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叙述角度和写作分析点
分析叙述技巧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我”不一定是作者自己)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
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便于叙事和议论。
3. 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外国小说阅读
一、“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全知视角: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
有限视角: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二、“我”叙述与“他”叙述的不同点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他”视角有限视角或有限视角或全知视角局内外局内人(参与者)局外人(旁观者)形象既是叙事者又是文中形象仅是叙事者并非文中形象效果①使叙述显得真实真切①冷眼旁观,少亲切感②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②局外叙述,有距离感③便于抒情议论③叙述自由,无所不知④受限制于所见所闻所感④不受限制于所见所闻所感三、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作用1.见证者(由“我”来叙事,真实可感)2.贯穿者(“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3.主旨的揭示者(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4.主人公的烘托者(“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一、场景描写的作用1.给全篇定调:情节推进的节奏:舒缓或急促情感延伸的基调:昂扬或低沉,喜庆或哀怨2.渲染气氛:渲染欢快气氛,感染人物和读者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吸引读者3.导引人物出场:吸引人物和读者注意力4.揭示人物性格(心态、心理),突出文章主题,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境界)5.赋予象征意义,暗含文章主题6.情节产生曲折,情节发展突转7.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风尚二、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2. 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 象征暗示作用。
4. 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例子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的例子《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生活中的两种“看世界”》嘿,咱今天就来聊聊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这俩有趣的概念,咱先从生活里找点例子。
先说这全知视角吧。
那感觉就像是村子里那个啥都知道的八卦大爷或者大妈。
比如说,村子里小李和小张有点小矛盾了,全知视角下的这位大爷可就厉害了。
他不仅知道小李早上出门摔了一跤心情不好,还知道小张昨天打牌输了钱本来就一肚子气。
他能说出矛盾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知道小李嘟囔了啥不好听的话,也清楚小张当时那个愤怒的小眼神是啥含义。
这就像是我们看电视剧,那种旁白声一出来,啥人物的过去、内心想法、事件背后的弯弯绕绕都给你说得明明白白,仿佛玉皇大帝在俯瞰人间百态似的。
再看看有限视角。
这就像是我们平常自己过日子的时候。
就拿找工作来说吧,我们就像在迷雾里前行的小迷糊。
我们只知道自己投出去了简历,然后收到了几个面试通知。
我们在面试的时候,只能通过面试官的表情和问题大概猜猜情况。
也许我们觉得自己回答得挺好,可最后还是没被录用,至于公司到底为啥淘汰我们,我们就只能瞎猜了。
我们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只能看到自己头上那一小片天,公司幕后到底是讲究学历还是经验,有人事变动还是单纯不喜欢我们的某个回答,就像隐藏在迷雾里。
从写故事的角度来说呢,如果是全知视角的小说,读者就像是跟着一个超级导游,这个导游啥都懂。
像《红楼梦》里,曹雪芹就像一个有全知视角的神仙,他带着读者去看贾宝玉的痴,林黛玉的愁,王熙凤的精明算计。
他知道每个人的结局,从开头就在那隐隐透露点线索,然后让读者跟着他到处游历这贾府里的喜怒哀乐。
可是有限视角的小说呢,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是通过尼克的眼睛去看这个故事,尼克看到盖茨比的神秘,看到那些纸醉金迷背后的空虚,可是尼克不知道的东西我们读者也不知道。
这就像跟着一个不太靠谱但很有趣的朋友去探险,很刺激呢。
咱普通人生活中,这两种视角也是不断切换的。
有时候我们变成全知视角,在朋友向我们倾诉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上点猜测去给朋友指点迷津。
有限视角的概念
有限视角的概念有限视角是指故事叙述时,只从一个或少数主要人物的角度出发,限制读者或观众对故事中其他角色思想、感受和行动的认知。
与之相对的是无限视角(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可以了解故事中所有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有限视角在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中被广泛应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加深入地揭示主角的内心世界,并为读者或观众提供更加真实、亲密的体验。
有限视角能够通过局限于主要人物的视角,增强读者或观众与主角的共鸣与情感联系。
由于只能从一个或少数人物的角度了解故事,读者或观众更容易与主角产生情感共鸣,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联结。
这种情感联系可以更好地传达故事中主角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通过有限视角,读者或观众不仅可以了解主角的外在行为,还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思考过程。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可以更好地展示主角的情感变化和内心冲突。
这种故事叙述方式能够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兴趣,激发他们继续探索故事的欲望,并与主角一同经历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
有限视角还可以通过限制信息的获取,增强悬念和紧张感。
因为读者或观众只能从主角的视角了解故事,一些故事中的重要信息可能与主角同步或滞后传递给读者或观众,这样可以营造出一种紧张和不确定的气氛,增加故事的悬疑性和吸引力。
有限视角还可以通过视点的变换来展现多个角色的不同视角和观点。
通过主角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可以展示故事中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通过揭示多个角色的不同观点和个人体验,有限视角可以创造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故事世界。
然而,有限视角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故事只从一个或少数人物的视角出发,读者或观众的了解可能显得有限和片面,只能从主角的角度来理解故事。
