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药理分析与应用

合集下载

大黄实验报告

大黄实验报告

大黄实验报告大黄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并探讨其在医学和保健领域的应用。

通过实验发现,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同时,大黄还可用于治疗便秘、肝病和炎症等疾病。

本实验的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大黄的药物和保健品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大黄,又称黄连、黄莲,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通便利水等功效,被誉为“南方人的良药”。

然而,对于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实验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使用新鲜大黄根茎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大黄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然后,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大黄对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评估大黄对小鼠的药理作用。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大黄中主要含有大黄素和大黄酸等成分。

大黄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抗炎作用。

大黄酸则是一种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

这些成分的存在为大黄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细胞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大黄对细胞生长和存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可能与大黄中的化学成分对细胞代谢和DNA合成的影响有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这为大黄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大黄对小鼠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为抗炎和通便作用。

大黄中的化学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并促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

此外,大黄还可通过调节肝脏功能,对肝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并可用于治疗便秘、肝病和炎症等疾病。

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大黄的药物和保健品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实验还为大黄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新的选择。

结语:大黄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大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ppt.ppt

大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ppt.ppt

2.2 保肝利胆作用 研究认为大黄素对胆汁淤积型肝炎有保 护作用。大黄多糖与番泻苷使大黄作为钙通 道阻滞剂的有效成分,二者均可显著抑制细 胞外钙内流,降低肝细胞中钙离子浓度,有 利于减轻高钙对肝细胞的损伤。
3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黄的成分有抗血小板聚集 和黏附的作用,而血小板与动脉血栓的改变有 关,大黄对明显延长电刺激破坏动脉壁内皮所 引起的血栓形成的潜伏期,降低血小板黏附和 聚集而形成的血栓重量,减少结扎下腔静脉时 瘀滞血流形成的血栓干重.为此,大黄有防止动 脉,静脉血栓的形成,调节两者的比值平衡的 作用,在冠心病的防治中有重要的意义。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 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性寒、味 苦,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 利胆退黄等功效。 成分主要为:蒽醌类化合物和大黄鞣质 苷类。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 物,其中包括游离蒽醌类如:大黄酚、大黄 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醇、芦荟大 黄素等;以及结合蒽醌类衍生物如:双蒽酮 苷和单糖苷。另外,大黄中还含有大量的卵 磷脂,β —谷甾醇和多糖。大黄传统用于泻 下,抗菌。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1 抗血栓形成 大黄、大黄素和大黄糖甙能分别抑制二磷 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胶原和胶原 受体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胶原受体 激动剂可抑制胶原诱导的三磷酸腺苷(ATP) 释放和血栓素B2的形成,并具有浓依赖性。 研究发现,大黄苷,大黄多糖使血小板细胞 外钙离子内流,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和聚集, 减少血栓的形成。
2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2.1 泻下作用 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为蒽酮类和二蒽酮 类以及它们的苷类,而主要泻下成分为二蒽 酮类化合物--番泻苷。大黄可用于治疗大便燥 结、热结便秘,一般在用药后6~19h可排便, 经口服后,结合状态的蒽苷大部分未经吸收 直接到达大肠,在肠内细菌酶的作用下,还 原成蒽酮刺激肠粘膜,抑制肠粘膜对葡萄糖, Na+和水的吸收,增加肠内容积,间接刺激肠 蠕动而致泻。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在体内 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 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中药大黄ppt课件

