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合集下载

梅州风俗

梅州风俗

梅州客家文化史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

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

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

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我们作为梅州人,作为客家人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

历史篇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

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

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

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

(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关于梅州农民过年的习俗

关于梅州农民过年的习俗

关于梅州农民过年的习俗梅州客家过年的习俗主要有:1.年前大扫除:在除夕之前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新年期间祈求鸿运当头。

2.团圆饭:除夕之夜,全家人在祭祖之后欢坐一堂吃年夜饭,以期新的一年阖家幸福。

3.守岁:在除夕夜守夜待岁,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

4.穿新衣、新鞋:为了图个喜庆,梅州客家人一般都会给孩子或者晚辈们买新衣服,穿新鞋,以祈求新的一年阖家幸福,平平安安。

5.压岁钱:除夕守岁,长辈在晚辈儿孙枕头边放置新钞票,或者放置柑桔,并口吟“压岁钱、压岁钱,桔祥如意年年发大钱”。

6.祭祖、祭神:梅州客家人认为自己是客家人,而客家人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情节,因此过年祭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

同时,梅州客家人也十分信仰神灵,许多家庭都会在过年期间祭拜各种神灵以求得保平安。

7.舞龙舞狮:这是梅州客家地区十分流行的活动,通常在过年期间举行,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祥和。

8.打牌:过年期间,许多梅州客家人会约上好友亲戚一起打牌娱乐,这也是过年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梅州农民过年的习俗篇2梅州过年时的习俗如下:1.大扫除:人们会在除夕一大早就开始大扫除,家里尘封多年,一尘不染,象征着把一切旧事扫地出门,迎来新气象。

2.备年货:人们会赶集采购年货,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买鱼、肉、鸡、鸭、蔬菜、水果、饼干、饮料、糖果、糕点等,筹备年货;另外还有腌制鸡副、年糕等。

3.打糕子:人们会在除夕之前制作一些糕点,如打糕子、糯米粑粑或红豆糯米饭等。

4.忙年夜饭:家家赶忙做年夜饭,勤劳的人们从这一天开始,家家都要忙忙碌碌地操办年夜饭,一直到元宵节之后才结束。

5.守岁:人们会在除夕之夜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后才开始就寝。

6.拜年:在梅州,拜年的时候是红包重要的,因此“拜年”成为孩子们最兴奋的事情。

总之,梅州过年的习俗多种多样,是一个充满节日气氛和人情味的传统活动。

梅州农民过年的习俗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梅州农民过年的习俗篇3梅州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人过年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部分与中原汉族相同,部分是客家文化特色的,还有一些是梅州独有的。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xx民风民俗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

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

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

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

春节梅州风俗

春节梅州风俗

春节梅州风俗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梅州也有着独特的风俗习俗。

梅州人过春节时,有许多传统的习俗仍然保持着。

以下是春节期间梅州人的一些特殊风俗:
1. 贴春联:春节前,梅州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

春联是写有吉祥话语的红色对联,通常贴在门楣上,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梅州人相信,贴春联可以驱除厄运,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2. 鞭炮声声:在除夕夜,梅州的街道巷陌会响彻鞭炮声,象征着炸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梅州人相信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灵,迎来吉祥和好运。

3. 守岁:在除夕夜,梅州人会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岁。

人们相互祝福,分享团圆饭,并且等待钟声敲响,迎接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过程中,梅州人会包饺子,拜年,观看春晚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4. 走亲访友:在春节期间,梅州人会走亲访友,相互道贺新年。

人们会穿上盛装,拿着礼物拜访亲友,表达新年祝福。

这是增进亲情友情的重要方式,也是享受团聚和快乐氛围的时刻。

5. 打年糕:在春节期间,梅州人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打年糕。

人们会把年糕切成小块,然后互相扔来扔去,象征着把坏运气丢掉,换取好运和好事。

这个传统的习俗,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还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总的来说,梅州的春节风俗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守岁,走亲访友等,这些习俗寓意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这些习俗不仅在梅州的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丰富了整个春节的文化价值。

