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沪科版(全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动力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是否合理,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
【学习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1.该实验结论无法直接证明,只能通过推理得出。
2.要让小车从斜面静止滑下,注意放手时不能施加一个推力,否则无法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初速度相同。
知识链接:
本次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自主阅读教材P125~127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实验:
(1)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将毛巾依次换成棉布和光滑的木板,重做上述实验,观察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
(2)讨论本实验的下列问题:
①几次实验都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什么?
答: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初速度相同。
实验记录表:
表面材料阻力大小小车滑动距离
毛巾大短
棉布较大较长
木板小长设想——光滑水平面无无限远
②棉布比毛巾__光滑__(选填“光滑”或“粗糙”),小车在棉布上受到的阻力比在毛巾上__小__,小车在棉布上滑行的距离__远__。
木板比棉布__光滑__(选填“光滑”或“粗糙”),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比在棉布上__小__,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__远__。
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进一步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会怎样?
答: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
根据完成情况挑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两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方案,小组同学互相点评。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知识板块二牛顿第一定律
自主阅读教材P127~128的内容,完成第1~2题。
1.根据上述实验结论,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请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你如何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答:条件:不受外力。
一切物体在此条件下均遵循的运动规律。
“或”应理解成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对学:分享检测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②对子之间针对独学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帮助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__速度__。
(2)实验过程中,应将毛巾、棉布平整地铺在__BC__(选填“AB”或“BC”)段。
请将“毛巾”和“木板”填写在表格中①__毛巾__,②__木板__。
所铺材料小车运动路程/m
①________0.28
棉布0.44
②________ 0.85
(3)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距离,可以得出: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__远__。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__做匀速直线运动__。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2课时惯性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惯性,知道惯性的利用与防止。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学习重点】
利用惯性解释简单的日常现象。
【学习难点】
惯性及惯性影响因素的理解。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预防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知识链接: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必然要涉及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会出现力的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物体的惯性
自主阅读教材P128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演示实验:用木棒快速地敲击硬纸片(如图),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问:鸡蛋原来处于什么状态?
答:鸡蛋原来处于静止状态。
问:纸片被弹走,鸡蛋的状态变吗?
答:鸡蛋状态没变。
2.演示实验: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后(如图),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问:原来的小车和小球都处于什么状态?
答:原来的小车和小球都处于运动状态。
问:后来小车遇到障碍物受力停下来,小球保持什么状态?
答:小球仍保持运动状态。
3.根据以上两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物理学上,我们把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范例:《交通法》规定,乘坐汽车时,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这是为了避免汽车突然
减速,乘客由于__惯性__,身体向前倾而造成伤害。
当汽车速度增大时,车的惯性__不变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提示:
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所处状态及速度大小无关。
2.惯性的大小仅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
根据完成情况挑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易错点:
1.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只与质量有关。
2.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不是力,是一种性质。
不能说“惯性的作用”“受到惯性”。
教师选择两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方案一、二,小组同学互相点评。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知识板块二惯性现象的解释
自主阅读教材P129的内容,完成第1~2题。
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锤头松了为什么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
答:撞击前,锤头随锤柄一起向下运动,撞击时,锤柄因受力的作用而停止,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所以就能紧紧套在锤柄上了。
2.跳远运动员起跳前为什么需要进行助跑?驾驶员和前排乘客为什么必须使用安全带?
答:起跳前助跑一段距离,可以使运动员在起跳时有较大的速度,起跳后,由于惯性可以使运动员保持这个速度继续向前运动,这样,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驾驶员和前排乘客使用安全带,可以防止汽车紧急刹车时驾驶员和乘客由于惯性而被撞伤。
对学:分享检测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②对子之间针对独学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帮助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一:小宇在家观看汽车拉力赛的电视节目,发现汽车行驶速度很快。
其中途径一段“S”形弯道时,如图所示。
他想:现场观看的观众为了更安全,应站的位置是图中__乙、丙__。
方案二:赏漫画,回答问题:
圣诞老人唱着“铃儿响叮当……”驾着驯鹿拉的雪撬高速奔驰,突然遇到红灯,他来了个急刹车,发生了如图所示的一幕。
试着解释为什么圣诞老人会“飞”到空中?
