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中国经济史,吴申元主编)
中国经济史著作
中国经济史著作
《中国经济史》是采用“大历史”写法的一部著作,全书讨论了中国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演进的轨迹,并将中国自秦汉起区分为三个一元体制与两个多元体制时期,对于各个体制的政经制度、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评估其财经得失。
这本书除了根据具体史实从一般经济理论观点予以评论外,还提出了地盘成本(保障成本)及制度成本的概念,以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对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极有价值。
因此,它不仅是经济学人的读物,亦可作为通史与断代史学者的参考。
2024版中国经济史课件
CHAPTER目的和背景目的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提高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背景中国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经济现象、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的学科,对于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史的定义与重要性定义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知识体系。
重要性经济史是理解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有助于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财政金融、工业发展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
研究方法采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注重史料搜集和整理,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还需要关注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CHAPTER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家庭手工业为辅,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历代王朝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以维护农业生产的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等条件的不同,古代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古代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治乱兴衰交替出现。
周期性波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如铁器、牛耕等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建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的结合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古代中国手工业种类繁多,如纺织、陶瓷、冶金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农业生产与手工业发展B CD商业城市的出现古代中国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开封等,这些城市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
海外贸易的拓展古代中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最新中国社会经济史1ppt课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研究传统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食货》半月刊(1934-1937),“社会史专攻刊 物”,旨在聚合“正在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的力量。内容涉及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及社会生活诸方面。
20世纪20年代末,陈翰笙主持社会科学研究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1932年办《中国近代经 济史研究集刊》。1934年北平社会调查所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陶孟和、汤象龙、梁方 仲等继续社会经济史研究,保持了社会经济史传统。
荣孟源先生分为书报、文件、实物、口碑四类。书报分为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 史部以外的群籍。文件分我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实物分为生产工具、生活资 料、武器和刑具、货币、度量衡器、印信、建筑、墓葬和古迹、模型和雕塑、照相和绘画、 语言和文字、碑刻和砖瓦、纪念物。口碑分为回忆录、群众传说、调查记和文艺作品四类。 (荣孟源《史料和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厦门大学傅衣凌先生留学日本学习社会学,受经济学理论熏陶,形成具有个性的社会经济 史研究取向。
海洋社会经济史的新视角。1、海岸带开发史研究,包括临海地理、港湾、洋流、潮汐、 风候的认识和利用,荡地的农业与非农业开发,港口、港市的盛衰等等。2、岛屿带开发 史研究,包括岛屿的发现和利用,农业与非农业开发等等。3海洋国土开发史研究,包括 海洋捕捞、海水制盐、海洋交通、海洋气象、海底资源的了解和利用。4、海洋贸易史研 究,包括近海贸易和远洋贸易,国内贸易与海外贸易,海洋经济圈内相关国家或区域的贸 易互动,商品流通与管理等等。5、海洋移民史研究,包括中国境内的海路移民与海外移 民,海洋移民的回归或反馈等等。6、海洋社会组织变迁史研究,包括渔村社会、海商社 会、海盗社会、移民社会及海洋活动产生的各种血缘、地缘、业缘、神缘组织,海防、海 军、港务、海关等政府管理组织等等。7、海洋社区发展史研究,包括沿海地区、岛屿等 面向海洋发展的陆地社会经济变迁,“外向型”经济的成长,乡村的城市化等。8、海洋 科技史研究,包括渔具、渔法、造船与航海技术、海洋自然灾害防治、海水和海底资源开 发技术的演进等等。9、海洋政策演变史研究,包括国家和地方性的海洋政策、法令的制 定或废止,政策变动对海洋社会经济的影响等等。10、海洋思想文化史研究,包括海洋意 识、海权观念、移民思想、海洋性风俗信仰、海外知识等等。
《中国经济史》教学PPT11(2024)
2024/1/26
02
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
展。
03
辛亥革命后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一
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
短暂的春天。
15
近代工业与交通通讯事业兴起
近代工业兴起
《中国经济史》教学PPT11
2024/1/26
1
目录
• 引言 • 古代中国经济概述 • 近代中国经济变革 •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 • 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讨 • 总结与展望
2024/1/26
2
2024/1/26
01
引言
3
课程目的与意义
01
02
03
04
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史的发展历 程和演变规律。
掌握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和 主要理论。
2024/1/26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市场 活力。
19
对外开放与全球化进程参与
对外开放政策
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的对外开放战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 由化便利化。
