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近几年文献综述的思考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和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先在西方产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下面,我对这个问题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农业的兴衰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假如农业获得了重大收入,那么国家肯定繁荣昌盛,假如农田失收,国家肯定要面临走向衰亡的威胁。
所以,如何发展农业,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成了当时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古代有哪些重要的发明,首先,是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这四大发明在中国并没有发扬光大。
造纸术给平民百姓带来的益处其实并不大,只是文人阶层可以应用。
印刷术也是如此。
指南针甚至成了占卜用的工具,而火药到最后只是成为了人们娱乐的工具(制作烟花爆竹),而西方却将这个技术发扬光大,比如说制作枪炮等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我认为,这几项发明都没有在农业方面有重大贡献,所以说,当时这几项发明并没有被中国人好好利用。
而西方却将这些发明应用于航海,战争等各个领域,所以发扬光大了。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就是在中国,对农业没有贡献的科技,是不能很好发展下去的。
这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从下一个例子中得到验证。
在数学方面,祖冲之研究出来的圆周率为什么得到很好的重视呢?因为这个研究对制作农业工具很有帮助。
在天文学方面,凡是对于天气的预测有重要贡献的研究都受到了重视,而关于天体运行方面的研究却没有多少人进行,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关于天气的预测对农业有重要的帮助,而天体运行对农业没有什么帮助。
而这些研究也跟农业发展相辅相成,凡是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也层出不穷。
这些技术,或多或少都有益于当时的农业发展。
而在西方,经济基础并不是农业,当时的欧洲国家普遍临近海边,比如说希腊,希腊临近海边,所以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是进行商品贸易,这样就给了人们足够的时间去想象,于是西方哲学便在这种条件下诞生了。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摘要:“李约瑟难题”自产生起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可以分解为“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和“怎样解答李约瑟难题”这两个子问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试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李约瑟难题本质上表述了一个“历史事实”,应对其进行历史性的研究,但其永远得不到准确的解答,而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难题”的不断试解本身,最终,“李约瑟难题”会在历史的发展中被其自身的种种“试解”所“消解”。
正文: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而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事实上,李约瑟难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对于这一难题,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关于某李约瑟之问原因地个人思考
题一:关于约瑟之问原因的个人思考1没有一个长久的稳定环境战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人民没有一个长久的稳定环境。
绝大多数的人民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所以,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研究科学。
或者说,不能很好的保证科学的连续发展(每次大围的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发生时,很多科学技术往往会失传)。
而欧洲在中世纪之后没有遇到过大围的严重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
2经济基础的特殊性在十六世纪以来的中国经济中,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这种经济附束了绝大多数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的缺乏造成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难以获得发展。
相反,英国由于圈地运动,给资本主义市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在工业革命期间,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直在快速下降,而工商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来自全世界,来源充足。
由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不彻底,使得中国人民可农可牧,一个从事工商业的劳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纯粹的工商业劳动力有,但比例小),而且工商业是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的工商业(因为工商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绝大多数是来自国的农业剩余产品),一旦农业经济发生停滞甚至衰落(事实上,农业经济自十六世纪以后,始终没有大幅度突破过宋朝时的顶峰,自十九世纪以降,农业经济就衰落了),工商业就不肯能独立发展下去。
欧洲不一样,三次分工很彻底,从事工商业者很难再从事农业,而从事农业者可以从事工商业,使得欧洲在农业经济衰退时,其工商业照样可以不受影响的发展。
其经济为农牧混合经济,其中的牧业的生产(主要是羊毛生产)可以随着需求的扩大而扩大生产,市场经济就顺势发展了起来。
3思想观念第一,近代科学为技术科学,为西方所重视,而中国,只注重表面而缺少关注其在原理,非常注重实用性,即注重经验科学。
比如说微积分,导数,万有引力,孟德尔遗传定理等等,在中国几乎找不到。
因为这对农业军事等方面没有任何实用性,因此,造成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只能进行量的积累,没有质的突破。
统治者是农业生产者的代表,不可能以牺牲农业去支持商业的。
李约瑟之谜近几年文献综述的思考
