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食物中各化学物质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_06贝类毒素_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3.中毒表现 类似河豚中毒
(1)摄入后5min~3h内开始发病。从嘴唇 周围发生轻微刺痛、麻木开始,发展到全 身麻痹。严重者在2~12h内因呼吸障碍而 死。
(2)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3)LD50(小鼠,经口)为263μg/kg
我国主要发生在北方黄海、渤海贝类产区。
(ii)在美国大石房蛤中发现的浓度最高 →石房蛤毒素
(3)PSP的理化特性:
①在低pH下对热稳定,在碱性条件下不稳 定,易被氧化
②某些PSP水解后毒性增强
(4)PSP的分布 P140-3
①软体动物 如:蛤、贻贝、布氏海菊虾、扇贝、牡蛎 (蚝) 的消化器官中富集
②节肢动物,如蟹 ③脊椎动物,如鱼
PSP经食物链富集:有毒藻类→浮游动物→鱼
血蛤 花蛤
厚壳贻贝
贻贝
扇贝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大连湾牡蛎
长牡蛎 海蛎
牡蛎(又称蠔、海蛎子)
(4)PSP的分布
①软体动物 如:蛤、贻贝、布氏海菊虾、扇贝、牡蛎 (蚝) 的消化器官中富集
②节肢动物,如蟹 ③脊椎动物,如鱼
PSP经食物链富集:有毒藻类→浮游动物→鱼
1.海洋蓝藻毒素 (1) 巨大鞘丝藻
黑变颠藻 适钙裂须藻
脱嗅海兔毒 鞘丝藻毒素A
(2)水华期间,在该水域游泳→急性皮炎
2.淡水蓝藻毒素
(1)有毒蓝藻→ 微囊藻毒素 变性毒素a和a(s)
(2)中毒表现 ① 动物:直接接触或饮用含有微囊藻毒
素的水而中毒
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腹泻,可在数小时 至数天内死亡。 p145
去氨基甲酰基类毒素
N-磺基氨基甲酸酯类
……
(1)毒素分类:表5-4
食品防腐剂
• (6)对-羟基苯甲酸酯的作用机制基本类 似苯酚,它可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细 胞蛋白质变性,并抑制微生物细胞的呼吸 酶系与电子传递酶系的活性。 • (7)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在脂肪制、乳制 品、鱼肉制品、饮料、糖果中均有应用。 由于它在较高温度下可明显地感觉出其气 味,因此在成品中的浓度一般在0.05%以 下。
苯甲酸及其盐类适用的食品: 酱油、醋等酸性液态食品,低盐的酸黄瓜、泡 菜等,低糖的蜜饯等食品中。 苯甲酸能非选择性地抑制大范围的微生物细胞 的呼吸酶系的活性,特别是具有阻碍乙酰辅 酶A缩合反应的作用,此外,它也是阻碍细胞 膜作用的因素之一。
2.山梨酸及其钾盐sorbic acid & sorbate
H3C CH2
COO
Na
• (二)丙酸及丙酸盐防腐的特点:它可有效 地抑制引起食品发粘的菌类(如枯草芽孢杆 菌)、马铃薯杆菌和细菌、并且它在抑制霉 菌生长时对酵母的生长基本无影响。因此丙 酸及丙酸盐特别适合用于面包等焙烤食品的 防腐。
• (三)使用注意事项 • (1)使用膨松剂时不宜使用丙酸钙,因为 可由于碳酸钙的生成而降低产生二氧化碳的 能力。 • (2)丙酸钙为酸型防腐剂,在酸性范围内 有效:pH5以下对霉菌的抑制作用最佳, pH6时抑菌能力明显降低。
• (3)由于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水溶性较低,使用 时通常先将它们溶于氢氧化钠、乙酸或乙醇溶液 中。对-羟基苯甲酸酯钠的水溶性增高,但贮藏 稳定性降低。 • (4)许多国家,允许将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乙 酯、正丙酯、丁酯作为食品防腐剂。美国多使用 丙酯。日本多使用丁酯,一般都是将不同的酯类 混合使用,也可与苯甲酸等混合使用,取其协同 作用,以提高防腐效果。 • (5)对-羟苯甲酯除对真菌有效外,由于它具有 酚羟基,所以抗细菌性能比苯甲酸、山梨酸都强。 它的抗菌作用在Ph4~8的范围内均有很好的效果。
食品中各类化学物质毒理学
肝脏
蛋白质、维生素A、叶酸(有利)
过量食用
胆固醇、胆酸、代谢毒素、寄生虫(不利)
第7页,此课件共52页哦
(一)动物食品中的天然有毒物质
3.鱼类毒素
(1)鲭鱼
细菌分解
鱼类组织中的组氨酸
组胺
组氨酸脱羧酶
防止措施:冷冻条件下运输和储藏,防止鱼类腐败;组胺为碱 性物质,烹饪时加入食醋可降低毒性。
(2)雪卡鱼
第17页,此课件共52页哦
5.植物中的其他物
(1)致甲状腺肿物
十字花科蔬菜:芥菜、油菜等
芥子苷
芥子酶
异硫氰酸酯、腈类、硫氰酸 盐等有毒物质
(2)蚕豆病
食用蚕豆而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症
蚕豆毒性物质:嘧啶衍生物,蚕豆双嘧啶和异脲咪
第18页,此课件共52页哦
二、细菌毒素与真菌毒素
细菌毒素
外毒素
内毒素
语言不清、紫绀、血压体 温下降、呼吸困难,最后 死于呼吸衰竭
第10页,此课件共52页哦
(5)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含量:卵巢>鱼卵>肝脏>肾脏>眼睛>皮肤>肌肉和血 液
河豚毒素对热稳定,220℃以上才分解。 河豚毒素中毒目前无特殊解毒剂。由于毒素存在体内解毒和排泄很快
,如果发病后8小时未死亡,多能恢复。因此,一旦发现中毒,应尽 快给予各种排毒和对症处理的措施(催吐、洗胃、导泻、防呼吸衰竭 等),让病人度过危急期。
霉菌中毒:真菌毒素
在体内积累后可导 致癌变、畸变、突 变、
(3)主要的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
镰刀菌毒素: T-2毒素和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
丁烯酸内酯、伏马菌素
青霉菌毒素: 岛青霉素、黄天精、展青霉素﹑ 橘青霉素﹑ 黄
绿青霉毒素
食品毒理学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14/2022
1/14/2022
9
二、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一)试验动物
[原则]:
①急性毒性试验要求选择对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效 应表现与人的反应尽可能一致的试验动物。