答:雪撬受力由运动变为静止。
但由于圣诞老人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飞”了出去。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二节力的合成
【学习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
3.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学习重点】
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学习难点】
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1.合力概念的建立,利用了等效的思想。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
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分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合力的认识
自主阅读教材P131~132的内容,完成第1~2题。
1.课本中图7-11蚂蚁的合力和图7-12帆的合力给我们什么启示?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①数只蚂蚁才能挪动的一片树叶,仅一只甲壳虫就可以挪动它,那么,这只甲壳虫和数只蚂蚁的作用力在效果上是一样的。
②多个帆才能驱动的航船,用一台发动机就可以驱动,这台发动机对航船的作用效果与多个帆的作用效果相同。
2.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产生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答:①两个小孩共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②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③一个人扛起一根木头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起扛,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
效果是相同的。
易错点:
1.求合力时,首先要确定分力的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然后选择恰当的合力公式进行求解。
最后注意合力的方向与分力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2.在计算合力时,一定要看清两个力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
规律小结:
1.同一直线上方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知识板块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阅读课本第132~133页,观察下面一幅题为“幼童何能举千斤”的漫画,(已知两个气球对杠铃产生向上的拉力),并回答问题:
“幼童”和“千斤”的强烈对比,让我们不得不仔细观察这幅漫画。
原来杠铃上面挂两个很大的气球,由于两个气球对杠铃产生的向上的、较大的拉力,与幼童举力的合力,就足以__大于或等于__杠铃的重力,因此幼童能够将“千斤”杠铃单手举起。
像这样,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如果方向相同,合力的大小等于__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__;如果方向相反,合力的大小等于__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__。
对学:分享检测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②对子之间针对独学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帮助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一:如图是小君同学在大课间活动时踢毽子的情景,以下对毽子上下飞舞时所受合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D )
A.上升过程合力方向向上B.最高点时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
C.下落过程合力越来越大 D.上升过程合力大于下落过程合力
方案二:有一重物的质量为150 kg,两个人竖直向上抬起重物,甲用力为900 N,乙用力为800 N,在图中画出重物所受合力的示意图。
(g取10 N/kg)
解:重物所受重力G=mg=150 kg×10 N/kg=1500 N,方向竖直向下;甲、乙两人的合力F=900 N+800N=1700 N,方向竖直向上;重物所受合力F合=F-G=1700 N-1500
N=200 N,方向竖直向上。
∴受力示意图如图所示: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三节力的平衡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能分析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学习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学习难点】
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1.本实验要求桌面尽可能光滑。
2.本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二力平衡的条件
自主阅读教材P135~137的内容,完成第1~2题。
1.什么是平衡力?举例说明。
答:物体在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或几个力)互称为平衡力。
2.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教材P136的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
①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数据表格。
错误!,b方案(三、四组))
②填写实验表格
纸板所受两个力的大小(相等、不相等)
纸板所受两个力
的方向(相同、相反)
纸板所受两个力是否
在同一直线上(是、
否)
纸板是否
平衡(是、否)
相等相反是是
③向两端小盘里加砝码,先往右盘中加砝码,再向左盘中加砝码,直至小车静止时,观察两盘中的砝码数是否相等。
当小车静止时,保持两盘中砝码个数相等,用手把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知识链接:
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有区别。
二者不同点: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力的受力物体相同)。
而一对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两力的受力物体不相同)。
二者相同点: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对学群学:
知识板块一:要求实验桌面选择光滑的。
提示:
画一对平衡力时,注意线段要等长。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答: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实验反思】
为什么选择光滑的水平桌面?如何改进实验?
答:减小摩擦阻力对实验的影响。
改进实验的方法:可把小车换用纸片。
知识板块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自主阅读教材P136~138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分析: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
(1)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说说你的理由。
答:小汽车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它做匀速直线运动。
(2)你认为它受到哪几对平衡力的作用。
答:它受到两对平衡力作用:重力和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
(3)在图中试着画出它受到的力的示意图。
解:
对学:分享检测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②对子之间针对独学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帮助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一:如图所示的卡通画描绘的是空中跳伞的老鼠吓得大汗淋漓的情景。
假设跳伞的老鼠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它和伞所受的总重力是20 N,则老鼠和伞受到的阻力大小是__20__N,方向是__竖直向上__。
方案二:(1)图(a)中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当绳子被拉紧而静止不动时,若不计绳重,甲队对绳的拉力和乙队对绳的拉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为什么?