中药大黄ppt课件
另含鞣质类、有机酸和雌激素样物质。
九、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大黄有泻下作用,其中结合型蒽醌为其主 要有效成分,对胃、十二指肠以及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胆汁 和胰腺的分泌。
2.对血液的作用:对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能止血,又能 活血,还可降血脂。
3.对病原微生物作用:大黄对多种革壮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有抑制 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此外对某些真菌、阿米巴 原虫、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
大黄
性味归经
药物基原
掌用量 解
临床应用
使用注意
处方用名
大黄、熟大黄、制大黄、酒大黄、大黄炭
将军、生军、川军、绵纹大黄、西绵纹、黄 良、火参、制军、酒军等。
药物基原
唐古特大黄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
药用大黄 (R. officinale Baill. )
七、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 用;
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 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八、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是蒽醌衍生物,总量约3-5%,大部分 为结合状态,是泻下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蒽醌苷 和双蒽醌苷。双蒽醌苷中有番泻苷A、B、C、D、E、 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 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此外还有健胃、降压、降低尿素氮、利尿等作用。
十、临床新用
消化系统疾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急性黄疸型 肝炎、幽门螺旋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病、 急性菌痢、肠炎及肠梗阻、肛裂、炎性外痔等。
内分泌系统疾患:糖尿病、高脂血症。 其它:胆绞痛、急性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扁 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外阴溃疡等。
实热便秘,泻痢不爽 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血瘀经闭,跌打损伤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2 0 1 3 年 6月第 1 1 卷 第1 6 期

中医中药 ・ 3 1 7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季 峰
(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 区黄 河涯 医院 ,山东 德州 2 5 3 0 3 2 )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大黄 的 药理 作 用 及 临床 应 用 , 为・ 『 盘 床 用 药提 供 一 定的 参考 。方 法 将 我 院 2 0 1 1 年 1月至 2 0 1 2年 1 2月收 治 的应 用 大黄 的8 0例 患 者 的 临床 资 料进 行 回顾 性 分析 ,并 与 8 0 例 不 使 用 大黄 治疗 的 同种疾 病 患者 作 对 比分 析 ,探 讨 大黄 的 药理作 用及 临床 应 用 。结 果 根 据 药理 作 用及 临床 应 用 发现 ,大黄 在致 泻、止 血 以及 治疗 肝 炎、褥 疮 等方 面均具 有 显著 的 - 临 床 疗 效 。结 论 大黄 药理 作 用及 临床应 用
使 肠腔容 积增大 ,肠 内渗透压 增高 ,保 留大量 水分 ,反 射性地使 其推
进性蠕动幅度增强,刺激肠黏膜分泌,促进排便,临床用于:大便燥
结 ,热结便 秘 ,单 用作用缓 和 ,可提 高结肠 中段 和远端 能力 ,增 强肠 推动 ,常以复方应 用 ,依据 辩证选用 大承气 汤、黄龙 汤 、温脾 汤等加 减 应 用 ,可加 速滞 留于肠道 的病原 体毒 素和 多种 肠 源性 有毒 物质 排 出 ,达到 以通 为补的 目的。 1 . 2免疫调控作 用 对 内毒素诱 生 巨噬 细胞分泌 功能 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 时 ,大黄 也
大 黄对 多种 细菌 均有 不 同程度 的 抑制 作用 ,包 括金 黄 色葡萄 球 菌 、铜绿假 单胞菌 、痢疾 杆菌 、伤寒 杆菌及大肠杆 菌 ,其 中对 葡萄球

大黄鉴定实验报告

大黄鉴定实验报告

大黄鉴定实验报告大黄鉴定实验报告引言: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然而,市场上的大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为了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大黄鉴定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以及对大黄的进一步研究建议。

实验目的:1. 鉴定市场上常见的大黄样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2. 分析大黄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

3. 提供有关大黄的质量控制和鉴定方法。

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从市场上购买了10种不同品牌的大黄样品。

2. 外观检查:观察大黄的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气味等。

3. 质量评估:使用质量评估方法,包括湿润度、含水量、灰分等指标。

4. 化学成分分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大黄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

实验结果:1. 外观检查:所有样品的外观特征相似,呈现出黄褐色的颜色,具有典型的大黄形状和气味。

2. 质量评估:样品的湿润度、含水量和灰分均在合理范围内,符合质量标准。

3. 化学成分分析:HPLC分析结果显示,大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大黄素和大黄酚。

