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电子书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课件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26a6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7.png)
主要腧穴及功能
其中,腧穴1可以缓解心悸,腧穴2 可帮助入眠,腧穴3有降压作用。
按摩方法与注意事项
按摩手厥阴经络的腧穴可以以缓解 症状,但需注意适度用力和按摩的 方向。
应用实例和验证
实例1
某研究显示,按摩手厥阴经的腧穴能够显著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实例2
另一项研究表明,针灸手厥阴经的腧穴可以有效缓解心悸和胸闷感。
验证结果
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科学研究都证明手厥阴经络的腧穴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应用价值。
结论
重要性
深入了解手厥阴经络和腧穴的重要 性对于提升人们的健康和经络调理 具有重大意义。
应用价值
手厥阴经络和腧穴的应用价值在中 医领域和经络调理中非常广泛。
发展前景
未来,对手厥阴经络和腧穴的研究 将为中医疗法和健康促进提供更多 可能性。
手厥阴经络
1
循行路径
经脉起于掌中心,沿中指外侧循行至小指、至手外侧尺侧小指端。
2
主要能和作用
手厥阴经络是调控血液循环和养血功能的经络,具有养心、平肝、清热、降压等 多重效应。
3
常见病症
手厥阴经络常见病症包括心悸、失眠、胸闷、月经不调等。
手厥阴经络的腧穴
腧穴概述
腧穴是身体上特定的敏感点,手厥 阴经络共有15个腧穴。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PPT课件
The "Hand Jueyin Meridian and Acupoints" is a comprehensiv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that explores the intricacies of the hand jueyin meridian, its pathways, functions, common ailments, and associated acupoints.
经络腧穴学-课件
![经络腧穴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c8100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4.png)
奇经八脉
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止于下颌 ,主要与妇科、胸部、腹
部相关。
冲脉
冲脉起于胞中,向上行至 胸中,主要与妇科、腹部
相关。
阴跷脉、阳跷脉
阴跷脉、阳跷脉分别调节 人体下肢两侧的阴气和阳
气。
督脉
督脉起于胞中,止于上唇 ,主要与头部、背部相关
。
带脉
带脉横行腰部,主要与腰 部相关。
阴维脉、阳维脉
阴维脉、阳维脉分别调节 人体不同部位阴气和阳气
络穴
络穴是络脉在体表的特定穴位,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可以调节表里两经的经气,治疗相关疾病。
例如,列缺穴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可以治疗咳嗽、气喘等 肺系疾病。
背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位于背腰部足 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背俞穴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如肝俞可以治疗肝病、 胆俞可以治疗胆系疾病。
针灸疗法的操作方法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其中 针刺又分为毫针、皮肤针、耳针等多种方法,艾 灸则分为直接灸、间接灸等多种方式。
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腧穴学,通过对经络 和穴位的认识和定位,确定针刺和艾灸的刺激点 ,以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疗法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不仅在中 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应 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 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 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 的作用。
络脉系统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在四肢及躯干各部的联络,具有加强十二经脉 表里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孙络、浮络
孙络、浮络是络脉系统中的最细小的络脉,具有渗灌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
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612362f8c75fbfc67db20f.png)
第四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阳明经脉、手阳明络脉、手阳明经别和手阳明经筋。
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络脉别于偏历。
经别入柱骨,循喉咙。
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一、手阳明经脉(一)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膈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一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
【注释】[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
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
中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髑骨:肩胛骨肩峰部。