家乡的风俗作文广东梅州

家乡的风俗作文广东梅州

家乡的风俗作文广东梅州梅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充满了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是梅州人最隆重的节日。

除夕夜,全家人会团圆吃年夜饭,品尝着地道的客家菜肴,如客家盐焗鸡、冰花酿橘子等,寓意吉祥如意。

家家户户还会挂上红灯笼、贴春联,营造喜庆的氛围。

新年初一,大家要赶早起床,互相拜年问好,祝福来年万事如意。

小孩子们还会领到长辈们的压岁钱,十分高兴。

端午节时,梅州人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各家各户都会亲自包制家乡风味的粽子,如肉粽、笋干粽等,家人亲朋团聚吃粽,祈福平安。

当天还会举行龙舟赛,选手们挥舞着桨,勇往直前,展现出客家人顽强拼搏的精神。

中秋节更是不容错过的传统佳节。

梅州有制作"彭蓬月"的习俗,人们将糯米粉做成一个个小小月饼,上面镶嵌着各种五颜六色的果干,既可口美味,又富有文化内涵。

夜晚,人们会一家老小赏月、猜灯谜,品尝着香甜软糯的广式月饼,月色朦胧,其乐融融。

梅州人虽然生活节俭,但对待亲朋好友却很热情好客。

逢年过节,邀请亲友到家里吃饭,以示亲谊,菜单上一定不缺少客家名菜,如竹升面、粄粑等,寓意升职升官、发财发达。

值得一赞的是,梅州人从来都很重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长者们富有人生经验,受到全家人的敬重。

孩子们更是家中的掌上明珠,长辈们悉心教育,希望他们将来成为社会栋梁。

梅州人民虽然勤劳质朴,但对待生活却有着独特的乐观态度和生命智慧。

正是这种乐观积极、勤恳朴实的生活态度,才凝聚成了独特的家乡风俗,体现了客家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也承载了客家文化的薪火相传。

广东梅州的风俗

广东梅州的风俗

广东梅州的风俗
今天老师讲到家乡的风俗,我赶紧举手说:“我家在广东梅州,那里可好玩儿啦!”我得意地瞧了瞧同桌,他还不知道梅州是“客都”呢,哼哼!
我先说过年,哇,那鞭炮噼里啪啦响,震得我耳朵嗡嗡的!还有拜年,妈妈说我们要穿新衣,去邻居家说“恭喜发财”。

每次我都抢着拿红包,可好玩儿啦!然后是“捞彩”,爷爷把大盘子端上桌,里面有鱼、肉和青菜,我们用筷子一起搅,嘴里喊“越捞越旺,哎呀,发财喽!”
还有过节的时候,妈妈会做“艾粄”,绿绿的像小粽子,可香了!我还记得清明节,爸爸带我上山扫墓,手里拿着纸钱,说要给祖先送。

烧完纸钱,爸爸还给我吃了好大的粽子,嘿嘿,真划算!
老师听完我的介绍,笑眯眯地夸我:“你家乡的风俗真丰富,真热闹!”我一听,骄傲地挺了挺胸,“那当然啦!”
—— 1 —1 —。

【推荐】梅州客家风情-实用word文档 (3页)

【推荐】梅州客家风情-实用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梅州客家风情我们常说,在广东有三大民系,客家正是其中一支。

客家文化,给人悠久深厚、独特神奇的印象。

要体验客家文化,到粤东的梅州最为合适不过。

梅州是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

这里既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除了是世界客都,梅州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城。

并不算辽阔的地域里,有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造就了叶剑英、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张弼士、曾宪梓、田家炳、李惠堂等一大批光耀中华的名人贤士。

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孕育出了25名两院院士、227名大学校长、475名将军,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不平凡业绩的同时,也是这座文化名城的重要名片。

A客家博物馆展客家文化梅州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五次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