(2)图(b)中作用在汽车方向盘上的两个力F1、F2是否是一对平衡力?为什么?
答:(1)是。
当物体受到两个力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个物体受到的是一对平衡力。
(2)不是。
不在同一直线上。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七章复习课
【复习目标】
1.学会分析物体受到的有哪些力,会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分析受力,如平衡力成对存在。
2.能完成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3.能完成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复习重点】
1.画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
【复习难点】
1.利用平衡力成对存在不漏画力。
2.实验方案和数据记录表的设计,物理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等。
行为提示:
1.学生自主梳理本章知识,画出思维导图(答案仅供参考)并熟记基础知识。
2.由于时间关系本部分建议每学完一章,学生形成习惯自主梳理。
板书可安排学生完成,上课即进入知识梳理和提问过程,限时5分钟。
方法指导:
汽车突然减速而人由于惯性继续向前,为了防止人受到伤害,安全带把人往后拉从而减小或避免因汽车突然减速而造成的伤害。
容易出错的地方在于习惯性认为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
力与运动
错误!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司机在驾驶汽车时必须要系上安全带,系上安全带可以( C )
A.减小汽车的惯性,防止发生事故B.减小司机的惯性,防止发生事故
C.减小因汽车突然减速造成的伤害 D.减小因汽车突然加速造成的伤害方法指导:
根据二力合成规律可以计算出同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能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方法指导:
物体受力平衡时,其所受合力为零,这两者是等效的。
分析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力大小时,先确定清楚每个力的受力物体,再去分析哪两个力平衡。
规律小结: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区别:①作用对象不同: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②力的性质不同:平衡力不一定是同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③力的存在情况不同:平衡力其中一个消失后,另一个力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对学群学:
知识板块一:要求展示汽车原来的运动状态。
知识板块二:要求展示弹簧测力计的受力示意图。
知识板块三:要求展示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对照复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知识板块二力的合成
如图所示,各用 4 N的水平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弹簧测力计自重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4 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 N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 N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 N
知识板块三平衡力
如图所示,小刘同学站在电子秤上测体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小刘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电子秤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电子秤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电子秤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小刘受到的重力和电子秤对小刘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小刘受到的重力和小刘对电子秤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当堂演练提升能力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
第1课时初步认识压强
【学习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压力。
2.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
【学习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学习难点】
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行为提示:
1.解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有区别。
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垂直向下与支撑面垂直。
知识链接:
1.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施力者是挤压受力物的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者是地球,重力和由重力引起的压力不是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力。
2.压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受力面上,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情景导入生成
问题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茫茫白雪中的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一个陷下去了,另一个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压力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自主阅读教材P142~143的内容,完成第1~3题。
1.压力的定义、符号是什么?压力与重力有何异同?
答: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符号:F
压力是接触力,重力是非接触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而压力是垂直向下。
压力大小只有在物体自由水平放置时才等于重力。
2.尝试画出下面支持面受到的压力的示意图。
解:方法指导:压强的计算注意单位的统一。
易错点:
受力面积不是接触面积。
规律小结: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
3.压强: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
公式:p=F
S
1 Pa=1 N/m23.实验探究影
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作出假设】__可能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__【设计实验】(教材P 30):
【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
答: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反思】
海绵的作用:__形变程度反应压力作用效果。
__ 实验方法:__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__ 知识板块二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
自主阅读教材P 144~145的内容,完成第1~2题。
1、压强的定义、符号、单位、单位符号、计算公式是什么?
答:物理学中,物体所受的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符号:p )。
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斯卡 符号:Pa 1 Pa =1 N/m 2
常用单位还有kPa 、MPa 1kPa =1 000 Pa 1 MPa =1 000 kPa ; 计算公式:p =F S。
2、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压强?压强是反映什么的物理量?压强公式及单位怎样?
答:物体所受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压强是反映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公式为:p =F S
,p 表示压强,单位是帕(Pa);F 表示压力,单位是牛(N);S 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m 2
)。
(2)结合例题分析,利用公式p =F S
,求坦克对地面压强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应注意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