其中,大黄素的含量在不同样品中存在一定差异,而大黄酚的含量相对稳定。

讨论:1. 外观特征的相似性表明市场上的大黄样品质量较为一致,没有明显的质量问题。

2. 质量评估结果显示样品的湿润度、含水量和灰分均在合理范围内,符合质量标准,进一步验证了大黄的质量良好。

3.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大黄素和大黄酚,这两种成分对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4. 大黄素的含量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域、生长环境和加工方法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5. 进一步研究大黄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和质量控制方法,有助于提高大黄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结论:通过对市场上的大黄样品进行鉴定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大黄样品的外观特征相似,质量较为一致,符合质量标准。

2. 大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大黄素和大黄酚,具有重要药理作用。

3. 大黄素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79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另79例为研究组给予大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情况。

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上应用大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大黄又称文军、生军与将军等,属蓼科植物,其拥有多种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多糖等。

此药物内服或外用均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去瘀等功效。

根据临床实践可知,此药物可治疗多种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同时用于治疗危重症、疑难病等,疗效确切。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了大黄治疗,改善了其临床症状,提高了其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了158例患者,其中男88例,女70例,最小29岁、最大75岁,平均(43.5±1.5)岁。

疾病类型:牙龈肿痛43例、咽喉肿痛36例、便秘27例、心脑血管疾病22例、出血16例、肝炎14例。

纳入标准: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均无药物过敏史;③均无严重器质性疾病或精神疾病。

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不显著。

1.2方法1.2.1 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给予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1.2.2 研究组大黄治疗,便秘者,煎服,产后出血着,泡茶服用,肝炎者,煎服,40~100g/次,2次/d。

1.3观察指标观察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与(%)表示,组间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 摘要 】目的 综述大黄研究进展状况,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
结果 大黄对 结论 大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大黄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2.利胆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大黄能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汁分泌,因而改善胆小管内胆汁淤积,增加胆红素排泄。大黄还能促进胆囊收缩,松弛胆囊奥狄括约肌,是胆汁排出量增加,再结合大黄光谱、消炎、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胆系感染、胆石症等。
3.保肝作用
大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 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为主要作用。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近年来对大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8.抗肿瘤
大黄所含蒽醌衍生物对癌细胞代谢的多个环节均有影响,既有影响癌细胞的呼吸和氨基酸、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又抑制癌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能抑制以DNA为辅酶的脱氧酶,大黄酸对癌细胞的糖酵解及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素对黑色素瘤、乳腺癌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宿主正常组织如肝、肾等几无影响。但大黄酸对正常组织尤其是脑组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在临床临床应用时,必须看到这一点。大黄所含儿茶素对淋巴肉瘤尚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大黄的薄层色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黄的薄层色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黄的薄层色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大黄的薄层色谱的背景和意义来进行描述,以下是一个参考答案: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传统中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疏肝理气、清热泻火等病症。

然而,由于大黄中存在多种有效成分,对其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分析一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传统的色谱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HPLC)常被用于大黄中活性成分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然而,HPLC技术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操作复杂、耗时费力、对装置和试剂的要求较高等。

相比之下,薄层色谱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经济实用的分析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薄层色谱利用材料表面的吸附性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检测,具有样品处理简单、分离度高、操作快捷等优势。

因此,将薄层色谱技术应用于大黄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大黄的薄层色谱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将对大黄中常见的活性成分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于后续的检测和分离。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薄层色谱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探讨其在大黄分析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并展望大黄薄层色谱在中药分析领域的潜在研究意义。

通过对大黄的薄层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黄中的活性成分,并为大黄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可为其他中药材的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大黄的薄层色谱分析方法,期望为中药分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对大黄的薄层色谱的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研究目的的介绍。