既然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那了解客家文化,少不了要去中国客家博物馆。

这座位于梅州市区客家公园内、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主馆有五个展厅,还包括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等分馆。

主馆分《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和《客家腾飞》五大部分,通过多媒体生动展示了历史上客家人五次大迁徙的艰难历程。

作为国内著名的“文化之乡”,自明清以来,梅州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后来居上,领先于其他客家地区。

尤其在文化上,梅州除了拥有和保存着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还涌现出无数的伟人和名人。

在大学校长馆就陈列了228位梅州籍大学校长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在里面细细阅读,说不准就有自己熟悉的校长。

此外,将军馆陈列了475位梅州籍将军的英雄事迹。

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文化

黄遵宪故居
丁日昌故居
宋湘故居
丘逢甲故居
叶 剑 英 元 帅 故 居
何如璋故居
三、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围内有国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114处,古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 87处,古墓葬179 处,古建筑260处,近现 代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40处。县级博物馆、 纪念馆8座,市级博物馆2座、纪念馆1座, 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座。
客家山歌欣赏
客家山歌特出名(2006年高级中学的千人 山歌大合唱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奖) 广东梅县情歌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 著名的客家山歌说唱故事:十思量,三斤 狗变三伯公等 客家山歌擂台赛(部分)
客家童谣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 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张塘,钓条 鲤鱼八尺长;鲤鱼头拿来食,鲤鱼尾拿来尝;中 间拿来娶新娘。八月啊十五呐,月光光,阿妈共 厓拜呀拜月光;阿妈问厓一声,故乡就在哪方。 月光啊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请你讲厓嘀呀, 哪里是我的故乡。八月啊十五呐,月光光,阿妈 共厓拜呀拜月光;阿妈讲厓嘀呀,故乡就在莲塘 啊。月光啊月光光,你照呀照四方,阿妈讲厓嘀 呀,莲塘系厓的故乡。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 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 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 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 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 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 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 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 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 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 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 帅铜像。

梅州客家过年风俗作文

梅州客家过年风俗作文

梅州客家过年风俗作文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客家人的春节习俗丰富且独具特色。

以下是一篇关于梅州客家过年风俗的作文概要:
---
标题:梅州客家年的民俗风情
正文:
在梅州这个充满浓厚客家文化底蕴的地方,过春节的习俗犹如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承载着千年传承的文化记忆和深深的情感纽带。

每逢农历新年临近,梅州市民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上寓意吉祥的对联、窗花和福字,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

大扫除“扫尘”是年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寓意扫去旧岁的不顺与晦气,迎接新年的福瑞之气。

年货准备极其丰富,腊味、年糕、糖果等琳琅满目,其中酿豆腐、红烧鱼、白切鸡等传统客家美食更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

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象征团团圆圆,和睦美满。

守岁是客家春节的一项重要习俗,人们彻夜不眠,灯火通明,长辈会给小辈发放压岁钱以祈求平安成长。

零点时刻,鞭炮齐鸣,烟花绚烂,以此驱邪避凶,祈福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

春节期间,客家人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游神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表演不仅是娱乐,更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此外,走亲访友、互赠礼物、拜年祝福也是梅州客家春节不可或缺的部分,浓浓的人情味弥漫在整个节日期间,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来说,梅州客家的春节习俗是其深厚文化积淀的具体表现,它既保留了古朴纯真的民族风情,又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这一传统节日历久弥新,成为了连接古今、维系亲情乡情的重要载体。

梅州非遗文化传统项目

梅州非遗文化传统项目

梅州非遗文化传统项目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一个充满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作为一个
历史悠久的城市,梅州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传统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代表了梅州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梅州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

其中,梅州客家花灯、梅州客家木偶戏、梅州客家梨木雕刻、梅州客家花鼓和
梅州客家民歌等非遗文化传统项目都是梅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项目传承了梅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展现了梅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梅州客家花灯是梅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它是用竹条、纸和彩灯制作而成,具有
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梅州客家木偶戏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艺术,它以木偶为表演工具,通过操纵木偶来表现故事情节,是梅州人民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

