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重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作者:周艳来源:《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09期摘要:受多层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似乎偏离了其本质要求。

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指出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到简单的本质上来已经非常必要,因此,从几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本质回归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本质回归;现状分析;必要;具体途径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太过具体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整个教学过程设置太过具体的教学目标,往往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既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的升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过于具体会容易使整个教学复杂化。

根据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将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而很多语文教师理解为三个目标。

就具体的一堂小学语文课程来讲,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达到以上过于具体的目标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盲目扩展小学语文的文本视线和领域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感觉课本知识太少,用不了太多时间就可以讲完,常常存在对课程进行开发的现象,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材内容盲目地扩展了。

甚至很多教师认为如果不在教材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扩展,那么这堂课程就不是好课,会被他人认为是因循守旧的做法。

3.教学过程无序化、繁杂化现象凸显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为例,一位教师讲解《雨点》这课的时候给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了多达六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唱歌;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在课堂上画小雨点;还让学生扮演小雨点等等。

把一堂语文课堂变成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课堂,但是很多教师仍不以为然,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原本很简单的一堂课,一些教师将其变得复杂起来,冲淡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往往引起学生诸多反感。

4.盲目地采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现实中,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变着花样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语文教学”在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正在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给语文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和生机。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和解决之道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文教学现状当前的语文教学在很多地方已经远离了本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以及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语文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

语文教学内容逐渐变得碎片化。

很多学校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割和碎片化,导致学生只知道一些零散的知识,而缺乏整体把握和逻辑思维能力。

应试教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旋律,这导致了学生只注重应试技巧和分数,而忽视了语文对于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培养。

零起点教学也成为了另一个问题。

随着学生入学基础的差异化,很多老师只能按照最基础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这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和学习动力不足。

二、问题分析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全面的审视和重塑。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是否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这都是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很多语文老师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语文知识和教学方法,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动力也需要不断激发和加强。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也需要进行改善和引导。

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三、回归本真的教学策略为了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我们需要重塑语文教学的内容,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实用性。

我们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巧,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五个“回归”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五个“回归”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五个“回归”1.读万卷书,回归语文教学的“积累”之本。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里提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读书。

”许多大作家之所以成功,不是他们听了多少次阅读分析课,做了多少道阅读练习,而是他们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

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看点东西。

国外阅读教学有一个很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杰克现象”,说的是一个名叫杰克的学生,老师们认为他对阅读缺乏兴趣,他常常在阅读课上没精打采,总是说课文枯燥无味。

可在家里他却什么作品都喜欢看,有时一张报纸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

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认为,真实的阅读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没有什么限制,不要求学生做阅读练习,也不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让学生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学校定期开放图书馆,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

努力建设班级图书箱,采取学生通报家有藏书,老师审核把关,登记造册入箱,同学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大大解决了农村学校课外阅读资料的不足。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实践去整体感悟、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中学语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

2.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学的“诵读”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的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

”我国诵读的传统经验是“口诵心惟”。

只有这种诵读,才会读得准确,富有表现力,充分发挥诵读这一阅读手段感知、理解、鉴赏、感染和记忆的作用。

学生能够“口诵心惟”,表明他的诵读能力已发展到高级的感受性的表情阶段,会感知文章的内涵、意境仿佛历历在目。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语文教学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回归本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课本知识的灌输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是我们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工具,而语言能力是掌握语文的基础。

现在许多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困难,导致他们无法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中学语文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了解和感受人生的重要途径。

但在现代社会,因为忙碌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许多学生缺乏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应该通过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让他们能够欣赏、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生需要具备辨析和思考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教学、阅读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应该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我们应该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回归本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回归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回归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回归摘要:电脑(多媒体)的应用、文字规范法令的颁布、课型模式的探究,从表面看来语文教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但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语文课堂的实质应该是真实,而真实的关键则表现在思想的多样与统一、地位的平等与人性的复杂、内容处理的灵活与不变三个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教学手段;真实思想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07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语文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庄严诞生。

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手段越来越高级,从粉笔的语文走向电脑(多媒体)的语文,由原始到高级无疑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而文字规范法令的颁布又让语文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文字的字形与声音;应试教育盛行的同时引起一大批有识之士的谴责,批评不能把学生当作容器,学生的主体与个性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引起课型模式探究的热潮。