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大黄的薄层色谱的要点。

其中,2.1节将详细讨论大黄的薄层色谱要点1,包括其原理、方法以及实验步骤等方面的内容。

2.2节将探讨大黄的薄层色谱要点2,主要涉及其应用领域、优缺点以及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1.1致泻作用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1.2 免疫调控作用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1 . 2 抗菌、 抗 病 毒作 用 研 究 证 明 大 黄 对 葡 萄球 菌 、
黄 的干燥 根 及根茎 。大黄 药用历 史悠 久 , 作用 广泛 , 是
内服外用 皆宜 的 良药 , 具有 泻下 攻积 、 清热 泻火 , 解毒 , 止血、 活血 去瘀 的作用 。临床上 常用 于大 便秘 结 、 胃肠 积滞 、 湿 热泻 痢 、 血热 出血 、 目赤 、 咽喉 肿痛 、 牙 龈肿 痛 、 痈 肿疔 疮 、 水火烫 伤 、 瘀血诸证、 湿 热 黄 疸 等 。近 年 来 对大 黄 的研 究 不 断 深 入 , 其药理作 用不断被认识 。 大 黄有 多种 有效 生物 活 性 成分 , 其 主要 有 效 成 分 为 大
排空及血浆 胃动素 的影 响 [ J ] . 中华 中医药 杂 志 , 2 0 0 5 , 2 0( 6 ) :
3 3 5- 3 3 7.
[ 7 ] 彭胜权. 岭 南 温 病研 究 与 临 床 [ M] . 广州: 广东 高等教育 出版社 ,
1 9 9 1: 1 1 O一 1 8 5 .
感 染 小 鼠 胃薪 膜 保 护 作 用 的 实 验 研 究 [ J ] . 新 中医 , 2 0 0 9, 4 1 ( 8 ) :
1 0 8 一 l 0 9.
[ 6] 张胜, 吴 春福 , 陈立 江 , 等. 半夏 泻心汤药理 研究最 新进展 [ J ] . 中
国中药杂志, 2 0 0 1 , 2 6 ( 7 ) : 4 3 7 - 4 3 9 .
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在常规机械通气策略下病死率高达325010富学林等11在常规抗感染营养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及对症支持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大黄胶囊口服或大黄粉鼻饲同时予乌司他丁30微泵静注治疗ards患者28例结果显示大黄与cjgmcmmay2015vol305乌司他丁联合应用能明显降低ards患者的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

从植物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的角度分析大黄的合理应用

从植物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的角度分析大黄的合理应用

从植物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的角度分析大黄的合理应用李国庆大黄又名将军,军者锐也,善攻积导滞,荡涤胃肠实热,为苦寒攻下之要药。

但大黄的功用绝非仅仅是泻下。

《医学衷中参西录》“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为用,下一切症瘕积聚,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

”“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

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又说:“其质轻,经水泡即软,煎一两沸,药力皆出,与其他药同煎,宜后入,若单用之,开水浸服即可,若轧作散服之,一钱之力可抵煎汤者四钱。

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

是以治癫狂其脉实者,可用至二两,治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亦可以用至两许,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

在这里他讲到了两个问题:第一,大黄的主要功用除“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以外,又善清在上之热,对目疼齿疼疮疡疔毒都很有效,即大黄俱有泻下与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两个主要功用。

第二,其药力(有效成份)易溶于水,且加热过久其泻下功用会降低,所以“与其他药同煎宜后入”。

这两点与现代植物化学及药理学研究的结果是相同的,大黄具有泻下作用的主要成份是几种蒽醌甙,这些蒽醌甙是由蒽醌甙元与葡萄糖结合而成的。

大黄的致泻效力与其中的大黄酸葡萄糖甙含量成正比,而这种甙在水中,尤其是在加热的情况下,如果再加入少量的酸,就十分容易水解,而还原成大黄酸(即大黄酸葡萄糖甙的甙元)与葡萄糖,就基本上失去了它的泻下作用。

其他的结合性蒽醌甙也和它一样在有水,加热的情况下可水解成游离蒽醌及葡萄糖,从而失去其泻下作用。

游离蒽醌(也就是这些蒽醌甙的甙元)虽无泻下作用,却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其中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作用最好,三者抑菌效力之比大致为4:2:1,抑菌的有效浓度为1.5~25ug(微克)/毫升(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培养基中的呼吸,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不易产生抗药性。

对链球菌亦很敏感,其次对白喉,枯草,炭疽杆菌以及对伤寒,付伤寒和痢疾杆菌亦有效。

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大黄的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文献回顾,对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大黄的活性成分大体上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

