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全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任务驱动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本章内容是在”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的功能,细胞是一个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要想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细胞的各个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而细胞要进行生命活动需要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从而完成正常的细胞代谢。

因此本章在结构的基础之上学习物质运输的各种方式,第五章则在物质进入细胞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进行层层递进式学习。

从系统的视角去介绍,帮助学生认识细胞这个微观世界,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形成生命的系统观。

内容结构课时教学设计环节一:情景导入情景导入:环节二:渗透作用【活动一:阅读与思考】播放教材P62页中“问题探讨”的实验视频,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布置任务,展开问题探讨:任务一:1、讨论什么是渗透作用?2、归纳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3、判断水分子流动的方向根据教材P62“问题探讨”中的渗透现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由于单位体积的清水中水分子数多于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因此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的水分子数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的水分子数。

2.如果用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会不会升高?为什么?不会。

原因是纱布是全透性的,水分子和蔗糖分子都能通过。

3.如果烧杯内不是清水,而是同等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管内的液面会不会升高?为什么?不会。

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半透膜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

4.尝试概括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膜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概括描述】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建构渗透作用的概念。

1.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2.渗透作用方向:3.扩散:分子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动的现象。

从扩散和渗透作用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两种方式有什么异同吗?渗透作用特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的扩散,而且是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高一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标准教材高一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Bi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types, structures, functions, behaviors, development, and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organisms at all levels.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高一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在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分子与细胞》(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安排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活动课,并给出了一个实验设计的参考案例,这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拓展空间:如实验中为什么要选择蔗糖作为实验材料?浓度为什么要确定为0.3 g/ml蔗糖?能不能选用其他实验材料或试剂?等等,学生头脑中充满着一个又一个的“?”。

随着“研究性学习”在各地中学的推行与普及,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因此,我对该活动确定了以下目标:1.1 知识方面:(1)了解植物细胞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基本过程情况;(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1.2 技能方面:(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2)培养“假设—实验—结论—应用”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

1.3 态度情感方面:(1)领悟科学探究思想方法,体念探究活动中的成功感,增强学科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学风;(3)培养交往合作能力。

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实施探究实验,确定实验的材料、试剂的种类与浓度,并进行应用创新。

3 教学难点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生物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3课时)【考纲】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b 2。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b 3.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B【教学过程】三、细胞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1。

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1)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2)无机盐的跨膜运输: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 无机离子的吸收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①不同植物(如水稻、番茄)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同种植物对不同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结构基础:它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多少有关内因(遗传因素):决定决定不同生物DNA不同/ 同种生物基因选择性表达→ 载体种类、数量不同→ 选择性吸收;外因(主要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影响影响土壤中氧气含量/温度/蛋白酶、呼吸酶抑制剂等→ 呼吸作用ATP生成→ 主动运输②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可以逆相对含量梯度从血液中吸收碘。

③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矿物质的吸收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④吸水和吸收矿质离子的关系:吸水为自由扩散,吸收矿质离子为主动运输,且无机盐离子必须溶于水后才能被吸收,所以吸水和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2。

实例分析的结论:活细胞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含义)思考:轮作的原理:在同一块田里种植的作物种类会因年份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有计划地更换作物种类来种,这与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有什么关系?(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一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2)表示丁瓶溶液中K+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是 B 。

(2)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运输,这一观点可通甲、乙(或丙、丁) 两装置的实验加以验证。

(3)植物的地上部分为根提供能源物质,这一观点可通过甲、丙(或乙、丁)两装置的实验加以验证。

(4)经过—定时间后,如果甲瓶中的番茄幼苗出现了萎蔫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因蒸腾作用失水,使培养液浓度增高,当培养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时,根毛细胞不能吸水.四、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全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全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全章教学设计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 1 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 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b5E2RGbCAP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p1EanqFDPw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

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中央液泡大小蔗糖溶液清水〖板书〗变小逐渐恢复原来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细胞大小基本不变基本不变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2+ 2+ 〖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 Ca 、Mg 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 2+ 2+ Ca 、Mg 浓度增高。

高一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生物教案 / 高中生物 / 高一生物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四单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原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2)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能力目标(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及时清洗和摆放实验用具,爱护实验室卫生等,【学习重点】1、渗透作用;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2、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学习难点】1、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学习过程】新课导入:见课本p60 问题探讨分析讨论1、3、2(4)请同学们试着总结“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动物细胞失水和吸水1、制取细胞膜的材料是_____ ,利用的原理是_____2、红细胞在清水中为什么会渗透吸水?充当半透膜的是什么结构?3、理论推理:这样相同的红细胞,另置于浓度高于细胞质的蔗糖溶液和浓度等于细胞质的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分别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4、实验验证:(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半透膜 ____(包括____,_____以及____)半透膜两侧溶液细胞内液_____细胞外液____1、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什么时候渗透吸水?(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2、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理3、实验现象______4、实验结论______5、进一步探究:植物细胞会由于吸水过多而涨破吗?(三)物质跨膜运输其他实例阅读p63资料分析,思考讨论1、2、3、4所以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____它有何意义_____这一结构与细胞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____一个重要特征【随堂练习】1、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主要包括()a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b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c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d细胞壁、细胞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2、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溶液中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主要原因是()a液泡膜内外溶液有浓度差b细胞内原生质层可看做一层选择透过性膜c细胞壁是全透性的d水分可以自由出入细胞3、田间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变得枯萎发黄,俗称“烧苗”。