[8]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或指锁骨;会,此指大椎穴。
[9]缺盆:锁骨上窝部;缺盆骨即锁骨,其上有缺盆穴。
[10]交人中:经脉在人中左右交叉。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第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中医医学经络腧穴学课件-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中医医学经络腧穴学课件-手阳明经络与腧穴](https://img.taocdn.com/s3/m/09aed02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c.png)
按摩穴位
经常按摩手阳明经络上的穴位,如合 谷穴、曲池穴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 ,缓解疲劳。
经络调理的原理与技巧
经络调理原理
手阳明经络与人体的消化系统密切相关,调理手阳明经络可以调节肠胃功能,改 善消化系统问题。
经络调理技巧
在敲打和按摩手阳明经络时,应注意力度适中,以感觉舒适为准,避免过度刺激 。同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法。
应用
临床应用案例分享
案例一
手阳明大肠经实证,表现为发热、出 汗、口渴、便秘等症状,通过针灸刺 激合谷、曲池等穴位,达到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的效果。
案例二
手阳明大肠经虚证,表现为畏寒、肢 冷、便溏等症状,通过艾灸神阙、气 海等穴位,温补阳气、调理脾胃。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与创新
01
结合传统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与现 代医学技术,对手阳明经络腧穴 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在临床实 践中的应用价值。
特性
手阳明经络属于阳经,与大肠腑 相通,具有传导气机、调节气血 的作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运行气血
手阳明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 按摩、针灸等刺激手阳明经络,可以 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或全身的血 液循环。
调节气机
手阳明经络具有调节人体气机的作用 ,保持气机的升降出入平衡,有助于 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络肺属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与肺和大肠 有直接联系,通过经脉相 络,属于大肠。
病候表现
食指疼痛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 ,因此食指疼痛可能与手 阳明大肠经的病变有关。
手臂外侧疼痛
手阳明大肠经沿着手臂外 侧上行,因此手臂外侧疼 痛可能与该经脉的病变有 关。
牙痛、头痛
手阳明大肠经与头部、面 部、口腔等部位有联系, 因此牙痛、头痛等可能与 该经脉的病变有关。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三中医专业经络腧穴学-4手阳明习题及答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三中医专业经络腧穴学-4手阳明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a09db1312b3169a551a460.png)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络腧穴学》试题院(系):考试时间:9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第五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一、选择题〔一〕A 型题〔答题说明:每道考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正确答案。
〕1.手阳明大肠经起于:A 大指小指之端B 小指大指之端C 大指次指之端D 次指大指之端 E以上均非2.手阳明经脉在上臂行于:A上臑外前廉B入肘外廉C下肘中 D行少阴、心主之 E 以上均非3.手阳明主:A 津所生病 B骨所生病 C气所生病 D脉所生病 E以上均非4.手阳明经的病候是:A目黄 B小便数而欠 C风寒汗出中风 D 少气缺乏以息 E溺色变5.手阳明络脉的病候是:A 鼽衄B 口干C 肩前髃痛D 大指次指痛不用 E痹膈6.不属于手阳明经脉病候的是:A颈肿 B齿痛 C齿寒 D鼽衄 E口干7.不属于手阳明络脉病候的是:A转筋 B聋 C痹膈 D龋 E喉痹8.不属于手阳明经“是主〞病候的是:A目黄 B大指次指痛不用 C口干 D颈肿 E肩前髃痛9.属于手阳明经“是动〞病候的是:A颈肿 B大指次指痛不用 C寒栗不复 D脉所过者热肿 E龋“是主〞病候的是:A肩前臑痛 B龋 C聋 D颈肿 E齿痛⒒属于手阳明经“是主〞病候的是:A聋 B痹膈 C喉痹 D齿寒 E龋⒓手阳明经的合穴是A天井 B 小海 C 曲池 D 委中 E足三里⒔手阳明经的输穴是A 三间B 后溪C 中渚D 陷谷 E束骨⒕手阳明经的荥穴是A 通谷B 前谷C 液门D 二间E 内庭⒖手阳明经的原穴是A 阳池B 大陵C 腕骨D 神门E 合谷⒗手阳明经的络穴是A 内关B 外关C 偏历D 支正E 通里⒘手阳明经的郄穴是A 温溜B 会宗C 养老D 梁丘E 外丘⒙手阳明经的末位穴是A 商阳B 口禾髎C 天鼎D 扶突 E迎香⒚手阳明经的首位穴是A 商阳B 口禾髎C 天鼎D 扶突 E迎香⒛在食指本节前桡侧凹陷处的腧穴是:A 二间B 三间C 合谷D 商阳E 鱼际21.在食指本节后桡侧凹陷处的腧穴是:A 二间B 三间C 合谷D 商阳E 鱼际22.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的腧穴是:A 地仓B 口禾髎C 天鼎D 扶突 E迎香23.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的腧穴是:A 阳溪B 阳池C 阳白D 阳关E 阳交24.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寸的腧穴是:A 少商B 商阳C 中冲D 少冲E 少泽25. 在前臂反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的腧穴是:A 偏历B 下廉C 手三里D 温溜E 上廉26. 