药理作用主要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此外还有抗病毒,抗炎,甚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

结论:中药大黄是一种极有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关键词:大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常用中药,是传统泻下类中药的代表,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

[1]大黄具多类药效活性成分,其中以蒽醌类,二蒽酮类,茋类,鞣质和多糖研究最多。

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抗炎,保肝及抗衰老等。

[2-4]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加之人们对中医药的不断认可,使得大黄临床使用量逐年加大,药材价格也随之攀升。

[5]现就近年来国内有关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1 活性成分1.1蒽醌类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均含有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游离型蒽醌类成分。

结合型蒽醌类成分有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酸苷A~D(药用大黄不含大黄酸苷类等成分),[6]大黄还含有大黄蒽类衍生物与葡萄糖结合成的苷类和蒽酮类如蕃泻苷(Senno side)A,B,C,D,E,F等。

[7]1.2 蒽酮类蒽酮类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主要有大黄二蒽酮(rheidin)A,B掌叶二蒽酮(palmidin)A,B,C,和番泻苷(sennoside)A~F等,Babu等新发现了具有明显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的蒽酮酯类成分及蒽酮醚类成分。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摘要:大黄别名将军、川军、锦文,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经. 它通便泻热、清。

热解毒、消痈散肿、破血行瘀。

主要成分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多糖、番泻甙等,治疗疾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综述了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在免疫调控、清除氧自由基、抑菌抗炎病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对心血管损伤、缺血性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其抗肿瘤、抗衰老的功效等进一步的研究。

大黄素能抑菌、抗炎、保护肝肾、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癌等,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正文:《本草纲目》曰:大黄“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火疮”。

大黄经历代医家长期运用,在内、外科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黄的药理研究进展很快,在临床上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一.大黄的化学成分及简介:[1]大黄( rhubarb)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我国有大黄 45个品种和两个亚种, 但载入《药典》可以药用的只有 3种, 即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神农本草经》中记述: 大黄, 味苦寒, 归胃、肝大肠经。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

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 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

大黄传统用于抗菌、泻下,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对中药大黄, 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1.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2]大黄有效单: 凝血可捉进血小板的拈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笋成。

两者尚可降低 AT一l 的活性没食子酸还能增高吸一 M G 含量,降低纤溶活性,这些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凝固。

1. 1 止血[3]《本草纲目》指出 :“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药理学设计性实验:中药大黄的泻下作用研究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大黄的泻下作用;2. 掌握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实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实验原理大黄是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其主要成分为大黄酸。

大黄酸能刺激大肠黏膜,促进大肠蠕动,从而产生泻下作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大黄对小鼠泻下作用的影响,探讨大黄的泻下作用机制。

四、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小鼠30只,体重18-22g,雌雄不限;2. 实验药品:大黄粉末(100mg/g)、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3. 实验器材:电子秤、灌胃器、试管、量筒、秒表、显微镜等。

五、实验方法1. 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大黄组、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2. 大黄组:灌胃大黄粉末(100mg/kg),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灌胃0.9%氯化钠溶液;3. 灌胃后,观察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和泻下量;4. 记录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六、实验结果1. 大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和泻下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2. 大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为(10±2)次,泻下量为(2.5±0.5)g;3. 对照组小鼠的泻下次数为(3±1)次,泻下量为(0.5±0.2)g;4. 生理盐水组小鼠的泻下次数为(2±1)次,泻下量为(0.3±0.1)g。

七、实验分析1. 大黄组小鼠的泻下次数和泻下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表明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2. 大黄泻下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大黄酸刺激大肠黏膜,促进大肠蠕动有关。

八、实验结论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大黄酸刺激大肠黏膜,促进大肠蠕动有关。

九、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与文献报道相符;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合理使用实验动物;3. 在实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大黄导泻实验报告

大黄导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黄导泻的药理作用;2. 掌握大黄导泻实验的方法和步骤;3. 观察大黄导泻的效果,分析其作用机理。

二、实验原理大黄是一种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药,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等蒽醌类化合物。

