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筛选实验报告
基因工程转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基因工程转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基因工程转化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3. 通过实验,验证基因转化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原理基因工程转化实验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根据受体细胞的不同,转化方法也有所区别。
本实验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
三、实验材料1. 受体植物:小麦植株2. 转化质粒:含目的基因的质粒3. 农杆菌:具有转化能力的农杆菌菌株4. 实验试剂:氯化钙、CaCl2溶液、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抗菌素等5. 实验仪器:超净工作台、无菌操作箱、移液器、离心机、培养箱、显微镜等四、实验步骤1. 农杆菌活化与扩大培养(1)将冻存的农杆菌菌株复苏,在含有抗菌素的LB培养基中扩大培养。
(2)将培养好的农杆菌转移到无菌条件下,用移液器吸取适量菌液,加入含有转化质粒的LB培养基中。
(3)将菌液在摇床上振荡培养过夜。
2. 农杆菌转化(1)将小麦叶片进行表面消毒,用无菌移液器吸取适量菌液,滴在叶片表面。
(2)将叶片放入无菌培养皿中,在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5天。
3. 农杆菌侵染与再生(1)将共培养后的叶片转移到含有抗菌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再生培养。
(2)待再生植株长出后,进行筛选,去除未转化植株。
4. 转化植株PCR检测(1)提取转化植株的总DNA。
(2)设计目的基因的引物,进行PCR扩增。
(3)观察PCR产物,判断转化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农杆菌活化与扩大培养实验中,农杆菌菌株在L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液呈均匀浑浊状。
2. 农杆菌转化共培养后,小麦叶片出现明显的不定芽,表明农杆菌已成功侵染植物细胞。
3. 农杆菌侵染与再生再生培养过程中,部分植株长出不定芽,表明农杆菌已成功转化植物细胞。
4. 转化植株PCR检测PCR检测结果显示,部分转化植株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表明基因转化成功。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成功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麦植株。
番茄转基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番茄植株,实现特定性状的表达,并研究转基因番茄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和抗病性等方面的变化。
二、实验材料1. 番茄植株:品种为“中蔬5号”。
2. 外源基因:目的基因(如抗病基因、抗虫基因等)。
3. 载体:pGEM-T载体。
4. 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等。
5. 试剂:植物细胞培养试剂、抗生素等。
三、实验方法1. 目的基因的克隆(1)设计引物,针对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
(2)将PCR产物与pGEM-T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3)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鉴定。
2. 番茄植株的转化(1)将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成重组质粒。
(2)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重组质粒导入番茄植株。
(3)筛选阳性植株,进行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
3.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鉴定(1)采用PCR和Southern blot方法检测转基因植株。
(2)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抗性筛选,如抗病、抗虫等。
4.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1)观察转基因植株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和抗病性等方面的变化。
(2)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产量、品质等指标测定。
四、实验结果1. 目的基因的克隆成功克隆了目的基因,并进行了测序鉴定。
2. 番茄植株的转化成功将重组质粒导入番茄植株,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3.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鉴定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证实了转基因植株的存在。
4.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分析(1)转基因植株的生长发育与对照植株无明显差异。
(2)转基因植株在抗病性、抗虫性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3)转基因植株的产量和品质与对照植株相当。
五、讨论与分析1. 本实验成功将目的基因导入番茄植株,并获得了转基因植株,为研究转基因番茄的性状表达提供了基础。
2. 转基因植株在抗病性、抗虫性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表明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番茄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和抗病性等方面与对照植株相当,说明转基因技术对番茄的性状影响较小。
动物转基因细胞鉴定实验报告
动物转基因细胞鉴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转基因细胞鉴定实验,判断某个动物体内是否存在外源DNA,并确定外源DNA的存在形式(整段或片段)及数量。
实验材料:1. 转基因动物组织样本(例如转基因小鼠的皮肤组织);2. 免疫材料(例如抗体);3. 实验所需试剂、设备(例如离心机、PCR设备)。
实验步骤:1. 提取转基因动物组织样本的细胞DNA。
可以使用商业化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提取,按照盒内说明书的步骤进行操作。
2. 利用PCR技术对提取到的细胞DNA进行放大。
选择与外源DNA序列互补的引物,设置PCR反应体系,进行PCR扩增。
PCR扩增条件根据引物的具体要求来设置。
3. 将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
将PCR产物与DNA分子量标准品一同加载至琼脂糖凝胶中,接通电源进行电泳。
根据PCR产物的大小,判断是否存在特定长度的 DNA片段,进而得出外源DNA的存在与否。
4. 如有必要,对PCR扩增产物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可以利用核酸杂交技术或DNA测序技术,确认扩增产物是否与外源DNA完全匹配。
结果与讨论:根据电泳结果,如果样品在特定长度处出现明显的DNA条带,并且与分子量标准品相匹配,可推断该动物体内存在特定长度的外源DNA片段。
如在其他长度处也观察到DNA条带,可能表示存在其他长度的外源DNA片段或非特异扩增产物。
如果在所有长度处都没有明显的DNA条带出现,说明该动物体内不存在外源DNA。
实验中还需要注意避免污染和假阳性结果的产生,可以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如设立阴性对照、正常动物组织样品对照等。
结论:通过转基因细胞鉴定实验,可以初步判断某个动物体内是否存在外源DNA,并确定外源DNA的存在形式及数量。
这种实验方法在转基因动物监测和转基因动物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重组DNA转化及筛选实验报告