梅州客家梨木雕刻是梅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它以梨木为原料,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除了以上提到的非遗文化传统项目,梅州还有许多其他的非遗文化传统项目,
这些项目都是梅州文化的瑰宝,它们传承了梅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展现了梅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非遗文化传统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梅州的文化底蕴,也可以促进梅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总之,梅州非遗文化传统项目是梅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梅州人
民的智慧和勤劳,展现了梅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非遗文化传统项目,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梅州民风民俗作文初中

梅州民风民俗作文初中

梅州民风民俗作文初中梅州,这座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城市,像是一颗隐藏在山林之间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这里不仅有秀丽的山水风光,更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要说梅州的民风民俗,那首先得提到的就是客家的围龙屋。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父母去拜访一位住在围龙屋里的远房亲戚。

那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围龙屋,那种震撼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远远望去,围龙屋就像一座巨大的城堡。

它以半圆形的建筑结构为主,前低后高,中间是一个宽敞的天井。

走进围龙屋,你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一间间房屋排列整齐,廊道相连,四通八达。

房屋的墙壁大多是用土坯或者青砖砌成,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坚固无比。

我们走过一道道门槛,穿过一间间房屋,亲戚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着这里的一切。

他说,围龙屋的设计十分巧妙,夏天的时候,风可以从各个方向吹进来,让人感觉凉爽无比;冬天的时候,又能很好地阻挡寒风,保持屋内的温暖。

而且,围龙屋还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记忆,每一代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在围龙屋里,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过年了。

一到过年,外出的游子们都会纷纷赶回家乡,围龙屋一下子就变得热闹非凡。

大家一起贴春联、挂灯笼、做年糕,孩子们则在天井里嬉笑玩耍,放鞭炮。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分享着这一年的点点滴滴。

那种浓浓的亲情和温暖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家的真谛。

除了围龙屋,梅州的客家菜也是一绝。

有一次,我们在一家当地的餐馆里品尝了正宗的客家菜。

那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让我的味蕾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

梅菜扣肉是必点的招牌菜之一。

那一片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被煮得恰到好处,入口即化。

梅菜吸收了肉的油脂,变得鲜香可口,两者搭配在一起,简直是天作之合。

还有酿豆腐,鲜嫩的豆腐中间夹着肉馅,经过煎制后,再放入砂锅中炖煮。

豆腐的嫩滑和肉馅的鲜美相互交融,让人吃了一块就忍不住想再吃一块。

另外,盐焗鸡也是不能错过的美味。

来梅州不可错过的民风民俗

来梅州不可错过的民风民俗

来梅州不可错过的民风民俗来梅州不可错过的民风民俗来梅州不可错过的民风民俗篇1梅州阴那山数星星看日出阴那山位于梅县区雁洋镇,其东南为大埔县英雅乡,距梅州市区40多公里,是梅州首屈一指的胜景名山,人称粤东群山之祖。

你一定想不到山上居然屹立着全球海拔最高的科普天文台,每年都吸引着一大拨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文爱好者前来观天、察星……也不知能否看到“来自星星的你”呢?也不知能看到那灵验的流星雨不?凌晨时分,拾级而上,经九百九十九级“天梯”,便抵达海拔1298米的玉皇顶,体验“一览众山小”的“高大上”,山川秀色尽收眼底。

不知不觉,霞光已染半边天,一轮红日渐渐地从东方冉冉升起,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唯我独享,甚是满足也!来梅州不可错过的民风民俗篇2到世界长寿乡来场养生体验梅州蕉岭成为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世界第七个、全国第四个“世界长寿乡”。

在这里,假若你看到百岁老人劈柴煮饭、提水挑担、唱歌下棋……你都不用诧异。

梅州蕉岭森林覆盖率达79.34%,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让人惬意吞吐,无限舒畅——高品质的生态自然环境使蕉岭成为纳福得寿的宝地。

