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调查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2期)

Total No .302

收稿日期:2011—12—03

作者简介:史伟(1981—),男,河北保定人,辽宁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调查与思考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

摘要:大学生群体既属于青年群体,又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对大学生精神生活进行研究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推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只有了解了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困惑和心理压力,作为高校辅导员才算是真正的把握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生活;价值观;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028—02

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精神生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

育的基本前提。只有深入到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才能为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目标。

一、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心理生活实效性不大,文化生活虽丰富多彩,但多趋于功利性和娱乐性,心灵生活则严重缺失,精神生活各方面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

(一)价值观扭曲、价值倾向功利化

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中的价值多元化影响,抛

弃了原来接受的价值观,

随波逐流。在现实中,这表现为:许多学生的内心躁动不安,精神生活缺乏恒定

性,从众行为较为普遍,容易紧跟社会潮流,人云亦云。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严重,甚至为了金钱,不惜出卖尊严、良心。这些行为说明在当代的大学生中存在着一种金

钱和物质利益至上,

求享受,图安逸,幻想不劳而获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与时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是背道而行的。

(二)道德人格缺失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

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在这个物欲横

流的现实社会中,不少人丧失了独立的人格,缺乏对最基本底线的道德坚守。大学生虽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但他们的道德认识与其道德行为间还是存在

较大的差距。一些不道德、

不正确的行为,被大学生冠以

“个性”的名义加以理解,有的甚至得到推崇,这就合理化了一些不道德行为,引发了道德判断出现偏差,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

观,

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三)情感生活空虚

精神生活是人高层次的需要,

而情感需求的满足则是人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不同于一般群体,他们的需求层次更高一些,是通过非经验的手段获得的,他们往往能捕捉到人类最细微的情感要素,而现有的情感教育则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情感生活的缺失,使他们情感生活处于一种饥渴和断乳

状态。尤其是现代不良媒体的引诱,

大学生在很多方面,比如恋爱、消费等,表现出了种种追求感官快

乐的畸形形态。

(四)心理问题突出

当前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特殊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学生不仅面临着身心的巨变,而且面临着自我认识与发展,因此,他们的心理具有

不定型性,

心理变化非常迅速。虽然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自己的低落情绪,但仍有

8

2

一部分人却“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

(五)精神生活新话语方式的出现

当前,网络已渗透到高校的各个角落,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地选择、创造和发布信息。网络这种新的话语方式消除了人在物理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消除了话语与生俱来的工具性和奴役性。这种具有随意性和隐匿性的时尚话语方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拓宽了信息交流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成为部分大学生沉溺其中、远离社会和片面发展的诱导因素。

二、解决大学生精神生活问题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1.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要在高校形成倡导科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追求高层次理想的校风;形成求真务实、严谨治学、认真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形成比学问、比成果、比贡献的良性竞争氛围;形成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与人为善的和谐氛围等。要营造具有上述氛围的学校环境,需要上下认识统一,齐抓共管。特别是学校的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以增强学校的内部凝聚力。

2.建立校园红色网站,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德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因此高校应尝试建立校园红色网站,建立网络德育工作队伍,优化网络环境。在网站建设中,高校应开放一些师生交流的平台,利用BBS、QQ等形式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互动方式,积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关注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有关的诸多问题,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

3.建立和谐宿舍文化

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宿舍文化的建设,增强宿舍育人的功能。当前,许多高校开展宿舍文化建设的重点都是放在宿舍社区的文娱活动上,形式过于单一;甚至有人认为宿舍文化就是有一个清洁的宿舍环境。而实际上,宿舍文化体现了宿舍成员的政治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因此,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宿舍环境的育人作用,要经常深入宿舍,与同学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化解他们的困惑。

(二)端正教育目标,重视大学生全面发展

1.采用多样方式改进传统德育模式

首先,进一步加强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功能,举办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其次,在大学生中继续推行“素质拓展”计划,建立大学生道德档案。再次,利用突发事件对大学生进行即时的道德教育。最后,更新德育教育内容,教师要把德育知识做生活化处理,将德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真正做到正确的认知,深切的体会,深入的思考,正确的实施,德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将大学课堂向外延伸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需要社会、高校和大学生高度重视,共同努力。社会应不断为大学生提供从事社会实践的机会,满足他们奉献社会的精神需求。教育工作者更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以此鼓励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层次。

(三)强化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的实效性

高校应坚持不懈地贯彻、推行导师制和辅导员制,提高辅导员待遇,为他们创造培训和进修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使其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导师应注意既要关心大学生的专业发展也要关心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辅导员更是应该全身心地关心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卫生,在适当的机会向他们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大学生活。

在管理策略方面,转换原有思想政治教育以“管”为主的观念,从真正意义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路,改进师生沟通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个体需求。

重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需要在其开展的各种活动中高屋建瓴地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以促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活动中联想、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领悟,从而实现人格的发展,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走向健康崇高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愈湛,任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1):18-20.

[2]姚本先,何元庆.国内外大学生人生观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6-60.[3]温梅.大学生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7,(3):208.

[4]廖小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15.

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