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实词推断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那可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石呀!要推断文言实词,咱可得有妙招。
咱可以联想呀!就像走在路上看到一块石头,你能联想到它像啥不是?比如看到“走”字,咱就得想到它可不是咱现在说的走,而是跑呀!这多有意思。
还有啊,语境分析法那也是超厉害的。
就好比你在一个故事里,根据前后情节就能猜出某个词的意思。
比如说“及郡下,诣太守”,结合前后文不就能知道“诣”大概是去拜访的意思嘛。
再说说字形推断法。
文字就像一幅画呀,有些字的样子就能透露出它的意思。
比如说“禾”字旁的字,大多和庄稼有关,“贝”字旁的很多和钱财有关。
这多神奇呀!
咱还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呢!好多成语都是从文言文里来的呀。
像“日薄西山”,这里的“薄”不就是靠近的意思嘛,和文言文中的一些用法是不是很像呢?
难道这些方法不是很妙吗?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就能像侦探一样,一点点揭开文言实词神秘的面纱,走进文言文那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能从古老的文字中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和情感,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呀!所以呀,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这些推断方法,让文言文不再是难题,而是我们探索古代世界的钥匙呀!。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10法

(五)1
①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2014年江
苏联考)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杀
问题 ——你能推断出“刑” 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联想课文推断
(五)
②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 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偏爱、偏私
②成益愕,急逐趁之 追逐
•
③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 ④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考:敲打
•
过:责备
(五)1
①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②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 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问题 ——你能推断出“刑” “私” 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禁止(古):禁令不颁发
如: 1.天下云集而响应(《过秦论》)
响应:回应 / 赞同,支持,追随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求学的人
3.吾从而师之
因果连词/从,跟从,追随;而,连词,且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泛指武器,比喻战争/兵力
5.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需要/不一定
方法十:合体拆分法
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辨识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 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
四、实战演练
1、(2016高考全国课标卷1) · · · · · ·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 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 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1、(2016高考全国课标卷1) · · · · · ·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 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 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 临,处之安乎?”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文言文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而文言实词又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1. 借助字形推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字,可以通过字形来推断其含义。
例如,“糸”旁的字多与丝织品有关,“贝”旁的字多与钱财有关。
2. 借助成语推断:成语是现代汉语中的固定短语,其中许多成语保留了文言实词的含义。
例如,“莫名其妙”中的“名”是“说出”的意思。
3. 借助对称结构推断:文言文中常出现对偶句、排比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
例如,“追亡逐北”中“亡”和“北”意思相同,都指“败逃的人”。
4. 借助语法结构推断:在文言文中,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
可以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和含义。
5. 借助上下文推断:在文言文中,一个词的含义可能受上下文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总之,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理解能力。
同时,要注意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及其含义,以便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地做出推断。
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推断九方法

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推断九方法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语境分析推断1、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2、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罪有应得高考链接2006全国一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崇尚C.视贫细如子弟视:爱抚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答案:C。
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
“视”应为“对待、看待”之意前四句的翻译为“何远与萧恢的关系一向很好何远本来风流倜傥,喜好行侠仗义对待贫民百姓如同子弟士大夫们更以此赞赏他”(2005北京卷)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杼相之相:辅佐B.扌豕lì(攭) 崔杼之子扌豕:挑拔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庆封地名)诛:杀掉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卒而相亲与:结交结合原材料,原文中有“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句,可见“与”是个动词, 解释为“结交”是正确的,答案是C , 解释为“讨伐(庆封)”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有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1991年全国题齐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

“蚤”:跳蚤。无法理解。蚤——通“早”
2、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从”——通“纵”
(三)想想看:
1.追亡逐北 (败逃者,逃亡的人) (更加,越来越)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选拔) (贯通)
4.通五经,贯六艺
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排斥、排除)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攻下,攻取 “余”处在相同的位置, 其意思也是“多”。 3.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不周全,不周到
4.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村落
翻译:“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 君治国累世不见者,„„” (《屈原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B咸私哂其矫饰焉 C 昌宗从旁趣说。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讽:劝告 哂:讥笑 趣:风趣。 务:致力
C通假字,通促,催促。
1、崔家 2、 3、
顾人刺我,请以闻。通“雇”,雇佣
通“翌”,第二天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复之以掌
通“覆”,翻转,倾覆
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复习目标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 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 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 推测实词词义。
(一)想想看:
•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 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1、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 失罪,务令折中。 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 到伤害,刑律宽松,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 宽严适度。 2、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 而寡实。 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 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学法指导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较多,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实词该怎么办呢?结合各种已知条件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三种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并理解文言文。