在前臂反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的腧穴是:A 偏历B 下廉C 手三里D 温溜E 上廉27. 第1、2掌骨间,平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的腧穴是:A 合谷B 三间C 二间D 中渚E 液门28. 在前臂反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的腧穴是:偏历 B 下廉 C 手三里 D 温溜 E 上廉29.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的腧穴是:A 曲泽B 曲池C 小海D 天井E 少海30.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的腧穴是:A 天鼎B 扶突C 巨骨D 人迎E 水突31. “四总穴歌〞涉及本经的腧穴是:A 足三里B 委中C 列缺D 合谷E 三阴交32. 不宜深刺的是A手五里 B 手三里 C 温溜 D肩髃 E扶突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的腧穴是:A 肩髃B 臑会C 肩髎D 肩贞E 臂臑34. 孕妇慎用的是:A肩髎 B合谷 C列缺 D臂臑 E扶突35. 不宜直刺的是:A 迎香 B扶突 C肩髃 D手三里 E 温溜〔二〕B 型题〔答题说明:ABCDE是备选答案,下面两问是两道考题,如这道题只与答案A有关,那么选A;如只与B有关,那么选B,余此类推。
《经络腧穴学》课件
![《经络腧穴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fa86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4.png)
美容养生
经络腧穴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质量,达到美容和养生的效果。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成果和前景
针灸疗法
科学研究
针灸作为经络腧穴学的重要方法, 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 的认可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将目光投向 经络腧穴学,探索其疗效机制和 临床应用价值。
经络腧穴的作用和功能
1. 促进循环 2. 缓解疼痛 3. 调整内分泌 4. 改善免疫系统
经络腧穴的分类
1 主要经络
2 络脉
包括十二经络和八奇经, 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
经络之外的细小支脉,分 布于全身组织,与经络相 辅相成。
3 皮部腧穴
分布在身体表面的穴位, 常用于诊断和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经络腧穴的诊断与治疗《经络腧穴学》PPT课件
经络腧穴学是关于人体经络系统和穴位的研究领域。它探索了经络与腧穴的 关系,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和功能。
经络与腧穴的关系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纵横网络,贯穿全身。它们传递 生命能量和信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腧穴
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与脏腑器官和身体组织 相连。通过刺激腧穴,可以调节和治疗一系列疾病。
1
治疗
2
运用针灸、按摩、拔罐等手法刺激腧穴,
调理经络系统,促进疾病康复。
3
诊断
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症状 和体征来确定疾病的所在。
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锻炼, 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腧穴学的应用领域
中医药
在中医药领域中,经络腧穴学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
经络腧穴学-全套习题集考试题-附完整答案
![经络腧穴学-全套习题集考试题-附完整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1e3fa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2.png)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一.选择题:(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按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下列正确的是:A 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B 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C 足少阳经-足厥阴经-手少阴经D 足太阳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E 足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2.按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下列不正确的是:A 手阳明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B 足少阴经-手厥阴经-手少阳经C 足少阳经-足厥阴经-手太阴经D 手少阴经-手太阳经-足少阴经E 手太阴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3.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A 太阳经在前少阳经在中阳明经在后B 太阳经在前阳明经在中少阳经在后C 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中少阳经在后D 阳明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E 少阳经在前阳明经在中太阳经在后4.足三阴经在内踝上6寸处的排列是:A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B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D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E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5.