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讲座第十七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礼旭《弟子规》讲座第十七集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我们昨天谈到“朋友有信”,这个信不只是要有信用,还要有信义,有朋友的道义,所以朋友之间我们要去尽一些本分。

昨天讲到的就是劝朋友的本分,当朋友有所过失,或者朋友一些思想观念有所偏颇,我们应该去劝谏他,去引导他。

当然不是只有朋友要劝、要引导,事实上我们人与人当中,不管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这五伦事实上都需要在对方有过失的时候,有错误的时候,我们尽心尽力去劝谏。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感受到,常常我们在劝了之后,不只没有达到效果,很有可能还造成一些言语的冲突都说不定。

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讲,“宁愿成功找方法,不愿失败找借口”,我们劝别人没有成功一定是在态度、方法上有所不妥,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再自我反省去调整,而不是劝了没有用就自己生气,或者觉得对方不受教,很没善根,这样子我们的用心就不是很正确。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我们劝别人以前,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劝才有用?所以昨天提到了,一定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信任的基础上,当我们的朋友信任我们,重视我们,我们讲的话他就会比较认真去听。

一个人如何得到别人的信任?曾经我有一些好朋友,大家一起相处,因为我常常比较没空,所以跟朋友可能半年、一年才联络个一次,但是每次这些朋友跟我们相遇的时候,就好像几十年的老友一样那么样的亲切。

另外有些朋友跟他们一个月谈个三、五次都不止,但是每次跟他们想交往就没有像我这么亲,所以他们就会懊恼,他说我们花那么多时间跟这个朋友相交往,都没有像你这么亲切,问题在哪?问题在当我们面对朋友的时候是不是非常真诚,而不是客套,是不是常常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在哪里,进而懂得去付出。

当你对他的付出愈多,他能够去感受到你的关怀,自然对你的信任就深,一有信任,朋友的基础就扎得很坚固。

但是很多人很会照顾别人,很会付出,但是对方觉得压力很大,觉得说“拜托你,你以后不要再来照顾我了”,有没有这种情况?因为付出都没有针对别人的需要,只想到我想做什么就去做,别人都会觉得说你付出这么多,我好像欠你很多人情,“不要了,你不要再对我这么好了,拜托了一下”,这个就是付出的时候没有针对对方的需要去做。

比方说刚好你的朋友、你的同事来了一些好朋友找他,刚好他人出去,这个时候你马上帮他接待客人,倒茶水给他的朋友,让这些朋友不会觉得很尴尬,不会觉得很陌生,等你的同事一回来,看他的朋友被你招待得服服贴贴,他的内心很舒服,这个就是他当下最需要的。

而他的朋友也会感受到我的朋友在公司混得不错,然后他也会觉得你们这个工作气氛很好,所以这时刚好针对需要的时候去帮助他,去关怀他,这个时候人家就感觉很舒服。

我们要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还要透过处处留心去观察。

我曾经带一个班级,在带这个班的时候是六年级,刚好他五年级的老师跟他们处得不是很好,所以师生关系很紧绷,因为前一位老师派作业都让他们写到半夜十一点、十二点,处罚学生也很凶,所以学生跟他距离特别大。

结果我去带班的时候,第一天站在讲台上,学生看我的眼神很奇怪,好像对老师不信任,东看西看,前面还有一个学生第一句话就问我,“老师,你会不会打人?”我们要“听思聪”,听孩子的言语就知道他们的心声如何,就是已经对老师有没有信任?没有信任,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去要求,“你要相信我,我会对你好”,他一下子也不可能接受这个感受。

所以我们一察觉这一点就要开始懂得看他们的需要去付出,进而关系就会慢慢建立。

学生对我们的信任愈高,我们讲的话他才听得进去,他才欢喜去接受,去实践。

所以我一观察六年级的孩子在发育期间,所以肚子特别容易饿,所以我就去买完全不含防腐剂的饼干,胚芽饼干,放在我的桌子抽屉里面,所以学生到十点多、十一点就会过来找我,走到面前来,“老师”,我们就知道,而且拿出来的时候只能吃两片,最多两片,为什
么?吃多了他中午又吃不下饭了,所以最多吃两片。