有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信息和细节,导致对故事的整体理解有所偏差。
此外,有限视角在展示其他角色的内心思想和感受时可能受限,无法全面呈现故事中所有角色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有限视角是一种通过限制读者或观众对故事中其他角色思想、感受和行动的认知,突出主角的内心世界和体验,增强情感共鸣和紧张感的叙事方式。
001《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一:叙述[1]
7—10页)全知视角: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 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
有限视角: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 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1.见证者(由“我”来叙事,真实可感) 2.贯穿者(“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3.主旨的揭示者(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 4.主人公的烘托者(“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 可以回顾苏教版必修一的一篇散文——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12~16题。
提 琴 [美国]保·琼斯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
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
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
“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
”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 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
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
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
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
”舅舅说。
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
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小说叙事角度
应用于模拟
2019.3潍坊一模
8.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 造有什么好处?《老校长的雨靴》
①“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
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 线索
②“我”是参与者,是事件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使老校长
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春秋》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 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 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 笔法”、“微言大义”。
“西”即诗题所云“西望”。百官自大明宫下朝,步出 五门,西望则是西内之太极宫、掖庭宫和东宫。西内是 玄宗游戏的重要地点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宜春院的梨园 弟子就生活在西内。百官退朝,侧身西望,但见一阵阵 春风,把一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显得迷迷濛 濛。“尘起春风过御堤”一句虽为写景,却具有象征意 义,象征着消逝的岁月无数史实已记忆不清,印象模糊。 唯有玄宗的荒嬉尚历历在目。
主题 ⑥ 揭 示 小 说 主 题 : “ 我 ” 的 明 哲 保 身 / 胆 怯 懦 弱 使 我 成 为 祥 林 嫂 悲 剧 命
运的帮凶,深化了小说主题。
叙述视角答题角度
角度一:视角作用(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角度二:人称效果(一二三人称作用) 角度三:人物塑造(自身特点与其他人物关系) 角度四:情节结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 角度五:背景环境(提供背景,暗示/交代社会环 境,) 角度六:内容主题(揭示/暗示主题)
小说的叙述角度
明确概念
谁说故事 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
一、叙述学中,一般把 称为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可分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高考小说阅读之叙事视角知识梳理与典例一、知识点1.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指作者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
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叙述者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状况也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
有限视角”指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带领我们看世界。
大部头的小说中,不将一种视角一种人称一贯到底,而是不断变换,以比较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红楼梦》中,XXX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的外貌特征,从XXX的视角看贾府,XXX的视角看XXX,再用别人视角看XXX,这样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写得非常成功。
2.叙述视角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XXX的小说惯用第一人称视角,这个“我”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以叙述者、参与者的角度来叙事,给人以真实感,也更容易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祝福》中以作为知识分子的“我”来看祥XXX的苦难,审视看客的冷漠与麻木,展现知识分子的软弱与逃避。
二、答题模板1.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作用):①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感;②是故事的见证者、旁观者、参与者;③便于抒发情感;④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推动情节发展;⑤塑造“我”这个人物形象,进而凸显主题;⑥作为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人公的形象。