参与全球化进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024/1/26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 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03
2024/1/26
0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 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 保护,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第1课中国经济史PPT课件-2024鲜版
2024/3/28
27
06
总结:回顾中国经济史,展望未来 发展趋势
2024/3/28
28
中国经济史发展脉络梳理
古代中国经济
以农业为主导,商业和 手工业逐渐发展,形成 了独特的经济体系。
2024/3/28
近代中国经济
受西方列强侵略和内部 动荡影响,经历了从封 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 代的转型过程。
现代中国经济
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的 出现,为商业活动提供了 便利的金融服务。
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对金融 进行监管,维护了金融秩 序的稳定。
17
04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历程
2024/3/28
18
丝绸之路开辟与海上贸易兴起
丝绸之路的开辟
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促进了 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
贸易和文化交流。
2024/3/28
7
02
历代王朝经济政策与变革
2024/3/28
8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演变
2024/3/28
重农抑商政策的起源与背景
01
强调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演变过程
02
从最初的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商业和手工业在唐宋时期得到
较大发展。
影响
03
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但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
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技艺精湛
。
2024/3/28
民营手工业的兴起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 逐渐兴起,成为手工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
手工业技艺的传承
师徒制、家族传承等技艺传承方式 ,保证了手工业技艺的延续和发展 。
《中国经济简史》课件(2024)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 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
27
THANKS。
2024/1/28
28
重农抑商政策
手工业发展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加,手工 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许多专业工匠 。
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限制商业活 动,维护封建统治。
2024/1/28
6
唐宋元明清时期经济繁荣
01
02
03
04
农业革命
引进新品种、改进农具和水利 设施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商业繁荣
城市商业活动繁荣,出现了许 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对外关系调整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调 整,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联系。
10
民国时期经济发展与挑战
民族工业发展
民国政府鼓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工业发展,轻 工业和重工业均取得一定成就。
农村经济凋敝
军阀割据和战乱频繁导致农村经 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
财政金融紊乱
政府财政困难,货币制度紊乱, 通货膨胀严重。
2024/1/28
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等不断优化,经 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创新驱动作用增强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新兴产 业快速发展。
2024/1/28
19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需求
1 2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面对全球产业变革和竞争压力,中国需要加快传 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12
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历 程
2024/1/28
13
改革开放政策提出及实施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政策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经济史的学习之旅。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希望这个电子课件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激发大家对经济学的兴趣。
一、中国经济史概述中国经济史是指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它包括了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等多个阶段。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繁荣与衰落、变革与发展的曲折道路。
二、古代中国经济1. 农业经济时期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
2.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商人们通过贸易活动,将各地的商品运往各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同时,政府也开始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制定了各种经济政策,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近现代中国经济1.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19世纪末,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开始进行经济变革,尝试发展近代工业和商业。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经济发展。
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四、中国经济史的意义1. 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经济问题。
2. 中国经济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国经济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通过学习中国经济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章《中国经济史》马工程ppt课件(2024)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通过总结中国经济史上的经验教训 ,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 鉴。
30
对现实问题的启示与指导
应对当前经济挑战
研究中国经济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 战,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
