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层位标定和剖面对比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解释-层位标定和剖面对比

地震资料解释-层位标定和剖面对比
➢ 三维偏移可实现空间归位。
二 维 偏 移 剖 面 交 点 不 闭 合
a)表示有一个倾斜界面,沿走向布置 测线B,沿倾向布置A,任意方向 布置C;
b)是测线A的剖面图;二维偏移后由 D点偏移到D′〔真正的反射点〕
c)是测线B的剖面图,因测线是沿界 面走向,虽然界面是倾斜的,但 反射同相轴是水平的,偏移后D 的位置不变,所以,二维偏移后 这两条线在交点处的深度不闭合。
② 选择比照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
〔2〕反射层位的代号 对选出的标准层,由浅至深依次编号。
层位代号通常用“T“x , "T" 代 表 反 射 波 , 下标"X"代表具体层位编号; 如T1 ,T2 ,T3 , ,TA ,TB ,TC ,. 或用“TXy ”表示; y 1,2 ,3 ,这时,Tx代表某一层位, TX1 ,TX2 ,TX3 为Tx层中从上至下的 各反射界面的代号.
用相邻工区钻井和地震层位进展比照。但使用邻区的地震 层位比照时,野外采集处理都应一样。
5.利用区域地质资料和其他物探资料
也可根据区域地质资料中关于地层厚度的估算和沉积规律, 结合其他物探资料,推断各反射层所相当的地质层位。 但误差较大。
4、地震反射层位的地层学解释
时间剖面上的反射代表什么?
反射代表岩性分界面是不确切的。岩性纵、横向是渐变 化的。
波组与波系比照
3.剖面闭合比照
两条相交剖面交点处同一反射层t0一样〔在水 平叠加剖面和三维偏移剖面上〕。
剖面闭合应在整个测网内进展。闭合差超过半个 相位时,就认为不闭合。
不闭合主要表现在t0存在闭合差、振幅、相位 不一致。不闭合的原因有:
① 采集因素造成的不闭合;如各测线完成的时 间不同、地形测量存在误差等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06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 质构造、低信噪比、多解性等。
对策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高分辨率成像、多分 量地震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提高资料解 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革新
发展方向
未来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 叉融合,加强地球物理、地质学、计算机科 学等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地震勘探资料解 释技术的发展。
总结词
数据整理是预处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检查数据完整性,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并对 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格式转换则是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详细描述
在进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之前,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这一步骤包括 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对缺失值和异常值进行处理。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性,将数据分类并排序,以便
地震勘探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领域,为地 质学家和工程师提供重要的地质资料,帮助确定地下资源的 分布和储量。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意义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是将地震波测量数据转化为地质信 息的关键环节,是地震勘探工作的核心。
解释结果对于地质勘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矿产资源开发、油气田勘探、
通过对比不同地震记录的层位信息,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
详细描述
层位对比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差信息,对不同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和 对比,确定地下岩层的空间位置和分布范围,为地质构造和油气藏的勘探提供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各种属性,如振幅、频率、相位等,推断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征。
更好地进行后续分析。同时,为了便于处理和分析,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论文提要地震反射层的地质解释主要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择特征明显的标准反射波,然后结合研究区底层层位关系确定反射波代表的地质层位。

这种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通常称为发射标准层,反射标准层选取的正确与否直觉影响到剖面对比工作和最终解释成果。

正文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含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面中都应有所反映。

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地质意义。

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反射波形态与地下构造,反射层与底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存在一定区别。

由于地震反射界面是波阻抗有差异的物性界面,地质上可构成误差的界面是层面、不整合面、剥蚀面、断层面、侵入体接触面、流体分界面以及任何不同岩性的分界面,均可构成地震反射面。

对于此种情况,反射面与地质分界面是一致的。

在某些情况下,地震反射界面与地质界面是又差异的,不一定与地层或岩性界面具有对应关系。

如相邻地层由于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具有层面,但没有形成明显波阻抗差异界面,不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另外,同一岩性的地层,既无层面也无岩性界面,但由于岩层中所含流体成分的不同(例如水层与油层的分界面、水层与气层的分界面、油层与气层的分界面),而形成明显的波阻抗差异界面,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该地震反射面不一定代表地质界面。

