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https://img.taocdn.com/s3/m/c4f4c40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2.png)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是以不同形态记录流传至今的黎族民间文学形式。
它包括从口头传说到书面文学的形态,从歌谣唱腔到诗歌的形式,从流行的故事到戏剧的艺术都有所涉及,记载了黎族民族悠久的文学文化,表达了黎族人民多彩的爱情文学审美。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中流传着很多关于爱情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发生在一些乡土的景观里,男女主角的命运受到时空环境、着装、外表特色、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破裂爱情进行了深入浓烈的展示。
通过男女主角的爱情表达,将叙事塑成众多悲剧爱情故事,包含了离别、伤心、徘徊、痛苦、凄凉,两个世界很难接壤,男女主角均不能逃离心灵的折磨和生活的苦痛,它体现了黎族民族对爱情的伦理美德审美观念。
此外,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还体现出黎族民族对社会的审美观念。
他们把社会的压迫、不平等和不公正表现在浪漫的悲剧文学里,正如在《河流之上》中,男女主角被宗教和社会规范给制约,穷深得无以复加,表达了压抑的社会生活状态,草速之风,表现出黎族对社会物竞天择的审美伦理观念,催生了传统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宏大的社会意识。
总之,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意义,是写上古老的爱情文学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
它不仅是一部民族的文学史,更是一部文学史,表达了一个民族多种审美文学伦理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我们探索审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学史记录。
黎族作家文学的民族性和开放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黎族作家文学的民族性和开放性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8276356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a.png)
黎族作家文学的民族性和开放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黎族是中国南方较早形成的一个民族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海南之魂”。
黎族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环境,黎族文学一直以来较少被外界了解和认识。
本文旨在通过对黎族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其民族性和开放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更好地了解黎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化底蕴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本文将深入探讨以下问题:1. 黎族作家的作品如何体现民族性和开放性?2. 黎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化底蕴是如何影响黎族作家的文学创作?3. 黎族作家的作品在推广和传承黎族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黎族作家的文学作品,揭示其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深入探讨黎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化底蕴,分析黎族作家的作品在推广和传承黎族文化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为进一步推广和弘扬黎族文化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步骤1. 梳理黎族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底蕴,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2. 选择几位代表性的黎族作家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其作品中的民族性和开放性,并分析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3. 通过对黎族作家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和文化解读,深入探讨黎族文学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分析其在推广和传承黎族文化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4. 综合研究结果,分析黎族文学的创作现状和发展前景,探索黎族文学的传承和弘扬之路。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艺学、民族学、文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文化解读等手段,深入探讨黎族作家文学的民族性和开放性,分析其特点和文化背景,揭示其在推广和传承黎族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五、论文结构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问题和目标。
第二部分为文学作品的民族性和开放性探析,主要从文本角度探讨黎族作家的作品中的民族性和开放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为黎族文学的特点和影响,主要从文化角度探讨黎族文学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09c08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8.png)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的表现尤为突出,它们承载着蒙古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命运的抗争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二、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产生原因(一)历史因素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战争、灾难、压迫等磨难。
这些历史事件使得蒙古族人民在面对困境时,形成了独特的悲剧意识。
这种意识在民间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
(二)文化因素蒙古族文化中,崇尚英雄、崇尚勇敢、崇尚牺牲等价值观深入人心。
这些价值观在民间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悲剧意识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
此外,蒙古族信仰萨满教、藏传佛教等宗教,这些宗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也影响了悲剧意识的形成。
(三)社会因素蒙古族社会在过去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这种无力感使得悲剧意识得以滋生。
同时,社会的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也使得人们对于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三、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悲剧意识的表现形式(一)英雄史诗中的悲剧意识在蒙古族英雄史诗中,英雄们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史诗表现了人们对于英雄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表现了对于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奈。
如《江格尔》等史诗,以壮烈的英雄形象和悲惨的结局表现了悲剧意识。
(二)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的悲剧意识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悲剧意识往往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得以体现。
这些故事往往以人物的悲惨遭遇、家庭的破碎、爱情的失落等为主题,表现了人们对于命运的无奈和生活的苦涩。
如《苏武牧羊》等故事,以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忠诚的品质表现了悲剧意识。
(三)诗歌中的悲剧意识在蒙古族的诗歌中,悲剧意识往往通过抒发诗人的情感得以体现。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46905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7.png)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支,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是一种极为显著的艺术表现。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通过对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主题表达及情感内核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更好地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历史心理。