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A 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B 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D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E 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6.十二经脉交接规律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B 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C 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D 表里经之间互相交接E 同名经之间在四肢末端交接7.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经的交接部位在:A 肢体内侧面B 四肢末端C 腹部D 头面部E 胸部8.十二经脉中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A 头面部B 胸部C 腹部D 背部E 四肢末端9.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 从手走胸B 从手走头C 从胸走手D 从头走手E 从头走足10.手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 从手走胸B 从手走头C 从胸走手D 从头走手E 从头走足11.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 从足走胸B 从手走头C 从胸走手D 从头走手E 从头走足12.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 从足走胸B 从手走头C 从胸走手D 从头走手E 从头走足13.以下有关奇经八脉的理论,哪一种是错误的:A 蓄溢十二经脉气血B 无脉气环周C 无表里关系D 都有本经腧穴E 无络属关系14.任脉的别络散布于:A 胸部B 腹部C 背部D 胁肋部E 以上都不是15.从四肢走向头身的经络,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 手三阴经B 十二经别C 十二经筋D 足三阴经E 手三阳16.“离、入、出、合”的循行特点,属于下列哪一组内容:A 十二经筋B 十二经别C 十二皮部D 奇经八脉E 以上都不是17.“起于四末,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的循行特点,属下列哪一内容:A 十五络脉B 十二经脉C 十二皮部D 十二经筋E 奇经八脉18.十二经络脉的别出处及其走向联系是:A 从本经别出,走向其表里经B 从腕踝处别出,走向其表里经C 从络穴别出,走向其表里经D 从四肢末端别出,走向其表里经E 以上都不是19.十二经脉命名主要包括哪三方面:A 阴阳.五行.脏腑B 阴阳.五行.手足C 手足.阴阳.脏腑D 手足.气血.五行E 手足.脏腑.五行20.太阳皮部的名称为:A 害蜚B 枢持C 关蛰D 关枢E 害肩21.关于“五输穴”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A 所出为井B 所溜为荥C 所注为输D 所过为经E 所入为合22.原穴大部分位于:A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B 肘.膝关节以下 C人体躯干部D腕踝关节以上 E 躯干部和四肢部23.根据五输穴与五行的相配规律, 阴经的“经穴”应配:A 金B 水C 木D 火E 土24.十四经穴的总数为361穴,此所出自的论著是:A《针灸逢源》 B《十四经发挥》 C《针灸大成》D《内经》 E《针灸甲乙经》25.腧穴可分为三类,即:A 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B 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C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D 经穴络穴阿是穴E 经穴络穴经外奇穴26.每个腧穴都具有的治疗作用是:A 相对特异作用B 近治作用C 远治作用D 双相良性调节作用E 以上都不是27.下列特定穴中,常用于治疗急症的是:A 原穴B 背俞穴C 八会穴D 八脉交会穴E 郄穴28.脏腑之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是:A 原穴B 郄穴C 八会穴D 募穴E 俞穴29.下列有关骨度分寸法错误的是:A 臀横纹至腘横纹的距离是14寸B 膝中至内踝尖的距离是13寸C 两乳突之间的距离是9寸D 肘横纹至腕横纹的距离是12寸E 胸剑联合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是13寸30.按骨度分寸法以下不是9寸的是:A 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B 两乳头之间C 耳后两乳突之间D 前额两发角之间E 腋前.后横纹头至肘横纹(二)X型题(依题意选择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1.经络的生理功能包括:A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B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C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D 传导感应,调整气血E 周流全身,如环无端2.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有:A 统领作用B 联络作用C 抗御作用D 调节作用E 传导作用3.经络系统的组成有:A 十二经脉B 络脉C 十二经别D 奇经八脉E 皮部4.下列描述正确的有:A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为俞穴B 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为络穴C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为募穴D 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为郄穴E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为八脉交会穴5.