在一般情况下,具有明显波阻抗差异的地层层面是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具有明确的年代地层意义,因而相应地也赋予了地震反射面明确的地层年代含义。

确定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年代是地震解释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由地震垂向分辨率分析可知,在薄互层地区,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射波,并不是由单一界面产生的单波,而是几十米间隔内许多反射波叠加的结果。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界面不能严格的与某一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对应,而是一组薄互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11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11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正断 层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及解释
② 逆断层:图2-13是一个逆 断层的二维模拟计算结果 (没有考虑绕射波)。 模型与理论水平叠加剖面存 在差异:断面波偏向下倾方 向,与上盘反射交叉; 下盘受断层牵引,曲率加大, 时间剖面上出现迥转波。
4.断层在偏移剖面上的特征 断盘反射、断面反射波、绕射波、迥转波都已归位,因此确定断 层效果较好。
的 剖 面 上 表 现 明 显 ; 同 样 曲 率
加 斜 凸 起 的 曲 率 大 , 在 水 平 叠

背斜和向斜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2.振幅特征 背斜顶界面反射存在波的发散现象。分配到单位面积上波的 能量会减弱(如图2-3) 界面埋藏越深,凸度越大,射线发散越严重,地震波的振幅 也越小。
背斜和向斜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正向断层:上下盘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a) 反向断层:上下盘倾向一致,但与断面倾向相反(b)

① 正向断层断面波及断盘向下倾方向偏离; ② 反向断层断面波与断盘反射偏移方向相反; ③ 关系现象:
• •
绕射波极小点位置就是断点;
断盘反射波在中断点与绕射波相切,断盘、断面相 对于真实的地层断点、断面向下倾偏离。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及解释
断 面 倾 角 在 测 线 上 的 倾 角 变 化 图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及解释
三、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
1.反射标准波发生错断;波组、波 系错断(图2-22)。 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或减,波组间 隔突变。上升盘地层变薄,下降 盘地层加厚(大断层)。 3.同相轴形状和产状突变,下盘同 相轴零乱或出现空白带(断层的 屏蔽和畸变作用)图2-23。 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强相 位转换(小断层的标志) 5.断面波、绕射波,异常波是识别 断层的主要标志。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 对等深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划一根等深线。对 t0时间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毫秒划一根等时线。
等值线距越小,反映得越精细。因此等值线距 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并 照顾到图面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应考虑到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 的陡缓。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反映在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 大小上。
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 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的疏密,地质任务 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资料的质量好坏等 因素考虑。 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 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或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宜 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的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 为两大类:等t0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等t0图可由时间剖面的数据直接绘制,在 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反映构造的基 本形态。但其位置有偏移。 由于地震勘探中界面的深度有法线深度、 视铅直深度和真深度的区别,所以深度构造图 也相应有三种。
(3)标数据。把所取的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 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同样,尖灭超覆等数据也要标注齐全。
1000ms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2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4)标注断点。在断 距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只标注 断层上盘位置(但也有上、 下盘位置都标注的,特别是 在断距较大时)。除标出断 点位置外,还应注明落差大 小。(落差即为上下盘间的 垂直距离,如右图则是A与B 两点的垂直距离)。应注在 断点符号的上角,此外还需 标注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 标法见右图。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2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2