②动物易于获得
③品系纯化
④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1/14/2022
10
1/14/2022
10
二、急性毒性试验
试
急性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
急性非致死试验
了解对机体毒作用靶点和指标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3个月) (3~6个月)
确定阈值和阈下剂量
慢性毒性试验
(6个月至终身)
1/14/2022
1/14/2022
5
§1 急性毒性作用(acute toxicity)
一、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二、急性毒性试验
③ 静脉:1ml/kg(5min以上);
④ 肌肉注射:0.5ml/kg(一个部位);
⑤ 眼睛:0.01ml/每眼;
⑥ 直肠:0.5ml/kg;
⑦ 阴道:大鼠0.2ml,兔lml;
⑧ 吸入:2mg/L; ⑨ 鼻:猴或犬每鼻孔0.1ml。
1/14/2022
16
1/14/2022
16
二、急性毒性试验
(二)试验动物的饲养环境
1/14/2022
1/14/2022
7
一、急性毒性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目的
①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 LD50表示)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
②并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 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提供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 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食品毒理学第六章》课件
来源包括环境、食品加工、农药等,危害包括慢性中毒、短期急性中毒等。
3
相关法规和监测方法
相关法规包括《食品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监测方法包括仪器检测、 生物检测和质量监测等。
食品过敏与食物中毒
食物过敏
识别过敏食品、减少过敏源摄入、加强宣传教育。
食物中毒
1 常见症状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2 预防措施
保持食品干燥卫生、选择养殖规范的农产 品。
教学方法和资源
团队合作
教师与学生合作构建课程设计, 并组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
实验教学
组织模拟实验、真实环境实验和 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讲座课程
组织专业领域内的学者和企业家, 讲授行业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结论
提高意识
食品安全是每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
《食品毒理学第六章》PPT课 件
这是一份关于食品毒理学的课件,我们将会学习如何检测食品中的毒素、毒 性物质和污染物,并探讨它们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课程主题和目标
探索食品安全
了解食品中常见的毒素和污 染物,并学习如何预防和处 理食品中的问题。
学术研究
探究食品添加剂分类和安全 评价的相关研究,以及毒素 和污染物在食品中的来源和 危害。
实际应用
学习如何制定和执行食品安 全工作的策略和计划,以及 如何协调相关部门处理食品 安全问题。
重要概念和定义
毒理学
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造成的损害、 毒性机理以及毒物作用的一门学 科。
食品安全
确保食品安全无害的一个包括食 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消 费的全过程的保护措施及体系。
毒性物质
指能够引起生物体细胞或组织损 伤的化学和物理因素,如化学毒 素、放射性物质等。
南农 食品安全导论 第六章 食品毒理学与食品安全 PPT课件
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 性增高。
30
4.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的特点:
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 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 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机 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 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31
4.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都属于外源化学物
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作用。
非损害作用与损害作用具有相对性和发展 性。
32
5.毒效应谱
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
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
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
可能不同。
某个特定的器官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有多种原因。
34
7.生物学标志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biological marker) 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