制定科学经济政策
通过对历史经济政策的梳理和评价,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 策提供历史依据和参考。
国家的目标。
28
06
CATALOGUE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2024/1/28
29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2024/1/28
揭示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经 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理解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历史 参照。
传承优秀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和智慧,如儒家经济 伦理、商帮经营之道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仍具 有借鉴意义。
2024/1/28
17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
2024/1/28
农业生产的变革
01
租佃制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手工业的发展
02
民营手工业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03
商业活动的繁荣,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海外贸易的
兴盛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18
04
CATALOGUE
近代金融业的兴起与发 展
洋务运动的经济影响与 意义
21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
维新派的经济主张与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措施
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困境
近代财政与税收制度的变革
2024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件•引言•古代中国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现代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中国经济史的影响和启示引言01目的和背景目的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高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了解中国经济史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史概述古代中国经济01包括夏商周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衰退和恢复、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等。
近代中国经济02包括晚清时期的经济转型、民国时期的经济困境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等。
当代中国经济03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等。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文献研究法、考古发掘法、经济计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资料来源包括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经济统计数据、政府文件、企业档案等。
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
古代中国经济0203经济发展状况随着青铜器的使用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奴隶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0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使用石器、木器等简单工具,以采集、狩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低。
02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经济封建社会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受到地主的剥削。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
这种经济形式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但生产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经济发展状况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和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国经济史课件
中国经济史课件中国的经济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这个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国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了解中国的经济历史对于了解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中国的经济历史,很多教育机构都推出了相关课程,其中包括了中国经济史课程。
在中国经济史课程中,通常会首先讲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秦汉时期开始有铸币和货币流通,宋代时期则开始发展手工业制造。
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制造、造纸等行业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联系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也在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繁荣中心。
进入现代化进程之后,中国的经济历史也经历了其它国家都可能要面对的许多的挑战和机遇。
从清朝参加国际贸易,到近现代的战乱和动荡,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历史充满了波澜和风景。
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过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的现代化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模仿的榜样。
在中国经济史课程中,学生们还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家和学派。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等人都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评论家。
此外,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也不断进化和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经济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除了学习历史和相关理论,中国经济史课程还会对我国现代经济和贸易政策进行详细地介绍。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中国作为重要国家参与着各种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
了解中国的经济历史和政策,有助于对中国当今经济情况的了解和评价,同时也能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合作和交流。
需要指出的是,学习中国经济史并不一定只是专业经济学学生的领域。