tmin =
2 L + h2 + h V
当激发点移动时, 当激发点移动时,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在测线上的位置 不变,仍位于绕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 点 不变,仍位于绕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R’点。但此整条绕射波时 距曲线将沿t轴平移,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保持不变。 距曲线将沿 轴平移,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保持不变。 轴平移 点界面RS的反射波和 ③绕射波与反射波是有一定联系的。在M点界面 的反射波和 绕射波与反射波是有一定联系的。 点界面 R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并且可以证明这两条时距曲线在 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 点的绕射波是同时到达的 M点是相切的。 点是相切的。 点是相切的 这表明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上方。 这表明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上方。一 般情况下,测线不一定与断棱垂直, 般情况下,测线不一定与断棱垂直,此时的断棱绕射波时距曲 线的特点就同测线方向与断棱走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 越大 越大, 线的特点就同测线方向与断棱走向之间的夹角 有关。α越大, 有关 时距曲线弯曲程度越大,即测线与断棱正交时, 时距曲线弯曲程度越大,即测线与断棱正交时,绕射波时距曲 线最陡,测线与断棱平行时,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最缓。 线最陡,测线与断棱平行时,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最缓。
河口连片三维南北向775测线 河口连片三维南北向775测线 775
T1 T6 Tg1
Tp
Tg2
Tr
垦东10三维南北向670测线 垦东10三维南北向670测线 10三维南北向670
T1'
T1 T2 Tr
4. 波组对比
• 波组:是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 波组:
产生的反射波组, 产生的反射波组,一般是由某一反射标 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波组组成, 准层及邻近的几个反射波组组成,能连 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 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 出现的次序和时间间隔都有一定的规律

discovery 地震解释软件操作步骤

discovery 地震解释软件操作步骤

选择UTM座标系统(Zone Datum) 东西座标X可为6位数字,南北向座标Y 为7位数字。
加井头信息
制作井位图
什么是地震数据
三维
SEG-Y – SEG(勘探地球物理学 家协会)开发出的一种数据交换格 式,用于存储磁带上的大容量的地 震数据。用这种格式存储的地震数 据能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不同的 地球物理解释处理系统中读取。
地层对比剖面图 油藏剖面图
测井曲线图 综合柱状图 各种Crossplot Pickett Crossplot 综合测井解释成果图
地震
地震测网图 等T0图图 合成记录
断层、剖面、时间切片3D显示
层速度、平均速度图 构造图
各种地震属性图
综合图
各种储层参 数预测图 沉积微相图 构造发育史剖面 综合评价图
通过结合井与地震资料,判断邻 井微相的横向组合关系,不但可以准 确解释微相而且也为地层对比的提供 依据。
对比过程中,充分参考地震资 料,提高对比精度。
砂层组界限的对比过程中,同样参考地震资料(主要是反演资料),通过 相互的校验,提高对比精度。
对微相的相体进行识别。根据电 性局部变化特征将相同沉积微相多期 叠置的砂体进一步细分为多个相体。 这样做不但可以满足用微相和相体进 行条件约束的模拟方法的需要,而且 也是正确统计微相几何尺寸的方法。
2D SEG-Y data
• 首先把所有2D SEG-Y 文件copy到一个临时目录下。 • SeisVision→Load Seismic→ Load 2D Data,形成每条2D 测线的2ds文件。 • 需要记录每条2D 测线最小、最大CDP座标文件。如下格式:
xl10 1 665109 217370 xl10 200 668445 217370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剖面的显示及对比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剖面的显示及对比解释
三维偏移可实现空间归位。
二维偏移剖面交点不闭合
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8. 利用地质规律对比 地震波及其变化规律反映了地下构造的特点。应了解本区及邻区 的地质资料,如区域构造特点、地层接触关系、沉积环境、构造 形态、地震反射层与地质层位的关系等等。
9. 干涉带对比 干涉带:在时间剖面上,波互相干涉(如一次波与多次波的干涉, 反射波之间的干涉,反射波与特殊波的干涉等),致使同相轴出 现阶梯状、分叉和扭曲等。 ① 阶梯状同相轴和扭曲状同相轴的对比; 当两个振幅相等、波形相同的两同相轴相交时,则会出现阶梯状 同相轴(见下图 a); 如两个振幅不同的波干涉,则形成扭曲状同相轴(见下图 b) ; 都以最大波峰连线对比单波同相轴。
不同时移情况下 a) 阶梯状同相轴的形成; b)扭曲状同相轴的形成
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② 分叉同相轴(见下图) 主要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分叉原因有: ① 反射层系厚度变化,加厚方向上,单支同相轴分成两支 ; ② 反射层系出现岩相变化; ③ 不整合引起;
对干涉带进行实际对比时,还要仔细观察干涉带以外同相轴 的趋势及上下波组关系。
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4.连续性 横向上,将以上这些反射波的特征保持一定距离和范围,这种
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反射的连续性是由界面上下两组地层性质(速度、岩性、密度
、含流体等)稳定性决定的。 构造解释中,着重研究反射层外部形态,忽视反射层内部结构
的一些不连续的反射。连续性可作为衡量反射波可靠标志。 上述反射波识别标志是相互联系,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
同相轴分叉的地质意义图
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0.剖面间的对比 较小范围内,其地质构造变化不大的时,在相邻几条平行测 线上,各时间剖面上反映的地质构造形态,断裂规律都很相 似,可以互相参照;对于断层、尖灭等异常现象,也应有相 应的反映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5极性判断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1)强振幅: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2)波形相似性: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