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 果的测定指标。
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
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35
7.生物学标志
37
7.生物学标志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 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 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可用以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
食品毒理学·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
基因组学:通过 分析基因表达变 化了解免疫反应 的机制和调控
蛋白质组学:通 过分析蛋白质表 达变化了解免疫 反应的机制和调 控
基因组学和蛋白 质组学的结合: 可以更全面地了 解免疫反应的机 制和调控
应用实例:如通 过基因组学和蛋 白质组学的分析 了解化学毒物对 免疫系统的影响 为免疫毒性评价 提供依据。
加强化学物质的管理和控制
建立完善的化学物质管理制度
加强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标识管 理
提高化学物质的安全储存和运 输标准
加强化学物质的使用和废弃物 处理管理
提高公众对化学毒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化学毒物的种类和危害:介绍常见的化学毒物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预防措施:介绍如何预防化学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如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第一道防线
免疫系统可以 识别并清除外 来病原体和体
内异常细胞
免疫系统可以 调节机体的免 疫反应防止自 身免疫性疾病
的发生
免疫系统在维 持机体内环境 稳定和健康方 面起着重要作
用
化学毒物对免疫系统的损害能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 胞等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化学毒物可能诱 发自身免疫性疾 病如类风湿性关 节炎、系统性红 斑狼疮等。
免疫抑制:化学 毒物可能抑制免 疫系统的功能导 致人体对疾病的 抵抗力下降。
03
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机 制
化学毒物的代谢过程
吸收:化学毒 物通过皮肤、 呼吸道、消化 道等途径进入
体内
分布:化学毒 物在血液、组 织、器官等部
控制措施:介绍如何控制化学毒物对人体的危害如加强监管、减少排放等
提高公众意识:介绍如何提高公众对化学毒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 识等
食品毒理学第六章
产品检验和放行
建立完善的产品检验和放行制度,对生产 出的食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评估,确保符
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质量要求。
生产过程控制
制定详细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确保生 产过程中的卫生和质量安全,减少有害物 质的产生和残留。
质量追溯和召回
建立质量追溯和召回制度,对存在安全隐 患的食品进行及时追溯和召回,保障消费 者的权益和安全。
加工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
1 2
食品添加剂
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等而加入的物质, 如防腐剂、色素等,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对健康 产生不良影响。
加工产生的有害物质
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如油炸、烧 烤等高温加工产生的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
3
包装材料迁移
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可能迁移到食品中, 如塑料包装中的增塑剂、油墨中的重金属等。
促进社会食品安全水平提升
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将推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促进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 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公众健康。
推动食品安全法规的完善和执行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法规的有 效执行。
THANKS
感谢观看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 质的毒性作用。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方法。
章节内容与目标
内容
本章节将详细介绍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常见的食品有害物质及其毒性作用机制等内容 。
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读者应能够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常见的食品有害物质及 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为后续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打下基础。