近年来,全球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加强,了解中国经济历史和现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人文学科、国际关系、政治学、商业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国经济史课程中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中国经济史,吴申元主编)
(三)奴隶制经济
奴隶制国家的经济 ⒈生产力提高 金属冶炼:青铜器、陶器、宫室建筑 农具:耒耜、钱(金属工具) 农作物:以黍、稷为主的九谷。 商品货币:“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易· 系辞下》)。 商代遗址常海贝、铜贝出土。
⒉经济制度的产生
⑴井田制:方里而井, 私田 私田 私田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 田,八家皆私百亩, 私田 公田 私田 同养公田。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三)布莱克“第三次革命” 论
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 第一次革命:在一百万年前,从原始生命 进化出人类; 第二次革命: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 会; 第三次革命: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 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 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
(四)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 段》
⑶货币地租
产量要达到一定水平,多为定额租。 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 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并不同步。 有史实表明,在江南某些发达地区,地 主更愿征实物,而在北方许多落后地区 反多有征收货币地租的,为什么?
⒋土地买卖
目的:小规模的买卖,主要是自耕农,为 自己耕作而买。 大规模的买卖,主要是官僚、商人,为积 财守财,所谓“以本守之”。 不是为卖而买,不是把土地作为商品,作 为资本,通过贱买贵卖去获利。 流转加快。“千年土地八百主”、“百年 土地转三家”、“十年之间再易主”。仍 属封建性流转,卖方大多因破落不得不出 卖。
⑴魏晋南北朝时的“田客”,明清时残 存的“佃仆”,有主仆名份,依附性极 强,类似农奴。 ⑵唐宋以后的“佃客”、“庄客”,仍 有较强的依附性,有独立经济,无平等 法律地位。 ⑶明清时普遍存在的契约佃户,依附性 较弱 。
《中国社会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经济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95002课程名称:中国社会经济史英文名称:Chinese Social Economic Histor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中年级同学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教学内容涵盖中国社会经济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立足于当前的经济现实,积极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中国经济的历史实际。
聚焦于“三个转型”(中国经济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走向市场),重点回答“两个什么”的问题(中国经济呈现今天这种面貌是什么原因?中国经济将走向什么方向?)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社会经济史》是社会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在加强学生的“三基”培养,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运用能力,改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明确社会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专题一: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经济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比较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区别(二)教学内容介绍和比较以下专著对中国经济史的探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白银资本 :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三)思考与实践1.思考经济史研究如何可能走出欧洲中心的局限?2.马克思主义史学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五个阶段认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合作、分组讨论、课堂讨论。
专题二:传统时期经济模式的形成(第2-3周)(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上古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2.掌握汉代以来传统经济的形成(二)教学内容1、传说时代的社会经济情况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初步发展3、汉代传统经济的形成(三)思考与实践1.汉代王朝国家平准、均输等调控手段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团队合作、分组讨论、课堂讨论。
中国经济史
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推荐
目录
02 导论
03
上篇古代中国的经济 发展
05
下篇当代中国的经济 发展
04
中篇近代中国的经济 发展
06 节选
《中国经济史》是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玉茹。
推荐
《中国经济史》是一部面向经济学科本科生的经济史教材,力求做到经济思想、经济理论、经济政策与经济 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进程的统一;把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 历史进程之中,使其不仅具有经济学的全部特征,而且还兼有历史学和政治、社会、文化学科的部分特征。其目 的是为了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部立体的、内容较为丰富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
但就个性而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小农经济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同一国家、同一 地区、同一历史时期的小农经济因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差别,也会形成不同的阶层和类型。
谢谢观看
节选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第三节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 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 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中篇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六章世界市场的扩张与中国经济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初始条件 第二节世界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路径选择 思考题 阅读文献 第七章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政府的农业政策 第三节农业近代化的迟滞及其原因 思考题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中国经济史(教材:《中国近代经济史》,吴申元主编)