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

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地震资料解释 6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学

地震资料解释 6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学
地震解释中最有实际意义的是回转 型凹界面产生的反射波,通常称为回转 波。
(1)平缓向斜型: 平缓向斜型凹界面的曲率中心位于地
面以上,反射波占据的范围比实际凹界面 小,缩小程度与凹界面的曲率和底点埋深 有关:
当界面长度不变,埋藏深度相同时,凹 界面的曲率越大,反射波范围越小;
当界面长度不变,凹界面曲率相等时, 凹界面底点埋藏越深,反射波范围越小。
另一种情况,随着埋深增大上覆地层 进一步压实,盐丘周围地层平均速度较 盐核内速度大,造成盐核底面反射下凹, 形成假向形构造。
(2)泥构造引起的假象:由埋藏历史分 析可知,泥底辟活动与异常高压流体有关。层 速度分析证实泥构造核内速度为2200-2400m/s, 而 相 邻 围 岩 地 层 层 速 度 均 大 于 3000m/s , 这 种 速度差导致泥构造下伏地层界面下拉,产状要 比真实产状向下弯曲,形成假向型构造。
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பைடு நூலகம்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思考题:
(1)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对比方法 (2)绕射波、断面波和多次反射波的特点
重点:
地震剖面中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识别 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如表层变 化引起的假象、速度变化引起的假象等。
盐-泥构造样式
韵律结构
曲率越大,占据的范围越大,(b)
越深,占据的范围越大,(c),重叠现象
2.4.1 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2)凸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是 凸界面的顶点,根据时距曲线可确定高 点的位置。 (3)凸界面反射波的能量较弱,单位面 积能量小。但振幅稳定。
2.4.2 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中古生界潜山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技术