然后我特别去买了一个电锅,每个礼拜五下午煮东西给他们吃,我记得我第一次煮的时候是煮红豆芝麻汤圆,那个味道怎么样?现在快要吃中午饭了,大家听了肚子都饿了。

煮了一锅芝麻汤圆,我们一开始,其实带一个班就好像带一个军队一样,带一个小国家一样,老师是国王,要能够赢得民心,所以要先收买民心。

这一锅东西煮完之后,打开来香味都扑鼻,结果很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我说诸位小朋友,诸位同学来吃,结果一半的人不吃,一半的人要吃,这一半的人很有气节,不被收买,而很多孩子撑不住了,马上就冲过来吃了一碗,还说老师可不可以再吃第二碗。

所以这第一批被窝收买的这些学生,我马上把他找过来了解整个班上的情况,了解每个同学的家庭情况,我们了解情况的重点在能够因材施教。

你对他的个性、对他的家庭状况愈了解,你就愈知道怎么去使力,所以我们收买人心的目的是要成全学生,绝对不是为了权谋,所以任何事情要看存心,看这分存心。

所以第二个礼拜煮,全班就过来吃了,到最后学生跟你感情特别好。

结果这么一煮下去,我心里想,假如煮一个学期我不就累死了!所以已经达到信任的目的,我突然灵机一动,我就跟学生讲,老师这三个礼拜示范了一个态度给你们看,叫做为人服务,接下来我希望热心的同学能够把你最拿手的好菜、最拿手的食物,能够做出来带给同学,给同学服务。

这句话一出来你不要担心,因为一个班级各种学生都有,所以一定有那个特别热心的会带头,他一定会举手来做。

所以我马上说这位同学你登记一下,这个同学下个礼拜,另外那个同学下下个礼拜,然后就这样排了一个学期,把他排上去。

虽然是说我们这是做一个付出的动作给学生学习,我也没有想得很复杂,结果无心插柳柳成阴,我这个活动一办下去,学生学到非常多做事的方法,这是我教科书以外想不到的东西。

学到什么?因为第一个礼拜这位同学来,我就告诉他,我说这件事情能够让你全权负责,你这个礼拜要做珍珠奶茶,所以所有该找谁帮忙,该花的钱,该安排的这些东西,购买的东西,统统你要负责好,所以就训练他负责一件事情的方法。

当然我们叫学生做事,你也要把方法告诉他,所以我就跟他讲,你计划一件事情一定要记住五个“W”,两个“H”,这个在西方叫“管理的方法”,西方还是很有值得学的。

我们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人最重的是德行,一定要有这个为体、为本,西方科学技术来运用,这个很重要。

西方在管理、在计划一件事,会用五个W跟两个H来计划。

五个W是哪五个?第一个,“为什么要做?”做任何事为什么做要搞清楚,这个特别重要,“为什么”搞清楚你就做得很充实,也知道目标在哪。

我们今天要做珍珠奶茶的目的在哪?希望同学吃了很欢喜。

像我们在推展中国文化都是深入经典在学习,那到底深入经典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经典?这个动机很重要。

很多推展经典的人,他推展的过程当中陷在哪里,陷在要让孩子背很多,请问让孩子背很多是不是当初的目的?当初的目的是什么?学经典的目的在哪?在什么?对,要扎孩子德行的根本,但是走到一半忘记当初的目的了,陷在哪?陷在追求背很多,要为名,要为利了,所以带着孩子到处表演,“你看我们这些孩子能够背这么多”,把当初的目的忘了。

我曾经到一个学校,他们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学校召开的一个亲师会,结果有一个年级的孩子上台去念《弟子规》,我刚好坐在底下,结果在念《弟子规》的过程,两个孩子站在麦克风旁边,正在念“兄道友,弟道恭”,结果因为其中有一个孩子他就要抢这个麦克风过来,他就觉得不要让旁边这个人讲,就把他推一把,我在底下看,看不下去,到底是背出来重要?还是做出来重要?所以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时时要记住,你才不会在这个过程迷失掉了,忘记了你的初心。

所以我们在人生经营过程,在这个忙碌过程,到底有没有去思考到我忙的真正目的在哪。

很多人这么一忙下去,当初他是为了妻儿在忙,为了把家庭经营好在忙,忙到最后,统统搞到名闻利养里面去了,搞到一些应酬里面去了,到最后妻儿也没照
顾好,身体也搞坏了。

所以确实做任何一件事,第一个,“为什么做?”你要时时很明白,不可以忘记。

第二个,“做这件事的过程需要哪些东西?”“what”,所以其实这个就是什么?第一个,“为什么做?”再来是人,需要什么人;事,需要哪些东西;什么时间完成,你要规划时间表;在哪些地点,人、事、时、地、物。