大黄导泻作用主要通过对肠道平滑肌的直接刺激,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起到导泻的效果。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大鼠10只,体重200-220g;2. 实验药物:大黄粉末,浓度为0.5g/kg;3. 实验器材:电子秤、灌胃器、玻璃管、温度计、计时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分别为大黄组与对照组。

2. 给药:大黄组大鼠灌胃大黄粉末,剂量为0.5g/kg;对照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 观察指标:记录给药后大鼠的泻下次数、泻下量、腹泻程度等指标。

4. 实验步骤:(1)称量大鼠体重,计算大黄给药剂量;(2)将大黄粉末与生理盐水混合均匀;(3)用灌胃器将大黄溶液或生理盐水灌入大鼠胃内;(4)观察并记录大鼠的泻下情况,包括泻下次数、泻下量、腹泻程度等;(5)统计各组数据,分析大黄导泻效果。

五、实验结果1. 大黄组大鼠在给药后2小时内出现明显的泻下现象,平均泻下次数为8次,泻下量为120g,腹泻程度为轻度;2. 对照组大鼠在给药后无明显泻下现象,平均泻下次数为0次,泻下量为0g,腹泻程度为无。

六、实验分析大黄导泻实验结果表明,大黄具有明显的导泻作用。

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通过刺激肠道平滑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导泻的效果。

大黄导泻作用的特点是泻下速度快,效果明显,适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疾病。

七、实验结论大黄导泻实验表明,大黄具有明显的导泻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通过对肠道平滑肌的直接刺激,促进肠道蠕动。

大黄可作为治疗便秘等肠道疾病的药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八、实验建议1. 在进行大黄导泻实验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在给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大黄剂量,避免过量给药导致的副作用;3.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4. 进一步研究大黄导泻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大黄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的研究现状

大黄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的研究现状

•综 述•大黄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的研究现状**基金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创新科研基金项目(051761)。

通信作者:范卓文,E-maiO ***************。

杜兆远,刘永武,张 娜,赵良友,翟旭楠,范卓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4摘要 最近研究表明,大黄除了传统疗效外,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以及在抗癌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

大黄的作用机 制与机体的炎症反应、抗氧化、细胞凋亡和自噬作用有关,并发现大黄对肝肾等重要器官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本文主要从大黄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这两个方面对近5年的文献进行总结和讨论。

关键词 大黄;炎症反应;抗氧化;细胞凋亡和自噬doi 10.3969/j.issn 4 004-5775.4021.49.441学科分类代码396.44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Mechanism of Rhubarb Action and Present Status of Clinical Research/DU Zhao-yuan, LIU Yong-wu, ZHANG Na, et al./DIeilongjiang Universita of Trr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AbstrrcC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rhubarb, in addition to the trayitionyl efficacy, has y bidirectional regulatory effectayd hrs uect potenticl in anhcaacea. Thc mechanism of rhubarb is re l ate C to inflammation, acUoxiCation, apoptosis act autophauyact O is fonna that rhudarh has some toxio hOe effects on impohaat oryaas such as livea and kidney. This papea summarizes and aiscusses the literature of the Iasi 5 year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 and clinical appacetion of rhubarb.Key words Rhubarh; Infammatory response; Antioxioant; Apoptosis aad autophauy大黄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要产自四川、云南等地,喜寒凉气候、忌高温,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 毒、逐瘀通经等功效。

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功效以及对其药理作用分析

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功效以及对其药理作用分析

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功效以及对其药理作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功效与药理作用。

方法: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开展研究,择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84例急性胰腺炎予以研究,将治疗方式差异作为划分组别依据,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选择中药大黄治疗,各42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等时间短,淀粉酶、DAO水平低(P<0.05)。

结论:针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予以中药大黄进行治疗,其可达到减轻患者症状的目的,同时还能加速让血淀粉酶水平恢复正常,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黄;功效;药理作用;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酶被异常激活,从而导致胰腺组织出现自身消化情况。