一、字形推断法字形推断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较多,在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大家如果能熟知形旁的表意功能,从字形的结构特征入手,就不难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一般来说,凡是从“贝”旁的字多与“钱”有关。
古时的贝壳被作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所以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如“赐”“赊”“贿”“赈”等;从“玉”旁的字多与玉石珠宝有关,如“琳”“琼”“瑜”“环”等;从“灬”旁的字多与火有关,如“热”“煮”“熏”“煎”等;从“隹”旁的字多与“鸟”有关,如“雀”“雏”“隼”“雕”等;左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山有关,如“陵”“陟”“险”“陡”等;右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地名、城镇有关,如“郭”“邦”“郊”“都”等;从“宀”旁的字多与房子有关,如“家”“安”“宅”“宇”等;从“纟”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如“绮”“结”“纤”“纱”等;从“禾”旁的字多与五谷有关,如“种”“稻”“稼”“秧”等。
在学习《劝学》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骐骥”一词。
两个字的形旁均为“马”,故不难推知其与马有关。
在学习《琵琶行》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绡”。
“绡”从“纟”旁,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结合全文,可以推知该词指的是“生丝织成的薄纱”。
在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实词“组”。
“组”的偏旁为“纟”,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而其前又有“系”字,故不难推断出“组”指的是“绳索”。
二、结构推断法结构推断法,即结合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来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文之中考实词词义迁移与推断练习

文言文之中考实词词义迁移与推断练习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左佩刀,右备容臭.(2) 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4) 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大显身手
完成“文言实词课后练习
一、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3
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4
借助语境法 (上下文)
课堂总结Βιβλιοθήκη 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 有关
禾--
皿--
宀--
贝--
纟--
求--
隹(zhuī )--
歹--
月--
目---
兵器
动物
人的行为
五谷
金钱
死亡
器具
丝麻
肉
房舍
毛皮
眼
鸟雀
试试看:
1、 “有牧人御众之才”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3、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4、“彀士十万人”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单击添加副标题
文言文专题复习
1
2
3
讨论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
复习目标
01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2、冀得一归觐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
超出
B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知识迁移法 给你方法
试试看:
试试看: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隆中对》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六法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 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 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抄题目并解释红色文言词语的意思。 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 联系课内:俄而雪骤。( 《咏雪》 )
骤:急。
2.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联系课内: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行》 )
引:拉,牵。
(一)方法借助课文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 一反三,学会迁移,相互比照,辨 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问题。
(二)学以致用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绳索 田地
3.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 瞎 ,双目失明
4.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饌(zhuàn)以候之。
(《范式守信》)
食物
5 、“傥窀(zhūn)穸(xī)不为盗所发, 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
选出句中的加红词意义正确的一项: A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 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 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 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 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 词义。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二)学以致用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逸豫,安逸享乐)
2、通五经,贯六艺 (通—贯,通晓)
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方法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划分句子节奏的方法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文言文复习——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行)”等与
有关;
人的行为
可见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 凡: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与地名或高地有关; 从“求”与毛皮关; 从“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从“系”与捆绑有关; 从 “攴(pū) ”与敲击关; 从“歹”与死亡有关, 从“月”与肉有关, 从“页”与首有关, 从“目”与眼有关。
(1)“诚”在句中的位置?充当什么成分?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的确、实在
【 推断】“诚”在主语“臣”之后,在谓语动词“知” 的前面,可知,它充当状语成分。
“诚”应是副词,意为“的确、实在”。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诚心、诚意
【 推断】“诚”在代词“其”的后面,“诚”是谓语动词 的宾语。 “诚”应是名词,意为“诚意、诚心”。
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 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 列) 3、比较推断词义。
五、语法分析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 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 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 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6、卒(通“猝”)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 国胡以馈之? 发军饷
试试看: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烤)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打) 3、抚军亦厚赉成名。(赏)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财)
迁移练习
(1)2006年浙江省试题(选句《蚊对》方孝孺) 天台生(人名)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飏于前。 译:天台生热得难受。晚上躺在蚊帐里面,童仆拿
着扇子在前面给他扇凉,舒舒服服地就睡着了。 (2)2006年全国卷试题(选句) 单于曾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形声。从女,曼声。本义:轻侮,侮辱 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为恼火,召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 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4
练习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愿为市鞍马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指告诫、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2
3
4
5
6
6、结合课文内容推断词义
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
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答案: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这几种推断方法能灵活运用,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解题,就比只凭识记来应对显得聪明多了。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01
“夫子将焉适”(2003年全国春招试题)
02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1、联想推断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2、通假推断 (根据读音及文意推断本字及词义) 3、语法推断 (根据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要还家