这个“what”也可以包含需要哪些东西,所以你常常能够这样思考就不容易漏东漏西。

所以我们一看,他需要哪些,他就开始列出来,列出来之后去买,要在哪里买他都能想到。

比方说他需要第一样东西、第二样东西,他就会列出来,列出来之后他只要买上了,我们说你要怎么样?这个勾叫做完成。

假如这个东西没买到,我们说再追踪一下,谁去追踪可以写在后面,所以他小小的一张纸就可以计划整个工作。

所以孩子的细心、孩子规划事情的能力从什么时候学?是不是让他大学再学?所以孩子不是不好学,是我们大人不懂教,每个孩子负责这件事都是忙得不亦乐乎。

他需要哪些人帮忙他要清楚,比方说他们一定会找我干事情,我都闲不下来。

他会说蔡老师要帮我拿一个瓦斯炉过来,我那天就得背一个瓦斯炉来,因为我说所有的人都听你的号令,你要负责,结果他就打电话到我家,刚好我父亲接的,我那时候刚好不在,他又跟我父亲说,麻烦您转告我们的老师,明天一定要带一个瓦斯炉,那他有确定了就打勾,还需要哪些人帮忙他就列出来。

所以你看一个孩子在规划这件事,他开始能够运筹帷幄,在哪些地方买得到,他要去考察。

再来,整个做这个食物的过程他要了解,然后方法他还可以去请教一些更有经验的妈妈,这个是“如何做”,“How to do”要精益求精。

再来,“How much”,这个叫财务规划,需要花多少钱,他要写出来,然后来跟我要,跟我预算说要一百块还是多少钱,我再拿给他。

所以他就这样计划,然后一确定的事就把它誊到笔记本上,所以他就开始一个礼拜就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就看到孩子在办事的能力就一直进步。

后来我们班负责一些全校性的事务,其中有一件是全校的纸类回收,把一些可以用的纸回收,那个工程量很大,但是我们班就做得很好,连那个管理的老师都跑到我班上来跟我说,“哇,怎么清得一干二净,很好”。

其实就是点滴慢慢做事磨炼出来,所以孩子要磨,要训练。

结果除了做事能力训练出来之外,连做人的态度都有很大改变。

第一次做好之后,他就拿东西来给我吃,幸好还懂得想到我,不然我就要哭了。

拿过来的时候你不要马上就吃,你说饿死我了,赶快吃,那教育的机会就丧失掉了。

学生拿过来,我们马上讲了一句话,我常跟学生讲话都没有讲透,为什么不讲透?让他思考,你讲一他做一,讲二做二,他没有思考。

我们就问他,除了想到老师之外,还要想到谁?我有没有讲答案?没讲。

这个孩子若有所思,咻,就跑出去了,我也不知道他跑去哪,结果后来好几个学生都跑出去了,过了差不多三分钟,隔壁班的老师跑过来,她说,这个东西谁做的?怎么做得这么好吃?这个蛋饼是谁做的?来来来,把那个小朋友叫过来,我问问看他怎么做的。

结果我就把一个小男生叫过来,他走过来的时候雄赳赳气昂昂,很有自信,你看女老师要请教我怎么做,他就开始告诉她原料在哪里买的,怎么做。

所以这个孩子纵使考试考得不是很好,但是他做事方面,他的细心提升起来,这是对孩子内心有一个很好的帮助,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再来,所有的孩子出去之后,去送给他以前一、二、三、四年级的老师,还有连隔壁班的老师他们也都送去,所以全校都知道我们班在干啥。

这个孩子五年级被老师压,所以本来是已经对人怎么样?对老师已经有距离了,比较冷漠了,结果这个活动一办下去,他们常常都是拿着东西去送人,所有的老师看到他们都是什么?都是笑脸迎接他们,所以我们班的孩子常常离老师还三公尺远、五公尺远,远远的就手举起来,老师好。

所以他们对人的礼貌在这一段时间之内进步特别快,当他对人有礼的时候,他的恭敬心就出来,他对人细心关怀的心也就提升起来。

所以当我们懂得付出,而是针对孩子的需要,就很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那也从付出当中自己有进步,然后学生也有很大的进步。