轻度胰腺炎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呕吐、恶心等,更加严重者可出现休克、低血压等症状,导致病死率较高。

临床将减轻患者症状、提升患者病情恢复速度作为主要治疗原则,将如何为患者选择有效治疗药物作为主要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中药大黄的治疗疗效,特选择若干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开展研究,择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84例急性胰腺炎予以研究,将治疗方式差异进行划分组别依据,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观察组选择中药大黄治疗,各42例;观察组男、女22、20例,年龄:25~66岁,平均:(44.12±5.45)岁,发病时间:2~32h,平均:(14.12±2.12)h;对照组男、女21、21例,年龄:25~66岁,平均:(44.15±5.40)岁,发病时间:2~32h,平均:(14.20±2.18)h。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诊断,患者符合急性胰腺炎;②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认知异常者;②对本药物存在过敏情况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的药理分析与应用
发表时间:2011-08-16T09:18:41.2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路红芳王欢[导读] 根据其药理,用于疖肿及口腔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下肢溃疡等等疾病中,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路红芳王欢(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安吉分店 150010)【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68-02
【摘要】目的研究大黄的药理分析与应用。

方法根据其药理,用于疖肿及口腔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下肢溃疡等等疾病中,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关键词】大黄药理分析应用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泻下,抑菌,抗肿瘤,双向调节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肝脏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抗衰老,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抗乙肝病毒,清除氧自由基,抗肝纤维化作用。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利不爽、湿热黄疸、痈肿疔疮、跌打损伤、上消化道出血、目赤咽肿、齿龈肿痛、水肿、吐血、衄血、淋浊、和外治水火烫伤等。

现分析如下。

1.疖肿及口腔炎:取生大黄9~24g,水煎汁150~500ml。

用于漱口、湿热敷及洗涤,每日4~6次。

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溃疡、皮肤毛囊炎、头部疖肿等炎性疾患。

在治疗前,局部应先予以清洁,头发宜剪掉,暴露患处。

溃疡处洗涤时,必须将局部分泌物洗净,但局部摩擦不可用力太大,以免血液渗出。

2.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取生大黄每日9g,重症者可用12g,用沸水泡,水量约150ml,待不烫时顿服。

间隔2h左右泡第2剂,再隔2h 后泡第3剂。

3.鼻衄:将大黄研成粉末,过筛后炒制成炭,用2%甘油水溶液浸制纱条或棉片备用。

以大黄炭粉纱条或棉片鼻腔填塞,出血较少,部位明显者,隔日换药1次,出血较多,部位不明确者,3日换药1次。

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加服大黄炭粉每次3g,每日3次。

4.下肢溃疡:用生大黄15~21g,研成极细粉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净纤维,取细粉约为大黄的1/5量,共研极细。

先用温开水洗净疮面,揩干后均匀地撒布药粉,再用“千层”(又名千张或百页,为纯黄豆制成品,以薄而韧者为良)覆盖包好。

如有渗液外流,可听其自然,第2天再洗。

每日换药1次。

轻者换药3~5次,重者8~9次,即可新生肉芽。

此时不可再洗,药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层”必须每日1换。

当结痂牢固时会发生痒感,不可揭去痂盖,隔5~7日或7日以上,痂盖自然脱落。

5.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取生大黄粉加入香油适量调成油膏,外敷患部,每日1次。

6.烧伤:取切碎大黄500g,加蒸馏水1000ml,浸泡24h,使大黄的有效成分溶于水中,加95%医用酒精3750ml,即可制得大黄浸剂。

用时,取大黄浸剂涂擦或用蘸有此液的湿纱布块外敷。

7.张力性水泡:视局部水泡面积的大小,取消毒纱布1块,先涂上少量凡士林软膏,再撒上生大黄粉,厚度约为 0.2cm,直接敷于患处,用绷带或胶布包扎固定,隔日换药1次。