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总结起来不外就是从粉笔(原始手段)的语文走向机器(多媒体手段)的语文;从文字(字形)的语文走向声音(统读)的语文;从教师(传授)的语文走向学生(表演)的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真实,而真实的关键则表现在思想的多样与统一、地位的平等与人性的复杂、内容处理的灵活与不变三个方面。

一、思想的多样与统一《左传》记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在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表达了孔子自己持身立道的观点,《论语卫灵公》中记载了较多这方面的内容,如“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也谈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也谈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总之,在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只 有 基 于 儿 童 视野去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需求,设 计出真正科学的教学方案,才能增强语文教学 的针对性 和 有 效 性,真 正 做 到 以 学 生 为 本,才 能保证各种教学手段发挥最大效用,有效提升 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和综合素质。
二、提高 学 生 合 作 学 习 的 能 力,让 学 生 具 备团结协作的意识
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象中可以发现学生 合作学习的意识不高,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得过 于独立,团体合作学习的优点没有得到好的发 展,教师如果想要回归本质教学也需要注重教 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能力,具备团结合作的 意识,把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思想都融入到 教学中,共 同 碰 撞 语 文 思 想 的 火 花,提 高 语 文 学习能力。
四、基于儿童视野推动和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中不可分割的 组成,语文 教 材 内 容 有 限,单 单 依 靠 教 材 学 习 难以全面 培 养 学 生 的 文 化 素 养,因 此,要 充 分 运用课外读物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从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和思维。在开展课外 阅读时不能盲目进行,而是要基于儿童视野考 虑,教师首先要对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全面 了解,如已有的阅读量、阅读理解水平、阅读偏 好的体裁类型等,然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
到本质教学的要求。 一、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如何做人 在回归语文本质教学中有一个关键点就
是利用语文知识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因为语 文教育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对学生的影响巨 大,所以教 师 在 教 导 学 生 学 习 语 文 时,也 需 要 通过知识的传递教导学生做个正能量的人,达 到本质教学的标准,发挥语文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时,我 就注重回归本质的语文教学。因为在小学教 育中常常发现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不准确,出 现消极的学习现象,所以我想要通过这一课的 教学,教导 学 生 做 人 的 道 理,用 微 笑 去 面 对 学 习。这篇课文具体描写的是一个跳马运动员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人们对于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和情感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回归本真语文教学的意义、特点和实施方法。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培养学生的情感境界。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愈发功利化,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淡化现象。

而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正是试图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文化领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拓展他们的认知边界。

通过中华传统经典的学习和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境界,让他们在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内在修养都会得到提升,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独特魅力的挖掘。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厚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而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正是将这一瑰宝传承和发扬光大。

通过学习古诗词、古典文学、经典故事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还注重发掘每个学生的独特魅力和才华,并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发挥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这种独特的教学特点使得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教育方式。

在实施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可以通过古诗词研习、古典文学阅读、经典故事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和发挥自由,鼓励他们通过诗歌、散文、绘画等形式展现自己的特长和才情。

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质随着时代发展,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中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变化。

然而,优秀的中学语文教育始终要回归本质。

那么,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质呢?一、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1.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语文并非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递。

因此,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情怀。

学生只有在接受了人文教育之后,才能让他人感受到他的温暖,感受到他对人类文明的热爱,进而才能让他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做出贡献。

2.语文教育是思想教育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会说会写会读,更重要的是将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教育。

理性思辨、独立意识、自我思考、审美情趣等策略必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

只有倡导独立思考、自由观点,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考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语文教育是文化遗产传承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和保护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中学语文教育正是这样一种认知基础。

只有学习熟悉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文化,从而展现中华文化的千年历史和文化特色。

4.语文教育是社会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的传授,更包括情感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塑造,以及社会责任的担当。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语文体验到情感和情绪的共鸣,更要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让学生学会理解、同情、互助、合作,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质的方法1.重视语文教学的思想导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强调学科思想导向,确保中学语文教学始终回归本质。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文化和良好的守则,并开设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价值。

2.注重语文的实践教学中学语文教学不宜长时间的以死记硬背为主,而应该通过情境模拟、语境演练等实践教学方式,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语文课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是学习汉语语言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语文课堂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语文课堂需要回归本源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定位和意义。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取得好成绩。