2.第二人称的好处(作用):①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②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③用于物时,具有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的好处(作用):①引导读者从客观的角度对小说反映的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②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③具有不确定性,使小说反映的现象更具有普遍性。
三、典型题型分析“我”的形象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问题。
放生羊(节录)XXX,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是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
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
简言之即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全知视角的重要意义: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传统作家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文学理论叙事学角度分析总结
文学理论叙事学角度分析总结叙事视角的角度有: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等。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全知视角(零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正如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中所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作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
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
韦勒克曾说:“无论从质上看还是从量上看,关于小说的文学理论和批评都在关于诗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之下”。
这一论断至少是符合20世纪中期以前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现状的,但这一现状与最近一百多年来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极不相称。
之所以会出现小说理论与批评长时间落后于诗歌理论与批评这样的情况,与小说批评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突破口有关。
由于诗歌语言在节奏、韵律、平仄等方面与日常语言相比有很大差异,形式因素十分突出,因而从语言学、文体学的角度规定与把握诗歌的本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很容易被想到的思路。
对小说而言,情况却复杂得多。
一方面,小说语言与山常语言在形式上的差异比诗歌要小得多,小说语体往往是混杂不纯的,因而传统的以语词选择为核心的形式研究在面对小说这一文体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小说内容层面的东西(人物、情节、故事)又太容易吸引批评家的注意力,从而使小说话语层面的东西很容易被掩蔽。
中外小说批评几乎都是从最直观的地方开始的。
只要我们稍微涉猎一些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小说批评,就会发现它们毫无例外都是以情节和人物为核心而展开的批评。
这种以人物和情节为中心的旧式批评,没有抓住小说文体的要害,没有提炼出概括小说文体本质特征的核心范畴,因而使得小说批评缺乏牢固的理论基础,无法超越教条式批评和印象式批评的局限,而拥有广阔的自我发展空间。
这种状况只有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叙事学建立起来的时候,才得到了改观。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替使用的作用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是小说、影视作品中常用的叙事手法,它们在传达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上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
全知视角是指叙事者了解所有角色的思想和感情,能够展现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
限知视角则是将故事仅仅局限在某一角色的视角之下,只展现该角色所看到的、所感知到的一切。
这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能够让作品在情节展开和角色塑造上更加丰富,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交替使用的作用。
一、增强故事复杂性在小说或影视作品中,通过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加复杂。
全知视角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或观众了解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而限知视角则可以让故事中的秘密和谜团更加神秘。
通过这种复杂的叙事方式,作者或导演可以在故事中设置更多的悬念和转折,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二、丰富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通过交替使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可以更加丰富地展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
全知视角的使用可以让作者或导演深入描绘每个角色的内在世界,展现他们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而限知视角则可以让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加真实和深刻。
通过这种交替使用,观众或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动机,增加对作品中人物的认同感和共鸣。
三、提高故事张力和节奏感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能够提高故事的张力和节奏感。
全知视角可以展现故事中的各个细节和情节,而限知视角则可以放大某一情节或场景的紧张和震撼。
通过这种交替使用,作者或导演可以在故事中创造更多的高潮和转折,吸引观众或读者的注意力,增强作品的戏剧效果和感染力。
四、加深主题和寓意的表达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还可以加深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的表达。
全知视角可以让作者或导演更加全面地展现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寓意,而限知视角则可以让主题和寓意更加深刻地体现在某一角色的经历和感受中。
通过这种交替使用,作品的主题和寓意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观众或读者面前,增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五、增加作品的层次和深度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还可以增加作品的层次和深度。
小说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的异同
