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编组站布置图型200910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场分工灵活 进站线路灵活 适应不均衡到发
4. 缩短机车车辆的走行距离和在站停留时间
3.6.1单向一级二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1、 设备布置特点 2、优缺点 优点:布置紧凑、作业灵活、发展条件好 缺点:交叉严重、改编车流站内作业折返走行
3、适用条件
解编作业量2300-2700辆/日
编组站与区段站的区别
4、适用条件 • 解编作业量大(6500-8000辆/昼夜)
• 衔接方向较多,要求车站具有较大的机动灵活性
• 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强 • 地形条件允许采用6-8km站坪 • 近期运量不大,但远期又有较大发展的大型编组站 • 路网性、区域性编组站
3.6.2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布置图 1、 结构特点
两到发场分设在调车场两侧,三场横列,避免了列 车到发与车列牵出或转线所造成的交叉。 正线外包,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图型的客货交叉。 机务段设在接发列车较多的到发场出口咽喉处
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正线外侧,站修所一般 设在调车场外侧的线路上。 调车场头尾各设两条牵出线,驼峰的位置应据 主要改编车流方向、地形、风向以及进一步发 展条件确定。
4、适用条件 适用于: 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
解编作业量不大或地形条件困难、
远期又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
也可作为其它大中型编组站的过渡图型,
解编作业量适应3200-4700辆/日。
3.6.3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布置图
1、结构特点
共用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减少了车列解体时的牵出作 业。 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在两个出发场的外侧。 机务段一般设在到达场旁边、反驼峰方向一侧。 顺向到发列车本务机出入段通路(不设峰下机走线时): ①横切到达场出口咽喉 ②绕道调车场尾部牵出线 ③绕到达场进口咽喉,利用下行正线或专用机走线或到达 场的调机走行线(顺向到解列车)出入段。 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适当地点 在到达场与调车场之间,设有中小能力驼峰,一般实行双推 单溜作业方式。调车场尾部设2条牵出线,通常配备2台调机。
D B F DF B DF
混合式:部分主要车场 纵列、另一部分车场横 列。
D
B DF
郑州北
济南西
兰州西
沈阳西
西安东
襄樊北
迎水桥
编组站各项设备的配置要求
1. 车站各组成部分工作上的协调性 2. 车站作业的流水性和设备使用的灵活性
无迂回走行
前提:能力大 工程投资省 运营支出少
3. 减少道路交叉和作业干扰 5. 便于采用现代化技术装备
3.6 编组站布置图型分析及选择
1、掌握布置图的特点、各项作业流程、优 点、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及适用范围 2、能够绘制布置图型的示意图 3、掌握编组站布置图选择中有关单双向、 车场配置、调车方向、正线位置的选择
解体列车:到达作业 解体作业 1、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 始发列车:集结、编组作业 出发作业
缺点:
⑴解体牵出困难,降低了改编能力。 应设法减缓到发场与牵出线间联络线的坡度或 加大其反向曲线的半径。 ⑵改编车流折返走行严重,增加了车辆在站作业的中 转时间和调机行程。 ⑶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互换性较差,上、下行 车流不均衡时,两侧的调机和牵出线会出现忙闲不均 的现象。 可将部分到发线设计为双进路,并在其进站线 路上铺设相应的渡线。 ⑷改编能力较低。存在牵出和转线行程。 可采用混合式或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缺点: (1) 反向改编列车走行里程较长。
