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1140841 毛媛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为什么说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在最初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是极其低下的,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在当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口数量少,社会组织形态以家族为主,人们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持内部关系,经济上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这样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生产单位,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活。人口逐渐增多,原先的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取代。这就形成了最初的人类组织,也就是民族的雏形。
随着打磨制石器的出现,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磨光石器流行,并发明了陶器。母系氏族达到全盛,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在氏族内部,财产归集体共有,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首领,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人们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共同信仰和领地。这时候民族的形态开始日趋完整。
在原始社会,通过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特别是习惯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氏族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和演化,世代相传,成为氏族成员内在需要和外在自觉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惯性。这些社会规范涉及公共管理、婚姻家庭、财产继承、渔猎耕种、产品分配、血族复仇等方面,如严禁氏族内通婚、相互帮助、实行血族复仇、组织渔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生产、平均分配产品、共同举行宗教仪式、参加氏族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管理等。这些社会规范是由生产力极端低下所决定的,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相适应,维持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原始社会以习惯为主的社会规范体现了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依靠氏族部落领袖的威信、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自觉遵守来保证其实施。这些社会制度的制定和产生都为后来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实例,谈谈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南网无电人口在云南,云南无电人口在昭通。”截至2008年,昭通无电人口占全省20万户无电人口的41%。自2005年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建设以来,昭通市累计无电人口工程投资11.25亿元,2012年,昭通作为全省无电人口比重最大的地区,解决了3.6万户的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实现全市无电地区无电人口全面通电目标。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
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在经济上,必须了解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
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其次,有利于为巩固团结平等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第三,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提高我过的综合国力
第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
5、如何协调处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和改革问题?
改革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应该遵循的原则。改革和摒弃陈规陋俗,保持和发扬良风益俗。
我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从风俗习惯对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看,一般可分成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优良的,即有利于民族发展进步和民族团结的,诸如勤劳勇敢、团结互助、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男女平等、能歌善舞等等,这些风俗习惯对于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进步曾起过积极作用,直到今天仍不失为优良的风俗习惯。因此,这种社会风尚应该继续保持、提倡和大力发扬;二是不好的,即不利于民族发展进步的陈规陋习,应当教育启发引导群众自觉进行改革和摒弃,如畸形消费、封建迷信、旧的习惯法、落后的刀耕火种等习俗;三是无所谓好坏的,即对民族的发展进步没有什么影响,对这类风俗习惯应当听其自然,不加干涉,比如民族服饰的质料、色调、款式、制作等,这些衣着习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意识。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族性的大问题,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更是这些大问题中特别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所以,改革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必须以尊重为前提,舍此前提就谈不上改革,何时改、怎样改,均由他们自己决定。不能越俎代疱,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绝不能把这种改革视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凭主观意志强行实施的,那种不按民俗发展规律强行改革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要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要持科学慎重的态度,要求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有适当的科学方法,在改革之前,应当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作认真的分析,区别健康的、无益无害的、有害的习俗,找出应该改革的部分,要认真分析落后习俗的成因和存在条件,分析条件是否成熟,应该用什么改革措施等。要启发、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改革其落后习俗,我们也应该相信少数民族群众能够认识并改革其陈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