、愉快”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怎么会排斥文言文呢,
2、学“文”时——“春风花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