李约瑟之谜近几年文献综述 的思考
唐琳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5 1 0 0 0 6
[ 摘要 】 近年经济学界对李约瑟之谜的讨论主要 有, 地理 资源禀赋论 , 制度论, 产权制度论、 高水平均衡 陷阱以及少数英雄论, 亦有学者补充交易 成本分工理论 等。 本文主要研究主流 经济学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并根据历 史背景, 做 出分析。 【 关键词 】 李约瑟之谜 ; 地 理禀赋 ; 新 制度经济学; 少数英雄论
文贯 中的地 理禀 赋论过 度强调 “ 路径依 赖” 效应 ; 借张字燕 与高程基于 学者林 毅夫认为高水平均衡 陷阱存在逻 辑问题 , 人口增 长, 人均 耕 “ 货币一 制度 ” 的总体框 架下的结论对 姚洋 的高水平均衡 陷阱忽视了中 地 下降使 得劳 动力 相对便 宜 和人均剩余 减 少, 是 以技 术 不变或 进步 缓 央集权 对工商业高额利润人为 降低 的影响做 出批判 , 并指 出张宇燕及高 慢 这个 解释变 量 自身为前 提 的【 8 】 。 其认为 在 l 4 世 纪前 , 中国的工匠和 农 程的文章有过多分扼 【 பைடு நூலகம் 】 。 民的经 验为 技术 发明 的主要来 源 。 人1 : 3 基数大, 技 术发 明的绝 对 数量 多。 到 了工业 革命的时候 , 技术 发明方式发 生转 变 , “ 试错与改错 ” 系统 1 . 李 约瑟 之谜 的主 流经 济 学方 面 的讨 论的 分析 1 - 1 地理 禀赋说 的方 法能够 快速 的归纳 出相 关 的科学结 论 。 因此 科技革命 以及 工业 革 学者文贯 中把地理 禀赋作为对当地人类发展 方向的 “ 预算约束” , 命最终发生在西欧 。 以 此解释 了古希 腊海洋 文明影 响下科 技 文化 等的超常理 发 展 , 同时解 学者文贯 中对此作 出了批判 , 认 为其假说不能解 释 中国科技 的发展 释 了大 陆文明 的中国因朝代更替 , 明清 时人 口由少变 多地 循环 , 且疆域 仅是 公元前 2 0 0 年至公元 1 4 0 0 年这段 时间处于高 峰 , 而无 法解释古 希腊 扩大 , 人少地 多, 固化 了人地依赖 关系。 不依赖科 技发展 , 也能养 活当时 的思维逻辑 , 科学 技术的发展等 。 的人 口。 到 了后期, 人 口渐多 , 疆 域不再 扩大 , 农业所 需的人 口 流 向工商 2 . 总结 业, 让古代中国工商业 及科技继宋 朝的发展高峰后, 有所起色[ 2 J 。 当前, 学者 赵红 军对分类 框架做 了补充 , 并根 据其提 出的认为 是客
近十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引言:李约瑟难题(Joseph Needham Problem),又被称为中国科技发展“断层”或中国古代科技为何没有在工业革命前遭遇瓶颈等等,指的是中国古代科技在历史上相对低迷的现象。
近十年来,学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综述近十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相关观点。
一、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李约瑟难题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被李约瑟教授提出,他通过对比中国和欧洲古代科技的发展轨迹,发现中国古代科技在与欧洲的相对落后。
这一发现引发了学界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疑问和反思,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二、工业革命的影响近十年来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工业革命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断层”,原因在于中国在16世纪之后的封闭政策以及与西方的交流不畅。
然而,部分学者提出,工业革命并非是唯一原因,还应考虑到中国的文化传统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三、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人文主义,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
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强调人文主义的思想渗透到科技领域,使得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更加注重实用性而非理论探索。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确实也有理论上的创新,如宋代的天文学研究,但受制于古代科技生态系统的限制,无法迅速转化为实用技术,从而造成后来的相对滞后。
四、政府与科技发展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支持与管理也是影响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古代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注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许多科技的进步。
然而,中国政府过于强调控制和规划,限制了科技的独立创新能力,导致了科技发展的滞后。
同时,政府对科技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使得科技人员缺乏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资源支持。
五、传统产业与科技创新中国古代的传统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对科技的需求相对较低。
这种传统产业结构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和广度。
而在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传统产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扩张,从而催生了科技的进步。
浅析“李约瑟问题”及对其的一点思考
李约瑟问题” 四、 “李约瑟问题”的现代科学价值
李约瑟问题自从提出以来,确实引起了科技史、文化、 李约瑟问题自从提出以来,确实引起了科技史、文化、哲学等领 域研究工作者的广泛注意,对它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科技史、 域研究工作者的广泛注意,对它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科技史、文化史 和哲学史的研究,而且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但是至今为止, 和哲学史的研究,而且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但是至今为止,这个问题 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这里, 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这里,我们不妨再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 李约瑟问题的现代科学价值是什么” “李约瑟问题的现代科学价值是什么”?
