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和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3) 掌握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技术及提高耐久性的措施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水灰比理论的形成基础及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2) 难点:提高耐久性的措施。
第二章 混凝土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主要内容: (1) 混凝土的组成 (2) 混凝土的结构 (3) 混凝土的施工性能 (4)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5) 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要求:
明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了解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了解混凝土的应用情况和破坏原因;掌握高强与
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原理,以及在重要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基本原理,以及在防开裂工
程中的应用。 第一章 混凝土发展 主要内容 (1) 水灰比理论的形成 (2) 干硬性混凝土时代 (3) 高强混凝土 (4) 高性能混凝土 (5) 高耐久性混凝土 要求: (1) 掌握水灰比理论的形成基础及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2) 理解外加剂的发明对高强混凝土的推动作用
属材料生产设备对 于环境保护、行业发 展以及企业效益的 重要性,并关注其发 展动态和环保理念, 能够在以后的生产 实践和科学实验过 程中正确地进行设 备选型、使用、维护
和更新
毕业要求
6:能够基于工
程相关背景知
识进行合理分 析,评价材料的
6-2.能分析、判断材料新产
设计、生产、成 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 型加工等复杂
重点讲解混凝土泵送剂和膨胀剂的科学使用。
第四章 混凝土的性能劣化原因分析 主要内容: (1) 混凝土性能劣化的内因 (2) 混凝土性能劣化的外因 要求:
(1) 掌握混凝土劣化的原因,从内因分析如何防止混凝土性能快速劣化。 重点与难点: 了解内外因影响的主次转化关系及对应预防措施。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实验学时:0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目标与毕业
要求对应关系
好的,我猜你是想了解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为你列举以下内容:
通过《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观念,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组织和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
毕业要求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较系统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遵纪守法,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毕业要求4掌握并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设计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时,需要运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确保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毕业要求5运用所学理论组织和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目标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组织和实施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习惯。
总的来说,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具备设计和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贡献。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新型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A32110课程名称:新型建筑材料英文名称:New building materials课程类型: □通识必修课□通识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水泥、陶瓷、玻璃、混凝土、电子、合金材料方向)本科生先修课程: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热工学、流体力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等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课程负责人:李庆刚、张秀芝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新型建筑材料》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任务是介绍新型建筑材料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在该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功能材料和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三部分。
另外课程还扩展了目前最新的建筑纳米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与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选取反映国内外目前新型建筑材料的最新研究水平与结果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通过工艺实验和材料理化性能测试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工艺理论的理解,提高对材料生产质量控制,工艺实验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科研思想,科研能力,初步了解一些材料科学的科研方法,为毕业环节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新型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性能和使用的知识,并了解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使学生掌握常用新型建材的性能特点、选用和施工要点;了解新型建材生产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对性能的影响关系;了解同一类新型材料不同品种其性能异同点及选用应注意问题;了解新型建材发展动向。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产、成型加工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0、能够就材料的设计、生产、成型加工等复杂工程问题与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国际视野10.3了解材料学科/行业的国际状况、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主要内容:(1) 新型建筑材料的定义(2) 新型建筑材料的分类(3) 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4) 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必要性(5) 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与比较要求:(1) 使学生了解新型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了解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必要性。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八、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措施