高中生物必修一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一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被动运输(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进一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说明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的原理,阐释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与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关系。

2、通过水分进出细胞方式的探索学习,初步建构被动运输的概念,能比较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点。

3、通过对被动运输的具体实例的讨论,分析细胞膜的成分、结构与物质跨膜运输功能之间的关系,尝试运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2.说明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三、教学过程四、课堂练习利用平板草稿箱发布习题,使用全班作答,分组作答,抢答等方式进行答题,提高学生兴趣。

1.下列细胞能用于质壁分离实验材料的是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B.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C.菠菜叶肉细胞D.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做“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在实验室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对上表的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A.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壁伸缩性弱于原生质层B.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C.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D.④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3.水通道蛋白对水有专一性,能使水分子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水通道不能协助氨基酸进入细胞B.水分子通过水通道的过程不消耗能量C.一种物质可能有多种跨膜运输方式D.加入蛋白质抑制剂会提高水通道跨膜运输水分子的速率4.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自由扩散区别于协助扩散的是A.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B.需要转运蛋白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D.不需要转运蛋白5.GLUT是某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其作用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GLUT顺浓度梯度转运葡萄糖B.GLUT的空间结构可发生改变C.GLUT的数量与转运葡萄糖的速率无关D.GLUT的转运功能具有专一性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具体操作表现:一是展示动画、引导问题并不是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感性认识;二是通过学生实验,展示交流,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是通过问题串的设置,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教学设计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教学设计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教学设计1. 本文概述在当今教育领域,生物学教学正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转变。

本文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有效传授生物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本文首先分析了“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的重要性和挑战,接着提出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探究学习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设计框架。

该框架不仅关注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还强调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和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本文讨论了该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挑战和解决方案,旨在为生物学教师提供一个实用的教学参考。

2. 教学内容概述“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基础而关键的主题,它涉及到细胞如何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命活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如何通过不同的机制,如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等方式,实现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对代谢废物的排出。

这些内容对于理解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将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我们将首先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膜蛋白的种类和作用,以及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细胞如何进行物质运输,包括不同类型的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和适用条件。

我们还将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观察并理解细胞物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过程,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学习细胞代谢、能量转换和细胞间通信等主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将逐渐建立起对生物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学生需求分析在设计“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对学生的需求分析至关重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案

1、小分子物质、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比较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l)细胞摄取大分子物质―胞吞(如白细胞吞噬病菌)大分子附着于细胞膜表面→膜内陷形成小囊→小囊从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囊泡进入细胞内部。

(2)细胞外排大分子物质―胞吐(如分泌蛋白形成)大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至细胞膜处并与之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

提示:①进行胞吞和胞吐作用时需要消耗能量,通过膜的层数为 O ,如神经递质的释放。

②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可跨膜运输透过核膜,大分子物质如 ( mRNA 、蛋白质等)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未通过膜结构。

③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到排出细胞外是通过出芽形成小泡的方式,不穿过生物膜。

④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肾小囊壁、肾小管壁细胞等均为单层上皮细胞,物质在穿越这些细胞时均穿越了两层细胞膜。

例(,天津卷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不再进行葡萄糖的跨膜运输D.抗体分泌过程中,囊泡膜经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答案B解析: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主动运输。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进行着K+外流和其他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供给,进行着葡萄糖的跨膜运输和葡萄糖的分解。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溶质相对增多,渗透压升高。

抗体分泌过程属于胞吐,高尔基体分泌的囊泡到达细胞膜时,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3、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与选择透过膜的区别)和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差(2)水分子扩散方向浓度低的溶液浓度高的溶液(3)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A.成熟的具有中央大液泡的细胞 B.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注意:质壁分离的“质”指原生质层、“壁”指细胞壁)实验成功关键是:(1)注意材料的选择:必须选用活的,用含有大型液泡的植物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为紫色,易于观察,是最佳的实验材料。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该节内容位于人教版生物必修1教材的第4章第2节。

这节内容是以科学发现历程为主线,介绍生物膜的结构。

体现了新课改,以科学史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科学史引导学生构建生物膜结构模型,为下一节学习跨膜运输的方式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膜的功能,和物质进出细胞的实例,对生物膜有一定认知。

在学习细胞结构的过程中学生已有了构建模型的经验。

三.设计思路通过对科学家们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

认知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假说法。

并将其相关流程内化,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提出假说法打下基础。

根据科学家们实验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构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从而深化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学生能说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 学生能复述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科学史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通过观察、讨论、推测提出假说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构建模型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2) 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 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研究中传承、发展及艰辛的历程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 根据实验现象,通过观察、讨论、推测提出假说。