• 一、土地制度 • 保障人们在占有、使用、收益、支配土地时所形 成的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制度。 • 以所有权为核心,土地所有制最重要,但并非全 部。所有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属于谁”的问题。 • 名义所有、实质所有、使用权分离后的所有、使 用权所有、用益物权所有。 • 研究土地制度的目的:探索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或抑制作用。
(三)奴隶制经济
• • • • • • 奴隶制国家的经济 ⒈生产力提高 金属冶炼:青铜器、陶器、宫室建筑 农具:耒耜、钱(金属工具) 农作物:以黍、稷为主的九谷。 商品货币:“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易· 系辞下》)。 • 商代遗址常海贝、铜贝出土。
⒉经济制度的产生
• ⑴井田制:方里而井, 私田 私田 私田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 田,八家皆私百亩, 私田 公田 私田 同养公田。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私田 私田 私田
⑵赋役制度
• 贡助彻 • 贡:“夏后氏五十而贡”,《禹贡》: “夏禹制九州贡赋之制,根据地理分等。 • 助:“殷人七十而助”,“野九一而助”, “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 • 彻:“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 贡是初级形态,助、彻都是劳役地租,逐 渐成型。
第三节
封建地主制经济
中国经济史学
选用主教材:《中国近代经济史》
吴申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导论:
从经济视角看历史, 以历史眼光看经济。
一、 经济史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 熊彼特说,经济学家应该掌握三门知识, 一是经济理论,二是统计学知识,三是 经济史。如果三门只能学习一门的话, 情愿选择经济史,而放弃前二门。
土地的公有私有和共有公公有有全民所有国家国王所有国家政府所有私私有有个人家庭所有数人合有股份公司所有共共有有集体所有公益社团教会寺庙所有部落宗族村社所有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国有土地私有土地井田制公田私田名田制公田屯田名田宅可以买卖均田制公田未授私田已授的露田口分田职分田桑田麻田永业田田允许买卖继承宋以后不立田制制官田屯田营田旗地官庄皇庄王庄州县学田民赋田更民田族田祠田祭田寺田义田学田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因素首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租佃关系
在地主制 经济下,土地实行租佃经营方 式。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普遍的土地经营 方式。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而形 成的一种经济关系。 有租佃契约,规定双方的义务和责任。由 于双方地位不平等,承租方往往处于不利 状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⒈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 向自由租佃关系发展。
(六)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古代农业文明的大国,很 早就走在世界前列,并长期保持优势地 位。封建上层建筑几乎“完美无缺”, 无需根本性的变革,生产力则“停滞不 前”。 超稳定结构 亚稳定结构 百年前突然发现自己成为一个落伍者, 急于通过变革赶上,探索自强之路。
第二节
土地的公有、私有和共有
公有
私有
共有
全民所有 国家(国王)所有 国家(政府)所有 个人(家庭)所有 数人合有 股份公司所有 集体所有 公益社团、教会、寺庙所有 部落、宗族、村社所有
⒈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 国有土地 公田、私田 私有土地
名田制 均田制
公田、屯田
公田(未授)、私田 (已授的露田、口分 田)、职分田
(二)赋役制度变革
赋役分立(先秦——魏晋): 田租、口赋、户调 更卒、正卒、戌卒 寓兵于农,耕战结合。
(二)赋役制度变革
赋役混杂(隋唐——明): 租庸调,以庸代役,每日绢3尺。 两税法,赋役合并, 宋代兴“职役”,有雇役法。 明代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但未普及, 且鞭外有鞭。
影响土地买卖的理论假设
从土地投资报酬率考虑 中国土地投资报酬率过低 据傅衣凌研究,福建地区1782——1864 年,地租一般为地价的12%,土地报酬 率大致为8%; 卜凯1922年调查安徽,土地投资报酬率 仅2.5%。
影响土地买卖的理论假设
在北方市场经济不发达地区 产量低,地租低,投资报酬率过低; 地价呈下跌趋势,抑制商人土地投资热情。 在南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 产量高,地租高,土地是一种好的投资; 但供给少需求多,一方面使地权分散化,不在 地主多;另一方面地价过高,影响投资报酬率。
(二)“霍布斯丛林”——社 会契约论
英国学者托马斯 · 霍布斯提出的一种假设: 由于人的自私和利己,人类最初的社会状态是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共同订约,通过契约把自 己的全部权力交给一个人(或一个集团),服 从其指令,受其保护,即产生国家。 集体行动是自私自利的人通过多次博弈得到的 理性结果。 经济制度变化由集体行动推动,集体行动来自 社会契约。
三、地主制与领主制经济比较
中国地主制经济 集权统一,土地可以自 由买卖 分家析产制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较弱 实物地租为主
欧洲领主制经济 采邑分封,土地不能自 由买卖 长子继承制
农奴人身依附关系较强 劳役地租为主
耕织型自结自足,需外 部独立手工业补充
庄园经济有较强独立性, 内部有手工业
思考和讨论题:
地租理论
魁奈“纯产品”说,土地的剩余产品,构成国 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 地主收益≥地价利息(或平均利润)+ 赋税 佃农收益≥生产费用 + 生存费用 现代租佃理论:风险预期、监督成本和激励 风险高,生产者努力水平难测,短期分成租约。 风险高,生产者努力水平易测,长期分成租约。 风险低,生产者努力水平难测,定额租。 分成租往往高于定额租,因为地主分担了风险。
(二)奴隶制国家和奴隶社会
⒈奴隶制国家 始于夏,盛于殷商,衰变于西周。 奴隶主要是战俘奴隶,属于国家,由王赐予诸 侯贵族,从事家庭服务和手工业。 ⒉与西方典型奴隶社会有区别 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集权专制与水利有关。 债务奴隶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不普遍。 奴隶制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 殉葬不是奴隶制的标志。
永佃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⑴土地经营从粗放转向精细,土地生产 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的投入,佃 权变得重要。 ⑵人口和土地严重比例失调:人多地少, 农民愿付更高的代价谋求佃权的稳定; 地多人少,地主用永佃权拴住农民。 ⑶土地买卖更加方便。
⒊地租形态
三种形态并存,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是趋 势,劳役地租为补充。 ⑴劳役地租 早期的共耕公田,明清时的杂租。 满足自给自足经济下的劳役需求。 ⑵实物地租 分成制:分租,租率在五成以上; 定额制:定租、铁板租,实际租率也在五成以 上。
逐户登记人口性别、年龄、职业、土地、 房屋、其他财产及变动情况。 四民分籍:民籍、匠籍、军籍、乐籍 (清代:军、民、商、灶四类)。
⒉户籍管理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禁止人口随意流动,便于政府管 理和社会安定。 影响: ⑴便于国家控制人丁,作征派赋役的依 据。 ⑵强化封建依附性,保证社会稳定; ⑶逃户变为流民或荫附豪强; ⑷不利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
⑶货币地租
产量要达到一定水平,多为定额租。 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 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并不同步。 有史实表明,在江南某些发达地区,地 主更愿征实物,而在北方许多落后地区 反多有征收货币地租的,为什么?