经科学检测,蕉岭的土壤和水源都富含对人类健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硒元素,人体摄入后能极大增强抗病能力。

富硒水土,有机栽培,馈赠出健康环保的大米、花生、竹笋、甘著、淮山、茶叶、蜂蜜、葛根、金桔、五彩豆等富硒食品,加上起居有时的规律生活,成为蕉岭人健康长寿的秘方。

来梅州不可错过的民风民俗篇3到高山茶海品一杯单枞茶梅州是著名的单枞茶之乡,在汉族传统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它特殊的品质——条索紧结,呈乌褐色或灰黄褐色,油润,具有自然的花香、山韵蜜味;汤色橙黄(初制茶)或金黄(精制茶),透彻明亮;滋味醇爽、持久、回甘力强;极耐泡等特点。

在梅州,风景优美的品茶好去处数不胜数:梅县雁南飞、灵光寺、清凉山,丰顺八乡山,大埔西岩山等,还能满足你采茶和做茶的愿望。

山溪中取来山泉,泡上一壶原汁原味的单枞,那种唇齿留香的韵味,让人会终生难忘的。

梅州的风俗作文600字

梅州的风俗作文600字

梅州的风俗作文600字梅州是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区的一个城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城市里,有许多令人惊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不仅是梅州文化的代表,也是梅州人民日常生活的关键元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梅州的风俗文化吧。

一、丰收节在梅州,每年的立冬日(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丰收节。

这个节日旨在庆祝农民在一年中的劳动收成。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田地祈求丰收,并且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比如糖葫芦大赛、龙舟比赛等等。

同时,此时期也是品尝新米和腌制蔬菜的最佳时机。

二、过大年过大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梅州,也不例外。

每年的农历正月一日,梅州市会举行盛大的迎春花市,市内各大商铺和摊贩都会摆放各式各样的缤纷风车和彩灯,让市容变得格外热闹。

同时,在这个节日期间,逛庙游神也是不可错过的一项活动。

三、划龙舟在梅州,划龙舟也是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

此活动源于战国时期,当时龙舟比赛是作为一种训练军队体能和团队协作的方式而出现的。

而现在,划龙舟已经成为梅州市民的一项传统社交活动。

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聚集在河岸边,手持划桨,竞相划龙舟,为龙舟比赛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四、庙会庙会是梅州的另一个传统文化活动。

在这一天,市民们会前往不同的寺庙,向神明祈求保佑,同时也会游览庙会热闹的集市。

在这些集市中,有很多手工艺品、美食和传统文化活动,比如舞狮、唱戏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让人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让大家交流思想、拓宽视野的好机会。

五、宴席文化在梅州,宴席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项目。

梅州这个城市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各族文化交融,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宴席文化。

比如,客家人喜欢用酸味食材来制作菜肴,而潮汕人则喜欢海鲜类的菜肴,而且在梅州,每个人都有着喜迎宾的传统美德。

总的来说,梅州的风俗习惯无论是从历史影响力、社会影响力还是文化价值上来看,都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和认识梅州,走近这个神秘而又魅力十足的城市。

梅州家乡风俗作文

梅州家乡风俗作文

梅州家乡风俗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梅州,我心中的乡土风情画卷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我生长的地方,也是我心中永远的故乡。

梅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梅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梅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梅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梅州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梅州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梅州是世界客乡,这里保存了许多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作为百节之首的春节来说也不例外。

春节到来,家家户户挂起了大红灯笼,贴起了对联,杀鸡宰猪,置办年货,平日里安静村镇充满了热闹喜庆的气氛。

想了解梅州人更多的春节习俗就赶紧往下看吧。

客家地区过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五到年三十,也是所谓的准备阶段。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俗称“入年假”,也就是说过年实际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从这天开始人们不再下地干活,专门抽出时间来为过年做准备。

