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心悸】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心悸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心悸
●(3)情志所伤:惊恐易使心气不敛;忧思伤及心脾;肝郁心脉不畅而 发病。
●(4)感受外邪:风寒湿热合而为痹,痹证日久舍心;温病、疫毒伤及 心营。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引发心动悸、脉 结代。
2.病机
●(1)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或痰浊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 心脉不畅。
●(2)病位:主要在心,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 关。
●二诊:4月22日。心慌、气短明显减轻,睡眠易惊,汗多,加炙 黄芪30g,炒白术
●15g,浮小麦30g,五味子15g,龙骨加至30g。继服10剂,诸症皆 平。
●(2)问题设置 ●1)本案例的辨证依据是什么? ●2)发病有何特点?对辨证有何帮助? ●3)本案例的病机是什么? ●4)分析处方用药,心虚胆怯证的治法、主方是什么? ●5)处方用药有何特点?二诊时调整药物的目的是什么? ●6)临床出现气虚自汗或气虚血瘀、心气不敛者如何加减用药?
●(2)问题设置 ●1)本案例的发病诱因是什么? ●2)本案例辨证为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依据是什么? ●3)分析本案例的病机是什么? ●4)心脾两虚为什么会出现瘀血阻络? ●5)根据案例处方,心脾两虚型心悸的治法、方药是什么? ●6)心脾两虚型心悸并发阴虚、多汗、失眠者如何加减用药? ●7)本证型心悸平时如何调摄?
●2)诊断为肝肾阴亏证的根据:心悸眠差,头晕耳鸣,伴心烦急 躁,手心发热,盗汗,腰酸,双目干涩,大便干,舌红而少津, 苔少,脉沉细数。
●3)案例方中山萸肉、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肝肾;白芍、麦冬、 知母滋阴润燥泻火;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黄柏配知母清泻 相火;佐以火麻仁润肠通便,五味子敛阴生津,少量川楝子疏 肝理气,使滋而不腻。治以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方用一贯煎 或左归饮合酸枣仁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一节心悸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自服舒乐安定心悸未见明显改善,遂来就 诊。现症见:心悸,坐卧不安,善惊易恐, 少寐多梦易惊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弦。T 36.5℃ , P 80次/分, R 18 次/分, BP 13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HR 8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未闻及病 理性杂音。ECG示:室性早搏。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 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 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 心烦、少寐、多汗、颤动、头晕乏力。中老年发作频 繁者,可伴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 厥。
2.病史:中老年常见,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 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7.痰火扰心
主症:心悸时发时止 兼症:受惊易发作,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口干
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清心降火,化痰和 中)
六、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心悸而脉数或促者:苦参煎剂 2.心气、心血亏虚之心悸:定心汤 3.各种心悸而脉数者:朱砂0.3g,琥 珀0.6g,每日2次,吞服
(二)中成药
1.心悸气血亏虚者:珍合灵片、养心定悸口 服液 2.肾阴亏虚者:定心丸、六味地黄丸 3.心阳不振者:心荣口服液 4.气阴两虚:西洋参含片、参脉饮 5.气滞血瘀者:心可舒片、心宁片
(疗法 3.穴位注射疗法
九、病案分析
女,49岁,因惊吓而心悸半月。 半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发心悸,惊惕不安,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心悸1. 概述: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者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难受到行为需要静止来平缓)(心肺都参与气的生成,所以有些患者心悸时呼吸憋闷)2. 鉴别诊断:心悸特点:阵发性,可自行缓解,伴有乏力烦躁、头晕耳鸣、失明健忘等,主要由于情志诱发。

(1)【简答题】区别惊悸和怔忡:①惊悸:与情绪因素有关,由骤遇惊恐,过度紧张等诱发,实证多,多为阵发性,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发发作时如常人。

②怔忡: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心气虚则劳动耐量下降,动动就累了),无明显诱因亦可发生,不能自控,活动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呈持续性,病情较重,平素可见脏腑虚损症状。

(2)奔豚:是癔症(由于心理问题引起),自觉有气向上顶,有时间杂恶心、呃逆等。

3. 《丹溪心法》认为心悸与虚和痰有关,治疗用朱砂安神丸。

《医林改错》认为瘀血内阻导致心悸,用血府逐瘀汤(胸闷不能按,晚上睡觉不能盖被子)。

4. 病因:情志波动(惊)、体虚劳倦(水饮凌心射肺等)、感受外邪、饮食药物。

5. 基本病机:(心神不安——病性分虚、实)气血阴阳亏虚(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邪扰心神(痰火,水饮——饮邪上泛凌心,淤血),心神不宁。