因为他们懂付出,所以在对待人的态度上,还有做事的能力上,都同时得到提升。

所以其实教育孩子在哪?不在书本,书本是方法,事实上要落实在哪?在生活当中,在与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当中,那个是学问,那个才是真实的东西。

所以我们教孩子也要善用很多生活的情境去教导他,而这个能不能利用生活情境,也要取决于老师跟家长有没有这样教育的敏感度,而这个教育的敏感度也取决于我们为人长者正确的观念,到底教孩子什么是一辈子重要的。

当你重视到孝重要,当你正视到恭敬、礼貌重要,当你正视到一个孩子做事勤快的态度重要的时候,你就会抓住他整个成长过程的机会点教。

当我们都搞不清楚孝心重要,恭敬心重要,可能孩子都已经二十几岁了,这些东西一片空白,所以到现在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我们要清楚明白。

当信任都建立好之后,事情还没结束,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要能把一件事做圆满要有高度智慧,所以信任够了之后,当我们在劝的时候我们还要观察时机,而劝别人,你一定要先反观回来你的存心。

我们常常,小朋友很喜欢告状,过来说某某同学怎么样,某某同学又怎么样。

我们没有急着要去处理另外一个同学,我们会先问这位同学说,你告这个同学的状,你的存心是要帮他,还是幸灾乐祸?这个孩子想了一下,没说话。

我们接着说,假如你是真心要帮助这个朋友,那你不需要来跟老师告状,你直接好言好语去劝这个同学。

一些比较善良的学生他真的就听懂,他一过去之后,两个同学就手拉手走过来,因为你在平常的课堂都有给他一些引导,那一过来,这个被劝的朋友就说刚刚某某同学劝我,他很替我着想,那就一团和气。

假如你不去引导孩子看自己的存心,那到时候这个来告密,那个来告密,蔚为风气,你会忙得焦头烂额,到最后你还会拍桌子,好了,不要说了,怎么只看别人的缺点!所以劝别人,我们要先问自己的存心如何,是真实的希望对方好,那你这件事会做得圆满,因为人有真诚心,一定会想到好的方法,进而去做。

那劝谏的时机在哪?《弟子规》有没有教?劝谏的时机说“谏不如,悦复谏”,心情好的时候再劝,还有“归过于私室”,劝别人的时候要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这样他面挂不住。

他每天想到这些人都知道我哪里错了,他哪还有心思去改过,所以要归过于私室,私底下劝比较好,所以我们要洞察时机,比方说“交浅不言深”,这个也要看时机。

再来,你跟一个人劝的时候,你要看他的水准,进而调整你的言语,他的水平在中以下,你言语不能太深奥,不然他听了一头雾水。

所以《论语》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程度以下,你不要用上等人的言语、态度跟他讲,他听不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所以除了时机点,你还要看这个人的水平到哪里,当你都能观察到这些点点滴滴的差别,你劝人效果就会很好。

我们再来看态度、方法,劝别人要用什么态度?在《弟子规》里面说“怡吾色,柔吾声”,是不是对每个人都“怡吾色,柔吾声”?对大部分的人“怡吾色,柔吾声”很好,人家欢喜接受,尤其在对待父母,所以在“入则孝”说要“怡吾色,柔吾声”,纵使你再有理,对父母的时候能不能像在训斥晚辈一样?那你的父亲绝对不能接受,所以对长者一定是“怡吾色,柔吾声”。

请问对晚辈的时候要不要“怡吾色,柔吾声”?看情况。

有时候这个孩子很没信心,你跟他讲话很凶,他怕死了,这个时候可以比较轻声细语跟他交代。

有些孩子很傲慢,你还跟他轻声细语,他都不把你当一回事,这个时候你就要有威严。

所以面对晚辈我们要看情况,面对长辈态度一定要好。

面对平辈“怡吾色,柔吾声”也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些关键点的时候,当你的朋友刚好在颠倒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怡吾色,柔吾声”,他会不会醒?他醒不过来,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假如信任很够的时候,你该现怒目金刚你还得现怒目金刚。

我记得我有一个朋友,刚好他人生面临一个很大的一个冲突点,所以整个情绪非常不好,到我家本来是要念书,结果一坐下来苦水吐了半个小时,讲得很气愤,我静静的让他把
苦水吐完。

