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稳定性名词解释
![胶体稳定性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6d0662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0.png)
胶体稳定性名词解释胶体稳定性(胶体稳定性)指胶体不能聚集,形成较大颗粒,呈现为不均一的分散体系。
胶体不仅能在液态和固态之间转变,而且还能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这就是说胶体具有“触变性”和“不稳定性”,即当它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如果发生化学作用或物理作用,都会失去稳定性。
只有当改变其外部条件(如温度、 pH值、离子强度、溶剂等)后才恢复其稳定性。
这种因外界条件变化引起的不稳定称为“触变性”,又称“水化作用”;若胶粒间发生碰撞,使其失去稳定性,则称为“动力稳定性”或“凝聚稳定性”。
电镜下可以看到,蛋白质溶液表面存在着空间网状结构,其中许多氢键的线性排列有利于保持胶粒的稳定。
正是由于这些疏水基团在蛋白质溶液表面,以及在蛋白质溶液与周围环境之间,建立了牢固的氢键,所以蛋白质溶液稳定地悬浮在水中。
由此可见,对蛋白质溶液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蛋白质溶液中蛋白质的分子量,一般来讲蛋白质分子量越大,其溶液的稳定性也就越差。
大分子蛋白质胶体一般不能单独存在,必须溶解于某种溶剂,才能稳定地存在于溶液中。
由于大多数胶体溶液并不稳定,因此各种蛋白质都应该能够溶解在水中,或者能被水抽提出来,否则不能稳定地保存于溶液中。
如果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受到破坏,那么胶体在形成后很快就会出现不均匀性,导致物质间发生聚沉作用。
相互间反应而产生沉淀,胶体的稳定性也就遭到破坏,所以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相容性:通常包括无毒、无刺激性和无过敏反应三项内容。
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则蛋白质胶体对人体是有害的。
例如链霉素的热稳定性不好,易受光照破坏,就是因为其含有杂链结构,它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这是一个专业问题,你应该问问研究生物胶体稳定性的教授,或查阅相关资料。
胶体的稳定性是指溶液中的胶体粒子,在外加的机械力或热、光、电等条件改变时,其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或分布的规律不被破坏的特性。
胶体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它的溶解性和粘度。
在一定条件下,胶粒带同号电荷,它们之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这样就能保持胶粒稳定。
胶体化学第5章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化学第5章胶体的稳定性](https://img.taocdn.com/s3/m/1217193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c.png)
体的移动速度来计算电渗和电动现象,从而判断胶体的稳定性。
02 03
沉降法
沉降法是通过测量胶体在重力场中的沉降速度来判断其稳定性。如果沉 降速度很快,说明胶体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沉降速度很慢,说明胶体的 稳定性较好。
光学法
光学法是通过观察胶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来判断其稳定性。如果观 察到明显的聚沉现象,说明胶体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没有观察到明显的 聚沉现象,说明胶体的稳定性较好。
反絮凝
是指通过某些措施使已经 絮凝的胶体重新分散成小 聚集体的过程。
04 胶体的应用
胶体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胶体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涂料、颜料、粘合剂、印染等。胶 体作为分散相,能够提高产品的性能 和稳定性,改善产品的外观和手感。
胶体在化学工业中还可以用于制备功 能性材料,如光敏材料、电绝缘材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磁性材料等,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 求。
A
B
C
D
电子信息领域
利用胶体化学制备高性能的电子材料和器 件,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能源与催化领域
利用胶体化学制备高效催化剂和燃料添加 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分散剂的作用
分散剂可以降低胶体粒子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胶 体粒子在介质中均匀分散。