二、蒙古族民间文学概述蒙古族民间文学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
这些文学作品以丰富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其中,悲剧意识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蒙古族文化心理和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一)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是悲剧意识的重要体现。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面临着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如战争、灾难、疾病等,导致人物命运走向悲剧的结局。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生命无常和命运不可抗拒的深刻认识。
(二)主题表达的悲剧性除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主题也常常具有悲剧性。
这些主题往往涉及到生死离别、家国情怀、爱情悲剧等,通过这些主题的表达,作品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悲情氛围。
这种悲情氛围既是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三)情感内核的悲剧性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情感内核的悲剧性是构成悲剧意识的重要因素。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关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无奈和痛苦。
这些情感关系既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情感世界,也揭示了悲剧意识的深刻内涵。
四、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一)历史背景的影响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的形成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灾难和苦难,这些历史事件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74117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0.png)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悲剧意识作为蒙古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不仅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追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表现方式和文化价值。
二、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悲剧意识产生原因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悲剧意识产生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首先,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迁徙、自然灾害等苦难,这些历史事件使得蒙古族人民形成了深刻的生命意识和悲剧意识。
其次,蒙古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使得其民间文学中充满了悲剧色彩。
例如,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等文化传统,都为悲剧意识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三、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悲剧意识的表现方式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悲剧意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1. 人物形象: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在许多作品中,人物形象都带有悲剧色彩,如英雄人物的壮烈牺牲、爱情悲剧中的痛苦挣扎等。
2. 故事情节: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故事情节往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许多作品中,情节的转折和冲突都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如战争、灾难、家庭矛盾等。
3. 主题思想: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主题思想往往涉及到生命、爱情、家庭、友情等深刻的话题。
这些主题思想往往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四、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悲剧意识的文化价值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传统。
其次,悲剧意识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起到了传递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使得后人在阅读这些作品时能够深刻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此外,悲剧意识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精神,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爱情、家庭等话题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试论黎族传统文化对黎族作家文学的影响
![试论黎族传统文化对黎族作家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571cf46fe4733687e21aa72.png)
式去看待和解释人与 自然的关系。 了农耕文化时期 , 到 以及后
来 的工 业 文 明 阶段 .文 学 也 有 相 对 应 的农 耕 文 化 及 工业 文 明 的 内容 。我 们 经 常 提 到 的 文 学 的 “ 代 性 ” “ 族性 ” , 际 时 、民 等 实 上 是 文 学 的 “ 化性 ” 一 部 分 。 对 来 说 , 学 的 形 式 与 文化 文 的 相 文 的 关 系 并不 是 那 么 直 接 。 也 是 文 化 的 产 物 。 且是 在更 为深 但 而 入 的 层 面 上 产生 的联 系 。 文 学 结 构 、 格 色彩 等 诸的著作《 原始 文化》 , 中 将文 化定义 为“ 包括 知识 、 信
仰 、 术 、 律 、 德 、 俗 以 作 为一 个 社 会 成 员所 获 得 的能 艺 法 道 风
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 。 现代汉语词典》 对文化的解释之一是 :
“ 人类 在社 会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所 创 造 的 物 质 财 富 和 精 神 财 富 的 总 和 。 指精 神财 富 , 文 学 、 术 、 特 如 艺 教育 、 学 等 。 ” 这 科 【 l
21 0 2年 5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文社会科学版 ) 人
M a .01 y2 2
第 9卷 第 5期
Ju a o H b i nvr t o E o o is maie n oil c n e o r l f u e U iesy f cn m c( n i Hu nt sadSca S i cs i e
化。 但是宗教信仰 、 价值 体系 、 文化传统等精 神文明的成果会
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bca94237cd184254a35350e.png)
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作者:钟淑杯邓小康陈超海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3期黎族人是海南岛最早的土著居民,清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指出海南岛的黎族人是“剪发文身之越人”。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歌谣和民间故事在他们生活和劳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研究黎族文学作品中发现,黎族人民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根据自己美学观和对生活的认识,进行了截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艺术加工,使得表述宇宙万物的形成、黎族人的繁衍及神奇的洪荒时代世界等民间神话传说都具有了鲜明的本民族人文特色。