⒋土地买卖
目的:小规模的买卖,主要是自耕农,为 自己耕作而买。 大规模的买卖,主要是官僚、商人,为积 财守财,所谓“以本守之”。 不是为卖而买,不是把土地作为商品,作 为资本,通过贱买贵卖去获利。 流转加快。“千年土地八百主”、“百年 土地转三家”、“十年之间再易主”。仍 属封建性流转,卖方大多因破落不得不出 卖。
最后与土地资源的效能发挥,配置(流 动)成本的高低有关。
• 官田的民田化。 • 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 • 公司化经营。
⒉中国土地制度的特点
⑴土地名义上始终属于国家所有。“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实际上却存在各种独立的土地所 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地契是土地实际所有权的 凭证。红契、白契。 ⑵官田租税合一,均归国家;民田税交国家, 租归地主。官田民田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⑶大土地所有者和广大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共 同偏好,是封建社会最危险的不安定因素。 ⑷土地所有权的集中不导致使用经营权的集中, 反而使其更分散,效率更低下。
三、赋役制度
(一)赋役的概念 ⒈赋税:历代政府强制征收的土地税、人 头税、工商杂税的总称,以实物税为主, 向货币税转化。 ⒉徭役:历代政府强迫人民无偿提供的兵 役、劳役和差役,后可折钱折物。 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 础。” 孔子认为,税率什一较合理,过轻是“大 貊小貊”,过重是“大桀小桀”。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
第一节 经济史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史观 历史进程受内在规律支配,即受生产的 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变革制约。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 马克思: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 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 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 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
中国地主制经济与欧洲领主制经济的区 别,对中西经济发展路径有什么影响?
第四节 户籍和赋税制度
一、户籍制度 户籍,也称版籍、丁籍、黄册。 商鞅的“强国十三数”: 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 数,官、士之数,说客、工商之数,马、 牛、刍稿之数。 其中九种与人口、户籍有关。
⒈户籍的内容
⑴魏晋南北朝时的“田客”,明清时残 存的“佃仆”,有主仆名份,依附性极 强,类似农奴。 ⑵唐宋以后的“佃客”、“庄客”,仍 有较强的依附性,有独立经济,无平等 法律地位。 ⑶明清时普遍存在的契约佃户,依附性 较弱 。
⒉永佃制
北宋时出现,明清时有所发展。 是一种自由的租佃契约关系,土地的所有 权和使用权相分离。 田底权、地骨权: 地主拥有土地所有权,向国家缴纳田赋。 田面权、地皮权: 农民取得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向地主交纳 地租。
名田宅(可以买卖) 桑田、麻田、永业田 (允许买卖、继承)
民赋田、更民田、族 田、祠田、祭田、寺 田、义田、学田
宋以后不 官田、屯田、营田、 立田制 旗地、官庄、皇庄、 王庄、州县学田
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因素
首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其次与财政赋税制度密切相关。
• 均田制建立和瓦解。 • 明代官田扩张,占全国土地的1/8,清代约占 1/30。
封建地主制经济
一、土地制度 保障人们在占有、使用、收益、支配土地时所 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制度。 以所有权为核心,土地所有制最重要,但并非 全部。所有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属于谁”的 问题。 名义所有、实质所有、使用权分离后的所有、 使用权所有、用益物权所有。 研究土地制度的目的:探索其对经济发展的促 进或抑制作用。
(一)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⒈生产力的发展 父系氏族公社晚期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大 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中的农具、陶器、 残布、纺轮等进步。 ⒉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 墓葬品增加且多寡悬殊。 ⒊阶级和国家的起源 部落联盟、部落战争到国家产生。 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尧、舜、禹
二、移民问题
农业人口的流动,三种移民类型: ⑴推动型:因原籍生存困难,被迫离乡背井,迁 徙边远地区,开荒谋生。 ⑵拉动型:为追求更高收入,从狭乡移至宽乡, 向资源丰富、地价低廉处迁徙。 ⑶分业型:脱离农业,投向工商和其他职业。 与以往的趁食型流民不同,是农民自发的经济行 为。成为发展新生产方式的自由劳动力来源。
(三)布莱克“第三次革命” 论
人类历史经历了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 第一次革命:在一百万年前,从原始生命 进化出人类; 第二次革命: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 会; 第三次革命: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 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 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