我们需要强调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并乐于主动去学习语文。

语文课堂需要回归本源还意味着我们要改变当前教学模式和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而缺乏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了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学会了解诗词文学,更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有着更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和方式。

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以引入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比如通过互动游戏、文学分享会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还需要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师能。

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的质量。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源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语文课堂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发展。

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本质(贺志东)

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本质(贺志东)

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本质贺志东一、对语文的再认识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关注关于“语文”的不同解读,有时自己也吃不准到底采用哪一种说法比较好,比如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有人说语文就是语言文学等等,总觉得采用哪一种说法都不太合适。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专家陆志平老师,在一次讲座谈到什么是语文的问题时认为,应从“语文”的来源和运用来看语文。

他说,只有回归到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才简单易懂。

此话使我茅塞顿开。

“语文”一词怎么来的呢?这个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

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

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20世纪30年代后期。

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是:“语文,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这是对语文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极为科学的解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解释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也就是说,语文作为学科表述的是学习的内容,语文课程作为课程表述的是,如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

只要我们把“语文学科”和“语文课程”分别去看,就不难理解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

二、对语文课程的再认识新课标把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改为“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

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滕宏江南京浦口区三中语文教学改革二十多年了,但语文教学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

盲目性、接受式、分析式、封闭式、功利性仍普遭存在,面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

21世纪的语文教学再也容不得花样翻新式的把戏了,我们必须去掉“模式”和“步”的装饰,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语文教学应该反璞归真了。

一.回归到培养语文素养上应当承认,当前的语文教学受高考和评价体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中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真”。

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宇,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住往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

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

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

回归语文课的本质

回归语文课的本质

回归语文课的本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上还有这样的一段话:“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也就不难看出语文本身并不简单,简简单单教语文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来。

一、教学内容要“精”语文课文中的知识信息,可谓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如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

首先教师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精讲的內容。

所谓精讲的內容,就是精讲所应侧重的知识点,它一般体现在教的重点、学的难点、答的疑点上。

为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主要矛盾,精心点拔重点问题,尽量不搞重复劳动,加快教学的节奏。

其次,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这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确定“教什么”,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內容。

以教给学生学会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方法为根本出发点,不要每次学习都重复操作同一个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另外,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阅读教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再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等。

这样在找准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等问题之后就可以做到教学內容“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就不教不学。

”这样一来,老师在课前就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立足点,上课时学生和老师就会最大可能地产生共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提升语文素养 回归教学本质——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提升语文素养 回归教学本质——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教学 中有 效突 破这 一 瓶 颈 。 当前 许 多学 校尝 试 的 “自主 合作
解 、作文 写 作 、 r语 交 际 以及综 合 性 学 习等 方面 提 出 了具 体 学 习 ”教 学模 式成 效 较 为 明显 ,教师 可 以将 学 生 分 为多 个学 ]
要求 ,如 “ 能够 在 语 文 阅读 中初 步 熟 悉与 掌握 叙 述 、描 写 、 说 明、议 论 、抒 情 等表 达 方 式 ” 、 “ 步 了解 与 掌 握基 本 的 初 语 法 知 识 以 及 修 辞 手法 ”等 ,但 是在 部 分 教 师 的语 文 教 学 中 ,不容 忽 视地 存 在着 一 些弱 化 语 文 学科 工具 性 的现 象 ,表 现 在 解 读 课 文 内容 时 随 意 性 人 ,在 文 章 内容 发 挥 上 用 时过 多,对 文 本 的解 读 深入 程 度不 足 , 没有 注 重启 发 引 导学 生 感 悟 与研 究 重 点词 句在 具 体 语言 环 境 中 的含 义 ,甚 至有 将 语 文 习 小 组 ,提 出探 究 题 , 引 导 学 生 按 小 组 为 单位 进 行 学 习 讨
“ 到位 ” 齐
促 进 学 生 自主 学 习不 断 深 入 ,取 得 预期 的成 效 。 四 、 充分 体 现 语 文 教 学 和 谐 性 ,构 建 指 导 与 帮 助 作 用
“ 立体 式 ”
初 中语 文 教 学 改革 的 另一 个 重要 特 征就 是 教师 角 色 的有 效 改变 。教师 以往 充 当 的是语 文 知 识传 授 者 、学 习 过程 管 理
人文 性 是语 文 学科 的 一个 重 要特 征 ,教材 内容 大多 是 对 者和 学 习 成效 评 价 者 的角 色 ,在 新 课程 理 念 下 ,教 师应 该转 社会 生 活 的生 动 再现 与灵 活 表 达 ,与 学 生 的生 活与 思 想发 展 变 为学 生 学 习 的引 导者 和 帮助 者 角 色 。在 教学 过 程 中 ,教师