五、从“李约瑟问题”看中国近代教育 李约瑟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强大的封建思想的压制形成了人们所谓的“ 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强大的封建思想的压制形成了人们所谓的“静”的思维方式, 的思维方式, 偏重在情意一边,如孝悌之教。 天人合一” 偏重在情意一边,如孝悌之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表现出中国古代人们与自 然始终保持一种“和谐”相处, 然始终保持一种“和谐”相处,人们对自然表现出一种顺从的态度而不是反抗的意 对生活抱有调和持中的态度。中国古人求多不求新,求同不求异,求量不求质, 识,对生活抱有调和持中的态度。中国古人求多不求新,求同不求异,求量不求质, 求稳不求变。 求稳不求变。 西方古代则强调一种“ 的思维方式, 西方古代则强调一种“动”的思维方式,对自然不会采取顺从的态度而是主动 反抗和积极探索,因此关注自然的科学精神是必备的。 反抗和积极探索,因此关注自然的科学精神是必备的。西方人自由的个性和冒险的 精神打破了神话的枷锁。他们注重天文、气象、海流并发现了自然的规律。 精神打破了神话的枷锁。他们注重天文、气象、海流并发现了自然的规律。古希腊 的数学和物理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毕达哥拉斯学派对黄金分割发进行进一步研究, 的数学和物理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毕达哥拉斯学派对黄金分割发进行进一步研究, 所以当时西方著名的建筑和雕塑是那个是代东方不可企及的, 所以当时西方著名的建筑和雕塑是那个是代东方不可企及的,而中国的陶瓷和青铜 器虽然精美却只能作为陪葬或出土文物, 器虽然精美却只能作为陪葬或出土文物,原因在于中国的研究者无法感受到科学美 的感染和熏陶。 的感染和熏陶。 中国古代社会与古希腊的横向比较之后,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社会与古希腊的横向比较之后,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在诸多方面都有 突出的历史贡献,但是从近代教育的实践中却依稀可见传统思想的消极影响。 突出的历史贡献,但是从近代教育的实践中却依稀可见传统思想的消极影响。新中 国成立以来,诺贝尔奖仍然没有零的突破。 国成立以来,诺贝尔奖仍然没有零的突破。中国教育的理念与体制还处于逐步完善 希望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教育能够肩负起培养中华民族未来的重任。 中,希望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教育能够肩负起培养中华民族未来的重任。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一、“李约瑟难题”研究历史述评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
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伏尔泰、奎奈、休谟、狄德罗等都有论述。
中国的不少学者对此均有广泛探讨,从鲁迅、任鸿隽、梁启超到冯友兰、钱穆、梁漱溟等都发表过诸多看法。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以时间为线索,“李约瑟难题”研究大体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此时虽没有“李约瑟难题”的提法,但有关难题的基本内容都已经出现,并形成了第一次研究热潮。
任鸿隽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其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然科学不发达,是因为我国人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观念。
因袭己久。
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
又因为清代中国没有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建制,科学上之发明不能流传和交流。
1924年,他在发表的《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中又认为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最大的障碍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蒋方震也提及“民族富于调和性”、“民族尚谈玄”等原因。
化学家王堪(1888-1966)在1922年发表了《中国之科学思想》一文,认为政府的专制、学术(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的专制,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是极大的“摧残”综观这一时期的论述,可以看到,他们把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归结为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专制政治和教育制度等,而对于经济制度方面则少有涉及。
若干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评述与反思2300字
若干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评述与反思2300字毕业“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中西科学史研究比较法的杰作,对中西科学发展史作了共时性的横向比较和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从而抓住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对于揭示中西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很有益的。
然而我们注意到,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李氏难题采取重新认识的态度。
中国科学史;李约瑟难题;评述;反思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简述作为李约瑟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要讨论“李约瑟问题”应该首先弄明白这个“问题”是在问什么,李约瑟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论题下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这一问题的内容,虽然形式不一,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这里只列举三种具代表性的表述:第一种是他发表于1964年的《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的表述: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以至公元前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将人类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的效率要比西方高得多?第二种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表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惊人的科学创造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善于思考的洞察力。