下列描述错误的有:A 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B 肩胛冈内端平第四胸椎棘突C 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D 髂嵴平第二腰椎棘突E 乳头位于第四肋间6.下列关.阖.枢的内容,哪些是正确的:A 太阳为关B 少阴为枢C 太阴为阖D 阳明为阖E 少阳为枢7.十二经筋的循行特点有:A 行于体表B 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C 不入内脏D 沟通与十二正经的联系E 相互无表里络属关系8.十二井穴的特点有:A 主治心下满B 为各经的起始穴C 五行阴经属木D 五行阳经属火E 各经脉气所出9.腧穴的分类包括:A 交会穴B 经穴C 奇穴D 阿是穴E 特定穴10.手指同身寸包括:A 拇指同身寸B 横指同身寸C 食指同身寸D 中指同身寸E 小指同身寸11.以下骨度分寸描述正确的有:A 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B 腋前纹头至腕横纹为9寸C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为14寸D 大椎穴至前发际为15寸E 两肩胛骨内缘之间为6寸12.下列对十二经别描述正确的有:A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分支B 与内脏有直接联系C 有循环流注规律D 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E 只进入体腔但不与脏腑联系13.下列五输穴配五行描述正确的有:A 阴经输穴属土B 阳经经穴属土C 阳经荥穴属水D 阴经合穴属水E 阴经井穴属金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A 足少阴经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B 足太阳经分布在下肢外侧正中C 手阳明经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D 足太阴经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缘E 手厥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15.腧穴的治疗作用有:A 双向良性调节作用B 特殊作用C 远治作用D 反应病症E 近治作用二.填空题:1.腧穴的治疗作用有。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https://img.taocdn.com/s3/m/2d04edae168884868762d6f0.png)
2009.03
经脉循行
4、体 内 联 系 ❖属大肠,络肺。 ❖并与鼻、下齿有联系。 5、循 行 特 点 ❖①入两筋之中 ❖②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③入缺盆 ❖④入下齿中 ❖⑤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
2009.03
广西中医药大学
经脉循行
①起于食指末端,出合谷
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09.03
扶突
广西中医药大学
❖特性:无 ❖主治:咳嗽 ,气喘 ,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配伍:配合谷治瘿气
2009.03
口禾髎
19.口禾髎 ❖定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 平水沟穴 。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09.03
口禾髎
广西中医药大学
❖特性:无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2009.03
广西中医药大学
注释
頄:音求,颧部。鼻旁。 角:额角,额骨结节部。 颔:此指颞颌关节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09.03
手阳明腧穴
广西中医药大学
本经共20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要求掌握的 穴位7个(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 温溜、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余穴 了解。
2009.03
广西中医药大学
手
手
阳
明
阳
经
别
明
经
别
2009.03
手阳明经筋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 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 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 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 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 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 上左角,络头,下右颌。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 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经络腧穴学 ppt课件
![经络腧穴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88ebd2b9d528ea80c7791c.png)
奇经八脉
定义 • “奇”的含义 • 与十二正经的区别(特点 ) • 功能 • 各经名称的含义、循行分布及作用
特点
• 与脏腑无直接的属络关系; •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偶关系; • 除任、督二脉外,均无自己所属的经穴 • 奇经八脉之间无气血流注。
• 功能:
1.统帅,主导作用 2.沟通,联络作用 3.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思考题
• 1.经络腧穴学与针灸学的特点和定义 • 2.针灸的起源,表明其发展的代表性著作 • 3.经络和经气的定义 • 4.十二经 • 5.奇经八脉的特点和功能 • 6.那些是十二经的附属部分
十二皮部
• 定义:指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 及其络脉的散布部位.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 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部位.