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质中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自信、见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在现实中,中学语文教学常常偏离了这一本质,流于应试教育和纯知识灌输。

要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重视阅读。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核心。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经典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地感受社会的多样性,拓宽视野,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

其次,注重写作。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有效手段。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写出逻辑严密、思想清晰的文章。

通过引导学生写读后感、作文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真实的社会话题或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第三,注重课堂互动。

语文教育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小组合作、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更加注重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通过开展实践能力的考查、文学作品的解读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最后,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角色。

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的能力。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与研讨,引导教师关注语文教学的本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敏感度和教学能力。

同时,为了使教师更好地实施创新教学,还可加大对教师的教学资源的支持,建设更加开放和高效的教学平台。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学习人文精神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中学语文教学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功利化、应试化、题海战术等等,导致了中学语文教学偏离了本真。

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成为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本真意义中学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性的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它包含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思维等功能,也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多种人文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和文学鉴赏上获得真正的提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写作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习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在文学鉴赏方面,应该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和研究,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内涵和艺术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批判思维能力方面,应该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意义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注重语文教学的多元化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多元化的特点,包括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教材选择和多元化的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多样,既有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也有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方法中都能得到有效的启发和帮助。

教材选择上应该注重丰富性和深度,既要有经典名著,也要有当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不同的时代和文化。

学习内容上应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要有传统文化,也要有当代社会,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即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到人文的温暖和关怀。

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

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

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参加小学语文课题组评优课听课反思绣川教育办盖学智“人生易老”,蓦然回首,从事教育工作已二十余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六、七年,那时语文、数学周课时数多,语文课的训练也多,但那时由于有升初中的压力,有统考的压力,再加上训练方式单调,因而语文教师教得很苦,师生的训练也很苦。

再后来虽然脱离一线教学十多年,但也断断续续地每年参与一些语文的听课活动。

从几何时,大约是从轰轰烈烈的创新教学改革时起吧,我同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一样,真的不知道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了。

(我不是全面否定创新教学,创新教学还是有很多的可取之处的)曾经记得在一次创新教学语文课上,语文课抛弃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字、词、句、段、篇不再训练,听、说、读、写能力逐渐淡化,而是一味地探讨课文的求异上,把重点放在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得不到落实,得不到实现。

(最明显的就是有一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观摩课)到后来,而且有几年的时间减轻学业负担,语文教学从字斟句酌的逐段串讲,从篇篇语文课的创新思维培养又转到了只理解课文内容上、只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上了。

可以说除了语文的朗读没有丢之外,其他不该丢的大多都丢的差不多了。

小学语文教学何去何从?近几年,我发现我们区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孙秀芹老师的带领下,抓学生的倾听与书写,抓学生的阅读与习作,抓课堂的训练点,抓课外阅读,又重新回归到了语文最本质的工具性上了。

我这里说的回归,并不是指倒退,而是指抓住了实质,找回了真谛。

因为语文教学你不管怎样抓创新性、怎样抓人文性,你都不能丢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字、词、句、段、篇这些基本要素的学习,不能丢掉读写,否则的话那语文教学只能是雾里看花。

3月18日在南营小学举行的历城区小学语文教育部课题实验单位课例研讨暨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教师的授课以及孙老师的点评、讲座,使我更坚定了我们区所走的语文教学之路的正确性。

语文课堂回归本性的策略分析

语文课堂回归本性的策略分析

语文课堂回归本性的策略分析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此外,学生们的注意力时间变短,个别学生的行为问题增多,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回归语文课堂本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学习效果,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语文课堂回归本性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语法、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需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整。