第三种则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更为全面的表述:“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理论?在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约瑟没有一般化地断定中国的科学技术比西方先进。
二、李约瑟在科技史研究上的成就回顾了李约瑟从事科技史研究之前的西方科技史的背景,我们可进一步地理解他的工作在科技史上的重要性。
要认清李约瑟在科技史研究上的贡献,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而且需要认识到他在这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值得敬佩的是李约瑟治学严谨,在可能范围内必追寻中国古代原始资料作为自己建立理论的依据,而且能局部地脱离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从一个比较中性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由其主持正义的立场,李约瑟对那些排斥和歧视中华文化的风气提出多方面的抗议。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陆续出版,李约瑟和其合作者的工作逐渐地在科技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约瑟之谜”研究综述
并不完全受经 济发展 的支配 ,城市 是封建统 治控制力最 强的地方 。这种 城 市不可 能成 为资本主义 因素结合 的母 体 ”。同时 ,他认 为我国 的产权 制度 有重大 的缺 陷,首先 ,就土地产权 制度而 言,土地产权 制度是土地 制 度的核心和基 础,一个 国家和地 区的土地产权 制度 ,决 定 了这一 国家 或地 区的土地所 有权能否 实现,而且影 响着地产 市场 的发 育、运作状况 以及 土地资源 的配置J I l 。其 次 ,均分制 的家庭产 权安排 。传 统中 国受习 惯 和道德形成 的无形规 则的影响 ,其平 均主义 的公平观强 烈 ,对家庭遗 产 实行均分制 。这种制度安 排既不利 于资本积 累,也使得整个 社会没有 集 中的财富来投 资早期 的工业。相 比而 言 ,长子 继承制更有 利于社会财 富的积累和资产 规模 的扩大 。再次 ,近 代 中国缺 乏从事科 学研究 的人 力 资本 的积 累,人 力资本产权更是未受到重视 。 张 尔升、苏 同明认为中 国陷入 “ 李约瑟之 谜”的原 因主要有如下三 个方面 :一、中国近代 由于农业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 ,土地回报率不是很 高 ,在积累方式比较单 一的条件下 ,致使资本积累不足;二、海禁政策人 为地割断 了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 的联系 ,使海外贸易裹足不前,比较 利益 下 降,国内生产缺乏刺激 ;三 、企业家价值取 向逆转带来资本过多的非经 营性损耗,从而 降低 了企业扩大再生产 的能力和企业规模的扩 张,导致技 术进步技术创新缓慢 ,中国由此出现了令人遗憾 的李约瑟之 谜。 3 . 总结
命。
以及 基于此 的交换制度 是中国近代 工业 滞后于 西欧的原 因之 一 。 “ 中国 古 代城市 ,特 别是大城 市的兴衰 ,往往 取决于 它们在政 治上的重要 性,
浅谈关于破解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浅谈关于破解“李约瑟难题”的思考摘要: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李约瑟难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诸多解答,但难求共识,它也是困扰中国学界很多年的一个难题,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
从李约瑟提出至今,人们试图从各个方面来解答它。
本文拟就“李约瑟难题”的破解提出笔者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破解、思考正文:英国胚胎生物化学家、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先生提出:在15、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但是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却突然落后了?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归纳起来, “李约瑟难题”包含如下3个问题:(1)西方近代科学能否独立地在中国文化中酝酿成熟?(2)如果不受西方科技的影响,中国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进而可以同西方的媲美?(3)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比近代欧洲更为先进的有机自然观?下面就破解“李约瑟”难题提出笔者的几点思考:一、用技术社会学方法解答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所涉及的是中国和西方几千年历史中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企图用单因单果的观念寻找一个原因来回答它,是不可能令人满意的。
解决“李约瑟难题”应该用技术社会学的方法来综合性地考察何以近代中国的科技成果的产生量会减少,产生速度会降低,从而没有从量变转化为质变而导致科技革命的发生。
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社会静力学;二是技术社会动力学;三是技术社会发生学;四是技术创新的横向研究;五是技术创新的纵向研究;六是科学范式(传统)与科技知识体系。
这6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地解答李约瑟难题的方案。
我认为,根据这个方案作认真细致的研究,必定能较为圆满地为李约瑟难题给出答案。
二、从科学体制化角度破解李约瑟难题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 是一个国家科学良性发展的前提。
与西方相比, 近代中国在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专业科研机构的创建、学术交流社团的产生、科学会议的召开、科学刊物的创办、科学奖励机制的形成、科学教育的专门化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在研究“李约瑟难题”之前,让我们先清楚“李约瑟难题”究竟问什么。