中古生界潜山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技术

通过精细地层和储层对比分析,寻找地层展布及储层发育规律。
2、层位标定
沾北3 义古56
识特征
义古44
J3
通过层位标定确定目的层解释层位,识别地震反射和参数特征,为 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打下基础。
3、精细解释
描构造
①沾北--义东11井近东西向地震剖面
沾北3 义东111 义东11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潜山内幕的精细解释,准确落实潜山的 构造形态。
(二)分类解释模式及技术—断块型 1、精细对比 2、层位标定
断块型解释 “6步法”
找规律 识特征
3、精细解释 4、相干分析
5、分层作图 6、地震预测
描构造
查断层
寻圈闭
辨储层
1、精细对比
A
找规律
沾北2-沾北3-义东11-1-义东11地质剖面
J3
J2
J1 J3 J2 J1
义东地区沾北3-沾北9井近南北向地层对比剖面
沾北3
40
义东14
义东11
义东11
主频35Hz的三台组平均能量分布
主频15Hz的三台组平均能量分布
一、潜山潜力与难点
二、潜山针对性处理技术 三、潜山分类模式及解释技术
四、应用效果及方向
四、应用效果及方向
(一)义和庄潜山应用效果
义东高精度三维Tg构造图
义古72-斜1
济阳坳陷中生界-上古生界 油气分布图
高96井
东营西部三维-pstm2007过高96井东西向剖面
2、潜山内幕针对性处理技术
(6)潜山针对性处理效果
花古1潜山逆时深度偏移处理
滨古17 高古3
探明面积10.1km2 ,探明 含油储量455万吨,含气储 量6.95亿方。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地震层序划分和对比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相轴构成旳具有较强振幅较连 续旳反射往往称之为波组。可相应于岩石 地层单元旳 组、段、亚段等。
4.波系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波组(类似地震相特点)旳反射 波称波系,往往形成于类似构造背景旳 同一构造期内。 可相应于岩石地层单位旳群、统、系等,迅速堆积条 件下旳也可相应于地层 组或段。
1.同相轴: 来自同一界面旳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旳连线与相应
旳 反射界面旳形态相同,于是在变面积统计中,代表相同极值相 位旳梯形斑块,就自然排成一 条条光滑旳线条.同相轴一般指波峰, 但波谷也算。 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不小于1/4地震波波长λ(一般为3040m ±),一种同相轴可看成相应于一种反射界面(该岩层旳顶面), 此时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种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旳复合体,此
• 区别层位标 定与时深转换两个概念。 • 分析地震资料划分对比地层旳优缺陷。
1. 李正文,赵志超等主编.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质出版社出版,1990年。
2. 韩文功.用合成地震统计提升地质层位旳解释 精度,石油物探,1993,32(3):21-30。
3. 蒲仁海.地震地层旳等时特征,地层学杂志, 1996(2)。
4.等时旳相对性
等时性受地震资料分辩率和研究对象规模旳限制
• 高分辩率剖面上,薄层可等时对比。但一样旳薄 层在低频剖面则无法等时对比。
• 常规地震剖面上不小于30-50m(一种同相轴)厚度 旳地层可用地震资料实现等时对比。不不小于 这 一规模无法等时对比。正如交错层理中旳层系界 面相当于细层是穿时旳,层面相当于层系 面又是 穿时旳一样。
(2)这个波阻抗差面必须是连续、光滑、平整旳。因为岩石 地层单元是一种想象推测旳井间 、露头间旳界面,在前积 带或上超带并不一定平整、光滑和连续,所以满足不了这 一条件。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2)求水平偏移距离和真深度H
• •
均匀介质情况下: OO′ = h 0 sin ϕ h = h 0 cos ϕ 连续介质情况下: OO′ = R 0 ⋅ sin ϕ h = Z 0 + R 0 sin ϕ
均匀介质
连续介质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3) 空间校正数据表的制作

地震构造图
查明地下地质体构造形态的变化,要把剖面和平面结 合起来进行空间解释,基本成果就是地震反射层构造图。
一、地震构造图及种类
1.什么是构造图
用等值线(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地质符号(断层、尖灭 超复等)直观地表示地下某一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的一种平 面图件。


是地震勘探最终图件,是为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
上、下盘产状有关。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构造图制作步骤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可明显看出 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往北不整合尖灭。
构造图制作步骤
构造图制作步骤 6.勾绘等值线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由底到高 ,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 位绘制。
注意:

1)平面图所表示的构造特征应与剖面图一致,如构造形态、范围、 高点位置、幅度、构造间的相互关系等应符合。 2)勾绘构造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 ① 单斜层时,不 允许多线、缺线 (右图)。
地震构造图
二、构造图的绘制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臵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臵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②透过波: sin 1
sin 2

V1 V2
当θ2=90°时产生滑行波则
V1 sin 1 V2
(V2>V1)
③滑行波(过渡波):产生滑波的条件:介质之间的
波速V2大于介质的波速V1,
1 c arcsin
V1 V2
④折射波: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滑行,其沿界面滑 行的速度为V2,这种现象叫全反射,我们把开始出现 “全反射”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即当入射角=临界角时 产生滑行波。 由于滑行波沿界面滑行引起另外的效应,由于介质1与介 质2是密接的,滑行波传播过程中,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 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 波在地震勘探中叫折射波。(首波)(即透射波的能量都 集中在界面附近,能不断向上转化给首波,形成折射波的 能量) 形成折射波的条件:V2>V1 θ=θC 对于多层介质只有当下伏地层速度大于上伏地层的所有各 层速度时才能产生折射波。 在实际的地层剖面中只有某些地层能满足形成折射波这个 条件,因此“折射层”的数目要比“反射层”的数目少得 多。 ⑤直达波:从震源直接沿测线传播的波,没有遇到分界面。
从另一角度又分
纵波 体波 横波 面波
Vp
3Vs
2、按传播路径划分
在地震勘探中用炸药激发时,一声炮响之后会产生各种各 样的地震波:(先讲几种简单的) ‘ 1 '1 (1)反射波 产生反射波的条件: 当入射波垂直入射界面的产生 反射波的条件为:(不存在转换波) V V V Z 波阻抗
计算机处理获得地震 剖面或三维数据体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地质构造解释
地层孔隙度解释
地层有效厚度解释
地层岩性解释
地震勘探阶段