• 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皮肤的相应区域 • 作用: 1.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2.反映病候,协助诊断
十五络脉(分支)
• 定义:十二经脉在四肢各分出一络,加上任脉的 络穴,督脉的络穴及脾之大络,称
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抗御病邪,反映症候(传注病邪的渠道;反映 病候的渠道)
•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灵枢·官能》说:“审于调气,明于经隧”。
经络的临床应用
• 1. 诊断方面 • 经络辨证(指导分经辨证,以症辨经) • 经络诊法(经络望诊,经络腧穴按诊,经
络腧穴电测定) • 2. 治疗方面: • 指导针灸治疗(针灸选穴,刺灸方法) • 指导药物归经
《黄帝内经》
• 作者: • 成书年代: • 内容: • <素问>:阴阳五行、脏腑理
论等
• <灵枢>:针经
《黄帝内经》
• 腧穴:穴名、定位、主治,160穴 • 经络:名称、经脉、经别、经筋、皮部,每条经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1a08b4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2.png)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PPT课件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19773f5ef7ba0d4b733b5f.png)
二、本经重点穴 重点穴 10 个
少泽----井穴
后溪----输、八脉交 会穴
腕骨----原穴
支正----络穴
养老----郄穴
小海----合穴
肩贞
天宗
颧髎
听宫
起于手小指
少泽
止于耳前
听宫
18
三、腧穴主治概要 1.治疗头面五官病 2.治疗经脉肢体病症 3.主热病 4. 主津液病 5.神志病(络心、通督脉病)
【定位】
正坐,上臂自然下垂,肩关 节后方,臂内收时,腋后纹 头上1寸。 【主治】 经脉循行部位病症: 肩胛项背疼痛,手臂麻痛。 【操作】向外斜刺 1-1.5寸或 向前腋缝方向透刺。
40
10.臑俞 (SI 10): 手、足太阳、阳维脉、 阳跷脉交会穴 【定位】在肩部,当腋后纹 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处
治疗上肢痿痹瘫 上肢外
侧后缘
清眩明目,宁心安神
连线上
尺骨鹰 嘴与肱 骨内上 髁之间
通经活络止痛, 刺激尺神经
33
6.养老(SI 6):郄穴 【主治】 (1)肩臂疼痛:
肩周炎、风湿症、上肢急性软组织损伤。 (2)颈项强痛(落枕):
左病右取,强刺激。 (3)目视不明:配天柱。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古代文献】 《甲乙经》:肩痛欲折,养老主之。
12
第九章 第二节 手太阳腧穴
13
穴手 第 太九 阳章 经 络 与 腧
14
15
手太阳腧穴歌赋
少泽前谷后溪腕 阳谷养老支正延 小海肩贞臑俞穴 天宗秉风曲垣连 肩外肩中天窗容 颧髎听宫十九完
16
概述
一、腧穴分布规律
左右各19个腧穴。 1、上肢伸侧面的后缘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https://img.taocdn.com/s3/m/dedfa761bb4cf7ec4bfed094.png)
精品课件
3、图示
精品课件
(二)病候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 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 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 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 以息,溺色变。 《灵枢·经脉》
络名:列缺 位置:腕上分间 循行:走向手阳明大肠经;另一条并太阴之经,直 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病候: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呿,小便遗数。 治疗:取列缺穴
精品课件
三、手太阴经别
(Divergent Meridian of Hand-Taiyin)
离:腋(中府) 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 出:浅出缺盆,循喉咙 合:与手阳明大肠经合于扶突穴处
精品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天府,侠白
1、出处:
天府 《灵枢·本输》 侠白 《针灸甲乙经》
2、释名:
天侠府白:天侠,为与上夹部通,人指之旁头边、;胸白;,府白,色聚,也肺,之居色住。之肺处色, 肺白为,人穴身侠诸于气赤之白府肉,筋局分天间位,,故又名开。窍于鼻,故名。
精品课件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一、手太阴经脉
(Meridian of Hand-Taiyin)
精品课件
(一)经脉循行(Course of Lung Meridian)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 下络 大肠, 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从肺系, 横出腋下, 下循臑内, 行少阴、心主之 前, 下肘中, 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 上鱼, 循鱼际, 出大指之端。
经络腧穴
![经络腧穴](https://img.taocdn.com/s3/m/5388036748d7c1c708a145e8.png)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如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经穴歌:手太阴肺中府始,云门天府侠白尺孔最列缺与经渠,太渊鱼际少商止手太阴腧穴: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云门:【定位】在胸前臂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3.天府:【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4.侠白:【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问上5寸处。
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6.孔最:郄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通任脉【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之间。