重组DNA转化及筛选实验报告引言DNA重组技术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将外源基因片段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从而实现特定基因的表达。
DNA转化是重组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电刺激或化学方法将外源DNA引入宿主细胞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DNA转化及筛选,构建宿主细胞中的重组DNA,并对成功转化的细胞进行筛选。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1. E. coli DH5α细胞2.外源质粒DNA3.LB琼脂培养基4.青霉素/链霉素抗生素5.离心管6.PCR仪7.恒温摇床方法:1.准备转化液:将50 mL LB琼脂培养基加入含有适量抗生素的离心管中,混匀。
2.取出青霉素/链霉素抗生素的冻存液,解冻后加入LB培养基中,使其浓度为最佳浓度。
3.取出冻存的E. coli DH5α细胞,放在冰上解冻。
4.加入转化液中的合适量DNA,比例为1:10(DNA:转化液)。
5.放入37℃恒温培养箱中孵育30分钟。
6.取出孵育后的细胞转化液,通过离心将细胞沉淀。
7.倒掉上清液,用适量的无菌去离子水悬浮细胞。
8.取一小部分悬浮液涂抹在含有抗生素的琼脂平板上。
9.将琼脂平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过夜。
10.检查平板上是否有菌落生长,记录结果。
11.选取生长菌落较大、菌落形态规则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筛选。
12.取一小部分菌落涂抹在新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单克隆分离。
13.重复步骤12,直至获得纯合阳性克隆菌落。
14.提取纯合阳性菌落中的质粒DNA,进行PCR验证。
结果与讨论经过上述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重组DNA的转化和筛选。
在配制转化液时,选择适量的抗生素浓度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筛选出成功转化的细胞。
通过在琼脂平板上培养过夜后,我们可以观察到菌落的生长情况。
有菌落生长的平板可以说明转化成功,而没有菌落生长的平板则说明转化失败。
选取生长较大、形态规则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筛选是为了确保筛选出的细胞是单克隆的。
通过单克隆分离,我们获得了纯合阳性克隆菌落。
基因转化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基因转化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技术,它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使宿主细胞表达外源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
基因转化技术在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旨在探究基因转化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可行性,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基因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掌握基因转化实验的操作方法;3. 评价基因转化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可行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离心机、显微镜等;2.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质粒载体、抗生素等;3. 实验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四、实验方法1. 提取目的基因: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大肠杆菌基因组DNA,通过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2. 构建重组质粒:将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载体中,通过连接酶将两者连接,得到重组质粒;3. 转化宿主细胞:采用热冲击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4. 挑选转化子: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转化子,观察菌落生长情况;5. 验证转化子:通过PCR技术检测转化子中的目的基因,并通过测序验证其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1. 提取目的基因:通过PCR技术成功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与预期相符;2. 构建重组质粒:通过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载体连接,得到重组质粒;3. 转化宿主细胞:通过热冲击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得到转化子;4. 挑选转化子: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转化子,观察到部分菌落生长;5. 验证转化子:通过PCR技术检测转化子中的目的基因,结果与预期相符;通过测序验证,目的基因正确插入到质粒载体中。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基因转化,证明了基因转化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可行性;2. 实验过程中,热冲击法是一种有效的转化方法,转化效率较高;3.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PCR技术和测序验证,目的基因已成功导入宿主细胞,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小鼠转基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鼠作为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其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为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本实验旨在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构建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特定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和功能。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C57BL/6小鼠,雄性,8周龄。
2. 基因构建材料:目的基因(GFP基因)、启动子(CMV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基因)、pEGFP-C1质粒载体、pGL3-Basic质粒载体。
3. 实验试剂: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T4 DNA连接酶、DNA聚合酶、PCR引物、Trizol试剂、RNA提取试剂盒、反转录试剂盒、荧光定量PCR试剂盒、细胞培养试剂等。
4. 仪器设备:PCR仪、凝胶成像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细胞培养箱、显微镜等。
三、实验方法1. 目的基因构建:将GFP基因和Luc基因分别插入到pEGFP-C1和pGL3-Basic质粒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
2. 重组质粒转染: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转染C57BL/6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
3. 转基因小鼠胚胎细胞筛选:通过GFP荧光筛选,得到阳性细胞克隆。
4. 胚胎细胞传代培养:将阳性细胞克隆进行传代培养,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细胞系。
5. 胚胎细胞冻存:将稳定表达的细胞系进行冻存,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6. 胚胎移植:将冻存后的胚胎细胞进行移植,获得转基因小鼠。