分散剂的种类
常用的分散剂包括表面活 性剂、高分子物质等。
胶体的絮凝与反絮凝
胶体的絮凝
是指在某些条件下,胶体 粒子通过相互作用形成较 大聚集体的现象。
絮凝的条件
电解质、高分子物质、温 度变化等都可能引起胶体 的絮凝。
根据分散相粒子的大小,胶体可 分为粗分散体系、溶胶、高分子 溶液和缔合胶体等。
《胶体的稳定性》课件
![《胶体的稳定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f93e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b.png)
胶体稳定性的内因
沉淀反应
胶体颗粒由于二次聚集 而失去稳定性。
双电层理论
胶体底物表面附着带电 粒子,被周围的离子包 围形成带电的双电层。
DLVO理论
描述了带电颗粒之间存 在的相互作用,包括吸 引和排斥。
胶体稳定性的外因
温度变化
当温度升高时,胶体稳定性 会下降,而当温度降低时, 胶体稳定性会上升。
电解质浓度变化
3
粘土矿物型
如蒙脱土、天然黏土等。
胶体稳定性的应用
1 工业上的应用涂料、油墨、塑Fra bibliotek、胶水、化妆品等。
2 生物学和医药学上的应用
生物分离、药物输送等。
3 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水污染控制、废物处理及回收再利用等。
总结
胶体的稳定性影响因素
温度、pH值、电解质浓度、表面活性剂、聚 合物、粘土矿物等。
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pH值变化
电解质浓度增加时,离子会 在胶体颗粒表面形成紧密的 双层,进而破坏胶体稳定性。
当pH值改变时,胶体颗粒表 面的电荷性质也会发生改变, 这也就改变了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稳定剂
1
离子型与非离子型
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及其盐类、黏合气体、亲水胶等。
2
聚合物型
如聚乙烯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醚等。
提高胶体的稳定性,探索新型的胶体稳定剂, 深度挖掘其应用价值。
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体系不发生相互作用而维持长期稳定状态的性质。本课 件将为你带来对胶体的深入了解。
胶体的定义
1
定义
介于分子与晶体之间,大小在1~100nm的颗粒体系。
2
胶体分类
溶胶、胶体、凝胶,松散胶、弹性胶等。
胶体的性质
![胶体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6f6aece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b.png)
胶体的性质介绍胶体的性质胶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系统,具有非常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
在化学中,胶体是指一种由微粒(粒径在1-1000纳米之间)悬浮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这种混合物中的微粒被称为胶体粒子,其大小介于分子和颗粒之间。
胶体是许多自然和人工生产的物质的基础。
1. 稳定性胶体能够保持稳定并且不会沉淀下来,这是其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这种稳定性是由胶体粒子和分散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这些相互作用包括静电斥力、范德华力和表面张力。
斥力和张力促使胶体粒子分散在介质中,而范德华力则影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视觉透明度大多数胶体是透明的,这意味着它们不会散射光线并且具有高度的视觉透明度。
这是由于胶体粒子的尺寸通常比波长小,因此它们不会散射光线。
这种透明度使胶体作为某些光学应用程序的理想选择。
3. 凝胶形态凝胶是一种特殊的胶体,它具有固体的特性,但可以保持流动性。
凝胶的形成是由于胶体粒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力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凝胶通常是具有高度吸水性的生物材料,如明胶和琼脂。
4. 溶胶形态溶胶是一种均匀混合物,其中母体物质和溶解物粒子是完全混合的。
这种混合物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中的一种,通常具有均匀的性质,如温度和浓度。
与凝胶不同,溶胶不具有流动性,而且不会形成凝胶。
5. 色散性胶体是色散性的,这意味着它们对光线的波长和色彩非常敏感。
胶体粒子的大小和分散情况直接影响它们对光线的散射和吸收。
由于这种色散性质,胶体在生物组织中被广泛用于光学应用程序。
6. 光学性质胶体是一种光学性质非常优异的物质,它们可以通过光线的穿透、反射和散射来表现。
由于胶体粒子的大小和分散情况的影响,胶体具有光学性质优异的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天然发光、光学稳定性和反射率,因此胶体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光学技术和光电子学领域。
