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用

【摘要】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的一套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安排。经验表明:一个XX的、法制的、负责任的、有能力和有效率的公共管理体系,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公共管理能力和效能的竞争。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公共管理改革,其目的是通过改革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伟大目标。和谐社会、和谐人类、和谐持续发展是种理想。做好公共管理工作,良好的公共管理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将从公共管理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和必要性浅谈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制度和谐社会

公共管理学(PublicAdministrationorPublicManagement),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在西方,它源于20世纪初形成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学,后于70年代末期开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两个学科取向的强烈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如今它已经成为融合了公共政策、公共事务管理等多个学科方向的大学科门类。

在我国,它最早被称为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隶属于法学类一级学科政治学门下,

1997年研究生培养学科调整后才正式成为管理学大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目前它包含原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该学科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XX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伟大目标。和谐社会、和谐人类、和谐持续发展是种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党和国家要做出很大的努力,道路是漫长和曲折的。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有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理论阶段、理性主义阶段、系统理论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都有相关的作用。古代中国思想家荀子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荀子的意思是,我们只要有了"本",有了"备",并循道行事,那么什么天灾鬼怪都奈何不了我们。我们认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公共管理问题,是高质量的公共管理的基础,而高质量的公共管理,显然也是长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本"、"备"。

每一个时代都有与时代环境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模式,国家的公共管理制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整体变革对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改革传统的公共管理制度,取得了很大成绩:初步遏止了政府机构不断膨

胀的势头;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始调整和转变政府的职能,政企分开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初步理顺了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局面;政府的行政程序正在不断简化,行政行为正在不断规X化等等。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公共管理制度从整体上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我国公共管理也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比如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应对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的挑战、应对各种危机和灾难的挑战等。突如其来的非典公共卫生危机,凸显了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也为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理论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新公共管理”最早由胡德(Christopher Hood)在1991年提出。在一篇名为“一种普世性的公共管理?”的文章中,胡德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以及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纷纷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胡德将这些改革运动称做“新公共管理”运动。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看做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以准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分散化),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新公共管理”最早由胡德(Christopher Hood)在1991年提出。在一篇名为“一种普世性的公共管理?”的文章中,胡德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以及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纷纷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胡德将这些改革运动称做“新公共管理”运动。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看做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以准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分散化),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让管理者来管理”,要求提高管理者的权威、权能和灵活性,意味着对管理者的能力和动机给予更多的信任而非施加更多的行为控制。“让管理者来管理”作为政府改革的信条,隐含着一个前提假设,即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管理绩效问题,而非管理行为的规X性和合法性问题。因此,政府改革是一场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侧重点就在于,如何提升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能力,即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公共服务。这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蕴含的西方问题意识,也是我们评价和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之点。

建立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新体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本土化的思考和行动,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XX政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不断进步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新体系。具体来讲,有这样几个方面:

(1)、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管理。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管理是人XX权原则在公共管理中的核心体现。公民对政府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是政府合法性的来源和基础,也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从根本上讲,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判断公共管理是否成功、是否有效的标准。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管理意味着公共管理要从以机关为中心转变到以公民为中心。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者要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公利的实现为要务,倾听公民的呼声,为公民的参与、诉愿和救济提供必要的途径。公共管理者要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对政府机关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