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它像一缕春风,唤醒了小学教学课堂,使课堂充满了生机、灵性与活力。小组合作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而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听的权利,没有发言的机会,无形中失去了思考、表现的机会。因此在现行的小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不少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一、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案例一】人教版三年级上《有余数除法》教学片段

教师呈现学习情景:

学校进行花坛装饰,要求每5盆拼成一个图案,23盆花能拼几个图案,还剩几盆?

教师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进行互动质疑,在汇报和质疑中可以看到都是在小组交流中起到积极主动的学生踊跃发言,有些同学整节课都默默无闻。

【案例反思】

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结果,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等生一发言,其他学困生就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这样会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在互动质疑中,只有那些真正思考的学生才会对其他人的问题解决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才会积极参与谈论,这样的互动质疑无疑只能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而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其次要做到真正的让全班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也要进行合理的评价机制。例如在观摩生本课堂时,将一组的4名同学按学习能力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人在课堂上的发言按1——4分分别进行累加,这样就激发那些学困生为了小

组荣誉而积极发言,而优等生也会辅助学困生,有效实现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让合作从无序走向有序

【案例二】人教版一年级下《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断

新知结束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

四人为一组,组长为营业员,其他三人为顾客,进行文明购物。

活动开始后,组内学生争先恐后地用仿真样币购买铅笔、本子、橡皮等。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仍兴致勃勃地摆弄着买来的物品,甚至出现了争抢商品的情况,课堂气氛有些躁动,教师在尽力安抚。

【案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能进行元、角、分间的互化。但在购物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的物品上,买者和卖者都不去注意币值大小,对物品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人民币。从形式上看,学生积极性高,主动地投入和参与了学习活动,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但这个环节要完成什么任务?本环节与认识人民币有多大关联?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应该肯定,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课中,设计购物场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但活动不应该只注重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

在教学本课时,我也设计了这个购物情景,为了避免活动的无序与盲目,同时又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在活动要求上进行了如下要求:

1、四人为一组,组长为营业员,其他三人为顾客,每人要求只买一件,学会文明购物,互相谦让。

2、在购物中思考,你买的商品是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思考还可以怎样付钱?

3、营业员卖出三件商品后,总共收了多少钱?

在这样的3个问题引导后,可以欣喜看到学生不再是盲目的花钱、收钱,而是积极思考,并认真计算。还可以看到有的小组在一起讨论付钱的不同方法。在最后的汇报展示中,利用组间相互评价,学生不仅收获购物的快乐,还对人民币的面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场景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在

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

三、让合作从盲目走向精心

【案例三】人教版三年级上《笔算乘法》教学片断

在学生自主探究12×3的算法后,教师出示数学书乘法竖式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5分钟后小组交流看书后学到的知识。

生1:我看书知道能列竖式进行计算。

生2:我知道能列两个竖式。

【案例反思】

随着课程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开始重视让学生自主学习,改变原先的“满堂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差异,对于自主学习,我们的课堂还存在很多不足。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学生看似真正自主,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己学习新知,但在交流中学生却出现了完全和预期相反的结果,没有很好抓住文本的精髓。这并不是学生能力较差,而是对于年龄低的学生而言,自主学习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作用,他们离不开老师这根“拐杖”。即便在后面的小组交流中,学生也不知道该讨论些什么,这样的讨论就是无意义的。

现在的小组活动有相当部分是随意和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绝对化倾向,一味地强调活动的情趣而冲淡甚至忽视了主题,知识与技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必须要改进的。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设置几个思考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和讨论,从盲目走向精心的预设,从而实现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