要感知这个民族的文学发展并探析其悲剧美学,我们不得不对黎族的创世史诗《吞德剖》以及在黎族中流传甚广的几个洪荒神话故事《人类的起源》、《螃蟹精》、《洪水的故事》、《袍隆扣》等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因为这几部作品分别产生在黎族历史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对象和审美倾向。
一、对人类起源及繁衍的认识各民族对人类起源及繁衍的认知,是基本上相同的,核心基础都是造人,但在如何造人时却都有着本民族特殊的处理方式,黎族人凭借自身独具韵味的想象,塑造了与众不同的朴素艺术形象,并做了富有黎族特色的描绘,从而独具风情。
作为创世史诗的《吞德剖》,歌颂着黎族祖先开天辟地的英雄创举,描述了一幅关于黎族起源、民俗来源和黎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
史诗中告知了黎族先祖的来源:是天狗与婺女结合,生于人间的一对兄妹,后来兄杀父娶母,又与妹妹婚配,才繁衍黎族了子孙后代。
尤其是哥哥杀父、娶母,又与妹妹婚配的情节,写得曲折而动人心魄,一场人伦悲剧,衍化了黎族先民的审美观点,如:天狗被误杀后,其身形化为了五指山、万泉河和大小洞天等;而哥哥误娶母亲、妹妹为妻,也衍生出了黎族文身绣面的习俗。
悲剧美学的诞生,其实不在于多少的伦理探讨,而在于以美学的观点解决人生的问题,审美是一种人生态度,而黎族的悲剧美学就是黎族先民对待人生的哲理。
如《吞德剖》以一首序歌唱起:“呵……去呵去呵咳!父去儿传代,赛人兴未衰,河干海尚在,甜从苦中来。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https://img.taocdn.com/s3/m/17b5b4a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0.png)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现代文学家和学者们经常发现,许多民间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鉴赏和研究,而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也不例外,继承着古老的部落文化和传统文学,遍布每一个角落,在当今社会,人们仍能听到黎族传说、曲调以及口头文学作品,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聆听者。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的内涵是令人惊艳的,它丰富的情感内容,使聆听者产生思考和感悟,并激发他们的爱情梦想。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叙述的是一类传统的爱情悲剧故事。
这些故事中的两个主角一般都是少女因遭受社会压力和有关规则的限制而将爱情压抑在心底,甚至不得不牺牲爱情而不得不嫁给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人,从而使爱情最终无疾而终。
虽然这类爱情悲剧文学看似傻傻的,却也折射出当代社会的现实面貌,强调了一种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此外,这类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中也有一种思想哲学有关的审美,即乔丹说、对悲剧本身进行定性分析,全局性思考悲剧残酷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以及作者通过作品传达出的价值观。
首先,这类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之一是丰富性。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通过叙事技巧赋予爱情悲剧故事精彩纷呈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性格,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对白和抒情,让人受益匪浅。
其次,这些文学作品也具有时代性的审美价值。
在古老的部落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融合了社会时代的信念,也时而传达出作者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另一角度让人看到了历史的变迁。
再次,这类文学作品也具有传统性的审美价值。
传统文化一直是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当地社会的习俗、风俗和宗教信仰,以及当地人文史上重大的社会变革,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
最后,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还应当指出它特有的审美价值,即情感价值。
爱情悲剧的叙述,从不幸福的事件引发出来,以及男女主角苦苦挣扎、无奈牺牲以及最终感染众生的叹息,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更多的是以情感的内容为主,让人感受到一种爱情之火,更加贴近爱情的真谛。
总之,以上几点表明,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老的部落文化和传统文学,也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面貌,更是以一种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传达出来的,令人受益非浅。
最新-黎族民间文学审美特性 精品
![最新-黎族民间文学审美特性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dbde00150912a216147929e0.png)
黎族民间文学审美特性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黎族大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形态,处于氏族部落社会,他们信仰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创造了山地民族的刀耕、狩猎文化。
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奇葩。
在这支绚丽多姿的黎族文学中,黎族民间故事是百姓生活中流传较为广泛和最受欢迎的,并且从远古时代起就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色彩的叙事体故事。
黎族民间故事中,神话是远古时期黎族人民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黎族神话与自然结合的很紧密,保持着一种童真和天性。
童真和天性是基于人类童年期的蒙昧无知所致,这与儿童幼年的无知而天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由稚拙引发的泛灵观和任意逻辑的思维在民间神话中较为普遍,它是构成黎族民间故事稚拙美的主要因素。
稚拙美是天然拥有的一种美学特质,稚拙是幼稚而拙朴的意思,稚拙美在神话故事中主要表现在其思维的特点、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上,三者结合构成一种大巧若愚、浑然天成的美学境界。
如流传于黎族杞方言区的神话《螃蟹精》,描述了远古时期,一只无恶不作的螃蟹精被雷公操起的大铁锤砸死,一肚子的黄水四处横溢泛滥成灾,滔滔的黄水淹没了大地。
只有一对兄妹躲进葫芦里才侥幸得以生存。
洪水退后,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这对兄妹不得不遵从雷公的旨意结婚,生下了没有手脚也没有鼻子眼睛的肉团,恐惧的哥哥便将肉团剁成块抛到山下,然而一群乌鸦将这些肉团衔到山上,一些肉团则落到水里飘到平原。
结果落到山里的肉团变成了现在的黎人和苗人,而流到山下平地里的肉团则变成了汉人。
洪水是由大自然生成的一种时常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灾害。
洪水神话是具有广泛世界性的关于宇宙毁灭和人类再生的神话,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广泛流传着类似的神话,它们是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的体验。
属于热带气候的海南岛自古以来一直遭受着来自大自然的台风、暴雨的危害,因此在黎族神话中,洪水神话占有相当的比例,黎族各支系均有流传。
黎族爱情悲剧文学审美学研究
![黎族爱情悲剧文学审美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cc04310c22590103029dba.png)
黎族爱情悲剧文学审美学研究黎族爱情悲剧文学审美学研究本文关键词:黎族,审美,悲剧,爱情,研究黎族爱情悲剧文学审美学研究本文简介:一、黎族悲剧文学研究现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不同的发展史,也造就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
黎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黎族文学由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和当代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两部分组成而其中民间文学是现当代黎族文学研究的重镇,其研究成果远多于作家创作的文学,而根据笔者查询,对黎族爱情悲剧文学审美学研究本文内容:一、黎族悲剧文学研究现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不同的发展史,也造就了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
黎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黎族文学由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和当代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两部分组成而其中民间文学是现当代黎族文学研究的重镇,其研究成果远多于作家创作的文学,而根据笔者查询,对黎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很少从悲剧角度特别是对爱情悲剧的审美角度来研究的,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