7. 磁性、电性和热学性质胶体的磁性、电性和热学性质表现出了其独特的性质。
例如,胶体粒子可以通过磁性相互作用来进行制导和定位;另一方面,由于胶体的非常细小的尺寸,所以它们能够更快地传播热量,因此使得胶体适合于热学应用程序。
胶体稳定性
![胶体稳定性](https://img.taocdn.com/s3/m/c849e568011ca300a6c39079.png)
二、DLVO理论 理论
20世纪 年代,苏联物理化学家 世纪40年代 苏联物理化学家Derjaguin和Landau, 世纪 年代, 和 , 荷兰物理化学家Verwey和Overbeek分别独立提出疏液胶体稳 和 荷兰物理化学家 分别独立提出疏液胶体稳 理论。 定性理论,统称为 理论 定性理论,统称为DLVO理论。 DLVO理论认为,溶胶在一定条件下是稳定存在还是聚 理论认为, 理论认为 沉,取决于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和静电斥力。若斥力大于吸 取决于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和静电斥力。 引力则溶胶稳定,反之则不稳定。 引力则溶胶稳定,反之则不稳定。
三、溶胶的聚沉
溶胶的“稳定”是有条件的, 溶胶的“稳定”是有条件的,一旦稳定被破 溶胶中的粒子就会聚集,长大, 坏,溶胶中的粒子就会聚集,长大,最后从介质 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就称为聚沉。 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就称为聚沉。 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A、外加电解质的影响 这影响最大,主要影响胶粒的带电情况, 这影响最大,主要影响胶粒的带电情况,使ζ电位下 降,促使胶粒聚结。 促使胶粒聚结。 B、浓度的影响 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 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 C、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增加。 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增加。 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D、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聚沉。 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聚沉。
Hamaker 假设(远程相互作用) 假设(远程相互作用)
Hamaker (1937)假设:一个颗粒所包含 假设: 假设 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加和性, 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加和性,由此可 得颗粒间的引力位 引力位能 得颗粒间的引力位能EA。
对于大小相同的两个球形粒子 Hamaker常数 常数
胶体稳定性名词解释
![胶体稳定性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19f580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9.png)
胶体稳定性名词解释胶体稳定性名词解释:指的是溶液中的微粒能长期稳定存在于溶液中,而不会聚结成大颗粒。
以及它们在胶体状态下具有稳定性、分散性和增稠性的特点。
如蛋白质溶液在常温下呈胶体状态,因此在通常的溶液状态下,这些胶体微粒是很稳定的,在稀释时也不会聚沉。
但当其浓度较高时,由于胶体微粒吸附水分子,使得微粒的浓度变小,故形成了稳定的胶体状态。
微粒的稳定性有两种类型:非均相性和均相性。
在非均相系统中,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可以使分散相或胶体聚集起来形成大的颗粒;在均相系统中,分散相或胶体只在一定条件下才聚集成大颗粒。
前者称为均相性胶体稳定性,后者称为非均相性胶体稳定性。
胶体的稳定性有些来自分散介质本身,有些来自微粒的性质,如尺寸、形状、电荷等。
胶体粒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如当溶液处于静止状态时,微粒将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当微粒间的距离增大到某一数值时,所有微粒都将表现出相同的稳定性;随着微粒直径的减小,稳定性逐渐增加。
可见,颗粒粒子的尺寸对其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一般说来,微粒越小,越容易获得足够的稳定性。
胶体是一种很稳定的微粒群,常用来描述一种无固定形状的、或既有固定形状又有流动性的分散系统。