九、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 绪论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实验十 实验十一 实验十二
合计
讲课 5
5
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
十、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平时成绩 70%(其中预习报告与实验操作 20%,实验报告 80%),理论笔试 30%。 预习成绩以预习答题为主,通过巡视发现操作问题属于预习不认真的,通过课堂提问考查预习情况, 并重新评定预习成绩。 实验报告(百分制):实验目的与原理 10 分,实验内容 20 分,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 20 分,结果与讨论
五、实践环节
本课程是以操作实验为主,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实验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采集数据集结果分析等能力。共安排 12 个实验,总学时为 64。
绪论
5 学时
实验一:分析天平操作练习
2 学时
实验二:溶液的配制
4 学时
实验三:粗盐的提纯
5 学时
实验四:滴定分析操作练习
4 学时
实验五:乙酸解离常数的测定
2 4 5 4 4 5 3 5 6 4 8 8 59
合计 5 2 4 5 4 1 5 4 5 6 4 8 8 59
对应的课程目标 目标 1、3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目标 1、2
(2) 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要求: (1) 掌握配位平衡的原理 (2) 掌握配位滴定分析法的原理 重点与难点 配位滴定分析方法 实验七:水的硬度测定 主要内容: (1) 配位滴定分析法的应用 (2) 水硬度的测定 要求: (1) 掌握配位平衡及配位滴定分析的原理 (2) 掌握水的硬度的测定方法 重点与难点 水的硬度测定方法 实验八: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主要内容: (1)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 (2) 标准曲线的制作 (3) 配合比及铁含量的测定 要求: (1) 了解显色体系的条件实验内容 (2) 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操作 重点与难点: 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实验九:三草酸合铁(III)酸钾的制备及组成分析(一) 主要内容: (1) 三草酸合铁(III)酸钾的性质与制备方法 (2) 溶解、沉淀、过滤、蒸发、浓缩等操作 要求: (1) 掌握三草酸合铁(III)酸钾的制备方法 (2) 掌握溶解、沉淀、过滤、蒸发、浓缩等操作 重点与难点: 三草酸合铁(III)酸钾的制备方法 实验十:三草酸合铁(III)酸钾的制备及组成分析(二) 主要内容: (1) 单盐与配合物的区别 (2) 配合物组成分析 要求: (1) 了解单盐与配合物的区别 (2) 掌握配合物组成分析方法
《深度学习理论与应用》课程大纲
《深度学习理论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编号:2. 课程名称:(中文)深度学习理论与应用(英文)Deep Learn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3.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4. 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课堂授课学时);课外实验学时:8学时5.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含Python语言)、离散数学6. 适用学科专业: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7. 教学手段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练习、课堂测验、课后作业、课后实验、课下答疑、自主学习等。
8. 课程大纲撰写人:审核人:9. 课程大纲修订时间:2023年7月二、课程简介《深度学习理论与应用》是一门介绍深度学习基本理论、原理和应用案例的课程,可用于快速入门和进阶深度学习。
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和梯度理论,掌握深度学习框架和深度学习技术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 的基础知识、感知器、全连接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LSTM、Transformer、BERT、GPT等)、深度神经网络可视化方法、多模态学习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深度学习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例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数据挖掘等。
该课程适合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数据科学等专业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
学生需要具备初步的Python语言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编程基础等先修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编程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具备从事智能技术应用开发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个人素质。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深度学习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为在校继续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继续学习、从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等提供坚实的基础。
illustrate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illustrate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illustrate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导语:在学术领域中,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课程目标指导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最终掌握的技能,而毕业要求则是学生在学业结束时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解释它们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概述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教育者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学习目标。
每个课程都应该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便学生能够清楚了解他们需要在课程中实现的目标。
课程目标可以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指导学习,增强学习动力。
2. 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项关键指标,用于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
毕业要求是学校、学院或教育机构制定的一组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它们通常包括学科方面的要求、综合素质要求和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1. 相互关联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课程目标作为学习目标的设定,通常是根据毕业要求来确定的。
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达到学校或学院制定的毕业要求,并为他们将来在职场或社会中的成功做好准备。
课程目标是指向毕业要求的具体指导。
2. 累积性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具有累积性。