对于初中生,可以设置一些文学作品、古代典籍等阅读材料,用以培养其语文修养和文化底蕴。

对于高中生,则应注重研究现代文化、时事新闻等,让学生们了解更加广阔的世界。

此外,还应增加阅读量,并借助互联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等。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我们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在教学中,不仅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还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除此之外,还应采用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一些趣味化的方式,如游戏、讨论等,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老师也要认识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四、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需要具备语文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此外,教师还要具备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结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使语文课堂回归本性,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情感需求,以及教师专业素养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语文教学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语言交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我们日常交流的基础,语文教学的本真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资源趋于集中,教学内容趋向实用化,语文教学的回归本真变得非常重要。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语文素养不仅仅是指识字和文化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学生能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语言的美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写作训练,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的本质,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要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在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

教师可以提供一篇文章,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解读和扩展,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创新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文化传承。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基础学科,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传授经典文学作品,了解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素养。

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装日,让学生穿上古装,体验古代文化,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优秀语文素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只有从根本上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文化传承,才能真正使语文教育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语文人才。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聚焦“三个点”,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语文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惑,例如知识大而教情缺、方法多而效果低等现象。

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突破困境,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成为了当前语文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着“三个点”——基础、方法、价值,探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途径和方法。

回归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

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就是基础。

而语文学科的学科性是最根本的性质。

作为学科性学科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是培养学生学科意识、掌握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技能的教学过程。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线,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只有透过知识传授,学生才能够正确抽象概括知识内容,才能够主动掌握知识、状况、方法,让知识入心、活学活用。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于汉字、词语、句子的基本构成和运用,需要重视系统性的学习,打牢基础,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应用中游刃有余。

回归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学过程是被动的、单一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思想的更新和科技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尝试。

在回归语文教学本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教学的关键,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提高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图书阅读、课外作文、朗诵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学科,其特点是是“学以致用、学以练用”。

要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要注重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中应用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等技术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重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课堂重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盐都区何桥小学杨勇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带来了诸如教育观念、课程建设、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可喜变化,特别是在观念层面上得到广大教师认同。

但是,就课改的运作层面来讲,作为课改重要载体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想境界仍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基础学科——语文的课堂教学更是值得关注: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还沿袭过去的“讲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平台构建不完善,交流不畅通;语文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能力的培养。

一位课改专家说得好,新观念不能只是写在纸上的口号,而应该通过教学行为甚至通过课堂教学细节表现出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寻求与新课程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新突破,使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平稳实现“软着陆”,重构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回归便是应对良策。

语文教学应当构建“生态链”相互依存的生态课堂自然有生态而言,教育如是,课堂亦然。

教材、教师、学生便构成了生态课堂的“生态链”。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这几个因素的相互影响、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生态链”相对稳定平衡状态的生态课堂。

语文教学应建立敞亮的民主,营造建设性的课堂精神。

非生态的课堂掠夺了学生的人性和自由发展。

新课标提出以生为本有理念,要求课堂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使其丰富潜在的智力因素和人格价值的人性美得到张扬。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为,才能建立起相互尊重、民主平等、信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具有生态感的文化场。

通过教师的教学智慧来催化、激活,使语文课堂中人际之间、情智之间、生本之间充盈无限魅力,产生出绵绵无尽的精神力量,唤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和期待,并不断自主地朝着目标去努力,使学生享受无比兴奋的自我构建后的喜悦和满足,从而实现教育的唤醒,凸现出生态课堂无比的人文性和精神内驱力。

语文教学应聚合多种资源,实现课堂自我调节、平衡发展。

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也是自我调节、自我实现的学习。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有价值的、且是学习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

具体操作要考虑好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团队精神,完成共同任务的目标指向性,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个人完成任务的再加工,以及活动成果的汇报与评估等。

显然,这不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智力挑战和思维碰撞的过程。

这样,通过相互间的协作和互助,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差异互补、智慧共享的教学,凝聚起群体的知识储备、经验智慧等多种资源,使语文课堂呈现为一个饱满的智力活动空间,涌动出一种特定的文化张力。

诚然,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需要进行,并且老师仍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要善于总结学生的合作结果,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个体学习,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成果。

语文教学应科学整合教材资源,确立起生态学和课程观。

教材在课堂“生态链”中处于中间环节,一头维系着教师,一头维系着学生。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新课程权利,新课程倡导教师由传统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个“例子”进行灵活处理:增删、换序、整合、新编,以教学策略的多样性和最优化来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是对教材的解读和考纲的梳理,也不是对教材的线性处理,而是连接学生的生活。