由于黎族没有创制文字,黎族民间文学在历史上以口头形式相传,在黎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目前,黎族民间文学研究已公开出版多部作品并编印有黎族民间故事、歌谣、民间谚语和谜语等的文献资料。
如符桂花的《黎族民间故事大集》、《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卓其德的《美满的歌》、王月圣的《黎族创世歌》、王文华的民间叙事长诗《甘工鸟》等。
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韩伯泉和郭小东最早研究黎族民间文学的专著《黎族民间文学概说》,陈立浩、范高庆、苏鹏程合著的《黎族文学概览》等,此外还有很多相关论文的发表,总之黎族民间文学的文学作品和有关民间文学的研究著作、文章比较丰富。
当代黎族文学发展相对滞后,经过30余年的发展,黎族作家文学取得不少跨越性的突破,也已经开始引起一些研究者的关注,越来越多有关黎族作家文学的评论文章见于相关研究书籍和刊物。
如陈立浩、陈敬东、徐智章主编的《海南民族文学作品选析》、王海、江冰著的《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黎族文学》、陈立浩、范高庆、苏鹏程合著的《黎族文学概览》、毕光明著的《海南当代文学史》、张浩文著的《新时期海南小说创作述略》、单正平著的《海南当代散文概观》等。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8f74f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a.png)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民间文学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不仅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也是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悲剧意识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内在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悲剧背景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悲剧意识源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蒙古族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迁徙、自然灾害等苦难,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
在民间文学中,这些苦难往往被以悲情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悲剧意识。
三、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主题1. 生命悲剧: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生命悲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频繁,人们的生命常常处于危险之中。
这种生命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在许多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如《江格尔》、《格萨尔》等史诗中的英雄形象,他们在与自然和敌人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献出了生命。
2. 爱情悲剧:爱情悲剧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习俗的限制,许多美好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如《草原之歌》、《嘎达梅林传奇》等作品中的爱情描写,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纯真与无奈。
3. 社会悲剧: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社会悲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这些作品让人反思社会现实,呼唤正义和公平。
如《伊敏的传奇》、《陶力噶》等作品通过描述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展现了社会的复杂性。
四、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悲剧表现手法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悲剧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直接叙述、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
通过这些手法,作品将悲剧意识深刻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悲情氛围和审美价值。
如通过直接叙述英雄的悲惨遭遇,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奈;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之间的命运差异,揭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公;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现象的荒诞性等。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1adfac5acfa1c7ab00cc2d.png)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一、悲剧的概述悲剧属于美学范畴,它与一般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所描述的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文学体裁或喜剧类型来看。
“它和壮美、优美一样,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范畴,而不是指一种文艺体裁或喜剧类型而言的。
”①一般我们认为的悲剧只是一种广义上的悲剧,含义很广泛,只要是日常生活中能让人痛苦,或让人内心感到痛苦的人或事,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人或事,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悲剧。
而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并不局限于此,它包括现实生活中和艺术领域里的一切悲剧现象,并且它不是指生活中一般的悲痛、悲惨、不幸、死亡、悲观等词的同义语。
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不具有悲剧性的冲突,没有现实的意义,都不是美学悲剧的范畴。
别林斯基说:“偶然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出其不意的死亡,或者其他没预料到的与作品主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的情况,都不能在悲剧中占有地位。
”②“美学范畴的悲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悲观失望。
”③换句话说,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悲剧现象、事件和人物,他的本质的是崇高的,它能给人以哀伤和悲痛,但又使人们化悲伤为力量,振奋精神,激起斗志,净化思想,给人以审美的悲壮感。
为了区别于广义上的悲剧与美学范畴的悲剧,有的著作称后者为悲剧美。
二、悲剧的美学特征从某种意义来说,悲剧是美和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以丑压倒美,以非正义战胜正义而产生的。
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到悲剧艺术时,深刻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④正是如此,美和正义所代表的是悲剧人物所拥有的美好的理想、崇高的品行,或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需求,而这些美和正义一旦遭到丑和非正义的攻击以至于毁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悲痛、愤怒、同情,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动力,与非正义的邪恶势力斗争,这就是悲剧所带来的美学效应。
新时期黎族文学发展论析
![新时期黎族文学发展论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3d8cb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5.png)
新时期黎族文学发展论析
王海
【期刊名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6)003
【摘要】黎族作家文学起步于进入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历经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至今三个阶段,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但从整体上看,在对本民族社会生活的描写以及文化思考方面还比较单薄,创作的艺术技巧方面也普遍有待提高;存在这些不足,除了基础的薄弱外,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主要原因.