1、物理稳定性2、化学稳定性3、热稳定性4、生物稳定性5、光学稳定性6、电学稳定性7、磁学稳定性8、放射学稳定性9、相对稳定性10、光化学稳定性11、辐射学稳定性12、空化学稳定性13、动力学稳定性14、能量学稳定性15、静电学稳定性16、溶解学稳定性17、凝聚学稳定性18、界面学稳定性19、老化学稳定性20、输运学稳定性21、毒理学稳定性22、环境学稳定性23、免疫学稳定性24、生态学稳定性25、输血学稳定性26、神经学稳定性27、眼科学稳定性28、麻醉学稳定性29、心脑血管病防治稳定性30、分析化学稳定性31、文献信息传递稳定性32、生物学稳定性33、食品卫生学稳定性34、医学检验稳定性35、其他学科稳定性36、病例组织学鉴定37、临床化学试剂稳定性38、临床放射学稳定性39、医院感染控制稳定性40、肿瘤预防学稳定性41、卫生化学稳定性。
胶体化学第5章 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化学第5章 胶体的稳定性](https://img.taocdn.com/s3/m/11bbd5242f60ddccda38a0f7.png)
式中,VA为范德华引力势能(为负值);a是球半径;H是两球最短 距离;A是Hamaker常数 。 两平行的等同平板粒子:
VA A 12 D
2
式中,D是两板间距。
上两式表明,VA随距离的增大而下降。 Hamaker常数A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与粒子性质有关,是物质的 特性常数,具有能量的单位,在10-19~10-20J之间。下表是一些物质的 Hamaker常数。
影响絮凝作用的主要因素有: ①絮凝剂的分子结构 絮凝效果好的高分子应有直链结 构,交联和支链结构的效果差。应有水化基团和架桥 功能,电离度越大,荷电越多,分子越伸展,利于架 桥;但若高分子与胶粒荷相同电性时,带电多,产生 静电斥力不利于絮凝。 ②絮凝剂的分子量 分子量越大越好,但过大时,不容 性和远距离则不利絮凝,一般分子量在106左右。 ③絮凝剂的浓度 研究表明存在一个最佳浓度,为胶 粒表面饱和吸附量一般是最好,可见上图示。 ④搅拌 要均匀,不可带激烈。 ⑤酸性和盐 它们对絮凝影响很大。 下面给出了一些代表性的高分子絮凝剂:
4.临界聚沉浓度 电解质是影响V的重要因素之一。见下图示。电解质浓度大(κ亦大), 势垒越低。把势垒值为零时的电解质浓度称为临界聚沉浓度,用Cccc表 示。根据DLVO理论的势能公式,可得到
C ccc 常数
( kT )
3 5
4 0
A z
2
6
这表明,Cccc 与离子价数的六次 方成反比,这与Schulze-Hardy经 验规则相符,也证明了DLVO理 论的合理性。
4.3 高分子的稳定性和絮凝作用
1.空间稳定作用 人们很早就发现高分子物质对溶胶具有稳定作用。稳定机理有如下几 个原因。 ①带电高分子吸附後会增加胶粒间的静电斥力势能。 ②高分子吸附层通常能减小Hamaker常数,从而降低粒子间的范德华 引力势能。 ③带有高分子吸附层的胶粒相互接近时,吸附层的重叠会产生新的斥 力势能阻止粒子聚集。这种稳定作用称为空间稳定作用,产生的斥力势 能称为空间斥力势能,用VS表示。这样粒子间总的相互作用势能为 V = VA + VR + VS
胶体稳定性简介
![胶体稳定性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cd0892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a.png)
胶体稳定性简介胶体稳定性一、胶体的分类所谓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其值通常在1nm—100nm之间,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
按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气溶胶、固溶胶、液溶胶;按分散质的不同可分为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二、胶体的稳定及不稳定性胶体因质点很小,强烈的布朗运动使它不致很快沉降,故具有一定的动力学稳定性;另一方面,疏液胶体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相界面很大,质点之间有强烈的聚结倾向,所以又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一旦质点聚结变大,动力学稳定性也随之消失。
因此,胶体的聚集稳定性是胶体稳定与否的关键。
三、双电层与zeta电位由于分散粒子表面带有电荷而吸引周围的反号离子,这些反号离子在两相界面呈扩散状态分布而形成扩散双电层。
根据双电层理论可将双电层分为Stern层和扩散层。
当分散粒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稳定层与扩散层发生相对移动时的滑动面即是剪切面,该处对远离界面的流体中的某点的电位称为Zeta电位。
即Zeta电位是连续相与附着在分散粒子上的流体稳定层之间的电势差。
四、聚集沉降理论影响因素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电荷与胶体相反的离子(称为反离子)。
反离子的价数越高,则聚沉效率越高,聚沉值越低。
一价反离子的聚沉值约为25~150,二价的为0.5~2,三价的为0.01~0.1。
聚沉值大致与反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这称为舒尔茨-哈代规则。
五、胶体稳定性疏液胶体的稳定性理论通称DLVO理论。
此理论的出发点是:胶体质点间因范德瓦耳斯力而相互吸引,质点在相互接近时又因双电层的重叠而产生排斥作用,胶体的稳定程度取决于上述两种作用的相对大小。
DLVO理论计算了各种形状质点之间的范德瓦耳斯吸引能与双电层排斥能随质点间距离的变化。