课程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和累积,以帮助学生逐渐达到毕业要求所要求的能力。
每个学期的课程都会和前一学期的课程目标相互关联,以便学生能够建立起有机的学习框架,为毕业要求做好准备。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重要性1. 指导学习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明确设定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
学生能够清楚了解他们需要在课程中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帮助他们确立学习动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WEB系统开发》教学大纲
《WEB系统开发》教学大纲课程名称:WEB系统开发英文名称:Development of Web System课程代码:学分/学时:2学分/32学时适用专业:软件工程先修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后续课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环境与工具、专业综合实验开课单位: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一)课程性质《WEB应用系统开发》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作为WEB应用开发的入门课程,向学生介绍了WEB应用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技术。
本课程通过详实的内容和丰富的案例,为学生指明了目前所学知识的应用方向,引导学生去了解和学习WEB应用技术。
(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1:能够设计或借鉴WEB系统的体系结构并进行简单评估。
课程目标2:掌握WEB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设计相关的验证方案。
课程目标3:熟悉WEB系统常用的开发工具和管理工具,并熟悉相关工具的应用领域。
课程目标4: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开发团队中承担与角色相匹配的工作任务。
课程目标5:掌握WEB系统需求分析的基本策略,能够根据需求设计并组织WEB系统开发。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1《WEB系统开发》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一)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32学时)1.Java WEB应用开发技术概述(2学时)1.1 HTTP协议概述(1学时)1.2 开发环境准备(1学时)2.JSP技术(2学时)2.1 JSP语法(1学时)2.2 JSP内置对象(1学时)3. Servlet技术(4学时)3.1 Servlet技术(1学时)3.2 Servlet常用对象及其方法(1学时)3.3 JSP与Servlet的数据共享(1学时)3.4 Cookie管理(1学时)4. EL、JSTL(2学时)4.1 表达式语言EL(1学时)4.2 JSTL标签库(1学时)5.过滤器和侦听器(2学时)5.1 过滤器作用、过滤器编程接口、过滤器设计(1学时)5.2 侦听器作用、侦听器编程接口(1学时)6. JDBC数据库访问技术(4学时)6.1 JDBC技术简介(1学时)6.2 JDBC访问数据库(2学时)6.3 数据源与连接池技术(1学时)7. MyBatis持久化技术(4学时)7.1 MyBatis体系结构和基础组件(2学时)7.2 MyBastis关联映射(2学时)8. Spring框架技术(6学时)8.1 Spring IoC(2学时)8.2 Spring AOP(2学时)8.3 Spring事务管理(2学时)9. SpringMVC框架技术(6学时)9.1 SpringMVC控制器(2学时)9.2 SpringMVC的核心类和注解(2学时)9.3 SpringMVC数据绑定(2学时)四、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方法:期末考试占比70%,平时成绩30%(含作业),见表2。
基于课程目标评价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基于课程目标评价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作者:刘辉付会龙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50期摘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要求,课程目标评价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工程专业教育持续改进的关键。
作者在课程目标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的关系矩阵,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可以得到更加客观、科学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
关键词:工程教育;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中图分类号:G4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59-02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通过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关联,利用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环节中课程质量和课程目标评价,间接进行课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一、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是进行教学内容的重要一环。
根据专业以及学校的定位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首先要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其次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设置毕业要求,并对毕业要求进行指标点分解;然后为了达成毕业要求目标,专业要针对课程体系对各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最后是某一具体课程的课程目标的制定以及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
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达成度评价如图1所示。
1.课程目标评价。
课程目标评价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包括成绩、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践或实验等内容。
各课程目标评价值计算公式和评价矩阵如下。
2.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确定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权重,得到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权重矩阵Q,毕业要求指标点评价结果计算公式为:W=QM (3)二、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以《化工安全》为例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化工安全》课程目标见表1,在明确该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课程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关系见表2。