水泡未破裂者,先用刺破放液,剪去泡壁后敷药;渗液合并感染者,常规消毒后敷药。

敷药后仍可用夹板固定。

8.阑尾周围脓肿:在输液、抗感染等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并用大黄末外敷。

用法:大黄250g研末,加适量米醋调成糊状,外敷于右下腹肿块处,每日换药数次。

9.腹膜后血肿:生大黄每日30g,加热水200ml,浸泡20min,去渣分4次服。

用上药治疗腹膜后血肿,早期应用,效果颇佳。

10.流行性腮腺炎:将生大黄研末,然后加食醋调成糊状外敷,每日换药1~2次。

一般用药3天即可获得痊愈。

11.咳嗽:取大黄6g,嘱患者泡水代茶饮,每日2次。

一般服药1剂即获痊愈。

12.腹胀:取生大黄粉3g置于药杯中,倒入适量温开水(45~50℃)调成糊状,清洁脐部后将药均匀敷于脐部,覆盖手术粘贴薄膜。

或取大黄30g,研为极细末,加酸适量调成糊状,敷于两侧涌泉穴上。

日2次,4次为1疗程。

13.急性坏死小肠炎致肠麻痹:取生大黄4g,泡开水适量(开水刚能浸泡全药即可),1h后用纱布过滤。

分4次口服或胃管注入。

一旦出现肠鸣,开始排便,腹胀减轻渐消失,即逐渐减量停药。

14.急性肠梗阻:将生大黄研为粉末,每包9g,成人每次1包,用开水冲服或胃管注入,每日2次,老人及小孩减半。

一般服药1~3次,在4~24h可排气排便,随之腹胀腹痛缓解,胃肠功能恢复。

15.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接受大黄治疗后,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大黄治疗可减少休克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16.高脂血症:大黄经切片、晒干、粉碎后过120目筛,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量0.25g。

每1周,每服0.25g,每日4次;每2周,每服0.25g,每日3次,1月为1疗程。

由于服药剂量小,1日最多服生大黄1.5g,因此,绝大多数病人服药后没有泻下现象,偶尔下腹部有闷痛感,无需处理,便后自行消失。

17.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用生大黄粉,每次3g,每日3次,凉开水冲服,血止后可继续服2~3日。

可配合西药补液,输血及抗贫血等一般治疗。

用甲氰咪呱0.8~1.2g日分2次静推,并加用生大黄粉5~7g,每4~6h口服或经胃管注入。

18.脑出血急性期:每日以生大黄粉9g,用沸水15~20ml冲匀,多次灌服。

不能灌服者,用生大黄30g,水煎2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直至解大便为止。

19.胆道出血:轻症型,制大黄20~30g,每日1~2剂,水煎5min,凉后服。

重症型,制大黄首剂20~30g,以后每剂10~15g,每日2剂或隔6h 1剂,水煎5min,凉后服,1天用量不超过60g。

20.脑外伤性颅内出血:25%生大黄浸渍液灌肠,并经生鲜大黄片,用60度白酒或75%酒精浸泡,外敷创伤局部。

25%生大黄浸泡液是由生大黄50g,加沸水200ml浸泡而成。

21.拔牙手术后出血:取大黄20g,加入食盐5g,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贮于瓶中备用。

治疗时取药粉0.2g放于牙槽窝中,用探针轻轻搅动,使之与血液混合,然后置小棉纱团于创面上轻咬10min即可。

每日上药2次。

22.急性黄疸型肝炎:成人生大黄50g(儿童25~30g),煎成汤剂200ml,每日1次顿服。

6天为1疗程。

或用生大黄20g,以开水频频泡服治淤胆型肝炎。

23.胆汁返流性胃炎:单味熟大黄散剂泡服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疗程2个月。

24.结肠炎:用大黄31g水煎浓缩至200ml,用消毒纱布过滤,温度37℃左右,患者左侧卧位,屈膝,润滑肛管并插入肛管深约10~15cm,缓慢注入药液,嘱病人坚持2h后排液。

【临床宜忌】
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以及孕妇慎服。

参考文献
[1] 大黄的应用与药理——《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年S2期.
[2] 鲁祥明,吴化敏.大黄的临床应用及药理浅析. 中医药信息, 1997年0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