打扫房屋擦洗桌凳,购买年货浸米踏粄。

此时家家都要对房屋进行一次大扫除,制作长竹扫把满屋打扫,家中各个房间的被褥蚊帐都要拿来洗涤干净,以便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

当然,过年吃的是少不了的。

在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糖果饼干,鸡鸭鱼肉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年货。

比如在这个准备阶段,客家人有俗称“煎粄”的风俗,这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糖水混合后再放入油锅里煎炸而成的,吃起来既香又甜,小孩特别喜欢。

客家人还有自家酿酒的习俗,家酿酒俗称“黄酒”,是用糯米加白酒发酵酿制,因呈黄色而得名“黄酒”。

这种自家酿造的酒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它的度数不高,甜中带酸,香醇可口,到过年时无论是家里人一起吃团圆饭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人人的座位上都会摆上家酿黄酒,连平时不让喝酒的小孩这时也有机会一饱口服。

过年时腊肉是不可少的,这些食品一般会在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准备,腊肠,腊猪肝,腊鱼肉等等,每当看到哪家门口挂上了腊肉,就知道离过年不远了。

除了打扫卫生准备食物,过年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祀了,在这个阶段人们一般会祭拜“石伯公”,这些“石伯公”一般是建在路口的,人们用丰盛的祭品向“石伯公”祈福,保佑一家人来年出入平安。

有些地方还保留了更古老的祭祀灶王的习俗。

做了那么多的准备活动,接下来就是等大年三十的到来了。

通常在这天白天人们会选一个吉利的时辰,然后全家人穿上新衣服,挑上放满“三牲”、“斋盘”的竹篮,来到祖祠祭拜祖先。

梅州过年的风俗

梅州过年的风俗

梅州过年的风俗
梅州过年的风俗
(一)灶贴
过年期间,梅州的家家户户都要贴灶贴,传统家庭多以红纸粘贴的,
也有的家庭用彩绘贴灶贴,灶贴上会写有“有余四时无愁”。

据说这会
帮助家人安度新的一年。

(二)挂灯
挂灯是梅州人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灯光会彰显出年味十足的气氛。

梅州人会在年三十晚上装点灯笼,以示新年到来。

灯笼上会有各种吉
祥图案,比如金鱼、神兽等等,寓意吉祥如意。

(三)聚礼
梅州家庭在此时此刻会安排家庭聚会,晚上准备豆汁或饺子,吃着美食、喝着茶,熟悉的亲朋还有结实业的朋友们挤在一块,谈论着过去
的故事,提出对新年的期望和祝福。

(四)放鞭炮
梅州的人们在高潮时分会放出响亮的鞭炮,这是烟花和放鞭炮的时节,还有彩色憨人传着喜庆的气息夹带着丰收和吉祥,是梅州人结束欢度
春节、庆祝新年到来的最佳时刻。

(五)走亲访友
梅州家家户户都在节后准备好礼品,携家带友或和朋友们一起通进各
自的家里,做客祝福对方新的一年里多多发财,一家大小都一起出席,就是给这个家庭更多的福祉的馈赠。

(六)发红包
梅州的祖辈认为给自己的子孙发红包是辟邪的,传统礼仪就规定发给
老年人的红包比发给年轻人更大,老年人也会用红包去帮助家里有需
要多给小孩钱,神马也不是,厚礼兴家,寓意新年大家优秀发财,财
源滚滚。

梅州客家风俗文化作文

梅州客家风俗文化作文

梅州客家风俗文化作文先说那热闹非凡的春节吧。

一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啦。

妈妈和奶奶会忙着打扫屋子,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就好像要给房子洗个“大澡”似的。

爸爸呢,则会去集市上买好多好多的年货,什么糖果啦、水果啦、对联啦,把车子的后备箱都塞得满满的。

我也没闲着,跟着他们跑来跑去,兴奋得不得了。

到了除夕那天,可就更热闹啦!一大早,爷爷就开始贴春联,我在旁边帮忙递胶水,还不停地问:“爷爷,贴正了没?”爷爷总是笑着说:“正正好好,乖孙女!”贴完春联,奶奶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着做年夜饭,那香味飘得满屋子都是。