【总页数】8页(P1-8)
【作者】王海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9
【相关文献】
1.时代的精神民族的特色——新时期黎族地区群众文化论析 [J], 陈立浩;邢孔史;符昌昭
2.新时期社会法治环境建设快速发展论析 [J], 库丽奴拉·祖尔亚提
3.黎族女作家李美玲文学创作论析 [J], 范高庆
4.论文学史的“个体意识”与“类意识”——百年中国文学史学科发展论析 [J],
朱首献
5.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析 [J], 李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论黎族民间童话的美学特征
![简论黎族民间童话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05e15f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1.png)
简论黎族民间童话的美学特征
杜伟;董怀岩
【期刊名称】《写作:高级版》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童话是指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熟悉的人物或事件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与夸张或拟人的手法创作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
根据创作主体的不同,可以把童话分为民间童话(长期流传于民间口头上的童话)和创作童话(作家根据童话的创作规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作出的童话)。
黎族民间童话是黎族口头文学的一种,长期流传于各黎族村寨,黎族童话意义深远、内涵丰富,生动反映了黎族人民关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的最初的认识和看法。
从美学的角度审视黎族民间童话,可以解读出黎族人民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观。
我们认为黎族童话的美学特色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杜伟;董怀岩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海南师范大学初等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7
【相关文献】
1.浅论黎族民间童话的伦理学意义 [J], 董怀岩;杜伟
2.论黎族民间童话的类型与特点 [J], 杜伟;杨雪
3.论黎族民间童话的类型与特点 [J], 杜伟;杨雪
4.从民间童话走出的艺术瑰宝——《格林童话》叙事风格简论 [J], 李江山;陈敏仪
5.两种文化语境下中俄民间童话美学特征比较研究 [J], 吕丹;吴昊;宋丽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黎族民间爱情故事的审美特征
![黎族民间爱情故事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25ae8daf90f76c661371abd.png)
黎族民间爱情故事的审美特征作者:黄桂玲胡冬智周琳琳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0期摘要:黎族民间爱情故事历史悠久、数量丰富、情节曲折、内容感人,集中体现了黎族人民的真实兴趣、美好愿望和精神面貌,成为黎族人民自我意识的载体,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文侧重从本色自然、崇高悲壮、浪漫瑰丽三个方面对其审美特征进行解读,探寻海南黎族生生不息的民族信心和力量源泉。
关键词:黎族爱情故事审美特征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其中,爱情故事因其数量众多、情节曲折、内容感人而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民间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集中体现了黎族人民的真实兴趣、美好愿望和精神面貌,成为黎族人民自我意识的载体,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色自然之美“自然”是美的极致,作为判断美与丑的标准,历来为人所推崇。
自然之美是自内而外看似不经意的美的自然流溢,与“朴”、“真”相伴,是一种本色之美。
黎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也造就了其对自然之美的一种独特理解,渗透到民间爱情故事的创造中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以勤劳为美德,视劳动为快乐。
热爱劳动是黎族人民社会理想的基础。
在民间爱情故事中,勤劳成为男女主人公身上最优秀的品质。
在《绣脸的传说》中,女主人公乌娜“六岁就会绣花,八岁就会帮助母亲下地种地”。
而男主人公劳可,“一肩能挑五百斤”,村里的人都说劳可是个勤劳的好青年。
在另一个故事《尔蔚》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尔蔚“容貌出众,聪明勤巧。
她种的山兰,穗头金谷累;她织的黎锦,彩蝶紧相随”。
这种描写在黎族爱情故事中并不少见,当勤劳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时候,也就成为美的代表。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有的故事中,主人公意外获得神仙的帮助,在物质生活满足后并不是坐享其成,而是继续参加劳动。
如《星娘》中的“弟弟”与星娘结合后,吃穿不愁,应有尽有,但仍旧与星娘一起早出晚归,辛苦耕作。
《幸福的帕耀》更是一则在黎族民间故事中少见的没有曲折斗争而单纯歌颂劳动的爱情故事。
悲剧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性的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22434e2e3f5727a5e96213.png)
悲剧性性的美学分析引言悲剧是能使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