D
B
F
(2) 车站站坪长度较长,约6-8km。
(3) 站内采用跨线桥立体疏解布置,不利于向双 向编组站布置图发展。
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车进路的设计 反接:反方向到达改编列车从到达场出口咽喉处接入 反发:反向列车由出发场入口咽喉端直接发车
下行
到达场 调车场 出发通过车场 机务段
两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通过四条联络线连接。 上、下行通过车场设在到发场外侧。
无调接发与有调转线不交叉 与牵出线有直接通路 到发线合在一起,线路可活用
2、作业流程
3、优缺点分析 优点: (1)站坪长度短、工程费用少、车场较少、 管理方便、作业灵活。 (2) 交叉干扰少。 (3)改编能力较一级二场大
⑵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出发的进路交叉
①平面疏解 把反向列车接车与其他作业的交叉,分散 在出发场两端咽喉,是二级式编组站减少这一 交叉的主要措施。
②跨线桥立体疏解
当反向改编车流量很大,对反向出发场和 推峰作业的交叉干扰严重,并造成对车站解编 能力的限制时,方考虑采用立体疏解。
4、适用范围 适用于解编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 条件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 当顺向改编车流较大或顺、反向改编车流较均 衡而顺向车流为重车流时,在运营上是有利的 4500-5200辆/昼夜
2、作业流程
3、优缺点 优点: ⑴ 避免了到解列车牵引定数较大时整列牵出 的困难。 ⑵ 改编车列和调机的作业行程均较短,列车 解体作业时分较短,驼峰作业效率较高,解体能 力与纵列式基本相同。 ⑶ 站坪长度较纵列式短。
缺点
⑴ 调车场尾部能力较低,头尾能力不协调。
加强措施:
①部分调车场线路直接发车,即采用编发线布置
•借线法: 将续溜车暂时溜入原固定线路的相邻空线集结 •增线法:增加调车线数量来集结续溜车。 增线专用 增线活用
(2)编发线的作业安全 ①防止驼峰续溜车辆误入车列编成的线路 ②编发线发车时,发车进路应与其它敌对进路隔开 采用信号联锁装置; 编发线开始作业前应设置脱轨器进行防护; ③在编发线出口端设置脱鞋器,以避免压鞋发车。 3、二级三场布置图的优点 ①编组时间短,加速机辆周转,节省运营支出 ②提高尾部效率,扩大二级式适用性 ③减少铺轨、铺岔、土方量,节省工程费,节约用 地 ④规模较小
2、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 到达出发作业 (换挂机车
列车技术检查作业)
编组站的作业
3、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
调车作业
(变更列车重量
变更列车运行方向 进行成组甩挂)
4、本站作业车的作业
⑴本站作业车(地方作业车) 到达本枢纽或本站货场及工业企业线进行货物装 卸或倒装的车辆,其作业过程较有调中转车增加了 送车、装卸和取车等内容。 ⑵本站作业车的取送 ①编开枢纽小运转列车 本站货运量很小,枢纽内货运站运量较大且装 卸车作业点多而分散时采取 ②调车取送 编组站设有货场并有工业企业线联接且货运量 较大时,固定配属专用调机,担当取送作业。
编组站的设备
1、调车设备:调车驼峰、调车场(线)、牵出线、调 车机车;辅助调车场 2、行车设备:接发货物列车的到发线 3、机务设备:机务段,整备设备 4、车辆设备:列检所、站修所、车辆段 5、货运设备 1)整倒装设备 2)加冰设备:加冰所,一般设在调车场附近 3)牲畜、鱼苗车的上水换水设备:给水栓 4)货场 1)客运设备 6、其它设备 2)站内外连接线路设备:有进出站线 路、站内联络线和机车走行线
5、机务作业:机车出段、入段、段内整备及检修作业
6、车辆检修作业 ⑴列车技术检查及不摘车的经常维修,轴箱及制动装置 的经常保养 ⑵摘车的经常维修:站修(站修线、车辆段) ⑶货车的段修:大修、中修、年修 7、其它作业 ⑴客运作业:旅客乘降及换乘 ⑵货运作业:包括货物装卸、换装,保温车加冰加盐, 牲畜车上水、除粪便,鱼苗车换水等 ⑶军运列车供应作业
编组站的分类
1. 根据编组站在路网中的位置、作用和作业量划分 2. 在一个铁路枢纽内设有两个或以上的编组站时,根据 作业分工和作业量分为 1)主要编组站 主要担当路网上中转车流的改编任务,以解编直达、 直通列车为主的车站。 2)辅助编组站 协助主要编组站作业,以解编地区小运转车流为主, 个别情况也编组少量直达列车的车站。 3. 根据布置图型的不同分为: 单向横列式、单向纵列式、单向混合式 双向横列式、双向纵列式、双向混合式
向、级、场、式
“向”指调车系统
单向:上、下行改编车流共用一套调车设备