6. 病位:心,涉及肝脾肺肾。

7. 【备注】(痰和饮的概念:饮是清稀流动的,痰是黏稠的。

)(阴虚患者多夹火——舌红少苔脉细数,日久则生痰;阳虚患者多夹饮——喘、肿、夜间不能平卧)8. 治则:补虚泻实安神(养心安神/ 重镇安神——矿物药物,往下走)9. 证型:【备注】1. 心虚胆怯临床表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心气虚则悲,故心虚的患者常觉不开心),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

本方组成:由人参、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可开九窍)、龙齿组成。

加减配伍:①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为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②兼见心阳不振--加肉桂、炮附子;③兼心血不足--加阿胶、制何首乌、龙眼肉;④兼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⑤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⑥气虚夹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内科心悸的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心悸的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心悸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心悸是中医内科常见的主诉之一,常见的病机是:A. 气血虚弱B. 痰湿内生C. 心火上炎D. 气滞血瘀答案:A2. 下列哪个脉象与心悸相关联?A. 细软脉B. 滑数脉C. 濡弱脉D. 涩滑脉答案:A3. 下列哪种病症常表现为夜间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红等?A. 脾胃虚弱B. 肝郁气滞C. 气血不足D. 心阳虚弱答案:C4. 按中医观点,下列哪种情绪常导致心悸症状?A. 愤怒B. 喜悦C. 忧虑D. 平静答案:A5. 以下哪种药物常用于中医内科治疗心悸?A. 阿司匹林B. 对乙酰氨基酚C. 五味子D. 维生素C答案:C二、问答题1. 请简要解释心悸的中医病机及治疗原则。

答:心悸的中医病机一般为气血虚弱,治疗原则是益气养血,调和心脏功能。

通过补益气血,调整心脏功能,以减轻或消除心悸症状。

2. 请列举三种常用的中医药物治疗心悸的方剂,并简要介绍其药性作用。

答:常用的中医药物方剂包括养心安神丸、安神补心丹和补中益气汤。

养心安神丸主要通过滋补心脏,安抚神经,减轻心悸症状;安神补心丹主要通过补益心肾,舒缓神经,减少心血管紊乱;补中益气汤则通过益气补血,调理中焦,增强心脏功能,从而消除心悸症状。

3. 心悸通常与哪些身体状况或生活习惯相关联?答:心悸通常与体质虚弱、焦虑或紧张的情绪、睡眠不足、过度劳累、饮食不均衡、长期吸烟、咖啡因摄入过多等相关联。

4. 中医内科如何辨证治疗心悸?答:中医内科辨证治疗心悸主要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和临床症状来判定病机,并针对具体病机进行针灸、配方调剂、推拿治疗等综合疗法。

5. 请简述中医内科对心悸的预防措施。

答:中医内科预防心悸的措施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紧张焦虑等。

此外,良好的情绪调节也有助于预防心悸的发生。

总结:心悸作为中医内科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机常为气血虚弱,治疗原则为益气养血、调和心脏功能。

常用的中医药物方剂有养心安神丸、安神补心丹和补中益气汤等。

心悸 中医内科

心悸  中医内科


恶闻声响,少寐多梦易惊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细 弱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法:镇惊安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



龙齿、琥珀、磁石 镇惊宁神

方解: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

定惊
人参益气
中医内科教研室
加减方药:
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

心悸气短,气虚明显:加黄芪 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

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

萼梅、佛手
虚 心气不敛:加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
中医内科教研室
加减方药:
气虚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 乌梅、瘪桃干

气虚夹瘀:加丹参、桃仁、红花


气虚夹湿:加泽泻、白术、茯苓

睡眠易醒:加龙骨、牡蛎
中医内科教研室Biblioteka 2 心脾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 心则甚
症状
预后
惊悸
怔忡
情绪因素(惊恐、恼怒等) 久病体虚,心脏受损
实证多(功能性病 变) 阵发性,可自行缓 解,不发如常人
较好,久不愈易成 怔忡
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 (多有器质性病变)
持续心悸,心中惕惕, 不能自控,活动后加 重
较差
中医内科教研室
治疗原则
虚证:补虚——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配合养心安神
实证:泻实——化痰、涤饮、活血化瘀 配合重镇安神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中医内科教研室
方药加减:
纳呆食少:加谷芽、焦三仙、鸡内金