7. 转基因小鼠表型鉴定:通过GFP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小鼠体内GFP表达情况,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FP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水平。
四、实验结果1. 重组质粒构建:成功构建了含有GFP基因和Luc基因的重组质粒。
2. 转基因小鼠胚胎细胞筛选:通过GFP荧光筛选,得到阳性细胞克隆。
3. 胚胎细胞传代培养:成功传代培养出稳定表达的细胞系。
4. 胚胎移植:成功获得转基因小鼠。
白菜转基因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白菜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其转基因研究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抗病毒基因导入白菜,探究转基因白菜在抗病毒性方面的表现。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白菜(Brassica rapa ssp. chinensis):取材于本地种植的结球白菜。
- 农杆菌:选择含有Ti质粒的根癌农杆菌C58。
- 抗病毒基因:TuMV-NIa及LMV-CP。
- 植物激素:6-BA、NAA、AgNO3。
2. 实验方法1. 基因转化1.1 准备农杆菌:将根癌农杆菌C58在含有卡那霉素的YEB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1.2 制备外植体:取白菜叶片,用70%酒精消毒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再将其切成小块。
1.3 共培养:将外植体与农杆菌混合,共培养于含有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共培养时间为2-3天。
1.4 诱导再生:将共培养后的外植体转入含有植物激素的再生培养基中,诱导其再生。
1.5 抗性筛选:将再生植株转入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筛选出阳性植株。
2. 分子鉴定2.1 PCR检测:提取转基因植株DNA,进行PCR扩增,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存在。
2.2 Southern blot检测:将转基因植株DNA进行 South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3. 抗病毒性检测3.1 人工接种:将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分别接种TuMV和LMV病毒。
3.2 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植株发病情况,比较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的抗病毒性。
三、实验结果1. 基因转化通过共培养和诱导再生,成功获得转基因白菜植株。
2. 分子鉴定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目的基因已成功导入白菜基因组中。
3. 抗病毒性检测与对照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在接种TuMV和LMV病毒后,发病率明显降低,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毒性。
转基因筛选实验报告
转基因筛选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转基因技术筛选出具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并验证其功能表达。
同时,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与分析。
2. 实验方法2.1. 材料准备- 野生型植物种子- 目标基因载体- 转化载体(包含选择标记基因)- 催化剂(如乙酰丙酮)- 局部细菌感染试剂2.2. 实验步骤1. 制备植物组织培养基,包括必需的无机盐、营养物质以及植物激素。
2. 将野生型植物种子在无菌条件下在培养基上培养,保持温湿度合适。
3. 将目标基因载体和转化载体分别在乙酰丙酮的催化作用下加入植物组织培养基中。
4. 收取转基因植株,将其转移到相应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5. 利用PCR等方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基因分析,验证是否成功转化目标基因。
6. 进行型和酶解析实验,验证目标基因的功能表达情况。
3.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筛选,我们成功获得了若干转基因植株。
通过PCR实验验证,其中的部分植株确实成功转化了目标基因。
进一步的酶解析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转基因植株中的目标基因被成功表达,产生了相应的功能酶。
4. 实验分析通过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我们成功地筛选出了具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
这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和产量,还可以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产生用于疾病治疗的蛋白质等。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面临一些争议和风险。
一方面,转基因植物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转基因植物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在推广应用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和安全评估。
5. 结论通过转基因筛选实验,我们成功获得了具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并验证了目标基因的功能表达。
这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转基因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需要高度重视风险评估和监管措施,确保其安全使用。
小鼠基因筛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我们采用小鼠作为模型生物,通过基因筛选实验,旨在鉴定和验证与特定表型相关的基因。
二、实验目的1. 构建小鼠基因文库。
2.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与特定表型相关的基因。
3. 验证筛选得到的基因的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C57BL/6小鼠。
2. 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Taq DNA聚合酶等。
3. 试剂:PCR引物、DNA标记物、DNA探针、克隆载体等。
4.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构建小鼠基因文库(1)提取小鼠基因组DNA。
(2)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组DNA,获得特定长度的DNA片段。
(3)将切割后的DNA片段连接到克隆载体上,构建小鼠基因文库。
2. 基因筛选(1)根据已知表型,设计特异性引物,用于PCR扩增目的基因。
(2)对小鼠基因文库进行PCR扩增,筛选出与特定表型相关的基因片段。
(3)将筛选得到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确定其序列。
3. 基因功能验证(1)将筛选得到的基因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2)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获得表达目的蛋白的菌株。
(3)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和活性。
五、实验结果1. 成功构建了小鼠基因文库,文库容量达到预期目标。
2. 通过PCR扩增,成功筛选出与特定表型相关的基因片段。
3. 对筛选得到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确定其序列。
4. 通过基因功能验证,成功表达了目的蛋白,并验证了其功能。