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十五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十五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科学发展的外在动力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长期以来对科学发展的动因有许多争论,但有两点是肯定的,即外在推动力和内在推动力的结合。
本章主要讨论外在动力。
经济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各种社会需要中,最基本的是经济上的需要,而经济上的需要又主要是通过社会生产来实现的。
社会生产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生产主要通过以下形式和途径对科学发生作用:(1)社会经济,尤其是成产不断向科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
(2)生产实践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认识材料,为科学研究提供认识基地、试验基地,也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客观依据,奠定了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3)生产实践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4)生产力发展水平深刻影响科学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物化为物质生产力的速度政治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又是一种以强制手段支配整个社会的强大力量,因而对科学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上:(1)在社会制度层次上:一般来说先进的社会制度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2)在政策和体制层次上:不同的社会制度只是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通过政策和体制的中介作用。
(3)在政治环境和政治氛围上:社会政治作为科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始终影响和制约科技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4)政治对科技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的政治行为上。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要讨论“李约瑟难题”我们应该首先弄明自这个“难题”到底是什么。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ccdham, 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占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为何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这就是引起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二、“李约瑟难题”原因探究关于“李约瑟难题”众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很难找到较为一致的答案,不过学者们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
总体来说,产生“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点:3.科举制度的影响1.科举制度有学者指出,“中国不能孕育近代科学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制度的绝对影响。
”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导向和封闭、僵化、陈旧、狭窄的学习内容的结合,由此“世族俊才,皆志于科举”,执迷于四书五经。
所以围绕科举考试而建立的教育制度,把真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排斥在外,最终导致科学文化无人学、无人教、无人研究州。
这种情形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在国内的传播,而且还束缚了人的思想,制约了人的创造潜力,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都难以得到提高,因而,中国的科学得不到进一步的升华。
2.孔子儒家的保守思想占主导地位中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一系列保守落后的思想,特别是重义轻利,重农轻商,重“道”轻“技”,抑制商业发展,妨碍经济繁荣,影响科技进步,导致社会停滞。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摘要:李约瑟难题是举世公认的科技史上的一大难题。
本文从文化和制度两个方面“李约瑟难题”进行思考,并为我国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文化;制度;教育改革李约瑟提出“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对“李约瑟难题”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解释: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而欧洲从1765开启了工业革命,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在100年内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
19世纪30年代以电磁感应现象开始,欧美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彻底超过了中国。
在我看来,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复杂性的难题,由多个解构成其解答。
中国科技由盛转衰是由复杂的主客观条件综合造成的后果,影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政治体制、教育体系、经济基础等。
一、文化从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但从狭义上理解,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它对周围各种具体事物、现象及关系的解释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风俗习惯、情感情趣、价值取向、动机欲望、伦理道德。