我忍不住一次次地往厨房里跑,想偷偷先尝尝,每次都被奶奶笑着赶出来:“小馋猫,再等会儿!”终于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哇,满满一桌子的菜,有香喷喷的红烧肉,有鲜美的清蒸鱼,还有我最爱吃的大鸡腿。

爸爸还会拿出珍藏的好酒,给爷爷倒上一杯。

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笑声不断。

吃完年夜饭,就到了我最期待的时刻——放烟花!爸爸把烟花搬到院子里,我和弟弟捂着耳朵,远远地看着。

“砰”的一声,烟花在空中绽放,就像一朵朵绚丽的花朵,漂亮极了!我兴奋地跳起来:“哇,好美啊!”大年初一,我们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服,去给长辈们拜年。

每到一家,都会收到红包和满满的祝福。

“新年好呀,祝你学习进步!”“谢谢叔叔阿姨,祝你们身体健康!”这样的祝福声此起彼伏。

除了春节,梅州的客家还有很多独特的风俗呢。

比如说,那隆重的客家婚礼。

新娘子穿着漂亮的红色嫁衣,头上戴着闪闪发光的头饰,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女。

迎亲的队伍敲锣打鼓,热闹极了。

还有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会一起包粽子。

我也跟着奶奶学,可是我包的粽子总是奇形怪状的,不是漏米就是绑不紧。

奶奶却笑着说:“没关系,多包几次就会啦!”梅州的客家风俗文化就像一个大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贝。

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充满了欢乐和温暖。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这里的风俗文化!。

客家梅州风俗

客家梅州风俗

客家梅州风俗蕉岭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在长期手产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

一、生产习俗以耕田为主业,禾分早晚两季。

农忙时村人互帮互助,不计报酬。

男人多外出谋生。

理家与耕作由妇女担任。

传统农具有犁耙、辘轴、脚头、铁扎、禾镰、荡耙、木制龙骨水车等。

妇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鲁萁,客家妇女鲁萁担最有特色,一担鲁萁二头共八捆,用竹杠勾索绑担,四平八稳,旧时,园中种苎,妇女用其织为夏布,名曰家机布。

另种黄麻以编绳,作萝索、牛索等。

二、生活习俗服饰旧时用自织的织家机布制被和衣着,今已淘汰,清至民国初期,官吏豪绅及儒生穿长袍马挂,平民男女服装为开襟式,女的为在则开襟上衣,称大襟衫,衣长齐膝,现在服饰多样中西服盛行。

鞋帽旧时有布鞋,俗名阿姆鞋。

草鞋和粤俗传统木履,现时的品种多,式样日趋新颖,旧时冬天男人戴毡帽、礼帽和棉帽。

妇女冬日戴帽(头裙)蓝布所做。

饮食一日三餐,米饭为主。

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罩捞把饭捞起,盛于饭曾瓦中,供一天吃,传统名菜、名吃有“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火局鸡”、“扣肉”、“蘸仔鸭”、“酿豆腐”、“鱼生”、“仙人板”、“猪油板”、“锅笃板”、“黄板”等。

民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

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其特点是以南北子午为半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大极形整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都xx 民风民俗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

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 亩、10 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 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

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 围的围龙屋。

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
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现在梅州市保留下来的围龙屋,仅在梅州城区和城郊40 公里内,就有几百座。

以下是xx 围屋的介绍:
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

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

“围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

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
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