【推断】“要”——“要求”,代入句中,不 合理。推测在句中同“邀”(音同形异), 代入,语意顺畅。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推断】“孰”——“谁”,代入,解释不通 。推断同“熟”,修饰“视之”,解释为“ 仔细”,则很通畅。
【点拨】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语法现 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 解才符合语境。
日光下彻
“彻”为动词,“下”修饰动词,所以“下” 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和“执”都是动词,“坚”和“锐”充 当其宾语,译为“坚硬的铠甲”和“锐利的兵 器”。
【点拨】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 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 多由副词饥饿宾短语充当,可根据词语在文中 的位置推断词性,进而推断意义。
【知己知彼】
苏州市中考文言文
阅读究竟考些什么?
【2011苏州中考】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 A.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 C.小大之狱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忠之属也 召令徒属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9.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 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曰:“食菱须去壳。”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结构推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奔马 ) 2.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 腰间挂着 )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破 )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片刻 )
【点拨】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 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 相对或相反,我们可据此进行推断。
二、应对策略:
【2012苏州中考】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 7.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牍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腰白玉之环 D.必先苦其心志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二)结合语境,灵活应对 1、联想推断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2、通假推断(根据读音及文意推断本字及 词义) 3、语法推断(根据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4、语境推断(根据上下文内容推断词义) 5、结构推断(根据对应词语推断词义)
三、实战演练
薛谭学讴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8.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2分)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2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亡一羊,何追之者众? 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二)结合语境,灵活应对 1、联想推断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2、通假推断 (根据读音及文意推断本字及词义) 3、语法推断 (根据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语境推断】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 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点拨】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称 之”“当有所成”等不难看出,“黠儿” 是褒义,“黠”应理解为聪明、聪慧。
通假推断:反通“返”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 ,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语境推断:道歉
薛谭学讴①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②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 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结构推断 声:歌声 响:声响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 ,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联想推断:怒不可遏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
,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阻止,阻遏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
中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一、话说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包括 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它们有实在的意义。文言文阅读, 不论是“用现代汉语翻译” , 还是 “理解文意”,最终都要落实到对 文言实词的准确理解上,因而掌握 实词至关重要!
【2014苏州中考】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于是入朝见威王 B.皆以美于徐公 才美不外见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受上赏 D.闻寡人之耳者 乡为身死而小受 求闻达于诸侯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A.能谤讥于市朝 B.今诸生学于太学 C.相与步于中庭 D.积于今六十岁矣
2015 苏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考些
什么——
①常见实词、虚词(2-4分) ②常见特殊句式(2分) ③句子翻译(4分) ④理解文章主要内容(5分)
中考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策略
二、应对策略
(一)加强积累,夯实基础
1 、要正确理解、牢固识记常
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
2 、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
【2013苏州中考】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全石以为底 遂许先帝以驱驰 自以为不如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貌若甚戚者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尉果笞广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 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 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②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注释:①唱歌 ②四通八达的大路
四、课堂小结
在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实词意义的
理解并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是要结合
具体的语言环境(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
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等),在字
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 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 准确把握词义的目的。
请 多 指 教!
谢 谢!
象。
宋濂①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 酒否?坐客为谁?馔②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 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③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 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 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 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 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wù)可深罪⑤。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 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馔:饭菜。③召 问:即召见(宋濂)询问。④茹太素:人名,时任主 事之职。⑤深罪:重重地责罚。
8.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2分) 9.《邹忌讽齐土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 “三”组合而成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 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少颖敏绝伦。 (2)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知己知彼】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②,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 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②四通八达的大路
语法推断: 薛谭学讴 穷:学尽 尽:学完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 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
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
,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