9.参考答案: ①林黛玉从窗外听见宝玉与史湘云的对话,宝玉因说"经济"一事,差点与湘云翻脸, 不觉内心又喜又惊,使用"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②作为观察主体的林黛玉可以自由地表白自己的心迹,其内心世界被表露无遗; ③增加了代入感,更加真实亲切,可以自然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极大地掩盖了 小说叙事的人为性。 (6分。每点2分。分析其他处,如果合理,最多给4分。例如答"宝玉……忽见林黛 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 点评:要点的逻辑层次不清,①一层,使用表现;②③为一层,是表达效果。
拉开距离 全面客观
主跳有全
旨跃限知 性视视
人 角角 物 一一
可般般 情读作作 节性用用
转
叙 述
换
视 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用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叙 述 人 称
作用
第三人称
真实可信 制造悬念
9.小说叙事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有限视角” 只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本文也使用了“有限视角”进 行叙事。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有限视角”的使用及其效果。(6分)
9.小说叙事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有 限视角”只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的视野观察事物。本文也使用了 “有限视角”进行叙事。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有限视角”的使 用及其效果。(6分)
规范答案: (1)使用"有限视角"进行叙事: ①林黛玉得知宝玉与史湘云相会时担心与宝玉产生嫌隙; ②林黛玉从窗外听见宝玉与史湘云的对话,宝玉因说"经济"一事,差点与 湘云翻脸,不觉内心又喜又惊,得知宝玉对自己的真挚感情。 (2)表达效果: ①通过林黛玉的有限视角,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林黛玉细腻敏感的 心理特点。 ②林黛玉偷听史湘云与宝玉的对话心理伤感地描写推动了下文宝玉向黛玉 诉衷情这一情节。 ③有限视角的叙述方式,增加了代入感,使叙事更加真实亲切。
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作者:汪漪来源:《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第05期内容摘要:视角是文体学和叙事学都涉及到的概念,一般都区分出了人物的有限视角与叙述者的全知视角。
进一步而言,要区分叙述视角,还有必要区分“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即所谓叙述者的声音与充当叙事视角的眼光——之间的差异。
在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对视角的区分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文本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有限视角全知视角话语女性主义1.文体学与叙述学的结合研究近几年来,文体学和叙述学的结合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西莫·查特曼指出每部叙事作品都有两个组成部分:其一是“故事”,即作品的内容;其二是“话语”,即表达方式或叙述内容的手法。
[1]申丹也指出,叙述学的“话语”与小说文体学的“文体”至少有两个重合之处:其一为叙述视角;其二为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形式,如“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言语行为的叙述体”等[2]。
更进一步而言,要区分叙述视角,还有必要区分“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
“叙述声音”即叙述者的声音;“叙事眼光”指充当叙事视角的眼光,它既可以是叙述者的眼光也可以是人物的眼光。
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是最容易混淆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的区域。
在传统上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通常用自己的眼光来叙事,但在20世纪初以来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叙述者常常放弃自己的眼光而转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事。
这样一来,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就不再等同于叙述者,而是分别存在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与故事内的聚焦人物这两个不同实体之中。
本文拟以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为样本,考察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在文本铸造中所起的作用,从文本研究的角度看看这些概念区分的意义。
2.文本中的视角转换问题《金陵十三钗》从一个十三四岁的、一直接受教会教育而思想单纯的小姑娘“书娟”的视角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一个侧面。
小说的开头第一段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视角转换的文本:“我姨妈书娟是被自己的初潮惊醒的,而不是被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南京城外的炮火声。
全知与有限的统一--解读《红楼梦》中叙事视角
全知与有限的统⼀--解读《红楼梦》中叙事视⾓作者将看世界的特殊⾓度,描述于作品之中,⽤独特的描写⽅法,形成了不同的视⾓。
作者必须创造性地运⽤叙事规范和谋略,使⽤某种语⾔的透视镜、某种⽂字的过滤⽹,把动态的⽴体世界点化(或幻化〕为以语⾔⽂字凝固化了的线性的⼈事⾏为序列。
这⾥所谓语⾔的透视镜、或⽂字的过滤⽹,就是视⾓,它是作者和⽂本的⼼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叙事世界的基本⾓度。
同时它也是读者进⼊这个语⾔叙事世界,打开作者⼼灵窗扉的钥匙。
因此,叙事⾓度是⼀个综合的指数,⼀个叙事谋略的枢纽,它错综复杂地联结着谁在看,看到何⼈何事何物,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如何,要给读者何种“召唤视野”。
①在叙述者对底本所作的种种加⼯中,叙述⾓度问题最早引起批评家注意。
特定叙述⾓度把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个局部主体意识,从⽽把整个叙述置于这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范围之内。
底本本⾝没有视⾓问题,底本像⼀个花瓶,可以从任何尾度加以观察,加以摹写,叙述者就像个电影摄影师,他可以来回移动,从各种⾓度拍摄;他也可以站定下来,从某⼀特定⾓度作极有限的移动。
因此,叙述⾓度间题实际上是⼀个叙述者⾃我限制的间题,⽽全部叙述也就可以分成两⼤类:全知叙述⾓度是有权从任何⾓度拍照花瓶的摄影师;有限叙述⾓度,是只允许⾃⼰在某个特定⾓度上⼯作的摄影师。
②⾸先,源远流长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的。
因为历史不仅要多⽅搜集材料,全⾯地实录史实,⽽且要探其因果原委。
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之际,通古今之变“。