六、实验讨论1. 基因筛选实验中,PCR扩增和DNA测序是关键步骤,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在基因功能验证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和检测方法,以确保目的蛋白的正确表达和活性。
3. 本研究筛选得到的基因可能与特定表型相关,但其具体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
转基因的实验报告
转基因的实验报告转基因的实验报告引言: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以获得特定性状的方法。
这项技术在农业、医学和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旨在探究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其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实验设计:本实验选取了普通小麦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转基因为抗虫害的品种。
我们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种植了转基因小麦和普通小麦,对两组进行了相同的生长条件和管理措施。
实验过程:1. 种植:将小麦种子分别种植在相同大小的花盆中,每组各10盆。
2. 环境控制: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我们将两组小麦放置在相同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
3. 生长观察:定期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数量、根系生长等指标。
4. 虫害处理:在转基因小麦组中,我们人为添加了一定数量的害虫,以模拟自然环境下的虫害情况。
5. 产量测定:收获小麦后,对两组小麦的产量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1. 生长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转基因小麦的生长速度更快,植株高度更高,叶片数量更多。
这表明转基因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2. 虫害抗性:在虫害处理后,转基因小麦组的受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这说明转基因小麦具有更强的抗虫害能力,有助于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3. 产量比较:经过收获后,转基因小麦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意味着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讨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农业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转基因小麦不仅能够提高生长速度和产量,还具有抗虫害的优势。
这些优点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作物受害率。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或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对转基因技术的监管和评估至关重要。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转基因技术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和争议。
转基因_检测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并掌握转基因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验证转基因植物或生物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目标基因,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原理转基因检测主要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PCR(聚合酶链反应)、Southern blotting、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转基因生物体内是否存在目标基因及其表达产物。
三、实验材料1. 转基因植物或生物样品2. 靶标基因DNA或cDNA3. DNA提取试剂盒4. PCR试剂5. Southern blotting试剂6. Western blotting试剂7.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离心机等四、实验方法1. DNA提取(1)取一定量转基因植物或生物样品,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提取总DNA。
(2)对提取的DNA进行定量,确保其浓度和纯度符合实验要求。
2. PCR检测(1)根据靶标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2)将PCR产物进行电泳分析,观察扩增条带。
3. Southern blotting检测(1)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转移至尼龙膜上。
(2)用靶标基因探针进行杂交,洗涤后进行化学显色。
4. Western blotting检测(1)将转基因植物或生物样品制备成蛋白质提取物。
(2)进行SDS-PAGE电泳,转移至NC膜上。
(3)用靶标蛋白抗体进行免疫检测,洗涤后进行化学显色。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PCR检测通过PCR扩增,成功得到预期大小的靶标基因片段,说明转基因植物或生物体内存在目标基因。
2. Southern blotting检测通过Southern blotting检测,成功将PCR产物与靶标基因探针进行杂交,说明转基因植物或生物体内存在目标基因。
3. Western blotting检测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功检测到目标蛋白的表达,说明转基因植物或生物体内存在目标基因的表达产物。
拟南芥转基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拟南芥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转基因操作流程,包括目的基因的克隆、转化、筛选和鉴定等步骤。
3. 了解转基因技术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植物模式生物,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基因组序列已完全解析等特点,使其成为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基因调控和生物技术的理想材料。
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中,使其在植物细胞中表达,从而改变植物性状或赋予其新的功能。
本实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拟南芥基因组中。
实验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 目的基因的克隆:从基因库或基因组DNA中提取目的基因,通过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2. 载体构建: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上,如T载体或pBI121载体。
3. 农杆菌转化:将重组载体与农杆菌共培养,使农杆菌感染拟南芥细胞。
4. 植物再生:将感染了重组载体的拟南芥叶片接种到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5. 鉴定:通过PCR、Southern blotting等方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1. 拟南芥野生型植株(Col-0)2. 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菌株E. coli JM1093. 目的基因片段4. T载体或pBI121载体5. PCR试剂、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等6. 培养基、抗生素、琼脂糖等四、实验步骤1. 目的基因的克隆:根据目的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