(2) 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构建模型。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六.教学用具磷脂模型、蛋白质模型、白磁盘、ppt课件、学案教师活动1.30秒视频:示细胞膜的功能2.与细胞膜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还有出示生物膜的联系图3.结构决定功能,生物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使它能具有:系统边界、选择性控制物质的运输和信息交流的功能呢?生更好的构建知识网络。

一.发现历程(一)生物膜成分的探究生物膜的结构是科学家们经历了很多实验后发现的。

1.探究一: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被动运输(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被动运输(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 关键词:
① 被动运输
② 自由扩散
③ 协助扩散
④ 物质浓度差
⑤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3. 板书句子:
① 被动运输: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能量
② 自由扩散:分子通过细胞膜的自由运动
③ 协助扩散:分子借助载体蛋白跨过细胞膜
④ 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驱动被动运输的动力
⑤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被动运输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被动运输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实例,理解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对被动运输的影响,以及被动运输在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能力层面,学生应具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素质层面,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出问题,并与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学术论文:推荐学生阅读关于被动运输机制的学术论文,如《Nature》或《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以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2)科普文章: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文章,如《科学美国人》等,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被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一些高质量的在线教育资源,如Khan Academy、Coursera等,以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人教版必修1高中生物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高中生物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本章中所含的重要教学价值:1)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通过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人们认识自然世界的一般规律,人们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修正假说,其中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起关键的作用。

3)通过数学坐标图来表达3种跨膜运输方式的一些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阐明其原理2)技能性目标: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方法2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涉及到原生质层、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等概念,涵盖了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

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2)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二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准备好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

取三块形状、大小相同的萝卜条,一块置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一块置于盛有盐水的烧杯中,一块用培养皿盛放以作对照。

(此实验一般需要半小时才有明显效果,建议做两套,课前半小时做一套,以作演示。

)2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情景导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无论从个体层次还是细胞层次来看,生命系统并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它需要不断地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包括从外界摄入物质,如我们吃饭,吸入氧气,同时也包括及时地不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如呼出二氧化碳,排尿、出汗等,这些是个体层次上的,这一章我们着重探讨在细胞层次上物质是如何输入和输出的。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第4单元 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第4单元 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力方面: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2、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相当于半透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

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

(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解决方法:(1)通过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三、教学用具:ppt、实验材料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六、教学程序引言: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第1课时(一)、渗透现象[问题探讨]: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

在屏幕上打出渗透现象示意图提问:⑴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⑵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⑶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归纳讲述: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⑷原理: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B流向A;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A流向B;当溶液浓度A=B时,则处于动态平衡。

人教版必修1高一生物教案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人教版必修1高一生物教案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备课:施教日期:学习目标: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进行图表的解读。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难点:主动运输课时:1知识结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分子或离子:被动运输: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协助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2、分子的跨膜运输:胞吞胞吐【学习过程】知识回顾: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______和______。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课本P70左图所示人工合成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对不同分子的通透性。

思考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一、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1、预习后填写以下内容:①物质跨膜运输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根本区别是:主动运输是____________条件下,需要_________,这种方式对细胞生活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2、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为什么?思考3、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思考4、人体的白细胞能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及衰老的红细胞,这是什么作用?对人体有什么意义?技能训练:哪种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哪种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你是如何作出以上判断的?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分为两大类: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它们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但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

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还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例题:1、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中,属于主动运输的是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B.CO2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D.水分子进出细胞2、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生素)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移向低浓度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4章_第1节:被动运输(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4章_第1节:被动运输(第1课时)-教案

《被动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1节“被动运输”。

教材首先用一个物理渗透装置演示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渗透现象,通过分析这个装置中水分渗透扩散的原理,为后续学习水进出细胞原理奠定基础。

再分别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举例归纳出渗透作用的原理,通过分析探讨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例,理解什么是渗透作用,发生渗透作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并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进行单独分析,为后面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利用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得出被动运输的概念之后,教材又对被动运输的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进行举例说明,并结合模式图分析了它们的异同点。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当细胞液溶质浓度小于细胞外液溶质浓度时,细胞就会失水;当细胞液溶质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溶质浓度时,细胞就会吸水;知道一次施肥过多会导致植物烧苗;知道可以利用食盐进行食品腌制等。

在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分子的扩散现象也有基本的认知。

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理想素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具体机制。

三、教学目标1. 通过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阐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及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2.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相关能力,进一步锻炼科学思维。

3. 通过对蔬菜腌制、合理施肥等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渗透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重点1. 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2.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五、教学难点1.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 转运蛋白的种类和作用。

六、教学流程(一)问题探讨——分析渗透装置中水分渗透扩散的原理1. 认识渗透作用介绍渗透装置和半透膜的特点,播放渗透装置实验现象动图,提问: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播放色素扩散现象动图,引导学生联系物理中学习到的扩散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问题(边问边讲述)〗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基本不变
〖板书〗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
〖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
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板书〗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2.√。3.×。
拓展题
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已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1”,教师提示。
〖提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2.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使用透析袋也可以。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