8.经渠:经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10.鱼际:荥穴【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1.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拇桡甲角0.1寸。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经穴歌:阳明商阳起步,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二廉三里入肘,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上接扶突,禾髎迎香结束。
手阳明腧穴: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2.二间:荥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阳明经脉、手阳明络脉、手阳明经别和手阳明经筋。
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络脉别于偏历。
经别入柱骨,循喉咙。
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一、手阳明经脉(一)经脉循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膈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一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
【注释】[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
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
中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髑骨:肩胛骨肩峰部。
[8]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或指锁骨;会,此指大椎穴。
[9]缺盆:锁骨上窝部;缺盆骨即锁骨,其上有缺盆穴。
[10]交人中:经脉在人中左右交叉。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第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⑦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二)经脉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灵枢·经脉》)。
【注释】[1]颈肿:据《脉经》、《太素》、《铜人》和《素问》林亿新校正引文及《脉书》文字应作“出页肿”。
[2]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
[3]目黄:指眼睛昏黄,不同于黄疸。
[4]鼽衄:鼽,为鼻流清涕。
衄,指鼻出血。
[5]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
[6]脉所过者:指本经脉外行所过之处。
[7]寒栗不复:发冷颤抖,难以回温。
本经异常就出现下列病症: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穴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食指疼痛、活动不利。
当气盛有余时,经脉所过部位发热、肿胀;而气虚不足时,则发冷、战栗,难以复温。
二、手阳明络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注释】[1]曲颊偏齿:指下颌角呈弯曲处,络脉上行到下颌角,偏络于下齿龈。
[2]宗脉:意指总脉、大脉。
耳中为手、足少阳、手太阳脉所总会。
[3]龋:龋齿。
[4]痹膈:指胸膈痹阻。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跨过肩峰部,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另一支脉进入耳中,与耳内所聚集的各条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胸膈痹阻不畅通,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三、手阳明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
合于阳明也(《灵枢·经别》)。
【注释】[1]膺乳:膺,胸旁。
乳,乳部。
[2]肩髃:此指肩峰部。
[3]柱骨:此处指锁骨。
[4]出缺盆:约当扶突穴部。
手阳明经别,从手走胸,在肩峰处分出,进入锁骨上部,下行走向大肠,属于肺脏。
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仍会合于手阳明。
四、手阳明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膈,结于肩髑。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
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灵枢·经筋》)。
【注释】[1]頄:音求,颧部。
《甲乙》、《太素》作“鼽”,杨注:“鼻形谓之鼽也”。
鼽,原意指鼻流清涕,作为部位名,解释为鼻旁。
[2]角:额角,额骨结节部。
[3]颔:此指颞颌关节部。
手阳明经筋,起始于食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峰部。
分支绕肩胛部,挟脊柱两旁;直行的从肩峰部上颈。
分支上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行的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额角,散络头部,下向对侧颔部。
其病症:所经过之处可出现牵扯不适、酸痛及痉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转动。
第二节手阳明腧穴本经一侧20穴,14穴分布于上肢背面桡侧,6穴在肩、颈和面部。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治疗热病常用商阳、合谷、曲池;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疗胃肠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疗咽喉病可用商阳、合谷;治疗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治疗鼻疾常以合谷、迎香为主。
针刺天鼎、扶突应注意角度与深度。