在质点相互接近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距离上质点间的排斥能大于吸引能,胶体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若在所有距离上吸引皆大于排斥,则质点间的接近必导致聚结,胶体发生聚沉。
胶体的稳定性名词解释
![胶体的稳定性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ed642d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68.png)
胶体的稳定性名词解释胶体的稳定性胶体是分散系的一类。
它在一定条件下能长期存在而不沉淀、不分层、保持其原有状态,这个性质称为胶体的稳定性。
溶液中胶粒所带电荷与溶液中离子所带电荷相反,整个胶体带同种电荷,因此胶粒本身所带电荷等于整个胶体所带的电荷,整个胶体即为正电荷,如果胶粒带有异种电荷时,胶体就不稳定。
常见的胶体如蛋白质、淀粉、乳浊液等。
稳定性和胶体的分散质有关,也与胶体粒子的大小和形状有关,越小的胶粒,稳定性越高。
胶体粒子的稳定性不仅受到它本身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胶体的稳定性的强弱可以用粘度来衡量。
测定方法: 1)毛细管法:将样品放入管内并使之充满液体,然后再逐滴加入毛细管中,当悬浮液呈现浑浊时,继续加入毛细管,直至出现明显的颜色分层时,则该悬浮液的浓度最大; 2)薄膜覆盖法:将试样制成平板,将一张薄膜覆盖在平板上,用另一张薄膜盖在上面,使二者连成一个封闭体系。
待封闭体系自行凝固,静置片刻后取下,观察到有无色分层。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仪器设备。
乳浊液的聚沉或絮凝乳浊液是由许多小液滴所组成的。
它们的大小通常是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有时还会超过一千微米。
由于其表面积大,对电解质有很强的吸附力,因而不易沉降。
胶体的聚沉或絮凝作用,就是利用胶体粒子大小的差别。
当颗粒小于100nm时,它们的直径大约在几百纳米左右。
当颗粒大于100nm 时,直径往往大于1000nm。
当粒子表面被电解质所包围,即具有胶粒电性时,这些微粒对电解质起了反吸附作用,使胶体脱稳。
当粒子所带的电荷与电解质所带的电荷相反,胶体也会从溶液中析出。
盐析、晶种法、分子筛和硅胶分子筛等都是可用的方法。
加入电解质的目的,就是使溶液中的电解质聚集,形成均匀分散的胶粒,然后经过聚沉或絮凝过程将胶粒沉淀,分离出来。
除了利用胶体粒子的聚沉或絮凝作用外,电泳、静电沉淀、阳极溶出、磁性分离、选择性沉淀、离子交换以及透析等,也都可以应用。
高分子溶液的粘度由于高分子溶液粘度较大,沉降速度较慢,若不加入某种物质,可使高分子溶液稳定在某一低的高度,在这个位置上,不论搅拌或加入什么物质,高分子溶液的粘度不再发生显著变化,这种现象叫做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
第五章胶体的稳定性分解
![第五章胶体的稳定性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2e714a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2.png)
第五章胶体的稳定性分解胶体是由固体颗粒或液滴分散在连续相中而形成的混合物。
在胶体中,颗粒或液滴的尺寸通常在1纳米至1微米之间,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
在自然界和工业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各种胶体,如乳液、凝胶和泡沫等。
胶体的稳定性是指胶体系统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即颗粒或液滴分散均匀,并且不易聚集和沉降。
胶体的分解是指胶体系统中颗粒或液滴发生聚集而失去稳定性的过程。
胶体分解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颗粒之间的吸引力增强,导致聚集现象的发生。
颗粒之间的吸引力可以通过静电作用、范德华力、亲水性或疏水性相互作用等来实现。
当这些吸引力超过分散力时,胶体就会发生分解。
胶体的分解会导致胶体体系不均匀,颗粒或液滴会聚集成大块或沉降到容器底部。
为了维持胶体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防止胶体的分解。
常见的方法包括添加稳定剂、控制环境条件和调节胶体粒径。
添加稳定剂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稳定剂可以降低颗粒或液滴之间的吸引力,从而有效地抑制聚集的发生。
常见的稳定剂包括表面活性剂、胶体保护剂和电解质等。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吸附在颗粒或液滴表面的物质,通过形成电荷屏障或分散剂层来降低吸引力,从而使颗粒或液滴保持分散状态。
胶体保护剂是一类能够与颗粒或液滴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形成一层稳定的保护膜来防止聚集的发生。
电解质可以通过改变胶体系统中的离子浓度,从而改变颗粒或液滴表面的电荷性质,进而影响吸引力的大小。
控制环境条件也是维持胶体稳定性的重要方法之一、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颗粒间的吸引力和分散力之间的平衡。