吐完之后,我又针对他吐的这些苦水重新告诉他,你就是哪里做不好才会造成这个结果,结果我又还了他半个小时,很凶。

因为他已经,我们说歇斯底里了,已经是失控了,这个时候你要用正气震慑他,所以我足足回敬了他半个小时,他这半个小时一句话也没有插进来,因为我太凶了,讲完之后,他回去了。

隔天一大早打电话给我,他说他活了三十几年,昨天接到了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

我一听觉得很愧疚,人家昨天生日,我还给人家骂了一顿,但是我打从心里佩服他,为什么?朋友这么样直言不讳,他马上能转变他的心态,所以这个人有大福。

所以人生的福在什么?福在受谏,可以接受别人对你的规劝,那你后福无穷。

我这个朋友本来人生走到几乎是已经是悬崖勒马了,现在反转过来,日子过得挺好。

所以他的福在哪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有雅量接受别人的奉劝。

那个时候也是因为我观察时机,因为确实他对我信任很够,我们才敢用这种态度去面对他,而这种态度绝对不是发脾气,绝对不是,我们清楚明白,还是为他着想。

所以是发脾气还是为人着想,还要问问你自己。

假如你的存心对了,你的时机也没错,态度、方法也对,那还是没有效果,这个时候怎么办?其实不是没有效果,我们来看一个图。

人的生活行为都有一个惯性,一个习惯,不只人,万物都有一个惯性,所以在物理学当中叫做“惯性定律”。

你要推动一个东西的惯性,比方说我们一杯水放在这里,你要推动它的时候,一开始力量太小会不会动?你力量要慢慢加大,大到突破了它的静的惯性,叫“静摩擦力”,一突破了就动起来,结果一动,你就不用那么累了,所以推动的时候一定要到哪?到突破静摩擦力,它马上变到“动摩擦力”,就比较顺了。

所以你要劝别人改变他的行为也有一段过程,那你推到这里都说“你看我推都没用”,有没有用?有,是还没有到那个力度,继续努力怎么样?这个过程要耐性,等有一天突然动起来了,他就慢慢能自我要求,你就不用再推了,可是这一段过程,你不能推倒这里说“没用,不推了”,那前功尽弃了。

所以万事万物的理都兼容的,物理的原理跟化学的原理拿到人生来还是用得上。

所以我们要观察,当时机还没到,要用耐性去推动,而耐性里面要包含着你的真诚、你的关怀。

我们有一位老师,带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从小宠坏了,所以连吃饭的规矩都没有,所以这位老师下定决心要好好磨他,要让他自己吃,因为这个孩子从不自己吃饭,都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

诸位朋友,你在跟孩子讲这句话的时候要解释一下,因为我们有一个小朋友就说,“老师,茶来当然要伸手,饭来当然要张口,不然怎么吃”,他不懂这个比喻的意思,所以跟这一代小孩讲话你还要讲仔细,有时候他已经连这个领会力都没有。

所以样样都是人家来侍奉他,这位老师下定决心就训练他自己吃。

每天在那边喊,“我不行了,这个老师要害死我了”,用任何很尖锐的言语在考验这位老师的定性,用很刻薄的话在刺激老师。

结果撑了一个礼拜之后,这位老师觉得很累,心里面很想放弃,算了。

突然礼拜一来上课,中午的时候,他还没叫这个孩子吃饭,这个孩子自己跳上去说,“老师,我要吃饭了”。

这位老师在那里突然觉得百感交集,逼他逼得要死,突然自己主动要做了,所以这个力量还是真不能中断。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劝别人还有很多的功夫我们自己要去提升,当我们面面俱到之后,朋友可能会常常能够接受我们的劝告,进而对他的人生、对他的家庭有所帮助、有所帮忙。

刚刚讲的是第一点,对朋友有劝谏的一个本分。

第二个本分是关怀,关怀朋友,我们刚刚也有提到了付出这个部分,其实也就是关怀。

古代的人很重朋友的情谊,而每次要关怀到朋友家里,可能一走就是多久?可能一走就是三个月、六个月,而我们现在的人,朋友可能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自己回到家了沙发一坐,懒洋洋的,很可能很近的朋友,半年、一年都交往不到一次中国话说的“见面三分情”,当人不常见面之后,有时候一碰面还觉得怪尴尬的,也不知道最近发生啥事,你根本没机会关怀。

所以古代的人常常是为了一个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