《食品毒理学教案》
《食品毒理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食品毒理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理解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食品的安全性、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研究对象:食品中的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等。
2.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毒性评价:毒性物质的毒性作用、毒性机制、毒性剂量等。
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等。
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等。
3.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毒理学实验、毒代动力学实验等。
流行病学方法:暴露评估、疾病关联分析等。
计算模型:暴露-反应关系模型、风险评估模型等。
4. 食品毒力学的应用领域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法规标准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
食品产业: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质量保障等。
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监测、食源性疾病防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2. 难点: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具体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食品毒理学》等相关教材或教参。
2. 课件: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课件。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食品中毒事件案例引入食品毒理学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食品毒力学的应用领域,分享心得体会。
4. 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章节:第二章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二、教学内容1.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重金属:铅、镉、汞、砷等。
农药残留: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等。
食品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
微生物:细菌、病毒、霉菌毒素等。
2.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食品毒理学PPT课件免费
01
02
03
科普宣传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 向公众普及食品毒理学的 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食 品安全的认识。
教育培训
加强学校和培训机构在食 品毒理学领域的课程设置 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专业 人才。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食品毒 理学的研究和监督工作, 提高社会整体对食品安全 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THANKS
详细描述
亚慢性毒性实验通常以较长时间和较低剂量暴露的方式进行,观察受试动物在 较长时间内出现的毒性反应和生理变化,以评估食品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长 期影响。
慢性毒性实验
总结词
慢性毒性实验用于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长期影响,特别是致癌、致畸 和致突变作用。
详细描述
慢性毒性实验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和低剂量暴露,观察受试动物在长期接触食品中 化学物质后出现的生理和生化变化,以及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为评估食 品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目的
评估食品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和风险。
研究食品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和污染途径,提出 预防和控制措施。
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开展食品安全性评价,为新食品的开发和上市提供科学 依据。
食品毒理学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毒理学为食品安全监管提 供科学依据,确保食品的安全
化学有毒物质
化学毒素
指人工合成的有毒物质,如农药、工业污染物等。
化学毒素的危害
长期摄入或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素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影响人体健 康。