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

中医内科心悸

中医内科心悸
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 细数 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 易怒 丸
心阳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 不振 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
肢冷
舌淡苔白,脉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 象虚弱或沉细 安神定悸 骨牡蛎汤合 无力 参附汤
【辨证论治 】
心悸辨证论治简表(2)
证型 症 状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振奋心阳 苓桂术甘汤 化气行水 宁心安神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 舌红,苔黄 作,胸闷烦躁,失眠多 腻,脉弦滑 梦,口干苦,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概 述】
临床表现:
1、《素问· 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 心 下鼓。” 2 、《素问 · 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素问· 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 乍疏乍数曰死。”
【概 述】
心血不足证
主证: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证: 失眠健忘,面色无华,
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舌脉: 舌淡红,脉细弱
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病机概要:
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 表 方: 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阴虚火旺证
主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
兼证:
卑 揲
【辨证论治 】
心虚胆怯证
主证: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证: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舌脉: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病机概要: 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神摇不安

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减 代 表 方: 常用药及加减:
【辨证论治 】
兼证: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脉: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中医心内科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医心内科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医心内科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中医心内科主要研究的疾病范畴是()。

A. 消化系统疾病B. 循环系统疾病C. 呼吸系统疾病D. 泌尿系统疾病答案:B2. 心悸的中医病机主要与哪个脏腑有关?()A. 肝B. 脾C. 心D. 肾答案:C3. 心痹的主要病因是()。

A. 外感风邪B. 饮食不节C. 情志内伤D. 劳倦过度答案:C4. 胸痹心痛的病机主要是()。

A. 气滞血瘀B. 痰湿内阻C. 寒凝心脉D. 以上都是答案:D5. 心衰的中医病机主要与哪个脏腑有关?()A. 心B. 肺C. 脾D. 肾答案:A6. 心衰的中医治疗原则是()。

A. 补气养血B. 温阳利水C. 活血化瘀D. 以上都是答案:D7. 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因是()。

A. 外感风邪B. 饮食不节C. 情志内伤D. 劳倦过度答案:C8. 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是()。

A. 气滞血瘀B. 痰湿内阻C. 寒凝心脉D. 以上都是答案:A9.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治疗原则是()。

A. 补气养血B. 温阳利水C. 活血化瘀D. 以上都是答案:C10. 心律失常的中医病机主要与哪个脏腑有关?()A. 心B. 肺C. 脾D. 肾答案:A11. 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是()。

A. 外感风邪B. 饮食不节C. 情志内伤D. 劳倦过度答案:C12. 心律失常的主要病机是()。

A. 气滞血瘀B. 痰湿内阻C. 寒凝心脉D. 以上都是答案:A13.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原则是()。

A. 补气养血B. 温阳利水C. 活血化瘀D. 以上都是答案:D14. 心衰的中医治疗原则是()。

A. 补气养血B. 温阳利水C. 活血化瘀D. 以上都是答案:D15. 心衰的主要病因是()。

A. 外感风邪B. 饮食不节C. 情志内伤D. 劳倦过度答案:C16. 心衰的主要病机是()。

A. 气滞血瘀B. 痰湿内阻C. 寒凝心脉D. 以上都是答案:B17. 心衰的主要症状是()。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 ;“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10心悸

中医内科学-10心悸

治疗原则 调补气血阴阳 根据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分别采 用益气、养血、滋阴之法 分治痰火饮瘀 痰者,化痰;火者:实者降火,虚 者清火;饮者,涤阴;瘀者活血化 瘀 佐以宁心安神 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
分型论治
一.心虚胆怯 主症特点:心悸不宁,善惊易恐,
(心虚心不自主,胆虚则决断无权)
少寐多梦,(心不藏神,神去则舍空)舌 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细弦
(心胆气虚,气血逆乱之相)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琥珀、磁石、 朱砂
一.心虚胆怯 组方: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宁神: 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 加减 心虚胆怯,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 草、黄芪 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 子、天冬或天王补心丹 若心悸心烦,精神抑郁,胸胁时痛,加 柴胡、合欢皮、郁金
五 痰火扰心 主症特点: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胸闷烦躁,失眠噩梦(痰火内蕴,损伤心气,阻 遏气机,痰火上扰心神) 口苦,便秘(津液被灼)苔黄腻,脉弦滑(痰热 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清心降火除烦;半夏:橘红,茯苓,燥湿 化痰,行气降逆;生姜、大枣,甘草和中 加减: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天麦冬、天花粉 若痰火壅结,俯气不通,加全栝楼、生大黄。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自汗者为气虚;心悸头晕, 面色无华者属血虚;心悸盗 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 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实:伴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 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者 为瘀血
2.详辩脉象变化 脉缓,促脉,结脉,代脉
3.辨证辨病相结合 明确其原发疾病 4.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24小时心电图, 24 小时动态血压 胸片,心肌酶谱