将扩增产物与T载体连接,转化E. coli JM109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
2. 载体构建: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BI121载体上,进行酶切和连接反应。
将连接产物转化E. coli JM109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克隆。
3. 农杆菌转化:将重组载体与农杆菌共培养,使农杆菌感染拟南芥叶片。
将感染后的叶片接种到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转基因拟南芥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学习拟南芥转基因方法,包括农杆菌介导转化和基因枪法。
3. 鉴定转基因植株,并分析其遗传稳定性。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1. 拟南芥植株(野生型、突变型)2. 农杆菌菌株(如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58)3. 转基因载体(含目的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4. 培养基、抗生素、除草剂等5. PCR试剂盒、DNA提取试剂盒、DNA测序仪等三、实验方法1. 目的基因克隆: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基因库中克隆目的基因,并进行测序验证。
2. 构建转基因载体: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上,并插入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
3. 农杆菌转化:将转基因载体转化农杆菌,制备转化介质。
4.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将转化介质喷洒或浸泡拟南芥植株,筛选出转基因植株。
5. PCR检测:提取转基因植株DNA,进行PCR扩增,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
6. 转基因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通过自交、回交等手段,分析转基因植株的遗传稳定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目的基因克隆:成功克隆目的基因,并进行测序验证。
2. 构建转基因载体:成功构建转基因载体,并插入抗生素抗性基因。
3. 农杆菌转化:成功转化农杆菌,制备转化介质。
4.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通过喷洒或浸泡转化介质,成功筛选出转基因植株。
5. PCR检测:提取转基因植株DNA,进行PCR扩增,成功检测到目的基因。
6. 转基因植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通过自交、回交等手段,分析转基因植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遗传稳定性良好。
五、实验讨论1. 农杆菌转化法是一种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转化效率高等优点。
2. 在转基因过程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可以有效筛选出转基因植株。
3. PCR检测是鉴定转基因植株的重要手段,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插入。
4. 遗传稳定性分析是评估转基因植株遗传特性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确保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
检测转基因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转基因烟草植株中目标基因的整合和表达情况,验证转基因植株的遗传稳定性,为后续的转基因烟草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转基因烟草植株:含有目标基因的烟草再生植株。
2.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DNA分子量标准、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T载体、感受态细胞、质粒提取试剂盒等。
3. 实验仪器: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离心机、电泳仪、显微镜等。
三、实验方法1. DNA提取- 将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叶片剪成小块,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DNA。
2. PCR扩增- 设计特异性引物,针对目标基因进行PCR扩增。
- 将提取的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3. 电泳检测- 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条带。
4. 测序验证- 对扩增的特异性条带进行测序,验证其序列与目标基因的一致性。
5. Southern blot检测- 使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转基因烟草植株DNA和野生型烟草DNA。
- 将酶切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
-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标基因探针进行杂交。
- 显影后观察杂交信号。
6. Northern blot检测- 提取转基因烟草植株RNA,进行反转录PCR,扩增目标基因mRNA。
- 将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
-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标基因探针进行杂交。
- 显影后观察杂交信号。
四、实验结果1. PCR扩增- 转基因烟草植株DNA的PCR产物在预期位置出现特异性条带,而野生型烟草DNA没有扩增产物。
2. 测序验证- 测序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序列与目标基因序列一致。
3. Southern blot检测- 转基因烟草植株DNA的酶切产物与探针杂交后,在预期位置出现杂交信号,而野生型烟草DNA没有杂交信号。
4. Northern blot检测- 转基因烟草植株RNA的RT-PCR产物与探针杂交后,在预期位置出现杂交信号,而野生型烟草RNA没有杂交信号。
转化_筛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转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习利用筛选技术从转化细胞中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3. 熟悉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转化是指将外源DNA片段导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转化通常用于将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以便进行后续的研究和应用。
筛选则是从转化细胞中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以获得所需的重组DNA分子。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离心机、移液器、显微镜等;2. 实验试剂:转化试剂盒、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电泳试剂、DNA标记染料、抗生素等;3. 实验菌株:感受态细胞、转化菌株等。
四、实验步骤1. 转化(1)制备感受态细胞: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2)DNA片段的制备:利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目的基因,并进行PCR扩增;(3)转化:将制备好的感受态细胞与DNA片段混合,加入适量的转化试剂,进行转化;(4)培养:将转化后的细胞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以筛选出转化成功的细胞。