《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基础护理学(Basic Nursing)课程代码:26410042学分:7学时:108(其中:课堂教学学时:54实验学时:54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等适用专业:护理学教材:《基础护理学》,李小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1月第5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基础护理学》主要介绍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关怀和照顾患者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学习各门临床护理课程及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基础护理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课程目标2:理解常用基础护理技术的操作原理和应用范围;课程目标3:了解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课程目标4: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护理操作技能并能综合运用。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1•毕业要求3-1:具备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毕业要求3-2:具备熟练的临床护理技能;3•毕业要求4-1: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的能力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三)重点与难点L重点:常见医疗护理文件的书写要求;2.难点:准确记录医疗护理文件。
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注:1 ,“类型,,填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2.“要求”填必做、选做。
实验1:各种铺床法、运送患者法1.掌握各种铺床术的方法:备用床、暂空床、麻醉床、卧有患者床;2,能将人体力学原理与护理相结合,做到护理操作中节力省力;3.明确搬运患者的目的与要求;4.掌握搬运患者的方法与技巧;5.能正确搬运不同疾病的患者,使患者安全舒适;6.能正确指导患者在搬动过程如何配合,提高患者主动参与搬动的积极性。
实验2:洗手、无菌技术和隔离技术1.掌握各项无菌技术操作法(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无菌容器的使用、无菌包的使用、无菌盘铺法、倒无菌溶液、戴无菌手套);2.理解无菌技术在预防控制感染中的作用;3,了解常用物品的消毒方法、化学消毒剂的配制方法;4,了解常用检测灭菌效果的方法;5,掌握穿脱隔离衣技术;6.了解洗手、刷手、手的消毒和避污纸的使用。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一门课程的目标通常是针对学生在特定领域内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发展的预期结果,而毕业要求指标点则是对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学习成果进行具体描述和量化的指标。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通常会参考相关的毕业要求指标点来确保课程内容的覆盖与对应。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成果应当与毕业要求指标点所描述的学习成果相一致。
通过对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同时,课程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和细致,具体到课时、课堂和教学活动的层面,可以更好地指导师生在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参考和对齐,制定出能够达到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并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最终实现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的预期结果。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2024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2024)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法律逻辑学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开课时间:第三学期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学时 /学分:48学时/2.5学分二、课程目标《法律逻辑学》课程是一门结合了法律学与逻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达成以下目标:课程目标1:透过法律逻辑培育学生的法治信仰,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准确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对通过推理实现法律正义的兴趣和信心,并进而形成对法律职业的深层次认同和高度专业精神。
课程目标2:掌握法律逻辑知识体系,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如概念分析、归纳推理、简单命题及其推理、复合命题及其推理、思维基本规律等;了解法律论证的逻辑形式,包括证明和反驳。
课程目标3:运用法律逻辑方法解决法律问题,掌握法律分析方法:学习如何运用逻辑工具分析法律问题,包括案例分析、法律条文解释等;训练学生批判性地分析法律问题,识别逻辑谬误和不合理的论证;通过案例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法律逻辑进行有效推理的能力;教授学生如何构建有说服力的法律论证,包括论点的提出、证据的组织和反驳的技巧。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对应关系五、课程目标与考核内容方式的对应关系六、课程成绩评定与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1.成绩评定方式(百分制)课程总成绩=期末考核总成绩(百分制)×50% +所有过程性考核总成绩(百分制)×50%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七、考核标准八、课程学习资源1.选用教材《法律逻辑学》,王洪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推荐参考书《法律逻辑学教程》,张大松、蒋新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法律逻辑学》,雍琦著,金承光增订:法律出版社2022年第二版。
《法律应用逻辑》,齐姆宾斯基著,刘圣恩等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法律的逻辑——法官写给法律人的逻辑指引》,亚狄瑟著,唐欣伟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流学基础学分/学时:5/8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预修要求:数学、管理学一、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物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物流管理的方法。
包括学会采购物流、生产物流与销售物流等物流活动中的主要实践技能;掌握改善物流系统的方法与诀窍;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借鉴成功企业的物流运营模式等。
在此基础上,将现代最新的物流理念、组织体系、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与物流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融合课程思政内容,将德育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支撑和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毕业要求的第3-2项要求,具体内容为:“养成实事求是的精神,了解专业发展逻辑、人文精神、职业要求,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教学始终,更多为学生讲授积极正面、乐观向上的企业案例和企业家案例;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定期更新教学案例,介绍相关领域党政方针政策动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L了解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体系;了解物流学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针对物流问题,学会进行文献调查及现场调查的方法。
(支撑毕业要求3-2,8-1)2.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物流管理知识及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兴趣。