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

整个“围屋”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

从低处往上看,“围屋”层层叠叠,有盘龙之状,兴宁人又称“围龙屋”。

如果连大厅前的晒禾坪和一口半圆形鱼塘拼起来看,一个单元的“围屋”,就呈现一个椭圆形。

它把生活起居,辅助劳作和饲养加工等统一在住宅内部,同时各部分又互不干扰,显得协调而又和谐。

人们说的“客味”,精髓就在于此。

梅县“围屋”的筑墙全部是三合土(五华人称“三炮土”)锻打而成,其抗压强度和抗拉抗剪度,均超过一百号混凝土。

它的建筑尺度精确,地墙、地面、楼面、屋面的平度和标高,误差不超过几毫米。

每座房子的造型,檐梁雕塑,内外装饰和绘画,均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座落在梅县白宫富良美村有一座华侨建的联芳楼,又称华侨“围屋”。

它长近百米,宽四五十米,四周以建筑物环成“围屋”大院。

屋的正面是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其上下左右及所有窗户顶端,都装置着匀称的各种动物、花草浮雕,大大小小不下一二百幅,钟楼上端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塑像,正楼大门的阳台下,还雕有郭子仪拜寿群像,工艺精巧。

正观整座楼面,富丽堂皇。

“围屋”内,分建房室一百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

最后是一间长长的枕头屋。

堂、厅、房间、走廊、天井、楼上楼下,设计十分巧妙。

梅县“围屋”历史悠久,它与古代中原人南迁后,不时发生的“土“、“客”之争有关。

客人为适应当时的环境,便建筑了能集群聚居的房子,以抵御来犯者。

他们为了便于生活,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凉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达到安居乐业的要求。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围屋”的建筑也日趋完善精美。

然而,在历史的发展长河和变革中,古老的“围屋”,将成为一种住宅形式而载入史册。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

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

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

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

东晋以前,客家先民原来聚居在中原一带。

西晋末,中原地区发生了各种战争和自然灾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

有的移居于湖北、湖南等地,后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又有的进一步南迁移居江西、福建等地。

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进一步移入广东,逐渐入居粤东一带。

宋代户口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分,后来者入客户,故有客家之称。

在移居的过程中,由于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时间,至唐、宋时期方入粤,因此其方言较接近两湖方言。

在广东四种方言中,也显得与普通话差异最小。

客家方言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人声韵尾。

其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语音上有较大差别。

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话,入居广东后,受着不同广东方言和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消失了卷舌音。

客家传统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由于战乱、饥荒、迫或政府调迁等因素而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

相对于那些地区的原住民而言,他们是外来的客人,被称为“客家人”。

在客家人的迁移过程中,广东梅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人聚居区);由于元代梅州的原住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
量外逃,到明代时,梅州已不设“畲官”,当地住的基本上都是客家人,梅州也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

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这里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被称为世界"客都",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

客家人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的优秀品质。

早期客家人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因而团结互助的意识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迁来,大多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久以来还是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梅州也因此被誉为“文化之乡”。

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

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

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

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

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长久以来还是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

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年头一个月圆之夜,它象征着幸福美满。

广大侨乡人民迎神赛会。

闹大锣鼓,舞金狮,迎花灯,烧烟火,以祈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迎锣鼓,烧“烟架”、“火龙”,久负盛名,饮誉海内外。

据传,埔寨烧火龙己有二三百年历史。

起初是由硫磺、白硝、木炭未制成火药,做火箭、火花、大犁等燃放,经过几百年来的不断演变,烟架由原来的五七架发展到今十三架,高达十多米;火龙
由原来的三四段发展到今十一段,长达三十余米。

并采用有声有色的烟花,表演奇特,惊险壮观。

在广场上,礼炮三声巨响,在锣鼓声中,舞龙开始,百来个小伙子挥舞火炬,赤膊飞路登场,二十多个壮士高举五米龙头,由绣球引路,近百名勇士手擎“金鲤”、“龙虾”、“鳌鱼”漫游广场。

由长者点燃引火索,龙口吐出金珠来后,各段火龙发出五光十色的火花,火箭呼啸腾空,五彩缤纷。

舞龙者在火海中翻腾,场面壮观。

现在,埔寨火龙已腾跃于揭阳、梅县、深圳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