2. 筛选(1)PCR鉴定:取一定量的转化细胞,提取DNA,进行PCR扩增,以鉴定是否含有目的基因;(2)菌落PCR:将PCR阳性的转化细胞进行菌落PCR,以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3)DNA测序:对筛选出的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以验证目的基因的插入和表达。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转化结果:经过转化培养,观察到部分转化细胞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生长,说明转化成功。
2. 筛选结果:通过PCR鉴定,发现部分转化细胞含有目的基因。
进一步进行菌落PCR,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
对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验证目的基因的插入和表达。
3. 结果分析:本实验成功地将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并通过筛选技术获得了含有目的基因的克隆。
这为后续的基因功能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六、实验总结与讨论1. 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感受态细胞的制备、DNA片段的纯度和浓度、转化条件的优化等。
转基因检测报告
转基因检测报告1. 背景介绍转基因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内,并使其在细胞内稳定表达的过程。
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能源等领域。
然而,转基因食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因为人们担心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危害。
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可信度,转基因检测成为了必要的手段。
2. 检测目的转基因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确认食品样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通过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外源基因,可以评估其合法性和安全性。
此外,转基因检测还可以用于追溯产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
3. 检测方法3.1 PCR法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常用的转基因检测方法。
它利用特定引物与待检测样品中的目标基因序列进行扩增,通过检测扩增产物的存在与否来判断目标基因是否存在。
PCR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适用于转基因检测中的早期筛查。
3.2 荧光定量PCR法荧光定量PCR法是PCR法的一种改进技术,可实现对扩增产物的实时监测和定量分析。
通过添加荧光标记到PCR反应体系中,使扩增产物在经过每一轮PCR 循环后产生特定的荧光信号。
荧光定量PCR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所需样本量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检测中。
3.3 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是目前转基因检测中最准确、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待检测样品中的基因进行全面的测序分析,可以发现并确认其中是否存在外源基因。
基因测序技术包括Sanger测序、高通量测序等多种方法,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
4. 实验流程转基因检测的实验流程分为样品处理、DNA提取、PCR扩增、分析与解读等多个步骤。
4.1 样品处理:将待检测样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分组和标记,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DNA提取:从样品中提取出目标DNA,常用的DNA提取方法包括酚-氯仿法、磁珠法等。
4.3 PCR扩增:根据检测需要,设计合适的引物和扩增条件,进行PCR反应,扩增待检测目标基因。
4.4 PCR产物分析:通过凝胶电泳、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PCR产物进行分析和检测。
转基因实验报告
转基因实验报告转基因实验报告引言: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获得新的性状的方法。
它在农业、医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篇报告将对转基因实验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一种抗虫基因导入植物中,以提高植物对害虫的抵抗能力。
通过观察转基因植物与普通植物的差异,评估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二、实验设计我们选取了一种常见的作物植物作为实验对象,将一种抗虫基因导入其基因组中。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我们将目标基因与载体DNA连接,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将其导入植物细胞中。
随后,通过培养、筛选和鉴定,获得了转基因植物。
三、实验过程1. 基因克隆:从抗虫植物中提取目标基因的DNA序列,并利用PCR技术扩增目标基因。
2. 载体构建:选择适当的载体,将目标基因与载体DNA连接,形成重组DNA。
3. 细胞转化:将重组DNA导入农杆菌中,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将目标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
4. 培养和筛选:将转基因植物细胞培养在含有适当选择剂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细胞。
5. 鉴定和培育:通过PCR、Southern印迹等技术对转基因植物进行鉴定,并进行后续培育。
四、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步骤,我们成功获得了含有目标基因的转基因植物。
与普通植物相比,转基因植物在抗虫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在虫害侵袭下,转基因植物的叶片损伤较轻,生长状态更为健康。
这表明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五、讨论与分析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一方面,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能力,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存在担忧。
因此,在推广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科学研究,确保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六、结论通过本次转基因实验,我们成功将抗虫基因导入植物中,获得了具有抗虫能力的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实验报告
转基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普通玉米种子- 转基因玉米种子2. 实验方法:1) 实验组:选择转基因玉米种子,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播种和生长管理。
2) 对照组:选择普通玉米种子,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播种和生长管理。
3) 定期观察和记录两组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抗虫效果、产量等指标。