(支撑毕业要求3-2,8-1)3.能够运用所学物流知识的基本体系,初步观察和分析物流活动,并初步具备上岗能力。
(支撑毕业要求6-1,8-1,8-2,8-3)4.能够认识和分析企业物流中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3-2,3-3,3-4,6-1,8-1,8-2,8-3)5.具备物流思考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并为后续的物流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提供指南。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4A05051课程名称:工程制图英文名称:Engineering drawing课程类型: □通识必修课□通识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6 实验学时:2学分:3适用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课程负责人:张景德、王伟礼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工程制图》是一门以投影理论为方法、研究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面向工科非机械类专业开设的工程基础课。
其任务是培养工科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先进的绘图技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工程素养。
同时,为学习后续相关良好的基础,为从事本领域工作储备系统的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投影法进行工程形体的构成分析及表达,学会工程图样的基本规范及阅读方法,初步掌握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同时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工程素养,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展相关设计(原材料、工艺流程等)和计算,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材料应用的复杂工程需求,开发或选择适当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式和材料设计、制备、检测、分析工具,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理论和模拟分析并能够理解其适用范围5-3.能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使用计算机软件与计算参数,对复杂工程问题建立模型并进行预测与模拟√√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本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熟悉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主要内容:本课程研究对象、教学目的和任务及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A32202课程名称: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Silicate Thermal Engineering课程类型: □通识必修课□通识核心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总学时:60 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8学分:3.5适用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等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课程负责人:赵蔚琳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着重阐述硅酸盐工业过程中的热工基本理论。
本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热量产生、热量的传递、热量的应用,强调研究热工理论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该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硅酸盐工业热工过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热工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硅酸盐窑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硅酸盐工业过程中的热工基本理论。
2.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硅酸盐热工过程计算、分析热工问题的能力。
3.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分析﹑解决硅酸盐行业中热工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料制备及生产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 能够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分析材料生产尤其是建筑材料生产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分析材料合成与制备过程中的工程问题,识别和判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2-2能够运用工程知识表达窑炉系统复杂工况,分析材料生产过程中相关问题√2-3能结合文献研究,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寻求可替代的解决方案,认识到解决方案的多样性√3. 能够设计针对材料生产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材料尤其涉及建筑材料的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2.能够针对任务需要,进行单元装备设计和工艺计算√√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材料的设计、生产、成型加工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2.能对材料生产和应用项目或实体,评价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判断材料生产及应用过程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损害的隐患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热量产生[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课程的性质;掌握燃料的种类及各种燃料的组成及其换算关系,掌握发热量的概念及相关热工性质。
掌握发热量的概念及相关热工性质。
明确理解空气量、空气过剩系数、烟气量的概念。
重点掌握分析计算法与操作计算法求解计算空气量、烟气量、烟气组成、空气过剩系数的计算方法。
了解燃烧过程的热平衡,了解各种燃烧损失,学会求解实际燃烧温度的计算方法及空气预热温度的计算,掌握提高燃烧温度的措施。
了解各种产热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燃料的组成及其换算关系;空气量、空气过剩系数、烟气量等计算方法;分析计算与操作计算的计算方法。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第一节绪论一、 课程的定位与主要内容二、 主要研究方法第二节燃料的种类与组成一、 燃料的分类方式及标准二、 固体、液体燃料的分析方法与换算关系三、 气体燃料的分析方法与换算关系四、 生物质燃料与清洁燃料第三节燃料的热工性质一、 发热量的定义与换算关系二、 标准燃料的概念与应用三、 燃料的其他热工参数第四节燃料的选用原则一、 燃料的选用原则二、 硅酸盐行业燃料的选用原则第五节燃料燃烧计算一、 燃料燃烧的几个重要参数二、 空气量、烟气量、烟气组成成分的计算三、 分析计算法四、 近似计算法与估算法五、 操作计算法第六节燃烧温度的计算一、 热平衡关系计算二、 燃烧温度的分类与计算方法三、 提高实际燃烧温度的途径四、 空气预热温度的计算第七节燃料燃烧理论简介一、 热平衡关系计算二、 燃烧温度的分类与计算方法三、 提高实际燃烧温度的途径四、 空气预热温度的计算第八节燃料的燃烧方法及设备一、 常用的燃料燃烧方法二、 常见的燃料燃烧设备及工作原理第九节燃烧过程中所产生污染物的防治一、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产生的原因二、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防治的方法第十节其他产热方式一、 电能加热方式的种类与特点二、 太阳能加热方式的种类与特点三、 其他类型的加热方式第二章热量传递[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导热的基本概念、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影响因素。