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
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食指桡侧动、静脉与第→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脉网。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耳聋。
②热病,昏迷。
③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古代文献摘录】《铜人》:“喘咳支肿。
”《杂病穴法歌》:“两井两商二三间,手上诸风得其所。
”《金鉴》:“商阳主刺卒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
”2.二间荥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蚓状肌腱→食指近节指骨基底部。
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
血管有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和食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
深层有正中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咽喉肿痛,齿痛,目痛,鼻衄。
②热病。
【操作】直刺0.2—0.3寸。
3.三间输穴【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处)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骨间背侧肌→第→蚓状肌与第二掌骨之间→食指的指浅、深屈肌腱与第一骨间掌侧肌之间。
浅层神经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分布。
血管有手背静脉网,第一掌背动、静脉和食指桡侧动、静脉的分支。
深层有尺神经深支和正中神经的肌支。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
②身热。
③手背肿痛。
【操作】直刺0.5~0.8寸。
【古代文献摘录】《甲乙经》:“多卧善唾,胸满肠鸣,三间主之。
”《神应经》:“唇干饮不下,三间、少商。
”《金鉴》:“三里、三间、二间三穴主治牙齿疼痛,食物艰难,及偏风眼目诸疾。
”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骨间背侧肌→拇收肌。
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有手背静脉网桡侧部和第→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深层分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
②热病,无汗,多汗。
③滞产,经闭,腹痛,便秘。
④上肢疼痛、不遂。
【操作】直刺0.5~1.0寸。
【古代文献摘录】《千金翼》:“产后脉绝不还,针合谷,三分,急补之。
”《圣惠方》:“目不明,生白翳,皮肤痂疥,遍身风疹。
”《铜人》:“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
”【现代报道摘录】镇痛电针双侧合谷穴5分钟后,可使延脑的中缝大核神经元放电增加,并能减少因电刺激鼠尾所引起的疼痛反应,明显而持久地减少因电刺激牙髓所引起的疼痛反应。
电针合谷穴,可提高胃镜检查成功率,其优点是镇痛效果显著,肌肉松弛良好,无明显副作用。
另外还能减轻扁桃体摘除术后的自发性疼痛及吞咽疼痛,伤口白膜开始生长时间提前。
调理胃肠道的功能针刺合谷、足三里能使胃切除术后肠胀气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
预防产后出血与催产产妇在胎头着冠后于双侧合谷穴分别注射缩宫素0.2u,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而且在胎儿娩出时间、胎盘剥离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的比较方面也较常规肌注者优。
合谷还能增强宫缩,延长宫缩时间,缩短产程。
脑缺血电针可以明显减轻脑缺血后细胞性水肿及线粒体肿胀程度,从形态学上证实了电针合谷穴有明显改善脑缺血的作用。
同时电针合谷穴可以使脑皮质灌流量在脑缺血后降低的基础上部分恢复,其作用发生快,但持续时间较短(约6分钟)。
此过程可能与神经调节机制有关。
慢性喉炎电刺激合谷、人迎可用于治疗慢性单纯性喉炎及早期声带小结,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无痛苦及疗效较显著等特点。
5.阳溪经穴【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的前方。
浅层布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
深层分布桡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
②手腕痛。
【操作】直刺0.5~0.8寸。
【古代文献摘录】《千金方》:“主臂腕外侧痛不举。
”《百症赋》:“肩髑、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金鉴》:“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牙疼,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
”6.偏历络穴【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展肌腱。
浅层布有头静脉的属支,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深层有桡神经的骨间后神经分支。
【主治】①目赤,耳聋,鼻衄,喉痛。
②水肿。
③手臂酸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7.温溜郄穴【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腱。
浅层布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
深层在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腱之前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①头痛,面肿,咽喉肿痛。
②肠鸣腹痛。
③肩背酸痛。
【操作】直刺0.5~1.0寸。
8.下廉【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
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
深层有桡神经深支的分支。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痛。