没有全知视⾓.是难以全⽅位地表现重⼤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事关系和兴彦存亡的形态的。
⽽《红楼梦》所表达的“好即是了,了即是好”正是通过全知视⾓表述出来的。
“此开卷第⼀回也.作者⾃云:因曾历过⼀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借""通灵""之说,撰此《⽯头记》⼀书也.故⽈""甄⼠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云:“今风尘碌碌,⼀事⽆成,忽念及当⽇所有之⼥⼦,⼀⼀细考较去,觉其⾏⽌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③开篇中,作者采⽤作者、某个第三⼈称叙述者、⽯兄三种叙述者的⾝份引出“这⼀场怀⾦悼⽟的红楼梦”。
从全知视角到有限视角-论亨利·詹姆斯对小说叙事角度的创新
即叙 述 者 说 出 的仅 是 某 一 个 人 物 的所 知 。第 三 类 为 外 聚 焦 , 述 者 站 在 不 知 情 的角 度 , 外 部 叙 从 进 行 描 述 。因 而 , 述 者 所 说 的 比人 物 知 道 的 少 。其 中第 二 类 内 聚 焦 还 含 有 三 种 不 同 类 别 : 叙
MN22 o0 .0 , . 2
从 全 知 视 角 到 有 限视 角
— —
论 亨 利 ・詹 姆 斯 对 小 说 叙 事 角 度 的 创 新
魏 钟
( 京 经 济 学 院 外 语 系 , 苏 南 京 2 00 ) 南 江 103
擅 要 :亨 利 ・ 姆 斯 是 小说 叙 事 角度 革 新 的 先 行 者 之 一 。他 在 许 多作 品 中并 弃 詹 了传 统 的 奎 知 全 能 的视 角 , 追 了他 所 称 的 “ 识 中 创 意 的叙 事 方 式 , 小说 中的叙 述 即
维普资讯
2 。 期 第2 譬 月
Jrl 南nN学ln科 y Ii e on。 a go 报 i s版c e ) ua{ n 师 r 会 i( S n N j m Uv 学S‘ c 0 京 太 a et o i r “ c
收 稿 日期 #0 1—0 20 8—1 9
作 者 前卉 魏钟 ( 9 8 ) 女 , 京 经 济学 院讲 师 , 士 。 16 一 , 南 顼
131
维普资讯
是 叙 述 者 说 出 的 比任 何 一 个 人 物 知 道 的都 多 。第 二 类 为 内 聚 焦 , 以某 个 人 物 的视 点 来 叙 述 , 只
都 从 作 品 中的 采一 角 色 出发 井 通 过 其 意 识 的 过 滤 。他 在 晚期 作 品 中又 运 用 了类 似 于
《边城》的叙事视角:全知与限知的巧妙切换
《边城》的叙事视角:全知与限知的巧妙切换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叙事视角的运用独具匠心,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巧妙切换,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优美而又略带忧伤的湘西风情画卷。
全知视角,犹如一位无所不知的上帝,俯瞰着整个故事世界。
在《边城》中,作者以全知视角为读者介绍了边城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以及人物的身世背景等。
这种视角使读者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边城的整体风貌,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环境。
比如,在小说开头,作者这样描述边城:“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通过这段描写,读者对边城的地理位置和主要人物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同时,全知视角还让作者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描写翠翠的内心活动时,作者写道:“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通过这种全知的叙述,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翠翠的天真无邪和纯洁善良。
然而,如果仅仅运用全知视角,故事可能会显得过于直白和单调。
因此,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还巧妙地运用了限知视角,为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和含蓄的色彩。
限知视角,即通过故事中某个特定人物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和感受世界。
在《边城》中,翠翠是一个重要的限知视角人物。
读者通过翠翠的视角,看到了她眼中的边城、她所经历的爱情以及她内心的挣扎。
比如,当翠翠第一次见到傩送时,作者写道:“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通过翠翠的视角和她的反应,读者感受到了她的羞涩和纯真,也对傩送这个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表达效果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表达效果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是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它们在表达效果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全知视角可以将故事中所有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展现出来,读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而限知视角则只能从一个或少数几个特定角色的视角出发,读者只能了解这些角色所能观察到的事物和他们的思想感受。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表达效果。
全知视角的表达效果往往更加全面和细致。
由于全知视角可以展示故事中所有角色的思想和情感,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动机和心理活动。
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例如,在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全知视角展现男女主角的内心独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感情变化和冲突。
全知视角可以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感受,使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限知视角的表达效果更加聚焦和专注。
由于限知视角只能从一个或少数几个角色的视角出发,读者的关注点也会被限定在这些角色身上。
这种方式可以使故事更加紧凑和紧张,吸引读者投入到角色的思考和行动中。
例如,在一部悬疑小说中,作者可以选择限知视角来描绘侦探的思考过程和寻找线索的经历,让读者与侦探一同推理,增加悬疑和紧张感。
限知视角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体验到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加强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在叙述方式上也有所差异。
全知视角可以使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通过客观的语态来展示角色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方式可以使故事的叙述更加客观和中立,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限知视角则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通过角色的视角和语言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