中医内科学-心悸

中医内科学-心悸
②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
③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 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憾心神而心悸。
病因
3.感受外邪 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 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不畅, 心悸;
②或风、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 气心阴,引起心悸;
心虚胆怯证 常用药及加减:
• 常用药:龙齿、琥珀—镇静安神
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天冬、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 ; 五味子—收敛心气 肉桂—(少许)鼓舞气血生长
• 加减:兼心阳不振—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兼心血不足—阿
胶、首乌、龙眼肉;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柴胡、 郁金、合欢皮、绿萼梅;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术、苓; 气虚夹瘀—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自汗—麻黄根、浮小 麦、山萸肉、乌梅
二 心血不足证
主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兼证:腹胀便溏,头晕目眩,失眠健忘; 舌脉:舌淡,脉细弱; 病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心血不足证 常用药及加减
•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熟地、龙眼肉—补养心血; 人参、茯苓、山药—益气壮胆; 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 ;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 加减: 痰热互结,大便秘结—大黄 火郁伤阴—天麦冬、玉竹、天花粉、生地黄 兼脾虚—党参、白术、谷麦芽、砂仁
预防与调护
1.调情志 2.节饮食 3.慎起居 4.长期治疗
结语
临床特征:自觉心搏异常,不能自主;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扰心神;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脾、肺、肾; 病性:有虚有实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复习总结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复习总结

第二章心系病证第一节心悸【概念】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激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病因】①体虚劳倦②七情所伤③感受外邪④药食不当【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其病位在心,而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分虚实:虚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为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诊断依据】1)主症:自觉心中激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果真,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的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涩、缓、沉、迟等脉。

2)兼证: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诱因: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病证鉴别】2)心悸与奔豚【治疗原则】虚: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证治分类】【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病因】①寒邪内侵②饮食失调③情志失节④劳倦内伤⑤年迈体虚【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瘀血、寒凝、痰浊、气滞交互为患),缓解期以本虚为主(阴阳气血的亏虚)【诊断依据】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

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

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中医内科学心悸典型病案导语: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症状,中医内科专门研究心悸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的典型病案,以便读者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并从中受益。

1. 病案背景在中医内科学中,心悸是指感到心脏搏动明显或强烈,多伴有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

心悸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例如情绪紧张、体力过度、内脏功能失调、药物不良反应等。

2. 典型病案分析病案1:患者女性,芳龄50岁,主要症状为心悸,伴恶心、乏力、脉搏弦细。

经中医内科医生诊断,患者为心脾两虚导致的心悸。

治疗中采用益气健脾、调和气血的方药,并结合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心悸明显减轻,伴随症状也逐渐消失。

病案2:患者男性,芳龄45岁,主要症状为心悸,伴失眠、健忘、易激动。

经中医内科医生诊断,患者为肝气郁结导致的心悸。

治疗中采用疏肝解郁、清热安神的方药,并结合推拿按摩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心悸明显改善,其他伴随症状也有所减轻。

3. 病机分析中医内科学中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心悸病机可分为气机失调、血瘀阻滞、心阳虚弱、心火上炎等类型。

通过病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心悸的不同类型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4. 治疗原则中医内科学治疗心悸的原则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

具体治疗方法可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治疗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写手,我对心悸的理解是,它是一种体内能量失衡的表现。