例如,温度的变化会改变胶体中颗粒或液滴的热运动速度,从而影响颗粒之间的碰撞频率和能量大小。
pH值的变化则会改变胶体中颗粒或液滴的表面电荷,进而影响吸引力的大小。
通过控制环境条件,我们可以调节各种力的平衡,从而更好地维持胶体的稳定性。
此外,调节胶体粒径也是维持胶体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胶体粒径的大小直接影响胶体中颗粒或液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的稳定性](https://img.taocdn.com/s3/m/36debfd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e.png)
胶体的稳定性
答案:
胶体(Colloid)又称胶状分散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分散体系[1]。
胶体不一定都是胶状物,也不一定是液体,常见的胶体有有色玻璃、果冻、鸡蛋清、血液等。
介稳性:
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两个原因:
原因一: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要使胶体聚沉,就要克服排斥力,消除胶粒所带电荷)。
原因二:胶体粒子在不停地做布朗运动,与重力作用相同时便形成沉降平衡的状态。
结构:
根据法扬斯规则(能与晶体的组成离子形成不溶物的离子将优先被吸附.优先吸附具有相同成分的离子),胶体粒子是胶粒,胶粒与扩散层在一起组成了胶团,而胶粒又包括胶核与吸附层。
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f7acc6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0.png)
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胶体的稳定性是指胶体溶液中分散相颗粒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地保持在分散状态,而不发生聚集、沉淀等现象。
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界面电荷作用:胶体颗粒表面通常带有电荷,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当胶体颗粒带有电荷时,会产生电荷云层,使颗粒之间产生静电排斥作用,阻止颗粒聚集。
正负相同的电荷会相互排斥,使胶体颗粒得以分散。
2.溶剂中的分散介质:溶剂中存在的分散介质,如水分子或有机溶剂分子,可以包围胶体颗粒并形成溶剂分子层。
这种溶剂分子层称为溶剂壳,能够扩大胶体颗粒的有效半径,增强胶体颗粒之间的静电排斥力。
3.斯特恩层和瓦尔布林压力:斯特恩层是指溶液中离子所形成的电双层,包括负离子在胶体颗粒表面吸附成的斯特恩层和正离子在负离子斯特恩层外部形成的次斯特恩层。
正负离子的存在能够产生静电吸引力,使胶体颗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瓦尔布林压力也能够使颗粒之间产生排斥力。
4.重要界面吸附:在溶液中,胶体颗粒表面可能吸附有一些杂质物质,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等。
这些吸附物质能够改变胶体颗粒表面的性质,形成一层覆盖层,增加胶体颗粒之间的静电排斥力,从而稳定胶体。
5.溶解度差异:胶体颗粒表面的溶解度和胶体内部的溶解度可能不同。
当溶剂中存在一种物质溶解度较大时,该物质会从溶液中溶解到胶体颗粒表面,形成一个可移动的溶解物壳,使颗粒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起到稳定作用。
6.构建胶体团簇:胶体颗粒之间产生的各种吸附作用力、静电作用力等可以构建胶体团簇,将各个胶体颗粒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胶体结构。
这种团簇结构可以增加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阻止颗粒自由运动和聚集。
总之,胶体的稳定性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这些因素不仅仅是影响胶体颗粒分散状态的因素,还能够影响胶体的流变性质、光学性质等。
因此,了解并掌握胶体稳定性的原因对于胶体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胶体稳定性简介 doc
![胶体稳定性简介 doc](https://img.taocdn.com/s3/m/ab22857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4.png)
胶体稳定性简介 doc
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系统,即固体颗粒和液体的混合物,在久的时间内的可控制性和
稳定性。
通常,一种胶体系统可以保持稳定就意味着系统内的颗粒悬浮不动,不发生坍塌,凝固的反应,颗粒的澄清和改变等现象。
因此,胶体的稳定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
物质的机械性能,药物的发挥效用,以及制造过程中的要求。