这种方式可以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使故事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需求。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在表达效果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全知视角可以使故事更加全面和细致,展示多个角色的思想和情感;而限知视角则更加聚焦和专注,使故事更加紧凑和紧张。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
关于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高考题高考题: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一、引言在高考中,常常会出现关于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题目。
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是两种不同的信息获取方式,在解答问题时需要准确理解其含义与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有限视角和全知视角的定义、区别和应用,并提供一些高考题例子以帮助准备高考的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二、有限视角的定义与特点有限视角是指个体或对象在获取信息时受到某种限制或局限,无法全面获知所有相关信息。
具体来说,有限视角中的个体或对象仅能通过有限的观察、经验和信息了解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对于其他方面的信息则一无所知。
其特点包括:1. 局限性:有限视角下的个体或对象的知识和信息仅来自其能够接触到或观察到的部分。
2. 不完全性:有限视角下的个体或对象无法全面了解问题的所有方面,容易导致对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出现偏差。
3. 主观性:个体或对象对于有限视角下所获得的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可能受到自身经验、偏见或主观意识的影响。
三、全知视角的定义与特点全知视角是指个体或对象能够获得一切相关信息,对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
在全知视角下,个体或对象可以获取到所有的事实、数据和背景信息,对问题有更准确和全面的了解。
其特点包括:1. 全面性:全知视角下的个体或对象能够获知问题的各个方面,对问题具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2. 客观性:全知视角下的个体或对象的判断和决策更加客观和准确,对问题的分析更加科学和清晰。
3. 无偏见:全知视角下的个体或对象的判断和决策不受个人经验、偏见或主观意识的影响,更具客观性。
四、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的应用1. 情景分析题:在某个具体的情景中,要求根据给定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
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根据有限的信息来做出合理的判断,注意不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
(例题)在一个商场购物过程中,小明由于购买了不满意的商品,但却没有保留购物小票。
在有限视角下,下列哪种做法是合理的?A. 直接将不满意的商品退还给商场。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整本书阅读群文通练)《红楼梦》【含答案及解析】
《红楼梦》一、(2021·山东临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
”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
袭人忙去拿衣服。
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
”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
”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去见的。
”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
”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
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
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
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
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
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
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
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
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
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
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作者,尤其是虚构叙事的作者,对其作品中的人和事,往往拥有全知的权利和资格。
在运用叙事谋略的时候,他们放出了叙述者这个幽灵,把全知的圆切割成文本中限知的扇面,这就是视角。
视角有全知、限知之别,实际上是作者感觉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从中可以领会到作品蕴涵的某种哲学意蕴和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
因为它不仅要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以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开头就这样落笔:“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尝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以“高祖”称刘邦,这是史臣的视角。
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异行: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为酒店主人的视角。
正是在这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
在某种意义上,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
一些精彩的历史叙事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
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
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
我国志怪小说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视角。
因为志怪小说不能在开始落笔的时候就让人一眼看出妖怪来,它需要用常态掩盖异态,用假象冒充真情,使人物(以及读者)遇怪不知怪,然后渐生疑窦,突然翻转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果。