合肥盆地南部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意义

合肥盆地南部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意义
南部山前区的资料有多产状现象, 针对多产状 干扰问题, 通过解释 TR、TK1、TJ1、Tg 四层地震反射 标准层, 从浅到深理顺地层厚度关系, 确定断层的相 互切割关系, 认识断层的发育情况, 使解释方案具有 较高的可信度。 313 断层解释
研 究区断 裂平面 展布可分 为近 EW 、NN E 和 NW W 向三组, 其中以 EW 和NN E 向断裂为主。 控 制着本区构造格局, 也控制着盆地内沉积体系类型 及展布, 是盆地内构造变动的主要形式, 断层正确解 释对整个构造解释至关重要。
十分明显。这两种成因的正断层相互复合, 构成了合 肥盆地较为独特的正断层系列。 313. 2 逆断层
发现的逆断层有三种: ①浅层滑脱逆断层: 发育 在造山带山前的浅层, 在剖面上断面上陡下缓, 其滑 脱面一般在中新统的膏盐层之中消失。形成时期较 晚, 这类构造内部发生断裂, 有油源断层存在, 则有 一定的勘探价值。②中深层逆冲逆断层: 印支面以下 常见的断层。 走向北西, 倾角较大, 并控制地层和构 造, 对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较为有利。 ③推覆逆 掩断层: 大别造山带山前发育一系列的推覆逆掩断 层, 规模较大, 造山带向北推覆, 将合肥盆地南部压 于山下。由于地震资料普遍较差, 特征不太明显。逆 断层动力机制主要是挤压运动。另外, 走滑运动也产 生一些逆断层。 313. 3 反转断层
角度不整合岩性域空间上的差异大, 地震反射 有明显的特征, 如削蚀、尖灭、超覆等不整合面, 可以 用区域地质结构推测判断。TR (古近系底界面反射) 和T g (为前中生界顶剥蚀面反射) , 是区域标准反射 层, 可全区追踪对比。 312. 3 地震相特征识别法
合肥盆地印支面以下发育众多规模较大的逆 冲、逆掩断层, 地层重复多, 且无井钻遇该套地层。依 据不同地层其地震反射特征有差异, 相似地层地震 相类似这一特征, 可以对地层进行识别和追踪。印支 面以下地层, 主要依靠地震相特征识别。 312. 4 地震资料多产状研究法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 构造解释
• 岩性解释与储层预测
• 地震属性 • 三维可视化
构造解释
•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 水平剖面成图
• 叠偏剖面成图
二维解释
地震解释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解释之前需要收集资料,熟悉资料, 了解该区和邻区的地质、地震、钻井 等资料及成果报告。
解释的主要步骤有:层位标定、断层和 层位解释、勾绘等 T0 图、空间归位、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的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的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的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二维解释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方法步骤:
1. 数据准备,主要是地震剖面、VSP 和钻井资料,包括声波曲线、井 径、岩性、电阻率、自然伽玛等,VSP 资料主要有走廊迭加、上行 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同时还应搞清极性、相位、(小 相位或零相位)、子波及子波的频带宽度、波形。 2. 利用合成记录或VSP 资料进行层位标定。最简单的方法是 a 根据VSP 一次下行波初至点标定。注意一次下行波的极性代表 VSP 的极性,和SEG 正常极性相反。 b VSP 上行波剖面与时间剖面波组对应关系标定。 c 走廊迭加插入到时间剖面中标定。(注意极性) d 利用合成记录标定,也包括各种测井曲线经过时深转换后与时 间剖面的对应关系。 e 利用多种资料综合桥式标定。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建议用以下步骤: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的层,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典型反射层 的解释成果。 4)进行剩余相位校正处理。 5)选择处理好的过井剖面作为标准剖面,以标准剖面为基准作全 区资料平衡和其他目标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2.振幅显著增强
➢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 出。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 系数及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 他地震地质条件有关。
2.检查资料:
对各种资料进行检查,包括: ① 检查资料是否齐全;这些资料包括:水 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速度谱,表层速 度资料,测量资料、观测系统及采集工作 班报内容等; ② 检查时间剖面的质量;分析采集因素和 处理流程、参数应用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可 靠等。
2、剖面解释
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 , 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 进行的。
➢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难以仔细 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 便于加色对比,而且从波形线上又可以反映波的动力学 特征。
➢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 地震波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 地震资料: • 1)地震剖面:时间剖面、偏移剖面、深度剖面 • 2)速度资料:平均速度、层速度 • 3)频率和振幅资料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内容(4个方面) 1)构造解释 2)地层解释 3)岩性解释和烃类检测 4)综合解释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1 时间剖面形成过程 ① 什么是时间剖面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数据采集(多次复盖)→计算 机处理(动、静校叠加等)→显示成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对倾斜 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面(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 位)(如下图)。