4) 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差异。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 转基因玉米的生长情况:转基因玉米表现出与普通玉米接近的生长状态,包括植株高度、茎干粗细、叶片生长等方面,并未出现明显差异。
2. 转基因玉米对虫害的抵抗力:实验组的转基因玉米对螟虫等害虫表现出较高的抗性,叶片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普通玉米明显降低。
这表明该转基因玉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抗虫能力。
3. 转基因玉米的产量: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转基因玉米产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这说明转基因玉米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供应。
四、实验讨论1.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引入外源基因,可以使农作物具备特定的特性和抗性,提高作物的品质、抗虫能力和产量水平。
这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转基因作物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抗虫特性有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另一方面,一些人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预测的风险。
因此,在推广和应用转基因作物时,需要加强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监管措施。
五、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和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转基因玉米在生长情况、抗虫效果和产量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显示出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然而,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和社会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筛选解析
四、实验步骤 1、植物组织中 DNA 的分离 (1)取新鲜的植物 0.1g,剪成 1cm 左右的小段,倒入液氮充分研磨。 (2)待充分研磨后,将粉末全部转移至 1.5mL 离心管中。加入 0.5mLCT
取缓冲液。65℃水浴 10 分钟,期间颠倒 3 次。 (3)加入 0.5mL 氯仿:异戊醇,缓慢颠倒混匀,水浴 5min。 (4)10000r/min 离心 10min。将上层水相移入另一新的 1.5mL 离心管。 (5)加入 0.7 倍体积遇冷异丙醇,冰浴 30min。 (6)10000r/min 离心 10min。弃上清,沉淀用 1mL70%乙醇浮洗。 (7)弃上清,加入 20uL 蒸馏水溶解沉淀,该溶液即为 DNA 溶液。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筛选
组长:刘亚丽 刘慧青
黄西瑞 宁轩 阿米乃 古丽孜热
实验目的
A
第一部分:植物组织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鉴定
B
第二部分:转基因植株 P取的原理与法。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
基因分
5
20min。
实验试剂
2、50×TAE 缓冲溶液(40mMTris;20mMHAC;1mMEDTA):称量 12.1g Tris 和1.86g Na2EDTA·2H2O,加 30mL 蒸馏水充分搅拌混匀。再加入 2.855mL 冰乙酸,充分混匀后, 用 NaOH 调 pH 至 8.5,最终加水定容至 50mL。室温保存。使用时稀释 50 倍,即为 1×TAE 电泳缓冲液。 3、氯仿:异戊醇=24:1(体积比):分别量取 24ml 氯仿、1ml 异戊醇,混匀即可。 4、异丙醇:现成试剂。 5、70%的乙醇:量取 700uL 无水乙醇,加水定容至 1mL。 6、溴化乙锭(剧毒):现成试剂,在暗室存放。 7、上样缓冲液:现成试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转基因筛选实验报告篇一:转基因小鼠鉴定实验转基因小鼠鉴定实验在刚出生产出的鼠仔中,属转基因小鼠者,约占全部仔小鼠的20%-30%。
因此,对转基因小鼠必须进行鉴定筛选。
1.转基因整合检测鉴定转基因小鼠最简单的方法是从小鼠尾尖提取基因组DnA,检测其基因型。
检测方法包括pcR和shouthern杂交。
(1)基因组DnA的提取:1)将离乳期小鼠(>4周龄)麻醉标记。
2)用一只手抓住小鼠,另一只手持消毒剪剪下约1cm 的鼠尾。
(2)pcR检测:转基因的初始筛选通常采用pcR检测技术。
该技术操作简便、快速、费用低而有效,适合大量标本的分析。
由于该技术特别敏感,可能产生假阳性结果。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特别小心,避免质粒DnA或其它标本的基因组DnA的污染。
假阳性的产生对转基因小鼠的筛选工作将是致命的。
pcR实验应采用双复管,甚至三复管。
阳性结果最好用southern杂交技术进一步证实。
(3)southernblot分析:该技术虽然没有pcR技术那样敏感,且费力费时,但是避免了因污染导致假阳性结果的麻烦,可以得到目的基因整合后的基因组、整合位点数目、转基因拷贝数等的确切信息。
southernblot的实验操作参见第一章的第八节。
2.转基因表达检测转基因整合检测是确定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了小鼠的基因组中,同时可确定整合的位点和拷贝数,这在遗传学上是十分重要的。
而转基因表达检测是确定目的基因在转基因小鼠器官组织中表达的时空分布。
其检测包括RnA分析技术和蛋白质检测技术。
篇二:转基因技术综述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孙凤俊张佳谊韩广文(北京奶牛中心北京延庆102100)摘要: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之一,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转基因技术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让其他生物、植物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技术。
本文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现状,并预测了未来发展前景,阐述了该技术的利弊关系,指出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管理,才能很好地利用该技术,使它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转基因应用利弊关(:转基因筛选实验报告)系1.引言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
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
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2.动物转基因技术概况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技术,可分为转基因动物与转基因植物两大分支。
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资助项目:北京市奶牛良种选育与繁育体系建设项目编号:D12110500330000作者简介:孙凤俊,男,1958年10月出生,辽宁省岫岩县人。
北京奶牛中心科研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奶牛繁殖技术研究。
email:fjsun1958@1转基因动物是指用实验导入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在染色体基因内稳定整合并能稳定表达的一类动物。
1974年,Jaenisch应用显微注射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获得了sV40DnA转基因小鼠。
其后,costantini将兔-珠蛋白基因注入小鼠的受精卵,使受精卵发育成小鼠,表达出了兔卜珠蛋白;palmiter等把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导人小鼠受精卵内,获得“超级”小鼠;church获得了首例转基因牛。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鼠、鸡、山羊、猪、绵羊、牛、蛙以及多种转基因鱼2.1原核显微注射法原核显微注射法又称DnA显微注射法,即通过显微操作仪将外源基因直接用注射器注入受精卵,利用外源基因整合到DnA中,发育成转基因动物。