胶体稳定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固体颗粒的表面性质和溶液的
温度、pH和差,因此调节这些参数是维持胶体稳定性的关键。
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和pH
值的变化,胶体悬浮度以及颗粒形态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胶体稳定性的下降。
此外,固体颗粒的形状和表面活性物质也有很大的影响。
当颗粒表面有大量表面活性物质时,颗粒相互之间会形成聚合物,使胶体系统变得不稳定,从而导致悬浮度的降低。
为了改善胶体稳定性,首先要改变和有效控制这些影响因素。
根据悬浮系统的温度和pH,可以使用正确的添加剂来改变系统的特性。
此外,可以通过加入抗凝剂和絮凝剂来改
善胶体的稳定性。
抗凝剂可以防止乳状液的凝固,而絮凝剂可以防止固体颗粒的聚集。
最后,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充分发泡、正确的调节pH值、减少温度变化等,以维持系统
的稳定性。
总之,胶体稳定性是控制胶体物质机械性能和碰撞效果以及满足制造要求的重要参数。
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等。
因此,应当采用综合措施,有效控制颗粒的形状、温度、pH值、添加剂等,以获得良好的胶体稳定性,从而改善胶体机械性能和碰撞效果,满足特殊的产品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沉值
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时外加电解质的最小 浓度称为该电解质对该溶胶的聚沉值 浓度称为该电解质对该溶胶的聚沉值
聚沉能力
聚沉能力=1/聚沉值 聚沉能力=1/聚沉值
解释: 解释:
ci ↑ I ↑
κ↑
VR ↓↓ V ↓↓
斥力不足以克服引力——聚沉 聚沉 斥力不足以克服引力 聚沉值: 聚沉值:
∂V
V = V A + VR = 0
(3)法扬斯(Fajans)规则 法扬斯(Fajans)规则 能与晶体的组成离子形成不溶物或难电离化合物的 异电离子优先被吸附,具有强的聚沉能力。 异电离子优先被吸附,具有强的聚沉能力。
(4)不规则聚沉 有时,少量电解质使溶胶聚沉,电解质浓度高时, 有时,少量电解质使溶胶聚沉,电解质浓度高时, 又重新分散,浓度再高又聚沉,此为不规则聚沉, 又重新分散,浓度再高又聚沉,此为不规则聚沉,多发 不规则聚沉 生在以大离子或高价离子为聚沉剂的情况——大离子或 生在以大离子或高价离子为聚沉剂的情况 大离子或 高价离子引起电动电势反号。 高价离子引起电动电势反号。 (5)有机离子一般具有较强聚沉能力——特殊吸附力 有机离子一般具有较强聚沉能力 特殊吸附力 (6)同号离子的影响 大的同号有机离子因与质点强烈的van 大的同号有机离子因与质点强烈的van der Waals 引力而被吸附,从而改变质点的表面性质。一般说来, 引力而被吸附,从而改变质点的表面性质。一般说来, 大的或高价的负离子对于负溶胶有一定稳定作用, 大的或高价的负离子对于负溶胶有一定稳定作用,大的 或高价正离子对于正溶胶有一定稳定作用。 或高价正离子对于正溶胶有一定稳定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ν
启 示
与表面电位有关的常数
ci ↑ I ↑ Zi ↑ I ↑
H0
κ↑ κ↑
VR ↓↓ 电解质浓度过大不利于体系稳定 VR ↓↓ 高价反离子不利于体系稳定
3、 胶粒间的总作用位能
V = V A + VR
胶体电解质稳定理论——DLVO理论 DLVO理论 二、 胶体电解质稳定理论 DLVO 1、 胶粒间的引力位能 两个完全相同的分子,相距X 两个完全相同的分子,相距X 的距离,作用位能为: 的距离,作用位能为: x
V A = − β x −6
VA 1 ∝ 6 x
x ↑ V A ↓↓
短程力
分子间引力位能
熵稳定 焓稳定 焓、熵稳定
∆H > T∆S
聚沉
∆H > 0 ∆S < 0 基本不受温度影响
3、高聚物的絮凝作用 絮凝机理 中和胶粒表面电荷, 中和胶粒表面电荷,把胶粒桥接起来 搭桥、 搭桥、敏化作用 网扑作用
五、自由高聚物对溶胶的作用 表面负吸附 表面形成空缺层 理 论 C a 模 纯溶剂 能量升高 型 浓溶液 a b 纯溶剂进入溶液 能量降低, 能量降低,空缺聚沉 a C 高聚物进入纯溶剂 能量降低, 能量降低,空缺稳定
x = RT t ⋅ N 0 3 πη r
2r 2 (ρ粒子 − ρ介质)⋅ g v= 9η
胶体的聚结稳定性 ② 胶粒表面双电层的稳定作用 ——胶体的聚结稳定性 胶团靠近到与双电层的扩散层重叠时, 胶团靠近到与双电层的扩散层重叠时, 出现静电斥力,胶团靠的越近,斥力越大, 出现静电斥力,胶团靠的越近,斥力越大, 斥力大于引力时, 斥力大于引力时,碰撞的胶粒重新分 聚结稳定性 开 ——聚结稳定性 ③ 溶剂化的稳定作用 胶粒表面吸附离子及反离子都是溶 剂化的,在胶粒周围形成溶剂化膜。 剂化的,在胶粒周围形成溶剂化膜。溶 剂化膜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弹性, 剂化膜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弹性,能 阻止胶粒聚结。 阻止胶粒聚结。 扩散双电层的稳定作用是主要因素
a
H0
胶粒间引力位能
a
VA = −
Aa 12 H 0
(在 2 a >> H 0时)
VA ∝
说 明
1 H0
H0 ↑
VA ↓
长程力
VA ∝ A