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它是在一定哲学思想指导下,在特定文化模式框架内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成果,它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
近十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近十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引言:李约瑟难题是指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探讨的难题。
随着近十年来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包括对该难题的定义、历史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
一、李约瑟难题的定义与历史背景李约瑟难题是由美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的科技发明和技术进步的记载,然而这些发明和进步并没有带来中国历史上的工业革命。
这一发现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并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近十年来,学者们在解决李约瑟难题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包括文献考证、实地考察、科学实验等。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的详细分析和对相关遗址的调查研究,研究者们逐渐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技术进步的背后原因。
在文献考证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逐字逐句解读和对文献间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
例如,通过对《诗经》和《礼记》中有关农业的记载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是亩产增加而不是人工生产率的提高,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与工业化相悖,也是李约瑟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实地考察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古代工艺品、建筑遗迹等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技术进步在某些方面是非常先进的。
例如,通过对陶瓷遗址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中国古代陶瓷制造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媲美欧洲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陶瓷技术,这表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技术进步在某些领域是相当先进的。
在科学实验方面,学者们采用了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和技术进步的过程进行模拟和验证。
通过对农耕、冶炼、纺织等实验的重复,学者们发现中国古代的一些技术是可以复制的,并且这些技术在当时确实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然而,这些技术的不追求效率和大规模生产是中国古代科技未能获得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原因。
李约瑟问题近十年研究综述
李约瑟问题近十年研究综述王 哲(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李约瑟问题已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代名词。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研究李约瑟问题的高潮,然而,李约瑟问题是什么?李约瑟问题有没有解?研究李约瑟问题的价值何在?本文通过对李约瑟著作及国内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试图对上述问题的研究现状给予概括。
以求对李约瑟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李约瑟;科技史;科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3)03—0112—011 何谓李约瑟问题1.1 李约瑟问题的提出所谓李约瑟问题是李约瑟在对中国古代科技史进行一定研究之后,就中国古代科技进步与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矛盾现象提出的疑问。
1964年,李约瑟在其《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首次以高度概括的形式提出了此问题,即:“我曾把现代科学(如我们所知自17伽利略时代起)为什么不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间产生,而只是在欧洲发达起看做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开始找到了一点关于中国科学和社会的线索。
于是我逐渐认识到,至少还有第二个同样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在第1~15世纪,中国文明在把自然知识应用与人类实践需要方面,要比西方高明得多。
”1.2 我国学者对李约瑟问题的转述在张秉伦和徐飞写的《李约瑟问题的逻辑矛盾及科学价值》一文中,认为对李约瑟问题的转述,大体上分为简化法和截断法两大类。
简化法就是把作者的原文表述用中文的语法进行简化。
这种方法将李约瑟问题转述为: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在西方而不是中国?而所谓截断法,就是把作者原来的表述转化成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
如在杜石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中对李约瑟问题的表述:“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这两个问法被认为是相等的,是可以替换使用的。
2 李约瑟问题的解答2.1 对李约瑟问题的不同解答我国80年代掀起的李约瑟问题热衷,我们可以把对李约瑟问题的解答分为以下几种。
李约瑟的难题的思考
李约瑟的难题的思考在我上自然辩证法之前,我不知道李约瑟难题是什么,一直都不怎么关注这类问题,可能是以前没有想过自己会继续学习读研,可能是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吧。
可是现在不管是出于自身还外部条件,都要求我们做一个深刻的认识,做一个总结,或者说作一个思考。