② 时间剖面的显示
a.波形显示;b. 变面积显示; c. 变密度显示;d. 波形加变面积; e. 波形加变密度。
时间剖面的形成图
时间剖面的显示方式
➢ 波形显示:可仔细地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频率和波形等)。 ➢ 变面积显示:是把处理后地震数字信号经过数/模转换变为模拟信号,
再通过检流计变成光带的振动,用光栅把下半部光带遮住,上半部光 带透过光栅对照像纸感光,记录下梯形变面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录。
2、地震标准层的确定
➢ 地震标准层的反射应具备的条件: ➢ ① 反射波特征明显,稳定。 ➢ ② 在工区大部分测线上都可连续追踪。 ➢ ③ 能反映地质构造(浅、中、深各层)的主要特征;最好在含油层系
➢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的形状 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峰,梯 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邻梯形中点的 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期。
➢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亮点”。
➢ 变密度显示: 用辉光管代替检流计,随模拟地震信号 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强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大, 色深;弱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变密度”。
1. 基干测线对比
➢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 择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 射标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 别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3.复杂剖面解释
➢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 岩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 震信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 地下复杂体的正确解释。
四、综合解释
➢ 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 合对比分析,对沉积特征和构造形 成等,作出地质解释,进而对含油 气进行评价,提出钻井井位及成果 报告。
第二节 层位标定
1、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 对比原则(或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 反射的连续性是由界面上下两组地层性质(速度、岩性、密度、含流 体等)稳定性决定的。
➢ 构造解释中,着重研究反射层外部形态,忽视反射层内部结构的一些 不连续的反射。连续性可作为衡量反射波可靠标志。
➢ 上述反射波识别标志是相互联系,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波连续 性好,但能量差;不整合面上的反射能量强,却不够稳定等等。这受 许多因素控制,如激发、接收条件、波的干涉、地下地质因素。
带和构造带。
➢ 连井资料解释
包括测井资料及井旁地震资料的解释, 具体为:
➢ 钻井分层与地震层位的对比连接: 了解反射层相当的地质层位,及岩 性接触关系等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 地震测井资料解释:可获得较准确 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层速度。
➢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井旁地震 记录对比,可判别井旁反射的真伪。
3、空间(平面)解释
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结 果,包括:
➢ 各种地质异常现象平面分布图: 包括各主要层位的断层组合,尖 灭线分布、岩性变化带及各种有 意义的沉积现象的平面展布。
➢ 各反射层t0等值线图(时间); ➢ 各层的深度构造图;为了解地下
各层构造情况,提供钻井井位。
➢ 反映地层沉积特征的等厚图; ➢ 确定断层、构造要素,划分断裂
3.波形相似特征
➢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 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 播路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 经受的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 以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 的波形基本相似,包括:主周期、 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如左 图。
4.连续性
➢ 横向上,将以上这些反射波的特征保持一定距离和范围,这种性质称 为波的“连续性”。
测井曲线
彩显-波阻抗
第一节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要包括:区域 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 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② 解释人员要明确本工区的地质任务、勘探目的、层位及有关技术要 求,了解野外采集因素,处理流程及参数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