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的压抑,却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和必然的胜利。
所以实际上悲剧美所显示的审美特性必然体现出一种崇高之美,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悲剧的美学含义悲剧作为哲学范畴之一,与一般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中所见讲的悲剧的含义不同,它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的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
为了便于将美学范畴的悲剧与文艺学、历史学、哲学以及日常生活中讲的悲剧加以区分也称其为悲剧性。
悲剧性是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
悲剧性不仅指戏剧艺术所表现的悲剧,也指小说、诗歌,甚至其他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悲剧。
悲剧性常常与哭联系在一起,但令人哭的,并非都是悲剧,例如有喜极而泣等。
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根本特点是悲,不悲不成悲剧。
悲的愈深,哀的愈甚,愈能产生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曾说过: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词。
它与日常语言中所用的“悲剧”一次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悲剧经常迫使我们采取严肃的论理态度和实践行动”①。
它虽然在客观意义上具有“悲”的审美意义,但是对于和人们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人们很难一般也不会采取审美的眼光去看待它。
只有当它上升到艺术形态领域后真正的成为一种悲剧艺术,才能经常作为审美对象引起人们的审美思考。
悲剧是美得一种独立存在的形态,在美与丑的冲突中,它是以美暂被压制为基本出发点的。
但是悲剧具有为美好生活和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尤其是那些革命悲剧,具有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因此悲剧所引起的悲哀、痛苦和哭泣的精神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在给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带来一种极度的敬意和强烈的震撼,在对悲剧人物涌动起一种那一言说的敬仰,赞叹之情。
人们作为审美主题荡气回肠,心潮澎湃,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撞击,伟大的洗礼。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生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在悲剧关上之中,随着但受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
谈论黎族传统文化对作家文学影响
![谈论黎族传统文化对作家文学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58f7b2676c66137ee0619a0.png)
谈论黎族传统文化对作家文学影响黎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民族之一,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和开发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如神话、歌谣、乐器、舞蹈、黎锦、图符,以及礼仪、风俗、民族体育等。
黎族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的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之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1]P1318这里我们将文学放在文化系统中进行探讨。
作为文化系统中子系统的文学,在功能、特征等多方面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第一,我们通常把文学作品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从作品的内容与文化的关系上看,不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出不同的文学作品,比如人类在原始文化时期,文学作品包含有神话内容,这是因为原始文化中人类是以幻想的方式去看待和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到了农耕文化时期,以及后来的工业文明阶段,文学也有相对应的农耕文化及工业文明的内容。
我们经常提到的文学的“时代性”、“民族性”等,实际上是文学的“文化性”的一部分。
相对来说,文学的形式与文化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直接,但也是文化的产物,而且是在更为深入的层面上产生的联系。
文学结构、风格色彩等诸多问题,都可以在文化中找到根源。
第二,文学创作是作家对客观世界的信息进行主观的选择、加工并表现出来。
从创作成作品,到发行流通,再到读者阅读接受,文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同时,读者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对客观世界的解读带到阅读接受中,赋予了作品新的意义,形成了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读者的阅读效应又作为客观世界文学信息的一部分,影响作家的文学选择和表现。