首先,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李约瑟(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1994年入选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李约瑟在中国长大,一生在中国待过23年。
他是一位著名的英国学者,本名约瑟夫.尼德汉。
他的第二任太太鲁桂珍是中国人,给他取了李约瑟这个中国名字。
他们夫妻一直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
他于20世纪30年代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期间,广泛收集英、美、德、法等国的外交档案、著作和回忆录等资料,写成《清帝逊位与列强(1908-1912)》一书,重新叙述了1908-1912提这段极为复杂的历史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李约瑟的代表作,在书中他详细分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
他在这部著作中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在此基础上,李约瑟还提出一个至今仍备受关注的“李约瑟难题”,即: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这就是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第一,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第二,为什么在公元前l 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第一个问题: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至夏商西周,下至近现当代。
在这浩瀚的文化长河里,人才辈出,星光闪耀,我们无限自豪。
可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太多让世界震惊的成就,领先世界的成就出现在封建社会,也就是中国古代。
李约瑟难题再思考
李约瑟难题再思考摘要:李约瑟难题是困扰中国学界很多年的一个难题,从李约瑟提出至今,人们试图从各个方面来解答它。
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的意义甚大,本文就李约瑟提出的问题,从中国的文化、制度以及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等方面给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文化制度思维方式一、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华夏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也是至今为止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在很长时间里创造了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成就。
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的文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进程。
除四大发明以外,中国在其他的一些科学领域也有相当的成就。
在天文上,古代的中国在很多地方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公元前28年的西汉就有太阳黑子的记录,这是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这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在编制历法上,中国古代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数学上,《周髀算经》可以说是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
其中就明确的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1]。
根据书上的记载,中国应该是首先发现勾股定理的。
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要比欧洲早了有一千年之久。
可以说,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斐然,并且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然而,格局在最近几百年被打破,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把中国远远抛在身后。
清末民初,很多大家都对此进行了反思,比如严复、梁启超、冯友兰等。
直到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正式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2]后人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综合
对于上述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差异,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成文于周秦之际的《禹贡》(汉代将其收入《尚书》描述了古中国的地域范围):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我们今天可以将这段话进而阐发为: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就是由于地理环境被迫使其中的人民形成了探索及开放的精神与性格,而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样也是西方快速发展科技的重要催化剂。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而言,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比中国所在的较为安逸的环境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经过了几堂科技史的学习,我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现在我想说一下自己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做一下阐述。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就是说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而到了近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得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三次科技革命区区一二百年,取得的成就却比历史上所有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加起来还要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之谜近几年文献综述的思考