化学毒素的控制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限制化学毒素的生产和使用,同时 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降低化学毒素对食品和环境的污染。
第06章__食物中各化学物质毒理学
(三)四环素类
R' H 3C
8 9 7 10 6 11
R'' OH
5 12
N(CH3)2
4 3 2
OH CONH2
D
H C
H B
A
1
OH
O
OH OH O
分子中含有十二氢化骈四苯结构的一类抗生素。
(三)四环素类
• 1. 种类与理化性质
• 目前兽用药和饲料添加剂的品种主要有: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和
• 同时还规定头孢喹肟、克拉维酸和头孢噻呋等在动物性食
品中的MRLs (maximum residue limits )(μg/kg)。如 头孢喹肟,牛肌肉、脂肪≤50,肝≤100,肾≤200,奶≤20 。
(二)大环内酯类
O H3C HO H3C H3C
11 12 13 9 10 7
CH3 OH CH3 N CH3 O O CH3 CH3
•
• 3. 安全限量
• 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多西环素、 土霉素、金霉素和四环素的ADI [μg/(kgBW • d)]为 0~3、0~30、0~30、0~30。
• 同时规定了它们在动物性食品中的MRLs(μg/kg)。如 多西环素,牛(泌乳牛禁用)肌肉≤100,肾≤600,肝 ≤300;猪、禽(产蛋鸡禁用)肌肉≤100。
食品毒理学
Food Toxicology
蔡雁 博士 caiyyan@
食品质量与安全
第六章 食品中各类化学物质毒理学
• • • •
1、动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 2、化学性污染物 3、细菌毒素与真菌毒素 4、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污染物
• 掌握 • 食品中有毒物质的种类、性质、毒性及 毒素去除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安全限量
• 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禁止将氯霉素及 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用于所有食品动物,并要求其在所 有食品动物的所有可食组织中不得检出。
• 此外,还规定氟苯尼考和甲砜霉素的ADI[μg BW • d]分别为0~3和 0~5 。以及二者在动物性食品中的MRLs(μg/kg)。如氟苯尼考, 牛、羊(泌乳期禁用)肌肉≤200;猪肌肉≤300;家禽(产蛋期禁 用)≤100。
浓度的25~100倍。 • 此类抗生素可在乳汁中较长时间残留,可通过吮吸残留于
婴儿或幼畜体内。
• 2. 残留与毒性
① 耳毒性:此类抗生素可选择性地损害前庭功能和耳蜗听神经,婴幼儿更敏 感。前者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视力减退、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后 者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和永久性耳聋。
② 肾毒性:此类抗生素主要以原形由肾排泄和经细胞膜吞饮作用在肾皮质内 大量蓄积,故可引起肾毒性。
① 性激素类药物:丙酸睾酮、炔雌醇、己烯雌酚等。
② β-激动剂:克伦特罗、沙丁胺醇、特步他林、马步特罗和
塞曼特罗等。 ③ 滥用的危害 • 影响第二性征、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影响非性器官功能;诱发疾病和癌症。
• 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如放线菌、细菌和真菌等)在代谢过 程中产生的,在较低浓度下能抑制或杀灭他种微生物的化学物 质。
• 3. 安全限量
• 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红 霉素和泰乐菌素的ADI [μ g/(kg BW • d)]分别为0~1、0~2 、0~5 、0~6 。
• 并规定了它们在动物性食品中的MRLs(μg/kg)。如伊维菌素,牛肌肉、 奶≤10,脂肪≤40,肝≤100。
① 胃肠炎型 进食后10 min至2 h出现无力、恶心、呕吐、 腹痛、水样腹泻。
② 神经、精神病变型 进食后10 min至6 h,除胃肠炎表现 外,还有瞳孔缩小、唾液增多、兴奋、幻觉、步态蹒跚 等。
③ 溶血型 潜伏期6~12 h,除胃肠炎表现外,还有溶血表 现,可出现贫血、肝肿大等。
④ 肝病型 进食后10~30 h出现胃肠炎表现,部分患者可有 一假愈期,然后出现肝、脑、心、肾等多器官损伤的表 现,以肝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病死 率高。
HO
HO
NHCH3 O
NH2
. HOH2C
HNC NH
N-甲基葡萄糖胺 O
O HO
HO CH3
OH NH2 NHC NH
OH
H2SO4
OCH 链霉糖
链霉胍
链霉双糖胺
一类由2或3个氨基糖与一个氨基环己醇以醚键连接而成的苷 类抗生素。
OH
HO HO
NH2 HO
HO
NH2 O
HO
HO O
H2N
O
O
O N H H OH
代谢物和部分原形主要随粪便排出,少量可随尿、乳汁等排泄。 • 注射给药常导致药物在注射部位长时间大量残留。 • 此类抗生素毒性普遍较低,正常使用剂量范围内对人和动物安
全。
• 2. 残留与毒性
① 过敏反应:发生几率较小。 ② 多器官系统损伤:可造成胃肠道、肝、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损伤。
胃肠道反应是此类药物口服后表现最迅速和最直观的不良反应,可引起恶 心、呕吐、食欲降低、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 此类药物静脉给药时可导致前庭受损,引起耳鸣、听觉障碍等。 红霉素肌 肉注射可引起局部炎症。 ③ 细菌耐药性和二重感染
8 9
R' H3C
R'' OH
7பைடு நூலகம்
6
5
D CH BH
10 11
12
N(CH3)2
4
OH
3
A
1
2
OH
CONH2
OH O OH O
分子中含有十二氢化骈四苯结构的一类抗生素。
• 1. 种类与理化性质
• 目前兽用药和饲料添加剂的品种主要有: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和 多西环素等。