比如“白水素女”的故事,描写农家孤儿谢瑞在野外捡到一只大螺,养在水缸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院专业选修课课程论文课程名称:西方叙事文学研究班级:姓名:学号:论文题目:《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试论叙事学中的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摘要】:叙述学中的视角问题在叙述过程中占据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叙述学中比较重要的研究对象。
叙述视角主要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分别以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行叙述。
它们各有优劣,我将分别来表述和对比,以区别和统筹两种视角的运用,便明确我们对叙述视角的认知。
【关键词】:叙述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对比转换叙事学也叫叙述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是关于叙述文本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在传统小说理论注重人物、社会、主题的条件下,叙事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更加关注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更关注小说的共性特征。
一、叙述视角视角是指视线与所呈现画面之间的垂直方向所成的角度,在叙事学中指叙述者站在何种角度来进行叙事。
在叙事文学作品中,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本质的关系,视角往简单的来讲,就是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讲故事的人,可以是“他”和“她”,也可以是“我”,目前也就这两种了;而讲故事的角度就是看你所知道故事的情节的比例了,是全知道、还是只知道部分。
当叙事者大于故事中的人物时,我们将其定义为全知性视角,或被称为上帝视角,顾名思义,叙述者就像上帝一样,往往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知晓故事情节所有的发展,比故事中的人物知道得更多、更全,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在古典主义的叙述中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叙述方式。
当叙事者大于或等于故事中的人物时,我们将其定义为有限视角,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往往是参与者,仅仅知晓单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可以向我们描写人物所看到、所听到的东西,这种情形在文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现代。
二、全知视角全知视角的特点,就在于“全知”,大都使用第三人称或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观众的立场来叙述,最大优点是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叙述也更显客观和有序,叙述者知晓所有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便更好的进行叙述。
《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香菱学诗》等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是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到了近代以后中国作家才有意识地使用了叙事视角的技巧,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产生了重大变革。
三、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重点就在于它的“有限”,大都使用第一人称,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进行讲述,只限于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是以比全知视角更接近于实际生活;只用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使作品的感情更加真挚,使故事显得真实,好像某人正在给你讲故事,大大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剩下的属于他人的所见所闻,也能引起作品很强的悬念感;同时也更连贯、富于条理,因为所有事件的发生,所有的人物都是用一个价值标准去看待、衡量的。
而在有限视角中叙述者的选择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角色选择具有不同的特点:选择主要人物作为叙述视角,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感受和丰富的情感,让笔下的“景语”都具有“情语”的色彩。
主要出现在意识流小说或现代小说中,比较注重心理描写的小说,自传体小说是其最典型的形式。
角色选择还可以造成很多特殊的效果。
如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在小说《我是猫》中,“猫”作为主要人物,以一只猫的视角,“猫眼看世界”,能将一切叙述得更具情感,表达了不一样的心理的变化。
选择次要人物作为叙述视角,往往具有多重功能,能达到不同于主要人物叙述的效果。
次要人物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观察者,还是思考体验者,有着多重功能,这样小说是比较多的。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叔叔于勒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但他仅仅只露了一面,父亲、母亲也都是主要人物,但“我”是一个介乎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我”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我”也是有态度的,是小说的参与者。
在小说结尾,“我”因着儿童的纯真感情,承认了“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用“我”纯真的行动,给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是唯一一个见证了父母变化,亲眼看到了落魄的叔叔的人,以这样视角进行叙述,使文章更具讽刺性,“我”的视角比其他任何人具有了更多的功能。
四、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对比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更有优劣,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我将以“瞎子摸象”的故事为例加以说明。
1、全知视角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心地善良,很乐意帮助别人,对臣民们也是如此。
有一次,几个瞎子相携来到王宫求见国王。
国王问他们说:“有什么事我可以帮你们的吗?”瞎子们答道:“感谢国王陛下的仁慈。
我们天生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人家说,大象是一种个头巨大的动物,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很是好奇,求陛下让我们亲手摸一摸象,也好知道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国王欣然应允,就命令手下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头大象来让这几个瞎子摸一摸,也好了结了他们的心愿。