在这个双向的文学活动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都可以看到文化的作用和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黎族人是海南岛最早的土著居民,清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指出海南岛的黎族人是“剪发文身之越人”。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歌谣和民间故事在他们生活和劳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研究黎族文学作品中发现,黎族人民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根据自己美学观和对生活的认识,进行了截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艺术加工,使得表述宇宙万物的形成、黎族人的繁衍及神奇的洪荒时代世界等民间神话传说都具有了鲜明的本民族人文特色。
要感知这个民族的文学发展并探析其悲剧美学,我们不得不对黎族的创世史诗《吞德剖》以及在黎族中流传甚广的几个洪荒神话故事《人类的起源》、《螃蟹精》、《洪水的故事》、《袍隆扣》等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因为这几部作品分别产生在黎族历史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对象和审美倾向。
一、对人类起源及繁衍的认识各民族对人类起源及繁衍的认知,是基本上相同的,核心基础都是造人,但在如何造人时却都有着本民族特殊的处理方式,黎族人凭借自身独具韵味的想象,塑造了与众不同的朴素艺术形象,并做了富有黎族特色的描绘,从而独具风情。
作为创世史诗的《吞德剖》,歌颂着黎族祖先开天辟地的英雄创举,描述了一幅关于黎族起源、民俗来源和黎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
史诗中告知了黎族先祖的来源:是天狗与婺女结合,生于人间的一对兄妹,后来兄杀父娶母,又与妹妹婚配,才繁衍黎族了子孙后代。
尤其是哥哥杀父、娶母,又与妹妹婚配的情节,写得曲折而动人心魄,一场人伦悲剧,衍化了黎族先民的审美观点,如:天狗被误杀后,其身形化为了五指山、万泉河和大小洞天等;而哥哥误娶母亲、妹妹为妻,也衍生出了黎族文身绣面的习俗。
悲剧美学的诞生,其实不在于多少的伦理探讨,而在于以美学的观点解决人生的问题,审美是一种人生态度,而黎族的悲剧美学就是黎族先民对待人生的哲理。
如《吞德剖》以一首序歌唱起:“呵……去呵去呵咳!父去兒传代,赛人兴未衰,河干海尚在,甜从苦中来。
”这首序歌弥漫了神秘色彩,就如来自世间深处一声惆怅的叹息,摄人魂魄,它表明了黎族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一部少数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黎族人虽然生存环境艰难,但歌中:河干海还在,甜中苦中来,因黎族人的果敢、乐观,使之能代代相传,逐渐兴盛,读唱此序歌,引读者深思、回味诸多。
《吞德剖》中,以天狗下凡开章,黎族始祖天狗一出场就气魄宏大、光彩夺目,天狗下凡开篇诗是这样唱的:初古的时代,天地不分开,日月昏朦朦,山岭阴霾霾。
苍天连大海,白云伴尘埃,世间本无物,全从天上来。
开篇诗解释了开地辟地之前,天地是混沌的,地上没有生物,地上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天上,也为后面序诗的天狗下凡铺垫,如天狗出场时表现了天狗的豪迈气势,诗唱:天狗多豪迈,天庭任钦差,天帝极信赖,大权任他排。
天帝多宠爱,天人也吹拍,天女更恭敬,天狗是英才。
天人与天将,天狗最威严。
此诗中,天狗爱上了天帝之女-婺女,他们历经磨难,终结为连理,却被天帝赶到了凡间,开始了他们艰辛的人间历程。
在凡间,天狗叫琶玛天,婺女叫姆顿。
在姆顿眼中,琶玛天相貌堂堂且忠厚,又有天然的才情,他们相亲相爱,凿山引水,造日做月,过着原始游猎生活,也就著述了天空、大地、日月星辰都由天狗、婺女所创造,为人类的产生做好了一切准备,并对人类社会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事先做好了解释和提供了依据,这也是黎族先民对人类的起源一种最基本最朴素的哲理。
《吞德剖》由一连串的故事组成,其中有一部分悲情故事已成为神话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这说明许多目前流传的故事中,就是从《吞德剖》中分离出来的,经过民间的长期流传逐渐演化而独立存在,如《人类的起源》、《螃蟹精》、《洪水的故事》等悲情故事的情节在《吞德剖》中都能找到对应。
比如《人类的起源》讲述,很久以前发了洪水,天神将一对善良的兄妹装进一个巨大的葫芦瓜里面,又把水牛、猪、狗等动物也一起装进去。
等洪水过后,兄妹从葫芦里出来时,看到的是荒芜的大地,没有人烟,都急得哭了。
这时雷公下凡了,让兄妹俩婚配,他俩没有应允,说是亲兄妹,婚配不伦是要被雷公劈的,雷公便道出了自己的身份,经过雷公几番劝说,兄妹俩才答应,后来生出一个肉团,雷公便将它砍碎,于是碎肉变成了许多小孩子,繁衍了黎族人类。
《螃蟹精》和《洪水的故事》也都说明了人类繁衍,兄妹成婚的故事,这与《吞德剖》所讲述的兄妹成婚的故事一样,但吞德剖所讲述的故事就比较曲折,产生了众多的伦理悲剧,从中也看出了黎族人对待人类伦理的认识。
二、对伦理形成的认识从这些悲情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黎族人也非常关注人类自身的问题,即伦理纲常问题的建立也是经漫长的时间而形成的,如婚姻狀态来说,从众多民族学研究来看,在人类最初阶段,还是盛行群婚制的,性交关系较杂乱,这种杂乱的性关系初步发展就形成血缘婚制,即兄妹婚制,而黎族传说中关于兄妹婚配的故事表明了黎族先民曾经存在这种婚姻状态,真实地说明了海南黎族也经历了血缘婚及血缘家庭这一发展阶段。
《吞德剖》讲述的兄妹成婚的故事,相当曲折且动人心魂,它是这么述说的,天狗琶玛天和婺女姆顿成婚后,生下一男一女,儿子叫扎哈,女儿叫姆拉。
有一天,年老的天狗琶玛天因没有变回人形而被儿子扎哈用毒箭误杀,在天崩地裂的巨响声中,天狗的一只手变成了大五指山,另一只手变成了小五指山,眼泪化成了河流,眼睛和鼻子变成了大小洞天,嘴巴变成了山上的水潭。
这一切让扎哈目瞪口呆,婺女姆顿向一双子女讲出了隐瞒多年的实情,并从箱子拿出一支箭,让两个孩子赶快从五指山爬上天庭找天帝,请天帝指明出路。
天帝有意让兄妹俩回到人间结为夫妻,便令天人为妹妹姆拉绣面文身,天帝让扎哈回人间,娶一绣面纹身在等着他的姑娘为妻,扎哈赶紧回到人间,然而,却因天人粗心大意,扎哈误娶了刚刚绣面纹身的母亲为妻,随后生下一女一男(姐姐名叫阿寒,弟弟名叫阿弹)。
贪玩的姆拉在天上玩了三天,殊不知天上三天,人间三年,等她回到人间并且绣面文身之后,才发现哥哥已经与母亲婚配生子。
不久,天帝派天人带着令箭来到人间,令婺女姆顿上天复归星位,婺女只好含泪离家上天与丈夫团聚去了。