了解导热微分方程表达式,掌握平壁导热、圆筒壁导热、球壁导热的计算方法,学会用热阻法求解导热问题。
掌握对流换热的概念,明确理解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掌握对流换热的基本定律,掌握对流换热系数的物理意义。
了解热相似准数的导出,重点掌握相似准数的物理意义。
掌握自然对流换热和强迫对流换热的计算方法。
明确热辐射的基本概念,了解辐射定律,明确角系数的概念与物理意义。
掌握两个黑体与灰体之间的辐射换热,学会用热阻网络图法求解辐射换热问题。
了解遮热板与遮热罩的作用,学会用热阻网络图法分析具有遮热板与遮热罩的物体间辐射换热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导热定律及微分方程,导热的计算问题;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对流换热计算问题;角系数的概念及求解,热阻网络图法分析求解物体间辐射换热问题。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第一节导热一、 导热的基本概念及定律二、 导热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三、 导热微分方程的推导四、 无内热源稳态导热五、 有内热源稳态导热六、 几种特殊形式的导热问题第二节对流换热一、 对流换热基本概念二、 对流换热基本定律三、 相似理论与边界层简述四、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五、 对流换热的相似六、 自然对流换热七、 流体强制对流换热八、 常见的对流换热公式分析第三节辐射换热一、 热辐射基本概念二、 黑体热辐射基本定律三、 实际物体的辐射定律四、 物体间的辐射换热特征与计算五、 遮热板与遮热罩的作用与计算六、气体辐射与火焰辐射特点第四节综合传热一、 一种流体通过器壁将热量传递给另一种流体二、 换热器简介第三章热量应用[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干燥的概念。
掌握湿空气的性质,如空气湿度、干球温度、露点、湿球温度、绝热饱和温度、热含量概念。
掌握I-x图组成,学会用I-x图确定湿空气的状态参数及求解空气预热过程、热烟气与冷空气混合后的状态参数。
掌握物料中水分的表示方法,重点掌握用空气作为干燥介质和用混合气体作为干燥介质的消耗量的计算。
掌握热量平衡,掌握热耗的计算方法。
掌握用I-x图求解理论干燥过程与实际干燥过程,确定干燥过程的状态参数、干燥介质的消耗量及热耗的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湿空气的性质,I-x图组成及应用,干燥过程的物料平衡及热量平衡的计算。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第一节概述一、 热量应用的范围二、 常见热量应用的设备第二节湿空气的性质参数一、 干空气与水蒸气的分压二、 湿空气的湿度三、 湿空气的密度和比容四、 湿空气的热含量五、 湿空气的温度参数第三节湿空气的I-x图及应用一、 I-x图的组成二、 I-x图的应用第四节干燥过程的物料平衡及热量平衡一、 干燥器的物料平衡二、 干燥器的热量平衡三、 干燥过程的图解法第五节干燥的物理过程一、 物料水分的性质二、 干燥过程水分的变化第六节干燥方法与干燥设备一、 常用的干燥方法二、 常见的干燥设备及其工作原理五、实践环节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实验演示性实验为主。
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硅酸盐工业热工过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热工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硅酸盐窑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共安排3个实验,总学时8学时,在课程教学中穿插进行。
实验一烟气分析2学时实验二球体导热系数测定3学时实验三空气沿横管表面自由运动放热3学时六、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练习题(自测题)总题量不少于50题。
每章结束后应布置作业,作业要求规范整洁,教师要认真批阅,共性的错误下堂课订正。
学生必须按时交作业,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三次不交作业者不允许参加考试。
课程讨论穿插在讲课之中进行。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
教学以课堂讲解为主要,讨论为辅,着重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热工知识学习与应用。
指导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
课堂教学要灵活,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课堂提问,提倡课堂讨论。
课程内容应每年进行修订与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设备发展情况和生产实验的设备需求。
指导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参观典型的生产设备,了解结构、性能和使用知识,并撰写报告。
主讲教师应由讲师以上职务的教师承担,第一次主讲本课程的教师,开课前应通过教研室组织的试讲。
任课教师必须熟悉本学时的教学大纲及基本要求,并严格按照教学日历进行课堂教学,不准随意改动。
主讲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讲授、努力钻研。
八、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措施在授课过程中将硅酸盐热工基础的新知识贯穿于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实验对学生进行创新方法或理念、意识的培养。
同时运用热工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和生产过程中的传热现象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开创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九、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章节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合计对应的课程目标2 目标1绪论 2燃料的组成与组成 2 2 4 目标1燃料的热工性质 2 2 目标1燃料的选用原则 2 2 目标14 目标1、2燃料燃烧计算 44 目标1、2燃烧温度计算 4燃料燃烧理论简介 2 2 目标1、2燃料燃烧方法及设备 1 1 目标1、2燃烧过程中所产生污染物1 1 目标1的防治1 目标1其他产热方式 13 7 目标1、2导热 43 8 目标1、2对流换热 56 目标1、2辐射换热 62 目标1、2综合传热 2湿空气的性质参数 4 4 目标1、3湿空气的I-x图及应用 4 4 目标1、3干燥过程的物料平衡及热2 2 目标1、3量平衡干燥的物理过程 2 2 目标1、3干燥方法与干燥设备 2 2 目标1、3合计52 8 60十、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方式进行。
平时考核包括学生上课、讨论等,占总成绩的10%。
期末考试一般采用闭卷形式,卷面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90%。
考试试题实行教考分离,课程组流水阅卷,统一和分,成绩不合格者统一审核处理。
考试前,按学校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辅导、答疑,不准划范围,指重点。
十一、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 教材姜洪舟主编. 无机非金属材料热工基础. 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2. 主要参考书(1) 孙晋涛主编. 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2) 张美杰主编. 材料的热工基础. 北京: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3) 肖奇主编. 无机材料热工基础. 北京: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4) 徐立华主编. 热工基础与工业窑炉. 北京: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5) 徐德龙主编. 材料工程基础.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