作者:唐琳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07期
[摘要]近年经济学界对李约瑟之谜的讨论主要有,地理资源禀赋论,制度论,产权制度论、高水平均衡陷阱以及少数英雄论,亦有学者补充交易成本分工理论等。
本文主要研究主流经济学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并根据历史背景,做出分析。
[关键词]李约瑟之谜;地理禀赋;新制度经济学;少数英雄论
引言
学者姚洋对李约瑟之谜的经济学讨论主要划分为地理禀赋与制度论、新制度经济框架下官僚体制影响论、产权制度与寻租理论、高水平均衡陷阱论以及少数英雄论。
学者皮建才借其分类做了深入评述,认为文贯中的地理禀赋论过度强调“路径依赖”效应;借张宇燕与高程基于“货币—制度”的总体框架下的结论对姚洋的高水平均衡陷阱忽视了中央集权对工商业高额利润人为降低的影响做出批判,并指出张宇燕及高程的文章有过多分析点[1]。
1.李约瑟之谜的主流经济学方面的讨论的分析
1.1地理禀赋说
学者文贯中把地理禀赋作为对当地人类发展方向的“预算约束”,以此解释了古希腊海洋文明影响下科技文化等的超常理发展,同时解释了大陆文明的中国因朝代更替,明清时人口由少变多地循环,且疆域扩大,人少地多,固化了人地依赖关系。
不依赖科技发展,也能养活当时的人口。
到了后期,人口渐多,疆域不再扩大,农业所需的人口流向工商业,让古代中国工商业及科技继宋朝的发展高峰后,有所起色[2]。
但其观点缺乏研究人的能动性,以及在地理禀赋约束下形成的经济政治制度对经济再发展的影响。
地理禀赋的假说能够解释过去各个文明相对独立发展的时期,却无法很好地解释逐渐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及将来的世界发展。
1.2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制度经济学在向新制度经济学转型的过程中,艾尔斯认为制度与技术发展的作用是负向的。
制度的僵化对技术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后向作用。
而工业革命产生于欧洲是因为连续的技术发展,由于欧洲土地上的人是不断流动,制度的束缚不是很严重,最终出现了技术质变[3]。
经济史学家诺斯认为,“理解制度及制度变迁困境的关键,规则可随时变,但个人对规则变化的适应十分缓慢”,“如果制度变迁会降低统治者可获得的效用或威胁到统治者的生存,那么国家可能仍然会维持某种无效率的不均衡”[4]。
学者史玉娟等人认为,艾尔斯与诺斯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制度变迁与技术变革孰先孰后。
从艾尔斯的角度出发,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加强束缚了科技的继续发展;从诺斯的角度出发,中国并无有效产权制度,无法形成对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
1.3产权制度的解释
由于中国是一个大陆性国家,边境自然屏障少,易受外敌侵扰,同时农业需要水利工程等以抵御自然灾害,因此专制的大一统国家得以建立。
明确的产权制度却无法建立,导致统治阶级对百姓任意剥削。
且阶级的不对等,使寻租现象存在。
模糊的产权制度无法有效刺激个人生产或投入工商业发展或进行创新发明[5]。
但产权制是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而中国大一统国家设立的本意是集众人之力去解决众人的问题,所以宋朝及过去中国科技的发达背后离不开统治阶层的物质支持,且同时得到相关发展的多为实用性的与农业相关的科学与技术。
产权制无法明确对在此之前各个朝代的科技发展做出解释。
1.4高水平均衡陷阱
学者姚远通过对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的逻辑修正,利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两个主要的条件,包括人口成长符合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和工业存在规模经济,对明清时人口与农业技术累积以及工业发展做出了模型假设,得到“中国之所以进入高农业技术、低工业增长的文明发展路径,是因为她的非常高的人地比例导致土地投资的回报高于工业投资的回报”的结论[6]。
学者许鸿文等对姚洋的模型再分析,认为其模型存在“在1700年的封建中国,已经产生了在性质上等同于欧洲的工商业,并且有独立运行的体系与规律”的前提。
通过翻查史实及对模型重新论证发现,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受到统治阶级的把控,以及市场发展并非反映一般大众供需,因此,学者姚洋的模型并不合理[7]。
1.5少数英雄论
学者林毅夫认为高水平均衡陷阱存在逻辑问题,人口增长,人均耕地下降使得劳动力相对便宜和人均剩余减少,是以技术不变或进步缓慢这个解释变量自身为前提的[8]。
其认为在14世纪前,中国的工匠和农民的经验为技术发明的主要来源。
人口基数大,技术发明的绝对数量多。
到了工业革命的时候,技术发明方式发生转变,“试错与改错”系统的方法能够快速的归纳出相关的科学结论。
因此科技革命以及工业革命最终发生在西欧。
学者文贯中对此作出了批判,认为其假说不能解释中国科技的发展仅是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400年这段时间处于高峰,而无法解释古希腊的思维逻辑,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2.总结
当前,学者赵红军对分类框架做了补充,并根据其提出的认为是客观的判断标准分析认为,将以上提出的因素综合起来的模型是值得今后一探的[9]。
但实质上,其并无跳出经济学
的框架,扩大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皮建才.李约瑟之谜的解释:我们到底站在哪里?[J].经济学(季刊),2006,6(1):309-324.
[2]文贯中.中国的疆域变化与走出农本社会的冲动[J].经济学(季刊),2005,4(2):519-520.
[3]史玉娟,李方艳,曾政南.两种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J].思想战线,2013(39).
[4]殷继烈.李约瑟之谜探析——基于诺斯的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D].复旦大学,2009.
[5]崔潮.“李约瑟之谜”的财政制度角度解读[J].财政研究,2010(8):14-19.
[6]姚洋.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J].经济研究,2003(1):71-79.
[7]刘茂松,许鸿文.“李约瑟之谜”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4(1):104-107.
[8]林毅夫.李约瑟之谜、韦伯疑问和中国的奇迹:自宋以来的长期经济发展[R].“世界经济
发展:澳大利亚和亚洲主要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长期绩效和展望”的研讨会:澳大利亚
昆士兰经济大学经济学院,2010.
[9]赵红军.李约瑟之谜:经济学家应接受旧解还是新解?[J].经济学(季刊),2009,8(4):1615-1646.
作者简介
唐琳(1993-),女,汉族,广东广州人,本科学生,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