其创始人是Jaenisch和mintz 等。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外源基因的导入整合效率较高,不需要载体,直接转移目的基因,目的基因的长度可达100Kb。
它可以直接获得纯系,实验周期短。
但需要贵重精密仪器,技术操作较难,并且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和整合的拷贝数都无法控制,易造成宿主动物基因组的插入突变,引起相应的性状改变,重则致死。
原核显微注射法效率很低,且成本高。
显微注射效率不足1%,移植数千枚胚胎,仅可以获得几个转基因后代。
原核显微注射法的第二个缺陷是变异高的转基因副本随机整合,导致表达的可变性。
整合需要在转基因片段上带有强制性,随机整合可能导致有害突变。
尽管原核显微注射法存在这些不足,然而,应用该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生产转基因牛[3],山羊[4],绵羊[4],猪[5],对人类医疗目的,进行商业化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
2.2逆转录病毒载体法指将目的基因重组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制成高浓度的病毒颗粒,人为感染着床前或着床后的胚胎,也可以直接将胚胎与能释放逆转录病毒的单层培养细胞共孵育以达到感染的目的,通过病毒将外源目的基因插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DnA中去。
这种逆转录病毒被用重组DnA技术修饰后作为基因载体在应用中优于微注射法之处为:无需要重排,可在整合点整合转移基因的单个拷贝;将胚胎置于高浓度病毒容器中,或者与被感染的细胞体外共同培养,或微注射鸡胚盘里,整合有逆转录病毒的DnA的胚胎率高。
缺点是:需要生产带有转基因的逆转录病毒;插入逆转录病毒的基因有一定的大小限度;所得转基因家畜的嵌合性很高,而需要广泛的杂交,以建立转基因系;转基因的表达问题尚未解决。
2.3胚胎干细胞介导法[1]。
主要的转基因动物技术包括有:2该法是将基因导入胚胎干细胞;然后将转基因的胚胎干细胞注射于动物囊胚后可参与宿主的胚胎构成,形成嵌合体,直至达到种系嵌合。
其优点是:在将胚胎干细胞植入胚胎前,可以在体外选择一个特殊的基因型,用外源DnA转入以后,胚胎干细胞可以被克隆,继而可以筛选含有整合外源DnA的细胞用于细胞融合,由此可以得到很多遗传上相同的转基因动物。
缺点就是许多嵌合体转基因动物生殖细胞内不含有转基因。
目前,胚胎干细胞介导法在小鼠上应用比较成熟,在大动物上应用较晚。
3.动物转基因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二十余年前已经证实生产转基因家畜是可行的。
但生产转基因家畜的方法具有许多局限性,阻碍其在科研和商业化上的应用。
尽管如此,转基因技术仍然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DnA转移体系,而且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从而降低转基因动物的生产成本。
现在已有在染色体组内特殊位点转移目的外来基因的方法[6–10][2]。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培育的转基因奶牛能有效抵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牛乳腺炎,研究人员向转基因奶牛和普通奶牛的乳腺中注射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液。
结果,转基因奶牛的乳腺感染面积平均为14%,而普通奶牛的乳腺感染面积平均为71%,体内产生“溶葡萄球菌”最多的转基因奶牛的乳腺则没有任何感染迹象。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这种转基因奶牛只能抵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牛乳腺炎,对其他细菌引发的牛乳腺炎不一定有抵抗力。
另外,尽管基因改良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技术,但它不能取代其他预防牛乳腺炎的措施。
新西兰培育的转基因奶牛:由此培育而成的转基因奶牛所产的奶中β酪蛋白含量提高了20%,K酪蛋白的含量也增加了一倍,这两种酪蛋白也正是干酪和酸奶制品的主要成分。
比如说,有些转基因奶牛可以成为生产医用蛋白质或某些药物制品的经济有效的“工厂”,...我国应用转基因技术生产转基因奶牛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山东科龙畜牧产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的转基因动物基地,获得两头转有人乳铁蛋白基因的克隆牛。
专家说,这两头克隆牛长大后,所产牛奶含有人奶的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北京奶牛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转基因牛胚胎移植试验并获得成功。
研究人员利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的转基因母牛作为供体,通过注射促卵泡激素药物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并在母牛发情后利用优秀种公牛冷冻精液配种,生产体内胚胎,将获得的胚胎移植给奶牛中心良种场荷斯坦青年母牛受体子宫内。
应用超数排卵技术生产转基因牛胚胎,供体是转基因母牛,而配种使用的冷冻精液来自于非转基因种公牛,因此,生产的奶牛胚胎应有50%携带转基因。
20XX年至20XX年,累计移植转基因牛胚胎108枚,移植妊3娠率高达66.5%。
产犊牛24头,其中公牛17头,母牛7头;成活17头(6头母牛,11头公牛),死亡7头(1头母牛,6头公牛);经中国农业大学研究人员采用pcR检测21头(包括4头死亡,17头成活的),携带转基因的犊牛8头(1头公牛犊出生死亡,7头成活),7头成活犊牛中,6头公牛犊,已转入公牛站,另1头母牛犊,)。
阴性的13头(死亡的3头)。
该试验研究的成功,为今后快速扩繁转基因奶牛和实现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转基因牛所产牛奶含有丰富的高附加值营养成分,尤其对老年人和儿童具有重要营养保健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4.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展望当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表现在: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许多转基因的表达强烈地位受着其宿主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影响,往往出现异位表达和个体发育不适宜阶段表达,影响转基因表达能力或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从而使大部分转基因表达水平极低,极少部分基因表达水平过高;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转基因随机整合于动物的基因组中,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还会造成插入位点的基因片段丢失,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倍增及基因的转移,也可能激活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不了解哪些基因控制多数生理过程,不了解基因表达的发育控制和组织特异性控制的机制;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效率低,这是目前几乎所有从事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实验室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着这项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
相信只要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健康而有序,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如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监管,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