同时,还要提倡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把书本知3识的学习由课堂渗透到学生生活的空间。

黑龙江屈指可数的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曹永鸣曾三教《田忌赛马》,就是以生态学的课程观对教材资源进行生活化的整合。

她是这样做的:一教《田忌赛马》,解读教材,带着学生走向教案;二教《田忌赛马》,重组教材,带着教案走向学生;三教《田忌赛马》,活化教材,让教案跟着学生走。

在第三阶段,她精心设计了四大板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辩论赛和给文中人物写信的教学设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书本的语言符号与学生多彩的生活世界打通,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巧妙整合,实现完整的统一。

语文教学应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命课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课堂是生命体张扬个性实现生命对话的平台。

新课程背景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着力创设一个空间,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在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中满怀驱动力,发挥创造力,实现语文生命课堂的重构。

唯其如此,才能激发起师生个体生命的律动,让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实现生命成长。

首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过:“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课改实验区的语文课堂教学表明,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参与,之于教师来说,就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创设情境,巧妙地设境、质疑,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张扬个性的机会,让他们放开说,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愈是如此,学生就会愈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就会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美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命课堂便是一种生命的4对话,即师生间、生生间和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语文教学中,要由“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转变,课堂中渴望更多精彩的问题和回答从学生的口里说出。

其次,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位哲人说过,“过程是美的”。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尽可能地推迟结论的呈现时间。

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亲身体验的知识,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因而,新课程积极倡导语文教学采取探究性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极为推崇探究教学。

语文探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介入体验式学习、研究式学习,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和感悟。

传统的语文学习是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获得的更多是结果的成功,而绝少过程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大胆质疑的浮想联翩,那种豁然开朗的妙不可言,那种合作探讨的共鸣与碰撞,创新发现的幸福等等,其实,这些才是丰富了生命的色彩。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致力改变把知识简单传授给学生的现象,而要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注重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分析理解思维过程的再现。

再次,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善于容错,允许“杂音”的存在。

教师要具有这样的生命观: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活活力的生命体。

教师要时时欣赏每一位生命的灿烂,所谓“给点阳光就灿烂”。

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允许插嘴(如不举手就发言,甚至坐着发言),也可以与愿意讨论的同学讨论,甚至因激动站到凳子上……语文教师更要有容错的意识,对学生的错误,要将其当作创新火花、思辩的外在体现,视为不可多得的稍纵即逝的课堂资源,正确的态度是积极地将学生的错误转变为教学资源,以自己的教学机智去给予必要的呵护和关爱。

5通过语文生命课堂的重构,改变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存在方式,使其从消费者变为贡献者,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参与学习,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感悟学习,体验创新,分享快乐。

语文教学应当构建持续发展的生成课堂哈佛大学在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最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为每一位防子的终身发展奠基”理应成为我们新课标背景下的生成课堂的价值取向,“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应成为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显然,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出了发展性、生成性的要求。

第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应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思维的精进性。

发展学生思维的精进性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中语文生成课堂新的生长点。

语文生成性课堂给予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形成,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品质的提升。

因之,语文生成性课堂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思维共振,让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智力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乘着思维之舟进行“智慧的旅行”。

诚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精进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行思维参与性较强的训练,进行发展性的、思辩性的、诊断性的练习等,使语文课堂自始至终充满思维的张力,课堂训练或课外作业也应多以主观性、思考性作业为主,体现考查的多维度和多元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第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发展学习策略,提升学习力。

语文生成性课堂不是不重视“双基”,而是更重视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具备较强的可持6续发展力,以自主规划和调控学习的进程。

试想,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考虑让学生“学到什么”,而不关注“生成什么”,换言之,教给学生或学生掌握的,仅仅是每天、每堂课知识的简单迭加,无疑不是生成性课堂所追求的理想视界。

生成性课堂所追求的是1+1〉2的聚合交应和裂变效应,是知识呈几何级数的增加。

因而,新课程所要求的语文课堂要重在学习方法和能力,即学习力的培养。

诸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

我们不少语文课堂(包括课改实验区的相当的课堂)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而这些,恰恰是学生所具备的学习力,不但对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学习,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必备的。

中学语文学科,不但使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使他们发展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创新性、独创性思维,做到举一能反三,灵活运用,触类旁通。

第三,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非智力因素品质。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被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宽容精神、民主性格、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