无论是气血不足还是郁结气机,都会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进而出现心悸症状。

在治疗心悸时,我认为调理身体内部的能量平衡至关重要。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中医内科学中心悸的典型病案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在治疗心悸时,中医内科医师注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采取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药食不当
1.体虚劳倦
• 禀赋不足,素质虚弱,久病失养,劳倦过度→气血阴 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心神失养→心悸
• 心气心阳是心脏赖以维持其生理功能,鼓动血液循行 的动力,阴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 心气亏虚→血脉运行失常→推动无力→心脉瘀阻→心 悸
• 心肾阳虚→气化不利→水液内停→上凌于心→心阳被 抑→心悸
•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瘀血内阻导致 心悸怔忡。
3.关于治疗
• 《金贵要略》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 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为后世医家所沿用。
• 《诸病源候论》强调应用气功治疗。
•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惊悸怔忡》:“痰则豁 痰定惊,饮则逐水蠲饮,血虚者调养心血,气 虚者和平心气,痰结者降下之,气郁者舒畅之, 阴火上炎者,治其肾则心悸自已,若外物卒惊, 宜行镇重。”
4.药食不当
• 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博→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 心神→心悸
• 浓茶、浓咖啡、大量吸烟可导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而出现心心悸。饱餐加重心脏负担,也是冠心病常见 诱因之一。
• 药物过量、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心悸 • 中药——附子、乌头、洋金花、麻黄、雄黄、蟾酥 • 西药——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锑剂,
论》, 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 “心中悸”及“惊悸”等, • 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 受邪等,如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 瘀血病脉证治》篇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 惊,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 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 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 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
• (二)不寐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 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 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 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 (三)源流:
• 1.病名 • 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
• 认为心悸是水停于心下及心气虚所致:成无 己:“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 者停饮也。”
• 情志所致:宋·杨士赢:“夫惊悸者,心虚 胆怯之所致也。”
• 张景岳《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
虚劳பைடு நூலகம்所致。
• 心血不足加痰郁:清·李用粹:“心血一虚, 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成痰,痰 居心位,此惊悸之所肇端也。”《丹溪心 法·惊悸怔忡》也责之虚与痰:“惊悸者血虚, 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 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 时止,痰因火动。”
心悸
• 心绪胆怯安神志,心血不足归脾施; • 阴虚火旺补朱丹,心阳不振用桂枝; • 苓桂术甘水凌心,桃仁红花淤阻治; • 黄连温胆痰火扰,斟酌病情分虚实。
• 1。心悸的定义,惊悸与怔忡有何区别与联系 • 2.试述心悸的病机特点。 • 3.试述心悸的病理性质。 • 4.试述心悸的诊断依据。 • 5.心悸的辩证要点有哪些? • 6.心悸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 7.简述心悸的分证论治
2.关于病因病机:
• 《内经》认为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 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 《素问·平人气象论》:“……左乳之下,其动 应衣,宗气泄也”。
•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故气乱也”。
•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 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及瓣膜发生病变或是出现心脏房室 大小改变或是心脏功能受损者。
• 温病、疫毒→灼伤营阴→心失所养→心悸
• 邪毒内扰心神(风温、春温、暑温、白喉、梅毒)→心悸
• 可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性心脏病等。
• 可因于寒冷刺激而发病,大多属于缺血性心血管疾患,常伴有 心胸憋闷疼痛等症;外受寒凉导致发热后出现者,又多与心肌炎 症、心功能不全等有关。
• 《诸病源候论》:
• 外感、情志失调:“风惊悸者,由体虚, 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悸 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搏 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 定”。
• 唐宋以后医家对心悸的认识,一般有以下几种:
• 认为心悸为水停于心下所致:宋·陈无择: “五饮停蓄,闭于中脘,使人惊悸,属饮家。”
• 一 概述 • 二 病因病机 • 三 诊治纲要 • 四 辨证论治 • 五 转归预后 • 六 预防调护 • 七 研究进展
一概 述
• (一)定义: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
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 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 耳鸣等症。 •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阴血暗耗→心失所养→心悸
• 大怒伤肝→怒则气逆
• 大恐伤肾→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心神扰 动→心悸
• 常见于各种原因的心脏疾患、甲亢、贫血神经官能 症、更年期综合怔
3.感受外邪
• 风寒湿→人体→痹证→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心
风湿热
脉痹阻→血行不畅→心悸
• 《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 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补液过快、过多
(二) 病 机
• 1.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 王清任首倡活血化瘀治疗本病,以血府逐瘀 汤治疗本病有殊效:“心跳心慌,用归脾、安 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二 病因病机
•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 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 神。
• (一)、病 因

• 心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水不济心→心火独亢→心神 被扰→心悸
• 心血不足→血不养心→神失所养→心悸
2.七情所伤
•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触犯心神→心神动摇→不
能自主→心悸
• 《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 无所定,故气乱矣。”
• 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 神不宁→心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