”大臣遵命去了。
不一会儿,大臣便牵着大象回来了,“象来了,象来了,你们快过来摸吧!”于是,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
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触到了大象的腿,还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
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仔仔细细地摸索和思量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们都摸得差不多了。
国王问道:“现在你们明白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了吗?”瞎子们齐声回答:“明白了!”国王说:“那你们都说说看。
”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
”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
”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摸到象身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
”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
”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瞎子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一定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多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到最全面的了解。
如果只知道个局部就以为自己已经全明白了,从而片面地看待事物,就不免会闹出瞎子摸象这样的笑话。
2、有限视角(1)以主要人物作为叙述视角我是一个印度百姓,家里有五个哥哥,我们的眼睛天生就什么也看不见。
听说有一种动物叫做大象,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也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我真的很好奇,想去摸一摸大象到底长什么样子。
据说我们的国王很善良,很乐意帮助他的臣民,于是我们就决定去求见国王,希望他能帮助我们。
国王答应了要帮我们满足愿望,他让人去牵了一只大象过来,我真的很高兴,他真是一个仁慈的,善于帮助别人的好国王。
象牵来了,我们高高兴兴的向大象走去。
大哥第一个去摸,他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
”我就默默在想,大象到底有多长呢。
二哥第二个摸,他慌忙的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
”三哥又立马驳斥道:“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四哥也很快加入了辩驳中:“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
”五哥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
”到底大象像什么呢,几个哥哥都把我说糊涂了,我决定自己好好的去摸摸。
果然,他们都在乱说嘛,大象明明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他们说的都是错的,我一定要好好的跟他们说说,让他们能真正的认识大象。
(2)次要人物作为第一人称视角我是印度的一位国王,有一天,几个瞎子相携来到王宫求见我,我暗想他们会有什么事儿要求我帮忙呢,带着好奇,我问他们说:“有什么事我可以帮你们的吗?”喔,原来是想摸摸大象的样子啊,这不难。
于是我欣然应允了,就近命令手下的大臣说:“你去牵一头大象来让这几个瞎子摸一摸,也好了结了他们的心愿。
”不一会儿,大臣便牵着大象回来了。
我看到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
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触到了大象的腿,还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
过了好一会儿,我见他们都摸得差不多了。
就问道:“现在你们明白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了吗?”在他们齐声回答后,我就让他们都说说看自己摸到的大象。
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
”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
”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摸到象身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
”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
”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瞎子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一定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这个事情让我感悟了很多,我明白了:我们认识事物,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来多方面去考察,才能得到最全面的了解。
如果只知道个局部就以为自己已经全明白了,从而片面地看待事物,就不免会闹出瞎子摸象这样的笑话。
以上的例子能比较具体的对比两种叙述视角的区别:首先,全知视角能比较全面的描述这个故事,有所感悟,但感悟不够深,不容易让人记忆深刻。
在有限视角中,以主要人物进行叙述更具主观化,会从自己的主观世界来认知,代入感较强;以次要人物进行叙述,能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看到主角看不到的东西,且感悟较强,较为深刻。
五、叙事视角的转换在一部作品中,单单只是一种叙述方式会比较单调,多种叙事视角的转化,往往是小说故事逻辑的必然结果,能更充分的进行表达。
中国小说主要是从社会学等外围视角切入,这与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即重思想层面的探究而轻艺术层面的审美欣赏,密不可分。
中国小说理论历来注重对文本意义的追问,注重价值判断,缺乏对文本形式的细致把握、精细分析。
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作者比较注重叙述视角的转换了。
我认为王安忆的《长恨歌》算是一部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穿插进行的小说。
以一个女人和多个男人的情感迁移,搭建了故事的结构框架,弄堂、鸽群、闺阁、流言、王琦瑶,起起伏伏,共同组成了上海的全风貌,构建不一样的《长恨歌》。
我们看到了王琦瑶轰轰烈烈的一生,我们知晓她所经历的一切,明白她所有的情感变化。
王琦瑶用极优美和哀伤的身姿,复活了一个逝去时代的城市记忆,装点了我们对一个大都市的印象。
在叙述王琦瑶的时候,王琦瑶只知道她所知道的,可以靠着揣测、想象来推理她所不知道的;在叙述严家表弟时,他也只知道他所经历的,听说的,在……这是一个有限的视角,分别在主要人物和各次要人物之间进行叙述视角的转换。
然而在王琦瑶之外,我们也知道她所不知道的谋害,她预料外的程先生的死……这是一个全知的视角,我们知晓所有的一切,不单单是王琦瑶的开始与结局,还有王琦瑶所不知道的程先生的、蒋丽莉的……所有的开始与结局。
我们在看到老腊克想要谋财害命时,会悄悄的为王琦瑶紧张,想提醒她,却什么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