哈梅克常数; A—哈梅克常数;与密度、极化率有关 哈梅克常数 与密度、 引力位能越小,体系越稳定。 引力位能越小,体系越稳定。
分散介质与分散相性质越接近,哈梅克常数越小, 分散介质与分散相性质越接近,哈梅克常数越小,
V = V A + VR + VS
VS
空间斥力位能
(1)体积限制效应理论 吸附层不能穿插,形成空间障碍,增加斥力位能。 吸附层不能穿插,形成空间障碍,增加斥力位能。 吸附层压缩时,空间减小, 吸附层压缩时,空间减小,构型熵减小 ∆ S < 0
∆ 碰撞无混合: 碰撞无混合: H = 0
∆G = ∆H − T∆S > 0
聚沉过程中质点形成附聚体,其中原来各质点仍 聚沉过程中质点形成附聚体, 保持独立性,加入溶剂或除去聚沉剂可重新将其分散。 保持独立性,加入溶剂或除去聚沉剂可重新将其分散。
2、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实验现象: 电解质浓度小时体系无变化; 实验现象: 电解质浓度小时体系无变化;浓度 达到一定值时,发生完全聚沉。 达到一定值时,发生完全聚沉。
§2—6 胶体稳定性 6 一、溶胶的稳定性 溶胶是高度分散的 多相的、 高度分散的、 溶胶是高度分散的、多相的、热力学 不稳定体系, 不稳定体系,但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对稳 定地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定地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如:半径为 1.5× 的金质点下降0.01m 3.5年 0.01m需 1.5×10-9m的金质点下降0.01m需3.5年。 ① 高分散使胶粒具有动力稳定性 Brown运动越剧烈, Brown运动越剧烈,越能阻止由于 运动越剧烈 重力作用而引起的下降——胶体动力稳 重力作用而引起的下降 胶体动力稳 定性。胶粒越小, 定性。胶粒越小,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 越小,介质粘度越大, 越小,介质粘度越大,溶胶的动力稳定 性越大。 性越大。
(2)高聚物浓度的影响: 高聚物浓度的影响: 浓度大,形成吸附层 浓度大,形成吸附层——保护 保护 浓度小,引起聚沉 絮凝( 浓度小,引起聚沉——絮凝(敏化)作用 絮凝 敏化)
c 明胶
吸 光 度
2、空间稳定理论 ① 带电高聚物可增加胶粒间的斥力位能 带电高聚物可增加胶粒间的斥力位能——DLVO 理论 DLVO ② 吸附层减小哈梅克常数——减小引力位能 吸附层减小哈梅克常数 减小引力位能 ③ 吸附层增加空间斥力位能
2、 胶粒间的静电斥力位能 胶粒间的斥力源于双电层的电场斥力
VR =
64 π an 0 kT ν
2
κ
2
exp (− κ H 0 )
1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2e 2 N 0 I 其中 κ = ε kT n0 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目
稳定效应由熵变提供——熵稳定 熵稳定 稳定效应由熵变提供 (2)混合效应理论 (2)混合效应理论 高分子链可以穿插混合, 高分子链可以穿插混合,重叠区域内高聚物浓 度变大,相当于浓缩过程,有浓缩热(吸热) 度变大,相当于浓缩过程,有浓缩热(吸热)
∆H > 0
∆G = ∆H − T∆S > 0
稳定效应由焓变提供——焓稳定 焓稳定 稳定效应由焓变提供
空缺稳定稳定理论
自由高聚物——不在胶粒表面吸附的高聚物 不在胶粒表面吸附的高聚物 自由高聚物 b
实 例
卤水点豆腐: 卤水点豆腐: 卤水中Ca 等离子使带负电的大豆蛋白胶体聚沉。 卤水中Ca2+、Mg2+等离子使带负电的大豆蛋白胶体聚沉。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 海水中的盐类使江河中带负电的土壤胶体聚沉。 海水中的盐类使江河中带负电的土壤胶体聚沉。 流速减慢利于颗粒沉降。 流速减慢利于颗粒沉降。 3、胶体的相互聚沉 两种电性不同的溶胶混合,可以发生相互聚沉作用。 两种电性不同的溶胶混合,可以发生相互聚沉作用。 电荷完全中和时达到等电态,完全聚沉。 电荷完全中和时达到等电态,完全聚沉。 等电态 如明矾[KAl(SO O]净水 净水: 如明矾[KAl(SO4)212H2O]净水:明矾在水中水解成带正电 溶胶,使带负电的胶体污物(土壤胶体)聚沉。 的Al(OH)3溶胶,使带负电的胶体污物(土壤胶体)聚沉。
1 1 1 C1 : C 2 : C 3 = : : 1 2 3
6 6 6
聚沉能力顺序 NaCl<MgCl2<FeCl3
1 c∝ 6 Z
同符号、 (2)感胶离子序 同符号、同价离子按聚沉能力排列成的顺序 具有相同阴离子的阳离子对负溶胶的聚沉能力为 具有相同阴离子的阳离子对负溶胶的聚沉能力为: 聚沉能力 H+>Cs+>Rb+>K+>Na+>Li+ 具有相同阳离子的阴离子对正溶胶的聚沉能力 聚沉能力为 具有相同阳离子的阴离子对正溶胶的聚沉能力为: F ->Cl - >Br - >NO3 - >I 离子水化半径越小,越容易进入斯特恩层, 离子水化半径越小,越容易进入斯特恩层, 原 因 聚沉能力越大。 聚沉能力越大。正离子半径小的水化能力 强,水化半径大。负离子反之。 水化半径大。负离子反之。
四、吸附高聚物对溶胶的稳定作用 1、实验规律 实 例 墨汁: 高聚物稳定的炭粒胶体体系。 墨汁: 高聚物稳定的炭粒胶体体系。 照相底片: 用明胶保护的AgBr的悬浮体。 AgBr的悬浮体 照相底片: 用明胶保护的AgBr的悬浮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