• 此类抗生素的细菌耐药性普遍、毒副作用大、不良反应多,使用受到 限制。欧洲已禁止此类抗生素用于动物促生长目的,我国允许使用土 霉素钙盐,美国和日本允许使用金霉素和土霉素季铵盐。
➢ 来源:包括高等动、植物的代谢物,以及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 成的化合物。
➢ 性能:抗肿瘤、抗原虫、抗病毒、抗真菌、抗藻类、抗寄生虫、 杀虫除草等。
类型: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和酰 胺醇类等。
作用:广泛用于人类和动物疾病的治疗及食用动物的生产。
HH H 4
R
N
6
S
5
CH3
3
O
孢菌素类之间还易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② 多器官系统损伤:大量使用此类抗生素会对肾、肝、消
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③ 细菌耐药性与二重感染 ④ 二重感染是指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使敏感菌群受到抑制,
而一些不敏感菌(如真菌等)乘机生长繁殖,产生新的 感染的现象。
• 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头孢喹肟 的ADI [μg /(kg BW • d)]为0~3,普鲁卡因青霉素的ADI [μg/(人• d)]为0~30 。
• 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多西环素、 土霉素、金霉素和四环素的ADI [μg/(kgBW • d)]为 0~3、0~30、0~30、0~30。
• 同时规定了它们在动物性食品中的MRLs(μg/kg)。如 多西环素,牛(泌乳牛禁用)肌肉≤100,肾≤600,肝 ≤300;猪、禽(产蛋鸡禁用)肌肉≤100。
O
1 2 3CH3
O
O
CH3
O
CH3 N CH3 O O CH3 CH3
CH3 OH
CH3
红霉素
分子中含有一个12~16元大环并有内酯结构的一类抗生素。
• 1. 种类与理化性质 • 种类:红霉素、阿奇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依维霉素等。 • 干燥状态下很稳定,水溶液稳定性差。 • 口服吸收良好,吸收后分布广泛,部分品种容易透过胎盘屏障。
离子以及细菌产生的青霉素酶所降解。
• 此类抗生素大多数口服吸收差,注射吸收良好。 • 体内分布广,一些品种还易透过胎盘屏障或血脑屏障。 • 主要以原形随尿排出,少部分随粪便、乳汁等排泄。 • 半衰期短(0.5~2.0h),正常使用剂量范围内,其毒性
很小。
① 过敏反应 • 为最常见不良反应,且青霉素类之间以及青霉素类与头
5. 蘑菇毒素;
6. 其他毒素: 致甲状腺肿物、生氰糖苷等。
食品
过敏原
牛奶 鸡蛋 虾 海洋鱼类
β-乳球蛋白,α-乳清蛋白 卵黏蛋白,卵清蛋白
食品
过敏原
花生 大豆 菜豆 马铃薯 小麦 水稻 荞麦
伴花生球蛋白 Kunitz抑制剂,β-伴大豆球蛋白 清蛋白(18 kd) 未确定蛋白(16 kd ~30 kd ) 清蛋白和球蛋白 谷蛋白组份,清蛋白(15 kd ) 胰蛋白酶抑制剂
④其他毒性:
• 此类抗生素是一种络合剂,能与Mg2+、Ca2+、Fe2+等形 成难溶性络合物,造成后者在体内缺乏。
• 此类抗生素破坏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后,还可引起肠内 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细菌受抑,造成机体维生 素B12、B6、维生素K等的缺乏。
• 此外,对妊娠动物有致畸胎作用。
• 3. 安全限量
• 同时还规定头孢喹肟、克拉维酸和头孢噻呋等在动物性食 品中的MRLs (maximum residue limits )(μg/kg)。如 头孢喹肟,牛肌肉、脂肪≤50,肝≤100,肾≤200,奶≤20 。
O
H 3C
9 10
HO 11
CH3 7 OH
12 OH 6
H 3C
H 3C
13 O
5
CH3 HO
• 此类抗生素口服吸收良好,肌肉注射吸收缓慢,且易在注射 部位残留。
• 主要随尿排出,少部分随粪便、乳汁等排泄。
• 2. 残留与毒性
①多器官系统受损:可造成血液系统、消化系统、肝、 神经系统等损伤。
➢ 血液系统损害是此类抗生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引 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典型症状是溶血型贫血。
➢ “灰婴综合征”:出生30d内的婴儿,大剂量使用氯霉 素或长期食用氯霉素污染的乳汁后引起的拒食、腹胀、 呕吐、面色苍白、紫绀、微循环障碍、呼吸浅而不规则, 皮肤呈特有的灰紫色的症状,约60%的儿童在症状发生 后数小时至2d内死亡。
H NHCOCHCl2
O2N
— C — C — CH2OH
OH H
氯霉素
含有D-(-)-苏-1-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结构的一类广谱抗 生素,又称氯霉素类抗生素。
• 1. 种类与理化性质 ✓ 氯霉素及其衍生物; ✓ 甲砜霉素及其衍生物。 • 常用品种有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兽医专用)等。
• 多数品种主要以原形随尿排出,少部分随粪便排出。 • 此类抗生素易通过肾小管和肠肝循环重吸收,半衰期普遍较长,因此
易在体内残留。如产蛋鸡以500mg/L饮水一周,蛋黄中药物残留随给 药时间延长而蓄积,以四环素残留最为严重。
• 2. 残留与毒性
① 过敏反应:发生概率远低于β-内酰胺类。 ② 多器官系统损伤:长期接触可造成肌肉骨骼系统、消化
第06章食物中各化学物质毒理学
• 掌握
• 食品中有毒物质的种类、性质、毒性及 毒素去除方法。
第一节 动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
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
1. 抗营养因子: 蛋白酶抑制剂、植酸与植酸盐、草酸和草酸
盐、单宁类物质。
2. 有毒生物碱: 龙葵素、秋水仙碱、麦角碱、咖啡碱。
3. 过敏原:
4. 植物性红细胞凝集素: 红肾豆、菜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