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叙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吴迎盈(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天籁影视学院,重庆 401524)
[摘 要] 维托里奥·德·西卡的辉煌的电影生涯横跨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五十多年里,他不仅作为导演执导了
34部电影作品,而且还作为演员出演过150多部电影。但在德·西卡所有作品中,真正奠定了他在电影界之地位的,还是他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时期作为导演所执导的几部电影,尤其是《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这三部现实主义杰作。德·西卡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旗手,对这一电影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在电影创作方面的探索与成果,也对后来的意大利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电影叙事;维托里奥·德·西卡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主要创作倾向以及与维托里奥·德·西卡创作的互动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作为一面飘扬的电影旗帜,具备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影像准则。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分别可以从他们的两个口号中得以概括。
1.还我普通人
“还我普通人”这一口号表达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内容上的追求。在《擦鞋童》里,德·西卡毫不避讳地记述了战后意大利两个贫穷小孩的悲惨故事,让这一幕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图景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而在《偷自行车的人》里,他自觉地站在先进的社会立场上,对当时意大利社会结构进行了批判,将意大利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失业作为了描述重点,不仅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也为该电影运动提供了一个现实文本。而《温别尔托·D》主要反映了退休职员生活无着,精神孤寂的凄凉晚景,对意大利社会的现实生活提供了一种观照。
普通人的生活平平常常,甚至单调乏味,每天面对的是同样的最现实的生存问题,例如失业、饥饿、疾病等等。由此,对生活细节真切而细致的刻画成了新现实主义电影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德·西卡挖掘出了生活中的动人之处,使之成为艺术上的亮点。
2.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这一口号的提出,实际上代表了新现实主义对创作手段和方法的追求。因此,在德·西卡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摄影机穿梭在罗马的大街小巷,并且深入到了最平凡最不起眼的角落,不用摆设,不用修饰,不用作假,不用人工光线,一事一物都以最原始最本来的面貌出现在银幕上。而长镜头与景深镜头的运用也更为自如。
同时,在演员选择和表演方面,德·西卡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革新。在《偷自行车的人》中,失业工人的扮演者就是一个饱尝失业痛苦的工人,他本来是为该片招聘儿童演员时抱着自己的儿子去碰运气的,然而德·西卡却从千百个应征者中一眼看出他正是自己影片中的主人公。《温别尔托·D》中的退休老职员就是由一位退休的老教授扮演。德·西卡认为,“有的角色要求职业演员扮演,有些角色只有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脸型,才能取得生动的效果。”
德·西卡的电影创作凸现了“新现实主义运动”下的纪实主义电影美学,对后来的电影创作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二、维托里奥·德·西卡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特征从叙事安排上来看,德·西卡在这个时候的电影创作呈现出三个较为鲜明的特征。
一是在叙事结构上,德·西卡一反盛行于好莱坞的戏剧化电影结构方式,而是以情感基调为线索来组织情节。比如在《偷自行车的人》中,整部影片由一个个互不相关的、偶然的事件连缀而成。它们没有因果关系,没有所谓叙事的推动力,没有环环相扣的所谓戏剧化高潮。安东父子在罗马的大街小巷奔走,镜头也随之观照了熙熙攘攘的自行车市场、生意兴隆的女看相人、善于适应生存环境的乞丐等等。而穿起这一切并让故事发展下去的,正是安东从愤怒到焦急到绝望再到不得不偷窃这一系列情感过程。这可以说是对“现实主义”风格的延续,即“一个情境中的调子总是前后一致的,是一种单色调的情绪。替换物与对应物出现的时机也是清晰可辨、界限分明的。”同时也可以说是新现实主义关注细节的结构技巧。
二是在叙事主题上,采取了“隐而不现”的手法。影片的主题始终未被特意点明,一系列事件既有逼真感,又保持着轶事性。“影片没有编造现实,而是保留了现实的完整性……使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近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场景。”正因为德·西卡在电影中所采用的有关分立事件的插曲式片段并不遵循严格的因果关系,而是靠情感基调来组织,因此它们形成和表露为一个中心主题的多个侧面。而这个中心主题并没有被导演刻意彰显出来,而是隐含在这些片段的事件之中。巴赞曾为此做了精彩的比喻,他说:“德·西卡没有下赌注,他却……赢得了满贯。”德·西卡在影片中不想,也从不作说教。甚至在剧情的处理上,还具有明确的反宗教的色彩。比如那段在房檐下避雨时令人烦躁的神学院学生们的对话,以及那段人们无心作忏悔不过是为了两勺汤面去教堂和最终扰乱了教堂秩序等方面的处理,可以看得出德·西卡反说教的倾向。
三是在叙事场景上,区别了“现实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情境造成另一种情境”的“典型”场景,而是如柴伐蒂尼所说的那样,“撷取人类生活中任何一个时刻,挖掘其含义,找到与其相联系的事物,将其震颤的回响送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从而显示出这一时刻有多么触目惊心,一定是值得一做的事情。”因此,在德·西卡的电影中,一个叙事场景不一定与下一个叙事场景有因果关系,而是在场面本身中包含着众多的回声和混响。
从人物设置上来看,德·西卡所关注的都是社会中卑
平凡人的泪影
——维托里奥·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叙事
导演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