天帝又安排哥哥扎哈和妹妹姆拉婚配。
故事讲述了三个违背现在的伦理的事件,一件事是儿子杀死了父亲;第二件是儿子娶了母亲,并生下了孙子和孙女;最后是兄妹婚配。
总体来说,在《吞德剖》中,黎族先民讲述该故事时还是处于血缘婚时代,对儿子娶母亲、兄妹成婚并不感到意外,对儿子杀死父亲,儿子也未受到处罚,只是以同情天狗的遭遇,而将天狗比做中国古时的夸父一般描绘,身死化做山脉河流洞穴。
扎哈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其悲剧命运多像俄狄浦斯王啊!古代黎族人创作的悲剧形象扎哈与希腊文学巨著的悲剧形象俄狄浦斯王是何等相似。
而此后的《人类起源》、《螃蟹精》的故事都讲到兄妹不愿意婚配,经过雷公的几番劝说,兄妹才愿意婚配,这就表明了黎族洪水神话产生时,“群婚”这种婚姻形式已经过去,新的两性关系的限制也已经出现,即摩尔根式的“伙婚制”,即父母和子女间、姐妹和兄弟间不可婚配。
《洪水的故事》更具意义,两兄妹婚配后生下了一肉团,后肉团变成两男两女,这些儿女们都各自找了结婚的对象,有的是老虎,有的是乌龟,最后都形成了各自的民族,即黎、汉族和苗等民族。
这表明了先民们看到了近亲结婚的危害性,逐渐将族内婚姻转为族外婚姻,从而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这不就是一曲人类伦理进步之曲么。
三、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心态先民们以优美动人的神话形式,向人们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的来源,表明了先民与自然和谐的心态,如我们前述,《吞德剖》天狗和天女创造天地日月星辰,天狗死后,身形化为山脉河流洞穴,表明了人类与自然做斗争的时候,也不忘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
如《人类起源》记述洪水时,兄妹乘葫芦瓜逃生,也装载了各类动物,表明了与自然斗争,与万物同生的理念。
又如《袍隆扣》的传说中说道:在混沌伊始,天上有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太阳轮番炙烤着大地,大地寸草不生,“袍隆扣”用弓箭射下了六个太阳和六个月亮。
因天地间离得很近,“袍隆扣”便头顶土锅,用尽全身力气将天地拱开。
为了让氏族生命繁衍生息,“袍隆扣”取天上七彩彩虹当扁担,以道路为绳索,挑来泥土沙石、造山叠岭,所以大小山岭都是从他的箩筐里漏下来的泥土。
他还撒发成林,挥汗为河,为黎民创造了美好的家园,这与我国古代《后羿的传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先民与大自然竞争和不断奋斗的精神,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并想与之和平共处的心态。
《袍隆扣》原是一个反映景颇族人民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故事,有许多幻想和变形的成份,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较趋向和接近于黎族的神话和史诗,这些故事的形成,与黎族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所处的自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其尚处于氏族公社制的社会阶段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并不复杂和尖锐,黎族做为一个土著民族,世居于高山、森林,由于长期处于不断狩猎奔波,生产力水平自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自然力和自然物对他们的生存有严峻威胁,于是在这些时期,消除这些威胁,便成了黎族生活中重要的内容,这种反映社会生活的表现,再现到文学作品中来,这一切,又必然是他们情感愿望的代言人,即英雄人物的生活內容和斗争内容带有一定的规定性。
可以说斗争是主要的目的,但先民盼望在斗争过后的那份宁静与安详,先民们懂得“治”的原始蕴涵:通过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整构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状态,而并非只是用简单地人力去战胜自然,在这些神话中黎族先民是力求生态和谐的。
四、悲剧美学的发展黎族悲情文学从总体来看在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追求上,是幻想的和过于理想化的。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六章中该倒:“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可以说,悲剧除了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出來外,它往往还可能把生活中更深刻、更具有典型性和倾向性的东西揭示出来。
从审美的历程看,《吞德剖》把一个民族的审美眼光从对神灵的膜拜以及对英雄人物理想化的寄托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审视。
从而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从对宗教神话及英雄的依附,转向了独立的艺术审美的领域。
从这个角度看,对于黎族的文化,无论从文学的发展还是审美的历程,创世史诗《吞德剖》都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余的《人类的起源》、《螃蟹精》、《洪水的故事》、《袍隆扣》也就是从《吞德剖》作品进行衍生和发展的,也是悲剧美学在此不断的发展与延伸。
总之,我们绝不能因为黎族文学所表现出的黎族世代悲剧审美历程,从而轻视或低估黎族悲剧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的美德及其道德规范,以及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流传与影响,而应要赞美她、歌颂她,把她高尚的、美好的东西发掘出来,仿效她,学习她,使之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使之对于少数民族自身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能起到其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