双向:两套调车设备分别承担上、下行改编车流解编作业 “级”指在车站一个调车系统内纵向排列的车场数。 一级 二级
三级
“场”指全站主要车场的总数。
“式”指车场互相排列的形式
横列式:上、下行到 发场与调车场并列配 置。 纵列式:主要车场顺序排列。
(3) 机务段设在出发场附近反向通过车场的外侧。 设置峰下跨线桥,顺向到达机车可通过峰下机走线 入段。 (4) 车辆段布置在调车场旁侧。便利取送。 (5) 正线外包,到发进路立交疏解。
2、作业流程
3、优缺点 优点: (1)各方向到达改编的列车在站内的解体、集结、 编组、出发过程都是“流水式”作业 (2)改编车辆和调机作业行程短,解编效率高,能 力较大 (3)站内各种作业交叉干扰较横列式和混合式都少, 车站通过能力较大 (4)同类车场集中布置且仅设一套调车设备,站内 线路运用机动灵活,线路数量、用地面积和车站定 员均较双向布置图有较大节省,有利于实现编组站 现代化
环发方案
环接:反方向到达改编列车从到达场入口咽喉处接入
环发:反向列车由出发场出口咽喉端绕环线迂回发车
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车进路的设计
反接、反发:列车走行径路和铺轨里程较短。对车列 的推峰和转场作业可能会因进路交叉产生延误,影响机 车车辆的周转和解编能力。 环接、环发:疏解交叉延误,解编能力提高。环接时 在到达场出口咽喉处仍存在交叉,修建环线增加正线铺 轨里程、工程投资、列车走行公里,占地面积较多,环 线内土地也不好利用。 采用反接、反发或环接、环发,可根据反向改编列车 到发对驼峰和尾部牵出线能力的影响程度以及工程运营 方面的因素,综合比选确定。
3.6.4单向二级三场混合式编组站
1. 结构特点 (1)取消顺向出发场,减少转线过程
(2)调车场尾部咽喉增加了挂本务机及发车对调机编 组作业的干扰
(3)编发线和机走线的位置 到达场一侧 专用通过车场
(4)顺向通过车场的位置
(5)反驼峰方向一般不采用编发线
BF B
杂用
作业安全条件差 2、编发线给设计和运用带来的新问题 续溜车问题加重 站线储备能力小 (1)编发线续溜车的处理 指当一个车列在调车场固定线路上 集结完毕,在进行编组、技检和出 发作业这段时间内,由驼峰继续溜 下的该到站(去向)的车辆。
一般情况下,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车进路按反接、反发 设计 反向衔接方向及到发列车数较多时,到达场出口咽喉 设计复杂,反接进路对推峰干扰严重,驼峰能力紧张 时,可采用环接,保留反发进路。 反发列车的方向在2个及以上时,以环发为宜
3、交叉疏解 (1)平面疏解布置:各作业进路在交叉点的前方设 置一条安全线。 (2)跨线桥立体疏解:到达进路在桥上通过,出发 进路设在桥下通过。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②调车场尾部设置小能力驼峰。必要时,还可考虑 在调车线内设置箭翎线或增设辅助调车场,以提高 牵出线的能力。
③将尾部牵出线与出发场间联络线在出发场前面一 段设计成下坡。 ④增加尾部调车机台数和牵出线数量。
⑤出发场后移。将两侧出发场向调车场尾部靠拢 布置。
下行
通过车场 出发场
到达场
调车场 车辆段
机务段
单向二级四场(出发场后移)编组站布置图
⑥调车场尾部采用“燕尾式”布置。将调车场尾 部按线束左右分开,分别与两侧出发场并拢。
下行 通过 场 出发
到达场 机务段
调车场
车辆段
通过 场 出发
单向二级四场(调车场尾部燕尾式)编组站布置图
⑦调车场尾部咽喉区采用对称道岔、线束布置。可 使尾部咽喉长度有较大缩短
编组站和区段站在作业的数量和性质以及 设备的种类和规模上均有明显区别。区段站以 处理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为主,办理少量区段、 摘挂列车的改编作业。而编组站以处理改编中 转货物列车为主,编解包括小运转列车的各种 货物列车,负责路网上和枢纽中车流的组织, 同时还供应列车动力,对机车进行整备和检修, 使其性能良好地投入运营,并对车辆进行日常 维修和定期检修,作业数量和设备规模均较大。
4、 适用条件 改编作业量在3500辆/昼夜左右, ①车流量大,且组号简单 ②小运转车流大 ③作为双向编组站的一个
3.6.5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型 1、结构特点
(1) 各衔接方向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依 次纵列配置。
(2) 通过车场一般设在出发场外侧。无改编中转列 车运行顺直,机车出(入)段便捷,可以和出发场 共用列检设备,线路布置紧凑、互换性强,可增加 线路使用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